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經濟學的70法則
70規則是指用來評估在當前的通貨膨脹率水平下,物價需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翻兩番的計算方法。假設一個經濟體每年的通貨膨脹率都相同,那麼用70除以每年的通貨膨脹率就可以得到物價翻番的年份。70規則還可以用來判斷儲蓄或GNP翻番的年份。所以,可以說「70規則」是指某個變數年增長率為X%,則該變數在70/X年內將會翻一番。
㈡ 大學經濟學思維 1.基本法則:激勵、稀缺、多面性
怎樣給孩子零花錢?
如何拯救被浪費的健身卡?
交40年養老金還是用這筆錢投資理財?
總有一個瞬間,讓你覺得培養點經濟學思維很有用。
為什麼跳高運動員每次只打破1厘米的記錄?
加州樓市的崩潰怎麼會減少英國警察的支出?
為什麼個人的理性選擇,卻造成了整個群體的災難?
總有一些你認為荒謬的事,背後有著合理的經濟學解釋。
如何快速入門經濟學?
怎樣才是培養經濟學思維的正確姿勢?
先從經濟思維的六項基本法則說起。
大家都知道牛頓提出了運動的三大定律,這三大定律的表述都很簡單、很清晰,並且包含著無數真理。那麼經濟學法則的數學精準性不如牛頓定律,可能可量化性也比較差;但是,它和牛頓定律一樣,都切中要害:都是通過精心地闡釋,應用於各種環境,賦予它們不同的名稱;那麼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就意味著在這些法則的基礎上來觀察世界。
1.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沒有什麼是比激勵更有效的了:如果你對某種行為給予獎勵,那麼人們就會做得更多、更全力以赴;如果你懲罰某種行為,那麼人們就會避免這種行為。
比如說,如果政府增加香煙稅收,那麼吸煙的人數就會減少。如果一家餐廳免費提供早餐,那麼大家就會聚集在這個街區周圍排起長龍,比如美國有一家叫丹尼斯的餐廳,它在第43屆超級碗落幕後,向大家發放免費早餐,就得到了大量顧客的光顧捧場。如果你強烈呼籲大家不要開耗油量大的舊車,可能會有一些人聽話,不開了;但如果你像政府那樣,發起一個「舊車換現金」的項目,我敢保證,你可以在一個月內收到70萬輛老古董汽車。如果人們到加油站加油要等兩個小時,那麼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數就會上升。再比如說,如果把學生人數超過50人的班級,作為大學排行榜的負面評選指標,那麼有些大學就會迅速將班級規模的上限設定為49人。
所以,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時的想法與經濟學家很相似,他們都會考慮激勵措施。如果你給購房者補貼,比如降低貸款利息和房產稅,那麼買房的人就會增加。無論是對工資、醫療保險費,還是對資本利得,如果你對某個項目征稅,那麼最終你在該項目上的所得就會減少。
如果你跟一位經濟學家討論犯罪活動,她不會跟你談犯罪導致的社會道德敗壞;而是會側重於比較「合法」的收入和非法的收入;她會更多地談論犯罪招致的懲罰和代價,以及罪犯被逮捕和判罪的可能性。因為她是以經濟學家的視角來思考這個問題,所以她會把犯罪看成是,潛在罪犯面對激勵的一種反應表現。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請一位經濟學家來談一談他對研發新疫苗的意見,他不會談到病毒分子結構的問題。他會以經濟學家的視角來看,對研發成本、成功發現新疫苗的概率、專利保護條款和潛在可靠性的問題發表長篇大論。他會告訴你,創新率的多少,將取決於制葯公司、競爭對手和潛在客戶所面對的激勵因素。
說到激勵政策,我還想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前蘇聯實行計劃經濟時期,生產中存在的嚴重浪費狀況。中央計劃部門將向工廠管理人員發布指令,告知他們需要生產哪種產品。當時制定的激勵措施錯誤非常嚴重,導致了特別荒謬的後果。你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主管部門通知一位廠長說,生產出的鐵釘噸數越重越好,廠長還會因此受到獎勵,那這家工廠肯定會生產出最大最重的鐵釘;但是,如果主管部門跟廠長說,「我們將根據你們生產的鐵釘數量給予你們獎勵」,那他們肯定會改變策略,生產出盡可能小的鐵釘,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鐵釘的數量。
所以,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並不意味著,只是考慮我們如何對所面臨的激勵做出「最佳」反應;它還意味著, 我們需要預先設想,預測我們的決定和行為如何影響對於其他人的激勵,以及我們會得到怎樣的結果。
這就是經濟思維的第一條基本法則: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類的行為並不是隨機的,而是故意或非故意的行為,屬於策略范疇。如果你改變激勵的形式,人們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
