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生活怎麼答大題
轉播 經濟生活主觀題答題技巧 一、經濟生活的行為主體
主要有國家、生產經營者(企業)、公民。
公民的身份有:消費者、儲蓄者、納稅人、勞動者、投資者。
二、經濟生活一般經常性的答案要點
(一)有關「為什麼」、「依據」、「原因」的答案一般有
1.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充分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在全社會范圍內配置資源;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優勝劣汰。
2.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商品有較好的使用價值(質量)才能實現價值,使企業擴大市場佔有率,獲得更多利潤。
3.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並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4.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的一般特徵,要求市場經濟活動的參加者地位平等,實行等價交換;開展公平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實行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
5.市場經濟自身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的缺陷,需要國家利用經濟手段(利用稅收、財政、價格、利率等政策)、法律手段(制定法律法規並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國家的某些決定、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做到等)進行宏觀調控,實現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
6.各種市場主體要遵循市場交易原則(自願、平等、公平和誠實信用),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安全權、平等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求償權、民族尊嚴受尊重權)。使市場經濟正常有序進行。
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以公有制為基礎、以共同富裕為目標、能實行更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8.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9.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資文化生活需要。
10.社會主義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
1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13.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例如:材料一:據初步證實,導致三鹿原奶問題的直接原因是收奶販子在原奶收上來後,為了牟取暴利、增加重量和質量,而在原奶中增加了三聚氰胺這種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是一種化工原料,可導致人體泌尿系統產生結石。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迅速啟動了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級響應機制,對患兒診斷治療、問題奶粉封存回收、相關企業停產整頓、事故責任查處、所有奶製品檢驗和相關行業整頓等問題做了重大部署,同時對地方政府以及負有監管職責的主要部門領導依法實行了嚴肅的責任追究。
企業為什麼不能忽視產品的質量?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企業生產商品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商品的價值,因此必須保證商品的質量,才能順利讓渡出使用價值,實現價值。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出現多例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病例事件,表明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的質量出現問題,這不利於三鹿集團的生存和發展。
(二)有關「如何做」、「啟示」的答案一般有
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2.遵循價值規律,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有形手」)。
3.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無形手」)。國家利用經濟手段(利用稅收、財政、價格、利率等政策)、法律手段(制定法律法規並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國家的某些決定、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做到等)進行宏觀調控,實現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
4.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5.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6.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7.依靠科技、自主創新。
8.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9.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10.構建和諧社會。
11.對外開放,實施「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等。
例如:從經濟常識角度,談談我國應如何應對和防範金融風暴。
①辦好自己的事,通過有效手段來刺激內需,以消費和投資的更高增長來對沖凈出口的下降。②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出台提升出口企業經營者信心的措施,實施「降率免稅」貨幣財政組合拳,穩定資本市場健康運行。
③進一步完善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重點推進中國農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
④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⑤正確處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的關系,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加強同國際社會的合作。
(三)有關「經濟意義」的答案一般有(有利於)
1.促進經濟發展,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3.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4.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5.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6.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
7.構建和諧社會等。
☆經濟意義方面答題思路:
第一,遵循「大」到「小」的原則,即從「國家與社會」到「集體」再到「個體」的原則,進行全面地答點組織,否則可能造成要點缺漏。
第二,掌握常用的關鍵詞,根據材料有選擇地套用。具體來看,
▲從「國家/社會」的角度組織答點。這里的「國家/社會」即整個社會、國家。答案的關鍵詞有:
A.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
B.促進投資,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
C.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D.有利於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
E.增加財政收入、增加外匯儲備、增強經濟實力;
F.有利於完善市場經濟秩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
G.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繁榮經濟;
H. 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等。
▲從集體的角度組織要點:這里的「集體」泛指企業、經營者、產業、農村、城鎮、某地區等。答案的關鍵詞有:
A.企業、經營者——加強快企業改革,提高企業的科技含量,增強競爭力,並提高經濟效益等。
B.產業——有利於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拓寬就業渠道,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推進農業或工業的現代化等。
C.農村、城鎮——(有利於)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基礎地位;產業化經營,促進結構調整,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有利於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有利於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等。
D.某地區——有利於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發揮其輻射與拉動作用,從而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等等。
E.國內區域合作意義:(有利於)統籌區域發展;促進經濟合作交流,實現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經濟互補;增強區域競爭力。
▲從個體的角度組織要點:這里的「個體」泛指居民、家庭、農民、公民、勞動者、消費者等。答案的關鍵詞有:①有利於方便、豐富人民生活,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②增加就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③有利於維護公民、勞動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調動積極性等等。
例如:近日,財政部發布公告指出,經國務院批准,決定從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國統一停止徵收個體工商戶管理費和集貿市場管理費。
請從經濟學角度,簡要分析停止徵收個體工商戶管理費和集貿市場管理費的意義。
答案:①有利於減輕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負擔;②有利於實現市場經營主體公平競爭;③有利於促進個體、私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④也有利於激發廣大公民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增加就業機會。
☆涉外類的經濟意義題——(註:這里的「外」包括其它國家、地區、經濟體,如歐盟、東盟、港澳台地區等)
解題思路與方法:
(1)角度要全面。分析此類現象的積極意義時,思路上既要考慮對我國有利,也要考慮對外方有利,還要考慮對雙方甚至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
(2)掌握常用的關鍵詞,根據材料有選擇地套用。具體來看,
▲對我國的意義:
