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什麼時候商品經濟成為主流

什麼時候商品經濟成為主流

發布時間:2023-01-10 14:26:42

Ⅰ 求古代手工業,農業的主要知識點及其發展歷史中的一些相關東西出現的時間

一.中國古代農業的起源 1.起源:原始農業是由採集經濟發展而來 2.起源的地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3.我國古代農業在地域上的差異: 南方 北方 土地屬性 水田 旱地 主要作物 水稻 粟麥 二.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 原始社會 石器 夏商周 耒耜 春秋戰國 鐵器牛耕 唐代 曲轅犁 三.中國古代水利設施的興修 時代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春秋戰國 芍坡、都江堰、鄭國渠 西漢 漕渠、白渠、治理黃河 三國 翻車 唐代 筒車 古代中國興建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區的坎兒井就是代表 四.中國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1.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時代 耕作方式 原始社會 刀耕火種 夏商周 大規模簡單協作生產 春秋戰國後 精耕細作 2.自耕農經濟 A.自耕農的含義:自己擁有小塊土地,從事個體生產,勞動所得歸自己支配。它只承擔國家的租賦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納地租,因此處於相對獨立的地位。它們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B.自耕農產生的時間與原因: ①時間:春秋時期 ②產生的原因:(1)生產工具的進步 (2)耕作技術的進步 (3)私有土地的出現 C.自耕農經濟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 ②以農為主,耕織結合,自食其力 D.自耕農經濟的評價: ①積極方面: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情況下,農民的自給自足,生活穩定,生產積極性較高 ②消極方面: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男女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到近代以後,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E.自耕農經濟的破產:統治者過渡剝削和壓迫 總結: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主要特點: 1.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為輔 2.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 3.男耕女織的經營方式 五.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發展趨勢:土地國有制(公有)→土地私有制 A.土地公有:土地公有主要是原始社會的土地公有: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它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勞動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B.封建社會時期的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為主,主要有三種形式即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農土地私有。 C.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是土地兼並,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制。古代歷代政府通常採取均田,限田來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護自耕農經濟,但成效不大。 六.中國古代租佃關系的普遍化 1.中國古代農民的主要構成:佃農、自耕農(佃客、佃戶、田客等) 2.佃農的含義:佃農耕種地主的土地,但自有一定的勞動工具、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是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家庭經濟。這種小私有者的地位,使他們具有一定的生產積極性。佃農是封建地租剝削的主要承擔者。並服各種勞役,遭受繁重剝削。 3.租佃關系產生和發展:戰士時期產生→宋代今次於自耕農→明清普及全國 4.租佃制下地主與農民的關系:A.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B.人身依附的關系 5.農民對地主人身依附關系減弱產生的影響 A.農民取得了生產的自主權,尤其是在支配農產品方面一定的自主權,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B.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七.中國古代四大經濟區的形成 1.中國古代的四大經濟區:司馬遷根據漢代經濟分布特點,按自然條件優劣把全國分為山東、山西、江南、龍門碣石以北四大經濟區,其中山東、山西長期居於全國經濟重心地位。 八.北方人口的南遷和經濟重心的南移 1.中國古代人口南遷的三次高潮: A.兩晉「永嘉之亂」後 B.唐代「安史之亂」後 C.兩宋「靖康之變」後 2.古代人口南遷的原因:A.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B.統治者的壓迫和土地兼並 3.古代人口南遷帶來的影響 A.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有利於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高各民族素質 B.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經濟重心南移 C.南遷的北方人給南方帶來了許多新的發風俗習慣,促進南北文化的融合 4.中國古代重心的南移 A.經濟重心的南移:山東、山西→江南地區 B南移的過程 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過孫吳、東晉和南朝的開發,江南經濟初步發展 ②中唐後,隨北方人南遷,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逐漸趕上北方 ③南宋時期,經濟上南強於北局面確立,南方正式成為經濟重心 C.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人的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②南方社會相對穩定 ③南方本身蘊涵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 ④南方統治者大力推行勸課農桑、獎勵耕織的政策 D.經濟中心南移帶來的影響: ①經濟重心南移,使南北經濟發展趨向平衡,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②經濟重心的南移帶來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九.