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在中國經濟形勢
中國現在處於轉型的十字路口,不僅僅是經濟轉型,更重要的是整體轉型,通過09年的金融危機,我們雖然達到了增長目標,但是也同時看到了現在這種長期依賴高投資、高消耗、高出口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正經受著考驗。 現在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環境、就業、貧富差距、保障體系的不完善、教育問題等問題。 一方面,中國為確保就業和穩定,要求有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另一方面,由於嚴重依賴投資和出口,經濟增長的效率和質量並沒有明顯提升;一方面,中國社會累積了諸多矛盾和沖突;另一方面,行政性壟斷、要素價格市場化滯後和權力尋租問題正在加劇社會不公和社會沖突。 環境:由於體制性障礙未能消除,議論多年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進展緩慢。國內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和巨額信貸拉動,能源資源消耗嚴重,環境污染成本巨大。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使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受到更大的威脅 貧富差距: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中國正處於向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的變革必須同步推進,但是目前,我們必須要冷靜,不要飄飄然。有人曾提出G2,美國和中國來決定世界的命運,另外"中國模式"也提出來了。但是我們應該韜光養晦,不要僅看經濟總量,我們第三了,要超過日本,成為第二,什麼時候又要超過美國了,更主要的是要看人均,人均在世界上排名 105位,貧富差距還相當大。 2009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接近4000萬,農村低保對象有4700多萬,城市低保對象為2300多萬人。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目前全國已有6000多萬失地農民。此外,中國還有1.5億流動就業的農民工,難以真正享有城市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權利。以上這么大規模的困難群體加起來,佔中國人口總量的四分之一。如不能從制度上確保這些困難群體分享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成果,會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過多依賴出口:一國的經濟發展,按照波特爾的看法,大體可分四個階段。先是要素驅動階段,然後是投資驅動階段,第三就是創新驅動階段,最後是消費驅動的階段。中國目前正處於第二階段,但能否邁入創新驅動階段,主要取決於制度和文化等更深層的因素 中國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投資,這是大問題。改革開放之初,投資佔GDP的份額為25%左右,但到了 2004年,這一比例已超過44%,早已大大高於美國、德國、法國、印度等一般20%左右的水平。在景氣周期的上升階段,壞賬風險會隱蔽地累積,而在景氣周期的下降階段,或者在受到某種外部沖擊時,金融體系會發生系統性危機。在這方面,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地區等過去曾有過慘痛的教訓。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提出要實現從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粗放增長方式,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效率提高支持的集約增長方式的轉變。 但是口號提出來了很多年,遲遲未能施行,問題主要是:主要包括:(1)各級政府依然保持著土地等重要資源的配置權力;(2)把GDP的增長速度作為衡量各級政府官員政績優劣的主要標准;(3)現行財政體制把各級政府的財政狀況和物質生產增長緊密地聯系起來;(4)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價格沒有市場化,行政定價通常按照計劃經濟的慣例壓低價格,而這種價格扭曲又造成稀缺資源的大量浪費。 另一方面,中國的產業發展歷來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新技術發明的產業化和商業化困難重重。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技術開發力量大大增強,新的技術發明層出不窮,有一部分甚至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產業化和商業化舉步維艱的情況並沒有明顯的改善,例如:三網融合、無線通信、數字電視、新能源產業 壟斷行業利潤過大 改革的下一步:現在中國面臨更復雜的局勢。一方面,主要依賴投資擴張和資源消耗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另一方面,在未來幾十年裡讓我們的經濟繼續保持極高的出口依存度,這樣的可能性並不大。這使中國經濟的轉型問題變得空前緊迫,中國目前面對貨幣政策調整、匯率市場化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勞動力和人口政策調整等重大問題,中國需要一次深刻的政策調整。 中央提出了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十二五"期間,應把這個作為主線來推進改革。第一,這個改革不光是經濟體制的改革,還包括社會體制的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這是四位一體的改革。第二,要把政府職能轉變放在特殊的位置。過去經濟增長方式之所以很難轉變,主要是體制性原因,包括財稅體制、價格體制,也包括政府體制,幹部考核體制。由於各地政府花大力氣去搞GDP,招商引資,去搞項目,這樣可以出政績的狀況必須改變。 我認為黨的執政基礎是三個"民",即民心、民生、民意,民心是核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了得民心,必須把民生工程搞上去;為了得民心,必須尊重民意,使人民生活得幸福。這才是黨的執政基礎。在教育、衛生、住房、社保等民生領域,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資,同時要加快教育、文化、衛生等體制改革。 其實,30多年改革的經驗,概括言之,無非12個字: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法治社會。未來十年,中國何去何從,不但攸關13.3億中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對世界的穩定和繁榮有直接影響。我看,下一步,中國必須重建"整體改革"的框架,把握並協調短期、中期、長期改革的目標,堅定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推進政治民主化進程,並以卓絕的膽識和氣魄推進法治社會的建設,中國方可奠定長治久安的基礎,民眾方有持久幸福的可能。
2. 2022 年的經濟形勢會怎樣,展望2022 形勢政策
:
原標題:年中觀察:2022 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研判
受到肺炎疫情的沖擊,國內外形勢出現新的變化,多重因素疊加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進入2022 年,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在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下,如何恢復經濟發展,並在中長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於我國在「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發展階段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下面結合2022 年的經濟形勢進行分析。
我國經濟得到持續改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比較優勢發揮作用
從公布的2022 年宏濟數據和2022 年上半年數據來看,我國經濟得到持續改善,新的比較優勢凸顯,主要體現在以面。
