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宋朝並不弱——之一:宋朝的經濟
宋朝俗稱「宋鼻涕」,給人感覺軟弱不堪,不僅「燕雲十六州」沒有收復,而且一再退讓於遼、西夏,先後滅亡於金、元。
從政治地緣學角度,宋朝先與遼、夏,後與金、夏成鼎立之勢,遼、金的實際控製版圖也比宋要大,在與它們的軍事角逐中,宋朝也從來沒有占過上風。在疆域的統一方面,宋朝確實前不能比漢、唐,後不能比明、清。
但是宋朝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弱,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為什麼。首先說說宋朝的經濟。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億貫,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即使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國庫收入竟也高達1億貫。南宋滅亡300多年後的明朝,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直到清朝末年,國家年財政收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但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接近4億,約為宋朝人口的4倍。
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以宋神宗熙寧十年為例,財政收入的7070萬貫中,農業稅約佔30%,而工商稅約佔70%,這個數字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明王朝在1570-1580年間,平均每年財政收入是3078萬兩,不過是宋朝的19%。更主要的是,農業稅占明朝政府總收入的81%,工商雜稅只佔總收入的12%。清朝的稅收也以農業稅為主,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孫基隆在《鳥瞰中國千年史》中說,宋朝鋼鐵工業高度發達,大型企業通常會僱傭數百名全職的產業工人,而政府的兩處軍工廠聘用工人數多達八千人。華北的鋼鐵業以1078年為例,達年產一百二十五萬噸的水平,而英國於1788年亦即工業革命之始才不過年產七萬六千噸。宋朝采礦業發達,信州鉛山的一個銅礦就有十餘萬礦工。煤已經成為首都的主要能源。「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孔道主要是西北陸路。到兩宋,因戰爭關系,西北陸路交通時斷時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主要依賴東南海路交通。宋朝首次開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宋代的「五大名瓷」譽滿全球。進出口商品達300多種,成為當時最發達的海洋國家,不僅推動世界貿易,也把宋代的印刷、火葯、指南針這三大發明,傳入歐洲。
宋朝造船業和航海業在世界上均居領先地位,長江兩岸,貨棧林立,廣州、泉州和福州的商船遠航阿拉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日本。在對外貿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國製造的船隻。而其商船的噸位之大,數量之多,皆為世界之首。當時,大海船達300噸,而幾百年後的哥倫布航船才120噸。採用指南針導航的300噸海船,穿過印度洋遠達阿拉伯與非洲東岸。
北宋時,海外貿易之盛,遠遠超過前代。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及收購進口物資來滿足皇室、官僚的生活需要,對海外貿易十分重視。早在971年(開寶四年),就設置市舶司於廣州。以後,北宋政府又陸續在杭州、明州、泉州以及密州的板橋鎮(山東膠縣境)、秀州的華亭縣(上海市松江一帶)設置市舶司或市舶務。
南宋的海外貿易更是超過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歲達200萬貫,超過北宋治平年間歲入63萬貫的兩倍多。由於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貨幣鑄造供不應求。在對外貿易中,銅錢又大量外流。紙幣代替銅錢,成為主要的交換手段。
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測算,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大概為500億美元,占當時世界GDP總值的80%,人均GDP約為500美元,宋朝頂峰時人均GDP約600美元。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大概是要強於我國50年代初期的水平。1950年,中國人均GDP僅為439美元,1952年達537美元。
大家試想一下,如果 歷史 老人能夠再給宋朝一些時間,會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嗎,會出現產業革命嗎?
B. 概括宋代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突出表現
政治: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經濟: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108] 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文化 :
宋朝文化是中國文化歷史中的豐盛時期,理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領域碩果累累。宋朝文學主要涵蓋了宋代的詞、詩、散文、話本小說、戲曲劇本等等,其中詞的創作成就最高,詩、散文次之,話本小說又次之。宋朝的文學作品在北宋初期稟承了晚唐風格,用詞浮艷,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隨著王禹偁關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學,文學作家開始注重儒家說教功能,但成就不高。直到歐陽修帶起的第二次古文運動,文人才以平實的語言來創作,加上內容多反映生活時弊,雅俗共賞,文學創作進入了高峰期。當時的各種文體,互相影響,有破有立,而且派別林立,題材眾多,並受到儒釋道的影響,文壇有長足的發展。話本小說與戲曲就在這個時期不斷冒起。南宋偏安江南後,文人多以作品抒發愛國情懷。
思想:
完成了儒學復興,傳統經學進入了「宋學」的新階段,產生了新儒學即理學。促進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匯的深入發展,完成了古文運動。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佔了六家,詞達到全盛,話本在中國文學史上開辟了新的紀元。史學體裁多樣,興起了方誌學、金石學;著作豐富,史家輩出,達到了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頂峰。書院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如書法、雕塑、石刻、繪畫等都達到了新的水平,佛教、道教亦有了新的發展。
C. 請你簡述宋朝在經濟方面發展的原因和表現分別是什麼
一是生產力的發展。在農業方面,先進的生產工具得到普及改進和發明。曲轅犁更加廣泛的使用,同時還出現了踏犁、鐵搭、秧馬等工具。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得以解放出來。宋朝大量興修水利,特別是王安石變法期間,成果卓著,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進一步完善,許多荒地被開墾出來,增加了糧食產量。在手工業方面,紡織、造船、制瓷等技術、工藝和規模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而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貿易提供了物質條件。
二是靈活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經濟政策。
在農業方面推行不抑兼並的政策。一方面自唐朝以來,實行「不以人丁為本,唯以財產為宗」的賦稅政策,至少從法律上減輕了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的負擔。雖然土地兼並嚴重,但與之相適應的是租佃制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租佃關系。一方面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土地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利用,不至於因為缺乏必要的生產資料而導致土地荒蕪,也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在商業工業方面,一是政府放鬆了對商業的控制。商業的發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種變化帶來的是市場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遵循著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服務性的商業機構如櫃坊,氐店發展起來,還出現了便於流通的紙幣「交子」。
