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PMI指數如何計算(數據為例)
計算方法:PMI=訂單×30%+生產×25%+雇員×20%+配送×15%+存貨×10%
製造業PMI是由5個擴散指數(分類指數)加權計算而成。5個分類指數及其權數是依據其對經濟的先行影響程度確定的。
具體包括:新訂單指數,權數為30%;生產指數,權數為25%;從業人員指數,權數為20%;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權數為15%;原材料庫存指數,權數為10%。其中,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逆指數,在合成製造業PMI指數時進行反向運算。
(1)經濟貢獻指數怎麼算擴展閱讀
中國PMI指標體系的建立,從2002年開始,到2005年7月中國PMI指數的正式發布,經歷了長達三年多的時間。這期間,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CFLP)的推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為保證調查數據來源的權威性、准確性與可靠性,PMI列入了國家正式統計調查制度之中。其中製造業PMI採用分層概率抽樣法抽取了730家製造業企業(或產業活動單位)作為樣本調查單位,行業覆蓋面廣,地域分布較為合理,調查企業數量廣泛。
中國PMI指標的建立,既參照國際經驗又體現中國特色。參照了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NTC以及其他國家的做法,根據中國的國情,選定了11個指標作為製造業PMI指標,具體包括:新訂單、生產、雇員、供應商配送、庫存、采購價格、出口訂單、積壓訂單、產成品庫存、進口、采購量。
Ⅱ 反映經濟情況的各種指數是如何計算的
采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是一個綜合指數,按照國際上通用的做法,由五個擴散指數即新訂單指數(簡稱訂單)、生產指數(簡稱生產)、從業人員指數(簡稱雇員)、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簡稱配送)、主要原材料庫存指數(簡稱存貨)加權而成。
PMI指數計算公式如下:PMI=訂單×30%+生產×25%+雇員×20%+配送×15%+存貨×10%
采購經理人指數是以百分比來表示,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即當指數高於50%時,被解釋為經濟擴張的訊號。當指數低於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時,則有經濟蕭條的憂慮。它是領先指標中一項非常重要的附屬指針。除了對整體指數的關注外,采購經理人指數中的支付物價指數及收取物價指數也被視為物價指標的一種,而其中的就業指數更常被用來預測失業率及非農業就業人口的表現。
ISM製造業指數(Institute of Supply Management Manufacturing Index)
這個經濟指標是由私人部門發布的最有影響的統計報告。這份對市場有著驅動力的報告,是由供應管理協會發布的。它的全稱是the 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 (ISM),這是一個坐落在亞利桑那州坦佩(Tempe)市的代表全國的公司采購經紀人的組織。它每個月發布兩份重要的調查報告,第一份基於製作業采購經紀人的評估,第二份則采自非製造業或服務業的對等人員。能抓住大部分金融市場和新聞界注意力的是製造業調查報告。
采購經紀人處在監測生產活動的前沿,產品製造業對更廣泛意義上的經濟活動的潮漲潮落高度敏感。
ISM采購經紀人指數以及時性而出名,調查結果在每個月的第一個工作日公布。
對匯率的影響
ISM針對每一個組成部分提取認為訂貨活躍的比例,並加上那些認為沒有變化的比例的一半。如果結果是一個超過50的指數,它就意味著製造部門在增長;低於50%意味著收縮;指數為50時代表沒有變化。
消費者信心指數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CCI)
消費者信心(Consumer Confidence,也有人稱為消費者情緒Consumer Sentiment)是指消費者根據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形勢,對就業、收入、物價、利率等問題的綜合判斷後得出的一種看法和預期。在許多國家,消費者信心的測度被認為是消費總量的必要補充。
消費者信心指數(ICS)是反映消費者信心強弱的指標,是綜合反映並量化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評價和對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以及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預測經濟走勢和消費趨向的一個先行指標,是監測經濟周期變化不可缺少的依據。
消費者信心指數由消費者滿意指數和消費者預期指數構成。消費者的滿意指數和消費者預期指數分別由一些二級指標構成:對收入、生活質量、宏觀經濟、消費支出、就業狀況、購買耐用消費品和儲蓄的滿意程度與未來一年的預期及未來兩年在購買住房及裝修、購買汽車和未來6個月股市變化的預期。
其計算方法是
消費者的滿意指數和消費者預期指數分別由一些二級指標構成:對收入、生活質量、宏觀經濟、消費支出、就業狀況、購買耐用消費品和儲蓄的滿意程度與未來一年的預期及未來兩年在購買住房及裝修、購買汽車和未來6個月股市變化的預期。受訪者主要會被問到對「目前經濟景氣情況」、「目前就業情況」的感受,作出「很好」、「普通」或「不佳」的看法,同時對於「六個月後經濟景氣情況」、「六個月後就業情況」、以及「六個月後收入」等問題,表明認為「會更好」、「與現在相同」或「更差」的看法。對各個問題不同看法比例增減變動的趨勢是觀察重點。該指數以1985年為基期。
