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為什麼作為主要貨幣的是銅錢,而不是黃金和白銀
據我理解:
1、銅的冶煉比金銀要簡單得多,所以古代銅製品要比較普遍
2、中國古代有錢人畢竟是少數,而主要購買生活必需品、促進貨幣流通的大多還是持有銅錢的老百姓
3、政府鑄造貨幣是有規格的,是要限制黃金白銀的鑄造,就是鑄造也大多是為統治者奢侈揮霍所用,不會大范圍流入民間(市場)
4、銅錢的購買力決定的,大多數的商品流通使用銅錢外完全可以應付,而不需要用金銀。就算老百姓有金銀也大多是埋入地下藏起來
大概就是這樣吧
2. 銅錢應用在古代中國為什麼比金銀更多
您的說法不夠符合事實。
實際上我國明清兩朝,白銀使用是遠甚於銅幣的,而在此前才是銅幣多於白銀。
黃金則是始終都很少用,除開春秋戰國楚國,漢朝出現過黃金相關的貨幣,到後來很快就因數量稀少(我國古代金礦還主要以砂礦為主,產量堪憂),很快就變為賞賜,儲藏使用的了。基本沒有變為法定貨幣。
而古代不僅黃金量貧,白銀也沒有多少。宋之前,我國的生產力基本完全不足以支持白銀通貨的幣值。打個誇張點的比方,那就是你拿白銀去買布,會出現的情況是老闆直接將布店給你,也不夠找開你的錢。
正是因為社會生產總值遠低於白銀存量比價,所以白銀的幣值在我國古代始終無法給予保證,故而我國之前一直沒有用白銀當貨幣,即便是大額的交易,往往也用布匹,絲綢來定
直到宋朝,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瓷器,茶葉等大量產出,還開始對外貿易,白銀通貨才開始有所保障,於是宋朝除開紙幣和銅幣共同流通,大額的交易也從布匹絲綢開始變成白銀,是為「錢鈔流通」。到了明清,白銀因其易於分割等優勢,並且自清初起,政府還不願意承擔造幣責任,那白銀就自然趁機開始向下蠶食紙幣的貨幣地位。
3. 古代為什麼用金銀作為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復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商代在我國歷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但這種用青銅製作的金屬貨幣在製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沒有使用單位,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 黃金貨幣據考古材料分析,銅貝產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銅貝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金銀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義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並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紙幣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徵符號的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編輯本段貨幣本位金本位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為「金本位」。 銀本位用白銀做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通貨的基本單位由定量的銀規定的貨幣本位制。 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但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面,黃金遠勝於白銀。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銀本位制先是過渡到金銀復本位制,19世紀20年代後又為金本位制所取代。到了19世紀末,隨著白銀采鑄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白銀價值不斷降低,金銀之間的比價大幅度波動,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除了中國以外,各國先後放棄了銀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還保留銀本位制。 復本位同時規定黃金和白銀為貨幣單位基礎的本位叫做復本位。實行復本位實際上是同時實行金本位和銀本位。復本位的優點是:由於貨幣單位以兩種貴金屬為基礎,復本位貨幣價值比金本位或銀本位的貨幣更加穩定。如果金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金本位;如果銀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銀本位。而復本位的主要問題是:它有時成為金本位,有時成為銀本位,難以起到雙重本位的作用。 復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亦稱金銀復本位制,是指以金、銀兩種特定鑄幣同時充作本位幣,並規定其幣值對比的一種貨幣制度。