一方面,2022 年我國經濟逐季改善,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2022 年隨著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我國經濟得以逐季改善,全年達到2.3個百分點的正增長,經濟增長水平逐步恢復常態。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2022 年我國GDP總量超過百萬億,佔世界的17%;人均GDP達到72447元,上升到世界第59位;工業增加值佔世界比例超過30%。
另一方面,2022 年我國經濟持續改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逐步形成。從2022 年公布的數據可知:
一是從增長結構來看,2022 年我國經濟增長持續改善,結構繼續優化。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32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5.3%,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從增長結構來看,2022 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1.7%,拉動GDP增長7.84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9.2%,拉動GDP增長2.4個百分點;凈出口增長19.1%,拉動GDP增長2.4個百分點。
二是從工業增加值來看,已經基本恢復到肺炎疫情發生前的經濟水平,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強勁。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9%,兩年平均增長7.0%,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3%,比一季度提高2.1個百分點。
三是從國內市場來看,內需強勁恢復。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55900億元,同比增長12.6%,兩年平均增長4.4%;消費品零售總額211904億元,同比增長23.0%,兩年平均增長4.4%,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
四是從市場來看,貨物和服務進出口持續改善。今年上半年貨物進出口總額180651億元,同比增長27.1%。同時,從服務貿易來看,今年一季度,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0.5%;其中服務出口增長22.8%;進口下降13.5%,服務貿易逆差下降74.7%。1—5月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3.7%;出口增長20.1%,兩年平均增長8.3%;進口下降7.5%,兩年平均下降14.8%,逆差下降67.3%。
「十四五」期間和未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面臨的挑戰
2022 年世界經濟處於恢復階段,世界銀行估算2022 年全球GDP增長為4個百分點,雖然世界經濟仍在恢復的過程中,但是面臨的環境會更復雜。首先,疫情的防控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雖然我國很好地控制了疫情,但是上還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現在全球的肺炎疫情確診病例總數不斷攀升,對經濟產生極大的不確定性,對我國的對外經濟存在極大的影響。其次,國外的不確定性對我國宏濟產生沖擊。如美國的超規模措施會帶來通貨膨脹,帶來美元的貶值,進而影響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對我國的匯率和價格水平產生影響,從而造成我國經濟的不確定性。
因此,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最關鍵的還是要靠我國國內市場。從現在的數據來看,我國投資、消費水平會進一步恢復,也預測我國2022 年經濟增長會超過8%,但是從最近幾年的數據以及2022 年的數據來看,「十四五」期間和未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方面,2022 年整體投資水平雖然有所恢復,但是持續下滑的趨勢沒有得到明顯改變。一是投資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恢復。盡管2022 年受疫情影響,我國投資水平仍達到增長2.9個百分點,但是和2022 年增長5.4個百分點、2022 年增長5.9個百分點相比,分別下降2.5個百分點和3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12.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4.4個百分點,尚未達到疫情前的水平。
二是投資水平增長不快。從投資來看,今年上半年投資同比增長15.4%,與2022 年的投資水平相比僅上漲1個百分點,比2022 年的4.7%和2022 年的8.7%下降了3.7個百分點和7.7個百分點。
三是投資佔比下降。如果進一步考察投資結構,資本的投資在整體投資中的佔比是持續下降的,從2022 年的64個百分點下降到2022 年55.7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也僅僅為57.3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近年來一直支撐我國經濟平穩增長的消費水平持續下滑,而且下滑趨勢還沒有得到抑制。一是2022 年消費雖然有所恢復,但是下滑趨勢沒有改善。2022 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消費同比下降3.9個百分點,與2022 年的8%與2022 年的9%相比,下降近12個百分點和13個百分點。2022 年上半年同比增長23%,兩年平均增速為4.4%;但是從單月來看,6月份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2.1%,兩年平均增長4.9%,比2022 年的8個百分點,2022 年的9個百分點都低。
二是我國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相比同期水平,仍處於相對較低水平。從宏觀層面的消費率來看,2022 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但是我國宏觀層面的居民消費率還只有38.8個百分點,比美國同水平的60.5、日本的53.9和的51.8都低;從微觀層面的居民消費率(人均消費占人均收入之比)來看,我國2022 年的居民消費率為67.4%,低於美國同期的87%、日本的79.2%。2022 年受到疫情影響,我國居民消費率下降到65.8%,今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到65%。特別值得 的是,從2013年到2022 年我國居民消費率從71%下降到65.8%,今年上半年下降到65%,城鎮居民的消費率是從69.85%下降到61.6%,今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到60.4%。
三是我國消費存在結構性問題。首先,我國服務性消費存在不足,導致恩格爾系數上升。受到肺炎疫情影響,我國服務消費下降,2022 年人均服務型消費支出9037元,比上年下降8.6%,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6%。恩格爾系數在疫情後出現上升,2022 年一季度上升到33.22%,其中城鎮32%,農村35.9%。其次,消費水平存在地區不平衡和城鄉差距。同時,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始終是農村居民的2倍以上。最後,雖然我國進出口旺盛,但是我國高端製造業供給還存在一定不足,較依賴進口。2022 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3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9%,創歷史新高。但是,我國核心技術產品還需依賴進口,2022 年我國晶元自給率僅為30%左右,自給率不足。
影響我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原因
我國內需存在的問題和高端供給不足的問題造成了我國內生動力不足,除肺炎疫情影響外,還存在更深層次的問題,需要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綜合考慮。
之一,投資水平中民營經濟的投資增長速度不快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經濟的不確定性對今年的投資提出了挑戰。
一是我國出現投資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國民營投資水平增長不快,而且資本在投資中的佔比下降。今年上半年投資雖然同比增長15.4個百分點,但是和2022 年同期比較是下降的。進一步考察資本的投資佔比,今年上半年雖然有所增長,但是也僅為57.8%。投資動力不足仍然是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下滑的重要因素。
