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經濟主要靠什麼
問題一:日本經濟來源主要靠什麼?詳情資料. 1)簡單分析:
除多優良港灣外,促使日本工業業發展的原因還有以下幾方面。
●深刻的歷史原因。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後,對外侵略擴張,實行殖民統治,靠戰爭和掠奪來積累資本, *** 本國的工業發展,給亞洲許多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出於戰略需要,投入巨額資金扶持日本經濟,使日本工業很快得到恢復。從50年代開始,歐美發達國家相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日本抓住機遇,使工業生產開始高速增長。
●重視科技。日本一直重視發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國」的新戰略。在大力開發尖端科技的同時,日本特別重視將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發展教育。日本發展經濟的優勢之一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因此,日本努力發展國民教育,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同時,日本 *** 通過「危機意識」的灌輸,使國民自覺地努力工作。長期以來,日本人工作強度之大和每周工作時間之長,是歐美發達國家無法比擬的。
(摘自高中地理新教材)
(2)詳細分析
日本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在戰後不同時期,日本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業績和表現,但從總體上看,其發展速度一直遙遙領先於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宏觀及微觀經濟效益也令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望塵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夠從戰敗的廢墟上迅速站立起來,隨之又實現了經濟的長期高度發展,這中間既有歷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於戰後政治、經濟等多方面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條件,還受益於戰後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一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歷史條件歷史賦予戰後日本的條件是雙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 *** 和社會各界卻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變了其不利的一面,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均處於嚴重的癱瘓和混亂狀態,大多數國民在飢餓失業的困境中幾乎失去了恢復和重建經濟的信心。但事過不久,日本 *** 即重金聘請了許多專家,請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日本經濟恢復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進行評估。專家們指出,日本面臨的不利條件主要是:(1)國土狹小,總面積只有37.7萬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總面積的75%。(2)礦產資源貧乏。雖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極少,而原油儲量則更少,只有900萬噸左右。(3)人口相對過剩,人均耕地面積太少。(4)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技術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後20~30年。(5)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差,被視為劣等貨。(6)戰敗投降,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7)企業資金不足。同時他們也指出,日本經濟發展不光有不利條件,也有有利條件:(1)尚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2)重化工業發展有較長歷史,也較為先進,盡管已轉化成了軍工產業,但恢復民用並不難。(3)勞動力質量高,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4)國民長期接受島國意識熏陶,受儒家思想影響,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場經濟觀念,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強,工作勤奮,集體感強,能夠聯合對外。(5)擁有大量高級技術管理人才,隨著戰後對日官僚財閥的整肅,他們脫穎而出,走上社會經濟、政治主導崗位。(6)國家干預經濟有經驗,效果突出。(7)有美國的保護,軍費支出少。(8)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進步顯著。(9)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大戰中的軍工技術大量轉向和平經濟,新的科學技術在和平環境中發展更快。(10)作為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在東亞乃至整個世界,均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有利於展拓市場。、戰後日本經濟的展大約經歷了三個發展時......>>
問題二:日本經濟主要來源是什麼? 娛樂 電子產品 旅遊業 動漫AV 製造業
能以最小的成本賺更多的利潤這是它一大有點
問題三:日本經濟靠的是什麼發展的 特點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2.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日本與中國的貿易,日本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品。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是主要的工業區。3.影響日本工業分布的原因。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依靠國際市場,是形成日本工業臨海分布的主要原因
問題四:日本屬於什麼經濟? 這個怎麼定義呢?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上沒有任何優勢,因此在發展經濟時必須依賴進口原材料。從時間或者說從其發展的歷程看,在二戰以後,日本獲得了美國的援助,積極向美國引進並承接其轉移的產業,進行加工貿易,而這時原材料肯定是基本進口的。之後日本經濟騰飛,在上世紀80、90年代一度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在這個過程匯總,日本的經濟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不再是單純的原料加工,而在創新上進步巨大,出現了索尼、豐田等可以叫板西方的品牌,科技實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並且在經濟上對外的依賴很大,尤其是原材料上。但是,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市場對外依賴也很大,其實這是一定程度上的,畢竟日本國內人那麼多,在國內的文化上,日本人也對國貨情有獨鍾。
下一個問題,外向型經濟是說本地或本國市場對外部的依賴性上,有些是原料依賴,有些是市場依賴,不一樣。而加工貿易,是一種發展的模式,通過來料加工,充分利用勞動力或土地優勢獲得利潤。改革開放前的珠三角就是這種模式。
望滿意。
問題五:中國經濟和日本經濟有什麼區別? 中國的經濟和日本的經濟有高度的依存度。最近兩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了日本,但是現在兩國經濟都遇到了不同的問題。
日本方面主要是由於國內長期的通貨緊縮,日元一直處於一個很高的水平,對於外向型經濟的日本來說極大的不利於產品的出口,現在日本的老齡化加劇,人口每年都在減少,國內的市場越來越小,加之主要出口地歐洲和美國經濟不景氣,與中國的領土矛盾,導致最近些年出口一直在下降,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現在經濟處於一個停滯的狀況,現在日本 *** 負債很高。
中國方面的問題主要是長期一直處於國際市場的最底端,幾乎所有的核心部件都需要進口,絕大部分的利潤都是外國企業創造,近些年來人口不斷的老齡化,勞動力開始缺失,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導致世界各國的工廠開始向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的南美洲和東南亞轉移。中國近些年來一直承擔著世界各國的加工工廠的角色,產品主要外銷各國,由於主要貿易對象經濟不景氣(和上邊的日本一樣),出口遇到困難,只能轉向國內市場,但是國內貧富差距巨大,上層消費有限,下層不敢消費,房地產吃掉了大量的未來消費力,未來幾年可能會迎來一個經濟放緩的時期。
學術型比較:
對中日兩國間的經濟實力進行比較非常復雜,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進行比較將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例如,目前我國沿海地區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城市建設、市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已經接近日本,我國在航天技術等領域以及外匯儲備方面甚至超過了日本,但我國在更多領域仍落後於日本。
●從宏觀經濟層面看,日本現代經濟制度、金融制度、法律體系、現代企業制度等已經相當完善成熟,而且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形成覆蓋全社會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體系,盡管目前由於財政困難導致日本的養老金制度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其基礎並未動搖。而我國的現代經濟制度正在建設和完善之中,醫療與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還剛剛處於起步階段,要達到覆蓋全社會的程度尚需時日。
●從發展階段看,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目前城市化率高達70%以上,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幾乎不存在差距,國內市場處於飽和狀態。我國當前仍處於工業化的初中期階段,城市化率僅為46%,而且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存在很大差距。我國的農民購買力太低,廣大的農村市場還沒有完成啟動。
●從產業結構上看,日本早已形成發達國家型的產業結構,不論是產值結構還是就業結構,第一產業已經下降至5%以下,第三產業接近60%。而我國現在農業就業人口仍佔50%左右,農村人口仍占總人口的60%左右。
●從增長模式看,目前我國增長模式還比較粗放,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設備投資和出口牽引。日本則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已完成工業化目標,跨入了成熟階段的門檻,早已結束「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的粗放模式。
●從企業層面看,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企業就已相當成熟,擁有豐田、日產、日立、東芝、松下、新日鐵等世界頂級企業,而且這些企業,當然也包括許多中小企業,掌握著眾多的核心技術,形成了許多世界級品牌。日本企業與歐美企業相比幾乎無差距可言,所生產的產品如機器人、半導體、家電、汽車等甚至要超過歐美。而從我國的現狀來看,世界頂級企業極少,世界頂級品牌甚至還沒有出現。特別是我國的企業嚴重缺乏自主核心技術,企業大而不強。
另外,日本企業在附加值高的研發領域和銷售領域佔有絕對優勢,而我國企業的優勢主要在附加值較低的生產和組裝領域。日本的出口產品從研發到生產、銷售均可由日本企業完成,幾乎可獲得其利潤的百分之百。而我國的出口產品60%左右是由外資企業生產的,出口產品的關鍵零部件大多依靠進口,而且越是高端產......>>
問題六:日本靠什麼發展經濟,中國應該借鑒哪方面? 高新技術產業呀,日本的高新技術產業不知道比中國強多少。 所以,我們要大力發展科技,教育。
問題七:日本經濟發展如何? 不論什麼時候,日本壓力都來源於基礎產業的農業問題,這是客觀事實,所以說不論它跑得多快一旦摔倒就很難爬起來!當前國際國內環境基本穩定,日本總體來看還在高速前進!