1.有利於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促進國際合作,維護國家利益,改善我國外貿環境/穩定環境/周邊環境,為現代化/全面小康/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必要的條件;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周邊)環境。
2.有利於我國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維護國家可持續發展。
3.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吸收引進資金、技術、管理經驗;有利於豐富國內市場,增加我國的外匯儲備,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展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4.發揮我國在國際事務當中的積極作用,昭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有利於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貿易條件;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等等。
▲對外方的意義:
有利於外方的外匯收入、外方的產業發展、外方的經濟增長等。
▲對雙方和地區、世界的意義:
①有利於互通有餘、節約社會勞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
②有利於加強雙方國家/貿易區內(世界)各國的貿易與合作交流,求同存異,提高貿易區的整體經濟實力。
③優勢互補,增強區域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④(有利於)維護兩國共同利益,世界人民利益;(有利於)經濟全球化,促進各國經濟交流與合作;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等。
例如: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轉變和完善的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促進了全國經濟整體上實現持續高速發展。當然,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實施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問題。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有利於優化區域分工,開發西部市場,使東、西部互為市場,最大限度地拓展國內市場空間。中、西部(尤其是西部較落後的地區)不僅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而且其遼闊的地域和約佔全國60%的人口還可以為全國(包括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和投資市場。東部沿海地區領先發展的經濟則有望成為帶動全國(包括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這種情況使我國完全有可能建立起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完整的國內產業體系和統一的國內市場體系。此外,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經濟循環應以內循環為主,發展經濟也只能走國內市場為主、以對外貿易為輔的道路。中西部的資源產業優勢如果不和東部結合,就不能得到有效的開發,而離開中西部地區豐富資源和廣闊市場這個後盾,東部的高速發展也難以為繼。
問題:分析區域協調發展的經濟意義。
(1)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我國的各種資源在地區分布上呈現較大差異,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充分合理利用資源,才能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而達到共同富裕。
(2)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就是按照資源、環境與人口、經濟相均衡的原則,統籌區域發展,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小康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
(3)有利於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有利於優化區域分工,開發西部市場,使東、西部互為市場,最大限度地拓展國內市場空間,帶動全國經濟的發展。
(4)有利於優勢互補。中、西部(尤其是西部較落後的地區)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東部沿海地區領先發展的經濟則有望成為帶動全國(包括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中西部地區的資源產業優勢和東部相結合,則會促進全國經濟的共同發展。
(四)有關解決「三農」「新農村建設」問題答案一般要點有
1.黨的政策——前提
2.增加投入——基礎
3.依靠科技——關鍵
4.發展產業化經營——重要措施
5.發展農村鄉鎮企業
6.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各項社會事業
7.工業反脯農業,城市支持農村
8.農村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9.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轉移農村勞動力
10.增加農民收入
11.保護生態環境等
(五)有關「國家應該如何做」的一般答案要點
1.制定法律法規,嚴格執行法律法規,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整頓市場經濟秩序。
2.加強宏觀調控,彌補市場自身的缺陷,並尊重市場經濟的規律,使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中更好的發揮作用。
3.國家政策:(聯系社會熱點的答案要點):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縮小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實現社會公平。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4)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5)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鼓勵企業發展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
(6)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效益。
(7)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農業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消費結構、貿易結構等),促進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8)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維護社會穩定。
(9)堅持對外開放,發展對外貿易,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
(10)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1)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把擴大內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發展戰略。
(12)國家要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大力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等。
(六)有關「企業應該如何做」的一般答案要點
1.面向市場進行生產,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擴大市場佔有率。
2.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企業要重視商品的使用價值,提高產品質量,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能順利實現商品的價值,獲得更多利潤。
3.採用先進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提高勞動生產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4.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5.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6.開展正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樹立企業良好的信譽和形象,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創立名牌產品。 7.遵守市場交易原則,自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使市場經濟正常有序運行。
8.企業經營者要提高自身素質,遵守職業道德,依法經營。
9.加強培訓,提高企業職工的職業技能。
10.企業要實行兼並、規范破產、實行強強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提高自身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
11.堅持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等。
(七)有關「公民(勞動者、消費者、投資者、納稅人、儲蓄者等)應該如何做」的一般答案要點
1.權利與義務相統一。(樹立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 )
2.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已的合法權益(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
具體地說:
▲勞動者活動及依據:
①增強權利意識和法制意識,簽訂勞動合同,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具體權利)。
②參加勞動培訓,提高職業技能,提高自身素質。
③遵守職業道德,樹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
④轉變就業觀念,鼓勵自主創業等。
▲消費者活動及依據:
①增強權利意識,自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具體權利)。
②增強法制觀念,學法、懂法、用法,依法維權(維權途徑)。
③提高自身素質,履行義務,遵守社會公德。
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適度、科學、文明消費,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等
B. 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為我國經濟發展提幾條合理化建議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關鍵)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大戰略任務)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中之重,突出位置)要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基本國策)
(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C. 政治生活與經濟意義類問題解答方法
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是高考政治的兩大考點,我在此整理了相關知識,快來看看吧!
