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學習MVC
最早開始接觸MVC的時候是因為學struts,那時候不懂,開始看了N本的有關MVC的書籍讀完了兩本關於struts的書,對spring,hibnerate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可以寫出一些小的struts程序了,MVC的概念也非常熟悉,感覺很良好,以為對mvc有了很深入的認識了呢,後來用cakephp(MVC)寫一個商業的東西,才發現自己居然對MVC一點不了解,以前掌握的實在是有限後來就一直是邊寫程序邊學習了,這才使得我對MVC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對待這些新技術學著去做那才是正確的,書在某些層面會限制了人的進步速度,但是我不是說不看書,有許多書都是經典之作,書中總結了很多前人的經驗,書要看但是只能看好書下面來說說MVC的概念:[轉的] MVC模式是"Model-View-Controller"的縮寫,中文翻譯為"模式-視圖-控制器"。MVC應用程序總是由這三個部分組成。 Event(事件)導致Controller改變Model或View,或者同時改變兩者。只要Controller改變了Models的數據或者屬性,所有依賴的View都會自動更新。類似的,只要Controller改變了View,View會從潛在的Model中獲取數據來刷新自己。MVC模式最早是smalltalk語言研究團提出的,應用於用戶交互應用程序中。smalltalk語言和java語言有很多相似性,都是面向對象語言,很自然的 SUN在petstore(寵物店)事例應用程序中就推薦MVC模式作為開發Web應用的架構模式。MVC模式是一種架構模式,其實需要其他模式協作完成。在J2EE模式目錄中,通常採用service to worker模式實現,而service to worker模式可由集中控制器模式,派遣器模式和Page Helper模式組成。而Struts只實現了MVC的View和Controller兩個部分,Model部分需要開發者自己來實現,Struts提供了抽象類Action使開發者能將Model應用於Struts框架中。 MVC模式是一個復雜的架構模式,其實現也顯得非常復雜。但是,我們已經終結出了很多可靠的設計模式,多種設計模式結合在一起,使MVC模式的實現變得相對簡單易行。Views可以看作一棵樹,顯然可以用Composite Pattern來實現。Views和Models之間的關系可以用Observer Pattern體現。Controller控制Views的顯示,可以用Strategy Pattern實現。Model通常是一個調停者,可採用Mediator Pattern來實現。MVC簡介設計思想 MVC英文即Model-View-Controller,即把一個應用的輸入、處理、輸出流程按照Model、View、Controller的方式進行分離,這樣一個應用被分成三個層——模型層、視圖層、控制層。 視圖(View)代表用戶交互界面,對於Web應用來說,可以概括為HTML界面,但有可能為XHTML、XML和Applet。隨著應用的復雜性和規模性,界面的處理也變得具有挑戰性。一個應用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視圖,MVC設計模式對於視圖的處理僅限於視圖上數據的採集和處理,以及用戶的請求,而不包括在視圖上的業務流程的處理。業務流程的處理交予模型(Model)處理。比如一個訂單的視圖只接受來自模型的數據並顯示給用戶,以及將用戶界面的輸入數據和請求傳遞給控制和模型。 模型(Model):就是業務流程/狀態的處理以及業務規則的制定。業務流程的處理過程對其它層來說是黑箱操作,模型接受視圖請求的數據,並返回最終的處理結果。業務模型的設計可以說是MVC最主要的核心。目前流行的EJB模型就是一個典型的應用例子,它從應用技術實現的角度對模型做了進一步的劃分,以便充分利用現有的組件,但它不能作為應用設計模型的框架。它僅僅告訴你按這種模型設計就可以利用某些技術組件,從而減少了技術上的困難。對一個開發者來說,就可以專注於業務模型的設計。MVC設計模式告訴我們,把應用的模型按一定的規則抽取出來,抽取的層次很重要,這也是判斷開發人員是否優秀的設計依據。抽象與具體不能隔得太遠,也不能太近。MVC並沒有提供模型的設計方法,而只告訴你應該組織管理這些模型,以便於模型的重構和提高重用性。我們可以用對象編程來做比喻,MVC定義了一個頂級類,告訴它的子類你只能做這些,但沒法限制你能做這些。這點對編程的開發人員非常重要。 業務模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模型那就是數據模型。數據模型主要指實體對象的數據 保存(持續化)。比如將一張訂單保存到資料庫,從資料庫獲取訂單。我們可以將這個模型單獨列出,所有有關資料庫的操作只限制在該模型中。 控制(Controller)可以理解為從用戶接收請求, 將模型與視圖匹配在一起,共同完成用戶的請求。劃分控制層的作用也很明顯,它清楚地告訴你,它就是一個分發器,選擇什麼樣的模型,選擇什麼樣的視圖,可以完成什麼樣的用戶請求。控制層並不做任何的數據處理。例如,用戶點擊一個連接,控制層接受請求後, 並不處理業務信息,它只把用戶的信息傳遞給模型,告訴模型做什麼,選擇符合要求的視圖返回給用戶。因此,一個模型可能對應多個視圖,一個視圖可能對應多個模型。
『貳』 西方經濟學中廠商要素的使用選擇一種是w=vmp=mp*p,還有一種是mfc=mr*mp,怎麼...
