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旅遊區域以地域為依據可以劃分哪六大區域
中國旅遊區域分六個區,即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西北區。
東北區由三省組成,即黑龍江,吉林和遼寧;
華北區由二市二省一區組成,即北京、天津市,河北、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
華東區由內地的六省一市組成,即上海市,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省;
中南區由五省一區組成,即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和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西南區由三省一市一區組成,即四川、雲南和貴州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西北區三省二區組成,即陝西、甘肅、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本回答引用了楊於怡在愛問中的回答。特此致謝。
② 中國旅遊地理區劃是怎麼劃分的
旅遊區劃包括兩個層次:
一是部門,包括旅遊資源區劃、旅遊氣候區劃、旅遊市場區劃等。
二是綜合,全面地考慮區域內自然和人文條件,根據相似法、差異性和內部聯系劃分旅遊區。
區內不僅有若干具共同特徵的景點單位,而且包含有聯系的服務接待設施及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相對完整的行政管理體系。
旅遊區劃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通過實法,通過實地工作和綜合分析,找出比較合理的旅遊區界線;確定各旅遊區的性質、特徵和地位,指出其今後發展的方向;分析確定區內各級旅遊經濟中心。
(2)夢溪旅遊經濟區以哪些地區為主體擴展閱讀
中國的旅遊區劃處於探索階段,一些學者主張將全國分成3個地域層次:
1、旅遊地帶(或大區),為跨越省、市、自治區的一級旅遊地域組織,以資源特徵的相似性和宏觀地理基礎的一致性為原則,全國擬分為9個旅遊帶。
2、旅遊省(或副區),大多以行政區的完整性為劃分原則。
3、旅遊地區(或小區),一般根據旅遊資源地域類型的相似性劃分。旅遊區的內部相似性和區間差異性是相對的,每一級區劃單位既有內部特徵的一致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性,區劃等級越高,相似性越小,差異性越大。
③ 全國八大經濟區域
新快報訊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日前發表報告指出,中國所沿襲的東、中、西區域劃分方法已經不合時宜。為此,報告提出「十一五」期間內地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板塊,並可將四個板塊劃分為八大綜合經濟區的具體構想(具體情況見附表)。其中,毗鄰港澳台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應建設成三個基地和一個中心。這份由國務院智囊機構發布的《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報告,對「十一五」期間內地區域劃分提出了一些具體設想。報告還指出,由福建、廣東、海南等三省組成的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緊鄰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八大綜合經濟區具體構想
1.東北綜合經濟區遼寧、吉林、黑龍江:重型裝備和設備製造業基地;保持能源原材料製造業基地的地位;全國性的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基地;
2.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最有實力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中心之一;加速區域一體化進程;
3.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上海、江蘇、浙江:最具影響力的多功能的製造業中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區之一;
4.南部沿海經濟區福建、廣東、海南:最重要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基地;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基地;高檔耐用消費品和非耐用消費品生產基地;高新技術產品製造中心;
5.黃河中游綜合經濟區陝西、山西、河南、內蒙古:最大的煤炭開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氣和水能開發基地、鋼鐵工業基地、有色金屬工業基地、奶業基地;
6.長江中游綜合經濟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為主的農業地區專業化生產基地及相關深加工工業;以鋼鐵和有色冶金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漢「光谷」和汽車生產基地;
7.大西南綜合經濟區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以重慶為中心的重化工業和以成都為中心的輕紡工業兩大組團;以旅遊開發為龍頭的「旅遊業-務業-旅遊用品生產」基地;
8.大西北綜合經濟區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重要的能源戰略接替基地;最大的綜合性優質棉、果、糧、畜產品深加工基地;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和中亞地區經濟基地和特色旅遊基地。
④ 安徽皖南有哪些地區
