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青浦區、松江區、金山區相比,哪個區的經濟最發達
除了靠近市區的部分,之前十多年發展比旁邊2個區,差了好多很多。現在的GDP只是在補之前的房價差。並且相對於松江嘉定,青浦的地理位置也不好,西邊是一大片沼澤湖片區,只能發展養殖業和旅遊業。青浦似乎房價有點透支得厲害,搭上大虹橋這班車,需要付出的還蠻多的,同時也有不少舍棄。同樣的價格都可以在普陀、寶山、閔行等地好好的淘一淘品質小區了。還要放棄商業、交通、醫療等。青浦夾在松江和嘉定中間,除了靠近市區的部分,之前十多年發展比旁邊2個區,差了好多很多。現在的GDP只是在補之前的房價差。並且相對於松江嘉定,青浦的地理位置也不好,西邊是一大片沼澤湖片區,只能發展養殖業和旅遊業。
㈡ 青浦鎮的經濟發展
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產業能級有所提高。初步測算,2009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21.6億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5億元,持平;第二產業增加值305.7億元,增長4.7%,其中工業增加值295.7億元,增長4.7%;第三產業增加值207.4億元,增長16.4%。
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比重繼續上升。2009年全區三次產業比重為1.6:58.6:39.8。與上年1.8:61:37.2相比,第一產業下降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2.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2.6個百分點,體現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加快發展新特點。
財政收入穩步增加,超額完成全年預定任務。2009年全區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164.5億元,比上年增長6.2%;區級財政收入48.8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全區結算財力78.7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全區財政支出78.6億元,比上年增長7.9%。 青浦歷來是以糧食種植為主的農業區。長期以來,農民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水稻育種、栽植、灌溉、管理等方面的生產經驗。在元代開始了棉花的種植。由於地勢低平,縣境中部和淀泖地區偏於低窪,常易受澇。加之明代以來賦稅、地租特重,農諺有「九年三熟,喝湯吃粥」說。解放前,水利失修,天災人禍,農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後從50年代起,治水改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至1985年底全縣為興修水利投資1.3億元,建成了大片旱澇保收的豐產田,加以推廣先進生產技術,農業生產持續增長。1949年糧食畝產181.5公斤,油菜籽畝產21.5公斤,棉花畝產皮棉7公斤,到1985年,糧食畝產增為603.5公斤,油菜籽畝產109.5公斤,棉花畝產42公斤,分別增長2.3倍、4.1倍和5倍。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受極「左」思想干擾,農業生產一度徘徊不前。「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農村人均分配,每年遞增不到1%。1983年起,農村全面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逐年上升,鄉村工農副三業全面發展。同時,充分利用本縣水鄉自然資源優勢,發展水產、水禽、水生蔬菜的「三水」生產,成為本縣致富的重要門路。1985年全縣水產品上市1.33萬噸,家禽上市347萬羽,鮮蛋上市1100萬公斤。隨著生產發展,農業收入逐年增多。1985年農民人均產值3439元,人均生產性純收入為786元。1986年後,農業生產規模開始向綜合經營方式發展,農副產品實行多渠道流通,各類專業戶不斷涌現,從1985年的1777戶增至1987年的6135戶。種田大戶集中了全縣2%的土地,養殖專業戶提供了70%以上的產品。
農業結構繼續優化,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出台了農業優惠扶持政策,制定了《青浦區2009年農業產業化扶持意見》,為進一步促進青浦農業科學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創造了有利條件。
農田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區累計已建成設施糧田8萬畝,設施菜田10013畝。1.68萬畝土地治理項目年內完成,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旅遊穩步發展,以舉辦茭白、草莓和漁業捕撈3個「旅遊節」為抓手,農業旅遊項目不斷增加新亮點。 青浦解放前工業十分薄弱,民間僅有紡織、編結等副業,市鎮有釀造、染紗、榨油等作坊。清宣統三年(1911年),朱家角鎮創辦光華電燈公司。辛亥革命後油糧加工業有所發展。據解放時統計,全縣個體手工業427戶,私營工廠(工場、作坊)58家,年產值825萬元。50年代初期,私營工業仍有發展。1954年,全縣個體手工業增為3479戶,私營企業為83家,年產值1680萬元。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全縣組成手工業合作社(組)54個,工業企業32家,年產值為2128萬元。1958年曾興辦社鎮工業,行業也隨著產品的種類而不斷增多。60年代初,社辦工業大多下馬,至70年代初,社鎮工業又重新掀起,1983年後,鄉鎮工業發展迅猛。1985年,全縣有縣辦工業116家,鄉鎮工業298家,村辦工業922家,另有聯戶工業80家,個體工業366家,總產值為7.22億元,1987年為15.34億元,成為經濟繁榮的主要支柱。主要行業有服裝、絲織、箱包、輕紡、電器、儀表、化工、建材等數十種,有許多產品已打進國際市場,博得較高聲譽。