二是經濟的不確定性對今年的投資水平產生了不確定影響。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今年開始的工業生產者出產價格和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過快也對投資的增長產生了抑用。今年上半年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上漲5.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7.1%,6月份PPI同比上漲8.8%,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13.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的上漲過快,對企業成本推升造成企業投資下降。
第二,我國消費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的問題。這包括收入佔GDP比重不高、居民收入增長不快、居民收入結構存在問題以及收入不平等的問題。
一是我國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不高,而且近幾年還出現了下降。決定居民消費水平的是居民收入水平,2022 年我國GDP超過100萬億元,人均GDP達到72447元,但是我國GDP中居民的收入份額並不高,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2003年佔比達47%左右,到2011年反而下降到41%,黨的以來這個比重慢慢回升,到2022 年達到44.6%。特別值得 的是從2022 年開始我國居民收入佔GDP的份額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趨勢,從2022 年的44.6%,下降到2022 年的43.4%,2022 年的43.4%,2022 年有所上升但是也僅為44.4%。這個佔比和發達比較仍然存在巨大差異:例如美國2008年總量GDP是14.39萬億美元,而可支配收入為10.64萬億美元,佔比超過70%,事實上美國1990—2008年期間的收入佔GDP的比率平均達到84%。
二是我國居民收入增長存在問題。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長不快,特別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不快。從最近幾年來看:2022 年我國居民實際收入增長5.8%,沒有達到GDP增長6.1%的速度;2022 年我國居民實際收入增長2.1個百分點,低於2022 年實際GDP的增長速度;2022 年之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長13.7%,低於GDP的增長,如果按照兩年平均計算,兩年平均實際增長4.5%,也低於GDP增長。特別是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22 年一季度增長12.3%,低於GDP增長1.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長12個百分點,也低於GDP的增長。另一方面,工資性收入增長不快是居民收入,特別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不快的重要原因。我國居民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一直占重要部分,2022 年佔比56%,但是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速度要低於居民收入和名義GDP的增長速度。在2022 年名義GDP增長10%左右,名義收入增長8.9%,而工資增長8.6%。2022 年,城鎮居民工資收入佔比達到60%。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速度比居民收入和名義GDP的增長要低。在2022 年名義GDP增長7.8%左右,名義收入增長8.9%,而城鎮工資增長7.5%,這也是近幾年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不快的根本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收入增長中工資收入增長12.41%,低於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特別是城鎮居民工資收入增長10%,比居民收入增長更低。
三是我國居民收入存在結構性問題,我國居民的收入結構中財產性收入佔比不高,特別是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佔比更低。在我國居民收入結構中,財產性收入佔比一直不高,2022 年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10.1個百分點,比2022 年下降12.9%,財產性收入佔比有所上升,也只有8.5個百分點。進一步分析,在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佔比僅僅是2.3%,2022 年有所提高,也僅為2.4%左右,2022 年上半年也只有2.88個百分點。與的20%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這就直接導致我國居民收入增長不快,不能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GDP同步。
四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近幾年出現加劇,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GINI系數,從2003年的0.479上升到2009年0.490,之後從2009年開始下降,到2022 年下降到0.462,但是近幾年又開始上升,2022 年上升到0.474。近幾年的居民收入數據中,中位數收入增長低於居民收入增長的平均水平,這不僅不利於中低收入群體的擴大,也不利於消費的持續擴大。2022 年居民中位數收入增長3.8個百分點,低於居民平均增長4.7個百分點。在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數據中,中位數的收入增長11.6%,低於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長速度。
第三,我業結構中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下降過快。從2012年至2022 年,第二產業國內生產總值佔比從45.4%下降至37.8%,就業人口比例從30%下降到28%,已經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去工業化」的跡象。一方面,我國「去工業化」顯得過早。經驗表明,發達開始「去工業化」時,其人均收入已經達到1萬美元左右(按1990年價格計算),而2012年我國已進入「去工業化」時人均GDP摺合僅6100美元。另一方面,我國「去工業化」顯得過快。近年來第二產業在GDP佔比平均每年下降近1個百分點,對比美國近四十年的去工業化進程,平均每年下降不超過0.5%,我國「去工業化」下降較快。2022 年一季度進一步下降到37.15%,今年上半年有所增長38.9%,而我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之比在0.8左右(2022 年是0.76)。
針對我國經濟增長出現的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我國經濟需要採取的對策建議
之一,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研究與試驗發展(RD)的持續增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很重要。
一是「十四五」期間以及到2035年期間經濟增長要在合適區間。2022 年我國人均GDP為72447元,約合1.05萬美元,是美國的17%左右,總量GDP是美國的70%。如果按照較低水平的現代化,2035年人均GDP是美國25%,每年增長要比美國快2.4個百分點;如果按照高水平的現代化,2035年人均達到美國的37%,每年增長要比美國快5.2個百分點,這樣2035年達到美國的1.5倍。因此經濟增長非常重要。