指安徽長江以南地區,面積約3.5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300萬。包括蕪湖、馬鞍山、銅陵、宣城、池州、徽州(黃山市)六市。皖南是安徽省重要的經濟和旅遊中心,歷史悠久。沿江工業區蓬勃發展,皖江經濟帶崛起騰飛,人文景觀豐富。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主要地區為長江流域,徽州地區為新安江流域。
中文名稱:
皖南
所屬地區:
安徽省
下轄地區:
6地級市、2縣級市、27縣
地理位置:
安徽省長江以南及長江沿線
面積:
36536平方公里
人口:
1300萬
方言:
江淮官話、吳語、徽語、贛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著名景點:
黃山、九華山、蕪湖方特歡樂世界、牯牛降、齊雲山、太平湖
機場:
黃山國際機場、蕪湖灣里機場
⑤ 旅遊產業在我國地區發展中的重要性
一、旅遊經濟的超前發展戰略
世界旅遊經濟實踐表明,各國在旅遊發展方式上,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超前型發展戰略;另一種是滯後型發展戰略。超前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超越了國民經濟總體發展階段,通過率先發展旅遊業來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滯後型發展戰略是旅遊經濟發展滯後於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的水平,即在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基礎設施已形成較強體系後,自行帶動旅遊經濟的發展。
超前型和滯後型發展戰略,是不同經濟條件下的世界各國在旅遊發展道路上的兩種選擇,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與此同時,兩種發展戰略的運行環境和經濟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超前型發展戰略的適應條件是:旅遊的自然和環境條件較好,旅遊資源擁有量大且旅遊產品吸引力強。適應范圍主要是:經濟基礎較好的沿海地區和旅遊資源豐厚且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由於超前型發展戰略是建立在國民經濟較低水平之上的,因此,該戰略追求的不是本行業內在的經濟效益而是旅遊經濟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遊經濟的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對旅遊業的高強度投入,全面帶動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的興衰,已經不是旅遊業本身的問題,而是國民經濟全行業發展的問題。旅遊業的作用不僅是獲取外匯和回籠貨幣,而且已成為經濟騰飛的突破口。我們常說的「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就是這種戰略下旅遊業功能的形象化說明。
我國旅遊業是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產業。從產業運行環境來看,這種產業是建立在較弱的經濟基礎之上的,要使旅遊業在短期內形成較強的產業體系,就要加大對旅遊業的資金投入。因此,從短期效益分析,產業的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在這種情況下,旅遊業本身所具有的「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的經濟特性難以充分體現。如果僅從旅遊產業自身效益分析,在國民經濟基礎較弱的條件下,旅遊產業的投入,似乎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從旅遊產業的宏觀功能去分析,以下三點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從1978年以後,我國逐漸改變對外封閉的政策,打開國門,向全世界開放。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必須尋找一個開放的「切入點」,而這個「切入點」就是旅遊業。旅遊業是一個具有特殊優勢的外向型國際性產業,它的運行依賴於世界范圍的客源不斷的注入,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廣泛地吸引世界各國的旅遊者,向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旅遊者通過旅遊這個對外窗口,了解我國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以及投資的各種有利環境,有利於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
其次,旅遊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點。旅遊產業體系的形成,涉及眾多的相關產業,對旅遊業高強度的資金投入,可以帶動一定區域范圍內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尤其對那些擁有較豐富旅遊資源的地區,旅遊業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
最後,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歷史時期里,需要藉助國外的先進技術與設備,從國外引進技術與設備,就必須建立一大批創匯能力大、見效快的產業,以滿足技術與設備引進對外匯資金的需要。與其它產業相比較,作為外向型產業之一的旅遊業,在獲取外匯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外匯流入,對於急需外匯,又缺乏強有力創匯產業的國家,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舉措。
綜上所述,中國旅遊經濟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使得中國的旅遊業發展必須採取超前型發展戰略,按照這種發展戰略,在評價中國旅遊產業運行質量時,不能就其產業內在效益去評價,而應從旅遊產業外部效益,特別是從波及與連帶效益去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國旅遊業發展作出客觀的評價,提高對發展旅遊業的認識。
