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新發展階段經濟工作怎麼干思考

新發展階段經濟工作怎麼干思考

發布時間:2023-01-08 09:28:33

⑴ 結合自己所學知識,談談在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我們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不少於400字

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不是紙上談兵,喊喊口號、裝裝樣子,必須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贏得群眾滿意為最終目標,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一)加大聯系群眾力度,進一步了解民情。做好群眾工作,必須了解群眾。要了解群眾,首先要深入群眾。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有針對性、才有說服力。要帶著對群眾深厚的感情多做關心群眾的事,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當前尤其要了解掌握積石峽、黃豐電站建設庫區移民群眾的思想動態和現實困難,幫助他們能搬得出、穩得下、過得好。繼續加大聯系群眾力度,堅持到群眾需要的地方去噓寒問暖,到群眾困難的地方去排憂解難,到群眾積怨的地方去理順情緒,群眾是淳樸善良、最講感情的,只要我們心裡裝著群眾,帶著感情貼近群眾,再難、再復雜的問題也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二)加大為民辦實事力度,進一步增加民享。為民辦實事,解難題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點。解決群眾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滿足了群眾需要,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周圍。因此,做好群眾工作要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一是嚴格落實各項惠農政策。認真落實好國家、省、地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各項惠民政策,如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移民安置補償等,嚴格按照政策規范操作,在落實上不以任何名義打任何折扣,切實做到公平公正。二是始終把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作為工作重點。堅持把解決單個的民生問題與提升整體的民生質量結合起來,把解決遺留的民生問題與滿足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結合起來,把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責任與民間興辦公益事業的力量結合起來,更好地滿足群眾在勞動就業、教育醫療、扶貧救助、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需求,真正使群眾得到更多實惠。三是加大對特殊群體和特困群眾的幫扶力度。建立完善特殊群體和困難群眾幫扶救助制度,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渠道,妥善解決特殊群體和困難群眾在生活、子女入學、醫療等方面的實際困難,繼續拓展送溫暖和結對幫扶等活動,充分動員社會各界積極行動起來,共同為幫扶特殊群體和困難群眾獻計出力、排憂解難,通過辦好一件件為民實事,讓廣大群眾切實享受到科學發展的成果。
(三)加大問題解決力度,進一步化解民怨。實踐證明,哪個地方群眾心齊氣正,哪個地方就和諧穩定。近年來,隨著積石峽、黃豐電站建設的推進,庫區群眾認為征地補償標准低、反映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而怨氣較大,時有上訪、阻撓施工等現象。對此,我們一方面由縣級領導帶頭,組織得力幹部深入農戶開展摸底調查工作,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願望和訴求。另一方面,積極向上反映問題,及時兌現各種補償和補助,協調並爭取各類政策和產業項目,解除群眾後顧之憂,使他們由消極抵觸向積極接觸、由不配合向積極配合轉變,確保了電站建設順利推進。再比如,前幾年群眾一度對我們的治安和教育問題怨聲較多,但通過連續幾年的加強和改進,我們的治安環境不斷好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漠視民意,必將招致民怨。化解民怨,就會贏得民心。再比如執法不公、司法不廉的問題,部分群眾對執法部門缺乏信任,懷疑司法公信力,不依法通過法律渠道維權和表達訴求,信訪不信法,更多採用群體上訪等形式取得關注和重視。對此,我們必須把促進公平正義放在群眾工作的突出位置,採取有力措施,堅持不懈地抓好政法隊伍建設,從根本上推進公正廉潔執法,全面提高政法機關公信力,樹立起"化解矛盾也是發展、解決問題也是政績"的理念,經常深入群眾,注意傾聽民聲,找到群眾的怨氣所在,有針對性地一一化解掉。
(四)加大構建和諧力度,進一步保障民安。和諧穩定是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基本前提,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根本保障。因此,重點突出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強化社會治安工作,讓群眾安心。結合社會管理創新試點縣工作,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集中行動,始終保持對各類刑事犯罪的高壓態勢,堅決有力做好打黑除惡工作,努力確保地方平安。二是強化公共安全工作,讓群眾舒心。抓好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工作,加大食品葯品安全監管力度。目前食品質量安全,已經成為消費領域的突出問題。因此,我們要加大監管力度,讓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三是強化安全生產工作,讓群眾放心。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清除安全事故隱患,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完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等應急反應機制,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加大宣傳引導力度,進一步凝聚民心。目前,群眾工作之所以難做,很多與群眾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黨委政府的政策、主張及所做的工作有關。究其原因,在於宣傳引導不到位。為此,我們要准確把握群眾的思想脈搏,學會用群眾的語言宣傳群眾、引導群眾,特別在積石峽、黃豐等水電站建設移民安置重點工作中,我們講求群眾工作方式方法,實現由"堵"向"疏"轉變,注重用合理引導和科學分析的辦法來處理復雜問題,通過加大宣傳教育、幫扶貧困群眾、救助傷殘人員困難等措施,努力使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成為廣大群眾的共同意志和自覺行動。在處理各種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敏感社會問題時,一定要把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群眾講清楚,把政策要求和具體內容向群眾講清楚,把有關法律規定向群眾講清楚,把對群眾利益的安排講清楚,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在群眾工作中還要學會用法律、經濟、教育、協商等手段,針對不同群體、不同人的思想特點開展工作。發揮好電視、廣播、報紙、網路等媒體的作用,讓群眾知道我們准備干什麼、正在干什麼和取得了什麼成果,以此凝聚民心,匯聚民智。加強對群眾的法制教育,引導群眾依法有序表達利益訴求,以理性、平和、包容的心態來認識和處理問題,以法制的理念、法律的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⑵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

