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如何調節經濟的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通過定向增加需求從而在宏觀上帶動總需求,在經濟疲軟期間短時擴張需求,維持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原有平衡水平。
減少由於疲軟帶給經濟的負面影響。但存在「擠出效應」的弱點,從長期來說有惡化整個宏觀經濟環境之嫌。
財政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根據財政政策對經濟運行的不同影響,可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
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膨脹性財政政策,是國家通過財政分配活動刺激和增加社會總需求的一種政策行為。主要是通過減稅、增加支出進而擴大財政赤字,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的一種財政分配方式。最典型的方式是通過財政赤字擴大政府支出的規模。
⑵ 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是:經濟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組成部分間的相互聯系及其比例關系,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技術結構、組織結構、經濟類型結構等。
除此之外還有:
經濟結構調整是指它們量的比例合理化和質的優化。為了使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我國曾進行過多次經濟結構調整。
(3)從所包含的范圍來考察,則可分為國民經濟總體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等。
(4)從不同角度進行專門研究的需要來考察,又可分為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材料結構等等。
⑶ 我國是如何利用利率杠桿調節經濟的
通貨緊縮時,金融當局通常會降低利率來增加貨幣投放。通貨緊縮,即流通貨幣過少。降低利率可以減少融資成本,增加信貸規模,從而促進固定資產投資,已達到刺激經濟發展的目的。降低利率,銀行存款利息不高,理智的消費者會用手中的錢去消費或投資,如1999年--2004年國內消費低迷,銀行存款過多,國家多次降低銀行存款利率,刺激經濟.
拓展資料:
利率的主要功能是中介功能、調節功能、分配功能、動力功能、控制功能。
宏觀經濟學中利率的主要作用是調節投資與儲蓄量,兩者是相等的。
利率發揮「經濟杠桿」的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宏觀經濟活動中通過影響儲蓄收益可以調節社會資本的供給,例如提高利率可以增加居民儲蓄;
(2)通過對投資成本的影響可以調節社會投資總量和投資結構,例如提高利率會減少社會投資總量,而差別利率可以調節社會投資結構,總儲蓄和總投資的變動將影響社會總供求;
(3)在微觀經濟活動中,利率可以通過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與收益發揮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的作用;
(4)通過改變儲蓄收益對居民的儲蓄傾向和儲蓄方式的選擇發揮作用,影響個人的經濟行為。
利率作為經濟杠桿,具有五方面的經濟功能,對經濟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利率的一般功能包括中介功能、調節功能、分配功能、動力功能與控制功能。
(二)利率的作用表現在宏現經濟與微觀經濟活動中。
利率作用的發揮需要一定的環境與條件,包括:
(一)市場化的利率決定機制,即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利率水平;
(二)靈活的利率聯動機制,即一種利率變動,其它利率隨之變化的聯動關系;
(三)適當的利率水平,即利率水平不宜過低或過高;
(四)合理的利率結構,即合理的利率期限結構,行業結構與地區結構等。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要使利率充分發揮作用,應逐步進行利率市場化的改革。
⑷ 如何進行短期和長期的宏觀經濟治理