其對稱是單本位制,即銀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國在確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紀長期採用復本位制。 不兌現本位不把貴金屬作為貨幣單位的基礎,並且規定紙幣不兌換貴金屬的本位叫做不兌現本位,又稱為信用本位。按照這種本位制,人們可以用一種紙幣兌換另一種紙幣,但不能兌換貴金屬。當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金本位或銀本位制條件下,一國的貨幣供給量取決於它的貴金屬存量,而貴金屬存量又取決於貴金屬的勘探和開采情況,所以貨幣供給量不能適應經濟變化和發展的需要。但是在不兌換本位制條件下,政府可以決定貨幣供給量。因此,不兌現本位制更有利於政府對經濟的調節。 面值為100元的人民幣圖片紙幣本位紙幣本位制,亦稱「自由本位制」。以國家發行的紙幣作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其特點是國家不規定紙幣的含金量,也不允許紙幣與金(銀)兌換,紙幣作為主幣流通,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國家也發行少量金屬鑄幣作為輔幣流通,但輔幣價值與用以鑄造它的金屬商品價值無關。由於發行紙幣是國家的特權,在中央銀行國有化之後,國家便委託中央銀行發行紙幣。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的方式是通過信貸程序進行的,所以紙幣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由於該種貨幣制度不與黃金掛鉤,紙幣發行量一般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來決定,國家要對其實行嚴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貨制度」。當今世界各國的貨幣制度,幾乎都是紙幣本位制。
4. 金幣怎麼花最劃算,直接換銅幣還是銀子
1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以北宋來說吧,古代的金銀銅等貨幣的購買力一直是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這部閑話水滸也將宋代的貨幣轉換成今天的人民幣以符合現代語境。無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貨幣的專家,要完全精確的換算顯然是不可能的。這里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的估算數字,讓讀者可以有個基本的概念。
一般說來,古代貨幣基本以金,銀,銅錢(其實是含銅為主的合金)為主要貨幣。而宋代和後來的明清兩代的銀本位制不同,是銅本位制,銅錢是主要貨幣,金銀是不作為貨幣使用的。銅錢的基本單位為「文」,和「貫(緡)」,一貫合1000文。宋代財政緊張的時候有過800文,850文當一貫的情形。另外還有折二錢,當三錢,當十錢等變相通貨膨脹的時候。比方說楊志殺牛二那一節,牛二就曾用當三錢來讓楊志試刀,當三錢顧名思義就是一錢當作三錢,而蔡京當宰相的時候甚至出過當十錢。為了簡化我們的計算方法,無齋主人忽略這些因素。
在討論古代貨幣的時候通常都會用上這么個假設,就是: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雖然金銀銅的相互兌換率一直在浮動中,但這個假設基本上應該是合理的。當代宋史專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飛新傳》的第7章「克服襄漢」一章中,曾經提到朝廷在給岳飛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萬石米,四十萬貫錢,以作軍需。四十萬貫錢以十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當時金銀尚未作為獨立的貨幣使用」。從而可見南宋初40萬貫銅錢,相當於10萬兩銀子和5000兩金子,基本在數量級上符合上面的這個假設。
5. 中國在古代,為什麼要用金銀做貨幣
1、古代採用過很多貨幣,並不限於金銀。最早的貨幣就是天然海貝。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2、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馬克思說過,貨幣天生不是金銀,但金銀天生是貨幣。
(5)銅幣和金銀貨幣哪個經濟發達擴展閱讀:
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
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
西夏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種是西夏文,叫「屋馱錢」;一種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西夏的錢幣鑄制精整,文字秀麗。
金國由女真族所建,曾統治過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其所鑄錢幣種類繁多,除用銅錢外,亦用紙幣,均以漢文為幣文。金國的錢幣受南宋的影響較大。
