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疫情催生「宅經濟」補位,零售行業細分領域如何「黑馬」破局
一場疫情,一場考驗! 新冠對經濟的危害竟是2008全球金融危機的4倍:僅半年時間,94%《財富》世界1000強企業經歷了供應鏈中斷。 城門失火,池魚焉能安好? 不確定的風險通過產業鏈傳導蔓延,96%的中國500強企業受不同程度影響。隔離期許多線下門店「停擺」, 旅遊 、餐飲、影視等行業備受沖擊,約75%的消費者取消相關消費,17%的消費者減少支出。
與此同時,「宅經濟」興起,生鮮電商、網紅帶貨等乘勢而上。據Fastdata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生鮮電商交易額高達1821.2億,同比增長137.6%,超過2019年全年。
疫情像是一台時間機器,把2030年拉到了2020年 !本來2030年才能夠實現的,如今都按下了「快進鍵」,迫使全球企業加速進入數字時代。這是一個「開卷考試的時代」,提早知道答題,提早布局新業態。
養生 潮: 健康 「復燃」喚醒保健品市場
90年代紅極一時的黑豹樂隊鼓手趙明義,2017年以一條微博上熱搜成為「保溫杯鐵漢」。一時間,「枸杞+保溫杯」緩解著中年危機的尷尬。事隔三年,疫情喚醒了全民沉睡的 健康 記憶。
然而此前,中國的 健康 產業不溫不火:美國人口3億+, 健康 產業佔比GDP達18.2%;日本人口1億+,佔比GDP為13%;而我國14億+,佔比僅6.2%,中國目前大 健康 產業規模10萬億。
疫情加速拉開 健康 需求的「閥門」, 沉寂許久的國內保健品行業迎來高光時刻:2020年2月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公布86個新藍帽產品獲批信息,這對整個行業復甦和新發展釋放出信號。
時也!勢也! 在「政策加持+消費升級」雙輪驅動之下,保健品市場也逐步「復燃」。美雲互聯網大數據發現:2020年第二、三季度,保健品行業線上銷售分別同比增長47%、67%。
同時,保健品也成為年輕「 養生 族」的標配, 「90後」「00後」扛起 養生 大旗,成為消費主力軍,雙11更是意外掀起「囤貨熱」:蘇寧從11月11日凌晨0點至1點,保健品類銷售額增長2.2倍;京東雙11半小時, 健康 營養保健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超5倍;天貓保健食品榜單顯示,維生素的銷量增長超過1600%,等於增長了15倍。
據預測,2030年中國大 健康 產業將達到30萬億。未來市場空間,正在孕育一片藍海:14億人口紅利之下,誰先解鎖萬億級市場?
減肥潮:酵素、褪黑素等成「黑馬」
這是一個「談胖色變」的時代! 日前,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 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分別為69.6千克和59千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和肥胖率分別為11.1%和7.9%;6歲以下兒童超重肥胖率和肥胖率6.8%和3.6%。
成年人一半以上肥胖超重! 據中國衛計委統計,2019年我國肥胖及超重人口數量突破2億人。「三高」人群不斷攀升,肥胖已成為威脅國人 健康 的因子。人人都有一個「減肥夢」,「小目標」催生了減肥消費大市場,規模超過千億元。
又快到每年體檢時, 肥宅在家,何以解憂! 唯有減肥酵素益生菌雙管齊下,增強免疫力補鈣加高蛋白。美雲互聯網大數據發現:2020年菌/菇/酵素的銷售額持續「加速奔跑」,奪冠保健品市場,高達50億元,同比增長69%;同時,褪黑素「異軍突起」,同比增長70.1%。
褪黑素緣何成為增量市場的一匹「黑馬」?答案不難理解:吃得好,並不代表睡得也好! 調查顯示,我國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其中超3/4的人晚11點後入睡,近1/3的熬到凌晨1點後才入睡。疫情致整體入睡時間延遲2~3小時,對睡眠問題搜索量增長43%,褪黑素商機無限。
「敷著最貴的面膜,熬著最深的夜!」 這似乎是加班一族無奈的生活寫實。褪黑素,恰似我們「打工人」力爭美白最後的「倔強」。美雲互聯網大數據發現:2019年以來,褪黑素各個季度的銷額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2020年,電商平台銷額高達47367.2萬元,同比增長77.5%。
我國減肥消費市場規模超過千億元,睡眠產業規模預計2030年將突破萬億元。在「減肥經濟」與「睡眠經濟」雙重疊加之下,誰將C位「出圈」?
