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業學大寨.現在地止在什麼地方
寫大寨,就要先描述一下大寨的情況什麼的,如:(大寨位於山西省昔陽縣,解放前,這里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境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 解放後,當地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人決心改變落後的面貌,敢於戰天斗地,艱苦奮斗,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並通過艱巨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1964年毛主席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全國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發揚,大寨經驗得到推廣。現在大寨已經成為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鬱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干凈、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已經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業旅遊區。 大寨相繼建成了陳永貴墓、大寨陳列館、郭沫若詩碑、梅花鹿場、六個紀念觀景亭, 開放了陳永貴故居、周恩來住址等,為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開放以來,大寨人把大寨精神發揚光大,利用優勢,發揚長處,創造條件,開始建立基礎工業,建成水泥廠、襯衫廠、羊毛衫廠、地方特產製品廠等,還通過生產原煤等,打開了致富門路,大寨人正用雙手建設富裕美麗的新農村。 摘自《中國旅行網/山西導游詞/山西大寨及陳永貴故居導游詞相關內容 》大寨並不大,全村200戶人家,520口人,總面積1.88平方公里。就是這么一個小山村,卻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彩重墨。據統計,上世紀六、七十年代2 0多年裡,國內外前來參觀學習的人數達1000萬人次,作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那時的大寨,無疑成為許多人心中的「聖地」。而今,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洗禮,大寨早已撩去它那層神秘的光環,回歸了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的實實在在。依託名地、名人打造大寨品牌,可以說是大寨人最精明、最成功之處。大寨,如今已成為30多種商品的、品牌,中國許多市場都有「大寨」牌商品銷售,「大寨」這個品牌的無形資產給大寨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襯衫、大寨鋁塑管、大寨醋、大寨黃金餅、大寨金鹿酒等產品紛紛走出娘子關,行銷全國,大寨核桃露的廣告在央視熱播。來大寨旅遊的客人,首先要求喝大寨酒,飲大寨核桃露,吃大寨的壓餅、窩頭。在著力打造「大寨」經濟品牌的同時,「大寨」品牌所凝聚的巨大精神價值也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並了解,一些「政治明星」、「影視明星」也隨著「大寨」品牌變成了「經濟明星」,郭鳳蓮帶著大寨核桃露飲料,像一名熟練的營銷員給客人介紹著大寨的飲品,他說:「我們利用品牌搞聯合,利用資源出產品,即宣傳了大寨本身,又把溫暖送給人民,又提高了經濟效益。現在黨中央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政策上向『三農』傾斜,我們要抓緊機遇,加快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進行摘選) 再對你的所見所聞進行描述,感想也寫出來,如:革命人民嚮往大寨!向陳永貴同志致敬!陳永貴同志永垂不朽!等等。 最後就結尾吧,應該是篇不錯的文章。
Ⅱ 上世紀60年代,家喻戶曉的大寨「鐵姑娘」郭鳳蓮,如今怎麼樣了
建國初的前二十年,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號召下腳踏實地、鼓足干勁、力爭上游,涌現出了一大批各行各業的先進代表,而在農村建設領域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當時聞名全國的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
大寨村憑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國家經濟困難的年代獨立潮頭,成為當時的表率,「農業學大寨」的口號傳遍了全國各地。