《政治生活》常見命題角度及必背答題術語
[命題熱點]近五年全國新課標卷主觀試題從設問看,主要是從「為什麼」和「怎樣做」兩個角度設置問題,從試題的設問看主要是考查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參與主體。知識點考查主要集中在第二單元政府和第三單元人大和政黨。
[臨考囑托](1)一定要重視對主幹知識的把握,理解知識間的聯系,構建各個系列的知識體系。具體來說,如下:
①抓住人民當家作主這一條主線,串聯前三個單元的知識。以人民當家作主為本質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了後面的我國政府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中共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都要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甚至對我國的外交政策也起決定作用。
②圍繞著公民、政府、人大、中國共產黨、人民政協、民主黨派、人大代表等行為主體,構建各自的知識體系,並注意各行為主體之間的聯系。
③串聯前三單元的知識,構建有關我國民主決策、民主監督、依法治國的知識體系,將各個行為主體、各個政治制度融合其中。
④從共性與個性兩個角度,梳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內容;從國際社會的一般理論和中國外交的具體理論兩個角度,構建當代國際社會的知識體系。
(2)注意審題訓練,明確各種不同類型主觀題的特點,包括設問信息和材料信息的解讀、具體知識的調動和答案要點的呈現等。
(3)特別關注政策問題,對政府的考查歷年來主要是微觀設問,對政府的相關知識不僅記住是什麼,更要注意這些知識是如何運用的,尤其是對政府職能和依法行政的知識更要注意如何運用。
[常見命題角度及必背答題術語]
一、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公民的政治參與
1.公民為什麼要自覺參與政治
(1)必要性:我國的國家性質、人民地位、公民權利和義務。
(2)重要性
①對公民:有利於增強主人翁意識,提高政治參與的熱情、能力,真正行使(實現)自己的民主權利。
②對社會或國家:有利於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地位,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推進現代化及各項事業的發展。
2.公民應如何正確地參與政治
(1)內容:行使各項民主權利,履行各項政治義務。
(2)途徑:積極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等。
(3)要求:宏觀上把握——依法有序地參與;中觀上把握——堅持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微觀上把握——各種民主方式的具體內涵、途徑(渠道)和要求。
二、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政府做某事
1.政府為什麼要做某事
(1)國家性質決定和政府性質決定。
(2)是政府貫徹為人民服務宗旨和對人民負責原則的需要。
(3)是政府某種或某些職能(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
(4)依法行政和行政監督角度,具體要結合依法行政的意義、對政府進行監督的意義、政府自覺接受監督的意義等。
(5)是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需要,是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需要。
2.政府怎樣做好某事
(1)履行職能:切實履行好自己的各項職能;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
(2)堅持原則: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政府應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3)堅持依法行政,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審慎行使權力,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提高決策水平。
(4)自覺接受監督,推進政務公開。
(5)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在人大等監督下開展工作,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
三、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中國共產黨做某事
1.黨為什麼要做某一件事
(1)黨的性質(兩個先鋒隊)和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決定的。
(2)黨的執政地位(執政黨、領導核心)決定的。
(3)黨的作用(三個只有……才能)決定的。
(4)是黨加強自身建設的需要。
(5)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
2.黨怎樣做某一件事
(1)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地位。
(2)完善三種執政方式(科學、民主、依法執政)。
(3)堅持執政理念,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4)堅持黨的領導方式,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5)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6)黨要統攬全局,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四、全面梳理依法治國的知識
1.國體:為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提供法律保障,依法維護人民合法利益;依法行使專政職能,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2.公民:依法行使政治自由、監督權等政治權利;依法履行遵守憲法和法律等義務;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等原則;依法有序地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3.政府: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依法履行好社會建設等職能;堅持依法行政,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勇於負責和敢於擔當;審慎行使權力,堅持依法決策。
4.人大及人大代表: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權、監督權等;人大代表的權利和義務。
5.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依憲執政、推進依法治國;與各民主黨派都以憲法和法律作為根本活動准則。
6.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依法行政自治權;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7.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
五、全面梳理民主決策的知識
1.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和執政黨,提出決策的建議;堅持科學執政和民主執政,保證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堅持依法執政,通過人大立法上升為國家意志;廣泛徵求民主黨派意見和建議,加強多黨合作,推進民主協商。
2.民主黨派:發揮參政黨的參政作用,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
3.政府: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提高決策的能力和水平。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廣泛徵求民意;推進政務公開,自覺接受監督。
4.公民:積極參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方式參與民主決策;行使公民的政治自由等政治權利,履行好遵守憲法和法律等義務,堅持三個原則。
5.人大:行使決定權、監督權;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人大代表的權利和義務。
6.政協:政治協商、參政議政的職能;協商民主;政協的性質。
7.整個決策過程,體現出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六、如何處理民族問題
1.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政治基礎)
