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徽的經濟實力在中國排列第幾
截至2020年初安徽以15664億排名全國第十二位,安徽省不僅在上調的省份中,實現了增量的第一,經濟增速也是比較快的,還在2019年的經濟總量統計數據中,安徽省還憑借自身的實力,沖到了第11位,相比2018年的經濟總量,安徽省經濟增長了7100多億元,經濟增量甚至還超越了江蘇、浙江省份,並僅次於廣東省的經濟增量。
拓展資料:
徽省不僅在上調的省份中,實現了增量的第一,經濟增速也是比較快的,還在2019年的經濟總量統計數據中,安徽省還憑借自身的實力,沖到了第11位,相比2018年的經濟總量,安徽省經濟增長了7100多億元,經濟增量甚至還超越了江蘇、浙江省份,並僅次於廣東省的經濟增量。
安徽省之所以能夠實現經濟增量的大幅增長,主要是由於安徽省在深度融入長三角地區,同時在科技創新領域,也實現了快速的增長,2019年安徽省新增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了1200家以上,並且高技術產業的增長還超過了18.8%,這些都是安徽省能夠在2019年取得亮眼成績的主要原因。
綜合來說南方省份的經濟增速比較高,尤其是以中南和西南地區省份增速領跑,其中,雲南上半年GDP增速為9.2%,位居全國第一位,貴州以9.0%的增速位列第二名。而這15個跑贏全國的省份中北方只有4個,在經濟增速排名前十的省份只有河南和山西兩個省。
國內的經濟發展區域性差異比較大,並呈現出了南強北弱、東強西弱的格局,同時,南北經濟的差距還遠遠高於東西差距,而在經濟增速上,則呈現出了「南快北慢」的狀態,但此次統計數據顯示,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是非常明顯的,相比其它地區,經濟增速還是排在前列的。
從2019年GDP總量的排名中,也能直觀的看出這個城市的發展情況,而2020年,還是國內經濟的關鍵之年,雖然在年初遭遇了疫情的「襲擊」;
但不少省份陸續都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地方經濟的持續增長,也就是說2020年,不僅發展要求比較高,挑戰也比較多,對於地方政府而言,壓力也是比較大的
1.中國的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得到極大緩解。
2.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國GDP換算成美元為1.415萬億美元。中國由此連續第二個季度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3.事實上,中國經濟規模從今年第二季度起就超過日本。數據顯示,日本第二季度的GDP總值為1.28萬億美元,而中國的二季度GDP為1.33萬億美元。
4.國內經濟學者昨天再次強調,中國仍然是一個人均GDP排在世界百名之後的「窮國」,第二大經濟體的座次不宜被盲目誇大,以避免國際輿論借機再度炒作「中國經濟威脅論」。
B. 安徽正在發展,它究竟是不是全國最落後的省份
安徽省的經濟發展在全國算是中間靠前,2016年GDP排名在全國31個省市中位居第13名,排在第12名的北京之後,在遼寧之前,作為一個不臨海的東部省份,這個成績也是不錯的哦。
地區差距很大,大部分財富集中在合肥,蕪湖,馬鞍山等靠近長江的工業區。2016年,安徽2016年名義GDP約為2.4萬億元(US
$ 365.8億)。2017年,全省GPD首次超過北京GDP。
從經濟總量來看,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一個中等規模的經濟體。全省有一些高科技公司,如iFlyTek,在2016年被列為世界上最聰明的公司。在iFlyTek的基礎上,2010年發現了中國言語谷,它代表
中國最大的商業化人工智慧集中。 該省是中國最大的家電產品集群,也是海爾,海信,惠而浦,格力,榮事達,梅爾林等海量產能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
作為安徽省省會的合肥,有潛力成為中國最大的智能製造中心之一。
C. 安徽城市幫扶拓展全省,蘇浙滬13城參與,安慶、宣城不在列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經濟增長方式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未來發展新趨勢。從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 社會 ,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到2021年國家出台《關於支持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我國正朝著 社會 主義奮斗目標——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向奮勇前行。
長江三角洲地 區(簡稱長三角),位於長江下游地區,是我國經濟最活躍、創新能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同時也是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和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基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2019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將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全部區域納入規劃,標志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式進入新發展階段。目前長三角總面積3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多達2.35億,經濟總量超過28萬億元,佔全國比重超過24%。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經成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長三角無疑是「高帥富」的舞台,安徽省作為「插班生」「後進生」,綜合經濟實力相較上海、江蘇、浙江依然有很大差距。 從經濟總量看 ,2021年江蘇GDP為116364億元、浙江GDP為73516億元、上海GDP為43200億元、安徽GDP總量為42959.2億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安徽與江蘇、浙江兩省之間的差距非常大,但與上海處於並肩「齊跑」。
