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二戰後為何經濟發展那麼快
網上搜索拷貝而來。
二戰後戰敗的德國不僅面臨著因戰爭遭受的嚴重經濟衰敗局面,而且因美蘇冷戰而導致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致使統一的經濟被割裂。但戰後,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並在20世紀60年代初,經濟發展再次超過英法。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呢?又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二、經濟發展的影響
1、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以聯邦德國為代表的西歐經濟的發展,開始改變了戰後美國經濟的霸主地位,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開始走向多極化。
2、對世界政治格局的影響。隨著聯邦德國經濟的發展,西歐經濟在很多領域已經趕上或超過美國,不願意受美國控制和操縱,開始為提高自己的政治經濟地位而努力。希望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希望與美國建立平等的夥伴關系,開始沖擊美國的霸主地位,促使國際政治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3、有利於加強歐洲一體化的進程。聯邦德國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認為只有聯合的歐洲才能發展,所以從建立歐洲煤鋼聯營,到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德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德國經濟的發展趕超英法後,德國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迫使英國組織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破產,使英國於1973年正式加入歐洲共同體,從而加強了歐洲的團結和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發展。
參考資料:http://www.vse.com/eca/unvisity/zxxzt/20070523/zt/gz/ls/49.htm
❷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為什麼能迅速崛起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有外因和內因。
外因兩國經濟恢復發展的共通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國推行了「非工業化」政策,而隨著世界格局兩級對峙的發展變化,同盟國為了對抗蘇聯(共產主義)扶植這兩國。二戰後美國全面佔領日本,為了遏止前蘇聯和中國的發展必然需要扶植日本經濟發展,其後越南戰爭的爆發促進日本經濟進一步的發展,美國需要日本成為其戰爭資源後方根據地;美英法共同佔領西德,在各自的管制區內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充當賠款運回法國;英國需要通過德國來擴張海外的市場,尤其是魯爾區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國,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同盟國家推行扶植恢復西德工業方針的結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其次,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為兩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尤其是朝鮮戰爭的爆發大量戰爭物品訂單飛向兩國促進了其經濟發展。
具體內因分析:
日本:政府在歷史各個時間段制定了符合當時正確經濟發展策略,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指導、調節新型工業的發展;確定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經濟政策,實現了從「貿易立國」至「技術立國」的轉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的推動;教育的積極影響,開放的文化以及不服輸的態度和汲取外部文化和先進技術的思想。