二是持續RD的持續增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要貫徹發展理念,把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之一動力。加大基礎科研的支持力度,我國的基礎科研水平佔比一直不高,只有不斷加強基礎科研的投入,才能在「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戰略性產業發展,支持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推進傳統製造業優化升級。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更多依靠市場機制和現代科技創新推動服務業發展,推動生產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要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鼓勵、企業和高等學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
三是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的合理規模。隨著國內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持續調整,雖然第二產業佔比不斷下降仍是未來趨勢,但要注重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合理規模,穩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我業結構的優勢,不斷挖掘我業結構的潛力。一方面,發揮我業結構完整的優勢,加快製造業優化升級;另一方面,提升我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近年來,我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一直低於我國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在我國第三產業佔比越來越大的趨勢下,提升我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是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的根本任務。
四是發揮我國已有的5G、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不僅可以解決疫情常態化下經濟恢復的問題,而且可以很好地推進我業轉型升級。5G、人工智慧新一代 技術是促進我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利用新一代 技術可以解決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問題,包括供給和需求的問題,同時可以使勞動者的工作方式更加靈活。促進5G、人工智慧新一代 技術發展,可以吸引廣大的民營企業參與,解決我國投資增長不快的問題。
第二,強化居民收入增長,提高居民收入佔GDP比重,從而根本解決我國消費增長問題。一是強化居民收入增長指標。黨的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但是這一任務的真正實現也不是很容易的。從最近幾年的數據來看,居民收入特別是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一直比GDP的增長速度低。
二是從層面提出居民收入的倍增計劃。發達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僅提出了收入增長計劃,還提出了收入增長要比GDP增長快,甚至是GDP兩倍的收入倍增計劃。如美國在1990年到2008年期間,GDP增長了2.8%,居民收入增長達到5.35%,收入增長基本達到GDP的兩倍。
三是改善居民的收入結構,提升財產性收入增長和佔比,是解決我國居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這就需要我國建立完善的資本市場,保證居民能夠通過資本市場增加財產性收入。大力鼓勵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合理引導居民配置財富資產。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對於財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長,但是我國財富管理遠遠沒有達到居民的需求。進一步加快農村土地制度,讓農民通過農用地、宅以及各類農產品的流動收入。
第三,財政完善稅收體系,大力落實減稅措施,完善保障體系,加強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一是財政方面要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赤字率的合適規模,同時地方專項債的規模來解決地方財力不足的問題,減輕地方財政壓力。一方面,需要加大減稅降費力度與落實。在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中,我國財政收入117116億元,同比增長21.8%,其中稅收收入100461億元,同比增長22.5%,遠高於GDP的增長,也高於工業增加值的增長。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大降稅降費的力度。另一方面,要保證地方財力,加大地方專項債規模,減輕地方財政壓力。
二是完善稅收體系,落實減稅措施是保證我國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大力降低企業相關稅收,提高企業利潤,從而提升居民工資性收入。在今年上半年財政數據中,企業所得稅27515億元,同比增長17.7%,35240億元,同比增長22.5%,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加大企業的減度。個人所得稅是改善當前居民收入增長不快的重要措施。今年上半年個人所得稅7222億元,同比增長24.9%,是所有稅收中增長最快的,但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層級較多,更高稅率達到45%,建議進行調整。
三是加大衛生健康、城鄉社區建設、保障和就業領域的支出。2022 年在衛生健康領域、保障和就業領域投入增長分別是15.2%與10.9%,明顯高於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但是在城鄉社區支出中同比下降20%。2022 年社區在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應繼續加大城鄉社區的建設投入。
四是完善體系,促進相關產業包括健康產業升級,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完善多層級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從到省、市、縣、鄉(鎮)、村(社區)完整的基礎設施,可通過市場機制吸引資本投入,解決投資增長緩慢的問題。2022 年,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僅有0.9%,如果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顯劇拉動投資增長。
第四,貨幣要 新技術對就業和收入分配的影響。新技術、人工智慧的採用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是要 新技術對就業的影響。人工智慧的引入會影響傳統經濟學的規律,如按照傳統的奧肯法則, 就業和 經濟增長是一致的,但是人工智慧的引入會改變這個規則,因此未來貨幣的目標要更加 失業。否則,一方面會影響收入分配,另一方面會影響「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2035年遠景目標之一,也會影響新發展格局的形成。
第五,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補全我國營商環境地區差異短板。我國營商環境持續得到改善,在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2 》中,我國營商環境排名第31位,與2022 年相比有明顯提升,但是我國GDP的總量排名,與我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對外直接投資ODI在世界的排名還不相適應,仍有提升的空間。同時,我國營商環境的地區差異還很大,根據21世紀研究報告,我國營商環境排名較前的深圳、上海、和廣州是排名較低地區評分的2倍多。因此,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仍然是提升投資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六,要充分認識對外的重要性,持續擴大,探討更加積極、多元化的化戰略。一方面,構建更高水平的格局。經過以來40多年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已逐漸嵌入產業鏈分工體系中,進出口對經濟增長有一定影響,為我國經濟帶來市場的同時也對我國技術進步產生影響。中國對外企業涉及約2億人的就業,約相當於勞動力總數的三分之一。雖然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與貿易保護疊加,但是要堅持更加積極的戰略,拓展多元化的市場。要逐步對傳統循環的依賴,「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機遇,通過與沿線或地區的深入合作,共同建設貿易往來、產業協作和共同發展的,有助於形成更加均衡和多元化的循環體系。另一方面,加快自貿區和貿易港建設。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是 國內雙循環的重要,推進上海、廣東、天津等自由貿易試驗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和發展,有助於加速形成新型的循環。