深刻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統領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

1、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實質上就是質量和效益替代規模和增速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也就是經濟發展從「有沒有」「有多少」轉向「好不好」「優不優」。經濟發展的這一階段性變化,從根本上來說,決定於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

2、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實質上就是要堅持契合美好生活需要而非單純物質文化需要的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全面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這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而且是一個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問題。

3、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階段的變化,自然要伴之以發展理念的變化。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發展理念,大不相同於引領高速增長的發展理念。

4、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發展

不同發展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肯定有所不同。發展階段的變化,自然要伴之以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主線的調整。

(2)新發展階段經濟工作怎麼干思考擴展閱讀

站在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所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在深刻認識高質量發展豐富內涵和內在規律的基礎上,找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和著重點。

1、著力點和著重點之一,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圍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

2、著力點和著重點之二,深刻認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目標、新部署,圍繞為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提供製度保障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3、著力點和著重點之三,深刻認識新發展理念對於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圍繞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而持續發力。

4、著力點和著重點之四,深刻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條居於主導地位、統領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圍繞推動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以及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而持續發力。

⑶ 如何通過創新驅動經濟新常態發展

經濟新常態是我國戰略性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判斷,也是經濟社會今後一個時期發展運行的根本特徵。其體現的趨勢背景包括: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率,從依賴增量轉向調存優增,從傳統模式轉向創新模式。可概括為「中高速、講質量、調結構、重創新」。金融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服務實體經濟的支撐力量。在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格局中,金融業同樣需要轉變傳統的經營理念和增長模式,順應新常態下的發展要求,適應新常態下的真實需求,理解新常態下的市場訴求。而「創新驅動」是順應經濟新常態,實現金融新常態的必由之路。
一、以金融模式創新增強競爭能力
在經濟新常態戰略布局的統領下,經濟各領域的深化改革步伐都將加速邁進。消費、投資、進出口的「三駕馬車」都將步入「更新升級」階段。這既包含了對傳統發展方式的優化和揚棄,更是對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創造和拓展。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現代化改造與國民經濟改革推進一脈相承,一些銀行對於傳統經濟運行方式更為熟悉,甚至更為適應。通常表現為:一是業務經營依靠規模擴張;二是盈利模式依靠重資本業務;三是市場拓展依靠價格競爭。
在新常態環境下,商業銀行需要同步適應產業格局的調整和升級,跟進新常態的推進步伐,構建符合自身稟賦優勢和市場定位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理性設定發展預期。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這是新常態的政策導向和發展要求。商業銀行的業務擴張和盈利模式同樣需要遵從宏觀經濟的總體規律和運行基調。單體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業務增長不應依賴於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應基於差別化競爭力形成的特色溢價;不應依靠過度承擔風險搶占市場,而是具備准確定價能力科學實現風險溢價;不應集中於短期當期收益,而是通過前瞻性規劃布局持續獲得戰略溢價。未來,單體金融機構對其發展速度的預期將必然進一步回歸現實、理性。
二是科學把握發展機遇。隨著經濟發展模式轉向質量型增長和創新型增長,企業優勢專業化、商業運營平台化、盈利機會數據化、行業跨界合作化、客戶行為互聯網化等新型商業模式將有可能逐漸成為主流。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傳統盈利來源在利率市場化和高度競爭的環境下也面臨挑戰。原有的收益來源可能變為免費領域,但原有的服務空白也可能變為增值空間。金融機構需要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持續優化自身資產負債的來源、形態和價格,應用大數據、雲計算把握商業機遇,將直接的收息收費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收益模式。