2.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這句話對大家來說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了,其實當中也包含著很多經濟學哲理。我們看一本經濟學概論,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副標題說:「經濟學是一門關於選擇的科學」。經濟學家在觀察世界的時候,既看到了我們的需求,又看到了資源的有限,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不平衡問題。我們從小就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我們不可能總是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企業、適用於整個自然界。那麼在經濟學界,也有這樣一個公認的基本事實,那就是 任何東西都存在某種程度的稀缺,而稀缺就意味著,獲取必須付出代價。
我來給你講一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例子。我和我妻子訂閱了Netflix(網飛公司)的付費服務,我們想,如果哪天晚上沒事情做,總可以儲備兩三張DVD來看。不久前呢,我們就收到了一張網飛公司贈送的光碟,我們把電影從頭至尾看了一遍,說實話,那個片子真的很無聊。我妻子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醫生,但是對經濟學不太了解。看完影片,她說:「唉,好在我們沒花錢。」 而我覺得恰恰相反,我跟她說:「我們將有限生命中的兩個小時用來欣賞這部爛片,這段時光再也找不回來了,這意味著我們已經付出了代價,這個代價也就是放棄了其他選擇。本來,我們可以用這兩個小時來做其他事情,但現在,這個機會已經永遠地消失了。」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說的就是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都是「稀缺」的。「稀缺」的意思是,如果你把時間或有限的資源用於某個目的,就意味著你永遠喪失了把這段時間或這部分資源用於其他目的機會。獲取的某種事物越多就意味著可獲取的其他事物越少;其實,獲取就意味著失去其他選擇,放棄其他事物,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機會成本」。我們在這里所說的「成本」並不是「金錢」;金錢只是我們用來衡量事物的一個抽象單位。而真實成本始終是指我們所喪失的那些機會。
【小知識】
·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舉幾個例子:如果你想買汽車,就必須放棄遊艇;如果你選擇假期去滑雪,那麼付出的「成本」,就是你不能去沙灘度假了;如果你花四年的時間去讀醫學院,就意味著你不能去讀藝術院校了。
即便沒有付出金錢,我們也總是在付出某些非常真實的成本,而其他人則認為支出的資金和付出的現金才是成本。我想起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當短期利率超過20%時,我跟當地一家采木場經理說:「利率這么高,對你們的影響肯定很大。」但他回答說:「我們自籌資金,不需要借款備貨,所以利率對我們沒什麼影響。」
那麼高的利率就意味著,他在備貨中每投入100美元,就喪失了另外一個賺錢的機會,那就是如果他把這筆錢借出去,每年就可以獲得超過20美元的利息。
在理性決策的世界裡,假如你錯過獲得收益的機會,事實上就等同於支出了相應的款項,這兩者都是成本。 對於一位會計師來說,成本意味著資金支出;而在經濟學家看來,放棄機會就是一種成本:因為既沒有資金流入,也沒有產生價值。
再舉個例子,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都在考慮如何處置自己的401k投資賬戶,這個賬戶是美國企業為員工專門設立的個人賬戶,員工每月自願從工資中拿出不超過一定限額的資金存入該賬戶,目的是為了鼓勵企業雇員增加長期養老儲蓄資金。那麼對於成千上萬年輕的工薪階層來說,雖然他們距離退休還有幾十年的時間,但他們也想把自己的全部資金放到一個「安全」的金融市場賬戶,比如這個401k養老金賬戶,因為他們無法承受資金喪失的風險。其實啊,他們也可以選擇冒險,因為任何行為都有機會成本。如果你在青年時期投資保守,那麼很有可能會錯過獲得數萬美元的增值機會。你獲得的「安全」,表面看似是「免費」的,實際可能是一份更加昂貴的午餐。
【小知識】
· 401k計劃:美國國稅法第401(k)項條款規定:企業為員工設立專門的401(K)個人賬戶,員工每月自願從工資中拿出不超過一定限額的資金存入該賬戶。該條款適用於私人企業及部分非贏利組織,其目的是鼓勵企業雇員增加長期養老儲蓄資金,主要優勢在於稅收優惠政策,不僅僱主繳費能獲得稅前扣除,雇員繳費也在個人所得稅的稅前扣除,只有當個人賬戶資金被取現或退休領取時,雇員才繳費稅款。因此,401(k)對雇員來說具有稅收遞延的效果。
這就是經濟思維的第二條基本法則: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事物都有「稀缺」性。
3. 任何事情都不只有一面
所有的交流互動至少有兩個方面。畢竟,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經濟學自詡為「社會科學的女王」——雖然大多數人並不認同,但是經濟學家會堅持這一觀點——人們互動交流時,永遠會牽涉多個方面。
舉個例子:有一家報紙刊登了一封寫給編輯的有關氣候變化的讀者來信。作者說:「除非我們大家都賣掉手中的大型高油耗SUV,購買更加省油的車型,否則全球變暖問題永遠不會得到解決。」這種情操特別高尚,但推理特別糟糕。因為除非有人購買,否則我們根本賣不掉自己手中的SUV啊。而假設有人買了我們的SUV,那麼只是這些大型高油耗汽車更換了主人而已,對整個世界的影響並沒有減少。
