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在經濟全球化下國家如何自主創新

在經濟全球化下國家如何自主創新

發布時間:2023-01-06 11:12:29

❶ 如何才能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筆者理解,優勢是一地相對於另一地而言的,對不同地區、不同產業和不同市場主體來說,關鍵要學會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審視內外環境變化,客觀認識自己,冷靜分析原有優勢的消長關系,在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中把握主動。
抓機遇必須具有優勢。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下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就是要不斷完善我國市場開放法律體系,實現政府管理行為的法制化,這是形成新優勢的體制條件。用世貿組織規則和國際標准管理輸出商品質量、國際技術轉讓的合同簽訂、對外投資的資本運作、海外企業的資產評估及信用評級等,這是形成新優勢的前提。提升我國傳統產業水平,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技術升級,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這是形成新優勢的基礎。增強我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鼓勵我國企業堅持技術創新,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這是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關鍵。
著眼於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著眼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培育和構築新階段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至少應聚焦在三個根本性的方面。
――人力資源優勢,這是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根本支撐。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勞動力等要素價格將不斷上升,單純依靠廉價資源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提升人力素質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核心就是要通過加大教育培訓等方式,培育更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推動人力資源和其他生產要素更有效地結合,促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形成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自主創新優勢,這是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根本動力。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目前,我們已具備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和良好條件。必須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指導方針,建設形成強大的原始科學創新能力,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機並從容應對;形成強大的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形成強大的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在開放的環境中有效吸納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科學系統地認知我國的自然環境和基本國情,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形成高效通暢的技術轉移機制,高效的科學知識傳播機制,使科技創新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惠及全體人民;建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政策和制度,先進的創新文化、良好的創新創業社會氛圍,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體系和國民教育體系,使創新人才輩出、創新成果涌現,形成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支持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體制開放優勢,這是開放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對外開放的成功實踐,推動了思想觀念的解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新階段培育開放新優勢,就是要通過構建更加成熟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對外經濟體制及相關政策的調整,促進國內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和公平競爭,持續降低經濟運行的組織成本和制度成本,使開放在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❷ 3.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應該怎麼做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
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
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為此要制定
正確的戰略: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
與國際競爭;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
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恩格斯曾就落後國家在利用傳統來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時明確指出:只有「看到怎樣把現代工業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的時候
----只有到那個時候,這些落後的國家才能走上這種縮短的發展過程的道路。」
中國在這方面有著慘痛的教訓。自近代中國人被西方國家強行納入全球化過程後
,曾經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變自己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邊緣地位的機會。例如,第
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實現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遠離甚至抵
抗了這個全球化過程,造成自身的封閉和僵化而無法從中獲益。1978年以後,中
國新的現代化領導人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其為中國所提供的有利外
部環境和寶貴發展時機,結束了與世隔絕狀態,轉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實行改革
開放政策,主動加入到了全球化過程中:在經濟上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從
而比較順利地參與到國際分工格局之中;進行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
制的建設,積極與國際慣例接軌。改革開放使中國從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現
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信息以及市場。中國的發展經驗證明,「關起門來
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
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
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因此,中國今天在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時,只
有勇往直前地應對,絕無後退可言。
----要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地代替了政治
軍事
力量的較量。從
長遠看,一個國家只有加強自身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才
能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為此,中國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
建設的步伐,迅速增加中國的經濟實力;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經濟與人口
、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為了服從國內提高綜合國
力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國際戰略的重點仍然是服務國
內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在不失原則的前提下盡量避免
與他國的沖突;在加入全球化進程時要注意時序問題,即根據自身經濟的適應能
力來選擇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領域的時間,以盡量減少風險和成本;在參與全球經
濟合作與競爭中,注意通過國內的制度安排或影響國際的制度安排來維護國家經
濟主權,在資源、基礎設施、支柱產業、重要的服務業以及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國
家要掌握主動權,以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