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挑戰可以列為10個問題。按照短中長期的宏觀經濟學分析方法進行梳理後,可資借鑒的短期總需求管理政策清單很有限。中國宏觀經濟過去10年經歷了一個罕見的超級繁榮期,新增經濟總量占改革開放30年全部新增經濟總量的約3/4,財政貨幣政策與匯率機制在超級繁榮期形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降低經濟增長率的過度敏感,錯過了利用外部沖擊進行「創造性毀滅」式調整的有利時機。有關長期宏觀經濟分析的結論是,我國宏觀經濟當前面臨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短期的,也主要不是中期的,最關鍵的問題是長期的。超級繁榮期結束後,現有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的問題已在時間與空間上高度濃縮和集中釋放出來。[關鍵詞] 總需求管理 市場經濟與動態均衡 總供給與發展模式轉變[中圖分類號] F1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3)06-0007-07[作者簡介] 唐傑(1955 — ),四川德陽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理論與宏觀經濟。一、宏觀經濟理論的短中長期分析方法是什麼?初看起來,以中國宏觀經濟問題為標題似乎不合邏輯,所有經濟體都會存在宏觀經濟問題。可細想一下,這確實是個全世界都在關注的問題。中國經濟已經高速增長了30年,我們現在面臨到底是短中期還是長期問題?確實值得研究與梳理。宏觀經濟理論有七八十年的發展歷史,短中長期的分析方法仍極不統一,以致於常引起混淆。在討論短期宏觀經濟問題時,我們習慣於說,假設總供給水平不變,或者是一定時期內價格水平與總產出能力不變,經濟波動僅由總需求變化引起。這就是經常講到的消費、投資與出口三駕馬車,馬車跑得快與慢,可以由政府支出稅收,也就是財政政策以及貨幣政策兩個指揮棒來調節。
討論中期宏觀經濟問題時,意味著總需求的變化會引起總供給(實際產出)供求關系與價格的相互調整變化。由於有了生產者和需求者按照供求關系進行互動的市場調整,財政與貨幣政策兩個指揮棒可能就不靈了,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如何也就成為一個需要檢驗的問題了。討論長期宏觀經濟問題時,宏觀經濟學進入了比較抽象的動態均衡的邏輯領域。可以簡單地分成兩步,其一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實際產出與生產要素投入的關系。如果技術不變,投入增長和產出應同比例增長,但受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投入增長對產出增長的貢獻是動態下降的,理論上直至降為0。理論似乎抽象,但在實際生活中確實出現過。前蘇聯在解體前,投資在持續增長,經濟卻無法挽回地滑入停滯與衰退的陷阱。與之相反,發達經濟體增長不快但依然充滿活力地在持續增長,原因在於技術進步抵消了資本與勞動投入的邊際收益遞減。其二是更抽象的分析,一個人和一個由N多個人組成的經濟體,以價格靈活調整的市場機制為基礎,理性行為人可以預期人均產出或是收入的增長,並依照市場選擇形成最優的消費與儲蓄比率。今天的儲蓄會轉化為明天的消費。引入貨幣因素後,可以研究資產泡沫對長期增長的影響。在現實中,可以美國為例,在過去100年間,美國家庭的資產與消費的平均比例非常穩定,資產多了,消費就增加,資產增長越快,消費增長越快。貨幣供給多,資產泡沫大,當沒有人真的知道資產增長與貨幣供給和經濟泡沫化的關系為何時,貸款消費,寅吃卯糧就成為一個理性選擇。最終是泡沫破滅,金融危機,資產縮水,消費收縮,這就是美國金融危機故事的簡版①。二、中國短期的宏觀經濟問題是什麼?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嘗試將中國宏觀經濟出現的問題,列為以下10個方面,並分別依短期與中長期的分析框架,做一個符合邏輯一致性的分析。這10個方面的問題包括:一是經濟增長放緩;二是通貨膨脹形勢不穩定;三是消費投資與凈出口等總需求要素提升動力減弱;四是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五是生產過剩,特別是結構性過剩問題突出;六是高房價與低股價為代表的資產價格走勢背離;七是資本動態無效率趨勢形成;八是居民消費比例低,且趨勢性降低,收入分配不公平與社會流動性降低同向變動;九是國民經濟總負債水平大幅攀升,國家財政高增長勢頭減弱;十是貨幣供給持續快速增長,貨幣政策目標難以確定。
