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近五年經濟增速是多少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9
㈡ 中國近五年經濟發展有什麼提升
中國未來5年國內經濟形勢發展趨勢: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中國要想成為出口大國,人民幣國際化是首要條件,人民幣雖然難成自由貨幣,當穩健升值是大勢所趨。
新能源將助中國成為汽車強國,中國將在中底端汽車市場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品牌。
未來中國的能源消費將大幅增長,直至居世界第一,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的差距拉大,能源進口占消費比例進一步提高,所以這是未來中國經濟的一大阻礙,所以新能源勢在必行。
未來銀行將走向「金融百貨公司」,現有的銀行運營方式將不再適合未來的中國經濟發展,銀行方面必須通過改革來適應經濟發展,提高效率。中國一向是紡織大國,但都僅限於低端產品,為來中國將又紡織大國走向紡織強國,產業結構將由低端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未來中國經濟中,文化創意將迅速崛起。成為中國經濟的一片天。網路生活進入物質聯網階段,互連網將進一步發展,從而引領電子消費進入一個新時代。
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人口都將保持一個大容量,所以糧食將長期處於緊平衡,這個平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打破。資本市場趨於國際化,資本市場的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將提升我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份額和地位。
未來的中國城鎮化將進一步提高,中小城市將得已迅速發展,中小城市成為吸納農村人口的主力。
㈢ 中國經濟還能增長多少年
我記得在2010年時,那時候剛剛超過日本,國內輿論聲勢大振。
再過經濟學家也大膽預測,我國可以保持6%到8%的增長率一直到2025年,甚至到2030年能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
㈣ 中國經濟還能高速發展多少年
當今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引起人們的注意。依舊的國際經濟學觀點,不會持久,將會發生經濟危機。有的則說可再維持20年。我則說將永遠持續下去,直到共產主義實現。為什麼呢?有人說你不科學或胡說八道,但我是有根據的: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是剌激消費和資源控制問題。把握好這兩個因素,經濟發展將持續進行,控制不了,經濟危機將時起時伏。
1、 刺激消費問題。有人類生存,就有人類消費,而且要求不斷提高和加深。但發展速度是有學問的,那就是刺激消費問題。首先使人民的腰包鼓起來,而且是全民的,才能有大市場,才有持續大發展。如加強交通運輸、農田水利、工業、科技建設等。
2、 資源控制問題。過去的經濟危機,無論局部性或世界性,都是因為資源控制的問題,不是資源不足就是資源過剩,不確定因素多多。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的。
現在中國的情況具備成熟的經驗,完全掌握了這兩個經濟發展的條件。
a) 一個強大的中國共產黨的存在;
b) 全民致富的指導思想;
c) 打擊腐敗的功能;
d) 完善的經濟科研隊伍;;
e) 完善的經濟扛桿;
f) 完善的法律體制。
中國共產黨有嚴正的紀律,率領全黨乃至全國「令行禁止」,違則將受到查處。經濟發展成果全民共享。這就有效地刺激消費和物質資源的控制。這是任何國家達不到的。這也是專業經濟學家不理解的原因。
當然,中國經濟發展的控制能力尚未達到理想高度,不確定因素的估計和發現能力不高,今後將會得到加強。
分析經濟不能脫離政治因素,否則無法認識和解決經濟危機問題。
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可以不斷持續下去,即使中國飽和了,還有世界空間。
㈤ 中國未來5年得經濟能提高到什麼地步,能發展到什麼程度
節約能源、環保方面會得到一步的發展,以及民生社會福利將會提高,持續擴大內需減少出口。
㈥ 中國經濟未來五年走向
「十一五」規劃與中國未來發展方向 -------------------------------------------------------------------------------- 【1.為什麼這一次提出的是「十一五規劃」而不是「十一五計劃」?】從「計劃」到「規劃」, 實際上直接、間接地反映了中國的經濟改革進程,就是從一個典型的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的、同時也是現代的市場經濟體制轉型。 「一五」計劃期間,也就是從1951年或者是1952年至1957年,中國用非常短的時間建立了高度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後來改革這個體制花的時間就多得多了,實際上是從1978年到現在20多年一直在一步一步地改。 1985、1986年制定「七五」計劃時有重大的創新,首先是建國以來第一次制定國民經濟計劃和社會發展計劃——過去五年計劃都是關於經濟的計劃,這是第一次引入了社會發展計劃。現在「十一五」規劃是以社會發展為主,它的第一步實際上是從1986年開始的。第二就是它第一次提出了十年遠景規劃與五年中期計劃相結合——所以「規劃」並不是今天才提出來,而是1986年正式提出來的。規劃是遠景的,是藍圖性質的,是方向性的,是戰略性的。第三步是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國家計劃制定和實施要以市場為基礎,總體上是指導性計劃。到2001年我們稱之為第四步改革:通過和批准了「十五」綱要。那時候我們還叫做「十五」計劃,但實際上它是規劃,只是沿襲了原來的說法,當時的定義是「關於我國2001年至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也就是說,今天說的「規劃」並不是突然出現的。從計劃到規劃,大幅度減少了與指令性計劃相關的實物指標,增加了那些非實物指標,特別是服務指標——越來越像一個國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去發揮它提供公共產品的職能、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從事公共投資的職能、制定公共政策的職能,這就越來越像一個市場經濟國家,而不是計劃經濟國家。 【2.「十一五」規劃的核心理念,或者說指導思想是什麼?】 「十一五」規劃的內容表明中國在創新自己的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們簡稱為「中國之路」。它的核心就是「發展是硬道理」;所謂「發展是硬道理」,在今天看來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就是科學發展,更是硬道理」。 中國改革開放27年來高速發展,既創下了現代歷史,也創下了世界歷史上的最高發展速度記錄。我們從1978年到2004年,26年的時間,經濟總量,也就是GDP總量年平均增長率是9.4%。第二就是日本,日本在1950年至1973年,23年期間大體經濟總量,也就是GDP總量年平均增長率是9.2%。 