1. 疫情三年對於實體經濟有什麼影響
三年的疫情對於線下實體經濟有著巨大的影響,三年疫情導致線下實體經濟個體商戶面臨著入不敷出、甚至倒閉的危險。對於製造業、工農業等大量依賴線下生產的行業,以及餐廳、商場等線下服務業而言,全社會進行居家隔離的行動使這些實體經濟被按下了暫停鍵。
新冠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傷害非常大。傳統服務業幾乎完全停擺,酒店旅遊業整體上都已經處在停業的狀態,而交通餐飲業也是如此,這些行業虧損都很大,都處在被動運行的階段。就好比春節來說,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本來春節是我國的旅遊高峰期,而從疫情情況來看,疫情基本上使得當時春節期間的旅遊行業無法開業。而且,春節期間也是飲食消費的集中期,而疫情使得幾乎所有大型聚餐聚會都無法舉行,進而給餐飲行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對於工業的影響同樣也很大,例如對於疫情爆發地或者是中、高風險地區來說,許多工廠停工停產,廠內的貨物堆積無法銷售或者買家的訂單無法按照約定完成,導致買家也無法正常運營,廠內資金無法周轉,工人工資無法按時發放。
由於新冠病毒的蔓延,國家或者省市級頒發的防控疫情報告,各大實體經營賣家都需要購買或者安裝防控設施,對於入不敷出的實體經濟更是難上加難。消費者嚴格執行個人疫情防控,居家隔離,外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高風險地區和疫情爆發地更是封城,封區,封村,對於實體經濟來說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疫情對於實體經濟的各個行業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新冠病毒的到來對於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巨大,一環挨著一環,環環相扣。
2. 這次疫情對實體經濟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疫情確實對實體經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打擊,且主要發生在前期封城與居家期間。對於製造業、工農業等大量依賴線下生產的行業,以及餐廳、商場等線下服務業而言,全社會進行居家隔離的行動使這些實體經濟被按下了暫停鍵。但這種影響並不是長期的。
最新疫情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是指被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醫院陸續發現了多例有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現已證實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3. 這次疫情對實體經濟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疫情確實對實體經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打擊,且主要發生在前期封城與居家期間。對於製造業、工農業等大量依賴線下生產的行業,以及餐廳、商場等線下服務業而言,全社會進行居家隔離的行動使這些實體經濟被按下了暫停鍵。但這種影響並不是長期的。
服務業將受到廣泛性沖擊。從行業角度來看,除了上游工業製造業因價格因素同比增速顯著上升外。中下游製造業和服務業均已受到疫情反彈的廣泛沖擊影響。首先,供應鏈上直接影響較嚴重的行業包括了交通運輸和物流業。
4. 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實體經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控制疫情,國家採取了停工停產、居家隔離等一些政策,很多人面臨失業,給我國的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沖擊。實體經濟,指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立身之本,是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文化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新冠肺炎疫情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1.我國第一季度的GDP同比下降6.8%(國家統計局),開創自改革開放以來最低的增幅。2.調查結果顯示,受疫情影響,超過5成的企業2020年營收下降20%以上。就現金維持時間而言,34.0%的企業最多維持1個月,33.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17.91%的企業可以維持3個月。就是說,85.01%的企業最多維持3個月,只有9.96%的企業能維持半年以上。3.2020年爆發疫情之初,傳統服務業幾乎完全停擺,酒店旅遊業整體上都已經處在停業的狀態,而交通餐飲業也是如此,這些行業虧損都很大,都處在被動運行的階段。4.由於疫情,不能出省甚至出市,有很多有疫情的地區採取就地隔離,對旅遊業的經濟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5.在當時的疫情之下,我國的製造業也面臨巨大的困難。疫情先是降低國民的消費熱度,比如疫情造成國內服裝需求量減少,於是服裝行業陷入困境。零售品銷售額巨幅下降,輕工業受影響。從需求端來看,紡織服裝,電子商品、傢具、家電需求量下降,從供給端來看,廠房勞動密集型高,所在地處於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大省,這是製造業要面臨的問題。6.雖然在短期內,餐飲業會面臨破產、倒閉等問題。但長期來看,餐飲、旅遊、文娛這些服務業所受的長期影響不是特別大,畢竟,即便現有的企業虧損倒閉,也動搖不了服務業的根本,因為一旦疫情過去,這些行業的需求還是會重新釋放。5. 如何看待當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彈性和韌性,它對當前的疫情沖擊有很強的防禦和自愈能力,能夠使中國經濟在克服當前困難和風險基礎上快速回歸向好發展的軌道上。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基本面和長期趨勢,如能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
