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方經濟學發展階段劃分時間及依據,還有每階段特徵是什麼
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可以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
1.古典經濟學
從17世紀中期開始到19世紀7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斯密、李嘉圖、西尼爾、穆勒、馬爾薩斯,法國經濟學家薩伊。以斯密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被稱為經濟學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為中心的經濟學體系,他標志著經濟學的誕生。代表性的教科書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應用》流行了20年。
2.新古典經濟學
從 19 世紀的「邊際革命」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傑文史、馬歇爾,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 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提出被說成是經濟學上的第二次革命,他標志著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始,馬歇爾在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書。
3.現代經濟學
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的產生。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瓊·羅賓遜、斯拉伐,以及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和盧卡斯。其中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當代經濟學的產生,該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被人們稱著改變世界歷史的四大著作;而薩繆爾森的1948年開始發行的《經濟學》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第三本好教科書
㈡ 劃分市場經濟根據什麼標准市場結構有哪幾種類型
首先從所謂「市場經濟」概念的源頭論起。 一,所謂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市場經濟並不是我國人們的什麼「理論創新」,作為一種經濟制度,西方經濟學早就有市場經濟的概念。魏塤等著)介紹,西方經濟學把經濟制度分為:自給自足;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和混合經濟等。而所謂的市場經濟,「一般是特指生產資源私有,經濟決策高度分散的自由私人企業制度。可見,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制度的概念,在西方經濟學中早就存在,而且就是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在西方經濟學中,市場經濟是與計劃經濟對立的,實際上是作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對立 二,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概念的錯誤 市場經濟、計劃經濟都是錯誤的概念。 市場經濟概念的錯誤很多,主要是劃分標准錯誤;把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說成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等。 1,劃分標準的錯誤 人類社會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經歷了各種不同的經濟制度,正確區分經濟制度,是建立科學社會學的重要內容。而科學地確定劃分社會經濟形態的標准,是正確劃分經濟制度的前提。什麼是科學劃分經濟制度的標准呢? 馬克思主義對經濟制度的分類方法,是依據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根據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佔有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經濟制度的客觀現象和本質的不同加以區分。如把奴隸主佔有生產資料和奴隸本身的經濟制度稱為奴隸制度;把封建主佔有生產資料和勞動者依附於地主的農奴制度稱為封建制度;把勞動者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勞動制度,稱為資本主義制度等等。總之,是依據生產關系的不同,劃分為不同的經濟制度。正如列寧說所說:「在此以前,社會學家總是難於分清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的主要現象與次要現象(這就是社會學中的主觀主義的根源),不能找到這種劃分的客觀標准。唯物主義提供了一個完全客觀的標准,它把『生產關系』劃為社會結構,使我們有可能把主觀主義認為不能應用到社會學上來的一般科學的重復律應用到這些關繫上來。當他們還局限於思想的社會關系(即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關系)時,始終不能發現各國社會現象中的重復性和常規性--------一分析物質的社會關系(即不通過人們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復性和常規性,就有可能把各國制度概括為一個基本概念,即社會形態。