零食潮:果凍、果乾蜜餞等受追捧
《舌尖上的中國》著實惹火了中國人的胃,「吃貨經濟」迎來爆發:中國休閑食品市場零售額已破萬億元,預計2023年增至1717億美元。「零食代餐化,正餐零食化」趨勢漸顯,73%千禧一代表示「無法想像沒有零食的生活」。《2020全球消費者零食趨勢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有88%的消費者購買零食有持平和增長的趨勢。
疫情期間居家煲劇,如何才叫「配齊」? 快活不過「左手拿點心,右手執蜜餞,嘴裡都是滿滿的甜蜜感」。美雲互聯網大數據發現:以點心糕點、餅干肉脯、果乾蜜餞為代表的休閑食品持續火爆,其中果乾蜜餞3月銷量達全年頂峰。
而在爆款果乾蜜餞當中,哪些才是「果乾屆的扛把子」?美雲互聯網大數據發現:芒果乾、檳榔、草莓干、薯類製品和蔓越莓乾等備受追捧,即便是大促加持的6月和11月銷售,相較於隔離期間3月份的銷量,也是望塵莫及。
吃貨的世界你可以不用太懂,但 健康 與保健永遠都能撬動他們敏感的神經。據統計,全球有54%的成年人依賴零食來獲得營養。 只有抓住消費者的胃和心,才能占據消費者的心智。
美雲互聯網大數據發現:具有「 健康 背書」的酵素及益生菌等保健品,正在破圈突圍,踏上了趨於「零食化」的征程,果凍、口服液劑型銷額同比增長數倍,軟糖增長201倍,甚是驚人。
消費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 商務部統計,2020年我國全年 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39.2萬億元,佔GDP的54.3%。同時,國家統計局給出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235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021元。 國富民強,錢會流向何方? 零售行業,或許是新勢力的「煉金場」!未來可期~
㈡ 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冠肺炎疫情雖然會對經濟活動造成負面影響,但終究是一次性沖擊現象,對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都不會產生長期影響,不會改變我國經濟基本面。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表示,此次疫情對經濟運行和發展會產生較大影響。當前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總體上都處於下行期,經濟增長更多需要靠服務業和消費拉動,而消費當中服務業比重又逐步提高,
在此次疫情當中,恰恰是交通運輸、旅遊、線下零售、文化娛樂等服務消費業遭受到了最大的沖擊。要警惕接下來可能發生的部分債務違約、部分企業倒閉、員工失業等情況。
抗擊疫情下我國大健康產業總的發展趨勢與機會是
一、是黨和國家對人民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高度重視,各界對公共衛生治理能力與水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考,使得大健康產業將迎來發展機遇;
二、是隨著國民健康意識與健康素養的持續提升,健康需求將進一步激發和持續高漲,健康需求將牽引大健康產業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機遇期;
三、是防疫健康產業火爆,新興生物經濟產業與先進信息技術應用備受青睞,並成為大健康產業新的引擎;
四、是疫情下健康消費不斷擴大和升級,宅家健康消費與互聯網健康消費成為大健康產業新業態和新經濟;
五、是數字健康加速發展和迎來發展機遇;
六、是隨著智能醫護機器人、智能醫學影像和智慧遠程醫療在防控疫情中發揮的作用,智能智慧健康產業前景看好。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健康網——新冠疫情下我國大健康產業的機遇
以上內容參考手機人民網——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影響多大?專家這樣
㈢ 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了什麼影響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和發展從何處發力
這次新冠疫情對全球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首當其沖的是生命健康安全,許多人在這場新冠疫情的戰爭中去世了,而世界的經濟也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新冠肺炎帶來大量的停工極大的影響經濟首先,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出門購物,或者說國家對出行進行了管控,那麼旅遊業基本上是很難發展的,然後餐飲業也只能想辦法轉型外賣或者轉型方便食品,以求盡量減少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而進口出口也會受到大量的打擊,新冠肺炎嚴重的國家許多食品方面的出口都會被消費國所禁止。不僅僅如此,受到更多嚴重沖擊的其實是小商販,一旦沒有人買他們的東西其實他們就沒有任何收入,也不存在任何保障,所以說大部分的小商販甚至一些小型公司都會倒閉,不少人都是失去自己的工作。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帶來的大量的失業人口會使得消費力大量的確實,一時的經濟波動可以通過政策調整恢復,但是購買力的缺失使得不少地方都要通過消費券的形式來重新振興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也對某些產業起到了促進作用,比如游戲行業,直播行業等和室內娛樂有關的行業,還有一些快遞以及社區電商,這種不需要出行或者少出行的行業都因為疫情獲得了一定的機遇。
㈣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如何正確看待疫情對當前經濟的影響
如何正確看待疫情對當前經濟的影響
作者:朱家禾