第七,在新發展格局中要更加 系統性風險。一是資本市場要持續強化宏觀審慎管理,相應資本控制措施來應對資本流動所產生的市場波動。二是的不確定性造成匯率波動,匯率波動對經濟造成影響,2022 年匯率升值6.47%,今年匯率已經升值2.4%,建議資本控制措施來防範熱錢的流動。三是金融市場要切實落實供給側結構性的成果,防範金融風險擴散到我國,同時防範國內金融風險。四是要防範債務風險。近年來,財政支出中債務利息支出佔比不斷加大,對地方財政產生壓力。今年上半年債務付息支出4008億元,同比增長14.5%,高於全國一般性公共預算支出(4.5%),遠高於其他類型的財政支出,利息占支出4.24個百分點,而且這個佔比在近幾年呈現上升趨勢。
(龔六堂, 為大學數理經濟與數理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王鉉
以上就是與2022 年的經濟形勢會怎樣相關內容,是關於居民收入的分享。看完展望2022 形勢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3.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是2011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共中央黨校韓保江、謝魯江、梁朋。簡介:201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為2011年我國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大政方針和主要任務。為了配合廣大黨員幹部學習和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中央文獻音像出版社邀請了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的專家、教授對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行深度解析,並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匯到講座中,供廣大黨員幹部學習參考。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4. 求分享2019年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和擔保行業形勢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小企業融資貴、融資難問題的出現,擔保行業作為一種有效且便利的融資手段,行業得到較快發展。但是,隨著我國擔保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已逐漸開始暴露出各種問題,例如存在擔保機構普遍規模較小、風險管理水平有限、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等,融資擔保公司生存當務之急是要提升自己的風控能力。
挖掘中小企業融資市場潛力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擔保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擔保機構擔保債券發行出現強勁增長,進入債券市場的擔保機構主體增多,多家擔保機構評級上調。據了解,中合擔保上半年共擔保發行182億公募債券,位居市場第一位,同時債券類業務的在保余額提升到市場第三位。
中小企業債權融資具有一定的現實需求,比如在企業快速成長階段,其股權價值快速增值,如果債權融資可以實現,企業是不願讓渡股權的。然而,創新型企業一般由於輕資產等特點,抵押物缺乏難以滿足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標准,從而造成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債權融資難度較大,制約企業的發展壯大,因此擔保行業在這一領域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
盡管行業當前面臨的較大的挑戰,未來,隨著中國債券市場的進一步擴容,資質水平良好的擔保機構或將面臨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5. 劉元春:中國經濟發展並不是很悲觀,當前經濟形勢存在哪些問題
當前經濟形勢上存在著的問題是就業方面。像我國現在就業方面存在著非常大的問題,社會上招聘的崗位沒有增加,這帶來的是一大部分人處於無業或者是待業的狀態。在一些自媒體平台上就可以看出有很多人分享,畢業了三四個月後一直都沒有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在一些大的城市,比如像深圳這樣的地方,也有很多的無業遊民。如果一家公司放出了還不錯的條件,那麼就會有非常多的人會去搶這一份的工作,也可以看出現在就業形勢非常的嚴峻,想要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是很困難的。
6. 從目前來看,你認為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壓力在哪些方面
工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安麗艷近日在京表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增長平穩推進,隨著金融市場開放政策密集推出和相繼落地,全球投資者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的有利條件將進一步擴大。劉亮攝
中新網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 劉亮) 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保護主義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受到較大的沖擊。未來全球經濟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中國又該如何應對?近日,在「財新-工銀國際2019國際投資論壇」上,來自經濟學界的各位專業人士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構成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的三大挑戰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認為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他表示,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貿組織近期發布的兩個關鍵的全球經濟發展指標來看,今年全球的經濟形勢並不盡人意。
他認為構成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來自全球地緣政治局勢的挑戰。突發的國際政治熱點事件,如貿易摩擦、英國脫歐、全球的地緣政治如中東動亂的局勢等問題對經濟和貿易的波動產生很大的影響。
第二,單邊貿易主義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挑戰。從政策挑戰方來看,朱光耀認為近年來貿易保護勢力的抬頭對多變貿易體制形成的重大挑戰,國際多邊合作受挫,尤其是未來一個月WTO的上訴機制將面臨著停擺的風險。朱光耀表示:「這個挑戰將是對全球貿易體制的挑戰。」
第三,全球負利率趨勢的挑戰。他表示,這是「二戰以後我們沒有經歷過的新的挑戰、新的政策環境」。目前,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如美國美聯儲今年連續三次降息,日本實行了0.1%的負利率政策,而歐洲央行近期也實施0.5%的負利率政策。實行這些負利率政策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值得我們的期待。
全球經濟放緩背景下中國的「破解之道」
面對上述全球經濟潛在的挑戰,中國該如何積極應對呢?專家給出了以下應對之策。
首先,加大國際多邊協商合作。朱光耀表示,在未來加大多邊合作和多邊協商協調機制是緩解緊張的當前經濟形勢的關鍵。例如,各國領導人可以充分利用多邊合作機制,如G20機制和即將到來的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的契機,對目前全球的經濟形勢進行分析,開展多邊國際關系合作,找出有效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的對策。