在眾多為大寨付出的百姓裡面,郭鳳蓮便是其中優秀的代表,她以不到18歲的年紀就擔任了大寨村「鐵姑娘隊」的隊長,並以堅強樂觀的態度積極參加該村的抗災搶險、生產建設任務,在全國家喻戶曉。
然而時代的巨輪依然在快速前進,改革開放初期,曾經名噪一時的大寨村和郭鳳蓮逐漸被大家遺忘,「小崗經驗」取代了「大寨精神」,郭鳳蓮也一度迷茫,感覺失去了方向……
轉眼間改革開放已經過去四十餘年,昔日的「鐵姑娘」郭鳳蓮有沒有從迷惘中走出?新時代她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如今的她又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了解郭鳳蓮現在的人生首先要知道她過去的輝煌,而「鐵姑娘」的稱號來自於當初大寨村的建設,所以關於她的傳奇人生還要從「農業學大寨」的源頭說起。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經過近百年的動亂,人民生活遭受了嚴重的損害,特別是在廣大農村,百姓們生活依舊十分艱難,當時的大寨村便是如此。
大寨村位於山西省昔陽縣境內,背靠虎頭山,溝壑縱橫,有著「七溝八梁一道坡」的惡劣環境,可用耕地不僅十分稀少而且多被分割開來,糧食產量極低,貧瘠落後是當時大寨村村民的直觀感受。
然而大寨人沒有放棄求生的希望,1953年時任該村黨支部書記的賈進財主動讓賢,推薦陳永貴繼任,陳永貴踏實能幹而又很有能力,他往往有很多新奇的想法。
陳永貴之前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深知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種地的不易,所以在他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以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村民向虎頭山發起「進攻」,重新「安排山河」。
在往後的十年時間里,陳永貴帶領村民拿起鐵杴和鋤頭,積極在山間平整土地、修建堤壩,這些舉措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積,提高了糧食的產量,讓村民的生活不再挨餓,以致在國家經濟困難的時期大寨村依然有餘糧上交給國家。
就在一片欣欣向榮之際,1963年6月,大寨村卻遭受了百年難遇的特大洪災,新增的耕地幾乎全部被摧毀,村民的住房絕大部分也被洪水無情地吞噬,大寨村村民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考驗。
眼看十年來的成果毀於一旦,陳永貴心裡很不是滋味,但他沒有放棄,而是號召村民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己動手、重建家園」 ,並且親自帶頭抗災搶險,村民們聞之備受鼓舞,紛紛與他一起行動。
而就在這次抗災過程中,「鐵姑娘隊」誕生了,該隊成員全部由20歲以下的女子組成,16歲的郭鳳蓮擔任了隊長,組織大家一同參加抗災。
郭鳳蓮其實並非大寨村人,她於1947年秋天出生在昔陽縣武家坪的一戶貧苦人家,因為外祖母一人在大寨村孤苦無依需要人照顧,而她的母親又實在抽不開身,便把其中年紀最小的她送到了外祖母家撫養。
郭鳳蓮幼年時正值大寨村在陳永貴的帶領下進行轟轟烈烈的建設,看到熱情積極、富有干勁的村民,她慢慢地喜歡上了這里,並且主動加入到了建設的隊列。
郭鳳蓮擔任隊長以後,充滿鬥志,為了不輸給男同志,她每天天一放亮就趕忙前往各家把隊員們挨個叫醒,然後拿起鐵杴、鋤頭等工具就帶頭往山上奔,一直奮戰到月上林梢才返回家中。
災後重建工作一直持續到這年冬天,天氣十分寒冷,但郭鳳蓮帶著一群不到二十歲的女青年卻依然堅持在第一線,只見她們手不離杴,肩不離擔,鬥志昂揚的在山間勞作。
有時,姑娘們身體凍得實在受不了,郭鳳蓮就組織大家聚在一起高聲呼喊勞動號子,以振奮人心,就這樣在全村男女老幼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大寨村就基本恢復了原來的面貌。
大寨村進行生產自救的光榮事跡很快就傳到了省委書記的耳朵里,不久又上報給了中央,當時國家正處於經濟困難時期,迫切需要模範代表,大寨村便成為當時的典型。
1964年12月,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大會著重討論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下一階段的應對辦法。
在此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多次提到了大寨村的生產自救行動和他們在農村經濟建設方面的經驗,並把大寨村民的拼搏態度總結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與會代表聽後深有感觸。
會議後不久,中央又發出「農業學大寨」的口號,號召全國農村向大寨看齊,從此大寨村成為當時各地農村爭相模仿研究的對象。
每年前來考察的人絡繹不絕,甚至一些我黨重要領導人和外國的國家元首也曾到此觀摩,大寨村一時風頭無兩。