來源:《商情》2020年第32期【摘要】如何正確看待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關乎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正確走向和社會前景。本文主要針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對未來的經濟發展走向進行分析和判斷。【關鍵詞】新冠疫情 ; 經濟影響 ; 一帶一路2019年12月起,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現和後來的集中爆發,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均帶來了明顯沖擊。受疫情影響,各行業的經營狀況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一、疫情的產生和對當前經濟的主要影響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後稱「新型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為了避免疫情快速擴散,黨中央、國務院迅速採取強力措施,升級疫情防控級別,除了武漢和湖北進行封城外,全國各地都採取了高級別的防控措施,從交通、人員流動、小區街道治理、公共場所封閉等各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防控,迅速有效地將疫情控制,極大的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對比當前國外疫情的迅速蔓延和失控,我國採取的措施既堅決有力、效果明顯。與此同時,由於防控措施的升級,各企業事業單位的生產活動、商業流通、社會娛樂、餐飲等以線下為主的活動全面大幅度壓縮或者全面停止。這對經濟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具體分析如下:一是傳統的以人流密集型行業受沖擊最為明顯。受防控措施影響,全國的大部分地區的客運交通、旅遊、餐飲、社會娛樂、KTV、商業場所都在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大規模封閉或減少營業規模、壓縮營業時間,這些行業的整體經營額均大幅度下降,相當數量的經營業主出現虧損或者停業。二是生產型企業的開工率不足。受內外需求影響以及人員限制流動等多方面的影響,相當數量的企業無法正常開工或者開工率不足。許多成本高啟的企業無法維持正常的運行,部分企業讓員工放假在家。這導致生產型企業的資金周轉出現困難。三是內外需出現下降。據相關專業人士分析,按新型肺炎疫情對生產要素供給的影響限於一個月,資本要素和勞動力要素供給將分別減少4650.2億元和104.9億元,2020年GDP總量減少5660.3億元,GDP增速較基準模型降低0.61%。當疫情影響為兩個月時,雖然生產要素成比例減少,但GDP總量將減少11633.8億元,GDP增速降低1.25%。而當疫情影響為三個月和四個月時,GDP增速分別為3.79%和3.20%,這說明隨著時間的增加,新型肺炎疫情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會在成比例增長的基礎上會更加惡化。由此可見,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的沖擊還是相當明顯。
二、中國採取積極措施恢復經濟運行效果明顯面對疫情的嚴峻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採取有力措施,採取的措施非常明確而具體,主要體現了以下三個方面:堅持防疫與恢復生產兩手抓。一方面內防反彈、外防輸入,嚴防疫情出現反復,另一方面抓經濟活動的恢復。為了確保經濟活動的快速恢復,中央將疫情進行分類處理,全國分為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三種地區,以縣域為單位進行劃分,切實保障經濟迅速恢復。同時,中央採取進一步下調企業增值稅、延長汽車領域優惠政策等手段,扶持相關行業盡可能減少因為疫情而造成的損失,政府還會通過實行增值稅稅收優惠等方式緩解企業短期融資問題。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線上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疫情的影響,對傳統線下產業來說面臨著巨大的困難,但對於互聯網企業,恰恰是一場千載難逢的機會,以網路購物、餐飲外賣、生鮮配送、遠程辦公、遠程教育等「線上經濟」更加火爆。以淘寶、京東、拼多多為主要代表的線上電子商務企業,營業額同比大幅上升接近50%。在疫情緩解後,線上線下結合的帶貨模式,也使得更多的生產廠家、農業產品得到迅速推廣,線上明星人物加線下明星產品,使相當的企業快速走出了困境。推動醫療健康、快遞物流等產業迅速發展。經過疫情的檢驗,中國的醫療產業、產品迅速發展企業,口罩、呼吸機、防護服等大量的醫療器械、產品成為國外的搶手產品。全球都在中國進行搶購,這使得醫療產業得到了歷史性的發展。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國民經濟運行態勢得到基本穩定,避免了大幅度下降。三、強勁的發展韌性和民族精神,支撐著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向好雖然經濟受到短期的沖擊,但中國具有著強勁的發展韌性,經濟回復水平會迅速恢復。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分析:
中國的經濟體量具備強大的抗風險能力。中國目前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GDP佔全球的比例30%,是世界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有著全產業鏈,除了個別的特殊高端產業,幾乎所有的生產環節都能夠在中國完成。這使得中國既有著獨立於世界的生產能力,又有著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一帶一路」戰略為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是中國審時度勢、著眼長遠,面向世界的一項重大戰略,是中國向世界經濟作出的重要貢獻,也是中國經濟走出去的重要步驟。當前,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同程度受到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大力支持「一帶一路」國家的抗疫工作,向「一帶一路」國家提供醫療物資和技術、抗疫經驗支持,在共同抗疫的過程中,進一步凝結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情誼,這將為疫情過後「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打下堅實的基礎,給世界經濟增長帶來穩定的支撐,使中國經濟有了更加長遠的發展基礎。