圖片來源/新華社
■劉元春 任澤平 陳彥斌 伍戈聯合解題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積極組織內外部專家,針對「疫情背景下的經濟增長與宏觀政策」展開聯合研究。
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性
雖然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短期影響,但是中國經濟韌性強、迴旋餘地大,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中國經濟的韌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合創始人):第一,中國經濟的最大韌性來源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這種優勢決定了中國可以利用舉國力量快速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快速使經濟社會秩序恢復正常。
第二,經過70多年發展,中國已經奠定了實力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生產能力,疫情對於中國數百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接近9億人的勞動力以及全世界規模最大、品類最齊全的生產體系難以產生實質性損傷。
第三,中國有超大規模市場和內需潛力巨大。疫情帶來的沖擊,無法撼動中國市場的自我良性循環。居民消費升級、城鎮化與工業化的推進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都將為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第四,新經濟和新動能的蓬勃發展將較大程度緩沖疫情沖擊。尤其是互聯網經濟與網上辦公等新業態的發展,保證了中國經濟社會在疫情中保持有效運轉,緩沖了疫情對傳統經濟的沖擊。
第五,中國政府擁有強大的經濟調控能力、充足的政策工具箱和廣闊的政策空間,這決定了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目前,中國政府債務率不到60%,預算財政赤字率沒有超過3%,各類貸款平均加權利率依然維持在5%左右,由此保證了中國政府可以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持續展開有彈性的「六穩」政策。
總體看,當前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彈性和韌性,它對當前的疫情沖擊有很強的防禦和自愈能力,能夠使中國經濟在克服當前困難和風險基礎上快速回歸向好發展的軌道上。
任澤平(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恆大研究院院長):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基本面和長期趨勢,如能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
一是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經濟主導全球。據IMF估計,2019年全球GDP總量達86.6萬億美元,其中,中、美佔全球GDP比重分別為16.6%和24.7%。
二是2019年中國GDP實際增速6.1%,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相比之下,美國GDP實際增速2.3%、韓國2.0%、英國1.4%、日本0.7%,均遠落後於中國。
三是中國人均GDP仍有較大增長空間。2019年中國人均GDP為70892元,即10277美元,僅為美國的約1/6,英國的1/5,與1981年的日本、1994年的韓國相當,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四是中國城鎮化率仍有20%的提高空間。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60.6%,僅略高於2018年世界平均水平55.3%,遠低於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81%。同時,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遠低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還有約2.3億農民工及家屬子女未能市民化。
五是中國擁有全球最大市場和最大中等收入群體。中國有覆蓋14億人口的統一市場,商品、人員、服務和資本均可自由流動,產品研發、生產、物流、銷售等環節都存在巨大的規模效應。
六是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2019年末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約9億,就業人員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素質人才有1.7億,每年有約800萬大學生畢業。盡管中國總人口已跨過劉易斯拐點,但人口素質的上升使得中國孕育了新一輪、更大的人才紅利。
七是中國創新創業十分活躍,新經濟獨角獸企業數僅次於美國。2019年中美新增獨角獸分別佔全球比重為12.6%和55.9%。未來中國信息服務業與人工智慧、AR、VR技術結合仍將釋放巨大增長潛力,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動能。
疫情不會改變中國中長期向好趨勢
疫情會否影響我國的潛在增長率?應主要從需求側還是供給側恢復經濟增長?