二、旅遊經濟的推進式發展戰略
如前所述,世界旅遊業有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是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延伸的常規發展模式;一種是國際旅遊向國內旅遊推進的非常規發展模式。所謂國內旅遊向國際旅遊延伸發展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內旅遊,通過國內旅遊的發展,旅遊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國旅遊,然後再發展國際接待旅遊的模式。從社會經濟背景來看,延伸發展模式的引入是內聚式生活消費方式的變化。在一些國家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變。在緊張工作和生活環境壓抑下,人們需要暫時擺脫枯燥的城市生活環境,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上的調整和體力上的恢復,於是旅遊消費就成為這些國家居民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遊活動僅限於國內地域范圍,隨著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改善和旅遊需求力度的增強,國內地域已不能適應旅遊活動發展的需要,人們開始走出國門,去領略異國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發達國家以國內旅遊為主的旅遊結構,不僅充分滿足了國內居民的旅遊需要。而且,伴隨著國際旅遊需求的增長,原先用於本國居民的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也逐漸用於接待外國旅遊者,從而出現了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協調發展的局面。
所謂國際旅遊向國內旅遊推進模式,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遊,再發展國內旅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後再發展出國旅遊,最終形成以國內旅遊為主、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協調發展的模式。這是一種先發展國際接待旅遊,通過國際接待旅遊的發展,來全面帶動以城市為主體范圍內的旅遊資源的開發、旅遊設施的建設,逐漸形成以中心城市為重心的國際旅遊體系。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居民的旅遊活動開始引入,成為這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的社會條件、經濟條件和消費條件決定,我國旅遊業發展只能採用推進發展戰略模式。採用這一模式使得我國旅遊業發展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特點:一是旅遊業發展以基礎和資源條件較好的城市為中心,由旅遊城市向其它地區推進,逐漸形成我國的旅遊業體系。因此,旅遊城市便構成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框架。不論是旅遊資源的開發、設施的建設,還是線路的設置、區域的劃分,都是以旅遊城市為依託的。二是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以現存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為基礎,由觀光型旅遊資源為主向混合型旅遊資源推進。因此,目前中國旅遊目的地大多是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較為豐富的地區所構成的。三是旅遊的組織方式,是以全程旅遊路線為主體,由路線型產品向板塊型產品推進,逐步形成路線型產品為基礎,主題型產品與特種型產品為主體的旅遊產品體系。四是旅遊設施的建設以高等級為主體,由高檔設施向中、低檔設施推進,最終形成以中檔旅遊設施為主體,高、中、低相結合的旅遊設施體系。
三、旅遊經濟跳躍式非均衡發展戰略
旅遊經濟的跳躍式非均衡發展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跳躍式發展,所謂跳躍式發展是指旅遊業發展在歷史階段上的超越性,在較短的時間內走完常規發展的歷程,這是在時間意義上的發展;另一層是非均衡發展,所謂非均衡發展是指旅遊業發展在地區布局上的不均勻狀態,使旅遊業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地位與作用不同,這是在空間意義上的發展。
從時間發展意義上而言,中國旅遊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國情特點,選擇跳躍式發展戰略,有可能較快地跨越單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階段,而進入接待海外入境旅遊者和接待國內旅遊者共同發展的階段,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遊產業發展道路。預計到本世紀末,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業發達國家,即大體用15年左右的時間,走完國內其它產業和發展中國家30~40年的發展路程,這是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這一判斷的依據:一是中國的旅遊經濟基礎國情,兼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特徵。一方面由於人口眾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諸多指標在世界各國排序中處於較低水平,表現出不發達的特點;但是另一方面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並不弱,1988年已居世界第八位,產業門類齊全,特別是旅遊所依託的相關部門已初具規模。旅遊業是天然的外向型產業,國家總體對外的實力水平至關重要,我國的國家經濟實力完全能夠支撐我國成為入境旅遊業的接待大國。二是中國旅遊業的客源市場廣闊豐富。目前中國遠離歐美等主要國外旅遊客源產出地,使入境旅遊規模受限和風險較大。但從長遠看,我國擁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場:表現在擁有大量具有血統親緣的華裔客源;擁有以日本、東南亞等為代表的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旅遊客源市場;再加上國內發達地區自然產生和「示範效應」激發的國內旅遊者數量可觀。多層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場,將促使我國旅遊業實行跳躍式發展。