而年輕的郭鳳蓮也成為各地青年學習的榜樣,「鐵姑娘」的稱號瞬間傳遍全國,也就是在此時她收獲了一份愛情,與身為軍人的同村青年賈富元結為夫妻。
1973年底,陳永貴因為能力突出,被上調到中央工作,不久還擔任了一段時間的國務院副總理,此時,年僅26歲的郭鳳蓮便擔任了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
上任後的郭鳳蓮憑借敏銳的思維和出色的頭腦開始大展拳腳,她組織村民興修水利、植樹造林,和村民們一起下地幹活,大寨村的糧食產量逐年攀升,而她本人也深受上級領導的贊揚和村民的愛戴。
大寨村在郭鳳蓮的帶領下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的先進典型,而她本人卻十分謙遜低調,面對贊譽她欣然接受而不驕傲,不僅如此,她也從來不向國家申請任何形式的援助,始終堅守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然而就在大寨村穩步前進的時候,卻「意外」地落伍了,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郭鳳蓮以中央候補委員兼大寨村黨支部書記的身份出席了這次會議。
令郭鳳蓮沒有想到的是中央在這次會議上竟然一次也沒有提到大寨村,這在以往類似的會議中是沒有過的,「農業學大寨」的口號也不再有人提起,彷彿大家一夜之間突然忘記了大寨的存在,此時的郭鳳蓮內心非常失落。
會議結束後,郭鳳蓮回到了大寨村,她坐在院子里苦思冥想,可遲遲沒有發現自己哪裡做的不對,大寨村哪裡做的不對,就這樣郭鳳蓮在迷惘中帶領村民們又幹了一年,1980年,她就被調離了這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曾經大寨村幫助過的一些貧困村的發展都超過了他們,雖然大寨村的經濟總體還是向前發展的,但相對於時代來說已經遠遠地落在了後面。
之後的十年,山西省委逐漸認識到了這一情況,連續給大寨村換了好幾任黨支部書記,可遲遲不見成效,落後的經營模式、傳統的產業結構和村民們根深蒂固的集體觀念,這一切都制約了大寨村經濟的發展。
而郭鳳蓮離開大寨村以後,也在這十年時間里換了幾次的工作,但她還是經常思念著大寨村的村民們,因為她從小就在那裡長大。
郭鳳蓮在與外界的接觸中見到了很多的新事物,並逐漸意識到大寨村之所以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該村與時代脫節了。
郭鳳蓮想通了這些以後,又抽空去了一些發展突飛猛進的新農村進行考察,開始 探索 大寨村未來發展的新模式,並且多次向省里領導請求能夠重新回到大寨村工作。
當時山西省委領導目睹了大寨村從全國典型到日益衰落的全過程,心裡都很難過,他們不想讓大寨村這樣一個曾經全國文明的模範村就此沉淪下去,於是大家經過再三考量同意了郭鳳蓮的請求。
1991年11月15日,郭鳳蓮終於回到了闊別十年的大寨村,重新擔任黨支部書記,村民們早已提前得知了消息,在這天一早就紛紛前往村口迎接這位「鐵姑娘」的到來,因為他們相信郭鳳蓮一定能夠帶領她們重鑄輝煌。
郭鳳蓮下車後望著圍過來的鄉親們,心裡十分感動,她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辜負大家的期望,一定要帶領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
郭鳳蓮剛上任就提出了「打開寨門學全國」的口號,模仿全國一些新農村的發展模式,開始籌資建廠,發展企業,然而因為經驗不足又缺乏人才儲備,廠子剛建不久就因經營不善倒閉。
面對村民們的質疑,郭鳳蓮沒有灰心,她認真分析原因,發現不能盲目地照搬其它地方的經驗,而是要符合本地的實情,為此她提出了「依託既有優勢,學習先進技術,打造大寨品牌」的總體規劃。
之後,郭鳳蓮又告訴大家要放下曾經的包袱,多出去看看,並且耐心地說道:「以前是農業學大寨,現在是我們要主動向全國學習」。
1992年初,過完新年以後,郭鳳蓮組織村民每戶各出一個人,然後一同前往發展迅猛的河北高遷村、江蘇華西村等一些新農村學習,在這些地方隨行的村民們見識到了自己的差距,並且虛心學習了人家的經驗,學成後個個干勁十足,希望盡快回村建設。
幾個月後,在郭鳳蓮的籌措之下,第一個與外省企業合作的項目即羊毛衫廠順利落戶大寨,村民們開始有了新的工作,此後水泥廠、麵粉廠、大寨核桃露等一個個工廠和企業在大寨紮根,村民們找到了致富的新方式。
為了與這些工廠統一對接和加強管理,郭鳳蓮在大寨建立了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由自己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統籌負責外資引入和企業落地問題。
脫下戎裝換上西裝,此時的郭鳳蓮已經成為新時代的一位女強人,在她的帶領下,大寨最終完成了由政治典型到經濟典型的轉變。
幾年之後,大寨村不僅還清了以前的所有的債務,經濟還實現了斷崖式的跨越增長。
當地村民大部分都住上了二層小樓,老人們每個月都有定額的養老補助,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學雜費也都逐漸免除,真正走在了 社會 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列,而這一切郭鳳蓮功不可沒。
