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後,三國的統治者各自是怎樣發展本國的經濟的
三國時期的經濟都是以農業為主,也都很重視,除此以外:
魏國:魏國的土地較多,一直注重屯田,三過中魏國的農業最好.礦產較多冶煉技術較高.
蜀國:絲織在當時比較發達.
吳國:水路交易及造船發達.
② 三國時期,各地區經濟發展的情況如何
農業方面:魏國>蜀國=吳國
魏國:因北方多戰亂,原來的地主階級受到打擊較大(《司馬朗傳》:又以為宜復井田。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業,難中奪之,是以至今。今承大亂之後,民人分散,土業無主,皆為公田,宜及此時復之。),所以曹魏的土地國有的較多,曹魏一直比較注重屯田,所以農業在三國農業搞的是最好的。
蜀漢:從劉備時期開始,諸葛亮就很注重農業方面,劉備時代,諸葛亮在成都時,足食足兵。劉禪開始時,「務農殖穀,閉關息民」,蜀漢的軍屯也很有名,《諸葛亮傳》中也稱贊蜀漢「田疇辟,倉稟實,器械利,蓄積饒」。 不過,在劉禪後期,政務敗壞,使得「百姓雕瘁」,「經其野民皆菜色」,農業是遭到破壞。
東吳:在孫權時代,比較重視農業(《吳主傳》:「軍興日久,民離農畔,父子夫婦,不聽相恤,孤甚愍之。今北虜縮竄,方外無事,其下州郡,有以寬息」。是時陸遜以所在少谷,表令諸將增廣農畝。),同時也設置了不少農官,舉例《諸葛瑾傳》:赤烏中,諸郡出部伍,新都都尉陳表、吳郡都尉顧承各率所領人會佃毗陵,男女各數萬口。 但孫權以後,也開始敗壞了,《孫休傳》:自頃年已來,州郡吏民及諸營兵,多違此業,皆浮船長江,賈作上下,良田漸廢,見穀日少,欲求大定,豈可得哉?亦由租入過重,農人利薄,使之然乎!《賀邵傳》也記載:百姓罹杼軸之困,黎民罷無已之求,老幼飢寒,家戶菜色。……衣不全裋褐,食不贍朝夕,出當鋒鏑之難,入抱無聊之感。
工商業方面:各有各的特點。
魏蜀絲織業發達,吳麻葛也發達,魏國陸路交易發達,東吳水路交易及造船業發達,魏蜀鹽鐵業發達。
③ (歷史)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出現了什麼新情況100以上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勞動人民不斷南遷,既提供了大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北勞動人民相互學習、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有很大改進,牛耕已經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廣,單位面積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三吳地區的農業尤其發達,水利工程的興修很受重視,如東晉在曲阿(今江蘇丹陽)修新豐塘,溉田8百餘頃;在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築荻塘,溉田千頃;在會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復漢代舊堰,溉田2千餘頃。南朝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2千餘頃;修赤山塘(今江蘇句容縣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們在河道建立堰閘以控制水位,旱則開啟,引江水灌溉;澇則關閉,避免泛濫成災。又築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沃、產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吳成了江南糧食的主要產區,「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飢」(《宋書•孔季恭等傳》史臣語)。其次表現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貴池縣)與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技術也有顯著進步,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混雜冶煉,反復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術大見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蠶繭一年收獲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收獲八次。國家專門設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由於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要,造船業特別興旺,既能製造載重2萬斛(約2千噸)的大船,又能製造速度很快的艦只。其他如制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④ 簡要說明三國鼎立時期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東漢末期,因為天災戰亂,社會受到破壞,使得經濟衰退,大量農地荒廢。部份豪強世族紛紛率領族人,建立塢堡以自衛。在其周圍從事生產活動後,漸漸成為自給自足的庄園制度。塢堡和庄園制度都影響後來魏晉南北朝的經濟模式。由於東漢朝廷的崩潰,無人重鑄磨損不堪的銅錢,加上大量私錢出現。到三國鼎立後,新發行的銅錢未能廣泛通行,只好正式以布帛谷栗等實物為主要貨幣。
曹魏
曹魏、蜀漢、孫吳三國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組織流民耕種官田。這使得恢復社會秩序,增強曹魏實力。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興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但三國食貨志也指出這些水利工程許多缺乏規劃,僅能收短期效果。曹魏建置大型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鄴、洛陽等貿易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和海外有貿易往來。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制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無法擺脫實物交易的經濟模式,少數幾次的貨幣改革嘗試都以失敗收場,這可能與其國土內缺乏大規模的銅礦礦山作為基礎有關。
蜀漢
蜀漢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214年,劉備入蜀後,巴蜀地區財政混亂,劉巴提出鑄直百錢,平衡物價,解決問題。當中五銖錢與直百錢並用,為犍為郡所鑄,從中知道蜀鑄錢不只在一地,而蜀錢終三國一代也一直是蜀國重要的輸出品,甚至連魏國都大量流入跟通行。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農業灌溉。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左思《蜀都賦》中提到「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所以蜀錦能遠銷吳、魏二國,諸葛亮亦認為蜀錦為支持國家的重要物資。 而南中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貢品,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至蜀漢亡時,官府仍有金、銀各二千斤。首都成都也是當時的商業都市之一。[80]
東吳
孫吳所處的江南,社會經濟起步較晚,在三國時還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於這里戰亂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遷居,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孫權登位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制,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紡織業方面,江南以產麻布出名,豫章郡(治所在江西省南昌市)的雞鳴布名傳千里。三吳出產「八蠶之綿」,諸暨、永安一帶所產絲的質量很高。冶鑄業以武昌(湖北省鄂州市)為最發達,孫權曾在開采銅礦,打造兵器。由於地處江南及海邊,吳國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在海鹽(今浙江嘉興海鹽)、沙中(今江蘇蘇州常熟)設官員,來管理這兩地的鹽業生產。孫吳在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設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達遼東。海上貿易亦有所興起,孫吳的商業都市以建業(江蘇省南京市)、吳郡(江蘇省蘇州市)、番禺(廣東省廣州市附近)為主,其中番禺以國外貿易為主。