工業向園區集中度進一步提高。「1+2」工業園區(包括原白鶴工業園區和朱家角工業園區)全年實現規模產值711.4億元,比上年增長2.6%,速度高於全區規模水平1.6個百分點,佔全區規模產值比重65.6%,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其中,青浦工業園區完成規模產值528.2億元,增長3.8%,高於全區規模水平2.8個百分點。
「4+1」主導產業(現代紡織、精密機械、信息電子和印刷傳媒四大支柱產業及文體類(休閑)用品製造特色產業)全年實現規模產值557.4億元,比上年下降1.9%,佔全區規模產值比重51.4%。
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領域、生物和醫葯技術、光機電一體化和新材料)全年實現規模產值427.9億元,比上年下降0.9%,佔全區規模產值比重39.4%,其中生物醫葯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21.5%。 青浦商業之盛始自唐天寶五年建青龍鎮。那時,船商雲集,市井繁榮。至宋代商業仍然十分鼎盛。青龍鎮「島夷、閩、粵、交、廣之途所自出,風檣浪楫,朝夕上下,富商、巨賈、豪宗、右姓之所會」。「市廛雜夷夏之人,寶貨當東南之物」。對外貿易也十分發達。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宋熙寧十年(1077年),青龍一鎮的稅收達15879貫400文,占當時華亭一縣之半。明代建縣時,地處縣境中部的唐行鎮和珠街閣(今朱家角)亦相繼興起。本世紀30年代全縣大小集鎮40多處,有坐商、行商、攤販3000多戶。抗戰勝利後,又創辦了30個消費合作社。解放後,興辦國營商業,組建供銷合作社和開放農副產品貿易市場,形成了商品流通的三條渠道,市場活躍,購銷兩旺。「大躍進」時,商業網點合並,商品流通受到影響。進入80年代,改革商業體制,全面開放集市貿易,發展商品生產,開發外向型經濟。1985年社會商品零售額達到3.94億元,比1978年增長1.5倍,其中國營和集體商業佔93.6%,集市貿易佔3.7%,個體經營佔2.7%。1987年又比1985年上升40.6%。物資管理部門供應國家統配物資和計劃外物資5600多種,1985年全年銷售額達8159萬元。對外貿易和橫向經濟合作的規模日益擴大。1985年出口商品撥交額為1.2億元,創匯3000多萬美元。1987年增至2.5億元,其中重點發展深度加工的產品為2.37億元。1985年有22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僑胞、港澳同胞,計68批600多人次來縣參觀訪問、洽談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項目。至1987年,全縣有中外合資、合作企業5家,補償貿易企業6家,農貿聯營企業20家,外貿定點加工企業56家,共吸收資金590多萬美元。
青浦近40年的經濟發展,經歷了時起時伏的過程。有恢復和穩步發展的階段,有生產停滯徘徊的階段,有持續協調發展的階段。1985年社會總產值15.22億元,國民生產總值為6.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1.59億元(工農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工業產值(含村辦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2.3%,農業佔17.7%。國民收入人均1363元。1987年社會總產值24.3億元,國民生產總值9.14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7.74億元,分別比1985年增長59.7%,38.5%和53.1%。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6.5%,農業佔13.5%。國民收入人均達1818元。青浦縣逐步從單一的農業縣發展成為以工業經濟為主體的貿、工、農全面發展的縣。財政收支發展也較快,1953年財政收入374萬元,1985年增加到15367萬元,增長40倍。1953年至1985年,全縣財政總收入中的66.6%上繳國家。1985年財政支出3660萬元,為總收入的23.8%,其中基本建設投資、支農費用和文教衛生事業費為總支出的62%。1987年財政收入16444萬元,比1985年增長7%;財政支出5334萬元,占收入的32.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支農費用和文教衛生事業費佔75.4%。1978年以來信貸規模和城鄉儲蓄都不斷增長。1985年末貸款余額1.34億元,為1978年的8倍,1987年為2.87億元。1985年存款總額為1.58億元,為1978年的3.6倍;其中城鄉人民儲蓄7649萬元,比1978年增長10倍,人均儲蓄174元。1987年存款額為2.86億元,比1985年增長81%;其中城鄉人民儲蓄1.67億元,比1985年增長1.18倍,人均儲蓄374元。1985年全縣職工3.7萬人,人均年收入1151元。
解放以來,本縣的城鄉建設面貌一新。公共交通鄉鄉通車,村鎮道路連接溝通。城鄉住房逐年更新。至1985年,縣屬三鎮新建住房49.1萬平方米。1979至1985年,農村累計有4.5萬戶建房20多萬間、515萬平方米,1986、1987年又新建250萬平方米,農民人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26.6平方米,大多為兩層樓房。城鎮居民用水大有改善,多數集鎮和部分農村建有自來水廠,有80%的居民和17.6%的農民飲用了自來水。1984年,青浦鎮始建管道煤氣工程,至1987年全鎮有4000多戶居民用上煤氣。 堅持實施「四個聚焦」。全年新批准外資項目86個,增資項目76家,合同外資5.2億美元。其中,1000萬美元以上新批項目6家,合同外資1.9億美元,佔新批項目合同外資的72%;增資合同外資1000萬美元以上8家,合同外資1.5億美元,占增資合同外資的56.6%。