可隨著大寨村經濟的發展,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產業結構問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人工資大幅度增加,而以輕工業為中心的大寨村每年仍需僱傭大批的勞動工人,因此產業利潤低下,導致經濟發展進入了瓶頸期。
為此,郭鳳蓮經過多方面的考察,並且在聽取了一些專家的建議之後,開始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於是,郭鳳蓮力排眾議,主動關停了村裡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工廠,用省下來的資金建立了一個高新技術示範園區,並且積極引進 科技 力量較高的企業入駐,這雖然在短期內降低了大寨村的經濟總產值,但卻為日後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往往成為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成敗與否的關鍵,郭鳳蓮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趨勢,認為第三產業將成為今後大寨村經濟發展的重點。
第三產業的兩大核心是高 科技 產業和 旅遊 業,因為高 科技 產業在之前已經引進過一批,有一定的基礎,所以此時郭鳳蓮把重心主要集中在發展 旅遊 業上。
郭鳳蓮很快意識到大寨村作為曾經全國農村的學習榜樣,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影響了當時一批又一批人,這是一個值得推廣的品牌價值。
於是,郭鳳蓮以此為重點,把當時居住過的窯洞改為了富有大寨特色的民宿,並且建立了大寨森林公園和一些農家樂,除此之外,還建立了一些相應的配套設施並培養出了一批專業的導游。
在郭鳳蓮的經營下,如今 旅遊 業已經成為促進大寨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達則兼濟天下」,富起來的大寨村在郭鳳蓮的帶領下積極響應中央關於精準扶貧的號召,主動幫助一些貧困的山村進行經濟建設。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是有名的紅色搖籃和將軍故鄉,革命年代大批有志青年從這里走出,前後共有59人成為了開國將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遍布紅色基因的英雄故里卻因地處大山深處,自建國以來就一直成為全國重點幫扶的對象。
2016年,郭鳳蓮向中央提議由大寨村牽頭,與其他發展較快的新農村一起攜手對金寨縣各村進行對口扶貧,中央很快就批准了她的提議。
當時,大寨村主要負責的扶貧對象是金寨縣的金剛台村,郭鳳蓮為此多次前往當地進行實地考察,隨後捐助資金在當地修建道路、建造新房,特別是幫助當地培養各種人才。
很快,金剛台村的面貌就煥然一新,成為金寨縣率先完成脫貧的農村之一,郭鳳蓮對此很是欣慰。
後來有人問她說:「您為什麼要幫助他們?既然選擇幫助給錢就是了,為何還要自己前去考察呢?」
郭鳳認真地回答道:「天下農民一家親,我們富裕了當然不能忘記他們,至於為何不直接給錢是因為我覺得相比於直接捐款來說,更重要的是幫助當地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經營模式,這樣才能讓他們徹底脫貧,走上致富的道路。」
進入到21世紀,經濟發展日新月異,而郭鳳蓮始終能夠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腳步,堅持奮斗在大寨建設的第一線,如今的她已經從當時的「鐵姑娘」成長為孩子們口中的「鐵奶奶」。
時代在變,初心不改,今年已經74歲的郭鳳蓮老人依然擔任著大寨村黨支部書記和經濟開發總公司董事長,不僅如此,她還是今年的全國人大代表,要知道這是她第六次擔任了。
郭鳳蓮老人會前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並把其中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積極在會上提出來供大家討論,取得了很多實質性的成果。
不僅如此,郭鳳蓮老人還十分關心當下熱點問題並且積極參與其中,今年年初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企業被迫停工,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
而就在今年的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夕,山西省舉辦了「消費扶貧、雲端帶貨」的活動,郭鳳蓮老人聽說後,積極向大寨村的村民和眾多企業進行宣傳,號召大家踴躍參與直播帶貨,以網路的形式銷售庫存中的優質商品,緩解了企業很大的壓力。