另一方面宋朝對外推行積極的貿易政策。與遼西夏簽訂看似屈辱的盟約之後,宋遼,宋夏之間的榷場貿易發展起來。從而為宋朝提供了大量的財政收入,這種頻繁的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和平貿易不僅維護的邊疆的穩定,也推動了宋朝商業的發展。而這只是宋朝貿易的一小部分。更大部分貿易則是來自於遠洋貿易。宋朝海上貿易十分發達。一方面政府鼓勵中外商人貿易的往來,另一方面政府強化規范對外貿易,設置了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這樣中國大宗的絲織品、瓷器、茶葉、葯材等深受海外市場的歡迎。這種海外貿易不僅給宋朝帶來豐厚的財政收入,更是有力的推動著宋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達與繁榮。
在政治制度方面,宋朝統治者採取了一些列政策強化了中央集權經濟上設轉運使,將地方財政收入的大部分收歸中央,軍事上實行更戍法,並推行將兵分離,重文輕武,飢荒之年推行養兵政策。行政上中央分割相權,地方上知州通判相互牽制等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地方分裂割據的物質基礎。維持了社會的穩定,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
D. 宋代經濟的發展是怎麼樣的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歷史背景
公元960年建立宋朝時,未靠武力,而是和平禪讓,將五代時後周的柴氏王朝,和平過渡為趙氏的宋朝。宋太祖接受唐朝武將節度使操縱國運的教訓,以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參與朝政的機會,實行文官統治。對外也少用武力,而以錢物捐助北方游牧民族,換得珍貴的百年和平。
宋太祖採取抑武揚文、君臣共治,提高知識分子地位與責任感。因此,給後人印象似是國運不濟,國力孱弱。先忍讓於遼、金,後又退守江南稱南宋,再100多年後又亡於蒙古族的元朝。
其實,宋代也是中華民族古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宋朝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領先的國家。漢朝雖比宋朝長了幾十年,但窮兵黷武,經濟文化的發展皆受到影響,比起同時期的歐洲羅馬帝國,經濟、文化皆大為遜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宋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宋朝經濟
E. 宋代的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首先了解宋代農業發展狀況,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也發展迅速。在以農為本的中國封建社會,其影響可想而知。會極大推動封建小農經濟發展,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進而促進人口、政治、軍事發展。
1.經濟上,農業有了保障,糧食有了保障,人民會選擇進入城鎮謀求更多,其他經濟領域宋代也不甘示弱。這樣一來促進手工業商業發展,使宋代商業呈現繁盛景象。
2.軍事上,宋朝自建國以來外來侵略不斷,農業的發展極大增加了軍糧補給,適當消除了軍隊後患之憂。
3.文化上,宋代以來,由於生產力的提高,城市得到很大發展,與此同時市民文化也蓬勃發展。北宋時的汴京是當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市民文化相當發達。
4.人口上,宋代人口數量突破了一億,勞動力大量增加。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若有錯誤請及時指出,謝謝!可能不全面,望見諒。)
F. 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
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6)宋朝經濟領域是什麼擴展閱讀: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
北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推廣有很大的發展。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制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農民還很注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
所謂「用糞如用葯」。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產量高低的關系,也有所認識。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產技術發展顯著,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為增加和改進。
紡織水平的提高北宋紡織業仍以絲織業佔主要地位。北宋時,絲織業逐漸形成江浙和四川兩個中心。
北宋時期還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後,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
G. 宋朝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賦役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關於歲入1.6億貫實為銅錢、米麥、白銀、布棉、絲絹、草料等不同物產單位的合加總數,宋代財政最高收入為六千餘萬貫,商稅占財政總收入約70%。
金融商業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達六百餘萬貫。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仁宗後改歸官辦,並定期限額發行。徽宗時期,改交子名為錢引,並擴大流通領域。南宋於1160年(高宗紹興三十年)改為官辦「會子」,會子主要有東南會子(也叫行在會子),湖北會子和兩淮會子。
但是為防止銅錢北流,宋朝政府規定在與金交界處仍然只能使用鐵錢。與交子不同,會子是以銅錢為本位的,面值有一貫(一千文)、兩貫和三貫三種,後增印兩百文、三百文與五百文小面額鈔票。幹道五年定為三年一界,每界發行一千萬貫,以舊換新。
(7)宋朝經濟領域是什麼擴展閱讀
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曾指出:「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中,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於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
歷史教授楊渭生先生也認為:「兩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是座頂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佔領先地位。」
世界著名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也認為:「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中國無疑是世界上經濟最先進的地區。自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
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曾說:「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作蠻夷之邦。」
日本宋史學家宮崎市定認定:「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時代。中國文明在開始時期比西亞落後得多,但是以後這種局面逐漸被扭轉。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亞而居於世界最前列。然而由於宋代文明的刺激,歐洲文明向前發展了。」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響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