最近,我還閱讀了一篇專欄文章。作者聲稱,在經濟困難時期,面對眾多失業人群,那些有工作的人繼續花錢消費是不道德的。這篇文章指出:「為了相互支持,我們應該在經濟危機結束前停止購買。」但是,你仔細想一下,如果我們停止購買,那麼會有更多的人失業,因為我每支出一美元,其他人才會增加一美元的收入。如果總支出下降,根據定義,總收入同樣也會減少。
所以,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一筆銷售同時也是一筆購買;一個人花出去一元同時也使另一個人收入增加一元;一項進口同時也是一項出口。 對於某個人的激勵變化,同樣會演化為對另外一個人的激勵變化。你可以在實際生活中仔細體會一下這三條法則,慢慢打開進入理性決策世界的大門。
㈢ 經濟學中的「二八定律」指的是什麼在生活中有什麼具體體現
在我們的經濟學中,有一個特定的原則叫做二八定律。二八定律又被稱之為管理定律,這一理論的來源是來自於帕累托實驗,指的是社會中20%的人占據80%的財富。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二八定律的實際例子,包括公司的管理,財富的分配和市場的法則。
總而言之,二八法則是一種帕累托法則,基本上在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指的是社會中80%的財富是流向20%的富人群體。當然,這一定律對於我們自身發展同樣有用,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要避免將時間和精力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分辨好主次才能創收最大化。
㈣ 經濟學定律有哪些
定律1:途徑依靠
道格拉斯·諾思是第一個使「途徑依靠「理論聲名遠播的人,他以為,事務一旦進入某一途徑,就可能對這一途徑產生依靠。這是由於,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招致的結果是:人們一旦選擇某一途徑,就會在以後的開展中不時自我強化。
定律2:馬太效應
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初次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歸結為「馬太效應」。「馬太效應」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朋友多的人,會藉助頻繁的交往結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則往往不時孤獨;名聲在外的人,會有更多的出頭出面的時機,因此更加知名。
定律3:凡勃倫效應
凡勃倫是美國聞名經濟學者,他研究了價錢越高越好賣這一現象,被稱為凡勃倫效應。由於隨著社會經濟的開展,人們的消費會隨著收入的添加而逐漸由追求數量和質量過渡到追求品位和風格。這就呈現了一種奇異的經濟現象,即一種貨物價錢定的越高,就越能遭到消費者的喜愛。
定律4:木桶定律
一個木桶是有眾多木板箍在一起的,它能盛多少水,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相反卻取決與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論」。一個人在不同方面的才幹有強有弱,不同的人才幹更不相同——在任何系統中,長木板和短木板都會存在,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道,要注重的是,不能把長短木板混在一起做一隻木桶!他們各有各的最佳用途,各自都有自己的最佳位置。
定律5:帕金森定律
凡是在任務中,任務會自動的膨脹,占滿一個人一切可用的時間,假如時間富餘,他就會放慢任務節拍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一切時間。英國歷史學博士帕金森得出結論:在行政治理中,行政結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時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時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像。
定律6: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由美國聞名治理學家勞倫斯·彼得提出的。彼得原理是: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人都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原因是每個人由於在原來職位勝任,就將被提升到更高一級職位,假如繼續勝任則將進一步被提升,直到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為止。
定律7:羊群效應
一群羊在草原上尋覓著青草。它們十分的自覺,左沖右撞,雜亂無章。這時,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美的草地,並在那裡吃到了新穎青草。群羊就緊隨其後,一哄而上,一會就把哪裡的青草吃了個干潔凈凈。於是,人們就這種基於從眾心理而產生的盲從現象稱為「羊群效應」。後來,人們發如今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羊群效應「的影子。俗話道「排隊買肉香,人多飯好吃」,或許群眾要的就是「羊群效應」的覺得和氣氛。