----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對外開放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不對
外開放如同不發展一樣,只有死路一條。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快速參與經濟全球
化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獲得了較穩定和快速的增長,反之亦然。可見,經濟
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也是有利的。即使是依附論的始作俑者普雷維什也指
出: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發展,要像歷史上的美國和日本那樣由經濟體系的邊
緣變為中心,正確的做法「並不是努力割斷與中心的聯系,而是明智地利用這個
聯系」。[1]經濟全球化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擺脫了資源和市場的
束縛,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這就自然帶來了國際分工的發展、產業的轉移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中國應該在
不形成對外過分依賴的前提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利用國際市場
的有利資源,彌補本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稀缺;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和後發優勢來迅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結構的變革。
例如,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可以首先從大力發展此
產業入手來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在具備適當的積累後適時進行產業升
級,這會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成功。韓國的產業發展就走了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到資
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道路,結果不僅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在比
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了發達國家,在許多高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具備了一定優勢
。再如,中國要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最終還得發展自己的高新技
術產業,但是中國的資本稀缺,科學技術還相對落後,因此,中國就需要在集中
有限的物力財力對部分重大科學技術項目進行重點攻關的同時,利用自己的後發
優勢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超越。從
實踐來看,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現代化後起之秀,無一不重視引進和吸收國外先
進技術。根據統計,直到1990年日本的技術進口仍然大於出口;韓國20世紀
60-80年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主要以引進為主,特別是80年代更是如此,「
據初步統計,1981-1987年韓國引進的技術共2598項,是過去25年總和的60%;專
利支付費約15億美元,為過去25年總數的77%」 。
----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
,世界的整體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參與
。因此,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世界性經濟組織和行動越來越多,這也部分地反映了
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改革現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實現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切實
解決南北差距拉大 [3]等問題的強烈願望。不過,今天的全球化過程不同於19世
紀的全球化過程,它不完全以西方為中心,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即全球
化過程與經濟區域化趨勢並行不悖。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組成了數
十個形式各異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中國在當今國際經濟環境大變換過程中,還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經濟規則制
定權之外,這與其近年來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貿發展速度和所擁有的巨大發
展潛力極不相稱。因此,中國要有原則地盡快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經濟
貿易組織,以促使國際的制度安排更有利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盡量在即將成為
其中一員的世界貿易組織中有所作為,因為它仍然是規范與完善國際經貿行動的
最重要組織;要力爭在APEC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要努力參與和培植地區性
經濟組織,特別是以台港澳為主體的華人經濟圈和東亞經濟合作組織,因為區域
經濟合作能夠減少或抵禦像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對中國
的政治和經濟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包括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是由宏觀
經濟、科技水平、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人力資源等因素構成;企業競爭力是
由創新能力、公司治理結構、要素組合方式、相關產業的競爭能力等因素構成。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與國之間
的經濟競爭最終是企業間的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
爭力。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為此,
在不保護落後的前提下,注意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和提高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能力
,對境內的外資企業盡量都要實行國民待遇原則,減少甚至取消對外商的優惠政
策和特殊待遇;同時,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中國企業必須努力提高
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在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和在市場經濟規
律許可的前提下,積極組建我國的大型企業集團或者跨國公司,開展國際經營,
參與國際競爭,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借債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
90年代以後外商直接投資逐漸成為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獲得
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到1996年中國的外債總額約為1288億美元,其中80%
以上是長期債務,總債務償還占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百分比僅為8.7%。按照國際上
通行的債務安全指標,中國對外債務規模合理,有足夠的償債能力。但是,我們
要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因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資本自由流動加速,其
中絕大部分是進行投機性炒作的短期資本,常常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有鑒於此
,我們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應當立足於內資與合理利用外資相結合,像日本和
四小龍進行現代化建設時一樣,固定資本投資主要靠內部積累,讓整個金融盡量
處於「高儲蓄率-高投資率-高經濟增長率-高儲蓄率」的良性態勢中;加強政府
在利用外債方面的統一管理,以利用中長期外債為主,保持適當的速度和規模,
防止形成債務災難和危機;利用外資應以外商的直接投資為主,並根據國民經濟
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需要,引導外資的投資方向;在資本流動方面切忌不顧國情
過度開放,特別要注意謹慎開放資本帳戶,控制投機性過強的短期資本的大進大
出。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
的進步。中國只要能夠在參與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參與程度與自
己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承受能力、吸納能力相適應,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
特色,充分利用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清醒地認識和防範它可能帶來的不利
因素與風險,不斷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那麼經濟全球化不但不會危及自己的
經濟安全,反而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❸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應如何推動自身經濟的發展