從人均GDP看 ,安徽與上述「兩省一市」之間的差距更大,2021年江蘇人均GDP為137305元、浙江人均GDP為113858元、上海人均GDP為173697元,而安徽僅有70393元,甚至不如上海的零頭。
雖然,近年來安徽經濟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經濟發展質量相比過去、相比中西部省份都有了很大提升,甚至用 「黑馬」 一次來形容都不為過。但與長三角地區的上海、江蘇和浙江相比,差距依然較大,經濟數據的全方位落後,說明了未來安徽還需要再接再厲,奮發有為。
推動長三角擴容升級,一體化發展,將安徽整體納入長江三角洲規劃,無疑為安徽的發展增添了強大動能,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當然安徽加入長三角並不是「一紙空文」,關鍵在於行動,我們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曾經說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為此,國家除了支持安徽整省加入長三角,大力承接產業轉移之外,還將支持蘇浙滬發達城市對口幫扶安徽,真正讓這個「窮兄弟」走上富裕道路。
2021年12月國家印發了《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這是長三角第一個從國家層面支持蘇浙滬地區對安徽的幫扶措施。根據方案,將在產業、技術、人才、資金、市場等方面與皖北8市進行結對幫扶。進一步提升皖北各城市「造血」能力和內生動力,不斷縮小省內南北差距,縮小同長三角區域內的發展差距。
此項幫扶期間為 2021年—2030年 ,具體涵蓋了7個方面的幫扶措施: 一是 開展幹部互派掛職; 二是 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 三是 搭建資本與項目推進平台; 四是 加強農業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 五是 加強文化產業 旅遊 合作; 六是 提升民生共享水平,推動優質教育、醫療、康養等資源共建共享; 七是 搭建人力資源供需和高技能人才共享平台等。
根據安徽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提出將與江蘇、浙江、上海共同推進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高質量推動各設區市與滬蘇浙相關市區對口合作。這項幫扶並不是單方面的,在國家層面8個市區幫扶之外,其他城市之間已經有過幫扶合作基礎。具體對口合作如下:
1.合肥、黃山與浙江杭州、上海楊浦區;
2.淮北與江蘇徐州;
3.宿州與江蘇徐州、浙江杭州;
4.亳州與上海奉賢區;
5.蚌埠與江蘇蘇州、浙江寧波;
6.阜陽與上海徐匯區、上海松江區、江蘇蘇州;
7.淮南與上海閔行區;
8.滁州、蕪湖與江蘇南京;
9.六安與上海松江區;
10.池州與上海長寧區;
11.銅陵與江蘇常州;
12.馬鞍山與江蘇南京、上海長寧區、上海普陀區。
此外,安徽還18個縣區與蘇浙滬市區開展對接合作。
從市級對口合作來看 ,安徽14個地級市與蘇浙滬13個市區開展結對幫扶,涵蓋了安徽90%的地級城市,在市級層面僅宣城市與安慶市未參與對口合作。不過作為與蘇浙無縫對接的宣城市目前已經與浙江湖州市共建合作區,未來加入杭州都市圈也是臨門一腳。
我們期待在安徽自身努力的同時,通過與蘇浙滬城市開展對口幫扶,實現產業、技術、人才、資金、市場、基礎設施、政務服務等方面合作,從而進一步提升安徽整體經濟實力。
未來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度推進,安徽將全面縮小與蘇浙滬城市之間的差距,期待「三省一市」共同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關注我,分享更多精彩,一起去評論區討論吧。
D. 安徽在全國處於什麼水平
全國來說,安徽並不是一個十分聰明的省份。先肯定比不了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即使在中西部地區,他也比不過湖南、湖北、四川、河南等省份。以整體實力衡量,安徽在全國應該是在10名開外。
2018年安徽省GDP首次達到3萬億元,大陸地區排名第12位左右,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4。和10年前20年前相比,安徽名次都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
E. 安徽省經濟發展比東北三省強嗎
從你的描述來看,安徽省的經濟發展比東北三省強。安徽現在屬於長三角,這幾年,經濟發展速度非常的快,高新技術產業增加也比較多,每年的經濟增長率都排在全國前列。
F. 安微省的經濟在全國排名第幾
2020年初安徽以15664億排名全國第十二位。安徽,簡稱「皖」,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合肥。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 ,中國華東地區,介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東連江蘇,西接河南、湖北,東南接浙江,南鄰江西,北靠山東,總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