三是創新構建競爭能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商業銀行既是市場中的競爭參與者,更是實體經濟中的金融服務供給者。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代表著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意願和訴求。例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論述:在消費領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將呈現主流方向;在投資領域,服務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遇將更多涌現,要求新的投融資方式提供支持;在進出口領域,培育新的比較優勢成為重點。對於商業銀行而言,一些依託傳統模式構建的競爭優勢可能會轉化為劣勢,萌發階段的新興行業領域可能創造更大金融發展空間。這需要商業銀行敏銳把握市場的趨勢性變化,在產業布局、客戶布局、組織架構布局上早思考、早規劃、早變革,將創新思維貫穿於經營理念、戰略規劃、經營管理、產品研發、服務提供的全流程之中,鍛造新常態條件下新的服務能力,保持核心競爭力。
二、以金融產品創新增強服務效力
產品和服務是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直接對接點,也是檢驗金融服務有效性的最直觀標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體現為產品服務供給的充分性、效率性和針對性。隨著經濟新常態和社會現代化變革的不斷推進,金融服務的對象、需求和渠道都將產生深刻變化,其特徵表現為:
一是新興產業行業對金融產品的綜合化提出要求。傳統依靠低成本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其驅動能力正在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產業格局和企業優勢也必將更多建立在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的基礎之上。這種變革要求金融產品能夠有效契合創新型行業、科技型行業、智力密集型行業的運行發展特點,既要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縱向提供適宜的服務支撐,又要善於把握企業在產業鏈、價值鏈上定位,橫向形成跨界綜合化的服務組合。以往單純重有形資產、重抵質押物、重成熟企業的傳統產品模式可能不完全適應我國新常態下產業革新的方向。
二是新興企業形態對金融產品的精細化提出要求。從國家戰略角度看,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在產業結構中發揮的作用將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將更多源自市場中新價值的創造。除必要的傳統基礎性產品外,銀行等金融機構面臨的客戶需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金融產品的創設、供給和服務模式更加強調以客戶為中心,更加需要下沉服務重心,細化服務思維、適應小微特點。
三是客戶行為習慣對金融產品的科技化提出要求。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深度普及,企業居民的行為將更多依託信息渠道、技術渠道和網路渠道。金融機構也同樣需要藉助IT新技術的手段創新產品服務、提升管理效率、監測控制風險。這要求金融機構應更加善於理解科技、運用科技,促進金融與科技的緊密結合。要准確把握社會互聯網化對金融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主動與互聯網經營模式融合和合作,使用新興的技術手段提升服務質量、提高響應效率、擴大金融覆蓋、節約金融成本。同時,要關注信息化、網路化帶來的新生風險,用新的技術手段加以應對和管控。
三、以金融監管創新增強市場活力
對創新實施有效監管必然要求監管創新。監管的目的是守住風險底線,維護金融穩定,為市場主體構建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面對金融業的深刻變革和創新追求,監管者也必須持續更新監管的方法和手段,主動適應金融創新的趨勢性規律,實現「釋放活力」和「管住風險」的動態平衡。
一是要完善優化制度法規體系。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要與深化改革的方向緊密銜接,對於方向性、趨勢性的科學金融創新在法律上應給予探索的空間。在經濟新常態的框架下,要立足於「中高速、講質量、調結構、重創新」的基本特徵,尊重市場主體的創新規律,使得法律法規體系能夠適應新常態的要求。從銀行業的發展角度看,產融結合、投貸聯動、信息化展業、多元化的風險管控都是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也需要通過法律法規的完善和修改予以明確和規范,豐富商業銀行服務功能和手段,使得銀行和銀行服務的對象在創新上有空間、有活力、有規則。
二是要完善改進監管方式。更加密切市場准入、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之間的銜接聯動,做好「銀行全經營周期」監管的無縫對接。
三是更新監管工具。強化數據化、網路化、信息化的監管手段,增強指標監測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及時性。
四是科學分類監管。根據特色化發展、差異化競爭的銀行戰略經營路徑,構建適合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監管體系,釋放差異化的發展活力,促進金融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共生性。
五是加強監管協作。跨市場、跨界的金融行為是金融創新的重要表現,增強不同金融領域監管者的相互協作,增進監管聯動,及時提升監管標準的一致性是防範新生風險的重要措施。特別是針對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務形態,要堅持創新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的原則。監管標準的協調一致性有利於降低金融機構的跨界套利預期,減少以監管套利為目的的所謂「創新」行為。真正將金融創新的動機引導到服務真實需求上來,降低「貓鼠博弈」的無謂成本,充分發揮科學金融創新的正向作用。
經濟新常態將推動金融業步入新的改革發展階段,「創新驅動」是金融適應新常態的根本動力和必由路徑。商業銀行需要在新常態中尋找機遇、降低轉型風險、構建競爭能力,主動適應市場、客戶、同業、監管在經濟改革進程中呈現的新要求、新變化、新規則,實現可持續的穩健、健康發展。