德國:二戰時期,盟軍對於西德的目標主要集中在削弱軍事力量上,英美空軍,尤其是美軍為了能夠擁有對抗蘇軍的力量,因此有意識的保護了一些企業,魯爾薩爾兩大工業區雖然遭到了破壞,但是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還是可以恢復生產。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的演講代表了同盟國對西德的扶持援助政策態度:「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1948年西德參加歐洲重建計劃。戰後初期,西德經濟復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缺乏,而馬歇爾計劃對於西德來說,就是雪中送炭。馬歇爾認為消除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展只有盡快的回復歐洲的經濟。因此130多億美元的資金以貸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於重建。這些資金幫助恢復了工農業的生產,穩定了金融,擴大了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化工、工程、鋼鐵工業設備的更新。該計劃還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造血重生。其次,二戰後,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練的工人隊伍,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沒有因為戰爭而耗盡,這對於西德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智力支持,這是戰後西德保留的最珍貴的財富。再者從東德大量湧入的難民,數量達到了100萬左右年齡結構比較合理掌握知識和技術的廉價勞動力。二戰前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數集中在西部,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製造產品以及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也就是西德擁有的原有工業基礎雄厚,是經濟的重建至於高水平起點上。政府接著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在美國的支持下實行了幣制改革,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需要,發展外向型的經濟,緊緊抓住了朝鮮戰爭這對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機遇挽救了西德經濟。
❸ 德國欲每年引進40萬技術工人,此舉的原因是什麼
之所以要每年引進高達40萬的技術工人,就是因為對於目前的德國來說,他希望能夠抓住這次產業革命的機會,不希望就此掉隊,甚至是脫離一流國家的行列。
最後,德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也比較乏力,需要找到能夠刺激經濟發展的渠道,那麼引進技術工人,拉動技術創新也是大多數國家會選擇的一條道路。
❹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❺ 德國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對策
1、原因之一:沉重戰爭賠款,導致德國經濟不堪重負。
一戰結束時,英國和法國均欠下美國多達40多億美元的戰爭債務。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提議取消協約國之間所有的戰爭債務,他認為這對世界的繁榮至關重要。
但是,此時的美國政府卻固執於短視的經濟利益,堅持讓協約國償還戰爭債務。鑒於美國的立場,英法兩國只好寄希望於從戰敗的德國那裡獲得高額的戰爭賠款來償還戰爭債務。
1921年,賠款委員會公布了德國賠款總額為1320億金馬克,相當於350億美元的黃金。
2、魯爾危機重創德國經濟,是德國通脹的直接導火索。
1922年底,賠款委員會宣布,德國沒有按時交付煤和原木,法國和比利時軍隊於1923年1月開進了德國魯爾工業區,魯爾危機重創德國經濟。
德國政府為了支持魯爾區的工人罷工,印發越來越多的紙幣。1923年底,德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馬克變得一文不值。
(5)德國為什麼刺激經濟擴展閱讀
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
德國流通的貨幣「馬克」(全稱是「紙馬克」Papiermark)從1914年到1923年的貶值情況。
第一列是1金馬克(金馬克Goldmark是德國1873年到1914年使用的貨幣)兌換馬克的數量,從1914年引入新版馬克代替金馬克時候的1:1,到1923年11月初已經變成1:100,000,000,000(一千億)。
第三列是寄一次信件需要多少馬克。1918年初只需要0.15馬克,到了1923年寄信就得花一億馬克。最後一列則是美元對馬克的匯率。
1914年1美元等於4.2馬克,但1923年馬克已經貶值到了1美元等於420,000,000,000馬克(4200億)。
這些數字後面有多少個零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馬克已經貶值的如同廢紙。而且確實,這些紙幣真的被當做廢紙使用了。
家裡生火取暖不用再去買柴火了,而是直接燒鈔票取暖,因為燒鈔票比燒木材還便宜,注意下圖這個人燒的可是一億馬克面額的鈔票:
小孩子們也不用買玩具了,直接可以拿一捆一捆的鈔票壘房子;
