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理解經濟學建立的基礎:資源的稀缺性
因為只有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人類的經濟活動才需要面臨選擇問題,資源的稀缺性使得社會不得不作出選擇。如果人類的可獲得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麼經濟學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資源是稀缺的。一方面表現在一定時期內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進行生產的技術條件是有限的,同時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稀缺是由生產要素的稀缺所決定的。個人期望得到許多商品和追求許多目標。
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第一原則,一切經濟學理論皆基於該原則,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所以人類的經濟及一切活動需要面臨選擇問題,經濟學理論則圍繞這一問題提出觀點和論證。
正是由於稀缺性的存在,才決定了人們在使用經濟物品中不斷做出選擇,如決定利用有限的資源去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以及在稀缺的消費品中如何進行取捨及如何用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而且只有當物品稀缺時,才能被認為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
(1)經濟學如何解決稀缺問題擴展閱讀
資源的稀缺性的原理體現在:
1、物品和資源的稀缺性及社會必須對其有效地加以利用,是經濟學的核心思想;正是由於存在著稀缺性和人們追求效率的願望,才使得經濟學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
2、相對於人的需求,人類可以使用的物品和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人工製造的生產設備等,都是稀缺的,而人的慾望卻是無限的。稀缺資源不可能滿足人的無限慾望,因此,人類必須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將資源有效地運用於滿足人類最重要的目標上。
3、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人們不可能無代價地獲取滿足生存需要的物資資料,現有的物品和勞務只能滿足人們消費慾望的很小部分。由於人的慾望的無限性,對任何經濟活動而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資源。
『貳』 如何理解經濟學是關於稀缺資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學
原因如下:
1、資源稀缺與否是相對於人類的總體需求而言的。
很少有經濟學家研究空氣的配置和利用,因為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空氣是充足的。但隨著工業化對大氣的污染,全球變暖問題越來越引起經濟學家和大眾的關注,碳排量分配成為各國博弈的焦點,其實質就是對變得稀缺的空氣資源的配置。
從根本上講,如果人類不能遏制慾望的無限擴張,任何資源都有變得稀缺的一天。那時,作為自然界主宰的人類將日益成為自然界的敵人,自然界也會以各種生態災難進行報復。所以,必須挑出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視野,以整個自然界的利益為重,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配置利用資源是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率。
正因為資源是有限的、稀缺的,為了將獲得的資源用於最需要的人身上,能夠滿足更多人的需要,避免資源的浪費,必須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無論是計劃手段,還是市場手段,都是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率。說白了,就是為了利用最少的資源生產最多的產品,最大化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經濟學(經濟學科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資源,可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起源希臘色諾芬、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衍生出了演化證券學、行為經濟學等交叉邊緣學科。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學研究和應用受到國家和民眾的關注越來越高,理論體系和應用不斷完善和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經濟學 (經濟學科學)
『叄』 什麼是經濟學中的稀缺問題 如何解決
稀缺(scarcity)
所謂的稀缺,並不是絕對的數量多少,而是指相對於人們無限多樣、不斷上升的需求來說,用以滿足這些需求的多寡,級有用的資源總是相對不足的。簡而言之,長時間的「供不應求」即為「稀缺」,而「稀缺」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商品或人才的「價格的不斷攀升」。
稀缺是經濟物品的顯著特徵之一。經濟物品的稀缺並不意味著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費得到。要得到這樣一種物品,必須自己生產或用其他經濟品來加以交換。
「稀缺」二字,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含義。一個是稀有的,另一個是緊缺的,有人說滿足其中任何一個條件就是稀缺,也有人說只要滿足其一就是稀缺。其實我覺得可以中和一下。首先,稀缺資源代表著有一定的需求性和稀有性。所謂「稀缺性資源」,就是少而珍貴的資源,物以稀為貴,所以有用的東西其價值一定不菲,但一些藝術界中值得珍藏的東西,它的使用價值很高嗎?不一定,但它的歷史紀念意義必定非凡。所以一些實用性不高的東西要想成為「稀缺」資源,首先數量少是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是要有人欣賞,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想當年的和氏璧,剛出土時並沒有人欣賞,而後成了玉璽卻是稀世奇珍,就是這個道理。
在西方經濟學中:稀缺是指相對於人們無窮的慾望而言,資源是稀少短缺的。
在經濟學里,稀缺被用來描述資源的有限可獲得性,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但資源是有限的,相對於無限的慾望,有限的資源就是稀缺。
稀缺是指這樣一個狀態:相對與需求,物品總是有限的。實事求是的觀察家都不會否認,盡管經歷了兩個世紀的經濟增長,美國的生產能力還是不能完全滿足每個人的慾望。如果將所有的需要加總起來的話,你立刻就會發現,現有的物品和勞務根本就無法滿足每個人的消費慾望的很小的一部分!我們的國民產出須得擴大很多很多倍,才有可能使的普通的美國人都能達到醫生或聯賽棒球手那樣高的生活水準。更何況是在美國以外的國家,特別是非洲和亞洲地區。那裡,成千上萬的人甚至還處於飢寒交迫之中。
.