問題八:貨幣的價值由什麼決定為什麼日本經濟那麼發達但日圓 錢也是商品的一種, 一樣受供求關系而決定價值。
問題九:日本是一個經濟高度 的國家。領土是由 , , , 四個大島組成,其中什麼最大 日本,全稱日本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四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千米。主體民族為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
本州島,日本最大島嶼,意為日本原本之土地。東北隔津輕海峽與北海道相對,西南隔周防灘和關門海峽與九州島為鄰,南隔瀨戶內海與四國島相望,西臨日本海,東瀕太平洋。呈東北-西南向,長約1500千米,最寬處約300千米。主島面積22.7萬平方千米,連同屬島面積約23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61.2%。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80%。
❷ 日本的經濟主要是依靠什麼
日本發展經濟的支柱產業,具代表性的就是汽車、電子、動漫。其中,汽車產業是日本製造業的一張金牌名片。2018年,汽車產業在日本工業產中的比重達到40%之高。汽車與相關產業,至少為日本提供了超過530萬個就業崗位,占據日本勞動總人口的近10%。日本進入全球500強的工業型企業中,利潤一半以上來自於汽車製造領域,位居日本諸企業之首的豐田年營收達到2500億美元,幾乎日立、索尼、松下與東芝的總和。在眾多日本工業企業中,利潤排名前五的全是汽車製造企業。如果再加上汽車玻璃、汽車金屬材料、汽車電子等相關產業,那麼汽車工業與其相關產業在工業領域的佔比超過50%。而在電子產業上個,日本主要競爭力來自於元件,包括京瓷 (Kyocera)、村田(MuRata)、松下(Panasonic)、太陽誘電(Taiyo Yuden)、TDK、富士通(Fujitsu)、日立(HITACHI )、興亞(KOA)、羅姆(Rohm)。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就是全球最大的動漫作品出口地,占據了全球動漫市場60%以上份額,其中在歐美國家的佔比更是超過80%。
❸ 日本主要的經濟模式是
日本主要的經濟模式是【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日本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後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對原料進行加工,製成工業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
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1.建立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
;
2.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
3.政府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
4.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5.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
❹ 日本企業是怎樣進行組織管理的
一、日本文化的淵源
美國一位企業家曾說過,美國在和日本的國際競爭中之所以失敗,其根本原因是美國文化和日本文化不同,也就是說商場上的勝負可以看作是文化競爭的結果。美國是典型的西方文化,而日本是典型的東方文化,這里自然有著巨大的差異,由於文化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對於文化的定義自然有著許多種說法,這里我們不去討論。我們可以肯定地認為,日本的文化是一個近乎宗教式的文化,它宗教的來源十分復雜。其中主要的有這樣幾個:儒教、道教、佛教和神教,但是日本對個人宗教信仰是沒有什麼規定的,一個人可以同時信仰幾個宗教。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日本由於這種信仰的自由,他完全可以吸收各種宗教中有用的東西或者說將各種宗教中對人類發展有用的精華吸收為己有,同時又可以摒棄各種不利於自身發展的糟粕,這無疑是一種良好的學習傳統。
儒家文化起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經過2000多年的演變成為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它的中心概念是仁、義、禮、智、信,強調天命和做人的道理。雖然它的空間范圍是以家為中心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把國也當成家來思考。然而,日本人卻把這一概念進行了延伸和升華,把家變為企業和組織,原來的一套儒家理論就變成了企業發展凝聚力的文化基礎。因此,在日本,對企業的忠誠就甚於中國人對家的忠誠,日本人對世界的觀點具有一種禪的味道,他們把無物的空間看作是有物的。巴斯克和艾索思在他們的《日本的管理藝術》一書中就談到日本人和西方人在這一點上的本質區別:「在一處禪院中,園中有幾塊大石頭立在鵝卵石堆成的小池塘中,西方人看到的是石頭,日本人卻習於注意石頭所形成的空間。」他們非常欣賞老子「水」的學說,講究以柔克剛,認為水是一種境界,當他們遇到阻礙的時候,他們認為「最好的辦法不是把阻礙炸掉,而是悄悄在周圍找出一條路來,讓水可以自行緩緩流瀉。」在西方人看來如果不是白的就是黑的,而日本人卻可以接受是灰的。這些都說明了日本人對待世界和對待人的一種很特殊的世界觀,這是他們大和文化的特徵,是一個接受了世界文化之後又進行了吸收和消化所形成的優秀的民族文化。在這個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日本企業特有的企業文化,這一企業文化成為日本在世界市場上叱吒風雲的銳利武器。
二、日本文化的成因
日本的企業文化主要是由這樣一些原因形成的:首先,日本是單一民族的社會,結構是同質的,具有國民意識和行為趨於同一的民族習慣。其次,是長期受到東方文化的熏陶,有一種和現代企業文化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基礎。第三,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改革為日本企業文化發展創造了一個有利的環境。第四,日本的社會文化的恩恥觀,強化了從業人員對集體的「一體感」,為孕育日本的企業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五,日本善於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優秀的文化,把這些文化的優良特徵融於一體,形成了既有原則又有信條和精神的企業文化。第六,依靠企業自身的努力長期堅持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才逐步形成。
三、日本文化的特徵