劉元春:任何一場疫情引發的經濟沖擊本質上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局部的,不會引起一個大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趨勢出現偏離。這是因為,一個國家中長期的發展趨勢和生產能力主要取決於三大因素:一是資本存量及其增長速度。二是勞動力及其人力資本積累的狀況。三是技術進步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進。這三大因素均不會因為疫情的沖擊而發生根本性變化。
縱觀近百年歷史,沒有哪一場大疫導致一個大型經濟體出現長期停滯,經濟一般在疫情消退後1個季度左右就回到正常發展軌道。因此,當前疫情最多隻會帶來1至2個季度的經濟小幅波動,不會改變中國中長期向好趨勢,中國的潛在增速不會出現系統性偏離。由此,當前經濟工作重點應在於有序展開復工復產,使經濟循環盡快常態化,不宜在經濟社會秩序沒有常態化之前展開大規模經濟擴張計劃。經濟政策應以疫情救助和促進經濟循環體系恢復為主,堅持底線管理的基本原則。
任澤平: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將大於2003年非典,但時間可能更短,具體影響大小取決於疫情持續時間和政策對沖力度。當前應兼顧應對疫情和長期改革,供求兩側發力,推出幾項具有破冰效應、釋放重大信號、能夠提振各方信心的關鍵舉措。一是提前儲備項目,疫情後實施大規模基建,把由疫情沖擊經濟砸的坑填上。尤其是對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和區域中心城市進行適當超前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以刺激需求、穩定就業,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二是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並優化方式,從減增值稅改為減企業所得稅和社保繳費率,提高企業獲得感。一方面,繼續下調社保繳費率3個百分點,其中養老、醫療保險繳費率分別下調1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下調企業所得稅稅率至21%,與美國聯邦企業所得稅稅率相當。
警惕疫情下的六大風險點
疫情下須重點提防的風險點有哪些?
劉元春:第一,經濟增速下行下,就業風險是最大的灰犀牛。2月製造業從業人員指數僅為37.9%,比2019年同期下降15.7個百分點,表明就業市場出現收縮。雖然不會造成大面積失業問題,但就業形勢明顯吃緊。
第二,當前物價的結構性上漲勢頭將進一步顯現,應謹防「滯脹」風險。可以預見,在疫情管控放鬆後價格將快速釋放。同時,不同行業和不同區域的復工復產進程不一致,也會導致供應鏈出現瓶頸,部分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
第三,要警惕疫情在全球蔓延所帶來的全球經濟快速下滑、金融市場大幅波動風險。目前,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勢頭明顯加劇。因此,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將面臨全球經濟與國際金融市場的巨大不確定性,應當作出相應預案,防範外部沖擊對中國經濟的潛在影響。
第四,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市場的不確定性,防止房價快速回落。疫情後房地產企業通過大幅降價來快速回籠資金的情況將會增多,一旦降價預期形成,將容易形成「購房意願下降——需求減少導致房價下降——降價預期增強」的不利循環,這對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將產生較大沖擊。
第五,要高度警惕放鬆貨幣政策所帶來的資產泡沫化風險。目前經濟循環沒有基本恢復,貨幣政策釋放的流動性難以流入實體經濟,資金大規模進入金融市場會帶來資產泡沫化風險。而資產泡沫將引發金融市場的大幅回調,妨礙疫情後中國經濟的恢復。
第六,要高度警惕過度積極財政政策帶來的政府債務加劇風險。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同,疫情沖擊是短暫的,疫情後經濟運行會恢復常態化,因而採取類似2009年大規模刺激政策的理由並不充分。而且,過度積極的財政政策會導致政府債務和宏觀杠桿率大幅上升,這將會成為金融風險的核心根源,也會阻礙社會生產率的提升。
任澤平:當前須兼顧疫情防控與恢復生產,警惕各地疫情防控「一刀切、層層加碼」現象。一些疫情較輕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嚴重地區措施,採取各種過度限制措施,不能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在沒有兜底預案、企業買單的情況下,將疫情防控措施無限擴大化,經濟發展基本停滯,本質上是懶政怠政、不擔責的表現。
「一刀切、層層加碼」式防控,打亂了經濟運行秩序,給企業、各行業、產業鏈、社會穩定帶來嚴峻壓力。因此,應堅持疫情防控與企業復工「兩手抓」,採取分區分級防控措施,杜絕以疫情防控之名行懶政怠政之實,以簡單粗暴的方式限制企業復工。
疫情對全球供應鏈會有多大影響?中國應採取什麼措施來鞏固和提高我們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以增強國際競爭力?