『肆』 二 經濟資源稀缺性原理
二 經濟資源稀缺性原理
上一節講解了經濟人的假設是自私,但經濟學不能直接使用主觀的私自假設來解釋現象,而是要指明在不同的局限條件下這自私的本性是如何支配人作出不同的選擇。局限條件有很多,這一講就先介紹一個很重要的局限條件——稀缺。
一 經濟資源 稀缺性概念
經濟資源是指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需要使用的物質和能源,是需要付出代價和勞動的物質統稱。
稀缺性是指在給定的時間內,相對於人的增長性需求而言,經濟資源的供給總是不足的,也即指資源的有用性與有限性。
在這個地球上人類並不是孤獨的,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必定要與特定的資源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離開了資源,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從談起。小至個人,大到民族、國家,都是如此。人類從太陽和地球那裡可以得到滿足個體生存以及種族維持的足夠的,甚至可以說過剩的能量。但是,人的需求是無限的,增長的,相對於人的需求來說,任何資源都可能是稀缺的。也只有當資源稀缺時,需求物品才需要競價交換。
經濟資源稀缺性是個重要的局限條件,因為如果不稀缺,哪怕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也不需要進行選擇。想像一下,人們想要的東西應有盡有,無限供給,則人們再怎麼自私,魚與熊掌總能兼得,那還何用煞費苦心思量是否要舍此選彼呢?但正因為物品是稀缺的,得到它就要付出代價,自私就有了精心計算如何以最小代價獲得它的用武之地。
經濟學研究的問題和經濟物品都是以稀缺性為前提的。人類消費各種物品的慾望是無限的,滿足這種慾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而隨意取得,稱之為自由物品,如陽光和空氣;但絕大多數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為世界上的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是有限的,這種有限是指為獲取它必須付出某種代價。而這種需要付出代價的物品,稱為「經濟資源。。正因為稀缺性的客觀存在,地球上就存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的慾望與需求無限增長性之間的矛盾,就產生出人類重要社會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任務就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抉擇,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產性資源(土地、勞動、資本品如機器、技術知識)來生產各種商品,並把它們分配給不同的社會成員進行消費。」也就是研究使用有限的資源來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
二 為什麼稀缺
1 人的精力和 科技的發展是有限的。相對於人無窮的慾望和日益增加的人口,經濟資源總是無法全部滿足,資源是稀缺的。
從歷史上看,稀缺性存在於人類社會的一切時期。無論是落後的原始社會還是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稀缺性。從現實來看,稀缺性存在於各個社會,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存在稀缺性。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無論是土地、礦產資源還是勞動資源,甚至像潔凈的空氣資源也越來越稀缺了。還有地下資源、海底資源、太空資源等。所以稀缺性是人類永恆的問題,只要有人類就會有稀缺性憂慮。
2 經濟資源是有質量差別的。即使能夠在數量上滿足日益增加的慾望,在質量上也是無法滿足每個人使用需求不同的差異。。
如在大學里上課,常常可以看到課室里有很多空著的座位,這是因為課室能容納的人數大於上課的人數。由於一個學生在同一時間里只可能坐一個位子,因此課室座位的供給相對於學生的需求而言,可以說是無限的。但是,座位真的就不稀缺了嗎?那為什麼前排的座位坐得比較滿,空座基本上都出現在後排呢?對了,因為座位的質量是不同的!前排的座位是優座,後排的座位是劣座。於是,座位的數量雖然多於上課的人數,但優座的數量還是少於上課的人數,也就是優座依然是稀缺的。因為所謂的優劣,沒有絕對可言,都是通過比較得出來的。
三 由稀缺性問題產生的對策
1 選擇
稀缺性決定了每一個社會和個人都必須做出選擇。人們不能得到所有想要的東西,不得不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出選擇。選擇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在不同可供選擇的事件中進行挑選的活動。經濟學就是要研究如何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做出最佳選擇,亦即資源配置最優化。經濟最優化是做出選擇的基本原則。
