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時代如何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1、把握市場規律,優化長期發展戰略
未來加快完善現代化經濟體制,必須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國家發展規劃的設計與實施,也必須科學把握市場規律,順應經濟發展大勢。
2、鼓勵適度競爭,完善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
地方政府主導下各地大規模產業集群的崛起,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打造現代化經濟體制必須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
努力完善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藉助現代網路和信息技術,以市場力量聚合各個地域和領域資源。其中,構建「親」「清」的新型政商關系,應是重要著力點。
3、統籌國內國外,打造國際競爭優勢
我國對外開放的過程是一個典型的政府與市場「交融互動、互補共榮」的過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的未來發展,仍然需要政府與市場的「交融互補」。
政府基礎研究與企業創新開發相結合的「國家創新體系」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著力點,必須面向新的國際競爭格局進行協調升級。同時,爭取國際話語權、規制跨國資本行為以及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也同樣需要政府與民間的雙重智慧和力量。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整體戰略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是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現代農業在第一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也是產業布局合理的產業體系。
十九大報告明確強調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化解產業空間布局上的不平衡問題,要求現代化產業體系要以協同發展的方式實現「區域協調」。此外,空間布局上的優化也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只有使創新引領和城鄉發展統一於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之中,三者交互融合,才能構成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整體戰略。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⑵ 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大報告所闡述的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是基於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國內外環境後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對內需要不斷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對外需要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其落實的關鍵在於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通過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提升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國內外經濟環境新變化要求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是與發展環境密不可分的。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戰略機遇期的挑戰因素明顯增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壓力加大。
國際方面,近期世界經濟逐步復甦,但進程緩慢,國際市場持續震盪。受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問題等的拖累,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短期內難以實現強勁反彈。在原有需求動力減弱的背景下,許多國家紛紛謀求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拉動增長,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態勢顯現,新興行業和技術創新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國內方面,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與發展程度的加深,我國的傳統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減弱。在外需增速放緩的同時,國內的綜合成本卻持續上漲,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增強,盈利空間急劇縮小。此外,創新能力不強,研發能力有限等問題也制約著中國產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長期以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不可為繼。
「我們要堅定信心,打勝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十八大報告的要求,經濟轉型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出口投資拉動型向內需導向型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從製造業向服務業,從低質低效行業向高質高效行業的轉移,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質量、效益與競爭力的全面提升。這也需要政府轉變管理經濟的模式,在發揮好宏觀管理和指導作用的同時,堅持市場的導向作用,尊重市場規律,開展以市場為基礎的生產要素與結構調整,積極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關鍵作用。
二、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先決條件
三十年多前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排除了思維模式的障礙,逐步拆除了體制上的桎梏,讓社會生產力從傳統的計劃經濟中解放出來,煥發出勃勃生機。現在,我們無論是在經濟結構、增長方式,還是在區域差異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此前的改革潛力已逐漸釋放,需要新的動力。面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與條件的顯著變化,我們急需新一輪的改革,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新的對內對外的經濟發展方式,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與制度保障。