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支形成對中國經濟的有效支撐。中國是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歷史上經歷了太多的苦難,無論遇到多麼困難的局面,中華民族總是能夠從困難中站起來。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正是這種民族精神,才能使中華民族在歷經鴉片戰爭、抗日戰爭、地震、洪水、亞洲金融危機等等重重考驗後,仍然在世界舞台上屹立不倒。此次疫情雖然短時期對中國的沖擊較大,但在歷史長河來看,依然只是前進道路上遇到的一次短暫的波折。中國經濟就像一片汪洋大海,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會掀翻大海,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風浪,中國始終在這,這也是中華民族能夠保持長期繁榮的最根本的基礎,更是中國經濟長久發展的定海神針。總之,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向好的格局將不會改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夠實現。
¥
5
網路文庫VIP限時優惠現在開通,立享6億+VIP內容
立即獲取
如何正確看待疫情對當前經濟的影響
龍源期刊網
如何正確看待疫情對當前經濟的影響
作者:朱家禾
來源:《商情》2020年第32期
【摘要】如何正確看待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關乎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正確走向和社會前景。本文主要針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對未來的經濟發展走向進行分析和判斷。
【關鍵詞】新冠疫情 ; 經濟影響 ; 一帶一路
2019年12月起,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現和後來的集中爆發,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均帶來了明顯沖擊。受疫情影響,各行業的經營狀況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
第 1 頁
一、疫情的產生和對當前經濟的主要影響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後稱「新型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為了避免疫情快速擴散,黨中央、國務院迅速採取強力措施,升級疫情防控級別,除了武漢和湖北進行封城外,全國各地都採取了高級別的防控措施,從交通、人員流動、小區街道治理、公共場所封閉等各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防控,迅速有效地將疫情控制,極大的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對比當前國外疫情的迅速蔓延和失控,我國採取的措施既堅決有力、效果明顯。與此同時,由於防控措施的升級,各企業事業單位的生產活動、商業流通、社會娛樂、餐飲等以線下為主的活動全面大幅度壓縮或者全面停止。這對經濟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
㈤ 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實體經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控制疫情,國家採取了停工停產、居家隔離等一些政策,很多人面臨失業,給我國的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沖擊。實體經濟,指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立身之本,是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文化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新冠肺炎疫情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1.我國第一季度的GDP同比下降6.8%(國家統計局),開創自改革開放以來最低的增幅。2.調查結果顯示,受疫情影響,超過5成的企業2020年營收下降20%以上。就現金維持時間而言,34.0%的企業最多維持1個月,33.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17.91%的企業可以維持3個月。就是說,85.01%的企業最多維持3個月,只有9.96%的企業能維持半年以上。3.2020年爆發疫情之初,傳統服務業幾乎完全停擺,酒店旅遊業整體上都已經處在停業的狀態,而交通餐飲業也是如此,這些行業虧損都很大,都處在被動運行的階段。4.由於疫情,不能出省甚至出市,有很多有疫情的地區採取就地隔離,對旅遊業的經濟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5.在當時的疫情之下,我國的製造業也面臨巨大的困難。疫情先是降低國民的消費熱度,比如疫情造成國內服裝需求量減少,於是服裝行業陷入困境。零售品銷售額巨幅下降,輕工業受影響。從需求端來看,紡織服裝,電子商品、傢具、家電需求量下降,從供給端來看,廠房勞動密集型高,所在地處於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大省,這是製造業要面臨的問題。6.雖然在短期內,餐飲業會面臨破產、倒閉等問題。但長期來看,餐飲、旅遊、文娛這些服務業所受的長期影響不是特別大,畢竟,即便現有的企業虧損倒閉,也動搖不了服務業的根本,因為一旦疫情過去,這些行業的需求還是會重新釋放。㈥ 如何看待疫情影響,經濟和個人收入減少,銀行存款卻增加8萬億
疫情來了,大家生活都變得拮據了,一看到存款卻增加了,非常驚訝!這裡面的道理還是從貨幣常識來理解:
首先,貨幣供給端閥門開大了 。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08.09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3個和1.5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57.51萬億元,同比增長5%,流通中貨幣(M0)余額8.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一季度凈投放現金5833億元。 這是貨幣供給方面數據,明顯M2是流通貨幣總量增長還是適度的,為的扶持中小企業和經濟復甦,但是M1和M0的增長明顯量變大、增加有些猛。這說明資金沒有轉化為實體經濟環節,原因是復工沒有復產,或者部分地方根本就沒有企業需要資金,說明對經濟趨勢不明顯。不願意承擔風險。