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已經不是是否要加快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不是要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速度的問題,不是量的問題,而是要明顯地改善發展質量的問題。這就需要轉變發展觀念,就是所謂 「新發展觀」,要創新自己的發展道路,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什麼是科學發展?我們可以從七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是從片面的發展到全面的發展;第二是從低水平的發展到中水平的發展,進而到較高水平的發展;第三是從低質量的發展到高質量的發展;第四是從不公平的發展到公平的發展——事實上公平的發展也是一個高效率的發展,比如說我們的農民發展起來了,貧困人口發展起來了,少數民族人口發展起來了,那就是很高的發展;此外就是從不協調發展到協調發展,從不平衡發展到均衡發展,從不可持續發展到可持續發展。 【3.為什麼要堅持科學發展?】 這源於我們深刻的國情矛盾。溫總理在9月5日的講話中提出中國面對兩大突出的問題,首先就是不發達的經濟同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矛盾。它的新意在什麼地方?我們可以界定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有兩類,第一類我們稱之為私人消費、私人需求。現在通過市場化改革,通過開放市場,我們可以充分地得到滿足,盡管還沒有完全解決。我個人的體會,你到美國、歐洲,發現餐館的服務遠不及中國。私人消費通過充分競爭,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服務水平,我們接待老外他都感嘆。第二種需求是什麼?是公共消費需求,也就是對於教育的需求、衛生的需求、社會治安的需求,特別是對環保的需求。恰恰公共消費需求是隨著人均水平提高而與日俱增,而且消費彈性高於以往,而我們的政府不能有效地提供這些服務。這一對矛盾,是結構性的,因此政府就將它作為改革的重點,通過改革來提高有效供給,使得基本公共服務能夠提供它的數量、質量和可及性,而且價格相對合理,是可接受的。解決這個問題要靠發展。第二個矛盾就是經濟社會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要靠科學發展。 根據這兩大矛盾,溫總理提出來要走科學發展之路,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發展模式的命題和任務,點出了「十一五」規劃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國現在要從盲目性到自覺性來創新自己的發展模式。國情矛盾迫使你必須創新,必須主動創新,去迎接這個挑戰。 「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這是一句話;第二句話就是「轉變發展觀念」。我的理解,就是從以追求GDP為中心或者是GDP掛帥的舊發展觀,轉向以人為本,就是以中國十幾億人口為本、共同富裕的新的發展觀。中國「先富論」階段基本結束,開始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就是共同富裕。第二就是要探索發展新思路,結合國情省情市情縣情,提出自己的發展思路。既包括經濟發展思路,更包括社會發展思路;既要在某些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又要在某些方面循序漸進;既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豐富資源或優勢資源,又要克服短缺資源或劣勢資源;既要發揮比較優勢又要創造競爭優勢;既要擴大發展成果,又要減少發展成本;既要拓展發展思路又要破解發展難題。
記得採納啊
㈦ 未來十年中國的國民經濟會提高多少
新中國即將迎來六十華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中國經濟走向,新華社經濟分析師們經過廣泛深入的調研,對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新能源對中國汽車業的影響、未來中國能源消費格局、未來中國銀行(601988,股吧)(601988,股吧)業發展趨勢、中國紡織業的前景、文化創意產業的興盛、網路生活的新階段、糧食供求的平衡、資本市場的深化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等作出了全方位預測。從中不難看出,經濟國際化、產業高級化、市場深度化,將貫穿於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全過程。 推薦閱讀 謝國忠:通脹終結中國房市泡沫 2012年將破滅 高房價 轉型最大攔路虎 時寒冰:大道至簡把握准投資趨勢 葉檀:今年投資取向發生重大變化 周婷:三網融合能推動大部制改革 亦菲:海地救災再現中國大國風范 金奇:中國出口已不再依賴美國? 龍躍:一季度股市機會仍大於風險 張翔:短線箱體震盪把握業績主線 趨勢之一: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人民幣難成自由兌換貨幣,穩健升值是大勢所趨未來10年,將是人民幣加快走向國際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將超過10%,在國際儲備和外匯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將高達15%。到2020年,在美元沒有出現崩潰性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將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約4.5%。今後10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更多地受到我國經濟和外貿持續較快增長的推動,人民幣加快國際化將推動我國利率匯率改革、資本市場擴展、貨幣監管調控水平提高。相對於我國經濟規模和外貿佔全球總量的比例,目前我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已明顯滯後,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金融監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和現有主要國際貨幣尤其是美元的沖擊,為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難得的契機。預計今後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8%,至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將達到75.7萬億元左右,按目前匯率計算,大約相當於11萬億美元。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因素,屆時我國經濟規模可能接近美國水平,超過日本一倍,相當於全球GDP總量的20%。貿易方面,我國進出口也將年均增長8%,仍將快於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國外貿總額至2020年將達到6.4萬億美元,大大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占屆時全球貿易總額的13%。