我們可以認為,這10個問題均與短期有關,但短期政策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只有三個半,一是經濟增長放緩;二是通貨膨脹形式不穩定;三是消費投資與凈出口與等總需求要素提升動力減弱,以及上述第九個問題的前半句:國民經濟總負債水平大幅攀升。從國民經濟負債切入,分析的邏輯鏈條會簡捷一些。按照有關分析,目前我國總負債規模是GDP兩倍,超過百萬億。其中,居民負債約佔15%,政府負債約佔25%,以流動負債為主的企業負債約佔60%。從對應的資產看,無論是居民儲蓄還是企業資產均遠遠大於負債水平。中央及地方政府負債合計低於當期經濟總量(GDP)的50%,在國際比較中仍處在健康范圍②。顯然,國民經濟負債引起廣泛關注,並不在於總量,而在於增速過快。遏制負債增速最有效的辦法是控制信貸與政府支出規模。這一定會引起投資與政府支出增速下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有帶動消費增長的效應,投資增長減弱,消費也會乏力。加之,過去5年來居民消費實質增長持續略高於經濟增長,短期調整也是必要的③;考慮到外部需求仍較弱,加上人民幣匯率升值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增長乏力短期不可避免。有關經濟增長減速但通貨膨脹形勢不穩定的成因,需考慮三個特別需要關注的因素,食品類價格在我國CPI計算中權重過高。糧肉蛋奶價格波動更多服從於自身適應性價格預期的影響,與宏觀形勢常常出現背離;在勞動生產率不變時,勞動力成本提高會推高CPI。但占經濟比重大的部門勞動生產率上升更快時,物價並不一定上升;人民幣持續升值本可以因進口商品價格降低,有利於本國物價降低,但由於本幣升值會引起本國可貿易商品價格上升,也會引起本國不可貿易商品服務與資產價格上升,結果是人民幣對外升值與對內貶值同時發生。上述簡要分析若是能夠成立,可以認為我國短期宏觀經濟處在一個還算得上是正常的調整過程中,短期宏觀經濟的政策清單極為有限。三、中國超級繁榮期結束後中期
調整的成因及趨勢是什麼?圖1是1978年以來,我國GDP的現價與不變價的對數值。從中可以觀察到,中國名義和實際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的變化,兩個曲線之間的距離變化就是通貨膨脹率水平的變化(上方為名義GDP,下方為實際GDP)。根據圖1,可依照現價GDP翻番的時間作為粗略標准,將過去30餘年分解為四個宏觀經濟周期,一是1978~1985年名義GDP提高2.5倍,從3645億元增長為9016億元;二是1985~1993 年名義GDP翻了兩番,由9016億升至3.5萬億元;三是1993~2003年又翻了兩番,由3.5萬億升至13.6萬億元;最後是2003~2012年再次翻兩番,由13.6萬億升至51.9萬億元。所謂超級繁榮期的第一個特徵是,新增經濟總量巨大。10年新增經濟總量占改革開放以來全部新增經濟總量的74%;第二個特徵是過去10年無論是名義還是實際GDP曲線都比較平滑。盡管出現了2008年以來的巨大外部沖擊,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相對於前20年還是更加平穩,最通俗地說就是,坐過山車很刺激,但絕對不如平穩運行來得舒服;第三個特徵是在經濟總量實現巨大增長的同時,通貨膨脹率保持了較低的水平。直觀地說,是相對於前三個周期,名義GDP與實際GDP曲線距離逐步擴大,過去10年,兩條曲線距離是大致穩定的。接下來需要回答的問題應該是,超級繁榮期成因與機制是什麼?一個最為簡捷的概括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延續了並極大地放大了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的紅利,市場化水平提高與市場空間驟然放大雙重因素的疊加,使得我國經濟在工業製成品領域大規模生產的比較優勢得到空前發揮。與此同時,三個核心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也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寬松但有節制的貨幣政策;穩健偏保守的匯率政策。首先是持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直接支持並推動了超級繁榮的形成,保證了面對外部沖擊時的宏觀經濟穩定。