MFC定義是邊際要素成本
W是勞動的價格 完全競爭市場下 W=MFC
和MR=MC的道理一樣,廠商出於利潤最大化的目的會使最後增加使用的那單位生產要素所帶來的收益等於為使用他所支付的成本,既MRP=MFC
其實通過數學方法可以推導出W=VMP=MFC=MRP (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 他們與需求曲線重合 是一條線
『叄』 TP AP MP,TC AC MC,TFC TVC,AVC AFC,MFC MVC,STC SAC SMC,LTC LAC SMC在西方經濟學中分別代表些
一、T-total總的;A-average平均;M-margin邊際;P-proction產量;C-cost成本;F-fixed固定;V-variable可變;S-short短期;L-long長期;
TP為總產量,AP為平均產量,MP為邊際產量;TC表示總成本,AC表示平均成本,MC表示邊際成本;TFC表示總固定成本,TVC表示總可變成本;AVC表示平均可變成本,AFC表示平均固定成本;MFC表示邊際固定成本,MVC表示邊際可變成本;STC為短期總成本,SAC為短期平均成本,SMC為短期邊際成本;LTC為長期總成本,LAC表示長期平均成本,LMC為長期邊際成本
二、涉及短期成本、短期產量的一部分知識:
1、短期成本曲線:
(1)各短期成本曲線的形狀不變成本TFC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它表示在短期內無論產量如何變化,總不變成本是固定的。可變成本TVC曲線是一條由原點出發的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在一定的產量水平上,總可變成本TVC存在著一個拐點(C點)。在拐點之前,TVC曲線的斜率是遞減的,在拐點之後,TVC曲線的斜率是遞增的。這一特徵來源於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總成本TC曲線是一條由水平的TFC曲線與縱軸的交點出發的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在每一個產量點上,不僅TC曲線的斜率和TVC曲線的斜率相等,而且,TC曲線和TVC曲線之間的垂直距離都等於固定的總不變成本TFC。平均不變成本AFC曲線是一條向兩軸漸近的雙曲線,它表示平均不變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減少。平均可變成本AVC曲線、平均總成本AC曲線和邊際成本MC曲線都呈U形,即它們都表現出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先降後升的特徵。他們的這一特徵也來源於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是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一種可變要素投入量的連續增加,它所帶來的邊際產量先是遞增的,達到最大值後再遞減。從成本的角度來看,當產量由零開始不斷增加時,起初由於可變要素投入量相對於不變要素投入量是較少的,增加可變要素的投入量會提高生產率,這樣邊際成本是遞減的。但當可變要素投入量增加到最佳的比例以後再繼續增加可變要素的投入量,生產效率會降低,這樣邊際成本是遞增的。這說明短期生產函數和短期成本函數之間存在著某種對應關系。邊際報酬的遞增階段對應的是邊際成本的遞減階段,邊際報酬的遞減階段對應的是邊際成本的遞增階段,與邊際報酬的極大值相對應的是邊際成本的極小值
