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如何發展鄉村經濟演講稿

如何發展鄉村經濟演講稿

發布時間:2022-02-24 02:58:22

1. 如何發展鄉村經濟

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構建廣東省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搭建公共研究與開發平台,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體的科研體系;搭建資源共享平台,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基礎平台和信息保障系統,健全創新平台的開放和資源共享機制;搭建成果轉化平台,建立實體和虛擬相結合的技術交易和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科技創業園區建設,開展與境外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完善科技條件建設,加強成果轉化,促進農業科技產業化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持

發展我國農村經濟,還必須提高外源型經濟發展水平,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逐步建立直接面向全球的營銷網路,全面提升涉外服務水平,大力增強反貿易壁壘的能力,擴大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我國加入WTO過渡期結束,對外開放面臨新的形勢,對體制環境和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應該在中國—東盟(10+1)基礎上,重點加強與歐美日及東南亞多層次、寬領域的農村經濟技術合作;提高「走出去」水平來應對全球化的經濟發展.

現在在總體上,我國的國內外環境還是比較有利,我國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有許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是矛盾凸顯的時期。發展農村經濟在未來五年的任務是復雜而艱巨的,但不管怎樣, 全面建設農村小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抓好農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醫療衛生等設施建設,還要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逐步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的全面飛躍。

2. 當前如何發展農村經濟

農牧業是國民經濟、政治和社會穩定的基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較大比重,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問題是關繫到我國全局的重大問題,因此黨和國家歷來都將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當前,發展我國農牧業的途徑就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根本落腳點就在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差別,改變城鄉二無經濟結構,讓廣大群眾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國的三農問題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被擺到很高的位置,農村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就沒有全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發展農村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務之急。 1 發展農村經濟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三農問題非常突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的收入問題。如果說「 三農」 存在問題, 則問題並不在「農業」本身,而在於「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展緩慢,農村第二、三產業發展不足,導致「農民」增收難,農村財政增長慢。 2 發展農村經濟的建議 2.1 保證農民種植農作物高產穩產 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關繫到農民收入的高低。因此,農村建設中應突出抓良種壯苗的使用。當前農民豐產靠壯苗, 長遠發展靠良種, 良種壯苗是農民種地的基礎。據調查,用良種壯苗的蓄積生長量比一般品種提高30%~150%。要解決良種壯苗的推廣落實問題,以確保農作物的速生豐產。 2.2 加強項目建設 如世行項目在河北省的實施,大大提高了相關農民的經濟收入。據了解,世行貸款造林一、二期項目,重點分布在中南部平原農區,其土地資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實行林糧間作後,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項目造林3 700hm2,僅間作物一項平均年增加小麥、花生作物產量5 000t,增加收入700 多萬元。永清縣、安次區在沙荒次耕地發展的6 666.67hm2速生豐產用材林,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效益。世行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有力地說明了世行項目造林在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結構以及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些項目村的林業發展模式,亦是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 2.3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 2.3.1 在長期穩定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用工業化理念來謀劃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2.3.2 農業產業化的目標。一戶建一棚,冬季不閑空;效益看得見,農民樂其中;農業工廠化,工貿一體化;家家有「工廠」,農村新氣象。我國有8 億多農民,而且都是以第一產業很低的勞動生產率來維持生存,多年來,農業生產上「人種天收」的被動局面,並沒有太大改變。因此,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相對較低,年輕力壯的農民成群結隊地外出打工(此舉並非是最佳的選擇),走出去才知道自身的落後。農業產業化在我國多個農村的成功運行表示「人種天收」的被動局面可以改變。農業產業化即:有投入、有設施,能擺脫自然條件束縛,按照農民意願在生產設施內進行的標准化農業生產,生產的農產品為綠色無公害的精品。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其實都是工業化的表現或結果。發展經濟學家錢德勒(美國)認為:「發展中國家渴望工業化,因為他們意識到,這是與發展緊密相連無法擺脫的,而且歷史地看,工業化是發展的惟一途徑。」實現工業化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由之路。 2.3.3 農業產業化的探索。一是開展調研,優化示範和帶動方案;二是規劃現代農業園,明確農業產業化基地;三是政府支持,公司化運作,先抓好示範基地和示範戶的硬體建設。此外,也可在開發區的一角,融資建造「農業工廠」,實施規模經營。 2.3.4 農業產業化的效應。冬天,農民缺少農活干,城市居民缺少蔬菜吃。如果在城市的郊外農村城鄉聯動建設農業產業化區,帶動農民冬閑時搞蔬菜生產,再將生產的蔬菜等農產品銷往城市,則需要一座連通城鄉的貧富和諧之橋,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就是一座連通城鄉的貧富和諧的彩橋。農業產業化具有以下效應:一是農民變閑為忙,解決了農民冬閑缺少農活乾的歷史問題,充分利用農業產業化這一生產設施, 加快「 冬閑經濟」 的發展。並充分把握「新農村建設」這一機遇,統籌兼顧城鄉供求和諧,市縣鄉村幹部聯動,牽線搭橋,組織農產品有序地向鄰近的城市流通。二是政府引導投資,重點是農村的農業產業化的設施建設和城市的農產品銷售市場的布局。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應推行生產方式的變革,運用農業產業化這一新的生產模式,發展農村「冬閑經濟」,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推進生態農業、精品農業、出口農業的發展,進而實現貧富和諧,共同富裕。