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1.青銅冶煉技術:從二里頭文化到春秋末期是我國的青銅時代 2.冶煉技術的進步:A.春秋時期發明冶煉技術(塊練鋼) B.南北朝時期發明了先進的「灌鋼法」 C.漢代開始用煤做燃料,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開始用焦炭冶煉,明代流行 3.絲織技術的發展 A.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被成為「絲國」 B.唐代出現了「緙絲」技術 4.棉紡織技術的發展 A.元代黃道婆全面革新棉紡織技術,發明腳踏三錠紡車 B.元代,松間地區是全國棉紡織中心。明代後期,棉紡織成為廣大民眾的主要衣料 5.陶瓷技術的發展: A.制陶是中國民族的偉大發明 B.制瓷(陶)技術的發展歷程 時期 制瓷(陶)技術 時期 制瓷(陶)技術 原始社會 彩陶、黑陶、白陶 宋代 景德鎮成為「瓷都」 東漢 青瓷 元代 彩瓷時代 南北朝 白瓷 明代 鬥彩、五彩瓷 隋唐 制瓷業成為獨立部門 清代 粉彩、琺琅彩 6.古代中國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A.中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形態:私營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 B.從西周到明代前期,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主要地位 C.官營手工業的特點: ①由官府統一經營管理,工匠在公官監督下生產 ②資金雄厚、規模大、分工細、技術水平高 ③原材料由官府提供,產品由政府調撥,不入市場,缺乏競爭 D.私營手工業: ①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明代中葉占據主導地位 ②私營手工業經營方式的變化:唐代以前私營手工業生產主要以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的形式進行,唐宋以來,私營手工業發展顯著,農村家庭手工業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至明中後期大規模手工業作坊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僱傭勞動關系。 十.中國古代商業發展歷程 1.商業的產生: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主要因為:剩餘商品的出現和社會分工的發展 2.商周時期的商業:A。商朝:產生最早的商人和貨幣 B周代:實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戰國時期的商業 ①私商成為商人的主體 ②黃金、白銀開始用為貨幣 ③形成了許多著名的都會 5.宋元時代的商業 A宋代出現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元代紙幣廣泛流通 B.城市的商業活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6.明清時期的商業的新特點: A.商業市鎮興起,貨幣經濟佔主要地位 B.農產品大量商品化 C.廣泛使用金屬貨幣白銀 D.出現了區域性商幫:徽商、晉商、閩商、等 E.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7.中國古代城市的繁榮 A.西周——唐代城市的特點: ①縣以上的城市,有官設的「市」,設市令或市長,商業交易受官府嚴格控制,縣以上,一般禁止設市 ②市和居民區分開(「市」「坊」分開) ③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 B.宋代城市的特點: ①市坊界限不復存在,市分散在程中,面街而設,形成街市 ②市的啟閉不再由官府統一規定時間,出現了夜市、曉市等 ③商業活動不受官府直接監視,城市經濟功能增強 C.明清時期的城市: ①在工商業發達和交通要沖,興起以經濟功能為主的中小工商業市鎮 ②城市的生產性、商業性增強 8.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A.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 ①中國是小農經濟社會,小農經濟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為了保證財政收入,鞏固統治,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②商業的不穩定性和商人流動性大等特點,與強調耕戰、加強中央集權思想矛盾 B.重農抑商政策的發展歷程: ①提出:戰國時期;商鞅明確提出「重農抑商」 ②西漢初年,嚴厲打擊私營工商業: 漢高祖;苛重稅、禁購地 漢武帝:均輸平準、鹽鐵專營 ③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④明清時期堅持重農抑商:加征商稅;限制商人活動;限制民間對外貿易 C.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①在封建社會初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 ②在封建社會後期,強化了自然經濟,不僅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還阻礙了資本主義的成長,導致中國的落後 十一.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及緩慢發展 1. 明清時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 A.農業:①生產技術水平領先世界 ②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產量提高 ③玉米、番薯等高產農作物引進 ④人們的衣食結構發生了變化. B.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取代觀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C.商業:①商品經濟發達,大量使用白銀 ②興起以經濟功能為主的中小工商業市鎮 D.國力強盛:①耕地擴大和人口增長 ②國內生產總值中占的比例大 ③中國是世界經濟和貿易中心 2.明請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A.時間:明中葉以後 B.明請時期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產生的影響: ①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導致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②為市民文學的產生和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E.阻礙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主要因素: 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阻礙社會分工,嚴重製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官府的 殘酷剝削,導致農民極端貧困,購買力低下 ③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和「閉關自守」等政策 ④「八股取士」等文化專制措施,抑制了科技的進步 ⑤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陳舊落後的經濟觀念