任澤平:疫情沖擊全球供應鏈,中國須以改革的方法穩增長。一是放開汽車、金融、能源、電信、電力等基礎領域及醫療教育等服務業市場准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深化國企改革,落實競爭中性和所有制中性,消除所有制歧視,提升市場競爭和資源配置效率。二是以注冊制改革為抓手,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配套制度。三是推動以「人地掛鉤、金融穩定」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強化居住和實體經濟屬性,弱化金融屬性。一方面,以常住人口增量為核心改革「人地掛鉤」。另一方面,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穩定,回歸市場化,支持剛需和改善型購房需求,支持行業間並購重組。四是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積極性,給地方官員新的激勵機制,給民營企業家吃定心丸。
貨幣政策要注重定向調控、精準調控
當前CPI位於幾年來的高位,這使得貨幣政策發力時受到掣肘,但疫情對餐飲、旅遊等行業影響較明顯,其中小微企業尤其須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兩難情形下,貨幣政策應如何定位?
陳彥斌(中國人民大學教育部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主要成員):2020年1月份CPI同比漲幅上升至5.4%,觸及了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漲幅僅為1.5%,連續16個月位於2%以下的較低水平。整體CPI與核心CPI走勢分化,對貨幣政策的制定造成了一定困擾。
理論上看,貨幣政策制定應著眼於核心CPI而非整體CPI。這主要是因為,包含食品和能源價格的CPI容易出現預期之外的大幅波動,會擾亂公眾預期並對貨幣政策空間形成制約。本輪CPI上漲主要是受豬肉價格上漲疊加疫情的影響,與經濟基本面不存在較大關聯。因此,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應掣肘於整體CPI的上漲,而應堅持穩定經濟的目標定位,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
當然,豬肉價格上漲所引起的CPI漲幅擴大問題也不容忽視。有效解決豬肉價格上漲的結構性問題需要財政補貼政策等針對性較強的其他經濟政策激勵生產來加以應對和實現價格穩定,不能依靠總量調節為主的貨幣政策。
伍戈(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一是為應對疫情嚴重沖擊,貨幣政策應堅持穩健略寬松的取向。在一季度各行業普遍遭受重創的情況下,需要寬松貨幣政策為穩增長和穩就業「護航」。二是需把握貨幣政策寬松的力度和節奏,堅持適度寬松但避免「大水漫灌」。當前,CPI漲幅位於高位,貨幣寬松的幅度需要考慮對物價的影響。同時,貨幣過度寬松容易導致房價大幅上漲。未來仍需堅持「房住不炒」定位,防止過量流動性推動房價上漲。三是貨幣政策要堅持定向調控、精準調控,合理運用政策工具。本次疫情對二、三產業以及中小企業沖擊較大,因此貨幣政策操作要注重定向調控、精準調控,合理運用結構化貨幣政策工具,實現精準幫扶。
疫情下貨幣政策如何提高調控效率,更有效增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陳彥斌:面對本次疫情,貨幣政策及時採取多種手段釋放了較為充裕的流動性,並通過政策利率積極引導市場利率下行。但也應看到,目前貨幣政策效果更多體現為股市的快速上漲,資金「脫實向虛」問題有所顯現。因此,提高貨幣政策調控效率,使貨幣政策更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事實上,中國貨幣政策傳導不暢的問題一直存在,其根源在於經濟與金融體制機制上的扭曲。一方面,實體經濟中存在一些預算軟約束部門,對信貸資金存在大量需求,擠佔了其他部門的信貸資源。另一方面,在利率仍存在一定管制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可獲得穩定的凈息差,因而不願過多承擔風險,更有意願將信貸資源投放到預算軟約束部門。
需要著力提高貨幣政策的調控效率。一是加強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與微觀金融監管三者的協調配合,推動資金更好地流入實體經濟。二是適度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特定區域、特定行業、特定群體的扶持。但這只能作為特殊時期的權宜之計,不能長期化、常態化使用。三是要加強貨幣政策的預期管理與前瞻性指引,給予公眾信心和穩定的預期。四是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破除經濟與金融體制上的扭曲,並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步伐。
伍戈:為保證全年發展目標的實現,貨幣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在穩健基礎上靈活適度。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適時出台新政策,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妥善應對疫情短期內對經濟的沖擊,不搞「大水漫灌」。一是繼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手段以及常備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等中長期流動性投放工具,保持總量合理。適時適度調節存款基準利率,合理壓降銀行負債端成本。二是繼續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已出台的政策要精準落地,壓實承貸銀行的責任,對企業進行嚴格的篩選,確保貸款用於疫情防控領域。同時,要提高審批和放貸效率,有效降低企業實際融資成本。三是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採取針對性支持措施。要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情況,合理調整政策節奏,因地制宜採取針對性措施。根據不同地區疫情演變進度,不同行業復工復產進度及計劃,設計有針對性的支持方案。四是要更加重視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融資支持。可考慮根據不同地區疫情情況,給予企業在特殊時期還本付息延期支持,對因疫情影響未能及時還款的企業不作逾期信用記錄報送。
從多方面著力實現財政政策效用值最大化
財政目前處於緊平衡狀態,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債務壓力較大。在應對疫情過程中,如何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的政策定位?
