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國家發展戰略
21世紀論壇2005年會議專題討論會一
2005-9-5
法國前總理皮埃爾·莫魯瓦:
既要保護環境,又要確保社會和經濟取得實實在在的發展,循此方針去做,是當務之急。在世界范圍內,我們已經有一個行動綱領;對地方性或各國的領導人來說,如何通過相關的政策而使之得到貫徹和有力的實施,是義不容辭的職責。
中國政府認為,責任應當共同承擔,但應有所區別,我同意中國政府的這一主張。這方面所實施的基本原則,應根據各國的需要而相應地運用,以便每個國家都得到相應的好處。中國政府還提出了一個強有力的觀點:為了更好地應對2l世紀的各類挑戰,必須在各方面獲得應有的知識;我也贊成這一觀點。中國政府力促各國加強其研究計劃以及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合作,因為科學和技術是社會發展真正的源泉。
可持續發展須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在正確的基礎上,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實現資源的公平分配,此乃確保和平和繁榮的基石。身為國家和地方的領導人,我們應當努力建設一種我把它叫做「新的社會契約」的東西,使社會正義、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合為一體。我真誠地希望,今天所做的工作能為這座大廈奠定基石。
聯邦德國前總理施密特:
20世紀70年代,人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在經濟方面的弱勢心理,但是現在對本國經濟的自信已經替代了這種心理,要想使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一定高度,並脫離發展中國家的行列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要使那些落後地區消除貧困,需要解決一系列困難問題。
和其他經濟實體一樣,中國經濟也會面臨危機。這種危機有國內的因素,也有全球性的原因,比如能源的供應。中國正投身到全球化的行列中來,這就使優勢與風險並存。在金融方面,對中國繼續奉行謹慎的匯率政策很有信心,幾十年後,人們將看到美元、歐元和人民幣作為三大硬通貨支撐起全球的貨幣體系。
中國在經濟方面有很多問題,與之相伴的還有越來越多的意識形態和道德方面的問題。很多大城市的年輕人喜歡西方的消費方式。當這一代年輕人年齡稍長的時候,他們將要決定選擇何種信念教育他們的孩子。他們可能會選擇儒家思想作為道德標准,這種思想今後將被擴展延伸並被廣為接受。
對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學者打著道德的旗號.抨擊中國的民主和人權感到遺憾,他們對中國幾千年來發展形成的文化歷史缺乏足夠的尊重。
歐洲人清楚地知道,那些美國朋友也應該明白,任何加在中國頭上的霸權都只是幻想,也永遠不可能得逞。
莫三比克前總統希薩諾:
非洲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卻十分貧窮,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是貧困陷阱。生活在貧困之中意味著人們無法有效地獲得資源和服務,變成了文盲,對新的發展過程和方式一無所知。無法預防疾病導致健康惡化、生產力下降。
打破這一循環,需要一項以人為本的、包容的、有利於窮人的發展規劃,一項建立在當地的現實基礎上並利用當地知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規劃,一項從該國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潛力出發並努力創造一種智慧、科學和技術的文化發展規劃。一項以人為本的規劃意味著確定明確的發展重點和良好的治理,以確保服務的提供,如教育、衛生、電力和潔凈水。莫三比克已經採取了這種方式,近五年來,絕對貧困水平從69%降到54%。
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是朝著走出貧困陷阱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通過非洲聯盟及其發展計劃——非洲發展新夥伴汁劃(NEPAD),非洲已經對全球化作出了反應。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的原則和基本要求是:確保非洲的主權和領導權;社會各階層廣泛而深入的參與;依靠非洲自身的資源和人民實現發展;非洲人民之間強有力的合作;建立一種國際合作夥伴關系,將目前非洲與發達周家之間不平等的關系轉變為互利、尊重和尊嚴的關系。
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
一個國家只要渴望經濟發展,就會逐漸引進民主方式與作法。管理技能可以對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如果政府中推舉出優秀的領袖,而管理機器也同樣出類拔萃的話,那麼發展便可很好地保持下去。領袖們也許會出思想,但要通過管理來實現沒有一個好的政府管理機器和有經驗的工作人員,那麼再好的思想或策略也都將以失敗而告終。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求一個國家中的大多數人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把握經濟的運作方式。要了解影響經濟的各種力量,是需要時間的,一個國家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樣是需要時間的。
羅馬俱樂部名譽會長迪茨·霍赫萊特納:
地球是人類的棲息地,也是人類唯一的自然遺產。人類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事實:可以獲得的資源和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負擔是有限的,而且必須考慮到子孫後代的需要。
現在,世界站在了一個十字路口的中央,在市場經濟被奉為全球的金牛犢(以色列的崇拜偶像——譯注者)的同時,人們已經注意到這個世界已經超越了某些最神聖的自然的界限。
我們有義務在這個歷史艱難轉折點上提出答案,即促進建立新的消費方式。這種新的消費方式要有助於推翻目前浪費的經濟模式,它既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又同時保護環境,確保子孫後代可以生存。為實現這一目標,迫切需要經濟學家、環境學家和社會學家共同研究,統一認識,共同創造人類樂觀的未來。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吳光正:
一些外國經濟學家曾斷言,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資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如果未來經濟發展仍然維持過去的方式,那麼經濟高速增長的勢頭將難以持久。對此,我認為必須從發展戰略上做出調整。首先,我們要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現代工業化道路,並繼續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WTO框架下,現代企業必需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必需符合所謂「綠色產品」標准及生產工序,才可進入市場,而香港早已存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因此,我想在此重申,就是好好利用香港的平台走出去。