Ⅱ 市場經濟 名詞解釋

Ⅲ 如何看待近代的文化變遷史

我與史學界大多數人的觀點一致:1567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個觀點與社會上的主流觀點不一致,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楚什麼是近代史,近代社會與古代社會或中世紀社會有什麼不同。
我將從經濟史的視角提出近代社會區別於古代或中世紀的兩大特點:
第一,從社會的縱向發展看,近代社會是商品貨幣經濟為主流的,商品貨幣關系在經濟生活中取代了閉塞的自給自足。在古代或中世紀的社會中,自然經濟佔主流,其特點是最大限度上實行自給自足,生產為謀生而非謀利,為消費而非交換,市場和貨幣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是陌生的,不常接觸到的。一個在明代初期生活的中國農民與一個在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後期生活的英國農民,他們在社會中的經濟行為應該是差不多的,他們都是親自到農田中耕種,春天播種,夏天澆水,秋天收獲。每年秋天收割的莊稼除了以實物形式要交給國家或封建主外,留下一部分歸自己食用,無論是米飯或麵包等主食,還是土豆或菠菜等副食都要自己種植、收割,只有在需要農具、菜刀等金屬製品時,才到村裡的鐵匠鋪去購買,在其日常生活中貨幣和市場幾乎從不出現。而在近代社會中,人們生產的產品不是為了自己消費,而是為了拿到市場上去銷售,生產的直接目的是謀利,賺取貨幣,再用貨幣去購買自己生活所需的一切。貨幣、交換、市場變得須臾不可或缺。就這樣,商品貨幣經濟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掃而光。剛才我們提到的那兩位農民的後裔,一個生活在大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的中國,另一個生活在漢諾威王朝喬治二世(1727—1760年)的英國,他們在社會中的經濟行為也應該是差不多的,但與他們的祖先差別就很大了。他們經過大半年的辛勤耕作後,收獲的農作物首先要拿到市場上去出售,以換回貨幣,因為他們要繳納的稅收已經不再是實物,而是貨幣。除了稅收以外,他們還會用貨幣買回肉、絲織品、棉布、茶葉、香料、陶瓷製品等多種工農業產品,如果要將貨幣和市場從他們的生活中剝離,他們將無法生存。
第二,從社會的橫向發展看,近代社會是一個全球化的社會,每個國家和地區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越來越緊密地聯結為一個整體,交流與溝通取代了古代或中世紀的閉塞與孤立,世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相互聯系、彼此依靠的經濟有機體。近代之前的人類自從走出非洲後,便生活在彼此隔離的狀態之中。世界被分成了幾個文明中心,歐洲的基督教文明、中東的伊斯蘭教文明、東亞的儒教文明、南亞的印度文明、黑非洲文明、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和大洋洲文明,他們相互隔絕,經濟文化往來比較少,交換的產品基本屬於貴重珍品,數量不大,基本是供社會上層消費。美洲、大洋洲文明甚至不為亞歐大陸所知。只有到了15世紀,明代中國派出鄭和率領龐大艦隊,七次出訪西洋,在南中國海、印度洋上向西探索,隨後中國海商以野火燎原之勢沖破海禁,沿著鄭和的步伐,在南中國海、印度洋上尋找商機,開辟新航線;比中國人稍晚50年左右,以西班牙、葡萄牙為代表的西歐國家也開始沖出歐洲大陸的束縛,在大西洋上探索通往東方的新航路,並發現美洲和大洋洲。至此,中歐經濟交流日益密切,世界各地逐漸成為一個相互聯系、彼此依靠的經濟有機體。
以上兩個特點,總結一句話:縱向經濟性質發展,橫向經濟聯系密切。正是這兩個特點構成了近代社會的最主要經濟特徵。
還有一點小夥伴們需要知道的:近代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拿爭議較少的西歐近代化舉例。公認的西歐近代史開端為1500年,但這並不是說1499年12月31日23:59的西歐還是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與世界其他地區經濟聯系還比較少,到了1500年1月1月0:00,西歐一下子就實現了商品貨幣經濟,並與世界各地建立起密切經濟聯系了。而是說從1500年開始了近代化這一進程,到了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工業革命的完成、工業化的基本實現才標志著近代化的最終完成。也就是說西歐的近代化進程大約持續了400年,而公認的西歐近代史開端1500年是這個近代化進程的起始年份而非完成時間。

Ⅳ 資本主義發展是在什麼時候成為主流的

你說的資本主義發展應該是指的資本主義經濟了,那應該是二次工業革命後。
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而發展到一定程度又需要推翻舊的政治制度以實現更大的發展。英國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拉開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則是世界近代史最大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他不僅推翻了封建制度,而且對整個歐洲大陸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歐美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表現出了遠遠優於封建制度的特點,1848年歐洲革命掀起了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狂潮,各個歐洲國家相繼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沉重打擊了各國的封建統治。19世紀70年代後,各國開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世界各國大都被捲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統治性地位。