普通民眾的生活,對整個國民經濟更是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先看一下股票市場,政府印鈔票通常會推高股票指數。德國股票指數在1917年剛剛超過100點,到了1923年直接超過了10萬億點。
而勞動力市場同樣產生了較大波動。下面這張圖是德國勃蘭登堡州地區的就業人數(不過缺少數量單位),藍色是原始數據,橙色是剔除了季節影響的數據。
從20年代末開始就業率出現下滑,到了1932年跌落到了谷底。雖然這一數據是惡性通脹發生之後,但我想就業率的下滑與通脹導致的經濟崩潰存在緊密聯系。
到了1923年,德國政府終於想出了辦法暫時緩解了這場惡性通貨膨脹。主要的措施是發行新貨幣,代替舊版馬克,匯率為一個新貨幣單位等於一萬億老版馬克。
同時政府控制貨幣發行量。此外經過與一戰戰勝國的協商,德國的戰爭賠款得到削減。
其實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的戰爭賠款並不是以德國市面上的馬克來償還的,所以通貨膨脹並不會導致賠償款的貶值,但是一個經濟臨近崩潰的德國對於戰勝國來說終究不是什麼好事,在這一點上政治家的覺悟要遠遠低於凱恩斯。
不過歐洲政治家的反應還是太遲了,這場經濟危機讓魏瑪共和國元氣大傷,人民群眾的不滿和失望情緒到達極點。
惡性通貨膨脹最大的受害者當屬德國的廣大民眾,他們苦心積累的馬克變得一文不值,財富直接歸零。民眾最失望的時刻,也正是新的政治勢力野蠻生長的好時機,這次登上歷史舞台的就是納粹。
在魏瑪共和國後期的30年代初,納粹黨迎來了擴張的黃金期,他們告訴人們,納粹黨會讓德國的經濟重新復甦,會讓人們重新得到工作,過上幸福的生活。
30年代初也正是就業率的最低谷,納粹黨的這套宣傳十分有號召力,而且不要忘了,納粹黨的全稱可是「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DAP),僅僅這個名字就對勞苦大眾有足夠的吸引力了。
果然,在1933年,納粹黨通過選舉上台執政,德國開始了一個更加黑暗的時期。而當初協約國企圖通過《凡爾賽和約》限制德國的計劃徹底落空,反而迎來了另一場規模更大的世界大戰。凱恩斯一語成讖。
雖然我們不能簡單的把納粹上台歸因於這場經濟危機,但這次惡性通脹對於納粹的崛起多多少少起到了助推作用。
此外,這次惡性通脹的另一個更加長遠的影響是,德國人自此之後對國家的貨幣政策慎之又慎,因為那次通脹的惡果實在是太過刻骨銘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獨立的中央銀行」、「保持幣值穩定」作為核心准則被刻在了德國經濟體系當中,政府絕對不允許利用貨幣政策濫印鈔票來刺激經濟,德國聯邦銀行作為中央銀行擁有獨立的地位。
後來到了世紀之交的20世紀末,歐盟建立起統一的貨幣市場,引入歐元並建立了歐洲中央銀行。歐洲央行就是根據德國聯邦銀行的模式建立的,在之後的數年時間里都堅持絕對的獨立性。
❻ 二戰中的德國在經歷了一戰過後,為什麼經濟,軍事,實力都恢復得那麼強,一戰的條約沒能約束住德國嗎
德國二戰後為何發展那麼快?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德意志民族屬於深林游牧民族,天生堅強,從不恐懼任何人
第二,德國雖在二戰大敗,但誰知道它在二戰時搶了多少東西,二戰前的經濟保留多少,無論如何,本還在
第三,德國和日本一樣,二戰後並不是開始就恢復很快,還處於多國分治。但這期間德國戰略性地討好眾國,得到主動之勢,蓄了幾年再將保留下來的技術,產業,老本用上,大力走資本主義大賺一筆。
第四,德國地處西歐中心,是商業要道並有利於發展商業,四周都可進行交易,吞吐量大
第五,德國老產業可大賺一筆,並其重工業也很發達,專進行加工出口
第六,之後加入歐盟也使政治地位提升。
一戰的條約為什麼沒能約束住德國?原因如下:賠款問題:賠款使用德國金馬克計算的,但是從1920年開始,德國馬克瘋狂貶值,賠款即使全部償還,其實際價值也沒多少。
國際政治平衡問題:法國希望削弱德國,甚至讓德國一蹶不振最好,可是英國美國等不希望歐洲大陸法國一家獨大,暗中默許德國崛起。
共產主義運動:一戰之後歐洲各國對風起雲涌的共產主義運動非常恐懼,德國由於戰爭失敗、德皇倒台、經濟崩潰所以共產主義運動風起雲涌。歐洲各國不希望一個共產主義德國出現,所以暗中扶持希特勒上台,打擊共產主義,進一步向東遏制蘇聯。
基礎問題:一戰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一戰、二戰中間這段時間,英法沒有在技術上獲得超越德國的明顯優勢。
軍事問題:一戰之後德國建軍思想先進,訓練嚴格,軍隊戰術指導思想遠遠超越了英法各國。
經濟問題:由於超級恐怖的通貨膨脹讓德國人民的財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全部變成了無產者,一張白紙好作畫。財產的急劇損失客觀上也刺激了德國人民艱苦創業的精神。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寡頭為遏制德國國內共產主義的發展,並攫取巨額利益,在早期也給了希特勒政權大量財政支持。
反過來看,如果德國沒有發生巨額通貨膨脹,並且全額支付了戰爭賠款,從此一蹶不振,淪為波蘭、捷克一類的二流國家,那最大的收益者是法國,同時最大的受損者就是英國。別忘了,在德國崛起之前,英法可是世仇。所以,德國的崛起是符合當時世界第一列強英國的最高利益的,進而,綏靖政策也就可以理解了。
❼ 德國是怎麼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來奠定基礎發動二戰