只有這種概括才使我們有可能從記載社會現象-----進而極科學地分析社會現象,譬如說,劃分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和另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東西,研究出一切資本主義國家所共有的東西,當勞動力成為商品,形成僱傭勞動制度時,生產關系就發生了性質的變化,就不再是一般的商品經濟,而是資本主義經濟了。把資本主義經濟與商品經濟統稱為市場經濟,就是混淆兩種不同本質的經濟制度。 西方經濟學以歷史唯心主義為其哲學基礎,認為社會制度是人們主觀選擇的結果,因此,他們對經濟制度的分類,也是按照什麼人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作為標准。依據這種標准,他們把經濟制度劃分為:自給自足經濟;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和混合經濟等。「基本上是由中央計劃當局的指令性計劃決定的」,就是計劃經濟;按照「消費者」意願決定的(或者說由「價格機制決定」),就是「市場經濟」。西方經濟學者根本就不承認經濟制度的發展,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而且最終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所以,他們根據人們的意志,以由什麼人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以及為 誰生產」,作為劃分經濟制度的標準是錯誤的,因此,把一般的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混同,認為兩種經濟生產什麼,都「取決於消費者的貨幣選票」,所以統統屬於市場經濟。這種劃分經濟制度的標准,是一系列錯誤的根源。 西方經濟學者把歷史上的經濟制度,劃分為自給自足、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但是,他們既不能說明人們為什麼會選擇不同的經濟制度:自給自足經濟、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也不能解釋這些經濟制度之間的聯系、發展變化,更不用說對自給自足經濟制度中,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劃分了。 2,把資本主義的兩個階段,劃分為兩種經濟制度 西方經濟學把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統稱為市場經濟;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兩個階段說成是市場經濟和混合經濟兩種經濟制度,目的是掩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真實面貌。 a,一方面把不同性質的兩種商品經濟統稱為市場經濟,另一方面又把符合同一標準的經濟,區分為兩類經濟制度 西方經濟學劃分經濟制度的標准,是看由誰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按照他們的說法,市場經濟與混合經濟都由或者主要是由「消費者」決定,可是又劃分成為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這不是與它的劃分標准相矛盾嗎? 按薩謬爾森等的說法,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經濟或市場經濟,「最終是被兩個主宰所控制的:即消費者和技術。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先天的或後天的愛好,用他們的貨幣選票指明社會資源的最終用途------消費者是統治者。」「生產什麼東西取決於消費者的貨幣選票」等。 b,把具有同樣經濟問題的制度,說成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 自由資本主義經濟與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兩個階段,存在著共同的經濟問題:失業、通貨膨脹和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等,所以說它們是同一經濟制度的兩個階段,而西方經濟學卻說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顯然是錯誤的。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存在著失業、通貨膨脹和不斷發生經濟危機等不可克服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所謂的市場經濟存在,被稱為混合經濟的國家也存在。總之,所謂的市場經濟存在著的經濟問題,混合經濟也都存在,怎麼能把存在同樣經濟問題的經濟制度,說成不同的經濟制度呢? c,把具有同樣本質的經濟,說成是兩種經濟制度 資本主義的僱傭勞動制度,一切活動都為著資本家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所謂的市場經濟是這樣,混合經濟也是如此。怎麼能把具有同一本質的經濟制度說成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經濟制度呢? 商品經濟發展到勞動力也成為商品,就成為僱傭勞動制度,不再是一般的商品經濟,而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了。馬克思揭示了它的本質,就是無償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列寧又根據資本主義發展,把資本主義經濟劃分為自由資本主義與壟斷資本主義(包括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認為兩者都是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其本質都是生產剩餘價值。 馬克思主義正是按照生產關系劃分經濟制度,才能象所列寧所說的那樣,把重復律運用到社會科學中來。