Ⅳ 論述什麼是市場經濟

關於什麼是市場經濟,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對此,山西農業大學經貿學院張建華先生在其所著《經濟學——入門與創新》一書第二章「經濟史通論」中,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高度,對市場經濟的內涵,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
[編輯本段]市場經濟的起源
市場經濟時代是以工業為主導的時代,人們已經看到了現代工業文明在改善人類生活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天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致力於積極推進國家的工業化。但歷史似乎總在與人類為難,從採集開始直到封建農業,在各個歷史階段,「不該來的」都來了,而由農業到工業,「該來的」卻遲遲不來。這是為什麼呢?
一般地,工業是從農業中分化獨立出來的,要揭開工業文明和市場經濟的起源之謎,仍然只能從農業經濟的發展中著手探索。如前所述,還在奴隸農業時期,就已產生了最早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萌芽。到農業經濟時代末期,即封建農業時期,以農具製作和農產品加工為主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已經變得相當發達,出現了不少專門的手工業作坊和商店。為了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這些作坊和商店便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其基本做法,一是實行僱工經營,二是不斷改進工具,結果最終導致了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形成。
達里關鍵在於商品經濟能否發展起來。從本質上來講,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則必然導致以僱工經營和機器大生產為主要特徵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但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對立的,它一方面刺激小農家庭增加消費,另一方面又在競爭中竭力排擠家庭手工業,減少小農家庭收入,同時還以種種脅迫利誘手段,吸引家庭勞動力外流。其結果,常常使農戶家破人亡,並對封建統治形成直接威脅,因而必然引起小農的竭力抵抗和封建統治者的重重阻撓。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雖然在中國過於強大的封建勢力有效地遏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在西歐地區商品經濟卻沖破了相對薄弱的封建勢力的阻擋,蓬勃發展起來了。從此,人類便進入了以工業為主導的市場經濟歷史發展新階段。
[編輯本段]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時代最基本的特徵是,工業取代農業占據了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市場營銷成為最普遍的經營形式,由此導致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
(1) 由封閉走向開放 市場營銷要求根據市場需求,廣泛利用各種市場資源,在極其廣闊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生產,而不是象傳統小農那樣局限在一個家庭范圍內,使用家庭資源,為滿足家庭需要而進行生產。在這里需要特別強調一下「廣泛利用市場資源」。到目前為止,國人一般已經普遍接受了面向市場需求的概念,但廣泛利用市場資源的觀念依然十分淡薄,經常見諸媒體的一句話是「立足於當地實際,從當地實際出發」,乍一看似乎的確無疑,但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小農經濟觀念,應當從根本上予以革除。
(2) 機器化 從歷史發展來看,世界各地小農經濟統治數千年間並不曾發明過任何一台最簡單的機器,而15世紀末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流,人們便開始嘗試發明這樣那樣的機器,特別是自18世紀下半葉以來短短二三百年時間,人們便便發明了無數精巧絕倫、神通廣大的機器,各行各業都普遍實現了機器化。事實表明,機器化是與市場化相聯系的一個歷史范疇。從理論上來分析,首先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手工生產是無法滿足的,必須大量應用機器生產;其次,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廣泛的社會分工協作,集廣大民眾的智慧和汗水於一體,為各種機器的發明和製造提供了充分的現實可行條件。於是,經過人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實現了機器大生產,其主要特點是:以煤炭、石油等非生物能源為動力,能夠大功率、高效率、長時間連續作業。簡言之,歷史發展的邏輯表明,機器化是市場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伴隨產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機器化。
(3) 科學化 由於面向市場經營,使用機器大生產,這就要求人們改變以往小農經濟狀態下那種憑經驗靠估計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學的定量測試、計算和分析。注意:這里「科學化」並不簡單地局限於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中的應用,而是主要指人們觀察和分析問題時的思維方式的科學化。
這里插一段討論。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15卷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Needham Puzzle):「如果我的中國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那為什麼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印度人呢?為什麼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麼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後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麼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這一問題引起了國內許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筆者認為,其實很簡單,關鍵就在於中國近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萌芽遲遲未能發展起來。小農經濟本質上是排斥科學的,中國古代曾長期將一些民間創造發明斥之為「奇技淫巧」,就是這種觀念的一個典型例證。分析其原因,可以設想一個封建小農家庭,其產品都由自己家人消費,首先,自己是不會欺騙自己的,因此無需對產品的數量與質量進行嚴格的定量檢驗;其次,投入與產出均在家庭內部完成,因此無需進行嚴格的會計核算;第三,沒有市場需求,自己家庭的需求有限,因此無需費心巴力地探討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的方法;第四,家庭的能力有限,除忙於日常生產外,根本無力顧及其它;第五,小農家庭經營規模過小,一項新技術即使能夠使產量成倍增加,對農戶來講,也沒有什麼吸引力。歸納起來,當這種封建小農家庭在社會上占據絕對多數的時候,即使少數人有興趣進行科學研究,也成不了氣候。反之,市場經濟就不同了:第一,產品要通過市場銷售,這就需要對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嚴格的定量檢測;第二,生產要素是通過市場方式配置的,這就要求進行嚴格的會計核算;第三,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整個社會都有強烈的動機探討增加產量、提高質量、減少消耗、提高效率的方法;第四,經濟的主角是廠商,廠商有足夠的資金與實力來推動科學研究的發展,並在生產實踐中廣泛應用各種科學研究成果;第五,由於廠商經營規模很大,一項新技術的採納,即使產量僅僅增加1%,也會帶來相當豐厚的利潤。總之,科學化是市場化的伴隨產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科學化。