㈤ 什麼是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亦稱「經濟法則」。社會經濟現象間普遍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表明社會經濟過程發展的本質。包括生產力運動規律、生產關系運動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規律。
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是各種各樣的經濟現象。在社會經濟現象的各種聯系中間,既有偶然的不是規律性的聯系,又有客觀的規律性的聯系。
(5)什麼是經濟學法則擴展閱讀:
現階段,人類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生態文明時代。傳統工業化道路下工業生產對大自然的掠奪性索取,已經使地球千瘡百孔,導致生態環境問題頻頻發生。大自然的倒逼促使人類覺醒:必須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以綜合效益為目標的生態生產力,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嚴峻的客觀形勢也促使經濟學研究不僅要認識和掌握經濟規律,而且要深刻認識經濟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更加重視和遵循自然規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規律、方式與制度建設。這就要求經濟學者必須突破思維定勢、開拓新的理論境界。這可謂經濟學研究的一次思想解放。
㈥ 經濟學中的二八法則
80/20法則(The 80/20 Rule),又稱為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則或不平衡原則、猶太法則。此法則是由約瑟夫·朱蘭(Joseph M. Juran)根據維爾弗雷多·帕累托本人當年對義大利20%的人口擁有80%的財產的觀察而推論出來的。 80:20法則只是帕累托分布函數在特定常數時的一個特定值,其他極端的還有64:4等,在財富分配方面,意味著80%的財富被20%的人擁有,或者64%的財富屬於4%的人。 財富按帕累托函數分布,但社會福利的目標是令這個函數變得盡量扁平,不是那麼陡峭,令財富的分配不那麼極端。 80/20的法則認為: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本來存在著無法解釋的不平衡。一般來說,投入和努力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 多數,它們只能造成少許的影響; 少數,它們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響。 舉個簡單的例子:學習成績有時候並不總是跟努力程度成正比-有的人付出了80%的努力,卻只取得了20%的成績;而有些人付出了20%的努力,卻收獲了80%-呵呵,這是極端的例子。 比較認真點的例子,譬如銷售額-一個公司的總銷售額中,80%是由占銷售人員總數的20%的優秀銷售人員完成的
㈦ 經濟學的法則有哪些
1、藍斯登原則:在你往上爬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潔,否則你下來時可能會滑倒。
2、盧維斯定理: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3、托利得定理: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只看腦子里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
4、刺蝟理論: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
5、鰷魚效應:鰷魚因個體弱小而常常群居,並以強健者為自然首領。將一隻稍強的鰷魚腦後控制行為的部分割除後,此魚便失去自製力,行動也發生紊亂,但其他鰷魚卻仍像從前一樣盲目追隨。
6、雷鮑夫法則:在你著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時要牢記我們語言中:
最重要的八個字是:我承認我犯過錯誤
最重要的七個字是:你幹了一件好事
最重要的六個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最重要的五個字是:咱們一起干
最重要的四個字是:不妨試試
最重要的三個字是:謝謝您
最重要的兩個字是:咱們
最重要的一個字是:您
7、洛伯定理:對於一個經理人來說,最要緊的不是你在場時的情況,而是你不在場時發生了什麼。
8、斯坦納定理:在哪裡說得愈少,在哪裡聽到的就愈多。
9、費斯諾定理:人兩只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這意味著人應該多聽少講。
10、牢騷效應:凡是公司中有對工作發牢騷的人,那家公司或老闆一定比沒有這種人或有這種人而把牢騷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
11、避雷針效應:在高大建築物頂端安裝一個金屬棒,用金屬線與埋在地下的一塊金屬板連接起來,利用金屬棒的尖端放電,使雲層所帶的電和地上的電逐漸中和,從而保護建築物等避免雷擊。
12、氨基酸組合效應:組成人體蛋白的八種氨基酸,只要有一種含量不足,其他七種就無法合成蛋白質。
13、米格-25效應:前蘇聯研製的米格-25噴氣式戰斗機的許多零部件與美國的相比都落後,但因設計者考慮了整體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應急反應等方面成為當時世界一流。