2、各成本之間的關系:
短期成本曲線相互之間的關系利用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所決定的MC曲線的U形特徵可以得到短期成本曲線的一些關系:①TC曲線、TVC曲線和MC曲線之間的關系。由於每一產量點上的TC曲線和TVC曲線的斜率是相等的,所以,每一產量點上的MC值就是相應的TC曲線和TVC曲線的斜率。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下,當MC曲線逐漸地由下降變為上升時,相應地,TC曲線和TVC曲線的斜率也由遞減變為遞增。當MC曲線在A點達極小值時,TC曲線和TVC曲線相應地各自存在一個拐點B和C。②AC曲線、AVC曲線和MC曲線之間的關系。先分析AC曲線和MC曲線之間的關系。U形的AC曲線與U形的MC曲線相交於AC曲線的最低點D。在AC曲線的下降階段,即在D點以前,MC曲線在AC曲線的下方,在AC曲線的上升階段,即在D點以後,MC曲線在AC曲線的上方。之所以有這個特徵其原因在於:對於任何兩個相應的邊際量和平均量而言,只要邊際量小於平均量,邊際量就把平均量拉下,只要邊際量大於平均量,邊際量就把平均量拉上,所以當邊際量等於平均量時,平均量必然達到其本身的極值點。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不管是下降還是上升,MC曲線的變動都快於AC曲線的變動。這是因為對於產量變化的反應來說,邊際成本MC要比平均成本AC敏感得多,因此不管是減少還是增加,MC曲線的變動都快於AC曲線的變動。再分析AVC曲線和MC曲線的關系。U形AVC曲線與U形的MC曲線相交於AVC曲線的最低點F。在AVC曲線的下降階段,即在F點以前,MC曲線在AVC曲線之下,在AVC曲線的上升階段,即在F點以後,MC曲線在AVC曲線之上。而且,不管是下降還是上升,MC曲線的變動都快於AVC曲線的變動。
『肆』 經濟學中MU怎麼求Mrs是什麼怎麼求
MU是邊際效用,對TU(Q)求Q的導數,含義是多一單位商品所能得到的效用。
MRS是邊際替代率。公式:MRSxy= - △y/△x=MUx/MUy=px/py
MRS是消費者,無差異曲線的斜率,MRT是生產者,投入不變時,無差異曲線的斜率,MRTS是生產者,生產要素的替代率。
MRS:MRS12=-△X2/△X1。
MRTS:MRTSLK=-dK/dL。MRS=MRT
MRTS:當等產量曲線的斜率為負值時,表明兩種生產要素可以互相替代,一種生產要素增加,另一種生產要素必須減少方能使產量維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只有具有負斜率的等產量曲線,才表示這兩種要素的替換時有效率的。
無差異
MRS遞減的無差異曲線形狀如圖3—45所示。MRS遞減,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MRS遞減是因為X和Y之間存在一定替代關系,但又不能完全替代,當X增多,Y減少時,MUX遞減,而MUY遞增,因而要用越來越多的X替代Y,即MRSXY遞減。
這時無差異曲線之所以凸向原點,是因為MRS是無差異曲線上每一點的斜率。例如,在圖3—45中,無差異曲線上a,b,c點的斜率,分別是遞減,即b點上斜率小於a點上斜率,c點上斜率小於b點上斜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邊際替代率
『伍』 MVC的使用方法!