郭鳳蓮老人笑著說:「我的夢想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讓大寨人再富裕一些,爭取七年後人均收入達到3.5萬元,並帶領周邊村子和企業工人一起致富,這也是我們大寨人共同的夢想。」
Ⅲ 大寨鄉的經濟概況
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是改造大寨的基本方針。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樹造林1000多畝,整修良田800多畝,修築盤山公路12華里,建蓄水池6個,容水10000多立方,盤山水渠28華里,鋪設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積達400畝,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
1946年大寨成立了互助組,1952年陳永貴擔任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1953年辦起了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又率先成立了。現在的大寨村還是1960年代蓋的房子,也許是為留作特色
在人民公社化運動這一期間,在陳永貴的帶領下,大寨人從山下擔土到山上,造起了汗澇保收的人工梯田,平均個勞動力搬運土石方作業量達1000多立方米,擔土80多萬擔;每人每年擔石頭880多擔,擔糞、擔莊稼十萬斤。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新華社記者的通訊報道《大寨之路》,介紹了大寨村的先進事跡,並配發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號召中國人民學習大寨的戰天斗地的精神,中國大陸掀起了學習大寨熱。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的經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大寨也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1983年大寨推行了農業生產責任制,開辦了村辦企業,個人也開始搞起了養殖業、運輸業。1992年大寨組建了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建立了年產10萬噸的水泥公司,並在相繼幾年中又發展了十幾個企業。大寨村的集體總產值也由1978年的18.56萬元增加到1992年的327萬元,2005年大寨經濟總收入11600萬元,年人均收入5500元。大寨的經濟總收入中,農業收入僅佔0.3%,工業收入佔56%,流通業佔10%,服務業、旅遊業佔30%。經過二十幾年發展,大寨已經成功由政治品牌轉為經濟品牌。
Ⅳ 大寨村的大寨現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寨村形勢和全國農村一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1983年推行了農業生產責任制,八十年代後期,大寨開始嘗試發展鄉鎮企業,建起了煤礦、化工廠等小型企業。期間,農民放開手腳,個體經營經濟也開始發展起來,養鹿、養豬、養羊,做豆腐、汽車、拖拉機跑運輸,經商等專業戶相繼涌現。多種經濟成份打破了單一的農業生產格局。
九十年代,是大寨大膽改革,銳意進取的年代,鄧小平南巡講話鼓起了大寨人的志,壯了大寨人的膽,使大寨人深刻認識到了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哲理,使有艱苦奮斗傳統法寶的老典型再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大寨黨支部的帶領下,解放思想,學習全國先進農村的經驗,規劃大寨新發展藍圖。九二年全村每戶出一人,組織了140多人到河北省先進農村參觀學習,而後又多次組織幹部到外省外地學習,通過數次實地學習考察,給大寨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農業穩步發展,工、副、商貿業拔地而起。92年成立了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引項目、引人材、引資金建起了年產10萬噸的水泥公司,糧食轉換的酒業公司、制衣公司、煤炭發運站、煤礦、毛衣廠、貿易公司、吃住行一體化的森林公園。十個企業年收入9050多萬元,1999年-2000年,年上繳國家稅收分別為300、350萬元,上交提留資金年300多萬元,人均上交國家1萬多元。
調整產業結構,改革經營體制是大寨經濟發展的一大要素,過去幾百口人都從事一項工作--農業。土地雖然已分給群眾,三十年不變,但是為了節省人力、物力,合理調整勞動力的使用,集體為群眾提供了五統一,即:統一實施新品種試驗和新技術推廣;統一購買種子、化肥;統一實施機耕、機播、秸稈還田;統一實施水利灌溉和水利實施的應用;統一規劃農田基本建設。由於強化了集體統一經營職能,農民的負擔減輕了,百分之九十的勞動力從事了工、副業,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從88年人均180元上升到2001年的3910元,收入的增加帶來了大寨人各方面變遷。