(4) 僱工經營 面對巨大的市場需要,僅靠家庭勞動力顯然是無法滿足的,必須大量引入家庭外勞動力。抽象地來講,使用家庭外勞動力,可以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強迫一些人當自己的奴隸;另一個是通過支付工資來僱傭他人為自己工作。但是,大量強迫本國人當奴隸,會使國家統治失去基本的依靠力量,導致社會秩序徹底崩潰,因此使用奴隸勞動原則上只能抓擄其他貧窮落後弱小國家的民眾,如美國早期歷史上曾大量抓捕非洲黑人從事奴隸勞動,就是一例。但是,抓捕外國人來當奴隸,決非長久之計,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都是有限的,並且增長緩慢,遠遠趕不上非人的奴隸勞動折磨下人口減少的速度,同時大量抓擄外國人當奴隸,還會引起越來越強烈的反抗,不利於海外市場的擴大。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能通過支付工資的辦法來僱傭本國自由民從事生產勞動。此外,大量機器的應用及由此導致的技術分工,使大量工人能夠真正融合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共同完成生產過程,為大規模僱工經營提供了技術基礎。否則,在手工生產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缺乏內在的技術分工和聯系,勉強將大量的人集中在一起勞動,不過是聚沙成塔,徒勞無功,就如同上個世紀70年代末以前的人民公社一樣,最終還得散夥。
(5) 專業化和社會化 使用機器大生產和僱工經營的結果,是社會分工變得越來越細,整個社會經濟呈顯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特點,社會成員普遍養成了分工協作的習慣和理念,這也是社會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6) 廠商(或企業)成為最基本的經濟組織形式 機器大生產和僱工經營,必然突破家庭經營的局限,使廠商成為最基本的經濟組織形式。與小農家庭相對簡單的內部結構,廠商內部結構要復雜得多,其中包含了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分工精細的各種生產要素,是一個巨大復雜的經濟系統。
(7) 私有制范圍擴大了 廠商成為基本經濟組織形式以後,私有制的范圍就擴大了,雖然名義上仍然是私有制,但在實際經營和管理層面上,所有者已經不能完全隨心所欲地支配和處分自己名下的財產了。這與封建農業時期的個體私有制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是一種「擴大的私有制」,其內部正在孕育產生新興公有制萌芽。
(8) 利潤取代具體產品成為直接生產目的 由於在極其廣闊的時空范圍內組織市場經營,廠商生產的目的不再象小農經濟那樣以獲取產品為直接目標,而是以利潤為直接生產目的,產品的生產變成了獲取利潤的手段。在這里,利潤是泛指一切價值增值。
(9) 生產要素資本化 隨著利潤成為直接的生產目的,一切生產要素都相應地變成了賺取利潤的手段,即通常所謂「資本」。整個社會經濟從此都置於資本的支配之下,受資本統治,「資本主義」成了這一時代的最強音。
(10)實行市場機制 市場分配成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 包括各種市場資源和勞動產品,都通過市場交換來進行分配,實行「各增其值、等價交換」原則,即個人向廠商提供生產要素,按系統論觀點,每一種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都實現增值,並得到各自的報酬,形成個人收入,個人再以其收入按等價交換的原則向廠商購買各種消費品。
(11) 廣泛而激烈的市場競爭。由於市場分配成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一切生產要素和產品都要通過市場來分配,於是千千萬萬的廠商和個人便在市場上圍繞有限的市場資源展開了廣泛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每一個人和每一家廠商都隨時面臨嚴酷的市場壓力,從而推動市場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12) 政治民主 由於市場經營通行等價交換原則,從本質上來講,要求人與人平等協商,這樣就形成一種基本的人類行為模式,反映到政治上,就要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同時,市場把個人、企業與社會緊密地聯繫到了一起,這使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強烈的動機關心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人們普遍具有濃厚的民主意識。最後,市場經濟的基本組織單位是廠商,廠商既財大氣粗,又人多勢眾,這樣政府使用高壓手段就失去了現實可行基礎,除了民主別無出路。總之,民主化是市場化的派生產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民主化。
(13) 規范化 市場經濟是一個由千千萬萬的廠商和個人參與的過程,因此必然要求對人們的行為作出嚴格的規范,包括國家法律制度、廠商內部的管理制度、各種技術性操作規范以及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標准等。這就好比,在鄉間小道上,一個人或很少的幾個人走路,無需交通規則,但在大城市,數以萬計的行人、車輛一起上路,就必須制定交通規則了。總之,規范化是與市場化相聯系的,沒有市場化,就沒有規范化。
(14) 對外擴張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 市場經營由封閉走向開放,廠商經營規模越來越大,最終勢必突破國家疆界,向全球擴張,這樣市場經濟的擴張性就與小農經濟的保守性形成了尖銳的矛盾,這是15世紀末以來長達數百年的殖民侵略活動,以及20世紀上半葉發生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所在。
[編輯本段]市場經濟的定義
以上14條概括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市場經濟概念」:在工業經濟時代,工業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導產業,相應地由廠商取代個體家庭成為基本的經濟組織形式,個體私有制悄悄演變為「擴大的私有制」,並開始孕育產生新興公有制萌芽;廠商生產經營的直接目的是賺取利潤,各種生產要素都變成了廠商賺取利潤的手段,即所謂「資本」;廠商憑藉手中掌握的資本,面向市場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普遍使用機器和雇傭工人,生產實現了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和社會化,一切產品都通過市場渠道按等價交換原則進行分配,到處存在廣泛而激烈的市場競爭;個人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個人自由,平等協商、互利合作成為最基本的價值理念,並在政治上導致廣泛的民主和法制;世界各國相互滲透,日益融為一體。
[編輯本段]市場經濟時代的農業和家庭
在市場經濟時代,隨著工業成為主導產業,廠商成為基本的經濟組織形式,農業和家庭雙雙發生了危機。
首先就農業來講,其比較經濟效益顯著下降,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農民的貧困問題日漸突出,農民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湧入城市,成了社會上長期受到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問題的原因當然是非常復雜的,但從根本上來說,則是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發展過渡時期的社會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自近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工業和服務業的興起,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隨之不斷地由農業向工業、服務業流動。就象「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一樣,資源是由經濟效益低的行業向經濟效益高的行業流動。因此,伴隨著現代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必然是農業的比較經濟效益低於工業和服務業。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任何企圖提高農業比較經濟效益的努力從根本上說都是徒勞的。要解決農民的貧困問題,根本出路只能是「非農化」。