其次,需求端籠頭變小了。 情況是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7.1萬億元,同比多增1.29萬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1.21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509億元【這個說明封城帶來消費減少,尤其信用消費少】,中長期貸款增加1.26萬億元 【這個數字還是增長,說明大項目投資還是加碼的】 ;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6.04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3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04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6305億元 【流通環節受城影響,生產停擺】 ;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1729億元。3月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85萬億元,同比多增1.16萬億元。
所以,供給端大了,需求端小了,結果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8.07萬億元。 3月末本外幣存款余額206.42萬億元,同比增長9.2%。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200.99萬億元,同比增長9.3%,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2個和0.6個百分點。
存款增加知道了,還要看一下存在結構情況: 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8.07萬億元,同比多增1.76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86萬億元【 個人企業都把減少風險,存在過日了放在第一位】 ,財政性存款減少3143億元 【政府只出不進,財政稅源少了】 ,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減少3713億元 【企業沒有進賬,基本費用沒有減少】 。注意: 房市和股市都有新資金進入了。
這裡面個人企業存款增加,是誰家的存款,其實是差異很大的。
2018年3月24日,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在演講中提到,從2010年到2017年,居民儲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佔比從25.4%下降了近一半至12.7%。也就是說,中國人賺100元,只會存下來12.7元。而且,儲蓄的分布還嚴重不均。據西南 財經 大學和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55%的家庭沒有或幾乎沒有儲蓄,而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儲蓄率為60.6%,儲蓄金額占當年總儲蓄的74.9%。很多「零儲蓄」的人「被平均了」。
沒能錢的另一面是高負債。按照居民負債占據GDP的比重,1996年中國居民杠桿率只有3%,2008年也僅為18%,但是自2008年以來居民杠桿率開始呈現迅速增長態勢,短短六年間翻了一倍,達到36.4%。到了2017年二季度居民杠桿率已經高達47.4%,較之2008年激增了近30個百分點。47.4%的居民杠桿率雖然低於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76.1%,但是這一數字已顯著高於新興經濟體平均39.8%的水平。美國居民部門債務率從20%提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時間,而中國只用了不到10年,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飆升速度之快可見一斑。
所以,不太關心銀行存款增加了多少,更多看看自己口袋是不是要空了。
2020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共增加8.07萬億元左右,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86萬億元,財政性存款減少3143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減少3713億元。 如何理解存款大增的現象?
2019年一季度的這個數據,住戶存款是6.07萬億,今年增長了6.6%,增速並不算多。經歷過今年春節,很多朋友已經對年內的經濟形勢產生了比較悲觀的預期。本來中國就是一個儲蓄大國,總儲蓄達85.4萬億元,人均存款達到了6.1萬元(2月份數據),有很強的存款習慣,只要手上有點錢,多多少少都會選擇存點以備不時之需。現在存錢的目的就是在防禦經濟不景氣時的生活開支,屬於非常正常的現象。但大家都把錢存起來會帶來一個問題:消費慾望下降,對經濟刺激會起到反作用,會導致經濟復甦進程減慢。
一季度非金融企業的存款增加1.86萬億元,同比多1.53萬億元,增速與住戶存款並非同一水平,屬於大放水級別。一般而言,在信用貨幣時代,按照貸款創造存款的理論,貸款多增則意味著存款可能增加較多,因為銀行給企業的貸款被記入該企業的存款賬戶,上交存款准備金後,還可以繼續放貸,從而形成循環存款創造。企業存款增加比較多,為復工復產順利推進儲備了良好的資金狀況,刺激經濟就靠他們了。
財政性存款是財政部門代表政府所掌管的財政資金。這個數據的減少說明政府正在動用自己的資源刺激經濟,比如發放消費券這玩意,各地政府都在干,這些錢就是政府的補貼,真正的薅羊毛,大出血,所以有消費券的朋友,建議還是參與一下,一來自己得益,二來刺激一下經濟,最終受益效果依然會傳導到自己身上,這么好的活動應該繼續搞。
銀行存款卻增加8萬億中,少部分是人民群眾對當前經濟產生悲觀預期下的防禦性反應;主要增長速度大的的是銀行放水給企業准備復工復產的准備金,還有少量政府為刺激經濟出的血本,並不是大家都把錢存起來不消費,現在大家看出區別了嗎?