全年實到外資3.9億美元,完成全年目標的131.2%。2002年至2009年,全區累計利用合同外資57.9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31.4億美元。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外貿進出口增幅明顯回落。2009年(1-11月)全區有進出口業務企業1152戶,實現進出口總額85.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1.2%。其中出口額49.2億美元,下降14.3 %。進口額36.4億美元,下降6.5%。外貿進出口總額前三位的國別(地區)分列是美國(21.7億美元,持平)、日本(13.8億美元,減19.3%)和歐盟(12億美元,減10.4%),佔全區進出口總額的55.5%。
㈢ 青浦區有錢人多嗎
青浦區有錢人多,因為上海青浦區經濟持續平穩增長,青浦區的生活水平高,生活在青浦區的有錢人多,所以青浦區有錢人多。
㈣ 青浦區各鎮經濟排名
經濟排名依次是:徐涇鎮、金澤古鎮、白鶴古鎮、重固古鎮、朱家角古鎮、章堰古鎮、蟠龍古鎮、練塘古鎮。青浦區。地形東西兩翼寬闊,中心區域狹長。地勢平坦。是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
㈤ 青浦這個區域發展怎麼樣,適合投資嗎
1、規劃政策類:區域的經濟、產業規劃,利好政策,以及這些因素對買房的的影響
青浦區是上海唯一一個與江蘇、浙江都接壤的區縣,如果把長江三角洲視為一個經濟體十三五規劃中也把青浦區列為了重點發展新城之一。青浦區整體規劃為一城兩翼,西側為環湖經濟圈,重點發展旅遊業和信息產業;中部為青浦新城,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目前已建成張江高科青浦園和青浦出口加工區兩個國家級科技園;東翼為趙巷、徐涇區域,以商貿為主。
2、土地規劃類:土地市場、拿地計劃(不同開發商拿地的規劃
大片的待開發土地是青浦區的獨特優勢。2015年青浦區土地出讓面積全市第一,意味著將來青浦區將成為新房市場主力。土地出讓頻繁,每次競拍都吸引大量開發商目光,導致地價越拍越高。上海2020年要守住3185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紅線,現餘量只有61平方公里,未來得土地者得天下。
3、配套規劃類:
地鐵17號線於2017年底通車,世界外國語學校明年招生,遠大健康城2017年全部建成,崧澤高架2016年底開工、澱山湖新城21公里水系公園2017年啟動、青浦區公路管理署改建外青松公路南段工程項目、青浦區體育文化中心2016年底開工、入選2016全國優選旅遊項目名錄的元祖夢世界開發項目2018年底完工、24平方公里重固鎮新型城鎮化建設、東接上海虹橋站的滬蘇湖高鐵2020年建成、朱家角站打造升級版中國矽谷、百老匯劇場群、虹橋寶龍國際文化藝術城、蟠龍天地、青浦將開建以國家會展中心所在的徐民路為中心的總長約14.3公里的有軌電車、中核建將在西虹橋商務區內打造中國核建上海科創園。
㈥ 上海青浦區、松江區、金山區相比,哪個區的經濟最發達
這三個區相比,松江區相對最好,在上海十六個區里也只是中游水平。可以參考下面的各區GDP排名。
㈦ 青浦區的經濟
201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84.1億元,比上年增長12%。201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718.1億元,比上年增長8%。
2010年全區三次產業比重為1.5:60.5:38.0。與2008年1.8:61:37.2相比,第一產業下降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0.8個百分點,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穩步發展。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比重較金融危機前有所上升。
財政收入穩步增加,超額完成全年預定任務。2010年全區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188.7億元,比上年增長15%;區級財政收入59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全區結算財力89.1億元,比上年增長13.6%(上年剔除基金後為78.5億元)。全區財政支出88.4億元,比上年增長12.8%。 青浦區農業生產經營產業化、組織化、品牌化、標准化程度較高,開展特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大力引導農家樂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成功舉辦捕撈節、草莓節等農事節慶活動。
201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2.6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種植業產值15億元,增長6.2%;林業產值0.4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畜牧業產值2.2億元,增長12.9%;漁業產值4.4億元,增長3.3%。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259公頃,比上年減少12.3%,完成糧食總產量11.1萬噸,比上年減少6.8%。