並且我國外貿將由順差轉為逆差。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將大致與我國外貿佔全球貿易的比例相當,而人民幣在儲備資產中的比例或許更高。人民幣國際化的羈絆依然存在。首先,我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出口和投資,貿易和投資的雙順差阻礙了人民幣的輸出,而這是本幣國際化的首要條件。即使外貿和投資全部以人民幣結算,出口和投資雙順差也將吸干通過進口支付和對外投資流出的人民幣,造成境外人民幣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匯儲備來支持人民幣國際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匯的流入換取人民幣的輸出。人民幣走出去的過程還將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和拓展,為境外人民幣持有者提供較充分的可供投資的「資產池」。人民幣利率和匯率的形成機制也將更加市場化,使得持有人民幣的風險降低。資本項下的資金進出管制將放鬆,以滿足人民幣資產投資者對投資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動性要求。這些趨勢都將推動我國貨幣金融調控手段的完善。10年之內,人民幣依然難以成為自由兌換貨幣。但人民幣穩健升值則是大勢所趨。預計至2020年對美元將累計升值60%以上,先慢後快,年均升值約4.5%。趨勢之二:新能源助中國成汽車強國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將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眾品牌到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仍將較大落後於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仍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汽車市場高速成長帶來的能源和環保壓力將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很可能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縮小與汽車強國之間差距的一個契機。過去10年,我國汽車生產和市場以超過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長,私人消費成為推動我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最大的動力。10年之後,汽車在我國城市的普及程度將像今天的彩電一樣,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擁有兩部或多部汽車將非常普遍,汽車也將大規模地進入農村地區,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為生產資料的車型,如輕卡、皮卡和越野車等,將在農村開拓出廣闊的市場。中國新車消費市場規模超過美國的時間可能比想像的要快,這一天將在2015年來臨。2020年,我國汽車年產量將超過2000萬輛,比今年翻一番。屆時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至少1.85億輛,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高速成長的中國汽車市場將給能源和環保帶來巨大的壓力,迫使中國將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步伐,同時繼續提高傳統汽車的節能減排技術。技術進步將促使中國汽車工業縮小同世界汽車強國的差距。如果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堅持以我為主的發展思路,我國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率先突破,實現我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上擁有各類新能源汽車最多的國家之一。2020年,我國汽車出口占整個國內生產的比例將會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隨著汽車的大量出口,中國將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眾品牌。10年前,中國有110家整車生產企業,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車集團的產量占整個國內產量的44%。2008年,國內整車生產企業數雖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團的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個百分點,為48.7%。未來10年,三大集團在國內的地位有可能面臨其他企業後來居上的挑戰。趨勢之三:能源消費居世界第一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差距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比例進一步提高未來1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但人均能源消費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歐國家的一半,不到美國的1/3,相當於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國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的比例將從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我國能源政策將面臨巨大壓力,國際上要求中國承擔更多減排義務的呼聲將逐漸高漲。國內民眾環保意識也將明顯加強。兩者將共同推進我國能源結構向清潔化轉變,經濟結構向低碳化轉變。近年,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自2004年的1.6逐漸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發展中國家和新型經濟體極其罕見。如果這一相對於發展中國家超低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能夠維持,今後10年我國GDP平均增長8%的情況下,能源消費將年均增長約4%,至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將超過45億噸標准煤,相當於32億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總和。國內能源的增產將無法滿足需求的增長,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上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過進口滿足。