⑤ 三國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三國時期的經濟探索之貨幣政策 東漢末期,土地兼並嚴重,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終於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一時間,狼煙四起,餓殍遍野,經濟也已經到達崩潰的邊緣,農民不能回到土地上,物質資源極度匱乏,人們都只能過著採桑捉魚曹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組織流民耕種官田。這使得恢復社會秩序,增強曹魏實力。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興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曹魏建置大型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鄴、洛陽等貿易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和海外有貿易往來。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制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無法擺脫實物交易的經濟模式,少數幾次的貨幣改革嘗試都以失敗收場,這可能與其國土內缺乏大規模的銅礦礦山作為基礎有關。
蜀漢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214年,劉備入蜀後,巴蜀地區財政混亂,劉巴提出鑄直百錢,平衡物價,解決問題。當中五袱鄲摧肺詆鍍搓僧撣吉銖錢與直百錢並用,為犍為郡所鑄,從中知道蜀鑄錢不只在一地,而蜀錢終三國一代也一直是蜀國重要的輸出品,甚至連魏國都大量流入跟通行。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農業灌溉。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所以蜀錦能遠銷吳、魏二國,諸葛亮亦認為蜀錦為支持國家的重要物資。而南中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貢品,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首都成都也是當時的商業都市之一。
孫吳所處的江南,社會經濟起步較晚,在三國時還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於這里戰亂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遷居,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孫權登位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制,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紡織業方面,江南以產麻布出名。三吳出產「八蠶之綿」,諸暨、永安一帶所產絲的質量很高。冶鑄業以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為最發達,孫權曾在開采銅礦,打造兵器。由於地處江南及海邊,吳國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海上貿易亦有所興起。漢末三國戰爭不斷,使得中國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受到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⑥ 筒述三國期區域經濟發展
三國時期華北經濟凋敝,人口銳減。董卓之亂殘害了兩都,曹操伐陶謙和之後的呂布、袁術等戰爭殘害了黃淮之間的區域。還有黃巾之亂等全區域的戰爭。只有冀州一直沒有受到太大的殘害,成為了後來曹魏的統治中心。
蜀國、吳國統治的區域因戰亂較少,得到較好的開發。其中蜀國區域有諸葛亮的治理,包括蜀錦等產出大增。吳國因為掃平了山越等盜匪勢力,使得開發也成為可能。
⑦ 以三國為例,分別說說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
1、發展經濟最好的當屬曹魏,曹操實行屯田制,消滅豪強,使經濟迅速恢復,並且強大起來
2、江南本來就是富庶之地,而且遠離中原爭霸的主戰場,經濟沒有遭到大地破壞,不需要恢復也可作為立身之本
3、最困難就算蜀國,蜀國遠離中原,偏居一隅,長期封閉,版圖最小,相對經濟能力最低。好在諸葛亮治理有方,實行了屯田,而且獨有的蜀錦也是其重要的經濟來源,經濟有所恢復,但是國小力弱,又窮兵黷武,數次北伐,使經濟發展雪上加霜,最終第一個滅亡。
⑧ 介紹三國政權的經濟發展。
魏國經濟
曹操迎獻帝於許昌後,以「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為方針,在許昌附近實行屯田。結果「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因此,曹操設置田官於各州郡內,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廣,以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所做成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境況。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正因採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終達至「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蜀國經濟
蜀自古以來已有天府之國的美名,漢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質豐厚為根本。
但東漢末年,劉焉父子先後擔任益州牧,用以寬制寬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強壟斷土地及山澤資源,因而減低稅收。
自劉備佔領益州後,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擊豪強,並曾採用閉關息民,務農殖穀。又在都江堰設堰官,管理農田水利工程,並推行屯田,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此外。孔明及法正對治鐵、煮鹽、織綿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並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以上一連串措施,使國家稅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條件。
後來關羽失荊州,劉備討伐東吳敗亡,使蜀國面臨崩潰邊沿,故孔明在經濟方面擴大手工業官營范圍,提高蜀綿生產量,以助加快恢復國力之步伐。
吳國經濟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連年征戰,地方殘破,北方人民攜家渡江以避難。
北方難民不乏富商大賈,他們由北方走難到江南同時,帶備了生產技術與文化,為當時貧困的江南帶來新血。
原本東吳農耕技術十分落後,尚未懂得牛耕。
及後生產技術注入,農業生產技術逐漸提高,人口亦因此漸漸增加,一改以往地廣人稀的境況。
孫氏三代:孫堅、孫策、孫權之統治領地漸大,軍隊亦因此變得龐大,故此糧草軍需耗費成為國家支出其中一大部份,為減輕負擔,逐實行屯田制,並設置典農校尉和典農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為屯田客。
東吳位於長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興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資源和作軍事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