其次,世界性的家庭倫理危機日益嚴重。家庭的規模在不斷縮小,「三世同堂」式大家庭已基本成為過去,一對夫婦及其孩子組成的「核心家庭」已取而代之成為目前最普遍的家庭形式。但家庭規模的縮小並沒有到此為止,而是還在進一步縮小中,出現了大量非典型不完整家庭,如各種單親家庭、丁克家庭(Double in no kids,DINK)、單身家庭等。與此同時,家庭的職能也在不斷剝離。在農業時代,家庭可以說是全職全能的,包括生產經營、生活消費、兩性情愛、生育後代、撫養教育、贍養老人以及承擔社會義務等許多職能。進入工業時代以來,這些職能都開始相繼從家庭中分化獨立出來,程度不等地實現了市場化、社會化。生產經營差不多已經完全由各類廠商所包辦,生活消費遠遠超出了家庭范圍,「天倫之樂」已讓位於「天涯之樂」,孩子的撫養教育不再由家庭大包大攬,而是由各類托兒所、幼兒園、學校承擔了相當大一部分,老人的贍養也不再完全由子女承擔,而是由各類托老組織承擔了一部分。最叫人難以接受的是,夫妻感情日漸淡化,婚外戀大量涌現,非法色情交易屢禁不止,愈演愈烈。發展至今,除了生育職能基本上完全由家庭承擔以外,其它職能都已經全部或部分越出了家庭的范圍。導致這些問題的具體原因當然是非常復雜的,但從根本上來說,也是由於進入工業時代以來,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一個基本的事實是,隨著生產經營職能完全由廠商所取代,人們正在日益遠離家庭,融入社會,最終必然導致家庭的解體。
[編輯本段]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歷史進程
在世界歷史上,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變,是從西歐開始的。從14世紀到15世紀,歐洲遇到了空前嚴重的危機,接連不斷的飢荒、瘟疫和戰爭使整個歐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幾乎完全停滯,與當時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的繁榮形成強烈的反差與對照,促使不少歐洲人冒險探索前往東方的航線。1492年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到達美洲,歐洲列強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大規模的殖民侵略活動,世界市場急劇擴大,刺激英國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大量農田被強行改為牧場,大量農民被迫離土離鄉,進入手工業工場,充當雇傭工人,史稱「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又名「羊吃人運動」。
1642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到1688年,經過長期斗爭,歷經三次反復,終於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權。
1760-1830年代,英國完成了工業技術革命,實現了機器大生產。隨後,歐美主要國家都相繼完成了工業技術革命。亞洲的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也迅速完成了資本主義工業化。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由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整個20世紀,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的壟斷程度越來越高,到目前,幾乎各行各業都形成了一些規模巨大的壟斷公司,寡頭壟斷已經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市場結構,這表明從自由競爭到壟斷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20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列強為爭奪勢力范圍,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上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戰後至今60多年間,世界經濟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一般來說,歐洲和北美絕大多數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已經步入成熟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階段。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依然處於傳統封建小農經濟階段向現代市場經濟過渡中,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歐美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小農經濟國家,只有微不足道的少量零星工業生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先從1949年到1952年在短短三年內,迅速恢復了戰爭創傷,然後從1953年開始到1970年代,排除重重阻力,克服種種困難,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走計劃經濟道路,初步完成了工業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改革開放,於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前,已經基本上建立了市場經濟體系,步入了市場經濟國家行列。但總體市場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與中國改革開放大約同時,前蘇聯東歐國家也在上個世紀80年代實行各具特色的經濟改革,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繼和平演變,由計劃經濟國家向市場經濟國家轉型。
[編輯本段]歐洲率先完成工業化的原因
分析西歐各國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原因,從根本上來說,是由於這些國家傳統封建農業勢力相對薄弱,商品經濟發展受到的阻力較小,於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萌芽便迅速發展起來,為工業革命開辟了道路。一般地,事物發展變化總是首先在舊事物相對發達或相對落後之處實現突破,即所謂「黃金突破點原理」,在這里表現得非常明顯。
反之,中國雖然封建社會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遙遙領先於世界,但也正因為如此,傳統封建勢力特別強大,使得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萌芽在發展過程中遭遇到了特別強大的阻力,因而遲遲未能實現封建小農經濟向資本主義工業化市場經濟的轉變。時至今日,在中國社會上,仍然普遍彌漫著濃厚的反市場,反商品的情緒,不時地以種種方式和錯口阻撓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發展。
[編輯本段]市場經濟的歷史功過
在工業經濟崛起的過程中,各資本主義國家曾對外發動了持續數百年的殖民侵略活動,在世界各地到處犯下了罄竹難書的滔天罪行,在其內部則由於市場經濟的殘酷競爭,貧富分化愈益加劇,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在少數富人手裡。這使得資本主義制度受到了有史以來最為激烈的指責。但盡管如此,在工業時代,人類的生活狀況,整個來說,還是大大改善了。歐美日等率先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爭相效仿的榜樣,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在致力於推進國家的工業化。農業,雖然在工業時代飽受排擠,其地位大大下降,但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一系列先進的農業機器和生化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效率,農民的生活水平也空前提高了。