安徽瀕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經濟帶,內擁長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地勢由平原、丘陵、山地構成;地跨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水系。安徽省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南北兼容 安徽省是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沖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經濟、文化和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有著歷史和天然的聯系。安徽文化發展源遠流長,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四個文化圈組成。 截至2020年7月,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有9個縣級市,50個縣,45個市轄區。
2020年,安徽省全年地區生產總值38680.6億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84.7億元,增長2.2%;第二產業增加值15671.7億元,增長5.2%;第三產業增加值19824.2億元,增長2.8%
地名由來
乾隆年間,《清會典》從法律層面確定了順治末、康熙初江南等三省分省的結果,乾隆《清一統志》將江蘇與安徽兩省分開,目錄中已經全部為「以上某某省」。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
建制沿革
安徽十六市風貌合集安徽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的距今約250萬年的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
新石器時代(1萬年到4000年以前),安徽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青蓮崗文化和印紋釉陶文化影響的區域。
商代,亳州曾為成湯之都。
戰國時,古壽春(今壽縣)曾為楚國後期的首都。
秦朝實行郡縣制,安徽境內淮北地區屬碭郡、泗水郡,江淮之間屬九江郡,皖南屬鄣郡。
兩漢時期,安徽地屬揚、豫、徐三州。
三國時期,安徽分屬吳、魏,安徽境內曾發生多次戰爭。
兩晉、南北朝和隋朝,安徽分屬揚、徐、豫三州。
宋時,徽商崛起,徽州的經濟和文化開始對全國產生重要影響。
元朝,安徽地屬河南、江浙兩行省。
明時,安徽由南京直接管轄。
清朝安徽建省時,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等7個府及滁州、和州、廣德等3個直隸州,疆域格局基本定型,安慶府作為臨時省會的地位已經確立。
民國初期,安徽省分為蕪湖道、安慶道、淮泗道。
抗日戰爭時,中國共產黨領導安徽人民建立了淮北抗日根據地,淮南抗日根據地,皖江抗日根據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安徽分為皖北、皖南兩行署,皖北行署駐合肥市,皖南行署駐蕪湖市。
1952年,合並皖南、皖北行署,恢復安徽省,省會設於合肥市 更多歷史內容詳見《安徽省志》
G. 安徽經濟狀況為什麼這么差
因為地理位置比較差,底子薄。比較富裕的省就是江蘇和廣東。江蘇在長三角底子厚位置好上海更是遠東的經濟中心,廣東更是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又在珠三角於香港澳門非常近。除了安徽內地的一些身份都差不多,比如貴州,雲南,廣西。西藏,甘肅,寧夏。
1、地理原因,安徽沒有海岸線,沒有明顯的資源優勢,正好處於一個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經濟區域。
2、歷史原因,沒有中原中心地的人文優勢,沒有江南多年的水鄉優勢,有沒關中的帝王優勢,戰爭的重點照顧區;著名的淮商從是的是國有事業,新政府成立,經濟體制改變,打擊巨大。
3、人文原因,沒有保護紅色歷史人文意識,歷史積累基本破壞。
4、人才流失,官員們身居高位,眼界高了自然會將自己的主要資本放在有盈利的地區;一般人才都是省外發展。
5、經濟意識落後,外出打工回來只知道蓋房娶媳婦。
6、起點太遲了,新世紀初才重視起城市化發展,一片農村意識,信息適應性太弱了。
H. 2021年蚌埠GDP增速為 0
2021年蚌埠GDP增速為 0
2021年蚌埠GDP增速為 0,受產業轉型升級不快、疫情等因素影響,安徽省蚌埠市去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低於預期,GDP增速僅為0%。2021年蚌埠GDP增速為 0。
經濟失速,蚌埠市2021年GDP增速為零!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近日指出,蚌埠市已經到了「退無可退、背水一戰」的關鍵當口。
蚌埠市人民政府《關於蚌埠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截圖
蚌埠市人民政府近日發布的《關於蚌埠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下稱《報告》)顯示,蚌埠市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0%,年初計劃目標增速為8.5%。其中,第一產業增速年初計劃目標為3.6%,全年完成7%;第二產業增速年初計劃目標為9.2%,全年完成-8.3%;第三產業增速年初計劃目標為9.2%,全年完成5%。
