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歷史
猿輔導 唐浩 高中歷史 秋季班2020 含易錯點(高清視頻)網路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UFvOJ2VjUv4bNJC8gnpH4g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㈡ 上書房和內務府的區別
·上書房:
滿清皇子皇孫上學讀書的地方;又或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南書房];
上書房位於乾清門內東側南廡,建於雍正初;
凡皇子年界六齡,即入書房讀書;
滿漢大學士一人或二、三人為上書房總師傅;
設漢文師傅若幹人;
稱為「諳達」的滿蒙師傅若幹人;
均多以貴臣充任,又有內外諳達之分,內諳達負責教授滿蒙文,外諳達教授騎射。
總師傅有事則來,不必日日入值。
每日寅時(凌晨3:00-5:00)來到書房早讀,卯時(凌晨5:00-7:00)開課,午時(11:00-13:00)下學。各大節日放假一天,暑期上半課。
[上書房行走]
清朝時候皇子師傅的副手。
清朝人喜歡用「行走」這詞兒,大約是就是供驅使的意思;
例如提拔某人當大學士,讓他在軍機處當差,皇上的諭旨一般會這么說:著賜張三某某閣大學士,賞一品頂戴,在軍機處行走。說白了,這「上書房行走」其實不是一個官職,只是說明這人在哪個單位上班。
·內務府
清朝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
內務府的組織淵源於滿族社會的包衣(奴僕)制度,其主要人員分別由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旗)所屬包衣組成。
最高長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初為三品衙門,雍正十三年(1735)升為正二品。
內務府直屬機構有7司3院。
內部主要機構有廣儲、都虞、掌儀 、會計、營造、慎刑、慶豐七司,分別主管皇室財務、庫貯 、警衛扈從、山澤采捕、禮儀、皇莊租稅、工程、刑罰、畜牧等事。
另有上駟院管理御用馬匹,武備院負責製造與收儲傘蓋、鞍甲、刀槍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處苑囿的管理、修繕等事,統稱七司三院。
內務府還有三織造處等30多個附屬機構。
此外負責管理太監、宮女及宮內一切事務的敬事房也隸屬總管內務府大臣管轄。
兩個不同的概念,而且都是比較大的機構,機構里品階高的也有品階低的也有,要看具體是從哪個職位調到哪個職位了……
畢竟這兩個部門都是清朝才設的,可以看出皇帝和滿洲貴族對這兩個部門的倚重。能進到這兩個部門同時品階高的大臣一般都是皇上器重的;
至於說樓上說的「上書房是處理政務的地方」,這是指「南書房」,能進入南書房的不是一品二品的大臣就是皇帝的寵臣,而且只是幫助皇帝處理事務,不是一個具體的職位,能進入南書房的大臣可能就在內務府擔任職位,所以內務府和南書房也沒有什麼可比性。
㈢ 古代上書房相當於今什麼部門
古代上書房相當於現在的貴族學校.
上書房是清朝皇子皇孫上學讀書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書房」,道光年間奉旨改為「上書房」。
上書房位於乾清門內東側南廡,建於雍正初,門向北開,共五間,凡皇子年界六齡,即入書房讀書,一般派滿漢大學士一人或二、三人為上書房總師傅,並設漢文師傅若幹人,稱為「諳達」的滿蒙師傅若幹人,均多以貴臣充任,又有內外諳達之分,內諳達負責教授滿蒙文,外諳達教授騎射。
(3)清朝的上書房和經濟處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總師傅有事則來,不必日日入值。師傅們輪流入值,與皇子皇孫們相見,僅以捧手為禮而不下跪。每日寅時(凌晨3:00-5:00)來到書房早讀,卯時(凌晨5:00-7:00)開課,午時(11:00-13:00)下學。各大節日放假一天,暑期上半課。
上書房行走,實際上就是清朝時候皇子師傅的副手。清朝人喜歡用「行走」這詞兒,大約是就是供驅使的意思。
例如提拔某人當大學士,讓他在軍機處當差,皇上的諭旨一般會這么說:著賜張三某某閣大學士,賞一品頂戴,在軍機處行走。說白了,這「上書房行走」其實不是一個官職,只是說明這人在哪個單位上班。
㈣ 有人說上書房是清朝皇子皇孫讀書的地方,可我覺得這不是,請問到底是不是
概述上書房是滿清皇子皇孫上學讀書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書房」,道光年間奉旨改為「上書房」。上書房也是袁弘,楊冪主演的電視劇名稱,該劇講述了乾隆帝青少年時代在上書房讀書的一段故事。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也經歷了很多的挫折,磨難和痛苦。
㈤ 清朝南書房有什麼作用是皇帝鞏固皇權的工具嗎
南書房,是清代皇帝文學執事的地方。康熙十六年(1677年),光緒二十六年(1898年)被撤銷。南書房位於北京故宮甘清宮西南側(南書房在北側甘清門西側;上書房在清明干門的東側,北側),這是康熙的書房,俗稱南書房,下令講學士張穎,內閣學士頭銜高世奇入值。這是選翰林文人入南學的價值開端。