3. 經濟生活如何推進鄉村振興

1.鄉村必須加強農民培訓,振興鄉村的根本在人才,扶貧在扶根,扶貧在扶智。

2.鄉村必須鼓勵大學生和返鄉青年創業。

3.金融業應該給創業青年開綠燈。

4.扶持極具潛力的創業青年,以點帶面共同發展。

5.以示範村帶動其它鄉村發展。

6.以工代賑,提倡勤勞致富,並非靠國家補貼。

7.移風易俗,改變傳統辦事(喜事、喪事等)鋪張浪費等漏習,做文明人。

4. 做為一名鄉鎮幹部,為了當地經濟發展,我該怎麼干演講稿

代筆原創
頭相內貼有口口。

5. 如何推動鄉村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的文化實現

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要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要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又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要推進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加強農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如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貫致力於提高農民思想文化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出發,強調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培養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圍繞中心、著眼基層、面向群眾、與時俱進,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的進展。

加大形勢政策宣傳教育力度,農民群眾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充滿信心。各地各部門把宣傳黨的農村方針政策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大力宣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宣傳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宣傳中央關於扶持糧食生產、直補種糧農民、減免農業稅、維護農民工權益等支農惠農政策,宣傳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等重大部署,宣傳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農村金融改革、土地徵用制度改革等重大舉措。廣大農民群眾進一步增強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定了加快改革發展的信心。

加大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力度,農民群眾精神面貌發生可喜變化。深入宣傳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廣泛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修訂完善鄉規民約,依託農村道德評議會、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組織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抓住防治非典和禽流感的契機,開展「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活動,引導農民群眾革除各種陋習。弘揚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廣泛開展送溫暖、獻愛心、訪貧問苦活動,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農民群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多了,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多了,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多了,積極向上、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文明新風在農村逐步興起。

加大文明村鎮創建力度,農民群眾文明素質有新的提高。把創建文明村鎮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鞏固基層政權結合起來,同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為廣大農民服務結合起來,以戶為抓手、以村為基礎、以鄉鎮為龍頭,不斷深化拓展創建活動。文明農戶創建活動形式多樣,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吸引了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文明村創建活動豐富多彩,文明示範村、小康文明村等新載體不斷涌現。從具體事情抓起,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有效推動了村容鎮貌的建設,提升了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加大農村文化建設力度,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明顯改善。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出現了由少到多、由臨時申請到列入專項預算、由政府財政投入到社會各方面共同投入的新局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初步形成,農村文化活動廣泛開展,舉辦農民藝術節、鄉村青年文化節,活躍農民群眾文化生活。農村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廣大文藝院團轉換經營觀念,積極開拓農村文化市場。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逐步高漲,農民投資自辦文化在許多地方悄然興起。