復制的內容,僅供參考:
1.加速經濟改革,擁有標准佔領技術高點
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擁有標准佔領技術高點,現在我們造成財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識差距,就是由於我們現在沒有自主創新和自己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少,技術依存度有50%是依靠自己,50%依靠引進技術。知識包括標准、品牌,也包括你的技術、專利等等,這些東西的價值是很難用實物跟它比較的。比如說標准,誰擁有了標准,誰就可以說佔領了技術的高點。

2.加強質量管控,擴大對外交流
應努力提高國有或民營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改進技術和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抓好質量管控,擴大對外交流,使產品有能力進入市場並佔有一定份額。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央提出來要「走出去」的戰略。到國外投資,擴大對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當地的法律、文化、歷史,還要在當地建立關系網。我國現企業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設立銷售辦事處,第三步是設立生產企業。真正實現跨國經營的公司還是很少,所謂實現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就是從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戰略,能夠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它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現在有些上市公司熱衷於並購國外的企業,這個也是跨國公司發展的模式,但並購的時候應該重視市場和文化的差異。

3.健全機制,提高風險意識
隨著參與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融市場,但由於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意風險的防範和危機處理。建立風險防範意識和機制。全球化進程,使各成員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策。

4.適時開放,逐步進入國際市場
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深刻而頻繁。適時開放市場,只有市場開放了,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時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還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在准入領域和准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這么快,中國企業是做了很大貢獻,我們要把中國企業的實踐經驗認真地進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專家學者要深入到企業里,總結中國企業的經驗,然後上升到理論。這些應是逐步進入國際市場應具有的條件。

❹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有何現實意義應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有何現實意義?
第一,提出這項戰略任務是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需要
第二,提出這項戰略任務是應對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國競爭力的需要。

胡錦濤:「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點,特別是要把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要堅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大力增強核心競爭力,在實踐中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的路子。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框架。
自主創新的關鍵是要有自主的精神和創新的魄力,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使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加強自主創新必須造就大批創新人才,加強自主創新,必須增強政府部門之間以及政策的協調,推動自主創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是我國面向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是我們大規模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有力地推動了產品技術更新換代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注意自主創新有三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原始創新,二是集成創新,三是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再創新。自主創新,就是要把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在積極跟蹤、關注和參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的同時,高度重視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企業還要努力打造自主品牌,依靠自主品牌的積累擴大技術研發的投入,推動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應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創新這個詞,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我們經常在報刊雜志上看到某某人說,中國人缺少創新能力,我們要提倡創新,鼓勵創新,從小培養創新能力之類的話。「拜託!給點新意吧!」成為很多人的口頭禪。今天我就談談我對創新的一點看法。
要談創新,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創新?再要弄清楚為什麼要創新?創新必須具備哪些素質?
其實不用我說,創新的意義大家都知道。創新就是要擺脫陳腐,發現新概念,新理念,新技術,新思想,新文化,總之一切發現新東西都是創新。但是發現新大陸不是創新。社會主義改革也是一種創新。
對社會而言,創新有利於開拓新的領域,提高就業率,保護環境,促進社會生產,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創新促進了社會發展,可以這么說,創新代表著社會進步。當今的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他們的原有的生產領域發展已經比較成熟了,面對發展中國家蓬勃的發展潛力,他們感覺到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他們要想有新的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發現更多新的生產領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解決不斷產生的來自國內和國外的競爭壓力的問題。而對於發展中國家,由於他們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他們面對的更多的是機遇以及沒有飽和的發展空間。現階段他們可以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發展的經驗,從而促進自己經濟的飛速發展。但是但當他們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國內國外的競爭壓力也會越來越大,社會不斷趨於飽和,如果社會創新不夠,他們必將面對現在發達國家同樣的問題。如果沒有創新,他們的經濟最多可以比較接近發達國家,絕對不可能超越發達國家。其實要想成為經濟強國,關鍵不在於這個國家有多少廉價勞動力和多少資源,關鍵在於這個國家創新力夠不夠。日本國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日本是一個人力和物資資源都非常缺乏的國家,但是他們能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強國,這不得不讓人驚嘆。不容置疑,美國是一個創新能力比較強的國家,雖然他們現在經濟發展速度不如中國,但如果中國不能發展強大的民族創新能力,他要想超越美國是絕對不可能的。
個人是社會的組成單元,社會需要創新力,個人當然需要創新力。人對許多事物經歷久了都會產生一種厭煩的感覺,就是因為舊事物缺乏新意。所以人的潛意識中就存在一種對創新的渴望。在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創新能力給人非常的競爭優勢。那些不懂創新的人之所以害怕創新,因為創新給他們帶來了非常的競爭的壓力感。
一切科學的合理的事物都是美的。創新就是要發現科學的合理的事物,發現美。當我們對某些事物和道理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受之後,經常會由於一些小的事情想到一些其他的一些事物和道理,這就是靈感產生了。
對美的感受和理解是創新的必備條件,因為我們只有分清了什麼是美的,什麼是丑的,什麼是科學的合理的,什麼是假冒的錯誤的,我們才有可能發現創造出美的科學的合理的事物。但是如果缺乏把握靈感的能力,當靈感來臨時我們不知道,讓它們悄悄溜走了,當然也不可能有創新。把握靈感的能力包括對創新的強烈願望,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等。其實觸發靈感的事情可以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關鍵是看你想不想把握,能不能把握。抓住了靈感,有了創新還不夠,還必須把創新成果盡量擴大化,這就需要推理能力。
用推理的方法對某個事物道理進行延伸,盡量延伸,有時候你會發現延伸出來的道理會與原來的道理相差很遠很遠,甚至在別人看來就是不同的兩個事情,這就是創新。推理讓我們能夠舉一反三,有更多的創新成果。想像力是推理的關鍵,還有推理的技巧,推理的強烈願望都是推理的必備條件。要善於比較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分析它們的區別和根本原因。得出根本原因後就能提出解決問題根本原因的根本戰略方針,再得出長期方針,短期方針,最後到確定當前目標任務。所以說推理不僅能讓我們明確更多道理,還能從道理反推到實踐,將道理用於指導實踐,這也是創新。許多人的創新都沒能很好的把握推理這個階段,當靈感產生時,他們把握靈感,有了創新,但是很少繼續一步一步推到事物的本質,再由本質一步一步推到實踐方針,因為這個推理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不善推理的人的創新思想由一個一個靈感組成,比較分散,比較獨立。而善於推理的人的創新比較龐大,比較集中。
對美的感受和理解,把握靈感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是創新的三個要素,只有這三點都把握好了,我們才能有更多更美的創新。