其次,分散投資方式。面對全球各大央行下調利率、量化寬松的背景下,敦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志洲認為,「2020年個人傾向於認為對金融市場獲取投資收益的難度會顯著的超過今年。大家要降低風險投資的回報預期」。
他說:「最佳的投資方式在明年我認為還是要在面對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分散化的配置,避免過多集中的押注。」
最後,要深化結構性改革,深挖新的經濟增長動能。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最近十年中國正在經歷從高速增長到中速增長的轉換,目前已進入中速發展平台,但仍未完全穩定下來。他強調,傳統基建投資、出口貿易和房地產對拉動經濟增長的勢能在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已經減弱,未來要深挖出與目前中速發展相匹配的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工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安麗艷直言,回望2019年,展望2020年,中國經濟的高質量增長平穩推進,隨著金融市場開放政策密集推出和相繼落地,全球投資者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的有利條件將進一步擴大。
「我們相信,在全球經濟風雲變幻、國際金融市場跌宕起伏的背景下,惟有立足開放的中國,放眼多變的世界,方能把握未來機遇,找到投資制勝之道。」安麗艷稱。(
7. 如何正確看待2008年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
2008年經濟增長形勢分析
由於CPI已連續5個月超過我國5%的通貨膨脹預警警界線,生產資料價格近期也在快速上漲,溫和結構性通脹已有向全局性通脹蔓延之勢,因此防止全局性通貨膨脹將成為2008年宏觀調控任務的重中之重。但是,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和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同時加快,經濟內生性增長十分強勁,2008年我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增長環境良好
良好的社會環境以及世界對中國經濟長期看好預期是北京承辦2008年奧運會和上海舉辦2010年世博會的基礎和實力,反過來,這些盛會的召開又將大大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經過多年建設,我國能源、電力、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迅速發展,原材料、燃料與動力供應緊張狀況基本緩解。大型煤氣化工程、小火電關停與新裝機容量擴充、京滬高鐵興建在即等基礎建設蓬勃發展。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農村能源、交通、水利和生活環境也已得到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收入多年穩定增加、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社會福利事業的推進極大地增強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信心。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良好內部環境,不僅有力保證了2008年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還將延續中國經濟增長的上升周期。
農業有望穩產增收
農業具有較強的周期性特徵。雖然中國2004—2006年連續4年糧食增產豐收,但由於國際市場糧食出現短缺失衡,致使2007年國內糧食供應偏緊。2008年這一狀況有望得到解決,因為從2007年世界糧食收成來看,國際糧農組織十分樂觀,預計將達到糧食產量的歷史最高水平。其次,我國政府支農力度逐年增加,特別是2007年種糧、生豬飼養等農業補貼發放到位都將提高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此外,只要政策到位,農民根據市場自主調節生產的能力會進一步顯著增強。
投資仍將穩定增長
連續數年的經濟增長已為國家積累了大量財富,集中於政府部門的資金更多的是以投資建設的方式還富於民,2008年正逢政府換屆之年,穩定經濟增長是其首要工作職責,以建設投資為中心則又是大多數政府工作的常規之策,因此政府投資的內在動力十分強勁。不僅如此,2007年企業利潤大幅上升,企業從資本市場獲取資金的機會和條件增多,企業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同時,還會繼續加大國內投資。綜觀國內投資的各種因素,2008年投資熱度將會依舊不減。
消費邁向新台階
2007年我國居民消費在保持近幾年住房、汽車及旅遊火熱的基礎上,家庭吃、穿、用等日常消費出現較大增長。2007年消費旺盛的另一大特徵是在消費物價總體水平處於較大上漲時,消費者信心指數連創新高,這一特徵表明城鄉居民對未來個人收入與未來生活狀況等前景看好。分析2007年消費增長加快的原因,除居民收入增長之外,我們認為,2007年最低工資標准、低保、醫保、退休養老保險以及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大范圍貫徹落實才是我國消費狀況明顯改善的最重要原因。消除城鄉居民消費的障礙,消費活力才能得以釋放。因此,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對經濟增長前景的預期看好,2008年我國消費還將邁向新台階,這一增長態勢將充分體現在家庭高檔消費品(如新型家電和數碼信息產品等)、教育、文化、醫療保健及家庭服務等日常消費服務上。
以上諸多因素表明,2008年中國經濟的內在增長動力依然十分強勁,但其背後也存在著一些抑制經濟增長的因素。首先,國際國內資源品價格起伏不定。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編制的國際市場商品價格指數顯示,在農產品、石油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下,除個別品種外,1—11月份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呈現普漲現象,價格總水平漲幅較大。1—11月現貨、期貨價格指數同比分別上升12.21%、12.24%。與此同時,國內初級品、資源品和原材料價格上升加快,10—11月份國內鋼材、水泥價格開始攀升,石油、化工產品價格漲幅明顯。此不但加大了企業生產成本,企業生產經營受到影響,並且也提高了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支出與消費,為明年的經濟總體走勢增加了不確定性。其次,我國經濟中長期結構性矛盾沒有解決。一是內需不足,2007年我國貿易出口仍是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盡管政府採取了取消和降低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限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等各項調控政策,但出口增長勢頭依然旺盛;二是消費不足,投資多年來一直是拉動經濟的主力軍,而且投資結構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的雙高行業投資增速高於平均增速;三是資源消耗與環境承受壓力過大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針對經濟發展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國家採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財政部2007年12月21日宣布,我國將從2008年1月1日起進一步調整進出口關稅,總水平保持9.8%不變,其中,農產品平均稅率為15.2%,工業品平均稅率為8.9%。但2008年將繼續以暫定稅率的方式對煤炭、原油、金屬礦砂等產品徵收出口關稅,並將對木漿、焦炭、鐵合金、鋼坯、部分鋼材等生產能耗高、對環境影響大的產品開征或提高出口關稅。政府希望通過加大出口政策調整力度和執行力度,減小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同時也減小經濟對出口的依存度。經濟政策的調整不僅體現在出口政策上,資源品價格的定價機制、土地與環境保護的力度都會加強,經濟政策的綜合作用經過一段時期的傳導,影響可能會在2008年集中顯現出來,近期出口增速回落的跡象表明經濟政策已在發揮潛在的作用。各項經濟政策的共同作用將會大大降低依賴資源品生產、製造和加工企業的利潤,一些缺乏技術競爭力的企業將被迫退出市場。此外,為防止全局性通貨膨脹,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緊縮性貨幣政策,調控頻率與調控力度前所未有,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從3月18日第一次調整的6.39%上升到年底第六次調整的7.47%。利率的提高,將減少部分過熱的投資。