1、一戰使德國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2、德國曾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迅速發展起來的經濟強國,即使戰敗也有著相當雄厚的人才實力和技術經驗。
3、一戰後的德國在西方不算富裕,由於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才有了大規模的武器。
1923年,法國以德國中止賠款為由,聯合比利時佔領了魯爾,德國人審時度勢,從印度人那裡引進了一個新開發的絕招——非BL不合作運動,以此來抵抗法比大軍。結果德國馬克貶值速度驚人,據說只有20多年後的本國可以相提並論,很快就使馬克成為廢紙。德國平民深受其苦,不過高層卻很得意,不是要賠幾千億馬克嗎?沒有關系,現在幾萬億馬克也是小菜一碟。已經出現騷亂怎麼辦?不要去管,東方已經有個大傢伙,西方比德國還急呢。於是令人無言以對的結果出現了,在毫無傳奇性,又不光彩,但卻能成功解決當時德國實際問題的非BL不合作運動的威力下,德國不費一槍一彈,一兵一卒,就贏得了這場法德國家較量的階段性勝利。法比軍隊寄希望於轉移德國騷亂的方向,確保不會發生當時一度盛行的革命危機導致美英強力干預,從而可以憑借戰爭形勢來維持自己的佔領。於是法比軍隊在德國境內想盡了辦法,軟硬兼施,希望德國人能夠對自己使用武力,可惜紀律很好的德國軍隊仍然拒絕對德國境內的法比軍隊動用武力。於是在這場類似印度拼忍耐的較量中,美英最終對法國的耐心達到了極限。由於害怕隨著時間增加,騷亂會轉變為革命危機,美英拋售法國國家債券逼迫法國撤軍,於是法比軍隊只好撤出德國。由於比利時之所以敢得罪德國出兵魯爾,完全是法國影響下的結果,因此比利時對法國半途而廢的行徑深為不滿,乃至反目。美英資本趁虛而入,1924年——1930年,流入以美英為主體的外國資本約計300億馬克,占同期德國工業投資的一半,工業固定資本的2/3。為給這些資本保駕護航,美英通過道威斯計劃、楊計劃及一些秘密計劃,提供了一個關於德國賠償和經濟發展問題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解決經濟發展問題對德國的生產資料自我消費起了輸血打氣的作用,刺激了德國重工業發展,有助於提高德國的賠款能力,只是賠款計劃存在的本身封殺了個人消費的發展,導致原本就不怎麼樣的德國國內市場進一步狹小。同時諷刺的是,德國的重工業賠償物損害了英法自身重工業的利潤率,阻礙了英法重工業的發展,導致它們的生產資料自我消費出現混亂,終使德國工業產值於1927年恢復到戰前水平,並於次年再次超過英國,形成德國一戰戰敗後戰略大逆轉的物質基礎。德國的戰略大逆轉是建立在大量外國資本流入和對工農壓榨加強的基礎上的,導致了對外國資本和對外貿易的雙重依賴性。1924年——1929年期間,德國工業產值增長32%,出口貿易額卻增長了100%。如此一來,個人消費萎縮,加上守業人的政F定位導致的國家消費發展緩慢,孤單的生產資料自我消費又因為沒有強制的計劃而無法自我運行,教科書式的生產過剩型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而且情況空前嚴重。
由於1929年經濟危機對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貿易負面影響很大,因此依賴它們的德國經濟迅速惡化。據統計,在希特勒上台時,德國仍有1/3的企業停產,400萬工人失業,而這還沒把半停產和半失業計算在內。
德國國內階級矛盾更加尖銳。1930年——1932年,德國爆發了1818次罷工。1933年剛開頭,就連續發生了三場規模空前的大罷工。於是德國上層決定再次引進一個新開發的絕招——震災療法,這次是從日本人那裡引進的,本質是以國家/社會消費替代個人消費。
1933年1月30日,在西部財閥和東部軍官團的支持下,奧地利人、德國納粹黨領袖希特勒黃袍加身,在一群據說是愛國的德國人的個人宣誓效忠聲中,粉墨登場成為了德國,而不是奧地利的總理。此人上台不久,便創下選舉政治的一個舊亮點——部署大批流氓控制國會議事場內外,議員不選擇他的議案就不能吃飯;以及一個新亮點——選舉後逮捕任意數量的非N粹黨議員,以此保證剩下的議員中支持者占絕大多數。於是選舉從此就不再需要「浪費時間、金錢與精力」來統計票數,也能得到結果,因此變得簡單起來。希特勒靠著因此得來的「極高的支持率」,開始了他的獨裁生涯。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德國體面人對一個奧地利人的支持和效忠當然也不是無條件的。他們需要德國立刻實行自己的震災療法,解決德國當前面臨的問題。其中,西部財閥需要訂單來解決生產相對過剩型經濟危機;東部軍官團不想再當士兵,需要足夠多的軍官職位來為自己提供足夠多的差事和報酬;跟隨者需要更體面的生活和更高的社會地位。各項需求的結合,匯成希特勒競選時的名言:「如果我現在掌握政權的話,就把陸軍部長叫來,問他:『全面武裝需要多少錢?』如果他需要200億、400億、600億甚至1000億,他一定能得到。那時我們就武裝、武裝、武裝,直到武裝就緒。」
這樣一來,德國解決生產相對過剩型經濟危機的方法,逐漸往擴充軍隊上靠攏。從經濟需求角度上看,士兵多了,總需要軍官來管理,於是軍官的需求就增加了,這樣可以給東部軍官團提供越來越多的差事和報酬;軍官和士兵不是街頭流氓,他們需要各種各樣的裝備,從坦克到袖標,無所不包,於是大量的需求也就產生了,西部財閥需要的訂單也會越來越多;跟隨者們則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成為新興貴族,並以此來攫取金錢與權力。