日本東京大學校長小宮山宏:
可持續發展既是世界范圍的問題,也是區域性的問題。
由於地域相同,自然條件相同,亞洲存在著許多亞洲特有的緊迫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只能依靠亞洲人民自己。這也正是在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日中阿國合作的意義所在。
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
一個世紀前,世界經濟的年增長是以上億美元計算的,而今天則以萬億計算。這種飛速增長的結果是:森林減少、土地侵蝕、水位降低、作物減產、氣溫上升、魚類衰竭、沙漠擴張、牧場惡化、珊瑚礁死亡、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更強的風暴和物種消失。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正在接近崩潰的邊緣!
如果要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必須建立循環型的經濟模式。建立新經濟模式的關鍵是讓市場說出環境的真相。我們面臨的所有困難都能通過新技術得到解決。
人類的文明並不是第一次面對由於環境破壞而引發的文明消亡的威脅。現在的挑戰是我們必須趕在舊經濟系統將自然環境徹底破壞之前,以戰爭時代的高速度去建立新經濟。
全國人大常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
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需要消耗大量資源,突破資源約束是無法迴避的突出問題。走節約資源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節約型社會並不是應對資源緊缺的權宜之汁,而是關系國家前途的重大戰略,實質上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問題。要把節約資源作為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我們的基本國策,走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我們還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一,要構建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二,要積極採用新技術;三,把為節約資源提供體制和政策保障作為下一步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四,要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五,要擴大在資源節約利用方面的國際合作;六,立法要加強。
全國人大常委、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馮之浚:
加深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與互動,構建有現代意義、現實品格的中國新文化,對於從文化的深度,認識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文化包括三大研究領域,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自身的身心關系。其中,在處理與自然界的關繫上,人類經歷了三個階段: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和協調自然。人類發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才能維護和發展人類所創造的文明。人類應當既注意代內需求,也關注代際公平,與自然界共生共榮、協調發展,求得「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和諧目標。
今天我們應立足當代世界科學文化發展水平,繼承、發展、深化天人調諧思想,使之發揚光大,成為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並通過全人類的共同努力,最終使人類永久性擺脫能源危機、生態危機、發展危機、生存危機,擺脫為爭奪資源、財富、地位而形成的政治危機、社會危機、心理危機,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文虎:
人類社會對物質產品追求的無限性和自然環境的物質生產和供給能力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是世界各國的發展都必須面對的具有共同性的基本問題。
工業文明時期先期工業化國家處理這對基本矛盾的主要做法是轉移和轉嫁。
中國的科學發展觀是制定超越「轉移與轉嫁」戰略的國家發展戰略的基石。這一發展戰略的靈魂在於「和諧」,關鍵在於「轉變」。具體說,這一戰略指出的目標狀態,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包括經濟與社會的和諧、城鄉之間的和諧、地區之間的和諧以及國家之間的和諧。這一戰略指出的發展途徑是轉變。抽象地說是轉變以往的發展模式,具體地說是轉變以往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生態環境保護脫節甚至對立的發展模式,力爭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消除因經濟發展引發的資源、環境問題和社會公正問題。這一戰略在本質上是對工業發達國家過去所採用的「轉移、轉嫁」戰略的跨越。對中國而言,選擇這樣的發展戰略是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體現,它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符合中國的實際,是完全可行的。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
過去我們講,「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是說經濟增長,人均收入提高,不管採取哪種手段都可以,因此,「貓的顫色」是不重要的。實際上,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可以稱之為「黑色發展」,形象地講是「黑貓的發展」。它激化了人口與資源,發展與環境之問的矛盾。現在,「貓的顏色」是重要的,就是要從「黑貓」變成「綠貓」,要從黑色發展向綠色發展轉型。
未來綠色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走綠色發展之路,需要實行綠色改革。這是基於市場機制的改革,基於公平原則的改革,基於良治的有效管理的改革。
2l世紀世界發展的主題是綠色發展。中國不僅要「和平崛起」.還必須要「綠色崛起」。只有堅定不移地實施綠色發展戰略,人力推進增長模式的轉變,中國才能夠順利實現歷史性崛起。
美國高盛公司學者喬舒亞·雷默:
和諧社會觀和科學發展觀是左右中國選擇發展模式的兩大觀念。改革開放25年來,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發展模式「運行很好」,但現在需要反思,把經驗升華為理論,確立新模式。新模式絕非否定舊模式,而是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改革。特別是在勾畫「十一五」規劃的關鍵時期,中國不妨把「自我組織的市場社會主義」作為新五年規劃的目標。「自我組織」是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的紐帶。
「自我組織」的發展模式應強調以下三點:
一、加強溝通。中央政府應著眼於「目標導向」而非「過程導向」,應加強指引地方政府的發展方向,再由地方政府自主調配資源和力量,從而激發地方和群眾的「自我組織」性。
二、確保靈活。政策應給予人民靈活選擇的空間。以城市化為例,強調城市化不僅要考慮經濟後果,也要考慮社會和文化效應。成都市政府把工作放在創造城市化環境上,著力打破城鄉藩籬,從而給城鄉居民都提供了選擇的靈活性,這體現了「靈活體制」和「命令體制」的差異。
三、廓清權責。中國應加強依法治國,這絕不僅僅是多通過幾條法律,而是要持久地使法治觀念深入人心。惟有如此,中國公民才能明晰地知道自己的權利和責任是什麼,才能暢所欲言,積極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組長牛文元:
可持續發展應當是「發展度、協調度、持續度」的綜合反映和內在統一。發展度就是把握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健康發展;協調度是要把自然、社會、經濟的發展綜合一起進行考慮;持續度是要保證今天、明天乃至未來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育只有同時考慮三個度的統一才能完成。
要實現三個度的統一,必須確定可持續發展內部五項基本支持系統:一是生存支持系統—可持續發展憑借的門檻;二是發展支持系統—引導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三是環境支持系統—可持續發展限制的上限;四是社會支持系統—對可持續發展組織的有序能力;五是智力支持系統—科學技術進步對於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
為了共同構建五大支持系統,中國未來50年可持續發展的具體目標應該是:用50年的時間全面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進入到世界總體可持續發展能力前十名。
智利自由發展協會執行主任克里斯蒂安·拉羅烏萊特:
30年前,智利發生了嚴重的經濟與政治危機,但目前智利經濟實力居南美地區首位,人民生活質量是該地區中最好的國家之一。之所以發生這樣的變化,首先得益於一系列的結構改革,將有限資源的分配交給了自由的市場。
智利的改革計劃包括以下四個主要方面:經濟的開放、財政賬目的調整、中央銀行獨立和微觀經濟改革。
2. 我國的五大戰略和四大經濟是什麼
我國的五大戰略:
一、堅持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
二、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發展循環型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三、大力推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
四、大力實施人力資源優先開發戰略。
五、積極推進制度創新戰略,切斷增長方式粗放和經濟效率低下的體制性根源。
五大戰略目標——「數字奧運戰略」、「新建築戰略」、「材料戰略」、「生物醫葯科技戰略」和「環保科技戰略」。
我國的四大經濟是:
1、西部大開發
2、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
3、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4、加快東部地區發展
3. 要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其核心是正確處理好的方式是什麼
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經濟發展全會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海洋經濟。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建設人才強國,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改善民生全會提出,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文化發展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推進改革全會強調,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黨的領導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各級黨委要准確把握發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全體共產黨員要堅定不移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帶領廣大群眾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樹立正確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全會提出,要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要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事,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要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主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積極擴大兩岸各界往來,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參加國際合作,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4. 市場經濟的核心和靈魂是
市場經濟的核心和靈魂是(A、競爭)。
市場主體以買者、賣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活動中不僅有買賣雙方的關系,還會有買方之間、賣方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考慮政府的作用,市場經濟體系中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公眾(消費者),一個是企業(廠商)。兩個部門的相互關系,可以說明市場供求的一般原理。
在自由競爭市場經濟時期,國家的經濟職能主要是保護經濟發展的秩序,不直接干預經濟運行。但是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控便成為經常的、穩定的體制要求,政府能夠運用經濟計劃、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對經濟實行干預和調控。