下面資料供你查詢
國內生產總值(GDP)
21點30分
一季度的月底
商務部
1
失業率
21點30分
每月第1個周五
勞工部
2
零售銷售
21點30分
月中,13、14、15日等
商務部
3
消費者信心指數
23點00分
月底
咨詢商會
4
商業和批發、零售庫存
21.30/23點
月中
商務部
5
采購和非采購經理人指數
23點00分
月初,1、2、3日等
NAPM
6
工業生產
21.15/22.15分
每月15日
美聯儲
7
工業訂單和耐用品訂單
23點/21.30分
月底或月初
商務部
8
領先指標
23點00分
月中或靠近月底
咨詢商會
9
貿易數據
21點30分
月中或靠近月底
商務部
10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21點30分
每月20-25日
勞工部
11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21點30分
每月第2周五
勞工部
12
預算報告
21點30分
月底
財政部
13
新屋出售和開工率、營建
21.30/23點
月中或靠向月底
商務部
14
個人收入和支出
21點30分
每月月初
商務部
15
采購經理指數 22:00 月初 ISM
營建支出 22:00 月初 商務部
汽車銷售指數 22:00 月初 商務部
工廠訂單 22:00 月底或月初 商務部
新屋開工率 22:00 每月16-19日之前 商務部
零售指數 22:30 月中 商務部
國內生產總值 22:00 每月第三周 商務部
貿易盈虧 22:00 月中 商務部
個人所得 22:00 每月17-20日之前 商務部
領先指標 22:30 每月最後一個工作日 商務部
失業率 20:30 每月第一個周五 勞工部
非農就業數據 20:30 每月第一個周五 商務部
生產物價指數PPI 20:30 每月第二個周五 勞工部
消費物價指數CPI 20:30 每月20-25日之間 勞工部
消費信貸 不定 每月第五個工作日 聯邦儲備銀行
工業生產指數 20:30 每月15日 聯邦儲備銀行
財政預算 02:00 月底 財政部
由於美圓在外匯市場中的地位,以及絕大多數的外匯交易都是以美圓為中心的交易等原因,美國的經濟數據在匯市中最為引人注目。以下是一些重要經濟指標的理論上的觀察方法和結論,但在實際運用中情況會復雜得多:
1、國內生產總值(GDP):
是指某一國在一定時期其境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值。反映一個國家總體經濟形勢的好壞,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被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視為「最富有綜合性的經濟動態指標」。主要由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額四部分組成。數據穩定增長,表明經濟蓬勃發展,國民收入增加,有利於美圓匯率;反之,則利淡。一般情況下,如果GDP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則被視為衰退。此數據每季度由美國商務部進行統計,分為初值、修正值、終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時間 21:30公布前一個季度的終值。
2、工業生產(INDUSTRIAL PRODUCTION):
指某國工業生產部門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全部工業產品的總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有很大比重。由於工業部門僱傭了大量工人,其變動對整個國民經濟有著重大影響,與匯率呈正相關。尤其以製造業為代表。此數據由美聯儲統計並在每月15日左右晚間21:15或22;15發布。
3、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
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數據上升說明經濟發展受阻,反之則看好。對於大多數西方國家來說,失業率在4%左右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過9%,則說明經濟處於衰退。此數據由美國勞工部編制,每月第一個周五21:30公布。
4、貿易赤字(TRADE DIFICIT):
國際間的貿易是構成經濟活動的重要環節。當一國出口大於進口時稱為貿易順差;反之,稱逆差。美國的貿易數據一直處於逆差狀態,重點是在赤字的擴大或縮小。赤字擴大不利於美圓,反之則有利。此數據由美國商務部編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間21:30公布前一個月數字。
5、經常項目收支:
經常帳為一國收支表上的主要項目,內容記載一國與外國包括因為商品/勞務進出口、投資所得、其他商品與勞務所得以及片面轉移等因素所產生的資金流出與流入的狀況。如果為正數,為順差,有利本國貨幣;反之,則不利於本國貨幣。此數據由美國商務部編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6、資本帳收支:
主要描述一國的長、短期資本流動情況,包括長期資本、非流動性短期私人資本、特別提款權、誤差與遺漏,以及流動性短期私人資本等項目。資本項目在金融日益國際化、自由化的今天,影響不亞於經常帳項目,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影響越大。其對匯率的影響的觀察方法與經常帳基本相同。