Ⅵ 明清時期,投資田產為什麼會是主流

1、在全國范圍仍居主導地位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束縛著新的生產力發展。其一是農民受到殘酷的封建剝削,極端貧困,購買力小,無力從市場上購買商品(市場小)。其二是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蓋房買田,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資本少影響資本原始積累)(缺乏資本主義發展的勞動力及市場)(經濟結構)
2、封建政府實行重農抑商等政策和實行閉關政策(妨礙市場擴大和資本積累)(政治結構)
3、傳統文化以孔孟之道、綱常名教為核心,斥科學技術為奇技淫巧,排斥西學等(舊的經濟觀念)
4、行會制度對手工業、商業競爭的限制
5、貨幣制度的落後與混亂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流通,重量)
6、根本原因:明清社會生產力雖已為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提供了歷史前提(封建社會最高水平),但還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經濟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Ⅶ 中世紀的歐洲經濟和當時的中國比較,有哪些異同

相同點:從結構上來說都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體,商品經濟已經出現資本主義化的苗頭但不佔主流。
不同點:當時的中國對外貿易以出口為主,其中海洋出口貿易較多;而歐洲的對外貿易主要以從絲綢之路進口各種奢侈品為主

Ⅷ 概括秦漢到唐宋時期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變化

從中國城市發展階段看:以宮殿城池階段為城市主體的秦漢時期,以坊市制度為標志的隋唐時期,以坊市合一、臨街設店為特徵的宋以後時期。從中國都城史角度看:中國都城在兩宋時期開始由中原型向近海型轉移。從城市規模看:以隋唐兩宋時期為界限,中國傳統城市規模達到頂峰。城市人口達到一二百萬。從城市布局、重心分布看:唐宋時期城市重心發生了由北向南的轉移。從城市觀念看:宋以後,突破牆的觀念界限,很多城市雖然人口增加使得城外居住了大批居民,但不再僅以擴建外城的方式把他們擴進來。南方市鎮、草市的興起,已經沖破圍牆的桎梏。從城市人口構成看:兩宋時期,市民階層逐漸興起,城市工商業人口比重加大。從城市文化結構看:市民文化是否成為宋以後城市文化的主流?主導?宋以後新興的文學藝術——說話、話本、元曲、雜劇、小說、曲藝、戲劇,都是因市民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士大夫也因城居而更接近市民階層。從不同角度審視唐宋城市變化,對研究中古時代城市應有很多啟發。
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城市變化是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集中表現,城市的數量、空間分布、職能和類型、人口數量和結構、人口流動、人口文化結構、城市網路體系、城市市場商品流通和商品結構的變化是城市變化乃至社會變化的集中反映。
唐宋時期也是城市歷史上人口流動頻率較高的時期,大量、頻繁的人口面向城市的單向流動是這一時期城市發展的顯著特徵。從考察商品經濟發展與城市變遷的互動關系人手,能進一步了解唐宋城市變遷過程的特點以及與城市生活各個層面及周邊生態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
以都城社會為中心的研究,為不少學者所重視,以筆者管見,對研究進程影響比較大的有幾個代表性研究:1.以加藤繁《中國經濟史考證》為代表的城市社會經濟研究;2.以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為代表的都城制度綜合研究;3.以史念海「古都學」創立為起點的歷史學與歷史地理學的學科交叉研究;4.以妹尾達彥系列研究為代表的都城研究新空間(全球視野、禮儀空間、宇宙都城等)體系。此外,李孝聰的城市地域研究,榮新江的長安研究及綜述,辛德勇的歷史地理文獻釋讀考證等的多視角研究,閻文儒、李健超、楊鴻年等人對城市文獻考實性著作,城市史比較研究等,也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
從近幾年的研究側重點看:1.都城研究長盛不衰,新的研究熱潮不斷涌現。2.城市比較研究更為寬泛,不僅包括相關時代城市的比較,還從研究者的立場出發,關注城市研究的新課題。3.城市史研究已經全面展開,近幾年更重視對地下遺址遺跡的考察,諸如城池、宮闕、墓葬、窖藏等。文物與文獻的結合,考古與實地探察的結合,城市社會的研究成為關注熱點。