預計2020年,我國能源凈進口將超過八億噸標煤,相當於5.6億桶油當量,約佔全球能源出口總量的1/5。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能源需求增長將快速推高能源價格。以石油為例,10年後原油價格將沖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變價),至少牢牢站穩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氣、液化氣以及鈾的實際價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沒有懸念。能源消費增長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正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今後10年全球氣候和環境問題將超過恐怖主義成為頭號國際議題。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費增加約20億桶油當量,其中我國消費增量佔一半以上。大力發展水電、核電、風電乃至太陽能等非碳基能源,並大力發展和推廣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潔能源技術,是我國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預計到2020年,煤炭占我國能源消費比例將從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對清潔高效的油氣比例將從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將從7%提高到15%甚至更多。趨勢之四:銀行走向「金融百貨公司」銀行杠桿化產品將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未來10年,我國商業銀行將從傳統以「融資中介」為核心向以「財富管理」為核心轉變,零售業務將成為未來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目前對銀行利潤貢獻最大的對公業務佔比將明顯下降。未來銀行將減少對靠存款籌集資金的依賴,金融創新帶來的高杠桿化金融衍生品將大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傳統銀行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將逐漸讓位於中間業務的盈利模式。未來銀行對客戶的意義不再是「存錢罐」和「貸款批發商」,而是以銀行業務為核心,輻射保險、證券、基金、產權經營等多個領域的「金融百貨公司」。對客戶的財富資產管理將是銀行最核心的業務。未來銀行在代客理財時,投資領域將從股票、債券、基金等傳統領域擴展到結構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藝術品。銀行將不再以櫃台服務為主,目前在銀行網點供客戶繳費、存取款、查詢的金融終端有望「飛入尋常百姓家」,網上銀行將完成過去只能在銀行網點辦理的各種業務。作為銀行為客戶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銀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將有大的飛躍。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逐漸向銀行滲透,出於追求規模經濟和分散風險的考慮,大銀行不得不採取兼並、收購等手段,擴大自身規模,以提高競爭力,由此將催生一批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從事混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作為金融加速器,銀行杠桿化產品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同時,銀行消費信貸推動消費者杠桿化率提高,對擴內需、調結構的經濟轉型戰略發揮積極作用。趨勢之五:由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創新將促使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未來10年,中國將由紡織工業大國躍變為強國。在紡織服裝市場整體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家用尤其是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的擴展將尤為引人注目。就纖維消費總量而言,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將「三分天下」。作為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服裝以非文本的方式記錄著歷史的變遷。未來10年服裝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趨勢,休閑生活理念將更廣泛更深入地滲入服裝消費,人們更加追求通過服裝顯示自己的文化層次和品位。我國服裝市場的發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顧改革開放30年,我國服裝企業數從僅約兩萬家增加到近30萬家,從業人員從不到百萬增加到超過400萬,服裝產量從不到20億件增加到超過200億件,服裝出口從約10億美元發展到超過1000億美元,我國成衣出口總量佔全球出口總量份額超過三成。目前我國城鎮人均衣著支出超過1000元,是農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來城鄉服裝消費市場都將呈現巨大的發展空間。相對於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空間更為廣闊。目前我國服裝、家用、產業用紡織品消費纖維的比重為53:33:14,與本世紀初的68:22:10相比,服裝佔比明顯下降,預計10年後,這一比例將演化為40:35:25,類似於當今歐美國家「三分天下」的格局。未來10年,我國紡織工業的增長點及對社會的貢獻將主要體現在產業用紡織品上。產業用紡織品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張,覆蓋交通、鐵路、水利、機械、醫葯衛生、軍工等領域。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也將充分釋放裝飾用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紡織品市場需求。未來10年,紡織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實現本世紀頭20年發展目標的進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紡織工業產業規模將保持增勢,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產業結構得以優化提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纖維加工總量將突破4000萬噸,保持在全球總加工量中40%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