日本的企業文化主要有這樣的一些特徵:1、現代文明和日本傳統文化交融。不論是東方的傳統還是西方的現代,只要是有利於我的就「拿來」。在日本的企業文化中,體現了集團意識和思想上的「和」「忍」「信」等觀念。2、企業的家族化。日本把家的概念推廣為企業和組織,強調企業是一個大家庭,雇員和管理人員之間是有一種親屬式的團結,在企業的決策方面採用的是稟議制,徵求各級管理人員意見,以保證群體的親和感。3、重視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感。企業除了對職工進行技術、業務方面的培訓外,還十分重視對員工的精神方面的培養,使員工牢牢地樹立集體共榮、獻身企業的觀念,把企業置於自己行為的最高位置。4、加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採用各種制度來加強員工的集體觀念,使員工有一種歸屬感。5、充分發揮群體的優勢,提倡企業內部的競爭是一種為企業出力的競爭,鼓勵員工在企業中提出包括技術革新的各種意見和建議,提倡一致對外。
四、日本的企業管理體系的三大支柱
日本企業是在60、7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迅速地發展壯大起來的,他們的發展壯大不僅有經濟的原因,還有社會的原因,其中也有當時的國際形式帶來的好機遇。歐美是十分突出各人作用的,以理性的思維考慮一切問題,往往是六親不認。而日本人恰恰相反,他們突出的是群體的作用,以「和「為「貴」,這種思想來源於中國的儒家學說。在日本,企業經營就是以此作為其理論的依據。
日本的管理,如果探究其理論,除了上述的這些東方文化體系外,幾乎找不到其他的管理理論基礎。他們主要偏重於管理的方法、管理的體制和管理的技巧等方面,一句話,他們主要以實用為主。雖然這一策略和日本特有的大和文化相結合是一個比較完美的管理體系,但它也並非沒有缺陷,這雖是日本人的一個天才發現,但如果偏執於這一發明的話就會給他們帶來不良的後果。
❺ 日本企業成功的秘訣
日本企業的經營理念凸顯了人本、質量、消費者至上、環境、 和 、全球等六大主義,這些特徵造就了眾多的成功企業。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日本企業成功的秘訣,歡迎閱讀!
日本企業成功的秘訣:堅守本業
全球的長壽企業在日本得到高度集中,創業超過1000年歷史的日本企業有7家,超過500年的有39家,其中寺廟建築公司“金剛組”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的企業,創辦於公元578年,衣缽相傳至今已近四十代。
那麼,這些企業為何異乎尋常地“超長壽”?當我們試圖解開背後的秘密時會發現,不管時代的風雲如何變幻,外界誘惑如何之大,清楚自身的定位和方向、踏踏實實地堅守本業可以說是企業長壽的必要條件。
金剛組曾遭遇的教訓
以金剛組為例,其成立的契機是篤信佛教的日本聖德太子(註:日本也有研究稱系虛構人物)為慶祝滅掉了廢佛派官員物部守屋,而從朝鮮半島請了三名“宮大工”(註:指專門修建神社、佛寺的工匠)興建日本第一座官寺——四天王寺,以祈求法神四天王,庇佑佛法及信徒。其中的一位“堂宮大工”柳重光(金剛重光)成立了金剛組,並接受聖德太子之命,從此長留在日本負責四天王寺的修護。
在此後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金剛組一直以建造佛寺為主,尤其是607年建造的法隆寺是日本木造建築的巔峰之作,與四天王寺並列成為代表日本建築的兩大歷史遺產。這些精湛的建造施工 方法 一直保留在金剛組《施工方法匯編》中,代代相傳,金剛組目前的公司顧問金剛利隆便是第39代。
在金剛組公司內部,分為畑山組、木內組、土居組、加藤組、木口組、岩崎組、北野組和羽馬組等8個組。這8個組既互相競爭、保持獨立,又密切配合、互為一體,每個小組都會集中精力改良技藝,而接單時總部會評估各組能力,以決定由哪一組來承辦。
這8個組組長開始做“宮大工”的年齡分別是19歲、18歲、17歲、20歲、16歲、24歲、17歲、18歲,毫無疑問,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的化身,他們共同組成的金剛組“匠會”無疑代表著日本寺廟建築業的最高水平。
在1400年的歷史中,金剛組亦曾面臨諸多波折。比如,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曾出現反佛教運動,許多寺廟被毀;二戰時,金剛組曾靠承接製造軍用木箱艱難地熬了過來。而在1934年傳至第37代時,也曾出現後繼無人的局面,金剛家族的世襲子孫們都無意經營,家族最終不得不任命第37代嫡孫之妻挑起大梁,成為第38代傳人。
毫無疑問,繼承人選擇上的靈活性的確是金剛組永久傳承的重要 經驗 之一。金剛組不但允許讓女性傳承,而且“選賢與能”,並不局限於採用單傳長子。若遇到後代中沒有兒子的情況,就會招進門女婿,讓其改姓以傳承衣缽。
不過,除了技術精湛、傳承靈活外,金剛組成為“超長壽企業”的最重要原因恐怕當歸結為是堅守本業。金剛組第40代堂主(相當於總裁)金剛正和曾言:“我們公司能生存這么久其實沒有什麼秘密。正如我常說的,堅持最最基本的業務對公司來說非常重要。”在金剛正和眼中,無論經濟繁榮還是衰退,專注於自己的核心業務永遠是生存之道。
實際上,金剛組曾遭遇的最大危機便是起因於對這一原則的背離。在日本高增長期,曾出現房地產熱,金剛組也未能抵禦住誘惑,除了建造寺廟、庭園外,開始涉足進入一般的建築行業,在泡沫經濟破滅前憑借高質量、高價格模式獲利。
但隨著泡沫經濟崩潰,房產市場陷入低價競爭,據金剛組現任會長小川完二回憶,金剛組當時名下的房產很多都是建設成本達6億日元,但售價最多隻有5億日元。資產嚴重縮水的金剛組頓時陷入債務纏身,資金周轉惡化,2006年不得不宣布清盤。
在那樣的時刻,出 手相 援的是大阪的知名建築公司——高松建設,高松建設會長高松孝育認為,“傳統悠久的東西一旦破壞就再難復原,讓‘大阪之寶’——金剛組崩潰將是大阪建設行業的恥辱。”在高松建設的強勢支援下,金剛組才總算完成重建。如今的金剛組已經重新回到原點,回到金剛家族家訓中的名句——“莫貪圖賺太多錢”,心無旁騖地專注於寺廟建設等核心業務。
堅守本業是長壽企業的共性
事實上,據長期關注百年企業的日本 財經 媒體人岸宣仁分析,長壽企業的總裁往往都是堅實、質朴、認真的人,即使在泡沫經濟時期也大都能做到堅守本業,不會隨意涉足與本業無關的業務領域。
比如日本最大的綜合性辦公用品供貨商國譽(KOKUYO),系黑田善太郎於1905年創立,最初僅生產當時在日本被普遍使用的賬本(日式賬本)封面,如今已傳至第4代黑田章裕,業務范圍擴至西式賬本、傳票、便箋、文具、辦公品等,但自始至終一直都圍繞辦公用具展開,即使在泡沫經濟時期也是堅守老本行,沒有因為誘惑太大而理念動搖地將資金投向本業以外的領域。經營理念的穩定讓公司收益也一直極為穩定,從日本1945年戰後至今,幾乎一直都是盈利,只是在2002年出現過短暫的經營赤字,原因是為拓展網路銷售而進行了先期投資。
國譽公司的原點是創始人黑田善太郎留下的家訓——“正百枚”。據說,在黑田善太郎創業時,銷售日式賬本的同行之間雖然都聲稱所銷售的是“賬本100枚”,但實際上只有98枚,因為前後兩張表紙也被算入進去了。
黑田善太郎對這一現象非常氣憤,力主“既然說是賬本100枚,那就應該確保實際可使用的賬本頁數為100枚”,並率先帶頭銷售實際頁數為100枚的賬本。因此,看似簡單實則蘊含偉大經商信念的“正百枚”便作為家訓代代傳承,影響著國譽公司的百年發展歷程。
與之相似的還有日本知名的麵包店——中村屋。創辦於1901年的中村屋在日本幾乎無人不曉,其創始人相馬愛藏的經營理念就是“將來不管遇到什麼事,都絕不插手大米期貨市場和股票市場”。這樣的理念也是衣缽相傳,讓中村屋在泡沫經濟時期都沒有像其他同行一樣趁機急速擴張店鋪,從而避免了泡沫經濟破滅後的負債,當然更沒有涉足股市去通過炒股獲取暴利。
此外,有400多年歷史的竹中工務店也是如此。竹中工務店是竹中藤兵衛在1610年創辦於名古屋,創辦至今都是家族繼承式經營,竹中藤兵衛定下的“不投機取巧,不靠稀奇古怪吸引世人眼球,致力於建造優質建築”的理念一直在傳承。
竹中工務店也幾乎不涉足與核心業務無關的行業,只是埋頭專注於打造優質建築,因此即使經歷泡沫經濟的巨大波動,身在建設行業雖然不可能完全不受影響,但相對而言,竹中工務店受到的沖擊要遠小於同行。
可以說,日本長壽企業的經驗或教訓,尤其是在泡沫經濟時期的所作所為無一不讓人深思、給人以啟發。在世事喧囂之下,在他人四處出擊、六心不定的時候,專注將是多麼難得的品質。專注,也許會失去某些潛在機會,但同樣可能規避某些不確定風險,專注的反面是浮躁,而唯寧靜方能致遠。