所謂的市場經濟與混合經濟的概念,根本就不科學,目的是掩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剝削工人剩餘價值的本質。所以說,市場經濟是錯誤的概念,根本不能運用。 總之,西方經濟學混淆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本質的區別,把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混為一談,統稱為市場經濟;反過來又把僱傭勞動制度的壟斷資本主義,稱為「混合經濟」,與「市場經濟」區別開來,這種分類方法顯然不科學,所謂「市場經濟」的概念是錯誤的概念,目的就是掩蓋資本主義佔有工人剩餘價值經濟制度的本質。 計劃經濟的概念也不科學,既不能反映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也不能全面反映社會主義經濟的現象。 1,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是與僱傭勞動制度對立的公有制 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是與僱傭勞動制度對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公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主人,不存在顧主與「打工仔」的對立,勞動者不存在「下崗」、失業等現象。社會主義公有制還有一些現象特徵,如沒有兩極分化的現象;勞動者的生、老、病、死都有保障;產品、商品總是供不應求;整個社會經濟呈現出計劃性等等。有人曾把社會主義經濟稱為「短缺經濟」,也有人把社會主義經濟說成是「平均主義」,顯然都不是科學的概念。同樣,正如不能把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稱為「短缺經濟」一樣,也不能把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稱為「計劃經濟」。因為它不能反映社會主義制度中人與人的經濟關系,不能反映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只是從經濟現象的方面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某些特徵。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用計劃經濟的概念概括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認為這個概念模糊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不是科學的概念。 2,社會主義的經濟現象既有經過市場交換的商品,也有通過計劃調撥的產品,把社會主義經濟概括為計劃經濟,顯然不符合實際。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決定著它的經濟活動具有一些特點,如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具有計劃性,這是公有制經濟本質的表現,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的競爭無政府狀態對立的。但是,不能把社會主義經濟概括為計劃經濟,因為,一方面社會主義經濟中有按計劃活動的產品,同時還存在競爭無政府狀態的商品經濟運動,雖然這種商品經濟的運動,要受有計劃的產品經濟的影響,但是,社會主義經濟仍然存在著競爭與無政府狀態的一面。用計劃經濟的概念,也不能反映社會主義經濟的全貌。 可見,計劃經濟也不是科學的概念。 三,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據說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經濟改革的目標,是馬克思主義的又一發展。其核心「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等等。 這種理論也來源於西方經濟學。所謂的市場機制「配置資源」,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配置資源等,就是薩謬爾森等所謂的「消費者的貨幣選票」決定「資源配置」;「消費者-----用他們的貨幣選票指明社會資源的最終用途」;「價格制度是給社會提供訊號的器具」。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實踐的結果。我國經過「市場配置」以後,和一切資本主義社會一樣,「配置」出大量的失業工人和農民工;「配置」出兩極分化;「配置」出「內需不足」;「配置」出「結構性物價上漲」;「配置」出「經濟過熱」等等,總之,「配置」出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所存在的全部問題。
㈢ 經濟學中所說的長期與短期的劃分依據是 a.時間的長短 b.以所有生產要素能否
短期和長期的劃分是以生產者能否變動全部要素投入的數量作為標準的。 對於不同的產品生產,短期和長期的界限規定是不相同的。譬如,變動一個大型煉油廠的規模可能需要三年的時間,而變動一個豆腐作坊的規模可能僅需要1個月的時間。即前者的短期和長期的劃分界線為3年,而後者僅為1個月。 在短期內,生產要素投入可以區分為不變投入和可變投入:生產者在短期內無法進行數量調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不變要素投入。
拓展資料:
1、短期和長期的劃分是以生產者能否變動全部要素投入數量作為標准。短期指生產者來不及調整全部生產要素投入數量,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投入數量是固定不變的時間周期。在短期內,生產要素投入分為不變要素投入 (例如廠房、機器設備等)和可變要素投入(例如勞動、原材料等)。長期指生產者可以調整全部生產要素投入數量的時間周期。在長期內,所有生產要素投入都是可變要素投入。