7、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資金的回報或使用資金的代價。一國利率的高低對貨幣匯率有著直接影響。高利率的貨幣由於回報率較高,則需求上升,匯率升值;反之,則貶值。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由美聯儲的會議來決定。
8、生產物價指數(PPI):
主要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的情形。數據上升說明生產旺盛、通脹有上升的可能,聯儲傾向於提高利率,有利於美圓;反之,則不利於美圓。此數據由美國勞工局編制,每月第二個周五的21:30分公布。
9、消費物價指數(CPI):
以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針,是討論通脹時最主要的數據。數據上升,則通脹可能上升,聯儲趨於調高利率,對美圓有利;反之,則不利美圓。但是,通脹應保持在一定的幅度里,太高(惡性通脹)或太低(通縮),都不利於匯率。數據由美國勞工局編制,每月第三個星期某日23:00公布。
10、躉售(批發)物價指數(WPI):
是根據大宗物資批發價格的加權平均價格編制而得的物價指數。 包括在內的產品有原料、中間產品、最終產品與進出口品,但不包括各類勞務。討論通貨膨脹時,最常提及的三種物價指數之一,觀察方法與CPI、PPI基本相同。每月中旬公布前一個月的數據。
11、領先指標:
由股價、消費品定單、周均失業救濟金索求、建築批則、消費者預期、製造廠商交貨定單變動、貨幣供應、銷售業績、敏感原料價格變動、廠房設備定單、平均工作周等項目構成,是觀察未來6----12個月內經濟走向的指標。數據好,匯率上升;反之則下降。
12、個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代表個人從各種所得來源獲得的收入總和。包括工資薪水、社會福利、支出儲蓄、股利收入等。數據提高,代表經濟好轉,消費可能增加,有利於本國貨幣;反之則不利。由美國經濟研究局編制,每月月初某日21:30公布。
13、商業庫存(INVENTORIES):
包括工廠存貨、批發業存貨、零售業存貨。主要用以評估生產循環狀況。存貨低於適當水準,將增加生產,經濟向好,對貨幣有利;反之則不利。數據由美國商務部編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或23:00公布。
14、采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
是衡量製造業的重要指標。考察製造業在生產、新定單、商品價格、存貨、雇員、定單交貨、新出口定單和進口等方面。數據以50為強弱分界點,在以上表示製造業向好對貨幣有利;反之則意味著衰退,對貨幣不利。數據由供應管理協會(ISM)編制,每月初某日23:00公布。
15、耐久財訂單(Durable Good Orders):
所謂耐久財是指不易耗損的財物,如汽車、飛機等重工業產品和製造業資本財。其它諸如電器用品等也是。耐久財訂單代表未來一個月內製造商生產情形的好壞, 數據與貨幣匯率呈正相關,但需要注意其國防定單所佔的比重。耐久財訂單由美國商務部統計,一般在每月的22號至25號晚上21:30或23:00公布。
16、設備使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
是工業總產出對生產設備的比率。涵蓋的范圍包括生產業、礦業、公用事業、耐久財、非耐久財、基本金屬工業、汽車和小貨車業及汽油等八個項目。代表上述產業的產能利用程度。當設備使用率超過95%以上,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極限,通貨膨脹的壓力將隨產能無法應付而急速升高,在市場預期利率可能升高情況下,對美元是利多。
反之如果產能利用用率在90%以下,且持續下降,表示設備閑置過多,經濟有衰退的現象,在市場預期利率可能降低情況下,對美元是利空。每月中旬公布前一個月的數據。
17、房屋開工率:
一般新屋興建分為兩種,個別住屋與群體住屋。新屋開工率與建築許可的增加,理論上對於美元來說,偏向利多 ,不過仍須合並其它經濟數據一同作考量。每月的16號至19號間公布
Ⅲ 如何計算GDP指數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相加得到。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與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
(3)經濟貢獻指數怎麼算擴展閱讀:
在中國的統計實踐中,支出法計算的是國內生產總值劃分為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總額,它反映了本期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使用及構成。
按支出法、收入法與生產法計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實際核算中常有誤差,因而要加上一個統計誤差項來進行調整,使其達到一致。實際統計中,一般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支出法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計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為標准。
Ⅳ 如何計算GDP指數
GDP指數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1、生產法
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
2、收入法
核算公式為: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也可看成是GDP=生產要素的收入+非生產要素的收入
3、支出法