《報告》顯示,受產業轉型升級不快、統計核查及統計數據質量等因素影響,蚌埠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低於預期、位次靠後。
據蚌埠市人大網站消息,在2022年安徽省兩會期間,1月17日晚上,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來到蚌埠市代表團,與代表們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鄭柵潔指出,蚌埠連南接北、承東啟西,擁有歷史人文、科技創新、製造業基礎、地理區位、綜合交通、生態環境等優勢,是著名的老工業基地、「淮河明珠」,去年又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條件獨特、機遇難得。去年以來,蚌埠市推進創新發展、產業強市、改革開放取得了新成效,但經濟失速、發展失位、結構失衡的壓力凸顯,已經到了「退無可退、背水一戰」的關鍵當口,必須牢固樹立「一日無為、三日難安」的責任意識,以奮起直追的志氣勇氣、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扎實務實的工作作風,忠誠盡職,迎難而上,跨越發展。
鄭柵潔強調,要增強奮勇爭先意識,進一步拉高發展標桿。既要做優存量,堅決淘汰清退高耗能低產出企業,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又要做大增量,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用好駐蚌央企、科研院所和高校資源,迅速形成一批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要增強產業帶動意識,進一步築牢發展根基。要落實好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行動計劃,發揮畝均論英雄改革牽引作用和土地容積率指標倒逼作用,聚焦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主導產業,引育優質企業、壯大優勢產業,推動經濟提質擴量增效。要增強服務群眾意識,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另據蚌埠新聞網1月21日報道,安徽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期間,蚌埠代表團全體代表共向大會提交議案建議61件。
報道稱,有代表提出的《關於加快安徽自貿試驗區蚌埠片區建設的議案》當中,建議加大對蚌埠申建綜保區的支持力度,加快蚌埠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主導產業發展。另有代表提出《關於盡快啟動G3京台高速蚌埠至合肥段改擴建工程的建議》,希望安徽省政府盡快啟動京台高速蚌埠至合肥段「四改八」改擴建工程,有效緩解通行壓力,密切合肥都市圈內城市之間的聯系。
受產業轉型升級不快、疫情等因素影響,安徽省蚌埠市去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低於預期,GDP增速僅為0%。
1月17日晚,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指出,去年以來,蚌埠市推進創新發展、產業強市、改革開放取得了新成效,但經濟失速、發展失位、結構失衡的壓力凸顯,已經到了「退無可退、背水一戰」的關鍵當口。
對此,有網友表示,「蚌埠住了。」(即綳不住了的諧音。用來形容自己情感上受到了較大沖擊,快撐不住了。)
蚌埠去年GDP增速為0%
安徽省委書記稱已到背水一戰當口
《報告》指出,當前蚌埠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距離上級的要求、距離群眾的期盼,還有不小的差距,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
一是主要指標增速不快。受歷史基數大、產業轉型升級不快、統計核減等原因影響,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多數指標增速位次全省靠後,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距人代會確定的目標差距較大。
二是經濟總量不大。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全省第7位,長三角41個地級市中第29位;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全省第8位,長三角41個市中第30位,僅為寧波的1/6、合肥的1/5,蕪湖的`1/2。
另外,蚌埠還面臨產業結構不優、縣域支撐不強、中心城市能級不高、要素制約較大、民生保障有短板、發展能力水平還需提升等問題。
《報告》建議蚌埠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預期目標包括: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力爭更好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安徽省「兩會」期間,1月17日晚上,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來到蚌埠市代表團與代表們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鄭柵潔指出,蚌埠連南接北、承東啟西,擁有歷史人文、科技創新、製造業基礎、地理區位、綜合交通、生態環境等優勢,是著名的老工業基地、「淮河明珠」,去年又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條件獨特、機遇難得。去年以來,蚌埠市推進創新發展、產業強市、改革開放取得了新成效,但經濟失速、發展失位、結構失衡的壓力凸顯,已經到了「退無可退、背水一戰」的關鍵當口,必須牢固樹立「一日無為、三日難安」的責任意識,以奮起直追的志氣勇氣、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扎實務實的工作作風,忠誠盡職,迎難而上,跨越發展。