2、微觀經濟學的任務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功能,平衡價格決策,研究市場機制如何調整個人行為,以獲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和途徑。微觀經濟學是以價格為中心分析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又稱價格理論。
3、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效時政府幹預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在馬歇爾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了美國經濟學家張伯倫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等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
4、宏觀經濟學中的短期和長期主要是看價格是黏性的還是具有伸縮性的,即所謂的價格和工資剛性,不能及時調整,產出受需求影響而波動,這就是短期,如果價格具有伸縮性,以及實際產出處於充分就業產出水平狀態,不受需求變動的影響,需求變動只會引起價格的波動,就認為是長期。
㈣ 經濟學中,劃分長期生產和短期生產的依據是什麼
短期和長期的劃分是以生產者能否變動全部要素投入的數量作為標準的。
對於不同的產品生產,短期和長期的界限規定是不相同的。譬如,變動一個大型煉油廠的規模可能需要三年的時間,而變動一個豆腐作坊的規模可能僅需要1個月的時間。即前者的短期和長期的劃分界線為3年,而後者僅為1個月。
在短期內,生產要素投入可以區分為不變投入和可變投入:生產者在短期內無法進行數量調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不變要素投入。
例如,機器設備、廠房等。生產者在短期內可以進行數量調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可變要素投入。例如,勞動、原材料、燃料等。
(4)經濟學說劃分的依據是什麼擴展閱讀
假設企業僅使用勞動L和資本K兩種生產要素,在短期內,假定資本投入量不變,則廠商可以根據產量來確定可變要素勞動的數量。這樣在勞動工資w和資本價格r一定的情況下,短期總成本為:STC(Q)=w·L(Q)+r。
總不變成本TFC,廠商在短期內為生產一定量的產品對不變生產要素所支付的總成本。
總可變成本TVC,廠商在短期內為生產一定量的產品對可變生產要素所付出的總成本。
總成本TC,廠商在短期內為生產一定量的產品對全部生產要素所付出的總成本。它是總固定成本和總可變成本之和,即STC=TFC+TVC。
㈤ 經濟學流派的劃分標准
當代西方經濟學各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狀況是流派林立、群雄紛爭。研究各個流派的理論觀點、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張,了解它是如何適應當代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變化、發展的需要,為發展經濟服務,這不僅對我們了解西方經濟學本身的發展、變化和趨向,了解西方國家的現行經濟政策和實際經濟狀況十分有益;而且,其處理各種經濟問題的經驗教訓和不同看法,對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也是具有參考、借鑒意義的。 對兩方經濟學流派的劃分,曾有一種流行的辦法,將其劃分為「政府幹預」派和「自由放任」派。這是一種過於簡單化的做法。在近現代西方經濟學說史上,確實存在著主張「政府幹預」和主張「自由放任」這兩種思潮的交替發展,了解這兩種思潮的變遷,對研究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是有幫助的,但用它代替流派的劃分,那就不妥當了。因為即使是同屬於一種思潮的經濟學家,在理論、方法和政策主張方而也有著嚴重的分歧。在下面的分析中將會看到,同屬於國家干預思潮的就有幾個流派,而主張自由放任的流派則更多,而且,還有一些就不能簡單地一定將其歸屬於某一種思潮,陳岱孫教授指出:「在資產階級經濟學說史的研究中,最忌簡單化的做法」[1]。 其實,劃分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劃分流派所依據的標准到底是什麼。胡代光教授和歷以寧教授在談到「什麼叫做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流派」時,指出:「資產階級經濟學流派是指一些在理論觀點上基本—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主張上基本一致的經濟學家們所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派別。」[2]我們完全贊同把理論觀點、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張的基本一致與否,作為劃分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所依據的基本標准。依據這個劃分標准,應該怎樣難看待當代西方經濟學各流派的形成與發展呢? 上面已分析過凱恩斯革命以及凱思斯主義對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所發生的重大影響。因此,當代西方經濟學之所以形成眾多派系紛爭的局面,是和凱恩斯主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具體說來,這與以下三種情況密切相關。 1.凱恩斯《通論》發表後,特別是在戰後為適應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需要,由凱恩斯的追隨者對凱恩斯經濟學說的不同解釋和補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早在4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漢森在將凱恩斯的經濟學說傳播到美國去的過程中,在理論與政策建議兩個方面作了補充和發展。他在《財政經濟政策和經濟周期》(1941年)、《經濟政策和充分就業》(1947年)以及《凱恩斯學說指南》(1953年)等著作中已為新古典綜合派奠定了某些基礎。