(一)營造平等競爭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創造良好的體制政策環境,以適應和增強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目前,市場還存在部分行業缺乏競爭,政府對經濟活動直接干預過多、過度監管與監管不到位並存等問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有待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和合規經營還有待提高。我們應該通過有力的改革舉措,切實打破壟斷,增強競爭,尤其為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和經營環境,通過優勝劣汰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增強企業生存競爭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公司,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和發展活力,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良性市場格局。
(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這要求我們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中,要牢牢把握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一本質,積極建設和運用好金融系統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為經濟的整體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穩則金融穩。」這次金融危機充分說明了有些西方發達國家發生的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脫離實體經濟的嚴重惡果。我們要以此為戒,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結合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需求,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通過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體制問題、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深化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有針對性的金融改革措施,有效疏導實體經濟發展瓶頸,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還處於相對初級階段,資金的利用效率還不是很高。在做好金融監管,有效控制風險的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和推進有益的金融創新,維護金融業的活力與競爭力,提升其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構建有效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
(三)實施創新驅動,加快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創新將是中國經濟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創造良好的政策體制環境,鼓勵與保護市場的創新能力,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健全相關法制環境,實現對知識產權的有力保護,把社會智慧和力量引導到創新發展上來。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抓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是中國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我們要通過快速提高創新能力,轉變中國經濟過度依賴要素數量投入的狀況,不斷提高資本投入的技術含量和勞動力的素質水平,加快向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上游移動,保證中國在新一輪的國際產業競爭中處於優勢。
三、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一提法體現了我國更加積極主動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更加重視開放的質量與效益,順應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凸顯了內外統籌的科學發展思路。結合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看,此次提出的「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與以往的「擴大對外開放」相比,強調了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
當前,我們需要努力轉變對外經濟粗放型發展的模式,引導企業出口從傳統的競爭成本向競爭技術與品牌的轉變,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和自主品牌的出口比例,鼓勵企業提升科研與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中國製造」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中國創造」的跨越式發展,努力提高對外開放的經濟效益,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分工地位,實現對外經濟的高效益、高質量發展。
在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堅持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理解和尊重合作方的利益訴求,積極尋找利益共同點,推動與經貿夥伴的相互開放和務實合作,不斷拓寬外部空間,為我國的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⑶ 如何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適當選用以下方法來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
一、積極採用現代管理方法,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是企業永恆的主題,是企業良好運行的重要保障;管理是否順暢和有效將直接決定了企業的工作流程,進而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比如:進行財務管理時,需注重全面預算管理、科學安排資金周轉和財務審計等等;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時,需注重合理人才的培養、激勵和儲備等等;進行銷售管理時,需注重產品與市場的有效結合點、銷售方法的有效性和市場信息的掌控等等;進行裝備能源管理時,需注重對設備的點檢和維護管理、經濟型狀態預知維修管理、改進和大修管理等等;進行生產工藝和流程管理時,需注重工藝的改進、流程的優化、節能降耗方法的應用等等;進行安全管理時,需注重員工的安全意識培養、工作過程中危險因素的辨識與控制等等。