⑷ 新時期如何做好鄉鎮財政工作的思考

凌京京 鄉鎮財政作為國家財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鎮政府履行各項社會政治經濟職能的財力基礎。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改革的深入推進,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後,鄉鎮財政職能發生了很大變化。新時期,鄉鎮財政何去何從?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當前,鄉鎮財政的主要任務是:確保基層政權組織的正常運轉;強化區域公共事業發展;支持農村社會保障事業和公益事業發展;有重點、有選擇地扶持農村產業化建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下面就新時期如何做好鄉鎮財政工作談談我的幾點思考:一、新時期建立和發展鄉鎮財政的客觀必然性 財政是一個歷史范疇,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鄉鎮財政作為我國財政體系中最基層的一級財政,它的產生和發展是與鄉鎮政權的建立和發展聯系在一起的。 (一)鄉鎮財權是滿足農村社會公共需要必不可少的一級政權組織。 (二)建立鄉鎮財政,是鄉鎮財權有效提供農村社會公共需要的客觀要求。 (三)建立鄉鎮一級政權,客觀上要求建立鄉鎮一級財政。(四)建立鄉鎮財政,是強化財政職能,提高鄉鎮政權運行質量的客觀要求。總之,無論是從理論上講,還是從我國歷史經驗及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來看,我們都必須要十分重視和全面加強農村基層政權(鄉鎮政權)和農村基層財政(鄉鎮財政)建設,這是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在政權體系建設和財政體系建設方面所作出的必然選擇。任何忽視和削弱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和基層財政建設的思想和行為,在實踐中都將產生消極影響和嚴重後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進我國農村社會經濟協調、健康和快速發展,才能實現農村社會的長治久安,才能逐步消除城鄉差別、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因此,可以說重視和加強鄉鎮政權和鄉鎮財政建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的應有之義。 二、新時期鄉鎮財政職能的定位 就目前鄉鎮財政而言,一方面,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和財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原有的農業兩稅徵收和教育、衛生經費管理的職能逐步弱化,而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對「三農」投入力度的加大,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直接面向農村的轉移支付資金及各種財政補貼的具體落實和管理責任就理所當然地落到了鄉鎮財政的肩上,如農村稅費改革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糧食直補、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養老保險、農村低保、家電、汽車下鄉補貼等。這就要求對鄉鎮財政職能必須重新定位。就本人理解,目前,鄉鎮財政的職能有以下幾點:
一是提供基本財力的職能。鄉鎮政權作為國家在農村一級的基層政權組織,承擔著繁榮經濟,發展農村文教衛生、水利、道路、通訊等社會公共事業,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和維護轄區社會治安等多方面的責任。鄉鎮財政作為鄉鎮財力分配的職能部門,就要積極提供基本的財力保障,參與到鄉鎮經濟和社會事務管理的方方面面,去組織收入、監管支出,做好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幹部職工工資發放等基礎工作。
二是服務經濟發展的職能。在全面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歷史進程中,鄉鎮財政的職能作用將更為顯著。(1)從生產上講,鄉鎮財政除了要管好用好上級安排的各項支農資金外,還要運用財政政策,引導、支持、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農村經濟均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2)從分配上講,要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減輕農民負擔大政方針的基礎上,做好農民收入分配的調節工作,建立健全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的監督制約機制,保護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民增收。(3)從市場流通上講,要建立和完善各類農產品市場,穩定農業生產發展,鞏固農業基礎地位。(4)從消費上講,要改善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5)要協調各個方面的工作,而這些都要求鄉鎮財政充分行使職能,在培育和健全農村市場經濟體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重要作用。三是組織財政收入的職能。當前隨著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財政支出的項目和規模越來越大,組織收入工作就顯得相當重要,尤其體現在「協稅護稅」上。鄉鎮財政部門必須要加強與轄區國稅、地稅部門的聯系,主動支持配合徵收,確保及時足額完成財政收入任務,財源建設規劃,注重培植發展壯大區域財源建設項目,建立轄區重點稅源企業台帳。鄉鎮財政部門適當時候可利用各種媒體,廣泛開展宣傳活動,嚴格程序,依法徵收,要認真開展稅源調查,逐村逐戶摸清稅源底數,建立徵收台帳,引導納稅申報,主動納稅。要積極開展清繳欠稅活動,努力做到應收盡收。