總的看,幾年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發展,在服務「三農」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要看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成績還是初步的。由於各地物質條件、生態環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差異很大,東西南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特點各異,發展還很不平衡。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有的領導不夠重視,有的認識不夠全面,有的目標不夠明確,有的措施不夠有力,有的方法不夠科學,制約了一些地方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迫切要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領導億萬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系統工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點在農村,難點同樣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的提出,既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的動力,也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農村發展明顯滯後於城市,既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表現在交通、通訊、自來水、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也表現在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上。統籌城鄉發展,既要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又要統籌城鄉社會發展;既要統籌城鄉物質文明建設,又要統籌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在新形勢下,如何貫徹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建立以工補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不斷提高農村文明程度,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三農」工作的永恆主題。現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重要的支撐。應當看到,農村經濟建設所需的新觀念、新風尚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傳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創業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培育,所需的輿論氛圍、社會環境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營造。在新形勢下,如何緊緊圍繞發展農村經濟這個中心,不斷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條件,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農民文化水平較為低下,職業技能較為缺乏,與市場經濟、科學技術和社會文明迅速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整體素質亟待提高。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沒有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在新形勢下,如何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快農民知識化進程,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培養造就具有較高素養、較高技能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服務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改善,農民群眾求知、求樂、求美,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願望更加強烈。但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農村文化生活的落後面貌尚未根本改變。農村文化事業經費投入明顯不足,鄉鎮文化站設施陳舊落後,反映農村題材的圖書、文藝作品、影視作品等明顯不夠,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狀況還沒有得到完全改變。在新形勢下,如何不斷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精神文化需求,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民群眾思想文化多元、多變、多樣的特點日益明顯。在馬一些農村地區非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有所滋長,腐朽落後文化有所抬頭,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突出問題。有的農村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欺騙欺詐等現象屢禁不止,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有的農村封建迷信活動泛濫,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有的農村幹部作風粗暴、方法簡單,損害群眾利益情況時有發生。解決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的這些矛盾和問題,既要靠政策,靠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順情緒、化解矛盾,使農民群眾安定有序、和睦相處,促進農村的穩定和諧,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三、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

加強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著力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著力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著力提升農村文明程度、促進農村社會和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營造和諧輿論環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創造良好文化條件。

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凝聚了人民意志,反映了時代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把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和教育農村幹部群眾,作為極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抓緊抓好。要把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同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結合起來,廣泛深入宣傳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宣傳「十一五」規劃的奮斗目標和重要部署,宣傳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重大決策和重要舉措,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和進展情況,宣傳全社會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巨大熱情和實際行動。把科學發展觀對「三農」工作的基本要求講到位,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講清楚,把黨委和政府對農民群眾的利益安排講明白,引導農民群眾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心同德、步調一致地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努力推進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綜合素質。思想道德建設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和中心環節。要堅持從農村和農民實際出發,堅持不懈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導農民群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農民群眾發揚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發揚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增強發展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使村村謀發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創業蔚然成風。深入開展民主法制教育,幫助農民群眾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推動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促進農村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良好風尚。

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進一步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事關提高廣大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事關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要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適應國家建設資金更多地投入農村這一重大轉變,切實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大力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進度,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對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調整,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逐步改變城鄉文化資源嚴重失衡的狀況。

積極發展農村群眾文化,進一步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普及性強,參與面廣,是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要培育內容積極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風格清新質朴,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村群眾文化。按照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節日和集市,開展花會燈會、文藝演出、體育健身、讀書徵文等文體活動,發掘民族民間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體、市場運作、增強活力的思路,鼓勵各種形式的農民自辦文化,培養一批文化中心扶持一批民間職業劇團、農村業余劇團,支持他們紮根民間、深入農村、服務農民,傳承民間藝術,傳播有益文化。要繼續深入開展「三下鄉等活動,鼓勵專業文藝機構、表演團體等積極組織各種小分隊下鄉演出,把多姿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送到農村,把歡樂送給農民群眾。

廣泛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農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造社會、建設美好生活的偉大創造。要廣泛開展以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為主要內容的「三講一樹」活動,開展創建各種形式的文明戶、文明村、文明企業、文明市場、文明城鎮活動,開展創建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活動,鞏固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格局。適應農民群眾對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新要求,倡導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引導和幫助農民群眾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要大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和適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素養和勞動技能,引導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要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文明意識、健康意識、衛生意識、節儉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風尚。

從近年來的工作實踐看,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探索新思路,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發展新文化。就工作措施和方法來說,有以下幾點體會:

——領導重視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關鍵在於領導。領導重視不重視,擺沒擺上位置,有沒有興趣,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著十分直接的影響。只有黨政主要領導同志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擺上突出位置,納入總體規劃,真抓實干,經常研究思考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關問題,出思路、想辦法、提要求,才能為開展工作提供有力保證,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落到實處。

——政策支持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從根本上說,主要得益於以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和完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政策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同樣需要政策支持。只有適應農村發展需要,從經費投入、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制定完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政策和配套措施,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具有強大的發展動力。

——制度建設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就容易產生長官意志,導致工作隨意性大,出現「前任政績、後任包袱」等現象。只有把制度建設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加大建章立制力度,必要時輔之以立法手段,用好的制度和機制來管人管事,才能保證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長期性,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走向科學化規范化軌道。

——圍繞中心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是辯證統一的。物質文明建設搞不好,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失去前進基礎;反之,精神文明建設搞不上去,物質文明建設也會受破壞、走彎路。只有緊緊圍繞農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做到發展農村經濟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更好地服從服務於農村經濟建設,才能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多辦實事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在人的頭腦里搞建設,要堅持把無形變有形,從具體事情抓起,從一件一件的實事抓起。只有堅持服務群眾與引導群眾相結合,在幫助農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同時,把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風尚送到農村,力戒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才能調動和激發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

——社會參與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僅靠農村農民自身不夠,僅靠職能部門也不行,需要城市與農村共同努力,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這是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客觀要求。只有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把各方面力量調動起來,增強服務農民群眾的光榮感、使命感,才能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局面。

——典型示範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好經驗好作法,對推動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雖然各地經濟基礎有強有弱,自然條件有優有劣,情況千差萬別,但都有許多從實際出發、生動鮮活、各具特色的典型經驗。只有善於挖掘發現典型、培養愛護典型,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讓各地農村都有典型經驗可學,都有身邊榜樣可追,才能以點帶面,實現工作整體推進。

——依靠群眾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遵循。農民群眾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他們當中蘊藏的巨大熱情和創造活力,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動力之源。農民群眾自覺參與意識普遍增強之日,就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見到成效之時。只有充分相信農民群眾,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大膽實踐、大膽探索、大膽創造,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永葆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6. 如何促進農村與城市經濟和諧發展

1、農業發展與城市化
農村體制改革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動力基礎。大量剩餘的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推動了鄉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農業生產滿足了非農產業發展的需要,農村經濟發展與收人水平的提高,產生了向非農產業與城市轉型的推動力,產生大量的剎余勞動力與一定的剩餘資金,可以向非農產業與城市地區流動、集聚與發展。這是從一般意義上而言的。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勞動力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農業生產在滿足農民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後,有了大量的剩餘產品與剩餘資金;另一方面,可以解放出一部分剩餘勞動力,二者結合,就促使了非農產業的產生,即鄉村工業化的發展。

2、鄉村城市化道路的形成
鄉村工業化為鄉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農民首先要實現非農產業轉化,然後再實現空間轉移與生活方式的轉化,而鄉村工業化模式的多樣性有形成了鄉村城市化模式的多樣性。
由於地理區位、歷史基礎和發展環境條件的差異,中國鄉村工業化有多種模式。而鄉村工業化模式的多樣性必然造成鄉村城市化動力和城市建設機制的差異。
鄉村工業化對鄉村城市化的影響是復雜的;首先應該肯定,鄉村工業化是中國城市化急速發展的一種強大推動力量,在市場機制引導下,它既大大減輕了政府推進城市化的負擔,為城市化推進提供了非農產業活動支持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物質和資金支持,有創立了城市化的新模式,使其形成了多元推動、多模式發展的新格局,同時也極大改變了城市體系的結構。