二、建立企業完全成本管理體系,向完全成本要效益。比如:建立三全成本管理體系,即全員、全系統、全方位推行成本管理;進而加強對員工成本意識的培養和行為規范;查找和分析影響產品完全成本構成的因素;全系統地推行成本責任制;應用完全成本管理系統中的有效方法尋求成本改善空間和進一步降低完成成本。
三、根據自身企業特點,適度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向規模化要效益。目前,向規模化要效益的企業比比皆是,但對於自身企業能否擴大企業經營規模,要考慮眾多因素,比如:考慮自身企業所處行業的特點與前景、考慮自身企業的實際經營業績、考慮企業的利潤空間等等,做好充分的調研、研究、分析和評估等,方可決定是否向適度的規模化要效益。
四、優化產業結構,開發合適的產品和服務,向產業結構要效益。比如:發展良性的循環經濟;進行產品的深加工;開發合適的產品和服務等等。
五、依靠科技,採用先進技術,向科技要效益。比如:通過自主開發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贏得核心競爭力;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工作方式方法的現代化,贏得市場先機和增加產品的附價值。
六、注重營銷策略和手段的創新,把握市場脈搏,向市場要效益。
比如:通過有效的方法,及時了解市場上產品價格的波動,合理營銷,使得企業自身產品賣高價。
七、擁有高素質的企業經營者,向企業帶頭人要效益。因為企業帶頭人的素質往往影響甚至決定企業發展的方向,並對企業管理有重大影響,進而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構成潛在的甚至直接的巨大影響。
八、提高產品質量,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向產品質量要效益。比如:藉助質量管理體系的標准化和有效性,來提升產品的質量;通過掌控原材料的質量、精細化生產、對產品質量嚴格把關等來提升產品的質量。
九、對於部分企業的產品單一而且發展前景不樂觀的,適度考慮深化改革,發展多種經營,向經營策略要效益。結合自身企業實際狀況,適度開展改革和運營轉型,在發展多種經營之前需要充分調研和研究,切不可盲目或不切實際地進行,需要注重近期和長期有效結合,更要貼合實際。
十、向修舊利廢、小改小革、節能降耗要效益。
十一、構建優秀的企業文化,培養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向員工要效益。員工素質直接決定工作水平,員工又是直接作用於產品的操作者和執行者,所以員工對產品的質量和產量等各方面有著重大影響。通過構建優秀的企業文化,通過企業文化的傳播、影響和深入,不斷提升企業員工素質,進而使得員工從思想意識、工作水平、合理化建議提交和創新的開展等各方面發揮有效和積極作用,實現效益新的增長點。
總之,企業結合自身特點,有選擇性地考慮和應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為獲得更大利潤做出積極努力。
⑷ 如何提高政府經濟管理效能
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這個東西不單單發生在經濟管理領域,在政府的其他單位和部門也一樣。現在政府單位工作效率低下,敷衍拖沓,人浮於事,最根本的原因是制度層面問題,也就是用人制度的設計不合理或者說改革的不徹底。
個人始終覺得以公司管理的制度和理念來管理一個國家,是同樣適用,尤其是跨國大型企業型。不同的是任何國家都存在特權階級,一個社會制度的改革必定牽涉到特權階級的利益,這也就是改革不徹底最大的原因。
要提高政府經濟管理效能,首先要從用人制度和管理方法上徹底的改革。
⑸ 論提高我國政府經管效能的途徑有哪些
第一,轉變經濟職能,提高政府管理效果。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管理經濟的效果之所以差,主要原因就在於,政府履行經濟職能的管理范圍、內容過於寬泛,政府幾乎是無所不管,結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實現職能的方法、方式單一僵硬,完全實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的行政管理方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提高政府管理經濟的效果,首先必須從內容和方式上轉變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從內容看,我國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主要是制訂和執行宏觀的調控政策,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同時,要培養市場體系,監督市場運行和維護平等競爭,調節社會分配和組織社會保障,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國有資產和監督國有資產經營,實現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在實現職能的方式上是:政府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國民經濟,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政府經濟職能從內容和方式上的轉變,實質上也是政府職能的轉換與提高。一方面,政府把不該管、管不了或管不好的職能轉移出去,該由企業承擔的職能轉交給企業,該由市場調節的職能轉由市場調節,地方政府能管得更好的一些職能則下放給地方;另一方面,政府履行好該承擔的和能夠承擔的職能。這樣做既各得其所,有利於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又有利於集中政府的精力,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從而提高管理經濟的有效性。
第二,引進法律機制,保證政府決策質量。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與此相適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以把法制機制引進政府的決策程序,以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程度,確保政府的決策質量。法律機制包括了立法機制和司法機制,引進立法機制,可以使政府決策做到:其一,符合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政府只能就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范圍內的事項作出決策,不能超越許可權作出決策。其二,符合決定程序。政府決策必須依照法定的程序,如該由集體討論決定的就要集體討論決定,應當在某日內作出決定就不超過這一時限,等等。其三,符合法律規定。政府決策不能與法律規定相沖突,對於法律禁止的事項,政府就不能作出許可的決策,對於法律鼓勵的事項,政府就不能作出禁止的決策。其四,承擔法律責任。如果政府決策失誤,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包括政府機關領導人的政治責任,政府機關領導人或工作人員的行政責任甚至是刑事責任,等等。引進司法機制,建立政府決策的准司法制度,可以保證政府決策的公正性和各種利益主體的平等性,以及處理利益沖突程序的確定性。如:(1)決策聽證的准司法制度。