四是財政資金管理的職能。目前,鄉鎮財政雖然直接組織的收入規模減少,但需要管理的支出規模在增大,如財政支農資金、扶貧開發資金、工賑資金、救災資金、農村社保資金以及農村稅費改革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和農村集體資金等都需要鄉鎮財政具體實施管理。因此,資金管理的任務在加大。只有管好、用好財政資金,才能發揮資金使用的應有作用。
三、新時期強化鄉鎮財政職能的措施
新時期強化鄉鎮財政職能,應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從合理劃分鄉鎮事權入手,理順縣鄉財政體制,明確鄉鎮財權,充分調動鄉鎮政府發展經濟、增收節支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加強農村財源建設,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健全鄉鎮財政職能,規范農村分配秩序,理順農村分配關系,促進鄉鎮財政工作穩步推進。努力把鄉鎮財政真正建設成制度健全、管理科學、體制規范、職能強化、服務一流的一級財政。
1、統一思想認識。目前,社會各方面對鄉鎮財政職能的認識是不盡一致的,在財政系統內部認識也不完全統一。有的人認為鄉鎮財政現在直接徵收的農業特產稅、農業稅已經取消,鄉鎮財政無事可干,沒有什麼職能,在推進鄉鎮機構改革中應壓縮精減財政編制和人員,甚至提出撤銷鄉鎮財政所。由於認識上存在盲點和誤區,對鄉鎮財政幹部隊伍的穩定和工作開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管理鬆散,人心不穩,工作消極,等待觀望等現象,弱化了鄉鎮財政職能。因此,要鞏固提高鄉鎮財政的地位,強化鄉鎮財政的職能,做好新時期鄉鎮財政工作,就必須解決認識問題。對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職能,要從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從政府職能的轉變,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從政府、企業、個人之間的聯系等來理解和認識鄉鎮財政的職能。要加大財政宣傳力度,使各級財政部門和社會各方面對新形勢下鄉鎮財政的地位、職位和作用能夠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為鄉鎮財政職能強化和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明確工作任務。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鄉鎮財政被賦予了新的任務。鄉鎮財政機構要善於把握工作的新特點和新任務,積極轉變觀念,主動「找米下鍋」,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明確工作任務,實現工作重心轉移。要跳出財政看財政,把視野放眼於日常收支活動之外,看到鄉鎮財政在日常收支的背後所發揮的重大政治經濟作用,在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中,發揮好財政的職能作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當前,鄉鎮財政的主要任務是:確保基層政權組織的正常運轉;強化區域公共事業發展;落實黨和政府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監督各項強農惠農資金及時落實到位,支持農村社會保障事業和公益事業發展;促進「協稅護稅」工作的開展,服務好稅源經濟的快速發展;有重點、有選擇地扶持農村產業化建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3、夯實工作職責。農村稅費改革以後,鄉鎮財政並不是沒有工作可做,相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任務十分繁重。根據省財政廳明確的鄉鎮財政10大工作職能,其主要工作職責有:一是發展農村經濟,建設鄉鎮財源,培植新的財政收入增長點;二是支持公共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三是徵收管理契稅、耕地佔用稅,並協助稅務部門做好鄉鎮轄區地方工商稅徵收工作;四是負責鄉鎮財權、事權范圍內的財政支出的管理工作,實施鄉鎮會計集中核算、收支兩條線和財政財務基礎管理工作等;五是農村社會保障資金(養老、醫療、低保等)的籌集與管理;六是負責以「一卡通」形式向農民發放糧食直補、退耕還林、救災救濟等惠農補貼資金;七是負責指導村級資金的「村財鄉管」工作,配合做好農民負擔監管工作;八是負責各類專項資金的管理工作,確保扶貧、天然林保護、農村道路建設、以工代賑、支農等資金專款專用及應有效益的發揮;九是負責對鄉鎮國有資產的購置、登記、處置進行管理,確保鄉鎮國有資產安全和保值增值;十是負責完成同級政府和上級財政部門交辦的其它大量的財政事務。
4、加強隊伍建設。鄉鎮財政機構隊伍的健全穩定是鞏固鄉鎮財政地位,行使鄉鎮財政職能的載體和先決條件。當前,首先要保持鄉鎮財政機構和幹部隊伍的穩定。積極消除財政系統內部一些幹部認識上的偏差所造成的工作消極、思想動盪等現象。引導和教育鄉鎮財政幹部圍繞新時期財政工作的目標任務,安心崗位,踏實工作,爭作貢獻。其次,要按照新形勢下財政工作的發展要求,加強鄉鎮財政幹部培訓,努力建設一支「學習型、服務型、落實型」的幹部隊伍,不斷提高幹部的財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第三,要加強鄉鎮財政幹部管理,建立嚴格的人事管理和工作考核制度。制止隨意調整財政人員及其工作崗位,保證鄉鎮財政隊伍應有的力量和工作運轉職能的完整。
5、搭建服務平台。對全區鄉鎮財政所按照 「六個統一」的要求,即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形象標志、統一色調格局、統一崗位設置、統一服務功能、統一硬體配製,建立財政所國庫集中收付中心,並統一將財政所工作職能、辦事流程、崗位分工職責製作上牆,在中心放置報刊雜志、座椅、茶水及服務手冊,打造一個方便、人性化的服務平台。