因此,綜合分析影響我國經濟運行的各類因素,預計2008年我國經濟仍將高位運行,但速度會有所放緩,從2007年態勢小幅回落1—1.5個百分點。
2008年經濟增長景氣分析與主要指
標預測
2008年我國經濟景氣分析
為了更好地掌握我國經濟的短期波動和長期趨勢,最近幾年我們一直採用經濟景氣指數和預警信號燈方法對我國經濟走勢進行月度跟蹤,並以此分析的結論作為經濟走勢總體判斷和指標預測的一個參考依據。從近3年的中期和年末分析報告來看,對經濟總體趨勢的歷史分析和未來判斷都較為准確,並用具體指標數據說明經濟走勢動態變化的不同特徵。目前計算出來的經濟增長合成指數1、10大重要指標構建的預警信號燈1綜合指數以及CPI合成指數2數據截至2007年11月,下面的定量分析皆基於景氣指數之上。
(1)經濟增長一致合成指數與先行合成指數走勢表明(見圖1),2008年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增長,總體趨勢將呈高位運行、小幅回落態勢。一致合成指數自2005年3月以來一直保持上升趨勢,持續時間已達31個月。先行指數經歷近20個月的下降以後,開始回升。由當前運行的一致指數和先行指數分析得到,2008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既便有所回落,也只呈小幅回落狀態,不會發生大起大落。
(2)警情綜合指數顯示2007我國經濟整體處於偏熱狀態。警情綜合指數是描述經濟運行具體位置的綜合性分析指標。從圖2可以看出,盡管央行在2006年和2007年實施了一系列緊縮性貨幣政策,但經濟總體形勢自2006年5月以來一直處於不斷攀升的偏熱狀態。對構建警情綜合指數的10個具體指標逐一進行分析得到:工業增加值(紅燈界線:16%;下同)、工業企業銷售收入(25%)、發電量(15%)、財政收入(25%)以及狹義貨幣量M1(20%)處於紅燈區;固定資產投資(黃燈界線:25%;下同)、CPI(5%)和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16%)處於黃燈區;10個指標中只有消費(綠燈區:12%—20%,下同)與進出口總額處於綠燈區(15%—25%),見圖3。分項獨立指標數據表明經濟的偏熱狀態來源於旺盛的生產和充足的貨幣供應,反映經濟運行特徵的兩個滯後指標(消費與CPI)也有快速跟進的跡象,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勢頭還將延續。2008年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防止經濟從偏熱轉向過熱,具體措施需「有保有壓」,充分利用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良好環境,在發展中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
(3)物價先行指數與一致指數雙雙上升,通貨膨脹壓力增大。CPI先行合成指數在2006年1月到達谷底後,2006-2007年持續走高,隨之CPI一致合成指數也大幅上升(圖4)。由於時至2007年11月CPI先行指數仍呈上升趨勢,因此至少未來6個月CPI還將保持一定的上漲態勢,2008年防止全局性通貨膨脹任務極為艱巨。
主要經濟指標預測
通過經濟計量模型對主要經濟指標做出2008年全年預測計算,為保證經濟景氣監測的實時性,對部分重點指標做出月度預測,提高經濟監測預警能力。預測結果顯示:2008年我國經濟整體上將繼續保持高增長的平穩態勢,增速出現小幅回落,通貨膨脹壓力較大。
4 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的環境依然良好,促進經濟繼續增長的有利因素較多,但經濟過熱和全局性通貨膨脹的趨勢日益明顯,2008年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防止全局性通貨膨脹。值得關注的是在防止經濟過熱的同時,也要預防經濟意外下滑,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以延長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抓住經濟平穩增長的有利時機,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實現「平穩、較快、協調、健康」增長是中國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長期之策。著眼於長期利益和短期突出問題,對我國2008年宏觀經濟發展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調整投資方向,完善投資結構
長期以來,評判經濟過熱的一個主要參考依據是投資的增長速度。而經濟是否偏熱或過熱應從資金和資源的使用效率即從投入產出比進行判斷。經濟多年高速增長為國家帶來了巨大財富,投資是財富還富於民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政府還可從稅收制度上進行調整,減稅讓利,給企業以更多的投資自主權,政府從投資結構和投資方向給予政策上的指導,並通過產業政策調整投資結構和方向。政府投資也需調整方向,應把重點落實到環境、教育、醫療和文化等國計民生工程,而不應局限於交通道路等基礎硬體設施。
增加居民收入,積極擴大消費
在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的改善是我國經濟增長財富效應的集中體現,多年「內需不足,消費低迷」現象得到明顯改觀。在2008年出口增長可能出現減緩的情況下,要積極拓寬城鄉居民增收渠道,保持今年消費回暖的勢頭。在此有兩方面工作可做,一是確保農民增產增收,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推動農村消費升級;二是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秩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市場繁榮,發掘和釋放消費市場的內在升溫動力。
解決社會薄弱環節,穩定經濟增長基
礎
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密不可分。近幾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有力促進了社會各項事業的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我國的社會薄弱環節依然存在,例如9年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9年義務教育還未完全落實到實處;低收入家庭和貧困人口的基數較高;我國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以及工傷保險的覆蓋面不夠廣;農業生產、生活基礎實施有待提高。大力解決社會薄弱環節,一是為了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二是改變和調整經濟增長的基礎。
加強經濟政策的協調性,提高政策的
實施效果
2007年以來,為了抑制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央行實行了一系列緊縮性貨幣政策,客觀地說央行對經濟趨勢的判斷和預測較為准確,貨幣政策的制定也較為及時和穩健,但政策的執行效果不盡人意。特別是近年的貨幣政策對資產價格的調控效果更是不夠明顯。針對房地產市場出現的問題,政府相繼出台了新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相關政策,但由於此類政策實施面窄、操作難度大、執行成本高,因此對房地產市場的作用十分微弱。而針對房地產調控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鮮有建樹,諸如物業稅的徵收至今還停留在討論之中。所以,在今後的政策制定過程中,應加強政策的協調性,可實施若干不同類型的組合政策,以達到政策制定的預期意圖和執行效果。
8. 劉雪燕:2020年經濟形勢分析及今明兩年展望
2020年12月11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2021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預測峰會」在北京汽車博物館召開。本屆峰會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市場貿易委員會、汽車縱橫全媒體聯合承辦,天津大學中國汽車戰略發展研究中心和北京汽車博物館作為支持單位,對本次會議的召開給予大力支持。峰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形勢室主任劉雪燕做了主題演講「2020年經濟形勢分析及今明兩年展望」。以下內容為現場發言實錄: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形勢室主任劉雪燕
劉雪燕:很榮幸,今天受邀參加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2021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預測峰會。