在這個經濟體制下,西部財閥、東部軍官團和希特勒跟隨者的需求都將能夠有效地滿足,可謂皆大歡喜。至於這樣做下去之後會發生什麼事,那是以後的事,反正當時的主流經濟理論也不能預知。因此當1933年3月授權法通過後,新的經濟體制迅速建立起來。
從1933年3月——1939年8月,德國經濟發展狀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第三階段是德國經濟的成型階段,尤為特殊。
經濟恢復階段(第一階段):1933年3月——1934年12月。
由於1929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使德國工業大量停產,工人則大量失業。同時,德國金融資本有大量的金融產品需要流動。根據實際情況,N粹採取了相應的對策。
1934年,德國頒布了「德意志經濟有機條例」,把整個國家的產業部門組建成四級經濟組織,由國家政權直接規定各企業的生產任務和定額,並集中規劃原料、人員與製成品。
與此同時,「全國勞動組織法」也展現在德國人眼前,工人社會保險權利被取締,原來積累的失業、殘廢、退職、退休的保險基金被國家政權接收。
這一時期德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把這些閑置的資金、設備和勞力動員起來。
基於此,此輪擴軍不僅沒有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還使德國一舉擺脫了生產相對過剩型經濟危機,連帶擴充了生產資料自我消費。
在這一時期,德國軍事戰略波瀾不驚,沒有什麼特別舉動。但很快,德國就進入了新的階段。
勒緊褲帶階段(第二階段):1935年1月——1936年12月。
閑置的設備和勞力是有限的,當時間踏入1935年時,德國已無閑置的資金、設備和勞力可供動員。而擴軍速度不僅沒有放緩,反而進一步加速,那麼資金、設備和勞力從何而來?N粹主要通過壓縮個人消費來解決。這雖然導致了個人消費資料生產停滯之苦,導致輕工業部門大量倒閉和裁員而重新出現超過90萬工人失業的現象,卻依然使生產資料自我消費和國家/社會消費得到了滿足,因此工業在恢復期之後繼續發展。
1935年,德國開始實施強迫無償勞動,范圍包括25歲以下的男女青年。
同年,德國爆發了「麵包危機」和「黃油危機」。很快,在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提倡」下,德國平民一夜之間突然喜歡起黑麵包和人造黃油來。於是白麵包迅速換成黑麵包,黃油則換成人造黃油,
1936年,「四年計劃」由N粹二號人物、空軍司令戈林牽頭啟動,它的目的是使經濟全面轉入擴軍備戰的軌道。
在這一時期,德國軍事戰略開始聒噪起來。
在1935年的開頭,由於空軍司令戈林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數量超過英國,並不斷拉大差距的空軍,壯了XTL的膽。於是XTL迫不及待地於1935年3月9日宣布德國空軍正式成立,並告訴前來談判的西門外JD臣和艾登,德國空軍的實力已經和英國相等。而在失去了空中均勢之後,英國就比較容易被XTL訛詐了。
很快,N粹頒布《帝國防禦法》,宣稱「使全部力量為軍事服務」,公然無視和約的軍備限制條款。並於1936年3月出兵萊茵河西岸地區,接著干預西班牙內戰,形成「三個法XS包圍法蘭西」之勢。
面對德國的行為,英法上層無動於衷,只有以丘吉爾為代表的一小撮目光敏銳者發現了問題的實質。
在1936年底的一次演說中,丘吉爾對局勢的發展做出了預言:「德國正在以德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來擴充軍備。它由一小撮洋洋得意的亡命之徒領導著。在這種專制統治下,經濟日益困難,不滿情緒日益增長,他們很快就不得不在經濟財政崩潰和內亂,或者發動戰爭這二者之間作出抉擇。」
同時,在丘吉爾的努力下,德國的軍備擴充速度和程度浮出水面。
德國戰備的開支
1933年 五十億馬克;
1934年 八十億馬克;
1935年 一百一十億馬克
註:按1936年幣值,12馬克摺合1英鎊。
(數據來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經濟侵蝕階段(第三階段):1937年1月——1939年8月。
當個人消費被壓縮到不合適繼續壓縮,還要繼續蠻干為國家/社會消費騰出消費空間的時候,涉及國M經濟基礎的生產資料自我消費就被送上了祭壇。從一個現代大國角度來說,這是禁忌的行為,但N粹作為腐朽的產物,自然是可以百無禁忌的。
所謂軍事膨脹型經濟危機,簡單來說就是當軍需產業這種國家/社會消費畸形擴大,不但吞掉了個人消費,還要發展到連生產資料自我消費也給吞掉,從而導致一系列嚴重後果的一種與生產相對過剩完全不同的經濟危機。由於生產資料自我消費涉及生產資料的維護、修理、更新和擴充,當折舊大於投資的時候,生產資料別說用於擴大再生產的擴充,就是連簡單再生產的維護、修理、更新都保不住。這樣一來,德國工業體系不可避免地呈現出迅速衰退的現象。
在N粹的領導下,德國軍事經濟發展至此,終於帶來了軍事膨脹型經濟危機這個惡魔。隨著經濟危機迅速加深,德國內部之前暫時壓下的各種經濟問題紛紛暴露,人民困苦不堪,軍事戰略也迅速活躍起來。
❽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德國經濟為什麼能夠迅速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作用 德國的第2次工業革命比較全面
德國經過王朝戰爭,完成了國家統一.統一的國內市場和穩定的政治局面有利於經濟發展