即政府在進行決策時,邀請利益有關各方的代表和有關專家學者出席決策聽證會,讓他們各抒己見,並展開辯論,最後再作出決策,使決策能最大限度地包含各有關利益主體的意見。當政府就社會公共利益作出決策時,由於涉及許多方面的利益關系。因而特別需要這樣的決策聽證制度。(2)仲裁、調解的准司法制度。它適應於政府就有關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作出決策。由於當處理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時,只有充分體現當事人的自由意志,才能得到最有效的解決。因此,政府就經濟主體的利益沖突進行決策時,應當盡可能採取仲裁、調解制度,盡量避免適用行政裁決制度。(3)接受司法審查的制度。它適應於政府就有關維護社會經濟生活正常秩序的事項作出決策。當作出決策的政府機關或其工作人員與決策發生利益關系,或者認識發生偏差,從而導致決策失誤,損害當事人的利益時,很需要有一種救濟程序,即能提起不服行政機關決策的當事人與決策過程的准司法程序,使政府就有關維護社會經濟生活秩序的事項作出的決策,接受司法審查,而且一旦行政機關作出錯誤的決策,給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還應予以賠償。行政訴訟制度和國家賠償制度正是適應這一需要而產生的。在行政決策與行政訴訟之間,還有行政復議制度,這是行政機關借鑒司法制度而建立的自行處理當事人就行政機關對維護社會經濟生活正常秩序的事項所作的決策不服提出申訴的准司法制度。總之,在政府決策的過程中,引進法律機制,有利於提高政府決策質量,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⑹ 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1、要著眼於堅持問題導向。
要敢於觸及矛盾、長於解決問題。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
2、要著眼於推動創新發展。
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要解決好動力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3、要著眼於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
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這場攻堅戰。
4、要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目的。如果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讓群眾得到實際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
(6)如何提高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擴展閱讀:
現代化經濟體系構成:
1、政府宏觀調控為主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基礎,大健康產業為核心,通過產業融合實現產業升級經濟可持續高速發展的智慧經濟理論體系與智慧經濟形態。
2、以大健康產業這一新興產業形態作為核心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單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轉軌,而且是經濟學範式轉換。
3、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方式。以科技驅動代替要素驅動,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創新型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增長與排放污染「脫鉤」,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經濟模式。王輝耀表示,
⑺ 如何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1、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修二。
2、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3、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毛概二。
4、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2.201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
3.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
4.實體經濟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大的支柱,十分重要。
5.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6.運用創新的力量引領國家持續高效發展,驅動作用。
7.要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鄉村的振興很重要,國家才能夠協調發展,一同進步,縮小貧富差距。
8.要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要「走出去」才能更加看到自己的不足,繼續發展和建設一帶一路,推動周邊經濟發展。
9.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加快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努力破除原來舊體制的弊端。
⑻ 試論述政府提高經濟管理效能的途徑有哪些
要提高行政效率,應主要從以下這些方面著手。 一、科學地界定和劃分政府職能 建立一個社會組織,在於其能夠適應社會的一定需要,實現一定的社會職能。只有完成了社會賦予組織的歷史使命,才談得上組織的高效率。一個國家的政府,是管理國家政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組織,其職能包括政治職能、經濟職能、文化職能和社會職能。較好地完成了這些職能,就是高效率。如果某一項政府職能沒有專門的政府機構去實現,那就是政府職能不完備;如果政府機關超越職能范圍(如本應該由企業承擔的職能卻被包括在政府職能當中),那就是職能的超越。無論是職能不完備還是職能超越,都不能帶來行政管理的高效率。此外,政府內部的職能分工也是十分重要的,職能劃分不清不可能有高效率。所以,要提高行政效率,首先必須科學地界定政府職能。 二、優化政府組織要素 政府組織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按照系統論的觀點,系統就是由若干個要素通過一定的結構所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體。政府組織的基本要素及其合理狀態主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1、組織目標——明確。目標明確才可能正確建立組織結構體系,才能科學劃分權責范圍,在更大的組織系統中有效地發揮本組織的功能。反之,如果組織目標不明確,在實踐中就會出現有「衙門」不辦公、有「神」不顯靈的現象,造成機構重疊、職責混淆,引起部門之間的糾紛。因此,明確的組織目標,是行政組織的第一個要素。 2、職位設置——精幹。行政組織是由一系列的職位構成的,職位設置應該做到精幹,否則,行政效率很難提高。 3、權責分配——合理。任何行政組織都有一定的行政權力與行政責任。權責分配是指一定的行政組織依據工作需要對內部不同行政職位的不同權力與責任所進行的規定。