計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
(4)經濟貢獻指數怎麼算擴展閱讀:
GDP指數核算的意義
(一)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 心指標。它反映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究竟處於增長抑或衰退階段,從這個數字的變化便可以觀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兩種,以總額和百分比率為計算單位。
當GDP的增長數字處於正數時,即顯示該地區經濟處於擴張階段;反之,如果處於負數,即表示該地區的經濟進入衰退時期了。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與勞務的總量乘以「貨幣價格」或「市價」而得到的數字,即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而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等於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
因此,即使總產量沒有增加,僅價格水平上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仍然是會上升的。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國內生產總值的上升只是一種假象,有實質性影響的還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率,
所以使用國內生產總值這個指標時,還必須通過GDP縮減指數,對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做出調整,從而精確地反映產出的實際變動。因此,一個季度GDP縮減指數的增加,便足以表明當季的通貨膨脹狀況。
如果GDP縮減指數大幅度地增加,便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是貨幣供給緊縮、利率上升、進而外匯匯率上升的先兆。
(二)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經濟單位。
經濟領土是指由一國政府控制或擁有的地理領土,也就是在本國的地理范圍基礎上,還應包括該國駐外使領館、科研站和援助機構等,並相應地扣除外國駐本國的上述機構(國際機構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常住單位,但其雇員則屬於所在國家的常住居民)。
經濟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單位或個人在一國經濟領土內擁有一定活動場所,從事一定的生產和消費活動,並持續經營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單位或個人,一個機構或個人只能有一個經濟利益中心。
一般就機構(單位)而言,不論其資產和管理歸屬哪個國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標准,該機構在所在國就具有了經濟利益中心。就個人而言,不論其國籍屬於哪個國家,只要符合上述標准,該居民在所在國就具有經濟利益中心。
因為常住單位的概念嚴格地規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主體范圍,所以其對於確定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口徑,明確國內與國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種交易量的范圍都具有重要意義。
Ⅳ 貢獻度怎麼算
問題一:什麼是貢獻與貢獻率?如何計算? 貢獻和貢獻率是用來分析經濟總體的各個部分對經濟總體增長作用大小的兩個常用指標。通常分為產業部門貢獻和貢獻率、最終需求貢獻和貢獻率以及地區貢獻和貢獻率。(1)產業部門貢獻和貢獻率的計算產業部門貢獻指產業部門增加值的增長所引起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即經濟增長率)的增加額,產業部門貢獻率指在經濟增長率中各產業部門的貢獻所佔的份額。計算公式如下:某產業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該產業部門當年增加值-該產業部門上年增加值)/上年國內生產總值某產業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該產業部門增加值增量/國內生產總值增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中,經濟增長率僅指不變價增長率,從而產業部門的貢獻和貢獻率也僅指按不變價格計算的指標。而國內生產總值的現價和不變價往往是不同的,各產業部門增加值價格變化的比例也往往是不同的,所以一般情況下,不能用現價計算的結果來代替可比價結果。後面要介紹的需求拉動和拉動率以及地區貢獻和貢獻率也是如此。(2)需求貢獻與貢獻率的計算需求貢獻和貢獻率通常也稱為需求拉動和拉動率,需求拉動指各種最終需求的增長所引起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即經濟增長率)的增加額,需求拉動率指在經濟增長率中各種最終需求拉動所佔的份額。