2.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堅持依法治國,推進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3.堅持處理民族關系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4.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扎實實做好民族工作。(政策保證)反對一切破壞民族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依法打擊煽動民族分裂的行為。
5.公民自覺履行憲法規定的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中國共產黨加強對民族問題的領導,堅持依法執政,切實維護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要切實履行好各項職能,提高為各族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七、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我國的外交活動
1.為什麼
(1)必要性:主權的重要性;主權國家的權利和義務;我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系;國際形勢的要求(符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符合多極化趨勢);符合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
(2)意義
①對我國: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②對世界: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構建和諧世界和建立國際新秩序。
2.怎麼做
(1)行使主權國家的權利……,履行國際義務……。
(2)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
(3)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利益。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4)順應世界和平與發展趨勢,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國際新秩序。
(5)順應多極化趨勢,發展經濟和科技,努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6)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內容)
(7)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
經濟意義類問題解答方法
一、解題原則
1、學會審題,明確回答的是某一種意義,還是全部意義(經濟、政治意義)
2、要注意「意義」與「影響」類的區別,影響包括有利和不利兩類
3、、解答意義類要遵循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間接,由微觀到宏觀,由近及遠的原則,做到思路清晰
4、意義類題目要緊扣材料,同時最後一點要聯系實際,結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體現時代性。
5、意義要多答,力求准確全面,體現一定的綜合性。
二、答案要點
1、經濟意義類:
(1)答題思路:從「國家/社會」的角度組織答點。(這里的「國家/社會」即整個社會、國家。)
①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
②促進投資,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
③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④有利於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⑤增加財政收入、增加外匯儲備、增強經濟實力。
⑥有利於完善市場經濟秩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
⑦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繁榮經濟、增加經濟實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
(2)從「主體」的角度組織答點。這里的「主體」泛指企業、經營者、產業、農村、城鎮、某地區等。
①企業、經營者——加強快企業改革,提高企業的科技含量,增強競爭力,並提高經濟效益。
②產業——有利於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拓寬就業渠道,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農業或工業的現代化;
③農村、城鎮——有利於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有利於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一體化等
④某地區——有利於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發揮其輻射與拉動作用,從而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⑤從「個體」的角度組織答點。(這里的「個體」泛指居民、家庭、公民、農民、勞動者、消費者等。)居民、家庭、農民——有利於方便、豐富人民生活,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調動積極性;公民、勞動者、消費者——有利於維護公民、勞動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調動積極性。
(3)常用術語歸納:
A、描述國內經濟意義:
①(有利於)調動積極性、解放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②(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優勢轉化為……優勢);促進結構調整(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等),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就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③(有利於)落實科學的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④(有利於)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構建和諧社會。
⑤國內區域合作交流意義補充:(有利於)統籌區域發展;促進經濟合作交流,實現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經濟互補;增強區域競爭力。
⑥ 國內農業方面意義:(有利於)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基礎地位;產業化經營,促進結構調整,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城鄉一體化。
B、描述對外經濟意義
①有利於我國:
a.有利於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改善我國外貿環境/穩定環境/周邊環境,為現代化/全面小康/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必要的條件;
b.有利於我國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維護國家可持續發展
c.擴大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有利於豐富國內市場,增加我國的外匯儲備,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提高我國的經濟地位和形象
②有利於外方:有利於外方的外匯收入、外方的產業發展、外方的經濟增長等、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③有利於雙方及世界:
a.有利於互通有餘、節約社會勞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與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
b.有利於加強貿易區內部各國的貿易與合作交流,提高貿易區的整體經濟實力;
c.優勢互補,增強區域經濟的國際競爭力;d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等。
三、常用答題模式
1、發展綠色食品的經濟意義:
①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
②滿足消費者需要;
③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④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⑤推動我國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農業轉變,實現農業現代化。
2、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對經濟發展的經濟意義:
①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優化資源配置。
②促成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③保護環境,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④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發展循環經濟的經濟意義:
①有利於節約資源,緩減資源緊張的矛盾,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②有利於促進科技進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③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4、消費稅率變動的意義:
①稅收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消費稅的調整有利於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②消費稅的調整有利於調節消費行為,培養公民的科學消費觀。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③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消費稅的調整有利於調節生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④有利於實現社會公平和促進社會穩定或緩解社會成員之間分配不均的作用。總之,徵收消費稅,可以合理地調節消費行為,抑制超前消費,間接引導投資流向,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同時還具有避免因過度消費而損害人們健康、危害社會秩序和破壞生態環境的作用
5、重視「三農」的意義:
①有利於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②有利於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鞏固農業基礎地位。
③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④能夠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6、農村改革的意義:
①有利於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②有利於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增強農業競爭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健康發展;
④逐步消除城鄉差別,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⑤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7、解決好就業和再就業問題有何經濟意義:
①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勞動者權益。
②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企業改革深化。
③有利於擴大內需,從而拉動經濟增長。
④有利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⑤有利於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8、公有制企業改革的意義:
①有利於深化企業的改革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增強企業的活力,提高經濟效益;
②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提資源利用率;
③有利於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9、自主創新的經濟意義:
①自主創新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②自主創新有利於提高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③自主創新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建設節約型社會,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④自主創新使我國經濟的發展立足於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礎上,有利於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
10、發展新型產業(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的經濟意義:
①文化產業是當代世界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之一,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經濟效益;
②有利於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全面發展;
③有利於增加就業,保持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1、對外經濟關系的經濟意義:
①更好地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互通有無,調劑餘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②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提高我國科技水平,
③能更好地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經濟合作,發展對外貿易,④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12、重大經濟社會事件(奧運會、世博會) 「經濟意義」:
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發展。
②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③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優化配置。
④加強國際的交流合作,對外貿易,國際競爭力。
⑤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⑥城市形象,展現改革開放的成果。
13、行政收費改革的意義:
①有利於減輕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負擔;
②有利於實現市場經營主體公平競爭;
③有利於促進個體、私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④也有利於激發廣大公民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增加就業機會。
14、我國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的意義:
①有利於土地、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②有利於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增強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並增加農業的收入。③有利於促進農業規模經營,走農業產業化道路。
④有利於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把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推進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等。
D. 請運用經濟生活知識簡要回答,中央是如何發揮財政對經濟,社會的作用
(1)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屬於經濟建設支出;增加科技投入屬於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支出;對社保的投入屬於社會保障支出。(6分)
(2)①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財政加快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體現了這一作用。②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財政加強農業建設、支持企業發展、增加科技投入體現了這一作用。③財政具有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材料中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財政支出體現了這一點。(9分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第(1)問考查學生對國家財政支出的具體用途判定及對教材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有效把握和調動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運用課本知識回答即可。第(2)問實質是屬於限定性體現類主觀題,考查財政的作用和對材料有效信息的解讀。解答本題的關鍵在於首先要明確財政作用的三個表現,且能准確區分,其次要將這三個方面與材料信息比對,進而確定知識要點。