合理的權責分配則是指一定的行政職位所擁有的行政權力與所承擔的行政責任之間的正比關系,即權愈大責愈重。在權責分配合理的機關里,每一名組織成員都在規定的范圍內行使工作許可權,同時擔負相應的工作責任,都知道自己應該干什麼和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4、人事調配——恰當。人是組織的活的靈魂,有了人才有可能實現組織目標。作為個體的人的情況千差萬別,因此,特定的行政機關根據自身行政事務的性質和行政管理對象的情況,有選擇地吸收和調配人員是十分重要的。 5、財物數量——適中。一個行政機關要開展行政管理業務,除了人力條件外,還必須具備基本的物質條件,物質條件包括經費和辦公設備兩部分。一般來說,財物數量要適中。如果財物數量過大,就會影響國家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而且會促發機關崇尚豪華的習性;如果財物數量過小,則可能妨礙機關日常行政工作,抑制行政組織的發展。 6、運行程序——科學。行政組織是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要有一定的辦事程序、信息流程等,彷彿工廠車間的工藝流程一樣。行政組織的運行程序,要採取科學方法加以規范,要考慮如何減少中間環節,以提高行政效率。 7、組織法規——健全。國家行政組織是執掌公共權力的特殊組織,必須有健全的規章制度和法律規范,以保證行政組織依法行政。法規制度不僅是國家行政組織實施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礎,同時也是使之行之有效的根本保障。可以說,法規制度健全與否是行政組織健全與否的主要標志之一。 三、進一步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 國家公務員制度是我國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制度保證。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關鍵在人。」有了優秀的、積極的公務員,必然能夠創造出行政管理的高效率。國家公務員制度必須注意貫徹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1、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在選拔任用行政人員時,出於公心,以德才兼備作為唯一標准,反對任人唯親。德才兼備就是要求行政人員既有德,又有才。只有堅持按德才兼備的原則來選拔任用行政人員,才能保證行政人員素質的優化,保證政府的高效能。 2、揚長避短、適才適用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在使用行政人員時,首先要看到其優點和長處,並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使這些優點和長處得到充分發揮;對於他們的缺點和短處,則應盡量避開,並在可能的范圍內給他們提供有利條件,促其克服短處。同時,要根據每個行政人員的才能、知識、品德、身體等條件,安排最適合的崗位,做到適才適用,避免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與事的最佳配合,使事得其人,人盡其才。 3、考試考核、晉升唯功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對行政工作人員的知識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成績和貢獻等進行嚴格的考試考核,以其工作成績和貢獻大小作為評價、獎勵、晉級、晉職的主要標准。實行考試考核,是反對任人唯親,保證行政人員素質的有效方法;晉升唯功是調動行政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措施,給大批有真才實學的干練人才搭起了向上攀登的階梯。 4、智能互補、結構合理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根據各種組織、部門和單位的不同需要,把具有不同年齡、專業、能力、特長、心理特徵的行政人員科學搭配,從而組成最佳行政人員和領導班子的群體結構,保證行政工作的協調進行。 5、不斷更新、合理流動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隨著客觀情況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更新行政人員的專業結構和知識結構,根據行政人員的年齡變化搞好新老行政人員的合作交替,並支持行政人員的合理流動。 6、依法管理、用人與治事一致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同時,賦予行政首長相應的用人權力,做到管事與管人、用人權與治事權的統一。 四、建設高素質的行政領導者隊伍 行政領導者是行政活動的主體。建設高素質的行政領導者隊伍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徑。根據行政領導者所擔負的職責的需要,行政領導者素質必須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1、政治素質。具體包括:(1)掌握馬列主義的理論,並運用其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和處理實際問題;(2)堅決執行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並同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結合起來;(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對待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4)堅持解放思想,勇於開拓,又要實事求是;(5)在領導工作中貫徹民主集中制。 2、品德素質。行政領導者必須具有良好的品德:(1)勤政為民、大公無私、清正廉潔的情操;(2)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胸懷,勇於批評和自我批評,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能和意見不完全相同的同志合作共事;(3)聯系群眾、艱苦樸素的作風;(4)強烈的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 3、知識素質。領導者知識素質是提高領導效能的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行政領導工作日趨廣泛和復雜,要求行政領導者具有淵博的知識素質:(1)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2)熟練的專門業務知識;(3)系統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論知識等;(4)外語知識。 4、能力素質。能力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領。對行政領導者來說,最主要的能力應包括:(1)獲取信息的能力;(2)綜觀全局的分析思考能力,善於發現問題和各方面的細微變化,並能正確地分析問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要害;(3)多謀善斷的決策應變力,能夠權衡利弊,正確及時地做出決策,並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工作策略;(4)統籌兼顧的指揮協調能力,從大局出發,綜合協調人力、財力、物力,爭取最佳效益;(5)知人善任的組織人事能力,善於識別自己的部屬,並把他們組織起來,合理使用;(6)能講會寫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領導者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5、心理素質。