計算公式為:某種最終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該最終需求當年增量/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增量某最終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某最終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要先算貢獻率,再算貢獻,原因是從需求角度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與從生產角度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和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往往是不同的。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中,一般以生產法和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數據為准,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與生產法和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差額記為統計誤差。若用上述公式直接計算,則必須考慮統計誤差的拉動和拉動率,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各種最終需求的拉動之和與經濟增長率不等,各種最終需求的拉動率之和不等於1。但是,這樣做又會給經濟增長因素分析和預測帶來麻煩,並造成解釋上的困難。為了解決這些困難和麻煩,我們先算貢獻率,後算貢獻。採用這種處理方法之後,各種最終需求的拉動之和與經濟增長率相等,各種最終需求的拉動率之和恰好等於1,避免了統計誤差的影響。(3)地區貢獻與貢獻率的計算地區貢獻指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所引起的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即經濟增長率)的增加額,地區貢獻率指在經濟增互率中各地區的貢獻所佔的份額。與最終需求拉動和拉動率的計算方法一樣,地區貢獻和貢獻率的計算方法也要先算貢獻率,後算貢獻。因為在實踐中,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是由國家統計局和地區統計局分別計算的,前者並不是後者的直接加總,因此全國國內生產總值與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匯總額之間存在差額。如果用上述公式直接計算,就會出現各地區的貢獻之和與全國經濟增長率不等,各地區的貢獻率之和不等於1的情況,為了解決全國國內生產總值與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匯總額之間存在的差額所帶來的困難和麻煩,與最終需求拉動和拉動率部分採取同樣的辦法,即將公式修正如下:地區對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增量/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匯總額增量地區對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地區對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像最終需求部分一樣,採用上述處理方法之後,各地區貢獻之和與經濟增長率相等,各地區貢獻率之和恰好等於1,避免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與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匯總額之間......>>
問題二:大盤貢獻度怎麼計算的? 1.股票的貢獻度是指某隻股票或某板塊股票對大盤的影響。如某天指數雖然大漲1%,但大部分股票下跌。其中一隻股票總市值xx嘩億元對指數上漲的貢獻度達到60%。這只股票總市值xxx億元就是股票的貢獻度。
2.作用:某天指數微漲0.1%,某板塊貢獻了xxx億元,貢獻度為30%。我們不難想像,如果失去這板塊股票的推動作用,指數將不是上漲而是下跌。這也表明,這板塊股票貢獻度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市場人氣,它們同時也是牽引指數上行的生力軍。
問題三:貢獻度怎麼算 1000經驗就是一點,每天最多3點,也可以充值,充1000CF點就是100點個人貢獻
問題四:斗魚裡面貢獻值怎麼算?一點貢獻值表示送了多少錢? 1貢獻0.1塊錢,100魚丸也是1貢獻。貢獻除以10就是多少RMB
問題五:CF戰隊的個人貢獻度是怎麼計算的 1 . 隊內任何成員貢獻度的增長便可為戰隊帶來活躍度的增長,也就是說,任何成員通過逐日通過游戲內積分所獲得貢獻度的增長,同時也提高戰隊活躍度。詳細數值如下:
當日游戲內積分 貢獻度 戰隊活躍度
500 1 1
2500 2 2
4000 3 3
2 . 戰隊內任何成員,充值100CF點,則戰隊活躍值 1,同時該隊員對該戰隊的累積貢獻度 1。 消費 個人貢獻度 戰隊活躍度 100CF點 10 10 當地點戰隊活躍度達到對應升級條件時,戰隊將自動升級,並每周扣活躍度,低於降級條件時,將自動降級。
戰隊等級 升級條件 降級條件 每周扣點
SS 38萬 26萬 3萬
S 24萬 17萬 1.5萬
A 15萬 10萬 1萬
A 9萬 3萬 6千
B 1.5萬 1萬 3千
B 7500 5000 1800
C 3000 1500 900
問題六:YY貢獻值是怎麼算的 在你所在的頻道掛機。 就會加貢獻了。歪歪通過積分來體現用戶及頻道在YY平台上的資歷和熱度。積分分兩種,一種為個人積分,一種為頻道積分。功個人積分:只要登陸歪歪, 就會累計, 每小時一分,一天24小時不限時。個人積分在頻道左側用戶列表中能看到積分圖標,滑鼠移上去還能看到個人的積分等級。
頻道積分:任何用戶(包括遊客),在頻道停留1個小時,頻道積分增加1分。例如10個人在頻道停留1個小時,頻道積分增加10分。