普法戰爭中德國得到了法國的賠款,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得自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加上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統治下,德國軍事工業飛速發展,以上幾點就是促進德國經濟突飛猛進地發展的原因
❾ 德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的原因 例舉幾點 急哦謝謝謝謝 學霸們看過來
德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的原因: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舉例:
西德雖經過戰爭的破壞,但是強大的工業基礎保留下來,這是戰後西德工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
1、在二戰時期,盟軍對於西德的轟炸目標主要集中在了軍事工業上,對於盟軍來說這是對他們的一次更新技術的機遇.削弱軍事力量遠比削弱工業力量對他們來得有利.而英美空軍,尤其是美軍為了能夠擁有對抗蘇軍的力量,因此有意識的保護了一些企業.因此,魯爾薩爾兩大工業區雖然遭到了破壞,但是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還是可以恢復生產.亨利·摩根索在《德國是我們的問題》一書中指出,科倫的福特工廠和科倫大教堂一樣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魯塞海姆汽車廠、霍斯特聯合化工廠、下薩克森州薩爾茨吉克冶金聯合工廠都沒有遭到破壞.魯爾和薩爾兩地的化學工業雖遭到破壞,但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都可以恢復生產.據美軍轟炸司令部的估計,轟炸的結果全德國鋼鐵生產能力遭到破壞的只有6%,西德達12%.煤礦減產2%,焦炭4%,機器製造15%.金屬加工機床被破壞達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一個小組上報告說:「德國工業75%安然無惹,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很容易恢復的.」
2、在於英美法將西德分成了三個佔領區,在各自的管制區內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充當賠款運回法國.英國需要通過德國來擴張海外的市場,尤其是魯爾區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國,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東德西德就像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斗爭的各自領地.根據「非工業化」方針,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067號政策指令,規定要拆除德國所有軍工廠以及用於賠償的重工業工廠,規定拆除的清單涉及1600家企業及其設備.但是這項政策指令並沒有認真執行.1946年6月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斯圖加特演說中公開表示: 「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他聲明, 「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如果有著巨大的工業的德國變成貧民窟,歐洲的重建,特別是德國鄰國的重建將會是十分緩慢的.」1947年7月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779號政策指令,代替1067號政策指令,提出「一個有秩序的、繁榮的歐洲需要一個穩定的生產效率高『的德國在經濟上作出貢獻.」1947年8月英美雙占區修改了對西德工業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國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訂六國協定,宣市國際管制魯爾區.德國參加歐洲重建計劃.
3、西方國家推行扶植恢復西德工業方針的結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據哈姆森教授的估計,高妒、平爐、軋鋼設備被拆除的占整個設條的及10—25%,精密機器和光學儀器生產能力減少20%,合成燃料生產能力減少20%,化學工業因拆遷而喪失的生產能力為6%,運輸機器被拆走8%,其他工業部門損失不大.戰前德國三大工業區,魯爾和薩爾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亞在民主德國.據1946年估計,西德佔1944年全德工業產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產資料的62%,消費資料的60%.因此,戰後西德保留了強大的工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