1994年中國財政體制改革扭轉了改革初期國家財政收入佔GDP比例快速下降的局面,規范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財政關系,奠定了以稅收為主的現代財政體系,對於建立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在1995~2012年18年裡,國家財政收入從6200億起步達到了11.7萬億,凈增了11萬多億,大約是每六年增長兩倍。作為現代財政體制建設的1.0版,九四財政體制當然需要進一步升級完善。核心是,相對於18年前,我國企業與自然人的實際稅收負擔在持續動態上升,已經客觀地從國際比較中偏低水平轉向了偏高水平。中央財政占國家財政收入比重上升與地方事權與財權不匹配同時發生①。在中央與地方財政轉移支付體系不健全時,催生了以土地生財,擴大地方實際財力的沖動,也客觀上造成了地方負債額與佔比不斷提高的結果。地方債務增長一定是國家財政擴張,地方債務規模實質上就是衡量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數量標准。
其次是寬松但有節制的貨幣政策與超級繁榮期的關系。從貨幣供給角度觀察,過去10年的貨幣政策總體上是相對寬松的,M1、M2增速均持續高於GDP增速,但寬松狀態又是平穩的,只是在應對外部沖擊時,出現了短期的過度寬松。有關貨幣政策的概覽還需要加入如下分析,與此前20年相比,我國貨幣政策出現了趨勢性的差別。前20年,廣義貨幣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差額在波動中趨向於擴大,過去10年的兩者差額已經是大致穩定。廣義貨幣量的二階導數趨於0,或者說是增長率的變化率趨於0,廣義貨幣供給年增長率穩定在了15%左右。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盡管在短期貨幣供給與通貨膨脹沒有明確關系,但在10年水平上,貨幣數量方程能夠比較好地解釋我國通貨膨脹率的變化。由PY=MV或通脹率=M2增長率-GDP增長率,可以看到1992~2002年間的M2增速減去GDP增速測算的年均通貨膨脹率應為5.8%,實際統計的GDP平減指數為7.6%,CPI為6.5%。2003~2012年間,相應的數值分別為2.3%、2.6%和4.9%。從前後兩個10年可資對比的貨幣量與通貨膨脹的關系變化看,廣義貨幣增長率的變化率趨向為零,具有降低通貨膨脹預期的作用,這似乎應當引起重視。當然,要真正解釋高廣義貨幣供給增長與低通脹率間的相互搭配,還需要引入人民幣漸進持續較大幅升值以及外部經濟巨大衰退等多方面原因,哪一個因素影響更大,需要通過更加深入的經濟計量來驗證。三是資產價格問題。從嚴格意義上說,當廣義貨幣量形成了二階導數為0的趨勢時,貨幣政策已經具有了技術中性的特徵,資產套利應當表現為分類資產價格上升,不會出現全面的整體性的資產價格上升。過去10年事實也似乎就是如此,除了房地產價格,金融資產並未出現普遍持續的價格上升。過去10年房地產投資佔GDP比例,從5%迅速上升為12%以上,在強硬的行政限價政策實施後仍在上升。考慮到地方負債總水平與九四年財政體制實施以來,地方財政收支缺口總額關系密切,地方受事權大於財權所累,追求土地收益,保持負債不崩盤已經是一種常態①。房地產價格已經在客觀上成為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比例的函數,與貨幣量關系可能並不顯著,應當是一個合理的邏輯推論。故在體制不變時,不可持續的行政干預政策一旦放鬆,受現有財稅體制驅使一定會攪起新一輪泡沫化,可能會引發災難性後果。需要多說一句的是,穩健偏保守的匯率政策,固然在防止外部沖擊引起匯率超調型的貨幣體系風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弊端也是明顯的。一個相當長時間內人民幣穩定升值的預期,當然是不可避免地刺激了難以有效監管的國際資本套利行為,這對於國內資產價格波動上升會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全球經濟史上,經濟繁榮期都會或大或小地產生多層次多領域的負面效果。我國的超級繁榮期也不會例外。表現為,決策層對經濟適度收縮過於敏感,缺乏對熊彼特的創造性毀滅的深刻認識,引致40000億計劃一再擴大,不適當地拉長了繁榮期的長度,錯過了利用外部經濟危機及時完成資源錯配調整與處置過剩產能的良好機會。總之,中期分析強化了對短期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形式不穩定,消費投資與凈出口等總需求要素提升動力減弱,國民經濟總負債水平大幅攀升這三個半問題的認識,也對高房價與低股價背離以及國家財政高增長勢頭減弱以及貨幣政策問題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解釋,對生產過剩,特別是結構性過剩的問題給了初步回答。