日本企業成功的秘訣:育人育心
“誠心”的高層管理者
高層管理者往往是企業的主心骨,他們參與制定企業發展的基本方略。在這一過程中,擁有“誠心”最為重要。很多日企高管都認為,只有真誠地對待員工、顧客、工作,才能做到不自欺,不欺人,也不會被人欺。日本企業對高管的“誠心”要求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對員工以誠相待。日本企業界認為,人與人一起工作時會產生一個“活力場”,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激發員工的活力,並且使它們都投入到同一個方向。日本企業為新入社的員工舉行盛大的歡迎晚宴,為連續工作20年的資深員工舉辦慶典,社長親自發放功勛獎勵……員工真切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認為這樣的企業值得他們定下心來努力工作,從而煥發出巨大的創造力。
第二,對顧客以誠相待,要永遠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松下幸之助說過:“無論公司發展到多大,都不能失去感謝社會的心。”基於這一認識,松下電器堅持向顧客、協作部門讓利,長期奉行低價經營戰略,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第三,以“誠心”來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和不斷提升。在日本可以時常聽到這句話:用二流的材料製造不出一流的產品,用二流的態度也製造不出一流的產品!日本企業在判斷是否進行工作改善時,往往堅持一個根本原則——改善的結果是否對客戶有利。如果改善的結果只對企業有利,而對客戶來說沒有明顯的好處,那就不能改。這就是“一流的態度”。
一家著名的日本電子製造企業得到市場反饋,一個編碼器可能屬於不良產品。該產品按規定先被放入自動性能識別裝置做不良品測試,經過三次測試都沒有發現問題。人工檢測也未發現任何異常。於是由資深檢查員進行第二步解體檢測,結果也沒有發現問題。該企業憑經驗得出最終結論:這是一個質量雖然合格卻只算勉強合格的產品。於是,該企業高管拍板:為滿足經銷商和下游企業的要求,主動提高合格標准。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就必須由企業做出犧牲,從而把絕對可靠的產品交到經銷商手中。
“熱心”的中層管理者
中層管理者在企業里至關重要,他們不但要像高層管理者那樣,了解企業的總體規劃和戰略,還要知行合一,將企業的理念和宗旨轉化為具體行動。他們對企業高層的思想摸得很透,同時對一線員工的想法及實際困難了解得比較細,所以能把企業上下聯結為一個整體。這種能力源自他們異乎尋常的“熱心”。
我工作過的一家生產塑料食品袋的公司,每天上下午各有10分鍾的員工休息時間,但所有的機器都不能停,由管理者頂上。那是一個容納20台不同類型機器的車間,車間負責人不但僅憑雙手就保證了正常生產,而且還能在10分鍾里把所有的機器和產品質量都檢查一遍,讓人拍手叫絕。員工重新上崗後,負責人仍不能休息,還要繼續巡視和指導整個車間的業務直到下班。日企中層管理者所表現出來的耐心與周到也非常令人感動,我曾親眼見過一位管理者為正在操作的員工挽起褲角保證安全。
這些熱心的中層管理者被人們譽為“既善於燃|燒自己的激情,又善於點燃別人激情的人”。與高層管理者相比,中層管理者的這種熱心對員工的影響往往更大、更直接。
為什麼日企能大量涌現這樣的中層管理者?因為企業堅持“舉直錯諸枉”的幹部選拔原則,將正直有德之人置於眾人之上,整個組織都會變得正派;相反,如果選拔幹部重才不重德,就難以服眾,容易使組織陷入人心不穩的困境。
“定心”的一線員工
一線員工的“定心”主要體現在遵循企業的基本制度,達到企業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熟能生巧,在各自的崗位上“神與物合”,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不平凡,從而協助 企業管理 者推進各項改善工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定能生慧”。
在某日企大連工廠,一個經過自動生產線檢測合格的零件被一名質檢女工用雙手判為不合格,經過更精密的檢測,發現其內面的一層錯圈比規定的標准高了兩毫米,超出了誤差范圍。所有員工都驚呆了,日方管理層重重地獎勵了這位女工,他們堅定地認為女工能創造奇跡絕非偶然,而是對工作高度專注的結果。
為了使員工都能定心工作,日企下了很大工夫,主要有三大舉措:一是長年推進“5S”來創造如家一般的工作環境,讓企業真正變成員工樂意待的地方。二是本著“求質不求快”的原則培養員工,而且提倡管理者以身示範。再詳盡的操作手冊也不可能讓新員工學到企業的傳統和精髓,管理者只有到一線親自教導員工,才能真正實現“道”的傳承。三是密切關注員工的身心狀況,提前一步為員工“打氣”或“減壓”。日企認為“防患未然”比“治病救人”更重要,也更有效,大都樂意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如在企業內設專職咨詢員,各級管理者不定期到現場與員工聊天。
日本企業育人育心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無論世界如何變化,只要能堅持不懈地培養大批“誠心、熱心、定心”的員工,企業將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❻ 二戰之後的日本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許多學者認為,日本經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為日本政府適時地制定和實施了與其市場經濟模式相適應的宏觀調控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打造了日本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的奇跡。 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中,日本的宏觀調控法別具特色,可以說日本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宏觀調控法發揮作用較為徹底、成功的一個範例。在考察日本宏觀調控法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為了對這一論點提供佐證,本文擬從歷史角度對日本市場經濟模式對宏觀調控法的影響加以事實論證。 一、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 日本經濟體制的重要特點是政府一直重視和強調對經濟的管理、干預。當代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獨樹一幟,這種模式的形成既與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所逐步建立的具有東亞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有著歷史的聯系,又是戰後日本學習歐美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經驗,並將其同本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相結合的結果。 