⑸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遵循是什麼

《求是》2020年第16期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這是2015年11月23日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深刻闡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的重要要求。時隔五年重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讓我們有感於總書記高瞻遠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風范,有感於總書記作為黨和國家人民領袖的深邃戰略眼光和卓越政治遠見,更有感於這篇重要文章對當前我國經濟在新發展階段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指導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當遵循什麼樣的經濟理論,這是關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條基本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不能是別的什麼經濟理論。」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做出的一個重大論斷,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論斷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根本理論依據。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恩格斯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創立的,以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這一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細的證明和運用,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綱領、路線、政策、策略的理論基礎,是指導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推翻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銳利思想武器。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根本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實踐,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治國理政的應有之義。
2.當今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並沒有過時。習近平總書記批判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論」,提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根本論」,深刻闡明我國政治經濟學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根本的實踐依據。過去一段時期,有些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已經過時。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這個論斷是武斷的,也是錯誤的。」關於這一點,他曾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無論_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充分證明了這一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加速推進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證明了這一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形成的鮮明對照證明了這一點。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並沒有否認西方經濟理論的積極作用,提出西方經濟理論「有益論」,強調「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並不排斥國外經濟理論的合理成分」。我們要在兼收並蓄、融會貫通中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理論武器。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們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深刻闡明我國政治經濟學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根本的歷史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之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在於它能不斷與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實現與時俱進。我們黨歷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研究、運用。在民主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論證了過渡時期的多種經濟結構和主要矛盾,提出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及時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發展理念、所有制、分配體制、政府職能、市場機制、宏觀調控、產業結構、企業治理結構、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提出了許多重要論斷。這些理論創新成果,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根本性歷史變革、開創全方位歷史成就的根本理論基礎,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了更好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既要堅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要同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新的理論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了深入探索和實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同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國、面向世界,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深入研究國內外經濟發展大勢,揭示新特點新規律,總結新實踐新經驗,提出一系列關系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判斷和論斷,包括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思想、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等重要內容,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經濟形勢怎麼看、經濟工作怎麼乾等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深化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生動實踐使我國持續保持經濟發展奇跡。檢驗一個思想理論體系是否有效管用,實踐是最好的試金石。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在當今世界,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實現任何一個目標都足以傲視全球,而中國同時創造「兩大奇跡」,獨一無二、無與倫比。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給中國和世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從戰略高度統籌謀劃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發展,經濟也穩定恢復,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2%,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增長。我國社會大局穩定、人民生活改善,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最安全的國家之一。「兩大奇跡」在中國為什麼能夠持續上演?全黨全國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制勝法寶,是我們黨不斷提高駕馭經濟發展能力的根本指針。
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我國經濟新發展階段提供科學指南。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規劃之年。「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該如何發展,將直接影響我們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將進入新_展階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一個新的重大論斷,標明了我國經濟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進入新發展階段,機遇與挑戰並存。如何在新發展階段指導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關鍵是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科學分析形勢、把握發展大勢,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當前的困難、風險、挑戰,自覺運用這一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引領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實踐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推動經濟行穩致遠的總指引、總依據、總遵循。面對當前波詭雲譎的國內外風險挑戰,中國經濟要立於不敗之地,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科學指南,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要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根本立場觀點,貫穿於「十四五」規劃制定工作,科學擘畫宏偉藍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必須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勢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全面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是確保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根本要求。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一是完善黨中央領導經濟工作的體制機制。切實加強黨中央對於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加強黨中央對發展大局大勢的分析和把握,及時制定重大方針、重大戰略,做出重大決策,部署重大工作。二是健全黨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制度機制。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強化重大事項的決策權、監督權,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三是加強領導幹部能力建設。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各級領導幹部要加強學習、調研思考和實踐歷練,提高把握和運用市場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能力,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能力,增強全球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成為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家裡手。四是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圍繞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幹部人事制度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等多方面改革,激發全黨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增強創造活力。
2.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靈魂和主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號,必須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當中。一是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針對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用心用情用力持續組織實施,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切實兜住民生底線。二是努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不斷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營造宜居宜業良好環境,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三是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反腐。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反腐,堅持不懈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走好走實群眾路線,不斷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3.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用新的發展理念來引領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斷破解經濟發展難題,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新發展理念是指揮棒、紅綠燈。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一要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的核心位置,以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創新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二要貫徹協調發展理念。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妥善處理發展中的各項重大關系,不斷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三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決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相融共生,不斷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四要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加快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努力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增強發展的內外聯動性,著力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五要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堅持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做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必須構建以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後,中國經濟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習近平總書記開出了「葯方」,即保持政治定力,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並且進一步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四梁八柱」。一是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二是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堅持守正創新、開拓創新,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使一切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三是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新特點、新動態,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四是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_發展新局面。不斷加強和改進基層社會治理,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
5.必須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僅要有正確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必須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實現發展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效益、安全相統一。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會議的講話中強調:「當前形勢下,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要善於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統籌考慮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既要在戰略上布好局,也要在關鍵處落好子。」一要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在當前疫情嚴防嚴控的形勢下,要加快推進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於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改革,聚焦重點問題,加強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打通淤點堵點,激發整體效應。二要增強戰略定力。當前,確保改革沿著正確方向前進,需要無比強大的戰略定力。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為各種錯誤觀點所左右,不為各種干擾所迷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我為主,該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堅決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領導權和主動權。三要發揚釘釘子精神。發揚釘釘子精神,就要一張藍圖繪到底。要加強改革前瞻性研究,把握矛盾運動規律,守正創新、開拓創新,更加積極有效應對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強斗爭本領,拓展政策空間,提升制度張力。領導幹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正確處理大我和小我的關系,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和個人抱負、個人利益的關系,用新的思路、新的舉措,腳踏實地把既定的科學目標、好的工作藍圖變為現實。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遵循,更是做好天津經濟工作的行動指南。現在天津正在謀劃制定「十四五」發展規劃,積極推動天津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引,在謀劃發展、制定藍圖的同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實踐行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緊扣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落實「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必須胸懷「兩個大局」,准確把握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努力打造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提升群眾生活「舒適度」,塑造城市文化靈魂,持續優化營商「軟環境」,大力推動城市「軟體」建設;必須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咬定綠色發展目標不動搖,與時俱進完善城市布局,加快打造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雙城」格局;必須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瞄準五個現代化天津建設發展目標,從項目做起,從腳下做起,求真務實,狠抓落實,組織動員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奮力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書寫在津沽大地上。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長
責任編輯:雙艷珍
作者:劉中
來源:《求知》2020年09期