會員貢獻:只有頻道會員、管理、嘉賓有會員貢獻,在該頻道停留一個小時會員貢獻增加1分
問題七:個人貢獻度怎麼計算? 1000經驗就是一點,每天最多3點,也可以充值,充1000CF點就是100點個人貢獻
問題八:貢獻率是如何計算的 貢獻率是分析經濟效益的一個指標。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數量與資源消耗及佔用量之比,即產出量與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與所費量之比。計算公式:
貢獻率(%)=貢獻量(產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佔用量)×100%貢獻率也用於分析經濟增長中各因素作大小的程度。計算方法是:
貢獻率(%)=某因素貢獻量(增量或增長程度)/總貢獻量(總增量或增長程度)×100%上式實際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長量(程度)占總增長量(程度)的比重。
貢獻率指標比較抽象,在使用時,應說明具體含義,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規,做到標准化、規范化、通俗化。另外,在計算各產業貢獻率時應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分子、分母均用可比價格的增量計算。
Ⅵ 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又是如何計算的
工業經濟效益指標中每一單項都反映了經濟效益的一個側面,但由於每項指標的涵義和重要程度(權數)不同,而且變動趨勢(上升或下降)和變動幅度(上升、下降多少)也不同,只對單項指標逐一進行評價,難以對經濟效益的好壞得出全面綜合的概念。為此,採用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法。①既可以與全國標准值進行靜態比較,也可以與上期進行動態比較,從而可以全面反映經濟效益水平的變動情況。②解決了各項指標的同度量問題。由於每一項指標的經濟含義,表達方式和計量單位都不同,不能直接加總,因此要轉換成可以相加的同度量指標。③解決了評價的統一標准問題。各地區、各企業的每一個指標實際值都可用該指標的全國標准值來衡量,由於衡量尺度一樣,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企業經濟效益所處的水平可以得到客觀公平的反映。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是綜合衡量工業經濟效益各個方面在數量上總體水平的一種特殊相對數,是反映工業運行質量的總量指標。它是以每項指標的實際值分別除以該項指標的全國標准值,並乘以其權數,加總後再除以總權數而求得。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計算公式為:
Ⅶ 規模經濟效益指數如何算
規模經濟效益(Scale Economies Effect)是經濟學和生產經營管理的詞彙,意思是,一般來說,生產和經營的規模越大,效益越好。
經濟效益從其內涵與提高途徑角度看,可分為潛在經濟效益、資源配置經濟效益、規模經濟效益和技術進步經濟效益及管理經濟效益。
規模經濟效益是指適度的規模所產生的最佳經濟效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它是指由於生產規模擴大而導致的長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現象。
規模經濟效益是指由於規模的擴大導致年金計劃本身長期平均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經濟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由於規模經濟的作用,管理成本的高低與公司規模的大小成反比,公司越小,參加企業年金的管理成本就越高,這是中小企業站在企業年金門檻之外的一個重要原因。
規模經濟效益是水平並購的經營協同效應的一個主要來源。首先,水平並購會帶來工廠規模經濟效益,它一般來源於資源的不可分性。第二,企業規模的擴大,可以使用更大型和有效率的機器設備,設備的規模成本指數降低。第三,從整個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說,水平並購會帶來大規模采購的收益。采購量的增加增強了企業在要素市場上的地位,這種地位表現為企業討價還價的能力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的增強等,從而帶來采購上的規模經濟。另外,水平並購還會使企業能夠進行更專業化的分工,這樣會提高效率和節約成本。
所謂規模經濟效益,是指隨著規模的加大,生產成本和經營費用都得以降低,從而能夠取得一種成本優勢。
而樂隊花車效應則意味著隨著規模的加大,市場經營變得越來越容易,從而能夠取得一種包括成本在內的集群優勢。
Ⅷ 計算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及標准值的根據是什麼
目前實行的工業經濟效益考核指標的權數是由專家調查法確定,主要依據兩點:一是各項指標所反映的內容在經濟效益評價考核體系中的重要程度,二是各指標之間相關程度的強弱。總權數為100,其中:總資產貢獻率20,資本保值增值率16,流動資金周轉率15,成本費用利潤率14,產品銷售率13,資產負債率12,全員勞動生產率10。
標准值是衡量工業經濟效益水平的尺度。各項指標的標准,是參考了我國近期工業經濟指標的實際水平及一般標准確定的。其數值分別為:總資產貢獻率10.7%,資本保值增值率120%,資產負債率小於等於60%,流動資金周轉率1.52次,成本費用利潤率3.71%,全員勞動生產率16500元/人,產品銷售率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