1.住房的變遷:現已有三分之一的群眾修起了新宿,甚至從窯洞排房變為二層樓房,戶均面積168平米,總造價7萬人民幣,農戶出資五萬元,集體補償2萬元,整地、規劃、設計、水、電、路實施全由集體解決。至今已有24戶人家搬進了新樓房。
2.膳食的變遷:大寨人當年吃的是野菜、谷糠、玉米糊,一年人均三兩油,也就是五、六十年代大家說的,三百六吃不飽肚,丈八布露著肉的生活,幾十年後大寨人吃的是白面、大米、鮮菜、肉類,過年過節六冷八熱,給城裡人生活無任何區別。
3.衣裝的變遷:當年大寨穿的是土布、麻衣,補了又補,釘了又釘。冬無棉,夏無單。幾十年後的大寨人四季衣服齊全,形狀、花色與城裡人一般。
4.家用器具的變遷:當年的大寨人住的是大窯洞,睡的是炕頭,除了勞動用的工具再無家庭擺設。幾十年後大寨人電視機、組全音箱、電冰箱、洗衣機、電話樣樣都有,摩托70多輛,還有汽車、拖拉機等,一切都方便了。
隨著集體實力的增強,農民生活實現了三有三不。三有是:小有教(從幼兒到小學免費上學);老有靠(實行了養老保險金制度,從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領到60元,70歲以上月領100元,共產黨員月領150元,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三戰的月領120元);考有獎(凡考入大學、大專、中專的學生集體年發給獎學金,本科大學生年1000元;專科大學生年800元;中專生年500元)。「三不「是:吃水不用吊(自來水)、運輸不用挑(汽車、拖拉機)、看病不用跑(村辦醫療保健站服務上門)。大寨人不僅在生活上得到了改善,而且設施和建設環境方面的改造是同步進行的,93年投資80多萬元建起了三層樓的新辦學校,改變了教學環境,94年投資120萬元修築了3.8華里的盤山公路,硬化了路面街道。96年投資160萬元打深井引水,井深742米,從根本上解決了人吃淡水的問題。95年開始建設大寨森林公園共投資1000多萬元,內有周恩來紀念亭、郭沫若墓碑、展覽館、農民文化藝術館、陳永貴墓地等景點,植樹造林,種植花卉1000多畝,不僅發展了旅遊事業,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大寨的生態環境。2000年投資207萬元,修築了一座能蓄水6萬方的水庫,可灌溉大寨的600畝良田。
在狠抓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寨還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經常組織幹部群眾學習鄧小平理論,開展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及民主法制的教育,進行優良傳統的教育及江總書記關於「三個代表」的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素質。舉辦不同形式的培訓班,如:農廣校、農科教、法制教、經營管理、營銷出銷、外語學習等,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主力和實力。
大寨的黨風好,民風正,無邪惡、邪教,黨支部連年受到中央、省、市、縣各級黨委的表彰。1995年1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7月1日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同年6月6日,中共山西省委命名為」先進基層黨組織、紅旗基層黨組織」;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2001年7月1日被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先進基層黨總支」。
Ⅳ 當年僅有16歲,帶領大寨村發家致富的「鐵姑娘」郭鳳蓮,現在如何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女子總是以一種柔弱的形象出現。在絕大多數人眼中,女孩子大多都是嬌滴滴的手無縛雞之力,所以一些比較重要且吃力的事情就落到了男子的頭上。因次男性地位逐漸上升,就有了「女子不如男」的想法。然而,很多女子卻有很高的才幹,遠超過一般的男子。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就是最好的印證。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女子地位也逐步提高,女性的獨特能力逐漸地顯現出來。現在很多電視劇中就刻畫了女子當家做主的美好形象。
當年那部《女人當家》的情感劇,更鼓舞了我們每一個女子。然而,現實生活中,也有這么一位女子,她帶領大寨村從貧窮走向富有,而她也搖身變為董事長,這就是「鐵娘子」--郭鳳蓮。
四、小結