南書房是康熙帝為鞏固皇權、鞏固清王朝而設立的宮廷文秘機構。這也是他讀書和學習的地方。也是他領導的清代爭取漢代文人的重要場所。南書房作為清代的一個特殊的中央機構,在康熙年間確實起到了“准備顧問”的作用,幫助康熙鞏固了專制的皇權。南書房的設置是清代中央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雍正軍事機械辦公室的前身。清代歷史學家趙義說:“時尚部沒有軍械部,每寫詔書,多一個南學封臣。”事實上,軍事部門的一些特點,如地位突出但沒有決策權、機密性等,一直是南書房的特色。
㈥ 康熙上書房,雍正軍機處相當於現在的什麼部門
1、上書房。上書房是清朝皇子皇孫上學讀書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書房」,道光年間奉旨改為「上書房」。(《清史稿》)
這種皇子皇孫讀書的地方,跟現在沒有類別性,硬要比的話,等於清華北大,匯集了全國的精英教師。
2、軍機處。軍機處是清朝官署名,也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時期的中樞權力機關,於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設立。
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同時,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
不能精確地和現在的國家部門加以比較。如果硬要比,基本等於中南海。
軍機處舊址
軍機處在辦公場所和官員設置上沒有正式的規定,也無品級和俸祿。需要強調,軍機處雖然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但歸根結底聽命於皇帝,成為封建皇權的統治工具。
宣統三年(1911年)五月八日,清政府在立憲派國會請願運動的壓力下,實行所謂「責任內閣制」。下令裁撤舊設內閣及軍機處,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自此實行了180餘年的軍機處被廢除。
網路——軍機處
網路——上書房
網路——中南海
㈦ 清朝時期內閣與翰林院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機構及部門
一,內閣
滿清入關後,仍沿用明代內閣制,但內閣權力開始消減,到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取代了內閣,至此內閣成了擺設。
由此可見,相當於國五院+君威
軍機處是清朝官署名,也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時期的中樞權力機關,於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設立。雍正帝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泄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均為兼職。乾隆帝時期復設軍機處,從此成為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一直到清末。
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同時,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
另外,軍機處在辦公場所和官員設置上沒有正式的規定,也無品級和俸祿。需要強調,軍機處雖然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但歸根結底聽命於皇帝,成為封建皇權的統治工具。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責任內閣成立後軍機處被撤銷。
由此可見,相當於國五院+君威
二,翰林院
清因明制,設翰林院。置掌院學士兩人,滿、漢各一人,從二品。清掌院學士無文學撰述之責,是侍讀學士以下諸官的名義長官,與唐宋之翰林學士有所不同。但仕為翰林官者不僅升遷較他官為易,而且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例由翰林官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優待厚遇 。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均由翰林官主持,形成座師制度,文脈與人脈相互交織,使翰林影響延伸至各個領域。翰林在知識界享有崇高聲望,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翰林院制度不始於清代而以清代為最完備,資料最為豐富,機構最為龐大,品秩最為突兀,規模最為壯觀,是集歷代大成的產物。
由此可見,翰林院大概相當於教育部+社科院
㈧ 清朝皇上辦公的地方那麼奢侈,有什麼好聽的叫法嗎