❺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應該怎樣做

1.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
2.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3.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
4.積極學習、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
5.積極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普惠共贏方向發展。

❻ 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中如何揚長避短更好發展自己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

如果否認乃至拒絕,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中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

因此,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

各民族國家競爭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為創造的生產要素,如科學、技術、人才的比較優勢。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成為新的稀缺資源,特別是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等領域的人才出現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對科技的投入、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對我們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必須樹立人是最重要的資源的觀念。一方面,有組織地進行人才開發,把對人才的投資看作是使經濟真正現代化的投資。另一方面,積極地保護人才,把對人才的保護看作是對民族經濟的保護。只有把人才的開發與保護放到重要的戰略位置,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

三、加快國家創新系統的建立。這種創新系統應包括知識理論創新系統、知識理論傳播系統、技術創新系統、技術應用系統。今後應扭轉科研和經濟兩張皮的局面,企業應該既是生產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就是說,應該建立以企業技術開發機構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這種科研與企業相脫節的現象,嚴重阻礙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同時,企業應與相關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取得聯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

四、加快國內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使之更適應全球市場規則。無論是在經濟全球化中逐利,還是為最終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從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制度變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法律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等。

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競爭優勢的概念不僅由企業競爭力體現,而且涉及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動員各個領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為,必須有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和配合。政府必須從宏觀上對如何發揮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進行研究,制定政策,並加以規劃和指導。

具體說來,發展中國家在制訂一個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時,必須首先從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重發展的時序性,不能急於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別是資本項目的自由化更應該慎重。急於開放金融市場,必然給國際投機勢力以可乘之機。

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經濟,引入外資要適當,匯率制度要合理。

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線,這些防線應該包括:國際資金與國內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引進的國際資金中的貸款資金與股本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貸款資金中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的適度比例防線,股本資金中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的適度比例防線。

其次,要保護民族產業並適時地實現經濟結構的轉換。結構轉換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而產業結構是整個經濟結構的核心與基礎,它決定了整體結構的性質、進程和發展方向。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產業結構的調整、轉換,往往已經不取決於一個國家本身,而取決於全球經濟的發展。

因此,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充分考慮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積極扶植本國的支柱產業,通過WTO的保護幼稚產業條款和保障措施來對重點產業給予一定的保護。

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從而加快經濟的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五、維護本民族發展空間和國家經濟安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任何國家都不能不加大開放程度,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步驟。按照有關協議和世貿組織的有關原則,我們必須在整體上推進貿易自由化,實行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