陳彥斌:當前,財政整體上面臨減收增支壓力,財政運行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作為逆周期調節工具的財政政策應加力提效,讓「緊平衡」下有限的財政資源發揮更大作用。具體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適當提高2020年的目標赤字率。適當提高目標赤字率體現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定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財政收支壓力。二是財政政策要精準發力。針對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行業和企業,要進一步具有針對性地出台更多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三是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在減少稅收收入的同時,避免非稅收入的升高,切實降低宏觀稅負,以最小代價穩定經濟增長。
伍戈:在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和財政收支承壓背景下,為積極對沖疫情影響,要繼續推行有針對性的財稅政策,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充分利用專項債等政策工具,將政策落到實處,實現財政政策效用值最大化。一是更加精準實施減稅降費。可考慮研究出台階段性、有針對性的稅費政策,政策導向由「更大規模」轉向「精準落地」,密切關注不同行業的稅負變化,重點支持受損嚴重行業復工復產。二是優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要落實零基預算理念,重視評估重大項目的財政可承受能力,削減非必要、非重點項目支出,壓縮一般性支出。財政資金應投向撬動力度更大的重點領域,以市場化為原則,承擔市場無力滿足的需求。三是擴大專項債發行和使用。鑒於專項債是專款專用的債務,不計入財政赤字,有成本低、使用靈活的優勢,建議未來進一步擴大專項債發行和使用。
以一攬子政策幫助市場恢復信心
除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還應採取哪些重要舉措幫市場與公眾更快更好恢復信心?
陳彥斌:還應從更全面的視野布局,採取「微觀政策要活+產業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一攬子政策,幫助市場與公眾恢復信心。一是要著力落實「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組合,更好地提升消費者信心。就改革政策而言,核心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扭轉中等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增速過快下滑的局面。同時,要加快建立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減輕住房對居民消費的擠出作用。就社會政策而言,核心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與救助體系,使居民減少預防性儲蓄,更好地釋放消費需求。二是要著力落實「微觀政策要活+產業政策要准」的政策組合,更好地提升企業家信心。就微觀政策而言,要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優化營商環境。就產業政策而言,要加大力度實施以放鬆管制、促進競爭為核心特徵的功能性產業政策,為企業家提供更大發展空間和更多發展機遇。
伍戈:一是加強疫情防控,做好與社會的溝通。疫情期間首要任務是疫情防控,只有疫情控製得當,經濟才能正常發展。二是穩定就業和農產品供給,保障基本民生。線下招聘目前難以開展,可打造網上就業培訓項目、開展線上招聘等,利用互聯網解決就業問題。同時,當下正值春耕播種之季,要有序恢復農牧種植業,減少疫情對農產品產量的影響,穩定農產品供應和價格。三是推動有序復工,盡快恢復社會生產,落實劃分疫區的政策。國內多數疫區疫情形勢已走向緩和,各地區應根據當地疫情,有序推進企業復工進度。高風險地區重視疫情防控,中風險地區適時安排復工,低風險地區盡快恢復產業產能。四是增強公共衛生服務制度,補齊制度短板。一方面,須建立疾病預防監管體系,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特殊疾病暴發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應重視培育重大疾病防控先進人才。與此同時,加強各級部門信息披露,發揮媒體輿論監督作用,營造實事求是、鼓勵講真話的氛圍。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