javaMVC模式是將servlet和jsp結合起來的技術。servlet適合數據處理,而jsp適合顯示。這個模式充分發揮了每項技術的優點。
一、MVC 需求
如果需要大量的數據處理servlet很合適,但是servlet對html的處理很冗長難以修改,這就是使用jsp的原因。將視圖從復雜的數據和邏輯處理中解放出來。
但是當jsp顯示內容需要根據不同的需求生成差異較大的頁面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將jsp顯示和servlet的邏輯處理結合起來。通常使用的模式是MVC模式。可以
使每項技術發揮它最大的功效。初始請求由servlet來處理,調用邏輯和數據處理代碼,並穿件bean來表示響應的結果(即模型)。然後servlet確定由哪個jsp頁面顯示比較合適並將請求轉發到jsp(即視圖)。servlet就是控制器。
使用MVC的目的就是將邏輯操作和數據操作和顯示代碼分離。在相對較復雜的項目中使用框架是更好的更方便的選擇。(Apache struts2)。但是相對於使用框架來說
從頭開始自己創建MVC的實現(使用RequestDispatcher請求轉發)更直觀更靈活。
二、使用RequestDispatcher來手動創建MVC。
1.定義bean來表示數據
2.使用servlet來處理請求
3.填寫bean
4.將bean存儲到請求,會話或者servletcontext中
5.將請求轉發給jsp
這里要說的是當一個請求轉發的時候是將HttpServletRequest對象轉發到jsp頁面,而重定向(sendRedirect)是重新創建一個請求。(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jsp頁面的顯示只有在servlet上下文中才有意義的話可以講頁面放在WEB-INF目錄中,因為這個目錄用戶是不能直接訪問的,但是伺服器可以訪問)
如果是將bean存儲在會話或者servletcontext 中時有的情況下使用重定向要比請求轉發更有效
6.從bean中讀取數據並顯示
讀取的時候jsp頁面是使用的jsp:useBean標簽及子標簽來顯示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不能重新創建bean使用的標簽應該這樣:
<jsp:useBean ... type="package.class" />來代替創建新bean 的<jsp:useBean ... class="package.class" />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jsp頁面不能用來設置bean只能讀取即<jsp:getProperty />標簽。還要注意讀取bean是基於那種共享(Request,session,application)
三、目的頁面中相對URL的解釋
使用RequestDispatcher來轉發請求時最終URL是最初的servlet請求維持最初的請求不變,使用sendRedirect重定向的時候是重新創建請求並且URL是最終顯示頁面的URL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jsp頁面使用圖像和導入js或者css的時候,RequestDispatcher的相對路徑應該是相對於初始servlet的相對路徑,而sendRedirect 的文件相對路徑是相對於最終請求的頁面的相對路徑
四、三種數據共享方式的對比
當數據在每個請求不同的時候使用請求共享,
當數據在會話的時候不變的情況下使用會話共享,
如果在整個程序運行的狀態下數據都不需要重新定義的話使用應用程序共享。
五、在jsp中使用轉發
在jsp中使用轉發的方式可以是<jsp:forward page="relative URL">和scriptlet中,但是使用xml標簽顯然要比封裝到RequestDispatcher中要方便許多,還有一個原因是效率要高。jsp:forward標簽可以使用jsp:param作為子標簽,為轉到的頁面提供額外的參數。在servlet中的後台實現就是RequestDispatcher類的forward方法。
六、包含頁面
使用jsp轉發是利用servlet產生數據用jsp輸出servlet不產生輸出。還有一種方法是使用頁麵包含,可以講servlet自身的輸出及一個或多個jsp頁面的輸出組合到一起。RequestDispatcher的include方法就是jsp標簽<jsp:include>的後台實現。如:
import javax.servlet.*;
//doSomething
RequestDispatcher rd=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jsp路徑");
rd.include(當前servlet的Request對象,當前servlet的response對象);
//doSomething
這端代碼就是jsp:include的實現方法只包含頁面的輸出內容而不是如<%@ include%>命令那樣講整個文件的內容包含進去。
七、EL表達式
EL(表達式語言)是為了計算和輸出存儲在標准位置的java對象的值。另一個特性是用jsp語法(而非Java語法)定義定製標簽的能力。
優點:1.精確訪問存儲對象。輸出用setAttribute存儲的對象。
2.bean屬性的簡略記法。使用bean(name).attribute(name)訪問bean屬性。
3.對集合元素的簡單訪問。使用${variable[index or key]}
4.請求參數、cookie和其他請求數據的簡單訪問。
5.實現一些簡單的運算。
6.選擇性輸出。(${test?option1:option2})
7.自動類型轉換。
8.空值取代錯誤消息。
停用EL表達式
1.停用整個WEB應用中的表達式語言。
修改web.xml文件的兼容版本
2.停用多個jsp頁面中的表達式語言。
修改web.xml文件,在其中添加如下標簽:
<jsp-property-group>
<url-pattern>jsp Path</url-pattern>
<el-ignored>true or false</el-ignored>
</jsp-property-group>
true為停用false為啟用
3.停用個別頁面中的表達式語言。
在需要停用EL表達式的頁面加入如下語句:
<%@ page ignored="false"%>
true為啟用false為停用
4.停用表達式語言的個別語句。
將$符號用$替換,這個表達式就失效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jsp2.0的jsp頁面上如果想要輸出${}這個符號需要使用轉意字元\${}表示這個和將$用$是一樣的效果
下面是一個例子
package mvcTest2;
public class Data
{
public int value; // 學生年齡值
public String name; // 學生名
}
import java.util.*;
import java.util.Observable;
public class Model extends Observable
{
protected ArrayList data = new ArrayList();
public Model()
{
super();
}
public Model(int[] value, String[] name)
{
for ( int i = 0; i< value.length; i++ )