日本的經濟是在政府的直接扶植和保護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實行「戰時管制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完全置於政府的統一控制之下。二次大戰結束後,一直到1952年基本實現經濟復興為止,在美國佔領軍控制下的日本政府仍然高度集中地控制國民經濟,實行「統制經濟體制」。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之後,日本才逐步確立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競爭機制。但是,政府並沒有放鬆對宏觀經濟的干預,政府主導型的宏觀經濟管理體 M一直延續到現在。只不過是政府控制宏觀經濟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變化,從行政手段為主改變為經濟手段為主,從直接方式改變為間接方式。 正是這種歷史導致日本的經濟雖為市場經濟,但有著遠比歐美各國更廣泛、更深入和更有成效的國家參與和干預。歐美型的市場經濟模式首先是市場制度自身的運動,政府幹預只限於對市場制度自身運動的缺陷進行補充。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則不只限於此,這是由日本特殊的國情及其市場經濟形成和建立時期所處的特定的歷史環境決定的。二戰之後的日本經濟要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同時要盡快趕超歐美經濟水平,世界經濟發展的壓力和日本自身的國情都不容許它走英美模式發展的漫長道路。為實現超常的發展速度,日本選擇了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將過去那種政府與壟斷資本的密切關系來了個變種,演變為一種新型的政府強有力的指導經濟活動的關系。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是在市場競爭的基礎上,由政府出面,積極主動而強烈地干預經濟。這種干預不等於直接管制和行政強制,政府的計劃是導向性的,主要通過產業政策有目標、有步驟地引導資源配置過程,推動經濟發展。 日本的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基礎上的政府主導型模式,具有兩個顯著特點: (一)強有力的經濟計劃導向 (二)卓有成效的產業政策調控 二、計劃法和產業政策法為主導的宏觀調控法 歷來計劃與法律,看起來毫無緣份,但兩者間尚潛在著一種本質性的內在聯系,同時在歷史性的發展過程中,計劃在法律上的意義也更加明顯起來。經濟計劃被直接以法律形式表現出來,或者被賦予法律意義,或者以法律規范計劃,還是二次戰後的事。西方國家在二次大戰以後,其計劃與法律的關系就開始日益密切起來。它們往往根據國家計劃制定經濟政策,又根據經濟政策制定有關法律。 經濟計劃在日本的宏觀調控法中佔有重要地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戰爭期間就制定了一系列計劃,但這些計劃只屬於經濟政策的領域,在法律上並無任何規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逐漸出現了有關經濟計劃的法律。在戰後糧食不足對策的《確保糧食臨時措施法》中制定了《農業計劃》;同時在《糧食管理法》修改時制定了《配給計劃》。另外,這一時期許多有關物資供給的法律中都有對計劃的要求,這些計劃主要有:根據《穩定蔬菜生產交售安全法》制定的「生產交售現代化計劃」;根據《甜味資源特別措施法》制定的「生產振興計劃」;根據《石油業法》制定的「石油供應調整計劃」和根據《石油供求調整法》制定的「石油生產計劃」等。 日本的產業政策法數量多、覆蓋面廣,可分為四類:一是基本的法律與法規。主要針對基本經濟關系及各類產業,為各類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理順關系,是具有綜合性的法律與法規,如企業合理化法。中小企業法等。二是培育振興的法律和法規。主要目的是扶持基礎薄弱的戰略性產業的發展,如機械工業振興措施法、汽車工業振興法等。三是協調產業內部企業關系的法律與法規。四是調整援助的法律和法規。這類法律法規主要是為了解決傳統產業和衰退產業的調整問題,如平穩調整產業法等。 日本產業政策法的基本特徵是具體的產業政策立法都有相應的產業政策規劃為依據,不同時期的產業政策規劃為具體的產業政策立法提供了指南。在日本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產業政策法律,每一階段經濟發展的方向大體上也與產業政策所指的方向相吻合。 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之間存在著事實上的密切聯系,這種一致性絕不僅僅是一種巧合。法律作為一種上層建築,是被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和宏觀調控法正代表著這樣一種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這是二者之間存在的第一位的關系。雖然除去市場經濟模式之外,社會政治條件以及歷史文化背景等也是影響一國宏觀調控法體系的重要因素,但相對於基礎性的關系來說,這種影響要弱的多。當然,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的影響是相互的,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日本之所以在戰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市場經濟模式,除了經濟和政治因素外,還與它的法律制度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它的法律制度有效地支撐了其市場經濟模式的形成和完善。但宏觀調控法對市場經濟模式的影響相對兩者的關系來說只是次要的、第二位的,一國的市場經濟模式對其宏觀調控法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影響才是根本。只有真正協調、處理好二者之間的本末關系,才有助於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
❼ 日本工業的經濟模式是怎樣的
日本工業的經濟模式是,進口—加工—出口,因為日本的自然資源非常缺乏,比如說美鐵石油,他們全靠進口,然後進口過來的資源再利用他們的技術加工成工業製成品,而日本的市場是有限的,因此他們的工業製成品大多數是用於出口,你自就形成了進口加工出口的經濟模式
❽ 日本經濟的特點
在市場經濟中發展起來的日本的企業制度,也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的一些特徵,如現代日本的企業大都是股份制企業,在日本也存在龐大的證券市場,企業的經營活動也都遵循市場競爭規律。但這些並不是日本企業制度的全部,有些東西在現代日本企業制度中,則是某種形式的存在。如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在日本企業只是一種形式的存在。構成日本企業制度的主要內容,或者說構成日本企業制度的獨特性,是存在於日本企業中的另一種關系,即自上而下的具有濃厚宗法色彩的依附關系。