考點:財政支出,財政的作用。
點評:知識體現類材料題在高考試題中考查頻率最高,是難度適宜的題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要分四步走。第一,通過設問明確設問指向,包括主體指向和知識指向。第二,依據指向,明確知識內容。第三,依據知識內容,對材料進行分析。第四,結合材料分析,對知識內容進行取捨,作答。
E. 高三政治經濟生活題目
高考在即,政治主觀試題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然而在我們的教學和考試中學生最怕,失分最多的依然是主觀題。因此從教學與備考方面探討如何提高學生政治主觀題答題規范性和有效性從而提高得分率就成為擺在我們廣大師生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下面我要講的就是自己在這方面的一些研究和做法。
一、主觀題失分的主要表現
1、審題不清,答錯答題的范圍,即答非所問。例如,題目要求用經濟常識的有關知識來回答,有些學生卻用政治常識甚至哲學常識的知識來回答;題目要求用唯物辯證法的有關知識來回答,有些學生卻用辯證唯物論的知識來回答。
2、張冠李戴,答案前後不對應。這在哲學試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後面卻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與其相對應;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後面卻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方法論與其相對應等等。
3、盲目調用知識,沒有使用政治學科專業術語答題,而是使用文學化、生活化的語言答題。例如,有些學生在回答通貨膨脹時不是說國家發行的紙幣量多了,而是說國家把錢發多了;物質決定意識說成物質決定想法;國家職能說成國家做事等。
4、使用專業術語不規范,導致文字表達不準確,甚至表述錯誤。例如,人民民主專政寫成人民民主專制;矛盾的斗爭性說成是矛盾的戰斗性;經濟效益的提高寫成利潤的提高等等。
5、思維混亂,文字敘述缺乏完整性、條理性和簡潔性,出現"會而不對"、"對而不全"、"全而不準"的現象。
二、主觀題失分的原因
1、直接原因。答題技巧和文字表達能力方面的缺陷。
2、根本原因。知識結構的欠缺。
三、規范化答題的一般步驟
第一步:
審設問1、明確知識范圍:知識類別: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知識形態:微觀、中觀、宏觀2、明確問題指向:單一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復合型:談認識、作分析3、明確設問主體:經濟學:政府、企業、個人等政治學:國家、政黨、公民等
第二步:
審材料1、讀材料時既要把握材料中的顯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隱性信息。2、回歸教材,試題雖然千變萬化,但都離不開用教材的內容來解答。讀題時,必須判明答題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幾課、哪幾節、哪幾框的內容。這樣就縮小了思考的范圍。3、根據題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組織某方面的知識,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鬍子一把抓。
第三步:調用知識1、依據關鍵詞,直接調用(關鍵詞本身是學科基本概念,則直接調用)2、把握知識聯系,聯系調用(依據關鍵詞,通過演繹、推導,找到可用知識)3、概括具體信息,歸納調用(關鍵詞比較具體,與學科理論不能直接對應'則先歸納再調用)4、依據設問,有效調用(知識調用要根據設問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調用,反對盲目堆砌和過度引申)
第四步:確定答題思路1、確定大邏輯:要點之間的邏輯,包括有幾個要點,要點之間如何排列;2、確定小邏輯:要點自身的邏輯,即要點如何展開,包括有幾個關鍵詞,如何排列。
第五步:寫答案(我把它稱之為書寫答案的"四個現代化")1、層次分明,要點序號化--反對不分段落層次的"一塊板"2、表述准確,語言學科化--反對使用文學化、生活化語言3、邏輯嚴密,表述簡潔化--反對語句冗長、畫蛇添足4、字跡工整,卷面美觀化--反對字跡潦草、錯字連篇
(特別提示:突出關鍵詞,突出得分點)總之,要想提高主觀題的得分率,答案必須做到"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統一。"外在美"就是表述清晰整潔、層次分明、格式規范、美觀大方;"內在美"就是政治術語表述准確、完整、嚴謹、思路清晰、符合邏輯,做到知識性與邏輯性、思想性的統一。根據以上理論下面是我對09年高考文科綜合全國卷38題的解析
38.(3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我國北方有大面積的缺水地區,乾旱災害時常威脅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國北方冬小麥主產區的8個省市遭遇50年來的特大旱災,受面積達1.57億畝。在中央統一部署下,遭遇旱災地區的各級政府迅速啟動抗旱救災應急預案,緊急調撥資金、物資,組織幹部群眾和解放軍官兵,全力抗旱救災,取得了顯著成果。材料二2009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按照《條例》,在緊急抗旱時期,有關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當組織動員本行政區內各有關單位和個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單位和個人必須服從指揮,承擔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務。材料三以往,有些乾旱地區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劇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斷流;有些乾旱地區卻發展諸如高爾夫球場、造紙廠等高耗水型產業,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區採取人工增雨作業,但受雨雲條件限制難以及時解決乾旱問題;有些地方因資金困難,農田水利設施嚴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飯。(1)結合材料分析應如何運用經濟手段推動抗旱工作。(6分)(2)運用相關經濟知識,說明如何協調水資源利用與三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6分)(3)政府為什麼必須承擔抗旱救災的職責?結合材料二分析我國政府在抗旱救災中履行了怎樣的國家職能。(12分)(4)結合材料,說明在抗旱問題上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哪些觀點。(8分)【答案要點】(1)加大財政支農投入,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改革灌溉方式;運用價格杠桿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們節約用水。(2)在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首先要保證農業生產用水,確保糧食安全;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水資源開發與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節水型產業;合理分配用水,保證三次產業協調發展。(3)我國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對人民負責;農民遇上嚴重旱害,需要國家幫助救災,國家組織抗旱救災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依法履行職責、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為了抗旱救災,政府調動公共資源保證糧食生產,主要履行的是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各級政府組織力量幫助農村抗旱救災,體現的是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4)堅持實事求是觀點,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認識抗旱的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堅持實踐觀點,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改進工作;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識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採取適合當地情況的抗旱措施;堅持聯系和發展的觀點,把抗旱當作一個系統工程來對待,並考慮抗旱活動對自然較近的和較遠的影響。