從整體看,解決中期問題的關鍵是深化完善九四財政體制改革,加快推出新的以減稅與權責一致為特徵的2.0版財政體制。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資本收益動態無效率趨勢,以及居民消費比例低,收入分配不公平與社會流動性降低同向變動等問題。四、中國長期經濟發展階段轉換面臨著什麼樣的問題?在標準的宏觀經濟分析中,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長期時間標准,但存在著一個價值判斷的依據,也就是價格機制能夠實現宏觀經濟供求均衡自動實現的時間。對於我們的分析而言,預設時間長度是30年,也就是說改革開放30餘年後,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條件發生了什麼變化。宏觀經濟學短中長期分析的視角完全不同。短期分析的要點是政府幹預來彌補市場失靈的痛苦;中期分析是政府幹預會遇到市場機制雖然緩慢、滯後但自動調整,因此政府幹預會失效失靈會產生系統性的邏輯不一致錯誤;長期分析則是研究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政府的參與,宏觀經濟自我均衡的實現過程。現代的宏觀經濟學以中長期市場有效分析為主體,傳統凱恩斯短期市場失效問題已降到了可忽略不計的地步。魯賓遜問題是有關長期分析的經典例子,換一個中國化的名字就是王小二問題。作為理性行為人,王小二有兩個香蕉,今天都吃了或是今明兩天各吃一個本無區別。可是,若明天來台風,不能上樹摘香蕉了,今天把兩個都吃了,明天就要餓肚子。這是延遲消費與即期消費效用相等問題。再推論一下,作為生產者的王小二可以選擇,今天多花點時間去摘香蕉,還是多睡覺?N個王小二選擇多摘香蕉的行為結果,就是本期產出增加,多睡覺就是本期產出減少,或者說是宏觀經濟的繁榮與衰退產生於王小二們在當期多生產還是多消費的選擇。當然,王小二還可以在多捕魚還是多摘香蕉之間進行選擇?結果一定是選擇對本人效用最大或生產效率最高的。N個王小二的活動加起來就是社會生產結構與交換行為。最後,王小二還可以在打了魚不吃與養魚之間做選擇,這是個在不同時期內,多消費還是多投資的選擇。可見,長期增長問題的實質是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理性行為人跨期最優決策與宏觀經濟均衡的問題。
中國宏觀經濟短中長期問題與對策分析
中國宏觀經濟短中長期問題與對策分析
作者:唐傑
來源:《開放導報》2013年第06期
[摘要] 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挑戰可以列為10個問題。按照短中長期的宏觀經濟學分析方法進行梳理後,可資借鑒的短期總需求管理政策清單很有限。中國宏觀經濟過去10年經歷了一個罕見的超級繁榮期,新增經濟總量占改革開放30年全部新增經濟總量的約3/4,財政貨幣政策與匯率機制在超級繁榮期形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降低經濟增長率的過度敏感,錯過了利用外部沖擊進行「創造性毀滅」式調整的有利時機。有關長期宏觀經濟分析的結論是,我國宏觀經濟當前面臨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短期的,也主要不是中期的,最關鍵的問題是長期的。超級繁榮期結束後,現有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的問題已在時間與空間上高度濃縮和集中釋放出來。
⑸ 宏觀調控的手段包括哪些,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是什麼
1.宏觀調控的手段包括:(1)法律手段,指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2.主要通過經濟立法和經濟司法進行調節經濟,有權威性和強制性。
3.(2)經濟手段,是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來影響和調節經濟活動的措施。
4.(3)行政手段,指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帶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規定等措施,來調節和管理經濟。
⑹ 秦朝的經濟法規是如何調整經濟關系的