這種宗法依附關系,分這樣幾個層次存在。第一個層次是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即政府對企業指導、保護的「護送船隊」關系。政府對企業除了通過產業政策誘導和管制外,還通過「神仙下凡」派往企業的官員,對企業進行滲透。第二個層次的關系是行業關系。行業關系通過行業協會和財界組織來實現。行業協會沒有政府背景,主要協調行業內事宜,制定行業標准。第三個層次的企業之間的「序列關系「。企業之間的序列關系主要表現為三種關系。(1)隸屬於企業集團(財團)的序列關系。日本不同的財團在歷史上屬於同一財閥延續下來的。每個財團以銀行和商社為中心形成鬆散的聯系。同一集團之間在商業上相互照顧。如企業之間的商品采購要優先從本財團內的企業采購。如在日本研修中參加富士通舉行的多次酒會上,所用啤酒是和富士通屬於同一財團的企業的啤酒。(2)主銀行關系。日本企業的金融業務都由一家銀行承擔,銀行向企業派遣幹部,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時銀行出手救濟。(3)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的「專屬配套關系」。中小企業依附某一大企業專門為其提供產品配套,大企業保證中小企業的經營業務、向中小企業派遣幹部、提供技術並壓其降低成本。政府的指導、行業協會和財團、主銀行隸屬、專屬配套等構成了企業的存在外部關系。企業內部的勞資關系主要通過企業內部的工會、僱傭終身制、年功序列制等制度來維系。
市場競爭的關系是一種橫向的關系,而自上而下的從政府到財團、從銀行到中小企業的關系網是縱向關系。將企業劃分在不同的條塊之中自上而下的序列關系具有一定的依附性。某個企業一旦脫離或背叛隸屬的某個財團或他的主銀行,可能會為企業的生存帶來意向不到的危機和災難。任何一個日本企業都面臨著兩種關系的約束,即競爭關系和依附的關系的約束。這種自上而下的依附關系並不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而是對既定歷史關系的承襲。是古代自上而下的封建宗法關系在現代社會的再現。如日本的財團就是日本歷史上財閥關系的沿襲。同樣政府對企業的保護,銀行對企業的控制,這種變相的依附關系也是古代封建社會存在的自上而下的封建皇權對超經濟控制的另一種形式的再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把這種自上而下企業關系稱其為古代宗法依附關系的遺留。這種關系的存在同日本的近代歷史有關。日本從古代的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走的是一條改良道路。現代的資本主義關系是在保留古代封建關系的框架下漸進形成的。現代的日本企業存在於市場關系與遺留的宗法關系混合生成的制度中,也就不足為奇。
以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制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制度,在本質上也是使員工不得不依附企業的一種宗法關系。因為在日本所有企業都是隸屬某個財團或某個銀行,所有的企業都實行終身僱傭,而且是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形式上分離,實際上的不分離,所以在日本並不存在像西方國家那樣的發達的勞動力市場和企業家市場。從表面上看,這種變相的依附關系的存在是對市場競爭關系的抑制。特別是按照西方的古典經濟學觀點,這種變相的依附關系是不利於市場經濟發展的關系。但是在現實日本市場經濟中,正是這種依附關系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卻成了日本企業精神的形成根源。這種從古代社會遺留下的依附關系,在市場競爭的壓力和日本特定文化的背景下,變成了員工對企業、小企業對大企業,大企業對銀行、企業對政府的服從和忠誠關系。員工對企業的服從和忠誠在日本企業的內部又變成了高度的敬業精神和相互配合的團隊精神。企業對政府的服從,使政府的調控信息以最少摩擦得以實現。小企業對大企業的服從,企業對財團的服從,使以高度分工為基礎的現代化生產體系以最少摩擦而形成。如果說歐美的大企業是在長期的競爭中形成的,那麼日本的大企業集團則是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宗法關系框架中形成的。與歐美的大企業相比,日本企業集團形成時期短,摩擦成本小。這可以說是在短期內日本跨國公司迅速成長的秘密所在。
總之,在市場關系與古代遺留下宗法關系混合中形成的日本企業制度,在80年代以前,表現出了很強生命力和競爭力。這種獨特的企業制度,也成了其他國家很難模仿的構成日本經濟特點的一種制度。
二戰後至80年代末發生泡沫經濟前,日本產業政策的實施大致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主要為了恢復市場,克服通貨膨脹,確立了以經濟自力為基礎的產業政策;在產業選擇上,主要推進了以纖維紡織品為主的輕工業的發展。第二個時期,是以產業合理化為中心,培育新型產業,充實社會資本。在這一時期重點發展了資本密集型的鋼鐵、化學等行業。第三個時期,適應貿易自由化、資本自由化,為了實現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邁向經濟大國的目標,採取強化產業競爭力的產業政策。這一時期也是日本的汽車、電器機械迅速發展和走向世界的時期。第四個時期是產業政策多樣化的時期,主要是謀求振興電子產業和發展知識密集型企業的時期。
日本產業政策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產業政策的出發點主要是追求規模經濟、鼓勵企業間的合並與聯合,追求卡特爾效應;二是適應日本經濟外向型特點,鼓勵出口始終是日本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三是堅持將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置於產業政策的核心,使產業推進和升級始終在技術進步的中進行。日本產業政策這三大特點與日本戰後趕超性總體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利用西方的先進技術,通過大規模生產提高引進技術的重復使用效率,然後在開拓的國際市場中進行銷售,在短期內實現趕超西方發達國際的目標,這就是日本戰後推行產業政策的核心所在。實踐證明,日本的趕超產業政策是成功的。正是這種趕超政策使日本在短期內,創造出了一個可以和美國相抗衡的工業製造大國。
通過產業政策、外匯政策和財政金融政策鼓勵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是日本在80年代以前實現經濟起飛的另一個經驗。日本的技術進步經驗從總體講是一個學習的經驗或二次創新的經驗。日本戰後技術革新是在引入西方先導技術的前提下,將尖端技術與具體工業流程、產品開發相結合進行追加創新的技術革新。所以在日本的技術創新體系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國家通過產業政策、外匯金融政策激勵下對西方尖端技術的引進、學習和消化的系統,另一部分是將尖端技術與生產工程和產品開發項結合,進行的技術再創新的。由於屬於工程學和實用技術的創新是與市場緊密相聯系的創新,所以日本的技術創新是以民間部門為主體的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技術創新所需資金的供給也是以民間部門為主。日本擁有全世界一流的工程師和各種各樣民間技術人員,日本也擁有世界一流的高素質工人。這些都是日本80年代在製造業技術領域領先世界的原因所在。這也是日本技術創新體系的特點所在。同歐美的技術創新體系相比,在研究開發領域,日本工程學占優勢,歐美則在理學占優勢。
由於結構和制度的原因使日本經濟走出不景氣的道路艱難而曲折,日本經濟什麼時候能夠走出低谷的時間表,即使日本的專家與學者也很難確定。但經過十多年漸進的改革和探索,以及對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的反思,日本經濟未來發展與改革的方向越來越明確。從日本專家和學者講述的內容中,可以發現,市場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現代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也是日本經濟改革中需要解決的三大問題。