為此,應大力提高金融風險防範意識和預警能力,加強金融法制建設,嚴格規範金融秩序,加強結售匯管理以及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其他涉外機構的外匯管理等措施,防止和控制國內資本的大量外流。

此外,應倡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化現有國際經濟規則只有利於資本力量雄厚、交易技術強的發達國家,而受到沖擊和損害的主要是發展國家。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必須積極倡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游戲規則,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道,為維護國家經濟利益而斗爭。我國政府要對國民經濟的部門、關鍵部門(如銀行、電訊、糧食等)實行快慢不等的分期開放的方針,不搞一刀切。

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擴大對外貿易。通過參與國際分工,擴大對外貿易,發展中國家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積累大量資金,提供資本及生產資料,促進經濟結構的演變。還可以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增強商品經濟觀念,提高競爭意識,吸取國外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

為改善貿易條件,發展中國家擴大對外貿易時,必須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減少國際市場上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帶來的損失。同時大力發展進口替代產業,減少進口開支。

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減少因主要貿易對象國經濟的波動對本國經濟造成的影響。還應從本國國情出發,實行靈活的貿易政策,調節進出口貿易,並利用優勢,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貿易及國際旅遊服務等。

七、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也是國際競爭重要的組織形式。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甚至一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從長期看,取決於他是否擁有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和世界級的產品。

所以,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迫切任務之一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引導和扶持有競爭力的企業組建大型跨國公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開展競爭。通過培育和壯大本國的跨國公司,以全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並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以獲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

八、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目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薄弱,單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具備同發達國家相抗衡的能力。

要想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使本國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地域相同或情況相似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起來,實行地區經濟一體化,彼此開放市場,以求實現更大規模經濟和強化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貿易的能力,共同抵禦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探尋經濟發展的出路。

(6)在經濟全球化下國家如何自主創新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

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經濟全球化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

❼ 面臨經濟全球化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採取什麼措施

1.經濟全球化是必然趨勢,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中國目前最關鍵的並不是反對或支持經濟全球化,而應該立足自身,全力發展本國的經濟。2.我國應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把挑戰轉換成機遇。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4.建設資源節約型、壞境友好性社會。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積極參與趨利避害!(引用鄧論內容)經濟全球化是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客觀趨勢,除了正視和積極參與之外,決不能因為經濟全球化可能會給我們帶來風險,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我們必須樹立起全球意識,具有世界眼光,以積極的姿態加入全球化進程,藉助世界經濟的舞台,實現振興中華的大計。不能對全球化抱盲目樂觀的態度,不應把全球化理解為西方強國會自動放棄強權政治和掠奪政策,而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有清醒的估計。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樹立積極辯證防範風險的意識,在競爭中增強實力。世界一些小國面臨的經濟全球化風險決不比我們少,它們能夠勇於參與,相信我們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也一定能夠趨利避害。1、處理好國際關系:要協調好與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之間關系,共享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收益。中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早已形成「不應輕率地引發貿易摩擦。2、要推動內需:要在廣闊內需基礎上推動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企業要利用廣闊的內需市場,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以更加主動積極的方式參與國際分工。3、要轉變產業結構:將全球價值鏈升級和國內產業結構轉變結合起來,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必須加強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產業融合,抓住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的機遇,特別是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推動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轉移。要通過技術能力提升和品牌建設等,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位置和地位。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提升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和地位。

❽ 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措施

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的措施有:

1、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條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2、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經濟法律法規。

3、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4、堅持獨立自主,加強防範工作,維護我國經濟安全。

❾ 如何理解中國的發展必須自主創新,擁有自主產權,掌握核心技術

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向未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自主論」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和鮮明特性之一。

(一)自力更生是自立自強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登峰的必由之路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要靠中國人自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們黨在長期的斗爭環境中繼承民族傳統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中指出,我們的方針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人應當以自己的方式發展自己的高科技」。「自力更生」的思想,是今天中國自主創新戰略的思想源頭。盡管時代背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在生存和發展上掌握自己命運的精神實質是一脈相通的。

(二)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真正把握競爭和發展主動權,保障國家安全

在世界經濟科技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科學技術的創新突破、擴散及應用速率越來越快,獲取和擁有技術的途徑和方式也更多、更方便。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國應採取何種科技發展方針和策略?江澤民同志曾提出,在一些戰略性、基礎性的重大科技項目上,必須依靠自己,必須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