在元代,紙幣已成為基本流通貨幣,銅錢已不佔有主要的地位,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佔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供寺觀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紙幣——鈔,明初只用鈔不用錢,後來改為錢鈔兼用,但明代只發行了一種紙幣——大明寶鈔。
6. 歷朝歷代都以銅錢貨幣居多,南宋市場為何以金銀貨幣居多
可以說,宋代的經濟還是很繁榮的,所以錢肯定是最繁榮的。金銀的出現進一步降低了流通成本,也非常方便。
最原始的金屬錢幣。所以所有與錢有關的詞都在「貝」的旁邊。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最大特點是鑄造貨幣種類繁多,貨幣體系混亂。原來,日本商人很看重中國的銅錢,所以他們在中國用許多價廉物美但新奇的商品來換取宋代的銅錢。「船高船深,可載數萬關文」如果只是正常的交易,你可以在賣出時買進。
後來燕京被攻佔後,童官答應晉國人以每年一百萬官錢的租金買回燕京,銅錢立即流入晉國境內。
7. 我國古代的銅鑄幣有何經濟學意義金銀為何長期不能成為我國的主要貨幣
你好,古代冶金技術不發達,而且金銀在自然界中非常稀少,所以資源比較豐富的銅成為貨幣,
8. 銅幣,金銀幣,絹帛作為貨幣、。哪一種為經濟發達地區用的
金銀幣 是最早發達國家的象徵
9. 為什麼不用金銀做為貨幣
金銀的量達不到流通的需要的量。
以中國為例,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金銀的主產區,因此金銀的總量很少。我們現在看一些電視劇,尤其是宋、明、清三朝的電視劇,經常能看到有人拿著一些金銀來買東西結賬,這在當時是不可想像的。而現在,我們的金銀總擁有量其實比古代大得多,但是由於金銀已經不再具有貨幣的職能,不再在市場中流通,所以給人一種金銀變少了的錯覺。
人類社會的經濟演化,經歷了物物交換、等價物交換和貨幣交換等幾個階段的。很長一個時期以來,金屬貨幣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歐洲、阿拉伯地區的金銀礦儲量比較大,因此多使用金幣、銀幣;而中國古代則是銅礦比較多,所以大量使用銅幣。而且,由於金屬貨幣的鑄造、流通都會存在太過沉重、使用不便的問題,實物的直接交易方式依然保留。古代的很多賦稅、賞賜、官員俸祿等財富流通,都是通過布帛、糧食等物品來實現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金銀都是不作為貨幣使用的。
秦漢時,金銀的身份奢侈品和祭祀用品。當時的朝廷曾明令禁止將金銀作為貨幣使用。只不過,史書的記載給我們造成了一定歧義。那個時候的金銀被稱為「黃金」和「白金」,而經常出現的「多少萬金」的記載,其實都是指的黃銅,而並非真正的黃金。比如說漢武帝的姐姐隆慮公主為了給兒子贖罪,就一次性交了「金千斤」;《史記.平淮書》中,也曾出現過「馬一匹則百金。」;《史記.燕召公世家》中也出現過「子之因遺蘇代百金」。這里的「金」,指的都是黃銅。
隨著金融經濟的發展,對大價值的貨幣慢慢有了需求。魏晉南北朝時期,金銀,已經作為稱量貨幣而被普遍使用了。但是此時僅僅是「稱量貨幣」,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貨幣准備金」,僅僅是衡量價值的,不是用來市場交易的。此時的主要流通貨幣,依然是銅錢。
到了唐朝,由於絲綢之路已經開通,大量的國外商人,尤其是波斯商人,大量進入中國內地進行貿易。隨著他們的到來,大量的國外金銀貨幣也進入了貨幣市場。比如說劇集《長安十二時辰》中多次提到的薩珊金幣,就是波斯人所使用的貨幣。但是,換算銅錢和金銀幣的過程十分復雜,後來,一些商人才漸漸開始使用金銀交易。但是,這僅限於大宗的外貿交易,國內的主貨幣還是銅錢。
宋元明清四代,經濟已經發展到銅錢難以負載的程度了,迫切需要新的金融體系和貨幣體現出現。於是就有了宋朝、明朝的紙幣和金銀貨幣。金銀因為價值高,所以也逐漸成為了一些人日常生活的交易貨幣。但是受限於純度、質量等指標,金銀的使用非常的麻煩。比如說電視劇中經常出現一個人吃了酒飯,隨便拿一錠銀子放在桌上當酒錢,然後就抬腿走人。這種情況簡直是無法想像的。一錠銀子的價值先不說,就說重量,客人一方如何保證呢?所以一般的商店中,都會備有小的金銀秤。客官走之前,麻煩先稱稱這錠銀子夠不夠付賬。
純度是金屬貨幣,尤其是貴金屬貨幣永遠繞不過去的問題。以清朝官銀而論,一般一錠官銀是50兩。但是各個地區收上來的銀子,純度不一,所以使用時就會有些偏差。比如陝西省的官銀,50兩中會摻入部分黃金,它們的價值顯然就比普通的銀子要高。
比純度、重量更重要的,是金銀的真假問題。凡是大價值的貨幣,都會面臨這種問題,只不過是嚴重與否的問題。同樣的,每個朝代曾出現過假金假銀的問題。為了對付這種假幣現象,商家只能擦亮眼睛,總結各種鑒定方法。比如銀子,主要是看鑄造時形成的氣孔顏色,氣孔光亮者為真,灰暗者為假。鑒定黃金則是三板斧:掂重量、牙咬、火燒。
可見,要用個金銀是真不容易。現在的古裝劇,顯然是誇張了。
到了明朝萬曆年間,由於外國銀元的大量流入,銀子的純度和價值都開始下降,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已經下降到原來的一半左右。此時,白銀才算是正經地成了貨幣。但是時間也就是不到三百年,成熟的紙幣就出現了,黃金、白銀再次回到了自己金融本位幣的位置,漸漸退出了流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