3、教育、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
教育是關系國家富強、民族興旺的立國之根本,對於農業、農業人口、農村人口占較大比重的發展中國家而言,農村教育顯得更為重要。因為農村教育對於國家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有基礎性的推進作用。這里主要分析教育對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進程的影響。一是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影響。許多國家宏觀研究報告指出,一個地區人學登記率或者平均教育水平越高,從這一地向其他地區的移民率也越高。
由於教育設施的缺乏,加強了農民鄉城轉移的願望。如果單純考慮自身就業與收入一部分農民家庭在當地還是能夠獲得比較豐厚的收人或者能夠夠過上比較滿足的生活,但是往往是由於在農村地區或者一些小城鎮,甚至小城市教育設施缺乏的因素,促使他們選擇進行鄉—城轉移。他們可以不為自己將來的發展考慮,也許對他們來說將來在當地會發展更好,但是必須考慮孩子的前途。孩子的前途首先表現在接受初等與中等教育上。在農村地區,有些村沒有小學,有此小城鎮沒有中學,有些縣城的學校教育質量不高,每年高考入學率不高,這些因素都會促使農民進人教學質量相對較高的縣城或者大中城市,有一些農民企業家還會在省會城市或在沿海大城市買房子,以專門送孩子去讀書。對於大多數沒有條件的農民來說,縣城可能是更為現實的選擇。

4、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現代城市文明,讓人們生活得更好、更舒適,不僅是擴大享受城市文明的人口數量,而且是提高所有居民生活的質量。一是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本身就是衡量城市化進程的一項重要指標;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可以解決很大一部分農村居民的就業,加快農業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三是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如對於汽車、摩托車、冰箱、彩電、電視機、電腦等方面的消費以及通信費用,會大大促進城市非農產業的發展;四是農村墓礎設施的改善,可以加強農村居民與城市的聯系,讓農村居民不僅在農村享受到現代文明,同時也可以通過便捷的交通、通信設施,享受到城市的各項服務;五是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城鄉生活條件差異的縮小,居民向城市遷移的動力減小,也可以減緩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給城市帶來的就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壓力。
發展中國家的公共投資往往偏重於向城市分布。農村向城市移民至少能使某些農村低收人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到由偏重城市的公共投資帶來的不平衡的經濟發展之中

5、城市發展的吸引刀、拉動才和擴散力
城市地區相對較高的生產力水平以及優越、舒適、便利的生活方式,對鄉村地區產生了磁力與示範效應,極大影響了鄉村地區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吸引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城市化地區流動,促進生產要素在鄉村、小城鎮、小城市的集聚,帶動了鄉村地區非農產業的發展。具體而言,城市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拉動力表現在三個方面:城市產業的吸引力,城市生活方式的拉動力,城市本身的發展從產業上與地域上向農村地區的擴散力。
吸引力力,是指非農產業與城市較為完備的基礎設施產生的較為穩定的高收益,高利潤對鄉村地區資金、勞動力的吸引力量。一般而言,非農產業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因而其收益也相對較高,就能夠吸引農村的閑散資金與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流動與集聚,鄉村工業化即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他成為鄉村誠實話的重要一步,首先實現了產業的轉型,為其他方式轉型提供了提供了產業基礎。這個鄉村工業化推動鄉村城市化發展的過程,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城市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拉動力,是指城市的生活方式與較高的收入水平,對鄉村人口產生的示範效應以及對人口產生的強烈吸引力量。他會引起大量的鄉村人口直接向城市流動與聚集。城鄉收入差別是引起鄉村勞動理想城市轉移的主要動力。在城鄉之間的戶口制約有所松動之後,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向城市,他們希望在城市能夠獲得較高的收入水平,最起碼是獲得高於在鄉村的收入水平。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別,是引起鄉村人口遷移的又一個動力。人們希望自己能夠享受城市的生活,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接受較好的教育,有機會接受更多文明社會的熏陶。農民是農村社會的主體,其生活方式受農村社會經濟的影響,幾有封閉性、落後性、生活節奏緩慢等特點;而城鎮居民對於農民在就業、收人、文化生活、社會地位等物質和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抗拒的拉力。
擴散力,指隨著城市的成長、壯大,城市產業規模、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張,原來的城市從空間上不斷向周邊的郊區或者鄉村地區蔓延與擴張的力量。這主要是,城市產業的規模擴張與升級換代,使得一些產業與投資向城市邊緣區、周邊的小城市或者小城鎮擴展。城市中心地區由於地價上升,需要將一部分原有的初加工產業,或者佔地面積較大的產業,或者市場競爭力下降的產業,向周邊鄉村地區轉移,代之而起的是一些科技含量較高、能夠創造出較高收益的產業,以便降低生產成本,創造更高的收益。這就促進了城市周邊地區的城市化進程。