今年宏觀經濟形勢格外引人關注,大家都知道自年初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之下,一二月份經濟基本處於停擺狀態,一季度投資負增長16%,消費負增長19%,一季度經濟負增長6.8%,可以說是從未出現過的態勢。
後來在一系列扶持政策作用下,再加上疫情防控態勢逐漸好轉,經濟呈現逐漸好轉。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今年的宏觀經濟形勢,我覺得那就是修復,呈現逐月、逐季度、逐行業、逐領域的修復。對於經濟修復大家心懷疑問,當前經濟修復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供給和需求到了一個怎樣的水平,我以我自己的觀點來給大家做一個分析,供大家參考。
經濟增長二季度實現了單季轉正,三季度達到了4.9%,恢復到了上一年八成左右,但是這八成不是一個全面的恢復,它呈現了結構性的特點。
從工業增長來看,恢復的速度非常快,工業增長到7月份已經超過了上年的增長速度,8、9、10連續三個月都高於上年同期,10月份達到了6.9%。
從服務業來看,大家也都有切實的體會,服務業總體恢復要稍遜於工業,服務業大概修復到上一年六成左右,但服務業不同行業之間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像金融業、信息傳輸這些行業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上一年,但傳統服務業中如批發零售業、租賃商務服務、住宿餐飲還是負增長,總體來看服務業的修復要慢於工業。
從經濟修復來看,我們一定會想是什麼驅動了經濟比較快的修復,雖然說我們還沒有完全恢復到去年的水平,但就全球經濟增長來看,中國經濟肯定是一枝獨秀,我們要看一下是什麼力量驅動了今年經濟修復。
今年驅動經濟增長主要是三種力量:
第一是基建投資快速的增長。大家也都有感觸,今年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說專項債規模擴大、抗疫特別國債下發、預算內資金加快下撥等等支撐了基建投資快速增長。快速增長體現在什麼方面呢,今年基建投資高於上一年同期水平。基建投資上游連著的是原材料生產行業、裝備製造行業,下游連著的是裝備車輛消費,也就是說基建這個鏈條非常長,從上游原材料到下游消費整體貫穿起來了。
第二是房地產投資快速增長。基本上從二季度以來,房地產投資就已經超過上年增速,到了10%以上,即便最近幾年來看,也屬於快速增長。它和基建投資鏈條類似,房地產投資也是上游連著原材料行業,下游連著許多房地產後鏈條的消費,比如說傢具行業、家電行業、建築裝潢行業等等。
第三是抗疫經濟規模的擴大。大家也都有體會,平均每天消費一個口罩,大家家裡消毒水使用量比去年高得多,年初搶購酒精等等全部納入抗疫消費裡面去,這個鏈條向上連著醫葯製造業、化學原料製造業,向下連著醫葯消費行業。
三種大驅動力量帶動經濟從-6.8%一直恢復到三季度4.9%的增長,我們也看出來經濟復甦是一個結構性的復甦。
第一從工業行業來看,工業復甦主要是上游原材料行業增長比較快,而中下遊行業復甦還是比較慢的,大家可以看一下數字。原材料行業二季度4.7%、三季度到6%,10月份是7.6%。二是裝備製造業,二季度9.5%,三季度到11.8%,速度非常快。三是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和醫葯製造業和工業相比整體是快的。
第二政策效應持續顯現。首先從需求端來看,基礎設施投資已經處於高速增長,超過了以往增長速度的水平,但是市場主導民間投資增長速度還是比較低的,和上一年相比有一定差距,包括消費仍然低於上一年,消費對於經濟增長貢獻度是明顯降低的,去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是58%以上,而今年只有34%,降了差不多有40%。
從供給端來看,今年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減稅降費、專項債、金融系統讓利、抗疫特別國債等,供給端的政策力度還是很大的。
第三短期性因素作用比較突出,我們分析經濟常分成兩種動力因素:一是短期性因素,二是趨勢性因素。現在從經濟總體態勢來看,短期性因素是非常突出的,首先抗疫需求,中西醫品需求、抗疫物資需求處於短期爆發式增長,後期會處於逐漸回落或者是逐漸平穩的態勢。另外由於國家疫情爆發時點和海外時點存在時間差,所以在我們復工復產逐步推進以後,國外發生了大規模疫情,我們等於打了一個時間差,所以大規模抗疫物資出口一至出口速度達到40%、50%。
由於國外經濟體經濟結構和我們經濟結構存在差距,我們復工復產先與復商復市,也就是供給端恢復比消費端快,但是國外是反過來的,消費端恢復快於供給端,也就是我們國家出口彌補國外經濟體供需缺口,我們可以看到從這幾個月出口數據來看不僅僅是抗疫物資出口迅速增長,包括像玩具、服裝、汽車、傢具等等傳統優勢出口產品增長速度也是大大超出了總體的預期。比如說10月份,尤其是玩具出口到了20%以上,而服裝和汽車出口也是高速增長的態勢。
第四風險因素也有所增加。今年從年初以來宏觀杠桿率上升了27.7個百分點,近期債券違約增多11月份以來,國內債券違約累計金額是300多億,本金超過了100億,而且是國有企業違約金額大幅增長,這是以往年度沒有出現過的特徵。
對於四季度和明年經濟增長,大家肯定也非常關注,其實四季度也基本上過完了,但是我們統計數據還沒有出來,各個機構、各個學者都有自己判斷,我也簡單給大家分享一下。
四季度總體預計會延續三季度的回升態勢,但是回升速度會下降,預計四季度會回升到5.5%左右,低於上一年增長速度,因為消費沒有恢復以前的水平,等於三架馬車里一架馬車還有趕上原來的速度。全年大概增長2%左右,全年經濟總量會超過100萬億。
從支撐動力來看,傳統服務業我們認為修復會提速,比如剛剛給大家提到零售或者說商務服務等等。另外一個支撐因素是隨著消費逐步好轉,消費品製造業,比如說像糧油食品加工、服裝製造等等行業會有修復的態勢。
從明年情況來看,我相信在這個時點上大家都非常關注。
預計明年經濟將延續修復的態勢,加上疫苗上市以後,疫情防控應該會進一步的好轉,所以經濟逐步恢復疫情之前的增長軌跡上。因為今年基數原因,明年同比數據可能會非常高,國際組織預測比如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明年增長會到8.2%,還有一些機構預測可能會到9%的增長速度上,我們自己預測明年是8%左右的增速。
所以現在很多機構也在建議明年不再設置經濟增長目標,今年我們沒有制定工作目標。大家都知道我們出了3.6%的赤字率,很多機構通過赤字率倒推增長速度,因為這也是我們思維慣性,我們每年都會出一個增長目標為全年經濟增長定調。
因此我們建議明年需要設置一個定量目標,剛剛我也給大家分析了,不設置也會通過各種指標倒推,而且「十四五」建議中也提出規劃中會設置增長指標,明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為了和「十四五」規劃對接我們也需要設定一個增長目標,怎麼來設定呢?我剛剛說同比會引起誤解,所以提了一個比較學術的名詞,可能大家對於這個名詞感到比較陌生,叫季度GDP環比折年率,其實我們都在接觸這個指標,只是對這個名詞說得比較少。
今年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速度使全球嘩然,我們是-6.8%,美國-32.9%。為什麼美國-32.9%?其實美國公布的是季度GDP環比折年率。
它有幾個好處,如果經濟平穩時,環比是和同比非常相似,而且能反映經濟最近發展趨勢,所以提出了學術探討,希望以這個指標作為一個輔助定調明年經濟增長。
對於其他目標的設置有一個簡單的想法,首先CPI建議3.5%,留足了空間,二是新增就業恢復到1100萬。三是調查失業率,恢復疫情前水平。
我們建議赤字率不必急於回到3以內,一方面保持穩健,另一方面和今年相比有所回收。二是建議發行疫後特別國債。三建議地方專項債擴張規模有所回收,但和今年相比總體規模仍有所上升。
另外,加大中央政府轉移支付力度,對於政策退坡,建議政策退坡分梯度、分行業、分區域逐步退坡過程,不要造成一刀切或一次性退坡。
對於貨幣政策大家提的也非常多,我們比較關注是M2增速。明年M2增速要和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
防範重點領域風險,這個比較多,我不再一一給大家闡述了。
我就分享到這里,謝謝各位!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9. 分享經濟形勢有哪幾種
分享經濟的定義是:
分享經濟是指將社會海量、分散、閑置資源、平台化、協同化地集聚、復用與供需匹配,從而實現經濟與社會價值創新的新形態。
分享經濟分享的東西包括:閑置資源,包括閑置物品、碎片時間、認知盈餘(未被充分使用的知識與專長、技能和經驗、關系與服務)和資金盈餘、閑置空間與公共服務。
具體到實際中,像滴滴打車、優步、Airbnb等,都是分享經濟的例子。
分享經濟為何成為社會熱點是個大話題,但是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分享經濟之下,人們的生活更趨向於簡潔化,越來越多的人走到分享行列當中,不僅僅是主動的應用別人的分享成果,更是將自己手中的閑置資源眾享給別人。其次,共享經濟通過高效利用社會資源,達到供需雙方的有效鏈接,提升企業競爭力,解決產能過剩,促進產業的未來和國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