從40年代後期開始,他的學生薩繆爾森等人,就將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與馬歇爾的微觀經濟理論綜合起來闡述西方經濟學,於1948年出版了他的《經濟學》教科書第一版,在l961年該書的第五版中,正式提出了「新古典綜合」這一術語,並得到其他英國凱恩斯主義者的支持。以薩繆爾森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由於遭到其他反對派的攻擊,在1970年出版的《經濟學》教科書第八版中,他將「新古典綜合」改稱為「主流經濟學」。因此,以薩繆爾森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又稱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它在戰後的西方經濟學界一直居於正統的地位。 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早年是凱恩斯的學生,後來又和他長期共事,過從甚密,在學術觀點上受到凱恩斯的耳提面命。因此,她以凱恩斯的嫡傳弟子自居,把美國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看作冒牌的凱恩斯主義。以瓊·羅賓遜為主要代表的新劍橋學派,就是在50—60年代同新古典綜合派的論戰過程中形成的。 在6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學家克洛沃和瑞典經濟學家萊榮霍夫德等人,對凱恩斯學派以一般均衡理論來解釋凱恩斯經濟學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指責凱恩斯學派曲解了凱恩斯經濟學;認為凱恩斯學派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根本不是一碼事。他門提出必須對凱恩斯的著作重新加以解釋,還凱恩斯經濟學的真正面目。由於這些人原來都是屬於凱恩斯主義陣營的,並以重建凱恩斯經濟學為己任,因而被稱為新凱恩斯主義的「非均衡學派」或「新凱恩斯學派」。 此外,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也對凱恩斯經濟理論作了獨特的解釋和評價。他把劍橋學派、洛桑學派的傳統微觀經濟理淪與他解釋的凱恩斯經濟理論相結合,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經濟理論體系。 以上這四個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都是從凱恩斯主義的發展中直接演化而成的。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推行凱恩斯主義的結果,恰巧改變了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發生作用的某些條件。自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世界出現了大量失業與劇烈的通貨膨脹並存的「停滯膨脹」。這種情況標志著凱恩斯主義的失靈,於是,形成了與凱恩斯主義相抗衡的各種新自由主義流派。其中,首先是以弗里德曼為主要代表的貨幣學派,他自稱是「凱恩斯革命的反革命」。這個流派於50年代中期以後在美國開始出現,到70年代獲得了迅速發展,成為當代自由主義各流派中影響最大的一個。其次是以美國青年經濟學家盧卡斯、薩金特和華萊士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它是在70年代後期,從貨幣學派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新自由主義流派。這個新學派出現後,就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界的重視。薩繆爾森在1980年出版《經濟學》教科書第十一版中,曾把它與貸幣學派看作是同樣重要的論戰對手。第三,是和理性預期學派同時出現的供給學派。它的主要代表是美國經濟學家拉弗、費爾德斯坦和萬尼斯基等人,該派由於得到了當時美國總統里根的推崇而受到人們的重視。第四,是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體系,哈耶克自30年代以來,一直著書立說鼓吹經濟自由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學術觀點自成體系。他是當代最徹底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也是新自由主義流派中影響較大的一個。他的足跡遍及當今西方宣傳自由主義經濟學說的四大中心,即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德國弗菜堡大學,並受到他們的推崇。因此,他堪稱當代西方各自由主義流派的精神領袖。第五,是以德國經濟學家歐根、羅勃凱、艾哈德等人為代表的弗萊堡學派。該流派產生於30年代,在戰後德國盛行,該派所倡導的社會市場經濟理論,成為德國的國家經濟學,因此,該派又被稱為德國新自由主義。第六,是以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和塔洛克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它是在60年代以來形成的一個別具一格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別。該學派將人們從互相交換中獲益的觀念運用於政治決策領域,創立了政治決策理論,該學派的奠基人布坎南由此獲得了198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七,是以美國經濟學科斯、威廉姆森和諾斯等人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該派運用新古典經濟學的邏輯與方法,注重從微觀角度研究制度的構成、運行以及制度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並把自身的理論視為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發展。