{
addData(value[i],name[i]);
}
}
public Model(Data[] data)
{
for ( int i = 0; i< data.length; i++ )
{
addData(data[i]);
}
}
public void addData(int value, String name)
{
Data data = new Data();
data.value = value;
data.name = name;
this.data.add(data);
setChanged(); //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 has changed
notifyObservers(this);
}
public void addData(Data data)
{
this.data.add(data);
setChanged(); //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 has changed
notifyObservers(this);
}
public Data getData(int idx)
{
return (Data)(data.get(idx));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data.size();
}
// 當數據改變時,由Controller調用此方法,通知各個Observer,刷新視圖.
public void changeModel(Model model)
{
data.clear();
for (int i=0; i {
this.addData(model.getData(i));
}
setChanged(); //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 has changed
notifyObservers(this);
}
}
import java.awt.*;
import javax.swing.*;
//import javax.swing.border.*;
import java.awt.event.*;
public class Controller extends JFrame
{
Model model = new Model();
TextView txtView = new TextView(model);
GraphicsView graphView = new GraphicsView(model);
JScrollPane jScrollPane1 = new JScrollPane();
JButton jButton1 = new JButton();
JTextField jTextField1 = new JTextField();
JTextField jTextField2 = new JTextField();
JLabel jLabel1 = new JLabel();
JLabel jLabel2 = new JLabel();
JLabel jLabel3 = new JLabel();
public Controller()
{
try
{
super.setTitle("MVC parrten test");
jbInit();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rivate void jbInit() throws Exception
{
Data[] data = new Data[4];
data[0] = new Data();
data[1] = new Data();
data[2] = new Data();
data[3] = new Data();
data[0].name = "Ted";
data[0].value = 20;
data[1].name = "Joy";
data[1].value = 14;
data[2].name = "Mars";
data[2].value = 23;
data[3].name = "Martian";
data[3].value = 25;
model.addData(data[0]);
model.addData(data[1]);
model.addData(data[2]);
model.addData(data[3]);
// 注意下面兩行:向模型中登記它的觀察者View1和View2.
model.addObserver(txtView);
model.addObserver(graphView);
this.getContentPane().setLayout(null);
jScrollPane1.setBounds(new Rectangle(0, 0, 3, 3));
jButton1.setBounds(new Rectangle(309, 259, 101, 27));
jButton1.setText("Update");
jButton1.addActionListener(new java.awt.event.ActionListener()
{
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
jButton1_actionPerformed(e);
}
});
jTextField1.setText("20");
jTextField1.setBounds(new Rectangle(80, 254, 52, 30));
jTextField2.setText("14");
jTextField2.setBounds(new Rectangle(178, 255, 50, 31));
jLabel1.setText("Age:");
jLabel1.setBounds(new Rectangle(41, 226, 47, 23));
jLabel2.setText("Ted");
jLabel2.setBounds(new Rectangle(42, 252, 35, 33));
jLabel3.setText("Joy");
jLabel3.setBounds(new Rectangle(144, 255, 31, 31));
txtView.setBounds(new Rectangle(7, 5, 225, 208));
graphView.setBounds(new Rectangle(234, 4, 219, 209));
this.getContentPane().add(jScrollPane1, null);
this.getContentPane().add(jTextField2, null);
this.getContentPane().add(jTextField1, null);
this.getContentPane().add(jLabel2, null);
this.getContentPane().add(jLabel3, null);
this.getContentPane().add(jLabel1, null);
this.getContentPane().add(jButton1, null);
this.getContentPane().add(txtView, null);
this.getContentPane().add(graphView, null);
}
// 按下Update按鈕,通知Model數據發生改變.