2020年GDP為2082.73億元
據蚌埠市政府官網,蚌埠地處淮河中游,古乃採珠之地,譽稱「珠城」。現轄懷遠、五河、固鎮三縣,龍子湖、蚌山、禹會、淮上四個行政區,國家級蚌埠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蚌埠經濟開發區兩個功能區。截至2019年末,轄區總面積5951平方公里,市區面積約969平方公里,根據蚌埠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常住人口329.64萬人,其中城鎮居住人口181.56萬人。
據《蚌埠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蚌埠市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為2082.7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蚌埠市GDP增速逐年下降,其中2017年GDP增速為9.1%,2018年GDP增速為8.5%,2019年GDP增速為5.1%。
圖片來源:蚌埠市政府官網
早在去年10月底,蚌埠市公布2021年前三季度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2%」的消息發布後,不少人便感覺意外。
據合肥報業全媒體報道,蚌埠市統計局對此回應表示,2021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低位運行主要是受疫情防控、環保督察、統計執法檢查等多重因素影響。蚌埠市統計局認為,當前,經濟發展外部環境仍然復雜嚴峻,經濟穩定增長仍面臨較多困難,經濟持續恢復基礎仍需鞏固。
一、2021年蚌埠市GDP與上年持平
根據蚌埠市最新消息,全市生產總值預計與去年持平分產業看,一產增加值增長7%,二產中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1%,建築業總產值下降5%;三產增加值增長5%。已經到了「退無可退、背水一戰」的當口。
二、經濟預計0增長背後的原因
事出會有因,經濟零增長背後必有其緣由,2021年蚌埠市政府報告中提及:受產業轉型升級不快、統計核查及統計數據質量等因素影響。
產業轉型不快。在國家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國內的各省市都在積極轉型升級,當然,蚌埠市也不例外。然而,實際效果卻是令人大跌眼鏡,2021年蚌埠市的工業增加值明顯下降,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1%,超過五分之一,直接導致第二產業增加值下降8.3%,這是其經濟失速的根本原因。不過,索性有一產和三產的增長加持,才不至於經濟跌落。
統計核查,統計數據質量影響。根據20年發布的經濟數據修訂,第四次經濟普查結果,安徽省整體調增4000億,經濟發展質量較好。然而,這也導致安徽省各市統計局對上報數據的嚴格審查,一些瞞報,虛報,假報的情況得到遏制,同時,受到疫情影響,加上支柱產業不景氣,導致蚌埠市經濟增長近乎停滯。
三、產業強市,工業立市,重振旗鼓,再出發!
蚌埠市地理位置優越,地處皖北,與江蘇交界,京滬高鐵沿線重要城市,淮河橫穿而過,可謂是連南接北、承東啟西,發展潛力巨大。
在大型城市普遍重視第三產業的今天,蚌埠市應抓准發力點,堅持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的戰略,加快產業轉型,引進資金,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承接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優勢,開拓第二產業促進發展的新局面。
產業是發展之基,工業促進經濟發展,使人民腰包鼓起來,提高生活水平,提振消費;地方政府收入增加,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產業引進,產業升級,形成良性循環。
I. 安徽經濟到底怎麼樣
1.從GDP累計增速看:
2010-2019年,安徽GDP累計增速達到202%,在全國排名第四,僅次於貴州、西藏以及雲南三省;但與這三個省份相比,安徽的GDP總量更大,可以說這樣的增速相當不錯了。
作為對比,近些年經濟表現同樣非常亮眼的省市,比如重慶為199%,福建為195%,湖北為189%,四川為175%,湖南為149%,河南為136%,增速與安徽相比均遜色不少。
2.從GDP規模增量來看:
2010年,安徽GDP為12263億,同年遼寧為18278億、北京為13777億,均高於安徽;但到了2019年,安徽GDP達到37114億,已經超過了遼寧的24909億和北京的35371億。
而十年前與安徽GDP體量處於同一水平的內蒙、黑龍江和陝西等省份,到2019年也都被安徽拉開了一定的差距。
3.從省會城市發展速度來看:
從2009年到2019年,合肥GDP累計增長超過347%,在全國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而近些年崛起勢頭比較強勁的幾個省會城市,比如成都、武漢、鄭州、福州等,過去十年累計增速都沒有達到300%。
在強省會戰略以及都市圈時代,省會城市的發展情況,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所屬省份的發展水平,合肥近些年的快速崛起,也是安徽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整體上看,安徽是我國過去十年發展最快的省份,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我國各省市中,拋開GDP含金量不說,單從規模上看,廣東、江蘇是毫無懸念的Top2,處於第一檔;