經濟學家把選擇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生產什麼與生產多少。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不能生產人們所需要的所有產品,而必須有所取捨。用黃油與大炮的例子來說,就是生產黃油還是生產大炮;或者生產多少黃油,多少大炮,即在黃油與大炮的各種可能性組合中選擇哪一種。
第二,如何生產。是指用什麼方法來進行生產。生產方法實際就是如何對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組合,是多用資本,少用勞動,用資本密集型方法來生產;還是少用資本,多用勞動,用勞動密集型方法來生產。不同的方法盡管可以達到相同的產量,但經濟效率是不相同的。成本也不相同。
第三,為誰生產。是指生產出來的產品和財富如何在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分配。如黃油與大炮按什麼原則分配給社會各階層與各個成員。是按勞動量分配,還是按資本量分配。
稀缺性是人類社會各個時期和各個社會所面臨的永恆問題,所以,選擇「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也就是人類社會所必須解決的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問題。
經濟學正是為了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而產生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一般認為,經濟學就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各種可供選擇的用途中進行合理配置的科學。
2.競爭與合作
稀缺不僅導致選擇,而且還引發了經濟生活中兩種重要現象:競爭與合作。
競爭就是爭奪對稀缺資源的控制。由於某個人或組織不可能獲得所想要的東西,所以,為了得到更多的稀缺資源,就必須與其他人或組織進行競爭。競爭是社會配置稀缺資源,即決定誰得到多少稀缺資源的方式。經濟是用競爭的方式來配置稀缺資源的。
競爭是在社會公認的規則之內進行的。經濟競爭的關鍵規則是人們可以擁有他們通過自願交換而得到的東西。競爭的基礎是對自己東西的佔有權,以及相互之間的自願交換。對產權與交易自由的保護是最基本的競爭規則,其他規則都是在此基礎之上產生的,正是這些規則調節著人們的競爭行為。
稀缺性不僅引起競爭,而且也引起了合作,因為競爭並不是解決稀缺性的唯一方法,在有些情況下,合作也許比競爭更為有效。合作就是與其他人共同利用稀缺資源、共同工作,以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合作並不能消除稀缺性的存在,它只是解決稀缺性問題的另一種途徑。競爭與合作都是解決稀缺性問題的方式,它們之間是密切相關的,競爭本身離不開合作。人們同意參與按某種法律規則和自願交換原則建立的經濟體制就是一種合作。不過,合作並不能消除或代替競爭。幾乎所有的合作都意味著在合作之前曾經有過尋求最好合作者而進行的競爭。
競爭與合作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形式,它們相輔相成,是解決稀缺性的不同方式。也只有我們理解了經濟人自私假設和經濟稀缺性原理,我們才會在經濟學中融會貫通經濟學中勞動,市場,價值等基礎理論,並在實際生活實踐中得以應用。
『伍』 處理資源稀缺性的四種機制
(1)強制方式:流和於早期社會,今天仍然使用。
(2)傳統慣例:強調根據以往方式分配資源。
(3)權威:政府和教會制度。
(4)市場 。
資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類無限增長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時間與空間范圍內資源總是有限的,相對不足的資源與人類絕對增長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的稀缺性可以進一步劃分為絕對稀缺和相對稀缺。
資源是稀缺的。一方面,一定時期內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進行生產的技術條件是有限的,同時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稀缺是由生產要素的稀缺所決定的。個人期望得到許多商品和追求許多目標。
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第一原則,一切經濟學理論皆基於該原則,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所以人類的經濟及一切活動需要面臨選擇問題,經濟學理論則圍繞這一問題提出觀點和論證。
絕對稀缺是指資源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相對稀缺是指資源的總供給能夠滿足總需求,但分布不均衡會造成局部的稀缺,通常所說的稀缺性是相對稀缺。
常接觸的稀缺物品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像空氣這樣可以隨意得到任意數量的物品,它們是不用付費的自由品;另一類是必須通過交易手段獲取的,稱為具有稀缺性的經濟物品,得到這些經濟物品總是要付出某種代價的。
『陸』 對比一下市場體系和計劃經濟是如何應對經濟稀缺的
首先,在現實環境中,資源是相對稀缺的,這樣就產生了如何有效分配資源的問題。
在經濟學里,資源包括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家才能。