【解析】本題以2008年冬到2009年春北方大旱為背景,考查了"三農"問題和(水)資源問題這兩個長效熱點。事實上,本題也可以看作是08年湖北卷第38題糧食安全問題的延續,亦即08年關注的是糧食安全的市場風險(因各種市場因素導致糧價上漲),09年關注的是糧食安全的自然風險。第(1)題是應用分析題,考查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考生運用宏觀調控經濟手段的相關知識談如何推動抗旱工作。考生要從微觀上弄清"經濟手段"包括哪些,並以此為依據,結合材料提供的信息,提出具體措施,這就要求考生具備良好的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思維品質。經濟手段包括三個層次:經濟計劃;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經濟杠桿,亦即政策工具,包括稅收、利率、信貸、物價等。材料一中"緊急調撥資金、物資",屬於財政投入。從材料三中,可以找到經濟手段運用的方向:"有些地方因資金困難,農田水利設施嚴重缺位",說明要加大財政支農的投入力度,建設農田基礎設施(財政手段);"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說明要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改革灌溉方式,發展節水型農業(科技手段,產業政策);一些地方發展高耗水型產業,由此可以引出要運用價格杠桿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們節約用水(價格杠桿)。第(2)題是對第(1)的拓展,要求說明如何協調水資源利用與三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從實質上看,本題也考查了經濟學的核心問題--資源配置問題。這是體現學科價值的一道好題。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國水資源是有限的,難以滿足三大產業的發展需要(農業屬於第一產業,造紙廠屬於第二產業,高爾夫球場屬於第三產業)。實現三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水資源的合理與優化配置。回答這一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思考:一是實現水資源在三大產業之間的合理分配;二是實現水資源在三大產業內的有效利用。對第一個方面,依據兩點與重點相統一的原則,首先要保證農業生產用水,確保糧食安全(要點一);在此基礎上,要兼顧三大產業,即合理分配用水,保證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要點三)。對第二個方面,則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水資源開發與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節水型產業(要點二)。第(3)題有兩問,分別從政府為什麼要承擔抗旱職責的角度考查了考生對政府的宗旨、工作原則的理解,從在抗旱工作中怎樣履行政府職能角度考查了考生對國家職能的理解,設問都很好地體現了教材知識點與熱點材料的緊密結合,有利於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一問,根據材料一中"乾旱災害時常威脅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這一信息,可調用"對人民負責原則"進行分析(即要點一和要點二,要注意這兩個要點構成明顯的三段論推理);根據材料二中國務院頒布《抗旱條例》,可調用"依法治國原則"進行分析(要點三)。第二問,基於抗旱工作這一具體情境考查政府職能的知識,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能力。第(4)題設問范圍較寬,著重考查學生的歸納能力。考生必須仔細研讀材料,對材料層層解析,並進行合理歸納。本題得分並不難,難的是得高分。解題時要注意"辯證唯物主義"這一范圍限制,即要求從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三個知識板塊中尋找理論觀點。答題所需要的信息在材料一、二、三中都有。從材料一中,可提煉出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材料三中的相關信息,可得出要點一。從材料二中《抗旱條例》的出台,可概括出實踐的觀點(要點二)。從材料三中,可概括出要點三(乾旱地區發展耗水產業等)、要點四(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劇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斷流等)。
高中思想政治哲學部分答題技巧同學們對高考政治中哲學部分常感到棘手,拿不定主意該用什麼原理,以致答非所問,離題萬里。有人總結出如下規律:
1.世界是物質的,凡是題中出現思想、道德、精神、理論、真理、"三講"、"雙思"、"三觀"等關鍵詞,都符合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2.物質是運動的,凡是物質都與運動不可分,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3.運動是有規律的,凡是物質的運動都有其規律,違背規律必受懲罰。
4.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凡是分析事物的左右關系,都符合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原理。
5.事物是發展的,凡是分析事物的前後關系,都符合發展原理,核心是量變與質變。
6.事物是矛盾的,凡是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都符合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在方法論上即一分為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7.認識過程的二次飛躍,凡是認識的目的都是實踐,實踐與認識循環往復,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惟一標准。
得分不高的原因分析:
1.審題不細。一是不能具體地分析情景材料,全面領會並把握它的基本內容,不善於從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二是把握不住試題的基本意圖和設問的指向。考生在回答問題時要充分利用題目所給予的有效信息,貼近、准確、全面地回答問題,不能滿天撒網、空泛議論甚至不著邊際地議論,時間花了不少,文字寫得滿滿的,卻沒有多少有效的內容,分數與字數無關,閱卷老師不會因為你寫的字多,就給你同情分的。
2.理論無法說明實際。理論聯系實際是政治學科高考的基本能力要求。一些考生"運用"能力較差,主要表現:①答非所問,盲目地套用教材中的知識點,瞎寫一氣。②籠統回答,泛泛地說些道理,不能切題,缺少實質性的認識和分析。③機械、死板地寫幾個定義式的句子,不會拿這個知識變成自己的語言去靈活說明應回答的問題。④片面性,不能作全面、完整的回答。
3.基本理論知識掌握不夠。分析答卷可以看出考生在理論知識方面的缺陷,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教材中的知識不熟悉;二是對理論知識一知半解。有的考生不重視對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的復習,在考試時單憑自己的"感覺"去回答問題難得高分。政治答題是要遵循一定規則的。
4.不關心時事。高中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教育的德育課程,必然要求考生用正確的政治認識、政治觀點、政治立場和政治態度去回答高考政治學科的考試題。這就要求考生關心和了解國內和國際上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的形勢發展,以及對我國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有所了解和思考。
四、高考思想政治主觀題題型解題技巧
(一)高考政治主觀性試題的特點:信息量大,能力層次多,綜合要求高,選拔功能強。
(二)高考政治主觀性試題的命題特點:重視基礎,突出運用--能力立意;熱點多元,模擬情境--拓展思維;強調聯系,細分入口--回歸教材;角度多維,分層設問--思維綜合;適度開放,難度穩定--引導創新。
(三)高考政治主觀性試題學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礎知識未落實: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斷失誤;②觀點理解不透--遷移失敗;③知識表述不全--要點失缺;④人文通識不廣--思維失活。
2、常規能力未到位:①無法提煉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題困難②不能形成有機聯系--思路不清,運用失當;③沒有結合熱點分析--東拉西扯,要點不顯;④難以形成穩定觀點--觀點游離,點睛缺失