日本的政府和學者已認識到政府導向型經濟模式的弊端,放鬆行政管制,更多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適應網際網路時代需要的更加靈活的市場經濟,是目前日本經濟改革的主要方向。 在金融體制方面推進更加自由化、更加有選擇性的金融體系。 在金融機構的合並中,允許銀行、保險、證券等業務的自由化。在企業關繫上,開始進行打破束縛企業之間競爭的序列關系的改革,在企業內部,對終身僱傭制進行改革,打破大鍋飯鐵飯碗,鼓勵人員開始流動、競爭,促使勞動力市場發展。在對外開放上,鼓勵外資進入日本,收購日本的企業和不良資產。這些改革都是圍繞一個目標進行的,就是使日本市場機制更加具有競爭性和開放性。
在新一輪的新經濟競爭中,日本企業未能抓住有利機會,獲得其應有的市場份額。面向全球,實現日本企業的再造,成為日本企業努力的目標。如富士通株式會社全力推行的面向全球性的經營戰略,代表了目前日本跨國企業改革的方向。富士通作為一個從事電子通訊的跨國企業,適應網際網路時代技術發展的要求,提出兩大經營戰略。,將富士通的全部資源集中於互聯網世界,使富士通的品牌成為全球性的品牌。富士通的這兩大戰略與建立網際網路時代無國籍企業的發展趨勢非常吻合。隨著互聯網時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新一輪的國際競爭,將是以全球化經營為戰略目標的無國籍企業之間的競爭。在未來的國際市場中,越是全球化的企業,越具有生命力和競爭了。
❾ 日本的戰後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對峙的國際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原因,日本企業因而獲得源源不斷的軍需訂單,從而為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提供了強有力的刺激。
二、出於抑制日本並與蘇聯對抗的考慮,美國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軍、陸軍保護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這意味著,日本得以將大量經費從高額國防開支中轉移出來,為其工業和技術發展提供更多資源。
三、晚至經濟早已「起飛」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年均國防開支僅116億美元,而同一時期法國、英國、西德為210至240億美元,美國更高達2390億美元。按人均計算,1983年每個日本居民只需為防務支付98美元,而英國人為439美元,美國人為1023美元。
(9)日本經濟日本企業是如何運作的擴展閱讀:
日本戰後7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長,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穩定成長,以及90年代之後股票等泡沫崩潰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稱為通貨緊縮的低速增長。
而日本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起點是1956年。當時已超過了戰前的經濟規模,日本政府的經濟白皮書中也記錄到「已經不是戰後」。冰箱、洗衣機和黑白電視這「三件神器」銷量驚人,豐富的勞動力對生產和流通構成支撐。
在經濟迅猛增長的背後,扭曲也出現擴大。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由於增發國債,日本政府的債務出現膨脹。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經常陷入負增長。經濟刺激的資金和債務不斷增長,遠遠超過稅收收入,加劇了財政的惡化。
❿ 日本的企業管理模式是怎樣
普遍認為,與歐、美企業的利潤最大化行為相比,日本企業的經營者是在不同的目標函數的激勵下,展開企業的經濟活動。美國企業經營者以物質利益激勵為主,監督主要依靠市場;日本企業經營者以職位激勵為主,下面一起看下日本的 企業管理 模式的知識吧。
日本的企業管理模式
日本製造——品質優良的代名詞,工藝精緻、價格適中、外觀精美、品質上乘、環保節能等是日本產品的特色,2010年世界五百強中日本企業就有68名,僅次於美國排名第二,在國內我們熟悉的知名品牌公司就有松下、東芝、豐田、索尼、本田、日立、日產、佳能等等。另外日本企業壽命也名利前茅,存活超過百年的企業數不勝數。那麼日本企業為何能保持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及競爭能力呢?
一、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
日本企業的管理非常嚴謹規范,有非常完善的企業管理制度、流程體系,日本企業的執行力度非常強,他們有非常強的執行意識,尊重規則、遵守規則,從會長到基層員工都會嚴格執行公司制度,按照流程做事。並且日本企業的 工作計劃 性非常強,每一項工作的前期准備、計劃方案、貫徹執行、數據統計、分析 總結 都有條不紊的按照計劃有序進行。我在日資企業任職PMC經理時企業有近60條生產線,但我們的生產計劃都能精確到後續6周的每一天,回復給客戶並對交期負責,這在絕大多數企業看來都是不可想像的。另外在細節管理方面,我們與日本企業的差距非常明顯,企業的之中的廢品垃圾嚴格按照分類擺放,甚至連文件夾的擺放順序都用膠紙貼上明確標識,日本人的專著執著精神被我們很多人用“愚蠢”這個詞來形容,比如再熱的天,日本人都會西裝革履的會見客戶,一張桌子讓他擦十遍絕對不會少,正是這一絲不苟的專著執著成就了今天高品質、精工藝的日本產品。
日本人的敬業精神舉世聞名,工作絕對排在第一位,甚至有時還需要有獻身精神,他們認為工作才是人生的本質和真正含義,他們崇尚忠誠與奉獻。所以他們把公司當成家,勤勤懇懇、不知疲倦地工作一生,被人稱作“工蜂”。在日資企業經常看到日本人加班到很晚,但第二天照樣精神抖擻的上班工作。與我們絕大多數國人不同,我們只把工作當成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把工作當成是神聖的使命,真正當成自己的事業在做,企業員工與老闆一條心。這是中國企業與日本企業的真正差距所在。
二、系統完善的福利保障
日本人講究忠誠與奉獻,視公司為家等等,其實是因為企業有系統、完善的福利保障,能保證他們的職業生涯無憂,所以他們才會願意把一生都奉獻給企業。日本企業的福利 措施 不但完善而且富有人性,比如員工 入職 時有迎新會,員工 離職 時有歡送會,讓人來的時候有家的溫暖、親切感,離開的時候對公司留有懷念之情,我離開以前服務的日資企業多年,至今都很懷念那段美好時光;員工生日、結婚、生育、重大事故等,公司管理人員、高層都會送上禮金予以慰問、安撫;為員工發放年終獎金、購買各類 保險 、住房基金、住房補貼、伙食補貼、交通費、健身卡、優惠券等;為員工身心健康建設運動場、圖書館、醫療室、圖書室,舉辦各種 文化 活動等等,正是這套系統、完善的福利保障體系帶來的一點一滴的關愛,使日本企業員工真正的以企業為家,產生極強的歸屬感與主人翁意識。
三、摳門兒到底的成本控制