從空間意義上而言,國際上旅遊發達城市和國土面積相對狹小的國家和地區,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甚至主體產業者不乏其例,如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泰國、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國、日本、獨聯體、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或旅遊接待大國,旅遊業都未成為支柱產業。在中國這樣現代交通水平相對較低,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域廣大的國度中,加上旅遊業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因素,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旅遊業很難成為支撐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從旅遊業在國家總體發展中所處地位的判斷,並不妨礙旅遊業在我國某些具備條件的地區和城市可以大有作為。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區,旅遊業完全可能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可以肯定,經過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旅遊業同樣可以成為主導產業或支持局部地區和城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並將對國民經濟全局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
⑥ 旅遊市場主體包括哪些
旅遊市場的構成要素
從經濟學的角度說,旅遊市場是由三個要素構成的,即市場主體、市場客體和市場中介。其中,旅遊市場主體是指參與旅遊產品交換的買者和賣者,即旅遊產品的消費者和旅遊產品的供應者;旅遊市場客體是指可供交換的旅遊產品;旅遊市場中介是指介於旅遊產品買者和賣者之間的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媒介和橋梁,如旅遊中間商和其他中介機構以及旅遊價格、旅遊競爭、旅遊網站、旅遊信息與旅遊問詢中心等。
二、中國入境旅遊市場及其特點
1.中國入境旅遊市場的構成
我國入境旅遊市場是指我國境外的客源市場,它由外國人市場、華僑市場和中國港澳台地區市場三部分組成。
2.中國入境旅遊市場的主要特點
(1)我國的入境旅遊人數一直在上升,自1980年在世界排名第18位上升到2016年的第4位。
(2)在入境遊客人數中,我國香港,澳門,台灣的遊客仍占絕大多數,如1978年佔86%,2016年仍佔79.7%,主體地位仍然穩固。
(3)我國的外國人旅遊市場基本穩定,除美國一直是我國旅遊的主要客源國外,其他主要集中在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其中排名前十的旅華客源國分別為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蒙古、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印度、泰國。
(4)入境遊客的主要目的以了解中國特色文化和游覽觀光為主,即集中在山水風光、文化藝術和美食烹調等方面。持這種目的的遊客2016年占入境總人數的33.4%。
(5)隨著我國入境遊客人數的增多,我國的旅遊外匯收入也在穩步增加,在世界各國的排名不斷上升,從1980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16年的第4位。
三、中國國內旅遊市場及其特點
1.中國國內旅遊市場的范圍
我國國內旅遊市場是指大陸范圍內的旅遊市場,即境內旅遊市場。
2.中國國內旅遊市場的主要特點
(1)國內旅遊市場規模大,發展潛力足。無論是出遊人數還是旅遊消費總額都遠遠超過了入境旅遊市場。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國內旅遊人數一直在增加,從1984年的2億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50億人次,我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
(2)旅遊形式以散客為主。在國內旅遊中,絕大多數遊客都採取的是自助游,旅行社組織的只佔很小一部分,如2016年只佔出遊人數的35%
(3)旅遊消費增長快,但消費水平仍較低。1985年,我國國內旅遊消費總額為80億元,2016年增至3.94萬億元,年均增長12.19%。然而、在人均消費額上,2016年我國國內旅遊遊客的支出摺合美元約為133.6美元(按年平均匯率計算),而同年我國接待入境遊客則人均支出為869.56美元。
四、中國出境旅遊市場及其特點
1.中國出境旅遊市場
出境旅遊是指中國公民到境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旅遊,它是我國公民境內旅遊需求向境外的延伸,是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國公民的出境旅遊包括出國旅遊、邊境旅遊和港澳台地區旅遊。2016年,我國公民出境旅遊人均消費為900美元,比同年境外來華遊客人均消費高30.44美元。
2.中國出境旅遊的主要特點