3、解題未掌握:①命題特點不清--定位不準;②問題要求不明--破題不易;③答題過程不白--思路不順;④答題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①書寫潦草,難以評判;②術語不準,辭不達意③邏輯混亂,層次不清。
五、高考政治主觀性試題審題過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麼--看設問怎麼看--要看出設問的范圍(政治科的考點包括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三個部分,哲學常識又包括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人生價值觀四個部分);角度(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指向主體特殊的限制與要求等,並一次性將所有的問題看完。
2、抓:抓什麼--抓住材料的關鍵詞,中心意;怎麼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詞語頻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導法"來抓;
3、領:領什麼--領悟命題者的意圖,主要是考什麼知識原理;怎麼領--從題目的材料出發,去思考該題所處的時政背景,從而判斷出命題者的意圖主要是想考查什麼知識內容
4、聯:聯什麼--緊扣題目的材料聯系相應的教材術語和時政術語;怎麼聯--回想相應的教材知識網和相關熱點背景,准確完整的聯想。
5、列:列什麼--列出答題綱要;怎麼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內容,把相關題目設問所要求的材料知識、教材知識,時政知識等內容按先後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點,有序組織答案。
6、思:思什麼--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學性;怎麼思--倒推重審題,注意題分值(看分作答)
六、高考政治主觀性試題答案組織要求注意"六個化"
1、解題過程程序化:每答一題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來進行;
2、答案組織要點化:每個要點自成一點,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術語化:採用教材政治術語或時政精闢術語;
4、答案結構邏輯化:各要點之間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後、微觀、宏觀等邏輯關系
5、答案編寫完整化:各要點要支持原理 方法論、觀點 材料、基礎分 提高分等三個方面的統一(提高分是指要聯系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最新時政精闢觀點,進行創造性答題而爭取加分);(內在美)
6、字跡書寫整潔化:要注意該卷老師的心理,以喚起閱卷老師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七、從高考閱卷看怎樣答政治主觀性試題
1、要想方設法使你的答捲成為能夠得分的答卷--這是前提
2、讓閱卷老師產生好的第一印象--這是關鍵;
3、努力喚起閱卷老師的同情心--這是保證考生能夠贏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現:
(1)卷面整潔,字體整齊,層次清楚,使閱卷老師一目瞭然,產生愉悅之感;
(2)敘述和論證符合邏輯,步驟明確,無前後顛倒,答非所問的表達
(3)字體娟秀整齊,粗細得當為度
(4)試卷無異味,不要使用刺激性大、氣味重,油膩性的葯物或降暑用品
(5)考生答卷字數適中。使閱卷老師處理時間短且效率高,一般分析性小題的字數控制在50~60字以內,論述性大題的字數在300字內,不要下筆千言,不切主題,使閱卷老師費時,費眼力,產生厭倦情緒。
(6)除上述情況外,試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劃破,讓人懷疑可能做記號
F. 高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學的問答題須注意什麼
問答題,注意字跡端正,書寫流暢通順。
選用正確的書本主幹知識,解決題中的實際問題。
區分設問類型,原因類、措施類、意義類,等。評析題,堅持辯證思維,肯定與駁斥。
G. 經濟生活中如何發揮作用答題
價格變化的原因
【設問模式】某商品價格不斷上漲(下降)的原因?【答題模板】價值+供求+紙幣發行量+市場的缺陷+國家經濟政策
【答題要素】
價值決定價格:價值量越大,商品價格越高;價值量越小,商品價格越低。
供求影響價格: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供過於求,價格下降。
紙幣發行量: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物價會上漲;相反,物價會下降。
市場的缺陷:市場調節具有盲目性、滯後性,一些生產者、經營者惡意囤積,哄抬價格。
國家經濟政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主要通過控制流通中的貨幣量以及財政支出的數量,平衡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保持物價穩定。
例(2017年高考全國2卷)玉米收儲制度的改革,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場硬仗。為保障玉米的生產和供給,我國長期實行保護價(對農產品規定最低價)收購種植農戶玉米的臨時收儲政策。2012年以來,國際玉米價格大幅下跌,國內玉米價格遠高於國際價格,造成了國內玉米庫存高企和正常流通受阻。2016年,國家發改委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對我國玉米主產區東北三省一區的玉米收儲制度
進行改革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生產(種植)補貼」的新機制,2016年國內玉米市場價格比上一年出現下跌。新機制運行扭轉了近些年玉米價格不斷提高、庫存不斷增多、補貼和虧損不斷增加的局面。
結合材料,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國內玉米價格下降對玉米市場可能產生的影響。(8分)
答案:(1)玉米種植面積下降,供給減少;下游企業生產成本降低,需求擴張;消化庫存,促進玉米供需平衡;縮小國內外玉米價差,減輕玉米及替代產品的進口壓力。
(2)政府完善補貼政策;種植戶根據市場需求優化種植結構;採用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降低生產成本。
H.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材料題怎麼答
要確保答題的大方向不能錯,一定要認真審題,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隱含條件,排除干擾信息和迷惑條件,並完成以下思維要點:
第一,辨明試題的指向,明確試題的設問點,問什麼,答什麼,避免答非所問。
第二,分析命題者的意圖,明確試題所要考查的知識范圍。
第三,排除思維定勢的影響,越是似曾相識的題目,越要小心,不能簡單地用已做過的類似題目的思維去解答。
注意
要求使用政治學科專業術語進行答題,而不能使用生活化語言去答題。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是專業術浯,如經濟常識中的通貨膨脹、價值規律、新型工業化道路等等;哲學常識中的物質、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量變、質變、認識、實踐、人生價值等等。
政治常識中的國家職能、國家政體、共和制、民主權利、依法治國、國家利益、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時政性語言中的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循環經濟、自主創新能力、創新型國家等等。
I.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該公司成功的秘訣
①企業要自覺遵循價值規律,制定正確的經營戰,阿里巴巴改進營銷方式,變傳統商務模式為現代化的電子商務模式,成功的經營策為公司盈利創造了巨大的潛力。 ②企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開發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形成競爭優勢,提高公司競爭力。 ③提高產品的質量與服務水平,品質的保證、優質的服務為公司樹立良好的信譽與形象,贏得了市場的依賴。 ④採用科學管理模式,完善公司員工激勵機制,通過績效評估的管理方式,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了人力資源的優勢。 【解析】本題以大數據時代下企業的發展為背景來考查影響公司經營成功的因素。做好此題首先要解讀設問,回歸課本尋找理論,我們可以定位知識點是企業的經營發展;然後要針對案例中的具體做法,與理論進行對接。「傳統商務模式向現代電子商務轉變」這是正確的經營戰,「新技術和卓越的商業模式結合」體現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整合數千家品牌商、生產商,提供 100% 品質保證的商品」是提高質量與服務水平,樹立良好信譽的表現,「績效評估的公司管理系統」是科學管理方法的體現。答題時不要生搬硬套,還需要針對材料進行語言的調整和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