而安徽恰好排名全國第十,與湖南、湖北等省份名次接近,處於同一檔次。
無論從GDP規模還是人口體量上看,安徽都算是我國的中等規模省份,往上看與河南、四川在體量上有一定的差距,往下看,又明顯比陝西、江西等省份更大。
傳統習俗上,安徽可以分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板塊,其中皖北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區,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陽、淮南、亳州6市;
皖中指安徽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包括合肥、六安 、滁州、安慶4市。
皖南指安徽長江以南地區,包括黃山、蕪湖、馬鞍山、銅陵、宣城、池州6市。
由於地理位置、經濟基礎的不同,各地市的 社會 經濟發展水平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1.從各地市GDP來看:
截止2019年,除了省會合肥GDP達到9409億之外,其他地市都沒有超過4000億,其中GDP達到3000億的只有蕪湖。
16個地市中,有9個地市GDP低於2000億,佔全省的比例超過一半,其中還有3個市不足一千億。
2.從人均GDP來看:
安徽16個市裡,僅有合肥、蕪湖以及馬鞍山三個市的人均GDP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僅有合肥超過10萬元,另外還有淮南、宿州、六安、亳州、阜陽等五個市的人均GDP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3.從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
2019年,馬鞍山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9783元,排名安徽省內第一,另外合肥和蕪湖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超過了3萬元。
如果以全國平均水平衡量,安徽僅有上述三市達到全國水平,剩餘13個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不足3萬元。
可以看出,安徽省內各地市的 社會 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合肥、蕪湖和馬鞍山三市經濟相對更好,而其他各市則需要更加努力,特別是皖北地區,人口眾多,未來提升空間非常大。
安徽屬於中部省份,近些年極力融入長三角,從區位上說,安徽是溝通中西部地區與長三角地區的橋梁。
1.一方面,相比其他中西部省份,安徽近水樓台先得月,可以更好的承接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從而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隨著沿江高鐵逐步開工建設,合肥的米字型高鐵將實現最為重要的一步,成為扼守成都、重慶、武漢等中西部城市連接長三角地區的交通節點,而安徽的區位優勢也會逐漸展現。
2.另一方面,相比長三角傳統的江浙滬地區,安徽勞動力豐富而且人力成本更低,並且屬於後發地區,以19年人均GDP為例,長三角三省一市中,上海超過15萬元,江蘇和浙江也都超過了10萬元,而安徽還不到6萬元。
對安徽來說,這是差距,更意味著未來的發展和提升空間,在地區經濟一體化融合過程中,長三角各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整體上會逐漸接近一致,安徽的經濟也必然會迎來一波爆發,從而拉近與江浙滬地區的距離。
綜合來看,安徽近些年經濟發展勢頭非常不錯;但由於底子薄,其GDP總量與其他經濟強省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在全國排名中安徽也只算是中等偏上;未來隨著融入長三角地區的利好的不斷釋放,安徽的經濟有可能進一步提速,發展前景非常好。
安徽省位於長江中下游,淮河貫穿全省。據考證:一六六七年康熙皇帝將江南省劃為安徽江蘇兩省,安徽境內有八府,他靈機一動取安慶府和徽州府的首字,賜名安徽省名,別名又叫江淮。安徽省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人口7059,2萬。全省十六市,分三個區域:淮北,江淮之間,沿江江南。淮北又叫皖北又分皖西如六安市。沿江江南又劃區域叫皖南,如黃山宣城兩市。安慶是安徽省百年省會,一九五二年省會從安慶遷入合肥一直到今。安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境內有黃山,天柱山,九華山,天堂寨著名風景區。各市都有許多 旅遊 景點。安徽沿江有: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五市,皖南有黃山、宣城兩市;淮北有:阜陽、宿州、亳州、淮北、淮南、蚌埠;江淮之間有:六安、合肥。安徽是農業省,多年來定向發展農業,一九八0年大包干農業生產責任制就是從滁州鳳陽小崗村試點推向全國的。一個農業省和周邊輕工業省經濟發展是有距離的。周邊江蘇省浙江省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因地制宜發展鄉鎮企業,經濟發展走在合國前例,而安徽的GDp在全國屬十一位中等水平,比西部省份要強。目前安徽經濟最好的就是省會合肥,其次是港口城市蕪湖,鋼城馬鞍山,銅都銅陵,皖東明珠滁州市。其它市,如宿州,阜陽,六安,淮北,淮南,安慶,黃山,池州經濟略差。現在安徽省傾力發展合肥,藉助合肥 科技 力量交通命脈,帶動全省第三產業的發展,不久的將來安徽會更好!
安徽正處於蝶變前夕,如無意外,安徽將成為中西部第一個追趕上東部經濟強省腳步的省份!