(1)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發展速度快,消費水平高。出境旅遊人數由1987年的32.8萬人次增至2016年的1.22億人次,年均增長12.26%;出境旅遊消費由1991年的4.17億美元增至2016年的1098億美元,年均增長12.49%。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市場和第一大出境旅遊消費國。
(2)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以自助游為主,但跟團游的比重在提高。2016年的出境旅遊總人數中,自助游的遊客為6472.9萬人次,跟團游的遊客為5727.1萬人次,前者佔53.1%,後者佔46.9%。但是與2012年跟團游遊客數量占當年出境旅遊總人數34%相比,有顯著提高。
(3)出境旅遊目的地以亞洲國家和地區為主DP。2016年,被列為我國出境旅遊目的地首站的前10位的國家和地區中,除美國外其餘9個均位於亞洲和周邊地區,占當年出境全部人數的31.24%。
(4)在出境消費行為上,中國遊客的消費方式正在實現從「走走走」「買買買」到「慢慢慢」「游游游」的理性轉變。雖然近年來遊客在境外購物仍然為花費最高的項目,但購物所佔比重在收縮。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遊客境外旅遊不再只是走馬觀花式的游覽和熱衷於購物,隨著出境次數的增加和旅遊意識的提高,中國遊客境外旅遊逐漸回歸旅遊的本源更加註重對目的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的深度體驗。另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攜程發布的《2016中國出境旅遊大數據》,屮國遊客對旅遊服務項目的關注度分別為交通33.7%、景點20.9%、美食15.4%、購物6.5%、出入境5.1%、天氣3.5%、外匯兌換2.9%。
⑦ 按區域和目的劃分,旅遊可分為哪些類型請簡述
按區域旅遊可分為
1、地方性旅遊:一般是指當地居民在本區、本縣、本市的范圍內的當日旅遊。
2、區域性旅遊:是指離開居住地到鄰近地區的風景名勝點的旅遊活動。
3、全國性旅遊:是指跨省份的旅遊,主要是指到全國重點旅遊城市和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風景勝地的旅遊活動。
4、跨國旅遊:泛指離開常住國到另一個國家或多個國家進行的旅行游覽活動。以不跨越洲界為限。
5、洲際旅遊:指跨越洲際界限的旅行游覽活動。
6、環球旅遊:指以世界各洲的的主要國家(地區)的港口風景城市為游覽對象的旅遊活動。
按照旅遊目的可以分為:
(一)觀光型旅遊
觀光型旅遊是以游覽觀光自然及人文景觀為出遊目的的旅遊者。一般來說,這類旅遊者的內在動機是回歸自然或者增長知識,觀賞性以及知識性比較強的旅遊吸引物能夠受到他們的歡迎。這類旅遊者是最常見的旅遊者,直到今日仍是旅遊者中的主流,具有季節性強、重遊率低的特點。
(二)娛樂消遣型旅遊
娛樂消遣型旅遊是以休閑放鬆、調節身心為出遊目的的旅遊者。一般來說,這類旅遊者以追求身心愉悅(或健康)為內在動機,期望通過旅遊使自己從單調的生活和繁雜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他們既有可能選擇與觀光型旅遊者類似的旅遊目的地,也可能選擇游樂場等娛樂性比較強的旅遊目的地。這類旅遊者的數量在不斷增長,具有季節性強、重遊率高的特點。
(三)度假保健型旅遊
度假保健型旅遊是以休養和恢復身體健康為出遊目的的旅遊者。這類旅遊者的內在動機與娛樂消遣型旅遊者的內在動機是相同的,他們一般會選擇到海濱、溫泉、山林等環境優美的地方休養。這類旅遊者的數量規模比較穩定,具有旅遊地點固定、消費水平高、停留時間長、重遊率高的特點。
(四)文化體驗型旅遊
文化體驗型旅遊是以了解異地文化或進行文化交流為出遊目的的旅遊者。這類旅遊者以獵奇求知為內在動機,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感,以選擇歷史文化游以及民俗文化游的居多。這類旅遊者的數量規模較小,具有文化修養高、專業性強、停留時間長、旅遊路線相對固定的特點。
(五)商務公務型旅遊
商務公務型旅遊是以完成工作任務為出遊目的的旅遊者,這類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的內在動機是復雜的。一方面,為了完成工作任務,他們有可能會進行一些包括考察、參觀在內的旅遊活動;另一方面,利用出差的機會,他們有可能會進行一些和工作無關的旅遊活動。隨著各國各地區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商務公務型旅遊者的數量也呈上升趨勢,他們具有季節性弱、出行頻繁、消費能力強的特點,可以為旅遊目的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六)個人事務型旅遊
個人事務型旅遊是以處理個人或家庭事務為出遊目的的旅遊者。這類旅遊者以維系和發展社會關系為內在動機,他們外出旅行,是為了探親訪友、尋根問祖或者出席婚禮、參加各種儀式。這類旅遊者的數量規模比較穩定,具有季節性弱、價格敏感性強、旅遊目的地相對固定的特點。
(七)宗教朝覲型旅遊
宗教朝覲型旅遊是以從事宗教活動為出遊目的的旅遊者。這類旅遊者以宗教歸屬為內在動機,是特殊的旅遊群體,他們的旅遊活動中包括很多宗教儀式。在全世界,各種宗教的信仰者具有相當的規模,因此,宗教朝覲型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作用和影響不容小覷。一般來說,這類旅遊者具有旅遊目的地相對固定、出遊時間相對固定、參與性強的特徵。
(八)購物型旅遊
購物型旅遊是以到異地購物為出遊目的的旅遊者。這類旅遊者的內在動機也是復雜的。從表面上來看,購物只是為了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這與旅遊需要是高層次的人類需要的觀點相悖。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購物為目的的旅遊活動正越來越普遍,購物也開始變成了一種娛樂消遣的方式。一些人把到異地購物當作一種時尚、一種生活方式。一般來說,這類旅遊者以年輕人居多,具有消費能力高、重遊率高的特點,對旅遊地經濟貢獻較大。
⑧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分別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