由於這一學派的兩位主要代表人物在90年代初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從而使他們所倡導的新制度經濟學在西方經濟學界異軍突起,成為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中最富有吸引力的,最有助於使傳統的經濟研究和政治研究發生革命性變化的理論。 3.—些產生於20—30年代的一些非主流經濟學派,既不能簡單的歸屬於凱恩斯主義的營壘,也不能把它簡單地歸屬於反凱恩斯主義的營壘。這些獨樹一幟的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首先是瑞典學派,它所提出的許多理論觀點,對當代西方經濟學都具有重大影響。例如,它曾先於凱恩斯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運用總量和動態分析方法建立動態經濟理論體系,赫克歇爾—俄林定理、斯堪的納維亞通貨膨脹模型等。該流派的成員都是瑞典和挪威的經濟學家,它主要是在瑞典這樣一個經濟發達的小國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瑞典學派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受到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和經濟學界的日益重視。其次,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經濟理論體系,他以獨特的「創新理論」來解釋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和周期波動而聞名於世。熊彼特的經濟理論不僅對當代西方的經濟增長淪、經濟發展論、經濟成長階段論和新制度經濟學有重大影響,而且他的追隨者們還將其理淪發展成為:技術創新經濟學和制度創新經濟學這兩個新的學科分支。 此外,在50—60年代,還形成了羅斯托的經濟理論體系。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以他的經濟成長階段論,在西方經濟學界另樹一幟。他所提出的「起飛」等概念,已成為當今經濟界的流行術語。 除了以上這三個非主流經濟學派以外,還有兩個既反對凱恩斯主義、也反對新自由主義的非主流經濟學派。一,以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思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學派。該派形成於50—60年代,近年來這一流派的影響又有了新的發展,它儼然成了與新古典綜合派、貨幣學派相抗衡的一個重要流派。連薩繆爾森也把它看作是「對主流經濟學的第三種挑戰」[3]。二,在60年代後期形成的激進經濟學派。它與新制度學派比較接近。該派的成員比較復雜,他們都主張拋棄資產階級傳統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反對主流派的理論觀點,揭露壟斷資本集團的剝削活動和反動政策。這一流派在近年得到迅速的發展。薩繆爾森也承認「激進派是現代的重要潮流」[4]。 當代西方經濟學各流派並存與論戰不休的狀況說明了什麼?它呈現出什麼趨勢呢? 首先,資本主義工業化後所造成的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加上社會經濟生活的日益復雜化等,不能不反映別人們的頭腦中來,而代表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社會集團和不同生活方式的經濟學家,提出不同的學術觀點和政策主張,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次,各個反對凱恩斯主流經濟學流派的出現,已改變了凱恩斯主義一家獨尊的地位。薩繆爾森《經濟學》教科書的中文本譯者高鴻業教授在評論該書的第十二版時指出:「大致在l980年以前,包括該書第十一版在內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總是在宏觀經濟方面把凱恩斯主義當作唯一的「真理」加以闡述,而其他學派的觀點則被認為是次要的補充或分歧。第十二版改變了這種態度,它公開承認,經濟學是『演化式』的科學,即隨著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變換說法的科學」。「從西方宏觀理論的角度來看,第十二版的最大改變在於改變了凱恩斯主義獨霸的局面,而大量採納了貨幣主義、合理預期學派、甚至還有供給學派的理論。」[5] 第三,盡管60年代後期以來,凱恩斯作為「西方經濟學大天使的形象」,「受到了嚴重的損害」[6],但是,凱恩斯主流經濟學在當前仍居於正統的地位。陳岱孫教授在分析新制度學派能否取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正宗」地位時,指出「在目前的政治經濟條件下,資產階級感到對自己比較有利的是繼續把凱恩斯主義當作『經濟學正宗』,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基本依據。它寧肯寄希望於凱恩斯派經濟學家對凱恩斯主義的修修補補,也不願接受現代制度經濟學的說教。歸根到底一句話,在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資產階級對本階級整體利益的考慮,而不是資產階級中某些人的喜愛和憎惡」[7]。 第四,當前各流派的並存與論戰,已呈現出當代西方經濟學的某些趨勢。例如,一些流派的經濟學家曾提出要擴大經濟學的研究領域,打破傳統的純經濟分析框框,強調要把經濟學的研究同社會學的研究結合起來,使經濟學來個「解放」。又有一些流派的經濟學家提出,運用自然科學、經濟計量和數量統計等方法,使經濟學「精密化和科學化」。還有一些流派在一定條件下已在汲取論戰對方有價值的見解。如新古典綜合派中的一些人感到市場調節作用是不可輕視的,貸幣政策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而貨幣學派中的一些人則認為國家在某些方面進行調節也是必要的,等等。總之,當前各流派的並存和論戰所呈現的這些趨勢表明,西方經濟學界正在醞釀著一次重大變革,或者說,它正預示著另一次經濟學革命的來臨。
麻煩採納,謝謝!