《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提到的秦法規有30多種,其中經濟法規就有11種,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有關於維護鄉間社會秩序、農事管理、田賦徵收和土地分配的《田律》;關於糧草、甲兵、財帛等物品管理的《倉律》;關於管理畜牧業生產的《廄苑律》;關於府藏管理的《藏律》;關於官營手工業的《工律》;關於調度手工業勞動者的《均工律》;關於官營手工業生產定額的《工人程》;關於財物管理的《齎律》;關於財政制度的《金布律》;關於管理關卡和市場的稅收等事務的《關市律》;關於牛羊畜養考核的《牛羊課》等。對經濟活動的調整范圍十分廣泛。
秦代運用法律規范調整經濟關系的范圍是十分廣泛的,其主要內容有:
(一)保護封建國家和個人的財產權。
《商君書•定分》明顯地把法和財產關系直接聯系在一起,主張用法來確認私有財產權。
(二)調整經濟關系,推行重農政策,兼顧林、牧、漁、手工業及商業的發展。
秦朝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商業自商鞅變法起一直被視為「末」作。但商鞅也認為:「農、商、官三者,國之常食官也,農闢地,商致物,官法民」。意思是商業有流通貨物的作用,同農民開闢土地從事農耕以及官吏治理人民一樣,都是不可缺少的社會職能。秦為了有效管理商業,制定了《金布律》等相應的法律。這些法律的主要內容是極力限制非法的商業活動。如禁止農民售酒;禁止非商業單位經商;統一商品價格,要求明碼實價;統一度量衡器的誤差限度;重要商品專營等。如《金布律》規定:「有買及買(賣)也,各嬰其賈(價)」。即出售的商品應當分別繫上標簽標明價格。同時規定,市肆中的商賈對錢和布兩種貨幣應同樣對待,不得「擇行錢市」;非秦人來秦貿易者,必先持證到官府辦理登記,未登記而買賣是法律所禁止的。
(四)頒布《分戶令》,建立以家庭為基礎的生產單位,成數量眾多的一家一戶的個體經濟,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鞏固封建制的經濟基礎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統一貨幣、度量衡,頒布車同軌、書同文的法令,促進經濟交流。
秦在各縣設置了專門的金融機構——少內。
統一度量衡不僅有利於秦朝各地區的經濟交流,對於加強中央集權制也有重要意義。
秦統一後,因各國車輛的寬度不一致,給交通造成很大的不便。秦始皇下令:車輛的寬度統一為六尺,實行「車同軌」。車同軌對於秦國的交通運輸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由於戰國時諸侯割據,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文字的混亂嚴重地妨礙著政令的推行,影響著經濟、文化的發展。秦始皇頒布書同文字的法令,命令用統一的「秦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文字。
統一貨幣、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字,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對於秦朝各地區的經濟交流、發展,文化的傳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調整經濟,內容充實。
秦代經濟法規的制定、運用法律調整經濟關系的廣度和深度、內容的充實和系統性都是空前的,有的也是後世所不及的。諸如農業、手工業、商業、財政等方面的經濟法規反映了組織管理生產、調度勞動力、調節商品貨幣關系、控制市場等經濟生活的法律化程度,也是早期封建生產力發展和秦朝經濟政策實施的映照。
秦自商鞅變法後,其法律制度的建設比較系統、完備,對經濟關系的調整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為秦國政治、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使秦國在100多年的時間里日漸富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為封建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
⑺ 國家是如何通過金融工具調整國家經濟的
國家主要採用的金融工具有,存款准備金率、基準利率、債券回購、借貸便利等工具,利率傳導的核心是MLF利率、貼現率、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等。
金融工具在實施過程中,主要表現釋放貨幣流動性或者收緊貨幣流動性的方式,稱之為寬松的貨幣政策或緊縮的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