void jButton1_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
Data[] data = new Data[2];
data[0] = new Data();
data[1] = new Data();
data[0].name = jLabel2.getText();
data[0].value = Integer.parseInt(jTextField1.getText());
data[1].name = jLabel3.getText();
data[1].value = Integer.parseInt(jTextField2.getText());
Model m = new Model(data);
this.model.changeModel(m);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troller c = new Controller();
c.setSize(475, 350);
c.setVisible(true);
}
}
package mvcTest2;
import javax.swing.*;
import java.awt.*;
import javax.swing.border.*;
import java.util.Observer;
import java.util.Observable;
public class GraphicsView extends JPanel implements Observer
{
Model model;
public GraphicsView()
{
}
public GraphicsView(Model model)
{
try
{
this.model = model;
jbInit();
}
catch(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rivate void jbInit() throws Exception
{
this.setBackground(Color.white);
this.setBorder(new TitledBorder(BorderFactory.createLineBorder(Color.black,1),"GraphicsView"));
}
public void paintComponent(Graphics g)
{
super.paintComponent(g);
if ( model == null ) return;
int x = 10,y = 30;
int h = g.getFontMetrics().getHeight();
int width = this.getWidth();
int height = this.getHeight();
int sy = height / (model.size() +1);
int sx = width/ 2 -40;
for ( int i=0; i< model.size(); i++ )
{
Data data = model.getData(i);
int value = data.value;
int dx = 3;
int r = 3;
Color c = new Color((int)(255*Math.random()),(int)(255*Math.random()),(int)(255*Math.random()));
int cx = sx;
int cy = y+i * sy;
for ( int j=0;j {
g.setColor(c);
g.drawOval(cx,cy,r,r);
r+=dx;
}
//*/
g.draw3DRect( cx,cy,value*2,15,true);
g.setColor(c);
g.fill3DRect(cx,cy,value*2,15,true );
g.drawString(data.name,25,cy+15);
}
}
// 當模型數據發生改變時,會自動調用此方法來刷新圖形
public void update(Observable o, Object arg)
{
this.model =(Model) o;
repaint();
}
package mvcTest2;
import javax.swing.*;
import java.awt.*;
import javax.swing.border.*;
import java.util.Observer;
import java.util.Observable;
public class TextView extends JPanel implements Observer
{
Model model;
public TextView()
{
}
public TextView(Model model)
{
try
{
this.model = model;
jbInit();
}
catch(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rivate void jbInit() throws Exception
{
this.setBackground(Color.white);
this.setBorder(new TitledBorder(BorderFactory.createLineBorder(Color.black,1),"TextView"));
}
public void paintComponent(Graphics g)
{
super.paintComponent(g);
if ( model == null ) return;
int x = 20,y = 50;
int h = g.getFontMetrics().getHeight();
for ( int i=0; i< model.size(); i++ )
{
Data data = model.getData(i);
g.drawString(data.name + ":",x,y);
x+= g.getFontMetrics().stringWidth(data.name) + 20;
g.drawString(String.valueOf(data.value),x,y);
y+=h;
x = 20;
}
}
// 當模型數據發生改變時,會自動調用此方法來刷新圖形
public void update(Observable o, Object arg)
{
this.model =(Model) o;
repaint();
}
}
會用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