不能說這種習慣好或者不好,這是一種財富觀念,存在即是合理,且這也符合我們國人的文化思維方式——居安思危。
受疫情的影響, 社會 生產和生活收到極大的影響。股市萎靡下跌,市值縮水;工廠停工、企業停業,企業和個人收入均受到影響而減少。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投資情緒受到抑制,資本會主動尋求安全、低風險的投資、避險方式。
而銀行儲蓄則是安全性高、風險性低、變現快捷的方式之一。
所以,避險是造成當下經濟下行,收入減少,但銀行存款確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
此外,艱苦奮斗也是我們的傳統美德,現在受疫情影響,大家危機意識很強,也會主動縮緊開支,提高現金儲備意識,防患於未然。
我們國人還有一種非常優秀的品質就是「靠自己、不求人」。而我們的國家也非常的民主、勤勉、敬天愛民。出現疫情危機的時候,我們能夠以舉國之力共同抗擊疫情,國家大力投入上千億資金用於防疫治療,每一個確診患者都能夠免費救治。全民也積極捐助、各個企業、省市、個人紛紛傾囊相助。所以,我們能夠在被疫情突襲的情況下,以最快的速度戰勝疫情。
這是人類 歷史 上的一次壯舉,為世界各國防疫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積極的貢獻。
反觀海外其它國家,尤其是那些發達國家行為,簡直就讓我們捧腹,也讓我們為那些感染的、死去的人們而悲哀。
疫情在我國發生的時候不重視,反而指責我們,看我國的笑話;疫情在他國出現的時候不重視,不防疫,有蜜汁自信;疫情開始擴散的時候驚慌失措,沒有有效的防疫措施,甚至不去努力防疫就放棄抵抗,企圖走群體免疫的道路;
要知道,所謂的群體免疫最終還是傷害廣大底層人民的利益。資本主義國家發達的醫療資源一定會優先供應上層人士。不然你會相信資本主義上層人士也會去群體免疫嗎?
所以,沒有任何時候,我們會為生活在中國大陸而感到安全和自豪!
而以後,也會將這份安全感和自豪感始終延續下去!
至於網路上那些不負責任的一些人,諸如「許可馨」之流,我們不會忘記對他們的聲討、 歷史 也不會忘記、蒼天也不會饒恕......
受疫情影響,經濟和個人收入減少,居民消費大幅下降,銀行存款卻增加8萬億。人民幣存款主要包括居民存款和非金融企業存款兩項,除了企業把投資和生產經營的資金存回了銀行,更多是由居民存款所貢獻。今年一季度居民存款增加6.47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86萬億元。
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8.07萬億元,同比多增1.76萬億元。而2019年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6.31萬億元,同比多增1.24萬億元。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多增達22%,去年一季度同比多增達19.6%。
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IMF預測全球經濟下滑3%。經濟和個人收入減少,居民存款持續 增加,主要是對疫情的擔憂,通過儲蓄來尋求安全感,面對不確定因素。當然,大部分專家學者也在呼籲投資者多留現金,廣積糧,緩稱王。
但我建議投資者當下除了儲備充足的備用金外(保留 3-6個月的應急資金),加大投資才是最正確的配置思路。為了應對疫情造成的經濟下滑,央行加大貨幣投資,貨幣的閥門已然打開,伴隨的將是各類商品、資產價格的上漲。持有更多的現金或存款就意味著手裡的錢,不但不會增值 ,保值 都不可能,會被物價上漲的速度遠遠拋在身後。
疫情已得到全球廣泛國家的重視,中國疫情已初步控制穩定,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並不大。此時,不是想著怎麼去增加更多的存款和現金來度過危機,而應該積極進取,尋求財富增長的機會。
根據央行給出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中國人民幣存款增加了8.07萬億,人民幣存款余額高達200.99萬億,創造了新高。
大家都知道因為受到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全國各行業都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很多人的收入出現了大幅度下跌,按道理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銀行存款應該下降,畢竟收入都下降了這么可能還有錢存銀行呢?但現實數據卻表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情況,人民幣存款不僅沒有減少還增加了8萬億,這是為什麼呢?