⑹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使然,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必須深入理解和把握這個基本特徵,創新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6)新發展階段經濟工作怎麼干思考擴展閱讀: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一項長期、曲折、艱苦的系統性工程和歷史性任務。

人們既要深刻認識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邁過去的坎,也要堅定一定要過這個坎的決心、一定能過這個坎的信心。咬定目標不放鬆,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扎扎實實做好推動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我國經濟發展就一定能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

⑺ 新常態 怎麼看 新機遇 怎麼搶 新作為 怎麼干

適應新常態,發掘新理念、新智慧、新方法。
1.保持定力,不唯速度——冷靜。
2.保持定力,遵循規律——客觀。
3.保持定力,著眼長遠——理性。
4.保持定力,定向調控——責任。
5.保持定力,結構調整——創新。

新常態當創新思維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的任務、環境、條件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都發生了變化,既有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很難解決新問題,因而應當創新思維。

形成適應新常態的創新思維,需要正確理解新常態,也就是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需要解決的關鍵或瓶頸問題。一般說來,後發展國家的追趕型經濟發展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通常會有較快的增長速度。其原因在於產業空間大,可以模仿式發展,資源環境壓力不大,有充裕而便宜的勞動力,GDP的基數小。在我國,還應特別強調改革開放對生產力的解放。進入第二階段,快速發展的條件不復存在,產業空間相對飽和,模仿式發展的效應迅速遞減,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勞動力成本提高,經濟規模增大,經濟增長速度勢必慢下來。但這不是退步,而是一種進步,是進入一個穩健的增長期。這個時期的關鍵任務是通過鼓勵創新探尋新的經濟增長點,追求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重點在提高質量和效益。第三階段,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經濟發展速度放慢且基本穩定。其原因在於經濟規模增大,而且產業精細,新層次的比較優勢主要靠人力資本和科學技術,而不是靠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應的大體是第二階段,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創新探尋新的增長點。

經濟進入新常態,進入以創新為核心的穩健增長期,而創新和穩健增長是需要條件的。從追趕成功國家的實踐來看,大都是從一開始就通過市場機制激勵企業家和民眾創新創業,以此推動宏觀經濟發展。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菲爾普斯在《大繁榮——大眾創新如何帶來國家繁榮》一書中寫道:「國家層面的繁榮源自民眾對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它涉及新工藝和新產品的構思,是深入草根階層的自主創新。」可以說,追趕型國家實現創新驅動和穩健增長所需的條件,就是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我國既有的追趕過程是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利於創新的「唯GDP」慣性,仍有一些體制、政策不利於實現增長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因此,必須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立健全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安排。只有如此,才能有效解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面臨的新問題。

創新思維,必須圍繞新常態的重點任務,從市場經濟的要求出發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每天作出的選擇和決策,其中都有下意識、不自覺的習慣使然成分。長期發展實踐形成的思維慣性,使我們即使面對新常態下的新問題,依然很難拋開原來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例如,只要經濟增速放緩,就習慣於實施刺激政策,結果保護了落後產能,延誤了創新。又如,一些地方面對新常態的發展思路依然是鋪攤子、上項目。一些人嘴上說的是新常態,但思維方式、行事方式還是老一套。其中最為根深蒂固的,還是過分相信和依賴行政力量。這種習慣影響之深,有時會使人們認識不到它是一種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的舊習慣。