Ⅸ 描述一下歷朝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

夏朝:政治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國家機構開始出現。宗法血緣關系開始產生。頒布法律
經濟上出現井田制雛形。
文化上出現了原始文字,可參考二里頭文化。
商朝:政治上奴隸制鼎盛時期,宗法血緣關系進一步演化。商王按王畿劃分領土,形成內外服制度。頒布法律
經濟上公田所有制和賦稅的助法。
文化上出現了金鼎文,精美青銅器司母戊鼎等。
周朝:政治上宗法制分封制禮樂制國野制。戰國開始社會制度開始轉向封建制。
經濟上井田制。戰國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
文化上西周時期出現了領先的青銅冶金技術,音樂舞蹈等優雅藝術。東周時期百家爭鳴。
秦朝:政治上秦始皇大一統,封建制社會制度確立。三公九卿制,最殿制,皇帝制,郡縣制,頒布秦律。
經濟上統一貨幣車軌度量衡。戶籍制度,重農抑商。
文化上焚書坑儒實行文化專制。統一文字。封禪泰山。
兩漢:政治上劉邦時期郡國並行制,。
經濟上輕徭薄賦,平準制度
文化上提倡黃老學說
這一時期包括文景之治致力於恢復秦末戰爭創傷。
政治上武帝時期對外遠征匈奴,對內奪外戚權。中外朝制度。察舉徵辟制。 設置刺史監察地方。 經濟上鹽鐵官營,農業手工業冶鐵都得到了發展。
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興起。數學等科技方面成就極高。
魏晉南北朝:政治上門閥政治,九品中正制。朝代更迭多,只有西晉37年大一統。伴有少數民族入中原。
經濟上商品經濟不繁榮,各民族經濟交流增多,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士族庄園經濟加劇土地兼並。
文化上民族大融合,佛道沖擊儒教。(王羲之)
隋唐時期:政治上相對穩定,科舉制開創並完善沿用。三省六部制。為世界各國所學習,對外交流加強。
經濟上政策開明,京杭大運河,租庸調制兩稅法。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很大進步。
文化上唐詩書法繪畫等出現了許多名人。
五代時期:藩鎮割據軍閥混戰。政治動盪,經濟文化受到破壞。
宋元時期:宋代,政治上重文輕武。兩府三司制。分割相權加強皇權。設置參知政事(副相)。
經濟上空前繁榮,兩稅法還加入了人頭稅。交子出現。農業手工業商業陶瓷冶金等方面有了長足發展 (宋代需關注王安石變法)
文化上空前繁榮,理學興起,儒家學說經過二程朱熹改良重新回到主流位置。古文運動。
元代,政治上四處征伐。疆域遼闊。一省兩院制。民族大融合。四等人制。
經濟發展。
文化上元曲。入主中原的蒙古族融入漢族。
明清時期:政治上,明代廢丞相設三司。清代設軍機處。 都加強君主專制。
經濟上,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禁海。
文化上,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1912年清朝廢除科舉制。

閱讀全文

與什麼時候商品經濟成為主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受過傷的女人為什麼不相信愛情了 瀏覽:732
預祝事業順利求哪個佛 瀏覽:620
如何控制愛情里的情緒 瀏覽:485
溫州平陽多久辦健康證 瀏覽:964
考事業單位用哪個軟體學習好 瀏覽:721
南華哪裡美女多 瀏覽:471
青白江幸福里哪個小區好 瀏覽:263
baebae講述的什麼故事 瀏覽:830
如何給女生講故事聽 瀏覽:932
如何讓老婆的婚姻幸福 瀏覽:894
今天向幸福出發管彤怎麼不主持呢 瀏覽:559
如何選擇自己的婚姻和運氣 瀏覽:983
完美婚姻是什麼電視劇 瀏覽:365
合肥經濟學院宿舍如何 瀏覽:738
國際經濟什麼時候好轉 瀏覽:998
經濟領先哪些優勢 瀏覽:947
桂平在哪裡辦理健康證 瀏覽:588
拆散婚姻是什麼 瀏覽:137
眉清目秀的人為什麼幸福 瀏覽:29
事業單位高級職稱有哪些待遇 瀏覽: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