在我看來,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大家把原本准備買房的錢存進了銀行。大家都知道,不管在什麼時候樓市裡都會有一大批人買房。但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在今年的前3個月里全國樓市都關停了售樓處,隨意一大批原本打算買房的人現在都沒地方去買房,只能把原本准備用來買房的錢存進銀行,最後的結果就是銀行的存款變多了。
另外一點就是,銀行的存款並不僅僅只是來自於個人的存款,還有國家的資金。從去年開始國家就不斷在放水,整個市場的貨幣都變多了,但這些錢又不能一下子全部流通到市場上,否則會對物價還有將近造成階段的負面影響。所以這些多出來的錢就全部存在銀行里,銀行存款增加8萬億也就不奇怪了。
統計數據顯示,3月末,本外幣存款余額206.42萬億元,而人民幣存款余額200.99萬億元。一季度存款增加8.07萬億元,其中,住戶增加6.47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86萬億元,財政性存款減少3143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減少3713億元。而3月份外幣存款卻減少223億美元。
我們先看外匯存款的減少,外匯盈餘主要是來自於貿易、服務為主的經常性外匯盈餘,以及以外國金融資本進入我國出現的盈餘,我國的外匯儲備是3萬億美元,這是2014年從接近4萬億以來的持續走低,這次疫情的影響就是表現在外貿出口的放緩,和外國資金進入我國資本市場的節奏放慢。跌破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額在4月份可能就會出現。
財政性存款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減少,這剛好印證了國家的財政政策上的減稅、減費和轉移支付的加大。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減少也是一些機構的風險加大和理賠保險等支出等增加,但意外的是:這次的 健康 類保險應該是大大的增加了。
剩下的就是企業存款和居民存款,但我們也要分析一下我國在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方面的變化。20年3月,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在多年來首次突破10%,比之前的8%的增長率增長了接近2%,達到了供應量總額208萬億。也就是在3月份多投放市場的貨幣量有接近4萬億,而這些市場投放的額度有一半進入到了企業的貸款賬號。也可能就是企業的存款增加的最重要原因。
最後就是個人存款增加了6.47萬億,佔到了總量的80%。其一,投資渠道變得更加狹窄,疫情下的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火熱投資市場都基本上不太敢沖刺。這也是資金回籠進入存款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二,以我國100萬億GDP的40%為居民可支配收入部分,那麼一個季度等於增加了工資或其他收入財富達到10萬億,那麼扣除一半用於生活費用和其他相關費用,餘下的5萬億中的70%以上進入到了銀行中,在危機中更是需要現金為王的理念,有米才會心裡踏實,這也至少增加了3~4萬億的新增財富。
以上是筆者的個人分析觀點,大家可以一起探討。
的確,受到春節停工停產的影響下,銀行存款反而增加的情況。
2020年4月10日,央行公布的金融統計報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8.07萬億元,同比多增1.76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86萬億元
一方面收益我們國家長期儲蓄的良好影響,雖然因為受到疫情影響,部分人的收入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公職、退休人員的收入仍然沒有降低,有些行業收入降低,比如外貿,有些行業的收入顯著增加,比如醫療行業;但是有大部分人都實行了居家隔離,我們消費其實也是下降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這也就是居民住戶存款增加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親眼見證疫情的影響下,更多的選擇開始儲蓄。原本打算出去 旅遊 消費或者去買買買的錢,發現疫情的危機造成收入下降的現實後,選擇存下這些錢,應對危機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也就是居民住戶存款增加的原因之一。
我們可以和大洋對岸的美國做一下比較,40%的美國家庭拿不出400美元的儲蓄、70%美國家庭拿不出1000美元的儲蓄來應對疫情造成的危機,用來囤積購買必要的生活物資。這也就是美國政府為什麼要直接發放現金給成人和兒童的主要原因。從疫情影響美國到現在已經有總數超過2200萬申領失業金,大約占勞動力總數的八分之一。一旦失去了收入來源,他們還有助學貸款房貸、車貸需要償還,如果無法償還的話,整個金融的資金鏈斷裂,後果不堪設想。