行政領導者心理成熟度與工作成就是一致的。作為行政領導者,要具有:(1)堅毅頑強的意志,工作受挫時不氣餒,並善於吸取教訓;工作順利時不自滿,並善於總結經驗,爭取更大的成功。(2)較強的自信心和自製力,遇事不亂,臨危不驚。(3)大膽主動,以帶動整個組織積極努力地工作。(4)綜合平衡的氣質。(5)強烈的創新意識。 五、提高政府行政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水平 政府行政決策正確是行政管理高效率的基礎。而要做到正確決策,講求民主和科學是基本的要求。具體說來,以下幾點是值得特別關注的: 1、完善行政決策體制。科學決策首先要有科學、健全的決策體制。行政決策體制是指承擔行政決策的機構與人員所形成的組織體系與權責分配製度。一般應包括信息系統、咨詢系統、中樞系統等。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一方面應著重加強信息系統的建設,提高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應注意進一步完善咨詢系統,更好地發揮咨詢系統的作用。 2、規定合理的決策程序。建國以來,我們很多決策失誤,都是由於沒有經過合理的決策程序造成的。這里的決策程序,一是指邏輯上的程序,二是指法律上的程序。邏輯上的行政決策程序一般包括情報、設計、抉擇、審查四個階段。法律上的決策程序是指一國法律所確認的行政決策的必經步驟。我國應該制定《行政程序法》,以規范政府的決策行為。 3、擴大群眾的參與。廣大人民群眾是決策的參與者,他們最關心政府的行政決策,而且,在他們之中,蘊含著無限的決策智慧。所以,行政決策應盡量向群眾公開,聽取群眾的意見,取得群眾的支持。 4、確立行政決策責任制。決策者擁有決策權力,同時必須承擔決策責任。權力與責任相統一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如果擁有權力,而責任不明,就會濫用權力。所以,要喚起決策者的責任心,就必須確立決策責任制。對於行政決策失誤,特別是由於官僚主義、違反決策程序造成的不應有的決策失誤,要追究決策者的政治、法律責任。只有到建立起對行政決策失誤的追究責任制度之日,才是行政決策真正走向科學化之時! 六、確保政府行政執行工作的准確快捷 一般來說,行政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政執行工作的速度,執行速度快,效率就越高;執行時拖拉積壓,貽誤時機,效率就低。當然,要求快捷,並不是簡單圖快,操之過急而不能准確實現決策目標也是要不得的。所以,全面把握以下一些原則是十分必要的。 1、准確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決策執行人員吃准吃透「兩頭」,一頭是行政決策目標,一頭是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准確地把握工作要求,保質保量,使決策目標一步步地變為現實。如果對決策一知半解,對基層情況不明,執行中必然會偏離決策目標,不但實現不了目標,反而會造成損失。 2、迅速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決策執行不能拖拉、積壓和欠賬,要如期圓滿地實現決策目標。決策執行需要雷厲風行,當然,這並不等於盲目求快。簡單從事,急於求成反而不利於決策目標的准時實現。 3、條理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在決策執行中統籌計劃,圍繞中心工作,分別輕重緩急,妥善謀劃先後順序,合理使用人力、財力、物力,使各項工作忙而有序,協調發展。否則,就會忙忙碌碌,事倍功半,陷入事務主義之中。 4、督促檢查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對決策執行過程中有無偏離目標、是否依法辦事、是否遵循工作程序等進行督促、檢查、考核,以保證決策目標的順利實現。 七、建立能夠及時糾偏的有效的監督控制機制 由於行政管理工作的復雜性,以及公務員素質的參差不齊,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現失誤、漏洞甚至犯錯誤都是可能的,需要及時加以補救。如果對出現的偏差視而不見,或見而不究,就可能偏離預定目標,降低效率。因此,當目標實施和預期目標之間出現差異時,及時的糾偏就是補救的唯一措施。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控制機制,能夠及時地發現偏差,並針對偏差採取正確有力的控制措施,以保障圓滿地實現目標,實現行政管理的高效率。 八、逐步實現行政方法和技術手段的現代化 管理方法是行政效率的軟體保證。在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傳統行政管理方法的同時,必須大力推廣運用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行政管理方法。管理技術手段則是行政效率的硬體保證。 政府公務員有責任探索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徑和方法,以創造出令人鼓舞的行政管理的高效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⑼ 如何提高經濟效益
提高員工的積極性:
企業管理,從管理對象上看,分為人、物及信息,於是企業管理就具有了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兩種特質。人是各種資源中唯一具有能動性的資源,企業的發展必須合理配置人、財、物,而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資源配置的核心。
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一個企業要想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生存、發展,保持較高的贏利水平,必須樹立成本管理理念,取得成本優勢。也就是說,加強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進一步提高企業科技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先進的技術設備、先進的生產工藝。企業具備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先進的生產工藝,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降低成本消耗,在相同的時間內生產更多的產品,進而提高經濟效益。因此,企業要加大投資,購買先進的技術設備,引進先進的生產工藝;
二是企業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企業提高企業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企業才能降低成本消耗,進而提高經濟效益。
提高產品質量,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隨著我國促進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的各項政策措施的不斷出台,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到了關鍵時刻,
首先我們要樹立質量第一的理念,形成提高質量人人有責的風氣,企業的發展一定要立足以質取勝,只有質量才是我們的根本。
其次,建立完善的質量責任體制。企業法人作為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實行質量一票否決制。