清朝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是在——乾清宮!!!乾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代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400?,自檯面至正脊高20餘米 ,檐角置脊獸9個,檐下上層單翹雙昂七踩斗?,下層單翹單昂五踩斗?,飾金龍和璽彩畫,三交六?菱花隔扇門窗。
殿內明間、東西次間相通,明間前檐減去金柱,梁架結構為減柱造形式,以擴大室內空間。後檐兩金柱間設屏,屏前設寶座,寶座上方懸「正大光明」匾。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後檐設仙樓,兩盡間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寧宮。殿內鋪墁金磚。殿前寬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與乾清門相連。
乾清宮建築規模為內廷之首,作為明代皇帝的寢宮,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於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27張,後妃們得以進御。由於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寢之處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測。
2.皇帝雖然居住在迷樓式的宮殿內,且防範森嚴,但仍不能高枕無憂。據記載,嘉靖年間發生「壬寅宮變」後,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宮居住。萬曆帝的鄭貴妃為爭皇太後鬧出的「紅丸案」、泰昌妃李選侍爭做皇而移居仁壽殿的「移宮案」,都發生在乾清宮。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
3.清代康熙以前,這里沿襲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以後,這里即作為皇帝召見廷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屬國陪臣和歲時受賀、舉行宴筵的重要場所。一些日常辦事機構,包括皇子讀書的上書房,也都遷入乾清宮周圍的廡房,乾清宮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強。
雍正元年曾下詔,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康熙、乾隆兩朝這里也曾舉行過千叟宴。
㈨ 清朝皇宮里有什麼部門
內務府
中國清代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為清代特有,始設於順治初年。至順治十一年(1654)仿明制改內務府為十三衙門;十八年,裁十三衙門,復設內務府。自此遂為定製。內務府的組織淵源於滿族社會的包衣(奴僕)制度。
其主要人員分別由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旗)所屬包衣組成。最高長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正二品,由皇帝從滿洲王公、內大臣、尚書、侍郎中特簡,或從滿洲侍衛、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補。
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種事務,都由內務府承辦。內部主要機構有廣儲、都虞、掌儀 、會計、營造、慎刑、慶豐七司,分別主管皇室財務、庫貯 、警衛扈從、山澤采捕、禮儀、皇莊租稅、工程、刑罰、畜牧等事。
另有上駟院管理御用馬匹,武備院負責製造與收儲傘蓋、鞍甲、刀槍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處苑囿的管理、修繕等事,統稱七司三院。
內務府還有三織造處等30多個附屬機構。此外負責管理太監、宮女及宮內一切事務的敬事房也隸屬總管內務府大臣管轄。1911年辛亥革命後,廢帝溥儀仍居宮內 ,為皇帝服務的內務府也得以保留,直至1924 年溥儀被驅逐出宮為止。
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後,即設立了內務府,以管理宮禁事務。順治十一年(1654)裁撤,順治十八年康熙即帝位後又重新恢復。內務府衙門當時分「內務府堂」(簡稱「堂上」,又稱「本府」)及所屬「七司」、「二院」等,總機關稱「總管內務府衙門」,其最高官員為「總管內務府」。
所屬「七司」是:御用監,系為內務府掌管府藏及出納總匯的機構;尚膳監,掌內務府所屬武職官的銓選、任用及圍獵、捕魚之事,順治十八年改為采捕衙門;鍾鼓司,掌內廷禮樂並考核太監品級,順治十三年改為禮儀監,順治十七年又易名為禮儀院;內官監。