(4)經濟發展的戰略靈魂是什麼擴展閱讀:
市場機制的有效性取決於經濟環境的有序和經濟運行的穩定,其中主要是指價格穩定、貨幣穩定、增長穩定以及收入穩定。為此,宏觀調控的政策手段主要是制度政策、穩定政策和社會政策。
制度政策即保證充分、有效的市場競爭政策;穩定政策包括物價、貨幣、就業和經濟增長的穩定,具體手段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和結構政策等;社會政策包括收入再分配、社會保障等。
5. 創新如何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最好有案例
加強管理創新 促進經濟發展
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這標志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轉移到自主創新的軌道上。目前,各個城市將走自主創新道路視為自己發展的靈魂。特別是許多成功的企業,已將自主創新寫入企業文化的信念中,無論是管理創新、業務創新,還是技術創新,都在加快腳步。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有新的生機和活力。自主創新已經成為經濟領域發展的一個大趨勢。
一、管理創新是經濟發展的要求
第一,管理創新是知識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信息高速公路、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程序式轉輸設備和監控儀器等,構成了一種全新的生產力體系;自動化生產線、計算機輔助設計、管理自動化已成為企業的主旋律;自動櫃員機、家庭影院、國際互聯網路也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家庭辦公、視頻會議、遙控醫療、電子商務更成為人們生活中議論的熱門話題。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正使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著深刻的變革。知識經濟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先導產業,以「知識密集」為主的新興產業蓬勃興起。今天,信息已成為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被稱為「世界經濟的生命線」,當今時代也被人們稱之為「信息經營」和「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就是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的大發展,向世界各國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面對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現代企業只有不斷適應變化和發展了的形勢以及適時作出管理變革和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第二,管理創新是適應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要求。「以產定銷」的計劃經濟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信息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生產的基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必須要置於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比如,全球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使企業在產品生產和供應方面的地理概念與時間概念大大淡化,資金流通與商品流通日趨市場化、全球化。這些變化既給企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又給企業帶來了更高的要求。市場上,商品已愈來愈趨於同質化,企業要想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只有憑借自身的經濟實力與企業策劃,在質量、價格和服務上佔有優勢,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目前,市場競爭已經明顯地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的「綜合經營力」。所謂「綜合經營力」,是指企業從研究開發、產品設計、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營銷策略、售後服務和顧客的信息反饋等全方位的系統經營能力。這說明,現代企業競爭成敗不再是物力資源的擁有多寡而是智力資源利用強弱所決定。二是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和企業形象。高新技術使生產過程更加靈活,同類產品的花色品種不斷翻新,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大為加快。消費者需求結構也發生變化,消費需求的單一性已向多樣化轉化,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明顯地影響著消費者的需求選擇。為此,要構建不斷適應市場的應變系統,企業的策劃力與創新力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第三,管理創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提高經濟效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從粗放經營轉到集約經營上來,即由「總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這些轉變又表現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一是生產技術從「高耗型」(能源、原材料消耗高)向「節約型」轉變;二是生產方式從「分散性、單向性、傳統性」向「規模化、多元化、標准化」轉變。因此,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走集約經營路子,發展規模經濟;廣泛採用先進技術設備,提高生產要素質量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要素的節約和優化組合,提高產品質量,少投入、多產出;充分利用現有生產能力,進行挖潛、革新、改造。所有這些,都要通過深化改革、轉換機制來實現,而深化改革進一步要求和更加激活管理創新。