㈥ 宏觀經濟學,微觀的經濟學按什麼條件劃分
粗略點來說宏觀經濟學關繫到很多領域,例如國家的經濟運行狀況,市場的供給狀況,國家的經濟干預,人們的收入與分配等等。而微觀經濟學則可以這么說:只要和錢打上交道的一般就是微觀經濟學。所以如果屬於宏觀經濟學的一般都會屬於微觀經濟學,而如果屬於微觀經濟學的卻不一定屬於宏觀經濟學的范疇!
㈦ 根據經濟學劃分市場結構的標准說明四種市場類型的特點
1、完全競爭市場:在廠商數量上完全競爭市場廠商數量有無數個,只要有居民居住的地方就會有農產品市場。
2、壟斷競爭市場:在廠商數量上壟斷競爭市場廠商數量有很多,飲料、牙膏等等品牌非常多。在產品差異上這一市場類型所生產的產品有一定的差異,每個廠商生產的飲料、牙膏成分均有所不同。
3、寡頭壟斷市場:在廠商數量上這類市場只有幾個,如通信行業只有移動,聯通,電信三家。在進退難易程度上,由於這類市場被少數幾個廠商所壟斷,所以進出都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某個廠商想進來就可以隨意進來。
4、完全壟斷市場:在廠商數量上,只有唯一的廠商壟斷整個行業,廠商數量是唯一的。在產品差異上,由於整個市場上只有一家生產該產品,所以在市場上是沒有與其相競爭的產品的。
(7)經濟學說劃分的依據是什麼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劃分市場結構的第一個標準是市場集中率,即大企業對市場的控製程度。如果一個市場上大企業的控製程度高,這個市場的壟斷程度就高,反之,如果一個市場上沒什麼大企業,大企業的控製程度低,這個市場的競爭程度就高。
企業對市場程度的大小取決於一個市場上企業的數量和規模。如果一個市場上企業數量少,而且每個企業規模都巨大,企業就可以通過產量來控制市場,市場上企業數量多而且每個企業規模又小,少數企業就難以控制一個市場。
㈧ 微觀經濟學中長期和短期劃分的標準是什麼
微觀上的短期與中長期的區別是在於某些生產要素是否可變。
短期是指生產者來不及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量,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時間周期。
長期是指生產者可以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量的時間周期。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生產問題中,要求利潤最大化時,考慮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那麼一般就認為勞動是可變要素,廠商可以隨時僱傭和解僱工人 。
對於資本,則認為是在短期固定不變的,但是在中長期則可變,那麼短期的最優化只取決於勞動的選擇而中長期則考慮兩種要素的最優組合。
有些問題會說短期供給剛性,長期是彈性的,說明短期要素都不可變,則產出固定,漲價或跌價並不影響產量,但是中長期時廠商可以考慮最優化的產出。宏觀上的短期與中長期的區別在於「調整時滯」 其實和微觀的要素可變平行但是對象不同。
宏觀著眼於總產出,社會平均價格,失業率(也就關系著社會平均工資) 貨幣流量(也就關系著利率) 。
㈨ 劃分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的依據是什麼
西方經濟學自亞當斯密時代產生,馬歇爾集大成發展,中間通過邊際革命將數學引入到經濟學分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經濟學分析體系,這時候經濟學追求的是完全的自由主義。現在我們學的初級西方經濟學微觀教材的內容大致上就是那時候的理論。
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的劃分,我想大概是因為1929年經濟危機之後產生的凱恩斯國家干預理論,凱恩斯理論與以前經濟學的自由主義思想完全相反,提倡國家干預經濟手段有財政,貨幣政策等,這時候就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的重大分歧,產生了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兩大陣營。而各個流派可以根據所堅持的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的程度來劃分,比如理性預期學派就是完全的自由主義,貨幣學派次之。凱恩斯主義是完全的國家干預,新古典綜合學派結合新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經濟學內容,但是認為國家干預很重要。。。。另外也可以根據各個流派政策主張,理論觀點的不同來劃分。
建議閱讀一下西方經濟學說史(很多學校都有出版),對了解西方經濟學的流派和發展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