為什麼如此看好安徽?是由於安徽在中西部省份中的地理區位最為優越。現已納入長三角三省一市的范疇。另外安徽還坐擁長江黃金水道的優勢地位。
事實也是如此,在過去十年的時間,全國各省經濟增長排名中,安徽僅次於西部的貴州、西藏和雲南排名全國第四位,但安徽的經濟總量卻遠比這三省區高,總量越高,增長越難,安徽能有如此的成績,殊為可貴。目前,安徽已排名全國各省的第11位,不出大的意外,2020年必入前十。甚至有更高排名的可能。
安徽緊鄰長三角發達經濟區,區位優勢極佳,安徽東部幾市距離長三角更近,更是在南京市的城市群規劃范圍之中,經濟發展水平超過全省平均。如蕪湖、馬鞍山、滁州,人均水平已幾乎追上長三角一般的地級市。
除了東部靠近江蘇的幾市,省會合肥的發展更是迅猛,距離萬億GDP已只有一步之遙,合肥的創新能力在全國城市中都可排的上號。合肥輻射的皖中皖南區域加上南京輻射的皖東諸市,已經成為安徽率先發展起來的地區。
全國任何一個省都是發展不均衡的,包括最為發達的廣東和江蘇。身為中部省份的安徽更是如此。皖北諸市是目前發展較慢的。但隨著高鐵路網的逐漸完善,皖北諸市也各自發揮優勢,展現出了不俗的後勁。
縱觀中西部諸省,安徽區位優勢最佳,是最可能成為追上東部發達省份的一個。
安徽屬於省會獨大型省份,資源集中度過高,雖有馬鞍山、蕪湖兩市經濟尚可,但其城市規模、人口規模都不大。因此安徽真正的大城市只有省會合肥。
安徽目前是外出務工人口第一大省,這也側面說明了安徽目前的經濟與收入狀況。早期河南是第一,之後四川取而代之,而目前這兩個省份的外出人口都呈迴流態勢,而安徽依然在加速流出。雖然這有臨近長三角的因素,但如果省內城市的發展也多點開花,想必不會有越來越的人背井離鄉。
雖然合肥是一城獨大,但也大出了一定水平。合肥成為長三角副中心之後,影響力和競爭力同步飆升,近十年來累計經濟增位列所有地市之首,如今已成為新一線城市的熱門候選。
不過據2018年人均收入數據統計,合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並不是安徽第一,馬鞍山蟬聯安徽各市收入榜榜首。不過除了這兩個城市以外,其他地市在江浙皖區域的排名都明顯滯後,後續還需更加努力。
根據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安徽省生產總值首次突破3萬億,達到30006.8億元,位居全國第13,同比增長8%,高於全國1.2個百分點。論經濟規模,安徽省目前處於全國中等水平。
安徽是我國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的省份,尤其是省會合肥,可以說是近年來的一匹黑馬,經濟強勢崛起,其2018年GDP已經達到7822億元,再過三四年,將有望躋身「萬億俱樂部」行列。
近年來安徽的工業發展比較好,大量的世界五百強企業落戶以及製造業產業集群落戶,安徽的礦業、 汽車 、電力、鋼鐵、家電、集成電路等產業蓬勃發展,2018年安徽有12家企業上榜中國500強,數量上位居全國第10,比如有淮南礦業、淮北礦業、奇瑞、江淮 汽車 集團、安徽國貿集團、中科電力集團等。
雖然這些年在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下,安徽經濟發展迅速,但目前安徽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2018年安徽的人均GDP僅4.8萬元,位居全國第1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45萬元。
如今國家在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上逐漸偏向中西部,中部崛起戰略仍在繼續實施,同時國家也正在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而長三角城市群擴容又把安徽的合肥、滁州、馬鞍山、安慶等8市納入其中,展望未來,安徽依然有望保持經濟較快發展,相信其經濟發展水平也會逐漸趕上全國平均水平。
現在的安微經濟總量雖不是很大,但它的工業基礎還是不可小視的,多年來馬鞍山的鐵礦石支撐著安微財政的半壁江山,蕪湖的造船工業也比較發達,新興的 科技 之城合肥更是集 科技 研發為一裁體的希望之城,淮南淮北重工業基地利用現有基礎適當加以投入就可立竿見效,亳州酒業傳承千年,立足自身就可解決就業難題,地方財政也可盆滿缽滿,阜陽可以發揮人力優勢築巢引風,讓本地人才落根興業,安慶池州文化底蘊濃厚,`文化搭台助力經濟騰飛完全可取。實際上經濟墊底的黃山,是安徽的富翁,依靠 旅遊 業讓這里的人民拔除了窮根,彰顯出了無煙工廠的魅力。安微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域人口大省,有資源有人才,只要全省合理布局,完全可以實現經濟騰飛的夢想。