日本企業成本控製做的好的背景是日本的資源極度匱乏,不允許他們去浪費,使日本人從小就有勤儉節約的意識,日本企業將浪費視為企業管理的天敵,以浪費為恥,所以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杜絕浪費,如豐田的精益管理就是解決浪費問題非常有效的 方法 ,日本企業認為只為不產生價值的行為都是浪費。日本企業在成本控制方面幾乎做到極致,他們講究實用,不追求面子及排場,比如很多日本企業管理人員、高層等出差全部租車,與我們國內企業豪車成堆有極大差別,這在我們國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他們不是買不起車,而是計算下來,租車比公司買車要承擔保險、維修、保養、司機工資等開銷更劃算,更能節約成本,還有的日本企業甚至還會租用復印機、列印機等等。
總之,只要能夠節約成本,他們都會去做,所以日本企業的成本控制可以用摳門兒來形容。
四、永不厭倦的持續改善
日本企業能夠長盛不衰,保持極強的活力及生命力,與他們的持續改善精神是分不開的。他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去完善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控製成本、改善環境等並樂此不疲。他們往往會採用成立改善小組的方式對企業的問題進行專項的持續改善,如TCM(全面成本管理)、TPM(全面生產管理)、TQM(全員質量管理)、5S等等。
五、規范系統的人才培養機制
日本是高度重視 教育 的國家,重視業內部教育培訓不僅是日本企業的經營特色,還作為國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1958年日本就制定了《職業訓練法》。日本企業員工從入職開始公司就會根據崗位要求為其制定完善的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包括企業精神、道德教育、 管理知識 、專業知識、工作技能等。在日本企業工作六個月後才敢稱為正式員工,培訓合格到工作現場時企業還會安排一名師傅通過“一對一”的指導員制度繼續培訓一年,以使其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在日後的工作中還會根據企業需要對員工的 其它 技能進行培訓拓展,“多能工”就是日本企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成果,日本企業還會對企業管理人員進行輪崗來提升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開發管理人員的潛能,同時在輪職的過程中通過考察來挖掘人才。日本企業絕大多數中高層管理人員都是從基層做起,一步一步提升,這就說明了日本企業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六、兼容並包的學習精神
日本是個 愛好 學習的國家,總是想盡辦法吸納國外的精華再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創造自己的東西,如唐朝時就向我們學習,學習我們的儒釋道等大智慧,有了日本文字、茶道、和服等;明治維新時向西方學習,有了自己的工業技術,後來發動侵略戰爭給中國及亞洲國家帶來了巨大危害;二戰後向美國及西方等學習,博採眾長,結合到本國企業實際運作之中,形成了現在世界聞各的日本管理模式等等。當今有太多企業管理的方法、工具及管理模式,所以使的很多企業老闆都陷入困惑,到底該學習哪種管理模式。認為適合企業自身特色並能與企業實際有效結合的就是最好的管理模式,所以我們應該理性的學習吸納外面的管理理論,吸納精華融入企業實際運作之中,形成自己的企業管理模式。比如號稱日本企業管理三大支柱的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制等,就不適合我們當今競爭日益激烈、強調優劣汰、鼓勵創新的企業實際。
綜上,我們雖然痛恨日本這個曾經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傷痛的國家,但日本企業的很多先進管理方法工具還是需要我們借鑒學習的,希望我們能夠以理性、發展的眼光正確對待。
日本 企業文化 的整體評價
與創新叛逆、雷厲風行的美國企業文化相比,日本企業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這既是日本企業稱雄世界的動因,也是約束日本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桎梏。筆者試圖在這里梳理一下日本主流企業文化中的潛規則。
日本企業文化的潛規則
潛規則一
評價員工的首要標準是對企業忠誠度。個人能力和合作意識並非不重要,但是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低於前者。中國企業界的精英們熱衷於在個人簡歷里堆砌不同公司的經歷,似乎自己炒掉的老闆和公司越多,個人能力就越強。在日本白領看來,這恰是職業生涯大忌。雖然終身僱傭制名義上已經取消,但仍然有不少人選擇從一而終,很多公司還將不主動裁員作為一個基本准則,如果員工實在太差,就用不加薪的方法來傳遞信息。跳槽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太頻繁,並且在下一次應聘時要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因為在日本企業家眼中,一個對以前公司棄若敝履的人,絕對不值得信賴。
潛規則二
要在一家企業中長期發展,穩居中游是最優策略。這條規則尤其適合於初進 職場 的大學 畢業 生。要在日本公司里長期發展,必須具有耐心。在很多日本人的潛意識中,不落後於他人是最佳狀態。如果一個人過分熱衷於自我表現,不但會招致同事的反感和抵制,而且上司也可能感覺受到威脅從而無情打壓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中國哲理同樣適用於日本企業。
潛規則三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新人剛進公司,往往會做些瑣碎細致的工作。很多人都覺得無聊沒勁,事實上這是管理層考驗員工的第一步。通過這一關後,尤其在某些中小公司,管理層往往會給員工很大的自由,讓其放手去干一件重要事情,藉此來考察一個員工應對壓力、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協調各方面關系的能力。一旦員工通過了這項考驗,就可能被重用,否則就會被貼上不堪大用的標簽。這種從每件事情成功與否,來決定下一件事情是否分配給特定員工來乾的做法,看似不給犯錯誤的員工第二次機會,顯得不合情理,實則是要求員工集中精力完成每一項任務,從而有助於提高公司效率。
潛規則四
不率先創新,但是把細節做到極致。按照經濟學術語來說,日本企業家多是風險規避者,他們不願意付出創新的高風險成本,但是日本企業令人尊敬之處,就在於實現了模仿時滯最小化。往往是歐美企業研製出新技術不久,日本企業就用巨資購買之,並且在極短的時間內消化吸收之,然後用全球領先的工藝迅速地生產成品,而且其產品無論在品質還是價格上往往都優於歐美的競爭對手。推而廣之,那種雄才大略但是忽視細節的精英們,在日本企業往往得不到太好的發展。原因就是上司們習慣於從細節來考察員工的績效。正所謂魔鬼在細節中。
潛規則五
女性依然難以受到重用。在日本企業界和政界的高層,女性身影依然寥寥。大多數日本男女堅持認為,女性結婚後辭職照顧家庭,天經地義。在日本,女強人更多地是個貶義詞。據說,日本女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時依然會努力尋找工作,但是目的不是為了事業和金錢,而是為了覓得金龜婿。因為一旦找到個好郎君,婚後就可以不再工作一勞永逸,不亦樂乎?
猜你喜歡:
1. 企業如何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2. 企業管理論文提綱
3. 如何當好企業管理者
4. 日本企業成功的秘訣
5. 如何做好企業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