管理內務府帑項出納及庄園地畝之事,順治十七年易名為宣徽院;借薪司,掌宮廷繕修工程事務,順治十八年易名為內工部;三旗牛羊群牧處,掌牛羊畜牧事務;尚方司,掌審擬上三旗的刑名案件,順治十一年設,十二年改為尚方院。
所屬「二院」是:御馬,掌掌「御用」馬匹,順治十八年易名為「阿敦衙門」(阿敦系滿語,意為馬群);鞍樓,是制備兵具、器械的機構,順治十一年易名為兵仗局,順治十八年又改為武備院。 基本上皇宮內由內務府處理
(9)清朝的上書房和經濟處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紫禁城,就是平常說的皇宮,文獻上有時又稱之為「大內」。紫禁城是由東華門、午門、西華門、神武門這四個門及其連接的宮牆圈起來的宮城。
神武門是皇宮後門,明代及清初叫玄武門,康熙皇帝即位以後,因為他的名字叫玄燁,為了避諱他的名字,就把玄武門改成了神武門。
紫禁城又分為南、北兩部分,這兩部分的區分很重要。所區分的兩部分稱為前朝、後寢,南部的前朝是舉行朝會的地方,後寢是皇帝及其家屬住宿的生活區。區分界就在保和殿的後面、乾清門的前邊,中間有個狹長的小廣場。
有四個門非常重要,分別是乾清門、內右門、景運門、隆宗門,是宮內重點把守之門,因為一進景運門、隆宗門,就到了後寢的前門——乾清門、 內右門,再後面就是皇帝寢宮、皇家的生活區了。
狹長的小廣場兩端,東邊就是景運門,西邊就是隆宗門。這隆宗門大家可能並不陌生,嘉慶年間的林清起義就曾攻打這個門。最運門的外面,是清代八旗勁旅中的護軍營和前鋒營官兵守衛皇宮的辦公處。乾清門、內右門,由侍衛處侍衛把守。
前朝部分,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是清代的名稱,明嘉靖以後分別叫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附帶說說前朝區南部的三個門:太和門、東邊的協和門、西邊的熙和門,明代嘉靖後分別叫皇極門、會極門、歸極門。
太和門是明朝皇帝舉行御門聽政的地方,清朝因為皇帝的辦公地點內移,把御門聽政也從太和門移到了乾清門。
太和殿是紫禁城的最高點,也是最高、最宏偉的建築,而且處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紫禁城又是皇城的最中心,皇城又在北京城的中心,所以太和殿就是整個北京城的最中心,是中軸線上的最中心,而且是最高點。
該建築之設計就是為體現這樣一種政治效果:北京城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太和殿在北京城中心紫禁城的中軸線最高點上,當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或是大朝會,坐在太和殿金鑾寶座上的時候,就有一種駕馭全國的氣概,這就是在太和殿舉行大典禮儀所體現的政治效果。
㈩ 古代尚書房有哪些職位還有統戰部和禮儀司,軍機處
明代是翰林院長足發展的黃金時期。將前代之翰林學士院正式定名為翰林院,而與雜流諸如方術伎藝等供奉之事脫離干係。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皇帝顧問,主官為翰林學士,下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修撰、編修、檢討等官,另有作為翰林官預備資格的庶吉士。明代將翰林院定為五品衙門,翰林官品秩甚低,卻被視為清貴之選。翰林若得入直文淵閣參與機密,則更是貴極人臣。
清
清因明制,設翰林院。置掌院學士兩人,滿、漢各一人,從二品,是侍讀學士以下諸官之長,其他翰林官設置多因命制。而自康熙時起,掌院學士歷由殿閣大學士兼領,地位更加突出。按清制,翰林官不僅升遷較他官為易,而且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例由翰林官為之,因而與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有較多接近機會,多蒙優待厚遇。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均由翰林官主持,形成座師制度,文脈與人脈相互交織,使翰林影響延伸至各個領域。翰林在知識界享有崇高聲望,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翰林院制度不始於清代而以清代為最完備,資料最為豐富,機構最為龐大,品秩最為突兀,規模最為壯觀,是集歷代大成的產物。
禮儀司 官署名。金大定元年(1161),改擎執局為侍儀局,五年,升局為司。主官原稱局使,五年,升局為司。主官原稱局使,升司後稱令。掌侍奉朝儀,率捧案、擎執、奉輦等,使各司其事。下設直長等。職與歷代鴻臚寺有異同。元以侍儀隸禮部。朱元璋吳元年(1367),設侍儀司,逐步設置侍儀使、引進使等官。洪武四年(1371),改為殿廷禮儀司。三十年(1397),改為鴻臚寺,設卿、少卿等官。
中共中央統戰部設以下機構:
1、辦公廳
2、政策理論研究室(內設中央統戰部宣傳辦公室)
3、一局(民主黨派工作局)
4、二局(民族、宗教工作局)
5、三局(港、澳、台、海外工作局)
6、四局(幹部局)
7、五局(經濟局)
8、六局(黨外知識分子工作局)
9、機關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