第四,管理創新是實施人本管理的客觀要求。人本管理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在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未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時代,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企業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才能不斷增強企業活力,促進企業持續快速發展。目前,有些人把人本管理理解為「以人為本」的管理理論和方法,這種認識沒有把人真正視為企業的主體,沒有把人和企業這兩個利益主體統一起來。人本管理應具有以下二層含義:一是企業為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而進行的調動人的積極性的一切管理活動。目前,企業所進行的人本管理就屬於這個層次,並且,企業大多以傳統的物質和精神刺激手段進行激勵,而且沒有提高到以給職工更多的權力和責任來充分發揮員工潛力、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層次。二是企業為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質,即增強人的意志和體力,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健全人的心理,提高人的品格和思想等,為使人全面地、自由地發展所進行的一切管理活動。也就是說,人本管理要體現出人的主體性和自我發展性。第二層含義才是人本管理的實質和目的,才是運用人本管理時應堅持的指導思想。實施人本管理要牢固樹立依靠全體員工、以職工為主體的思想。要制定有利於調動和保護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在分配上,領導要先人後己,堅持公平合理,不搞平均主義,兼顧公平與效率,同時還要制定福利計劃和職工培訓計劃等,既能使職工能力提高,又能使勞酬對等。要合理開發人力資本。善於使用人才,做到用人之長、取長補短、獎懲分明,並要強化員工的自我管理。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員工通過自我管理來控制自己,進而達到自由發展自己的目的。因此,要多給每一個人發展的空間,多為企業的人本管理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管理創新的現實表現形式
管理創新的現實表現形式有多種,但是,對區域經濟發展來講,最重要的有三種形式:
第一,技術創新是管理創新的現實基礎,管理創新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保障。技術反映的是操作層面上人與物的關系,管理反映的是具體層面上人與人的關系。一方面,人與人關系的改善,有賴於人對物改造能力的增強;另一方面,人與人關系的改善,有利於人對物的認識與改造,即技術創新對管理創新有一種支撐性,而管理創新對技術創新有一種駕馭性。
第二,制度創新是管理創新的宏觀基礎,管理創新是制度創新的微觀運行。制度和管理反映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宏觀層次的,後者是微觀層次的。制度創新,為管理創新提供了一個操作平台,而管理創新則將制度創新的成果細化並實施。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共同提高,缺一不可。但是,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制度並不能代替管理,制度創新並不能代替管理創新。因為,制度並不是萬能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操作,而操作必需依靠管理。那種單純強調「制度決定論」和「以改代管論」的觀點,無疑是錯誤的。
第三,文化創新是管理創新的內在源泉,管理創新是文化創新的外在表現。文化反映的是人對人(自身和別人)的基本態度。人對人基本態度的改變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同時,人與人關系的狀況又反過來影響人對人的基本態度。文化創新,只有通過管理創新才能現實地表現出來。如在管理學的發展史上,曾出現反映「經濟人」的理論假定;反映「社會人」的人際關系理論;反映「文化人」的企業文化理論等,而對於區域經濟的發展來說,文化創新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管理創新的內在源泉。
三、管理創新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管理創新將同技術創新一起,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從世界范圍來看,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第一次企業管理的突破使美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到3倍,奠定了美國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日本企業創造了「全面質量管理」、「價值工程」、「精益生產」等管理思想,指導著大批企業迅速成長,成為近幾十年日本企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一路領先的重要原因。而對於年輕的中國企業而言,卓有成效的管理創新將使中國經濟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戰略謀劃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靈魂,而經營管理則關乎發展進程,是保障戰略實施的支撐力量。它包括制定可行的戰略規劃和計劃,並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也包括把握市場需求變化,創造性地有效合理配置企業資源。例如,神州數碼搭建了管理創新體系,以此解決企業在相持階段如何實現總量和利潤的增長的問題,力圖通過各個層面的創新與突破,推動企業發展,並通過自身能力的提升,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神州數碼的管理創新體系,包含戰略管理、業務以及技術三個層面,企業所有戰略規劃、管理、業務和技術的拓展無不圍繞這三個層面展開一系列的創新性舉措。神州數碼創造性地提出「增值服務生態鏈法則」,得到了產業鏈合作夥伴的積極響應,也使神州數碼在激烈的競爭中闖出了一條路。邢台作為欠發達地區,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要想進一步實現跨越式發展,還需要不斷加強管理創新。(作者單位:邢台市委外宣辦)
6. 一個企業的靈魂是什麼
第一是產業主見,即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很多企業其實並不了解自己,往往別人做什麼自己做什麼,隨大流,趕趟趟。前幾年,房地產市場炙手可熱,家電企業幾乎無一例外全部進入,但是做得好的寥寥無幾,大多數不溫不火不死不活。還有,前幾年打新股也很時髦,賺錢快,很多企業不惜動用流動資金,剛開始賺了,後來全賠了。觀察中國企業久了,我們很容易就發現,許多企業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優勢,以及應該往哪個方向努力,更不知道自己該堅守什麼,整天像個沒頭的蒼蠅瞎忙乎。因為缺乏對產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清晰判斷,這些企業自然而然缺乏堅守的耐心,心態很浮躁,總想一夜暴富。