第三,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機制。質量管理必須嚴字當頭;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有效的質量創新技術。
⑽ 如何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職能邊界,糾正政府職能的越位和缺位。其中的重點內容包括:政府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以維護市場規則、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己任;積極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除各種不必要的行政管制,提高政府機關辦事效率,為各種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國內統一大市場的發育和成長;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低收入階層和困難群體構築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網;調整和加大對農業、科技、教育、衛生、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政府指導、支持力度,追求經濟、社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實施宏觀管理的制度創新,發展和健全間接調控經濟運行的管理體系。我國政府在制定實施趕超戰略、促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等方面責無旁貸,但在具體方式上,必須堅決摒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直接干預、大包大攬的做法,轉為以經濟手段為主,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方面的稅收、國債、折舊率、利率、匯率等經濟杠桿,引導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向、流量和市場主體的行為。應當認真總結我國1993年以後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和1998年以來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取得顯著成效的經驗,深入分析宏觀管理與調控中仍然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從經濟預測與規劃、政策研究與方案設計、決策程序與責任制度、機構合理精簡與提高效能等方面,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宏觀管理體系。宏觀調控水平的提高,離不開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政府公職人員知識的更新、素質的提高,這些都需要以相關的制度創新來統領,如政府公共信息披露制度、公共財政管理制度、政府項目可行性論證制度、公職人員考試與考核制度等都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積極探索政府調控方式的創新。財政投融資、貼息、信用擔保等與市場兼容的政策傾斜做法,是在向以間接調控為主的宏觀管理體系轉變中需要特別重視的方式方法創新,應當積極探索,逐步健全。在不少准公共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還應試驗和推行BOT、TOT方式,引入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這樣,一方面可以發揮政府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乘數效應,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市場經濟內生性力量的成長和壯大。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應著力將階段性的反周期操作與長遠的、更具根本性的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深化緊密地結合起來,以謀求通過化解深層次矛盾支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下一步,還應考慮引入多樣化的政策手段,如必要的結構性稅收減免和稅制改進,以及積極穩妥的金融市場化措施等。
高度重視收入分配方面的問題,力求通過統籌兼顧的宏觀管理與調控,實現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全面發展的和諧統一。應當堅持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進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大思路,一方面應在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的導向下,鼓勵發達地區乘勢而上,鼓勵社會成員在公平競爭中正當致富;另一方面應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托底,並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運用一系列的轉移支付政策與稅收再分配政策,適當調節地區間、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和扶助困難群體,促使經濟增長的成果為全體社會成員所共享。
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抓住完善政府、完善企業、完善法規、完善環境四個關鍵環節。
完善政府,是指把政府建設成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政府。完善政府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是政府職能轉變走向新階段的標志。
完善企業,是指使企業(也包含各類市場經濟組織)真正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成熟企業。為實現這一點,需要從兩方面努力:一方面是正確處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另一方面是企業自我完善,解決好管理模式、治理結構和發展戰略問題。
完善法規,是指進一步完善有關市場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完善方方面面的經濟法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完備的法制條件。我國已制定了市場主體行為的法律制度、市場管理秩序的法律、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勞動及社會保障的法律等30餘部專門法律。
完善環境,是指健全市場經濟運行的環境。主要包括: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環境;生產要素市場化環境,即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等價格按市場供求來形成的條件;企業融資的市場化環境,即利率和匯率由市場形成、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交易活動自由、市場中介獨立、內外資企業享受平等待遇的貿易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