不能靠別人,靠別人是靠不住的。胡錦濤同志反復要求,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突出位置,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還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

我們「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如果我們不進行自主創新,不能掌握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那隻會喪失我國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而且,「一味依賴別人,一旦發生什麼情況,我們就很難維護國家的安全」。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把科學技術放在與糧食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認為糧食安全靠別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飯碗裝自己生產的糧食,同樣,科學技術靠別人也靠不住,要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

只有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才能突破發展瓶頸、解決矛盾和難題,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

(三)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在改革開放中通過攻堅克難追求卓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引進和學習世界先進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科技界要共同努力,樹立強烈的創新自信,敢於質疑現有理論,勇於開拓新的方向,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

要准確把握時代脈搏,把科技創新置於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過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激發全民族的創新精神。

首先,要明確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其次,要重視基礎性技術研究持續推進。要高度重視原始性專業基礎理論突破,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基礎性、系統性、前沿性技術研究和技術研發持續推進,強化自主創新成果的源頭供給。

再次,要採取非對稱戰略,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握核心,掌握關鍵。其四,要擴大對外科技交流合作。自主創新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單打獨斗,不是排斥學習先進,不是把自己封閉於世界之外。要更加積極地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

其五,要准確把握重點領域科技發展的戰略機遇,選准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和優先方向,總結和不斷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舉國體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通過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進協同創新和開放創新,構建高效強大的共性關鍵技術供給體系,努力實現關鍵技術重大突破,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

(9)在經濟全球化下國家如何自主創新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創新型國家、邁向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深入領會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思路與要求,切實堅持科技創新的正確方向和原則。

一是堅持把自力更生作為自主創新的基點。在科技創新上要樹立強烈的自信和超越的勇氣,立足於自主研發與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攀登科技高峰。

二是堅持開放創新與用好全球創新資源。自主創新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單打獨斗,繼續引進和學習世界先進科技成果,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

三是抓住窗口期,努力形成標志性科技成就。要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引導,強化科技創新體系能力,加快構築支撐高端引領的先發優勢,加強對關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學問題的研究部署,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力爭實現我國整體科技水平從跟跑向並行、領跑的戰略性轉變,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創造更多競爭優勢。

四是堅持建設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並與經濟社會領域的改革同時發力,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建立健全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

五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實現重點跨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

要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發揮我們的優勢,突出國家目標,優化創新環境,集中力量辦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保證基礎性、系統性、前沿性、關鍵性技術研究和技術研發持續推進,保持和強化自主創新成果的源頭供給。

❿ 國家如何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要緊緊扭住為國家發展服務這個中心任務,堅持貫徹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著力提高解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著力提高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知識基礎和技術支撐的能力,著力提高保障國家安全、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能力,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二是要繼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乾和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大力加強國家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等單位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形成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加快建設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科技創新規律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三是要堅定不移地落實人才強國戰略,樹立和落實正確的科技人才觀,營造優秀人才能夠脫穎而出和充分施展才乾的良好環境,以培養造就戰略科技專家和選拔凝聚科技尖子人才為重點,帶動整個科技隊伍建設,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宏大的科技人才隊

閱讀全文

與在經濟全球化下國家如何自主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旅遊廣東哪裡多美女 瀏覽:488
好在說什麼美女語音 瀏覽:466
幸福釣魚場野坑有什麼魚 瀏覽:957
成都和昆明哪個城市經濟好 瀏覽:848
如何判斷婚姻背景 瀏覽:129
你可好呀妖怪是什麼故事 瀏覽:973
輝南縣工信局下屬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606
對傳奇故事有哪些問題 瀏覽:691
短故事怎麼寫讀後感 瀏覽:925
數字1302代表什麼愛情意思 瀏覽:875
什麼什麼的故事作文600字 瀏覽:159
事業單位老人今年退休金漲多少錢 瀏覽:684
上虞辦健康證多少錢 瀏覽:760
男人的愛情生活是什麼 瀏覽:531
如何保持愛和婚姻的新鮮感 瀏覽:343
邢台任縣經濟開發區包括哪些村 瀏覽:993
哪個國家美女最愁嫁 瀏覽:796
愛情的說法是什麼 瀏覽:603
保險經濟專業適合哪些人群 瀏覽:662
口岸經濟發展什麼 瀏覽: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