中上所述,鄉村與城市的發展是相互補充的,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城市的也發展離不開農村。只有注重城市與農村關系的調整,工業與農業關系的協調,才能同時促進鄉村與城市的同時發展,達到共同富裕。

7. 如何促進基層經濟社會發展

如何促進基層經濟社會發展
當前,基層黨組織以精準扶貧、推動發展為「第一要務」。各地基層組織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切實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帶領農民致富、加快產業調整方面的領導作用,不斷提高農村自身"造血"功能,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要持之以恆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因此必須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突出位置來抓,充分發揮資源和主導產業優勢,著力抓好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在特色創優上做文章,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一是抓好傳統烤煙產業。強化質量管控,在增加群眾收入,企業增效、財政增長上取得突破。二是抓好茶葉種植產業。實現農民增收渠道的多元化,要充分利用海拔低、積溫高的有利因素,大力發展優質、綠色、生態茶葉。三是抓好精品果蔬種植。要大力推廣成效好的果蔬產品種植,並向適宜區域不斷擴展,同時合理分布各種精品果蔬種植區域,搞好各種水果的穿插種植,著力打造成為生態果園示範基地。
二要充分利用精準扶貧、同步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扶貧、有效脫貧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工作的重點,在具體工作中,必須認真落實精準扶貧工作,要以「六個到村到戶」為載體,善於利用資源、整合資源,以農村危房改造為基礎,改善和保障群眾居住條件,以「四在農家」村莊整治為平台,大力美化村落院庭,提升群居環境。只有把經濟社會發展、小康社會創建工作融會貫通了精準扶貧、同步小康的各項措施,才能使推動社會進步,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三要千方百計依託優勢旅遊資源,著力打造旅遊產業。要利用本地宜居、宜業、宜游的域內山水林田湖,以及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農旅一體化。一是加強旅遊資源的管理和環境的保護,寫好「新、奇、綠、美、爽」的觀光旅遊大文章,把農村建成集會議、研討、旅遊、觀光為一體的旅遊觀光勝地,形成「春賞花、夏垂釣、秋品果、冬休閑」的特色鄉村旅遊新格局。二是依託當地旅遊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成一批公益設施,加大鄉村賓館建設力度,把農村變成留得住客人,記得住鄉愁的故鄉。三是積極拓展生態旅遊,充分利用良好生態,結合觀光農業建設,逐步發展立體農業,真正實現「快進慢出」目標。
四要真正做到「走出去和引進來」。在新時期、新常態下,各級幹部必須迅速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要敢於走出去,多調查、多學習、多實踐、多總結。結合實際情況,找到適合當地經濟、環境、資源、社會協調發展的切合點,同時引進先進管理經驗,管理人才,互相比學趕幫超,把走出去和引進來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經濟社會才能實現大發展,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8. 如何發展農村經濟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為此,要:(1)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4)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推廣節水灌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5)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6)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7)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閱讀全文

與如何發展鄉村經濟演講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現在的仙俠劇都是愛情 瀏覽:985
婚姻雜感是什麼樣的 瀏覽:135
愛情中為什麼會揣著明白裝糊塗 瀏覽:840
小喬前期怎麼獲得經濟 瀏覽:720
五七年屬雞的婚姻如何 瀏覽:949
幸福的保護什麼 瀏覽:382
健康備注是填寫什麼 瀏覽:480
幸福樹葉子發藍紫色怎麼回事 瀏覽:307
天下美女多是什麼生肖 瀏覽:232
愛情外號是什麼 瀏覽:760
婚姻如何保持寬容 瀏覽:964
哪些問題會影響經濟決策 瀏覽:490
廈門抖音美女有哪些 瀏覽:576
永城市健康運動中心在哪個區 瀏覽:730
深圳哪些人要進行健康申報 瀏覽:396
婚姻中媳婦不公平的待遇有哪些 瀏覽:154
男生屬蛇的婚姻如何 瀏覽:581
華中三省哪個省美女多 瀏覽:869
用什麼做頭像好美女頭像 瀏覽:153
加盟地攤經濟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