回到我們國家來說,消費觀念沒有美國那樣超前,所背負的債務主要是房貸。看到美國如此蕭條的經濟環境,自然而然選擇存錢的人會越來越多,因為沒人知道疫情的影響何時才能散去,未來是否會面臨失業等諸多問題。現在全國范圍能都在有序的復工復產,收入來源更為豐富,儲蓄將會是未來的主要選擇之一。
綜上所述,2020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8.07萬億元。未來儲蓄仍將是人們財富的首要選擇,這也符合我們中國人長期以來保持的儲蓄觀念。
央行4月10日發布《2020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顯示,截止3月末人民幣存款總余額為200.99萬億,首次突破200萬億大關,較年初增加8.07萬億,同比增長13%。但是,住戶存款就凈增了6.47萬億,占總增長的80%,所以存款增長貢獻的主力軍還是住戶存款(居民儲蓄存款)。
為什麼受到疫情影響,經濟和個人收入減少,住戶存款不降反升呢?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是為緩解市場流動性緊張,央行實施了穩健貨幣政策,加大了貨幣投放量。據數據顯示,一季度流通中貨幣(M0)余額達到8.7萬億,同比增長10.8%,表明一季度凈投放現金達到5833億。
同樣,廣義貨幣的增速也不低,3月末M2餘額達到208.09萬億,同比增長10.1%,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3和1.5個百分點,再次表明市場上的錢開始變多了。
二是居民消費受到一定壓制,轉化為儲蓄存款,可以從住戶貸款結構變化中窺見一斑。3月末,住戶貸款規模56萬億,增加了1.21萬億,其中短期貸款減少509億,中長期貸款增加1.26萬億。而住戶(居民個人)貸款中,短期貸款主要用於消費,比如信用卡。中長期貸款主要用於房地產。由此可見,受到疫情影響,居民消費受到一定壓制,很多原本用於消費的資金陸續轉化為存款,儲備意識有所增強。
第三,由於疫情全球蔓延,以及石油價格之戰的效應疊加,國際資本市場振幅加大。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受此疫情影響,世界經濟將萎縮3%,投資市場情緒低迷。出於避險需求,投資者一般會對資產配置重新調整,而人民幣幣值一直比較穩定,存款由於保本保息,具備一定剛兌性質,且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投資避險工具。可以這樣說,人民幣住戶存款的增長中,也包含了部分其他其他金融資產(股市,基金,債券和理財產品等)的轉化。
在過去的1到3月份,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幾乎處於停滯的狀態,有人已經預言今年因為一季度的情況整個GDP可能出現大幅度回落,一般而言,經濟不好的時候老百姓手上都比較缺錢,大家沒有工作自然就沒錢了,不過這僅僅是理論上的,而實際根據央行最近兩天爆出的數字,今年前三個月居民儲蓄存款達到6.47萬億,這是多麼龐大的數字啊,以及銀行的存款增加了8萬億,很多人對這個問題想不明白,似乎一切不符合常規啊。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疫情的影響央行大量的給市場投放貨幣,導致了市場化利率的下行,國債利率也是出現了大幅度下滑,而在這個期間唯一沒有變動的就是銀行的存款利率,此前參與國債或者其他固定收益品種的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益下降,大家會做個比較,最終發現存款利率和固定收益理財產品以及國債的收益差不多,那還不如直接去把錢存到銀行呢。
我覺得這是銀行突然儲蓄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當然了這個數字是被平均了的,不見得大多數人會有那麼多存款,據我所知其實很多年輕人手上就沒什麼現金,工資和賺的錢基本上要麼還了房貸,要麼就消費了,手上基本沒啥余錢。
那麼這部分錢就可能是以企業的變相方式存到銀行的,在疫情期間生產大多屬於停滯,這個時候把錢存進銀行額度比較大的話,獲得的利息也不少。
在疫情的沖擊影響下,居民的存款意識明顯提升,改變了以往先用未來錢的想法。雖然經濟下行,但今年以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政策,部分企業以及個人可以獲得相對低息的貸款,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可能通過借入低息貸款,置換掉之前相對高息的貸款,或盡可能回收現金流,以提升自身的風險防禦能力。至於個人,則逐漸重視銀行存款,在疫情期間,工作停止,缺乏收入來源,才意識到平時存款的重要性,在特殊的時期下,持續的現金流以及一定規模的存款儲備,往往是一個家庭抵禦風險的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