第二是企業個性。一個人沒有鮮明的個性,這個人很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所謂「芸芸眾生」而已。企業也是這樣,人們說到蘋果,就會聯想起蘋果卓越的產品設計理念及出眾的產品品質;說到三星,就會聯想起前沿的工業設計及精美的製造工藝。企業個性往往體現在領導人身上,蘋果的個性很大程度上來自喬布斯,格力的個性很大程度上來自董明珠。一個沒有個性的企業,往往是一個優勢不明顯的企業,有時候你甚至不知道該怎麼描述這個企業。
第三是企業文化與價值觀。說到價值觀,許多人會覺得太虛沒意義,實際上,價值觀才是企業靈魂最核心的部分,一個沒有靈魂的人是行屍走肉,企業同理。如果企業只是一台賺錢機器,那麼這個企業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因為這樣的企業是自私的,它沒有承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即企業公民責任。有價值觀的企業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眼裡只有錢的企業什麼荒唐的事情都幹得出來,為什麼大批企業偷稅漏稅?為什麼大批企業生產假冒偽劣商品?為什麼大批企業肆無忌憚地排放污染物?一切皆源於缺乏社會責任感,缺乏對良知的敬畏,而病根在於它們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說難聽一點,這些企業還停留在低檔生物的層面。
第四是產品特性。我們發現,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品都差不多,既不好也不壞,既不高也不低,千人一面,有個性特色的少。好比眾多企業擁擠在一條狹窄的通道上,導致競爭異常激烈。中國企業愛打價格戰,很大程度上因為產品缺乏競爭力。為什麼中國企業普遍盈利能力不足?根子還是在產品上。
第五是有競爭力的產品。產品是企業存在的根本,是決定一個企業競爭力的最後因素。這個世界從來沒有這樣的好事:一個企業產品力很弱,這個企業還能長久地存在。我相信未來也不會有這樣的好事。
第六是研發創新能力。中國大多數企業缺乏獨立的研發創新能力,它們基本上屬於追隨型企業,別人生產什麼我就生產什麼,跟在別人後面跑,它們之間的差別,只是跟得近還是跟得遠的差別。「別人」是誰?當然是那些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型國際公司。中國大多數企業屬於營銷主導型戰略,廣告叫得響,產品跟不上,喜歡用華麗的辭藻彌補產品的不足。
7. 什麼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永續發展的指南針
毫無疑問,企業核心戰略是企業的靈魂,一起企業發展的路徑,都要圍繞企業戰略展開,更是企業永續發展的指南針。
8. 經濟發展的根本立足點
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只有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逐步掌握國家的經濟命脈,逐步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才能保證國家經濟安全,進而保證國家政治獨立,只有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所以說我大戰的根本基點、立足點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以下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獨立自主的主要概念:
獨立自主指國家的主權是獨立的,不允許任何外來的干涉與侵犯,每個國家都有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獨立地、自主地處理本國對內對外的一切事務。獨立自主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正確處理國共關系的原則,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和活的靈魂之一。
獨立自主的理論依據:"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毛主席說:"我們是主張自力更生的,我們希望有外援,但是我們不能依賴它,我們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體軍民的創造力。"獨立自主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全部活動所得出的必然結論。
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更生:改變生活。使勁改變生活。形容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辦起來。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顯而易見,要想解決這個緊急的問題,消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須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這樣一來,中國不但會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國家維護中國的獨立與完整的麻煩。"
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麼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
9. 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和諧社會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描繪「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時明確指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
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由此可見,社會和諧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社會發展領域的根本要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社會和諧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
(9)經濟發展的戰略靈魂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從孔子的「和為貴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愛愛無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達了社會和諧的主張。
在西方思想史上,從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整個天是一個和諧、柏拉圖的「理想國,到傅立葉的「全世界和諧、歐文「新和諧公社,都反映了對和諧社會的憧憬。馬克思恩格斯勾畫了未來社會的美好藍圖,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關於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