2012年,青浦區完成農業總產值25.4億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種植業產值16.5億元,增長8.2%;林業產值0.6億元,增長37.9%;畜牧業產值2.9億元,下降20.2%;漁業產值4.6億元,增長5%。
以統籌城鄉發展為著力點,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2007年加大公共財政向新農村建設的傾斜力度。2007年區本級財政對純農業各項補貼金額達到4587萬元,對林業補貼金額2434萬元,對經濟薄弱村發放專項補助資金2100萬元。農業規模化經營有層次、有步驟地推進,截至2007年全區共有30畝以上水稻規模經營單位548戶,種植面積12.5萬畝,佔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的75%。10畝以上蔬菜規模經營單位372戶,種植面積2.6萬畝,佔全區蔬菜種植面積的33%。金澤鎮建國村等市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試點建設全面啟動,農村自然村落綜合整治982戶,共投入資金1969萬元。面向農民的特種大病特殊保障機制趨於完善,在全區16.5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投保覆蓋率接近100%的基礎上,又啟動了「特種大病救助基金」,現已有11.8萬農民自願參與,籌資金額354.6萬元,現有受益人數16人,受益金額32.7萬元。對純糧戶家庭人員安置就業,並進行就業援助和擇業指導。公交「村村通」和農村低等級公路標准化改造進展順利,新開通農村公交線路7條,新改建農村道路52.3公里、危橋88座。老年農民養老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2007年,全區共新批外資項目82個,吸引外資質量繼續提高,平均每個項目的合同外資638.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3.8%。2007年內陸續引進了日立電梯、東航惠普等5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吸引合同外資5.2億美元,其中合同外資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8個,合同外資3.3億美元,占合同外資額62.9%。全年外方到位資金4億美元。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外向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進出口貿易額不斷增長。2007年進出口額9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6%。其中進口總額40.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出口5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3%。
2012年,全區進出口總額112.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7%。其中,出口65.8億美元、進口46.3億美元,分別下降9.8%和9.6%。
㈧ 青浦區在上海什麼水平
上海青浦區是郊區。青浦區寶龍中心廣場距離上海虹橋樞紐站半小時地鐵,距離不算很遠,卻比市區清凈得多。這里有個寶龍中心,地鐵在匯金路地鐵站下。每到晚上6.7點的時候,地鐵口會有很多阿姨跳廣場舞,很熱鬧。但是白天的時候,除了車流,也不會感覺很多人。相對市區來說這里比較清凈。
青浦區地處上海市西部,太湖下游,黃浦江上游。東與閔行區毗鄰,南與松江區、金山區及浙江嘉善縣接壤,西連江蘇省蘇州市,北與嘉定區相接,位於東經120°53~121°17,北緯30°59~31°16之間。青浦區總面積676平方公里。青浦區東西兩翼寬闊,中心區域狹長,猶如展翅彩蝶,境內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
青浦地處長江三角洲,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主導風為東南風,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降雨量1056毫米,無霜期247天,平均溫度15.5°C。日照:年平均1960.7小時;相對濕度:年平均82%;氣壓:年平均氣壓1015.4hpa;風速:年平均風速3.0m/s;水文:高潮平均水位:2.71米,低潮平均水位2.58米。
㈨ 上海的青浦區和松江區相比,哪個區的經濟最發達
首先松江底子最好,千喜年左右也是上農村發展的中心,特別是當地小作坊企業和大型外資項目都芬芬成立。畫龍點睛的是又設立了上海第一個大學城,一下子讓松江不再「偏遠」,從周圍一大幫農業區縣里,鶴立雞群,順勢大力發展了房地產。大批拆遷農民富裕了起來,我們奉賢愛玩牌的人,經常去松江玩,因為他們玩的「大」。 同時采購各種商品,也去松江,因為那裡大型批發市場多。 可以隨著這幾年,上海對污染型企業的全面禁絕,和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性驅趕,松江小型企業大面積消失,而房地產業,也由於政策,沒有爆發力。
今天的青浦是有活力的,可以期待的。
松江區正在轉型,比如G60產業帶的建設,青浦和松江有的一拼,青浦目前有的,教育,交通,醫療,旅遊,基礎設施,松江更勝一籌但未來至少目前看來,青浦沿滬青平公路東至虹橋,西至朱家角這段的高新技術產業,明顯要高過松江,隨G60松江占優勢,但入駐企業明顯沒有青浦那麼高大上松江目前的狀態的東西兩翼發展青浦是一條線全面鋪開一個城區商業,居住環境,人文環境好就是松江未來青浦辦公,產業會集群各有長處和定位,不分仲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