我們從GDP總量、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個指標看,安徽經濟水平在全國屬於中等。
1、GDP總量2018年安徽GDP為30006.82億元,全國排名第14(數據包括:31省直轄市、港澳台)。GDP最高的是廣東,2018年廣東GDP為97277.77億元。
2、人均GDP2018年安徽人均GDP為47972.53元,全國排名第24(數據包括:31省直轄市、港澳台)),人均GDP最高的是澳門,2018年澳門人均GDP達到55.35萬。
3、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8年安徽人均可支配年收入23984,全國排名第16(不包括港澳台),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上海人均可支配年收入64183元。
附31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人均可支配年收入。
我11月30號寫了省會合肥市為什麼帶不動安徽省,被很多合肥人跑來罵我一頓。12月8號國家發改委出台江浙滬八市對口幫助皖北8市。
其實說的已經很明顯了,皖北這些城市群,靠近淮河流域的,因為淮河的水運能力低,靠自我發展是很困難的,得有外力拉一把,這不拉一把的大哥們都來了,不然長三角城市群搞成沿邊不富裕地帶也不好看。
皖南城市裡面沿長江黃金水道的基本沒問題,像蕪湖市提出沿長江發展 汽車 產業,利用長江水道的巨大運力,比國家提得還更早了十幾年,只不過當年提的時代還沒有新能源車概念。現在國家的整體戰略是大力發展新能源 汽車 產業,要對原來在燃油車時代,全球市場佔有率太低的情況,進行大逆轉。如果新能源車工廠沿著長江邊,新能源車上船沿著長江出海後運到歐洲,美洲,這比沒法利用水運航道的內陸城市條件要好很多。再加上明清時代的徽商,其實就集中在皖南那一帶,那邊普通人也會做生意,雖然現在比不上浙江人會做生意,但比皖北情況要好點。
中間的合肥市不用說了,安徽省內一家獨大,要經濟資源溢出到周邊城市其實是比較困難。現在肥西縣肥東縣都通了地鐵,廬江縣還沒通地鐵,按說合肥對下面的幾個縣要一碗水端平的。未來應該會在濱湖新區伸一條地鐵線去廬江縣,但建設地鐵一公里要6-7億元左右,廬江縣這個地鐵都沒通,也沒有具體說到哪一年通,說明合肥市現在自身財力都不夠用。
中不溜。不高,不低,處於中間。這就是安徽的經濟水平。
我是安徽人,是愛安徽的,也常常在思考安徽的經濟發展問題。我在很長時間內都有一個疑問:安徽為什麼老是中不溜呢?
對於這個疑問,我自己也在尋找答案。
我查中國地圖,安徽不屬於東部,不屬於西部;也算不上南方,更算不上北方。安徽在中部。安徽始終保持中不溜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否與地緣有關系呢?
但是,中不溜也有中不溜的好處。因為既然能夠保持中不溜,就說明其經濟基礎還是比較雄厚的,因此加快發展,把名次向前推進幾位,安徽是很有底氣的。
中不溜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與經濟發達地區距離最近。那麼,如果與經濟發達地區加強溝通,加強聯系,加強合作,好好地學習學習,安徽趕上經濟發達地區是最有希望的。
安徽gdp常年緊跟北京,一直在13名左右排著,在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里也算中上遊了。但是給人的感覺是窮!實際上安徽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窮。我老家臨近大別山區,所以算省內最不發達的地方了,但如今也都是村村水泥路,家家住樓房,新辦工廠遍地都是。那麼為什麼別人覺得安徽窮呢?主要原因我總結如下:1.安徽人出去打工的很多,像我們村年輕人幾乎流失完了。尤其是去上海的非常多,早年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2.安徽地處華東,在所有華東省份里是最窮的,即使與華中省份比,也就比江西好一點。從這個角度來說,安徽省窮也有點道理。3.安徽近幾年得到了一些政策,發展迅猛,但是在這之前的很多年安徽是沒有任何政策照顧的,任憑發展,就連泄洪也都專挑安徽段,可想而知。所以省內發展並不大好,好在地理位置不差,依靠周邊省份也能發展不錯。但這樣給人留下了窮的印象,其實收入不低的。放眼看看,安徽居然比東北三省都好呢。
J. 安徽經濟怎麼樣呢
安徽發展的是很有前景的,發展的也很不錯。
由於長三角核心區的存在,安徽,尤其是皖中南地區,能夠比其他任何地區更快地接受到來自於長三角核心區的輻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皖中南地區比起蘇北和浙南地區,在地理和地緣環境上都要更加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