「看不見的手」也就是市場規律或者經濟規律,價格就是「看不見的手」用來指引經濟活動和資源配置的工具。
價格既反應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
當某種零售品價格上漲的時候,必然有更多的企業進入這個產業,結果必然導致大量的資本流入這個產業,同時勞動\土地\企業家等其他資源也不斷進入,當零售品價格下跌時,情況就相反。
這樣就進行了對資源的配置,盡管這種配置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
供參考。
『柒』 用經濟學的角度解釋資源的稀缺性
稀缺性和經濟問題稀缺性的含義生產資源的相對有限性資源的稀缺性與經濟問題由於資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們必須考慮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對稀缺的生產資源來滿足無限多樣化的需要。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問題」。生產資源或生產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經濟社會中的生產資源也叫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資本(其價格為利息)、土地(其價格為地租)、勞動(其價格為工資)。
西方經濟學研究的問題西方經濟學研究人與社會如何作出最終抉擇,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貨幣的情況下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產性資源,來現在或者將來生產產品,並把產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以供消費之用。它分析改進資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價和可能產生的收益
『捌』 經濟學原理之「稀缺"
稀缺性是經濟物品的顯著特徵之一。「稀缺」兩字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稀有的;二是緊缺的。經濟物品的稀缺並不意味著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費得到,要得到這樣一種物品,必須自己生產或用其他經濟品來加以交換。
稀缺是每個人都必須面臨的問題,當你想要考取一所名牌大學時,當你想要追求一個美女時,當你想買一個LV限量包時,都會面臨稀缺的存在,那是不是億萬富翁就無須面對稀缺的煩惱呢?其實不是,對於比爾·蓋茨這樣的人來講,或許他想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做更多的慈善事業,或許他想要多拿些時間陪伴家人,享受更多的家庭溫暖,對於他們這樣的人來說,時間總是稀缺的。
比如:有兩件一模一樣的傳世絕品瓷器,因為不慎打碎了一件,另一件存世品的價值將遠遠大於兩件存在時的價值總和。
資源的稀缺性是人類社會永恆的問題,經濟學產生於稀缺性的存在。人類的慾望總是超過了能用於滿足慾望的資源,正是資源的稀缺性引起了競爭與合作。競爭就是爭奪對稀缺資源的控制,競爭是社會配置資源,即決定誰得到多少稀缺資源的方式。
所謂合作,就是與其他人共同利用稀缺資源、共同工作,以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通過合作的形式是為了以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合作是解決資源稀缺性的一種途徑。
因為資源稀缺,才需要經濟學研究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資源,使人類的福利達到最大化。
『玖』 經濟學如何解決稀缺問題
實際的經濟中稀缺正是需要製造的問題。
假設鑽石公司在鑽礦中找到10倍於普通數量的鑽石,就意味著供應增長,每顆鑽石的成本和利潤下降。事實上,高效性,耐久性和富餘是利益的敵人。一言概之,物以稀為貴。稀缺是建立在維持產品價值的基礎上的。減緩石油產量,提高價格。維持鑽石稀少,令價格居高不下。這就是為什麼金伯利鑽礦的人焚燒鑽石,就是令價格居高不下。
『拾』 資源經濟學 替代物怎樣解決資源稀缺
替代物代替現有的稀缺性資源發揮其功能。
比如以前能源來自於煤炭;之後發展為石油,現在則逐漸向天然氣過度;將來人們將利用核能甚至反物質來獲得能源。
稀缺性是指在獲得人們所需要的資源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即資源的供給相對需求在數量上的不足。
資源的稀缺性可以進一步劃分為絕對稀缺和相對稀缺。絕對稀缺是指資源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相對稀缺是指資源的總供給能夠滿足總需求,但分布不均衡會造成局部的稀缺,通常所說的稀缺性是相對稀缺。
常接觸的稀缺物品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像空氣這樣可以隨意得到任意數量的物品,它們是不用付費的自由品;另一類是必須通過交易手段獲取的,稱為具有稀缺性的經濟物品,得到這些經濟物品總是要付出某種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