14、磨合效應:新組裝的機器,通過一定時期的使用,把摩擦面上的加工痕跡磨光而變得更加密合。
15、波特定理:當遭受許多批評時,下級往往只記住開頭的一些,其餘就不聽了,因為他們忙於思索論據來反駁開頭的批評。
16、藍斯登定律: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遠較在父親之下工作有趣得多。
17、吉爾伯特法則:工作危機最確鑿的信號,是沒有人跟你說該怎樣做。
18、權威暗示效應:一化學家稱,他將測驗一瓶臭氣的傳
㈧ 經濟學十大定律是什麼
經濟學十大定律,分別是彼得原理、酒與污水、馬太效應、木桶定律、零和游戲、合作規律、手錶定理、不值得定律、奧卡姆剃刀定律、蘑菇管理。
1.彼得原理。每個組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職位、等級或階層的排列所組成,每個人都隸屬於其中的某個等級。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雇員總是趨向於晉升到其能力所不及的地位。產生彼得原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提拔雇員往往主要依據他們過去的工作業績和能力。 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的原理。
2.酒與污水。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也就是說,不在於污水的多少,只要它存在,就會造成一個整體的破壞。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以對付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蘋果也弄爛。
3.馬太效應。《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反映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
4.木桶定律。水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5.零和游戲。零和游戲是指一項游戲中,游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游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零和游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游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
6.合作規律。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我國「三個和尚」的故事。(搭便車效應)
7.手錶定理。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塊表時,可以知道當時是幾點鍾,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卻無法確定。兩只手錶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准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心。
8.不值得。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再簡單不過了,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忽視遺忘。不值得定律反映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9.剃刀定律。14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主張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因此受到迫害。然而,並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的歲月,奧卡姆剃刀已被歷史磨得越來越快,並早已超載原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豐富、深刻的意義。
10.蘑菇管理。蘑菇管理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初學者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一段「蘑菇」的經歷,這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一切剛剛開始的時候,當幾天「蘑菇」,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我們更加接近現實,看問題也更加實際。
㈨ 經濟學70法則是什麼
按照70規則,如果某個經濟變數每年按X%增長,在將近70/X年以後這個變數就會翻一番。
例如阿瑞身處經濟發展速度為1%的內地,要翻一番需要70年的時間,而在阿傑所處的深圳,收入按3%增長,因此,收入翻一番只需要70/3年左右,或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