新常態下,模仿式發展的邊際效用遞減,怎樣尋找新的增長點?關鍵是靠大眾創新。新常態下,政府工作的重點是為企業、民眾提供公平而充分的競爭環境和空間,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而不是直接選擇產業和項目。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場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會議強調「政策要寬,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培育市場化的創新機制」。這里講的實際就是新常態下的思維方式創新。應切實按照這樣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那種認為我國過去發展靠的是勞動力紅利的說法是不全面的。如果說勞動力便宜就可以帶來紅利,那麼,比我國勞動力便宜的國家有很多,為什麼它們沒有取得我國這樣的發展成績?對我國發展更為准確的闡釋是,改革開放解放了人這一最具革命性的生產力,激發了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從這個角度看,新常態下尋找新的增長點,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釋放人的創新創業活力。

⑻ 政治局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如何以改革的辦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政治局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如何以改革的辦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關鍵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既是對上半年經濟工作的總結,也是對下半年經濟工作的推進。應該看到,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當前的經濟重心。高質量發展,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託。從宏觀經濟背景來看,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總的來說,要想以改革的辦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推進“三大變革”,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三大變革:即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三大變革既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⑼ 如何正確理解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一、新常態的目標是經濟發展質量的全面提升。
適應新常態,是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必須面對和思考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長久以來,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盲目攀比搞工業,重復投資上項目,肆意擴張借貸款,跟風決策建新區,吹捧包裝玩概念,不僅造成了自然條件的嚴重破壞、資源承載的重大透支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而且造成了市場經濟的表面繁榮、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財政收入的空轉虛增等問題。
面對經濟全球化競爭的日趨激烈,要想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始終能夠「一枝獨秀」、領銜演出,不被人指為「搭便車」,就堅決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邪路,而是要走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新路。落實經濟新常態要求,追求經濟新常態目標,必將有利於地方政府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中解放出來,使中國經濟從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轉向更加註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軌道上來,實現經濟和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二、新常態的背後是執政思維理念的重大轉變。
新常態的提出,預示著長期以來唯GDP增長馬首是瞻的政績考核指揮棒將會逐步淡化使用。當然,新常態,既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連續探底的坐視不管,也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徘徊不前的漠不關心,更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的刻意打壓。經濟新常態,實際上是從體制、機制和制度上,甩掉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包袱,清除各級領導幹部的思維障礙,突破GDP增長高於一切、財政預算必須連年遞增的思維定勢,解開層層加壓指標值、層層簽訂軍令狀的權力束縛,不搞「一刀切」和「一錘定音」。
具體來說,就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堅決不要帶血的GDP,嚴防各類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體事件的發生,體現穩中求進、事緩則圓的要求。就是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隱形政績和顯性政績的關系,遵循經濟發展基本規律,潛心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堅決不做殺雞取卵的蠢事,體現咬定青山不放鬆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統一。
就是正確處理發展主體和發展客體的關系,凝聚發展共識的最大公約數,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執政邏輯。就是正確處理發展戰略和發展戰術的關系,在堅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時,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體現「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結果」要求。
三、新常態的核心是資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歸。
新常態,意味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新時期,要辯證認識和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統籌發揮「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的職能作用,確保政府既不缺位放縱市場,又不越位干預市場,也不錯位擾亂市場,從而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要求落到實處。
當前,全球經濟和我國經濟發展都已經步入新的階段,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經濟增速放緩,各級政府要有包容心態和科學研判,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優勢仍然存在。各級政府要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減少和克服行政手段的路徑依賴,不搞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刺激和大面積調控,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強和保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促進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和技術創新。
同時,推進政府職能深度轉變,履行好必要的監管職責,充分釋放經濟體制改革紅利,彌補市場失靈,矯正市場畸形,凈化市場秩序,管控市場風險,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閱讀全文

與新發展階段經濟工作怎麼干思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殺手都有什麼愛情故事 瀏覽:389
兒女干涉父母的婚姻應該怎麼解決 瀏覽:682
富豪式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瀏覽:990
幸福花園在哪裡看到 瀏覽:234
事業單位改革哪些職位不能晉升 瀏覽:197
村裡有多少美女 瀏覽:58
退役士兵考上事業單位怎麼考察 瀏覽:515
通化市副縣級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252
抖音上跳舞的美女是什麼人 瀏覽:256
伊朗美女嫁中國哪裡的 瀏覽:646
父母愛情在哪個 瀏覽:254
中級經濟師看什麼 瀏覽:183
為什麼都找事業編女生 瀏覽:143
金錢的婚姻如何保衛 瀏覽:868
婚姻中的隱瞞現象怎麼看 瀏覽:866
愛情叫什麼名 瀏覽:250
如果一沒有愛情就會什麼都不想做 瀏覽:860
小米如何查看健康碼 瀏覽:633
事業單位行政能力測試多少題 瀏覽:213
幸福大禮包限額多少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