現如今,73歲的郭鳳蓮已經成為大寨公司的董事長,而她卻依舊心心念念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戶人家,並表示將繼續為了這片養育她的土地繼續奮斗。郭鳳蓮的故事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為之感嘆,而郭鳳蓮的事跡也說明了女子同樣可以干出一番事業。
Ⅵ 山西大寨在哪
滿意答案熱心問友2009-05-05山西省昔陽縣大寨鎮 大寨是山西省昔陽縣一個山村,距縣城幾里路,解放前只有幾十戶人家,以種地為生。歷史上綠色植被就很少,四周都是荒山,土地條件也很差,當地農民僅僅靠各家各戶在山溝里修少量分散的梯田為生,舊社會常年吃不飽肚子,歷史上就以貧困著稱。解放後,大寨由於自然條件比較差,群眾生活仍然貧苦。1952年,大寨建立了合作社,當年就取得了豐收。最早入社的農民嘗到了依靠集體力量戰勝惡劣的自然條件獲得豐收的甜頭。在單獨的各家各戶很難對付惡劣的自然條件的情況下,走集體化道路,是農民 們惟一正確的選擇。因此,1952 年底,整個大寨的農戶都人了初級社。1956年,中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高潮。在全國普遍試辦高級社的時候,大寨成立了高級社,集體經濟較之從前更強大了。作為高級社的大寨,依靠集體化後形成的經濟力量和農民的生產熱情,對大寨的農田進行了初步改造,連年取得豐收,生產的糧食自給有餘,還上交給國家。
Ⅶ 大寨鎮的經濟
大寨鎮是屬於山區、半山區鄉鎮,傳統農業所佔比重較大,為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寨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農業產業體系。
(一)搞好大小春耕生產,穩定糧食產量
2008年大寨鎮大春農作物種植面積51313畝,比2007年41428畝增加9885畝,增幅23.9%。其中,大春糧豆合計種植面積34788畝,產量9408噸,比2007年增498噸,增幅5.6%;水稻種植面積17370畝,產量5070噸,比2007年增281噸,增幅5.9%;包穀種植面積10597畝,產量3172噸,比2007年增164噸,增幅5.5%;薯類種植面積3931畝、產量822噸,比2007年增67噸,增幅8.9%;雜糧種植面積1810畝,產量192噸,比2007年增14噸,增幅7.9%;豆類種植面積1080畝,產量152噸,比2007年增9噸,增幅6.3%;其他作物種植面積3530畝,其中蔬菜種植面積2760畝。
(二)發展林業產業,繁榮山區經濟
全鎮按照產業布局規劃,科學發展區域農業重點,截止2008年11月30日,全鎮開挖泡核桃坑塘29900畝,完成種植25900畝;種植龍膽草12995畝;改造低產茶園6000畝,膏桐2000畝,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
(三)加快發展畜牧業,支持規模化飼養
全鎮以扶持資金、技術和改進優良品種來發展規模養殖。2008年,共借出信貸資金722萬元;防注豬瘟凍干苗13640頭、肺疫8760頭、藍耳病防控9720頭,防注雞瘟48000餘羽、禽霍亂48000餘羽,禽流感防注27000餘羽,Ⅱ系12600餘羽,投保能繁母豬保險10016頭。截止11月底,全鎮共發展養殖大戶85戶,實現生豬存欄23317頭,大牲畜存欄10098頭、山羊存欄8126隻,家禽存欄91982隻。全鎮畜牧業總收入有望達到3800萬元,同比增長40%左右。
Ⅷ 大寨鄉的經濟物產
大寨回族鄉地處平涼市崆峒區東南部。2006年底,該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27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村鎮飲水衛生合格率達到90%,森林覆蓋率達到35%,退化土地治理率達到95%,礦山土地復墾率達到90%,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9%,無公害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90%,全面或超額完成了生態示範鄉鎮創建目標任務。
大寨回族鄉是一個農業鄉,長期以來,廣大群眾的收入來源主要靠農業,因該鄉條件較差,產量不高,群眾增收渠道窄,收入增長緩慢。針對這種情況,鄉黨委、政府在廣泛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認真尋找突破口,積極為農民搭建致富平台。經多方爭取,該鄉於2000年建成高塬村農業示範園區,發展大棚蔬菜及暖棚養牛,共投入資金266.5萬元,其中專項資金70萬元、農貸資金60萬元、農戶投工投料136.5萬元。栽植溫棚蔬菜100畝沒有多少種植、暖棚養牛80戶、節水灌溉1600畝基本沒用、整修梯田1000畝、栽種經濟林600畝基本沒人管理,提高了農戶的收入。在該村示範園區的帶動下,全鄉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364畝,暖棚養牛達到516戶。
Ⅸ 當年的大寨現況他是集體經濟還是分田單干
是集體經濟,就是多耕田,把田間地頭都開墾,都中上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