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
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1)宋朝的經濟支柱是什麼擴展閱讀: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
北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推廣有很大的發展。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制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農民還很注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
所謂「用糞如用葯」。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產量高低的關系,也有所認識。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產技術發展顯著,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為增加和改進。
紡織水平的提高北宋紡織業仍以絲織業佔主要地位。北宋時,絲織業逐漸形成江浙和四川兩個中心。
北宋時期還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後,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
❷ 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行業是什麼宋朝是哪一糧食作物是這一行業的支柱
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行業是糧食行業,宋朝小麥農作物是這一行業的主要行業。
❸ 宋朝經濟為何發達宋朝的制度是怎樣的呢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的時刻,當時的宋朝占據世界GDP的很大一部分,而且宋朝的商船可以進行跨洋貿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而且宋朝本土的商業也極為發達,因為發達的商業發明了中國第一種紙幣。那麼宋朝為什麼會這么發達呢?
而宋朝的制度則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重文輕武。如果要再細分一點就是過分強調社會的穩定,過分分權制約,維護皇權革除武將。
❹ 有人說北宋的經濟已經超越盛唐,對此你怎麼看
我認為由於南宋時期工商業高度發達,其國內生產總值水平遠遠高於其他國家。從宋代每年的財政收入來看,最高的是1600萬關文,南宋的財政收入也高達1億關文。這是什麼概念?在玄宗最繁榮的前一個唐朝,一年只有32萬枚錢幣。
朝廷的巨大財政負擔是不是也意味著巨大的財政負擔?事實上,南宋乃至整個宋朝幾乎沒有發生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只有少數幾次大規模起義沒有超出一省的范圍,這在其他朝代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人民生活富裕穩定,是經濟穩定的最好證明。
南宋財政的巨大收入,不是靠對農民的剝削,而是靠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工商業的極度繁榮,生產力的提高。長期以來,農業一直是傳統的經濟支柱。直接徵收農業稅對廣大小農戶一直是南宋等國家治理的基礎。直到清末,工商業收入才再次超過農業稅。
❺ 宋朝的航海經濟怎麼樣
宋代的海上貿易,也別是南宋以後,幾乎成了王朝的經濟支柱。
早在唐代,中國的海洋事業就一度相當繁榮,宋朝建立後,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生活環境相對穩定的大趨勢下,宋代的造船業較之唐,更加彭勃發展。
宋代對高麗主要有兩條航線,北線:從山東萊州觸發,橫渡黃海,到朝鮮半島西南海岸的瓮津,南線:從明州觸發至朝鮮西岸禮成江碧瀾亭。宋代高麗遣宋使有57次之多,宋使往高麗達30次。兩國間貿易起初時雙方官府通過朝貢和特賜的方式進行,後來才逐漸發展為民間貿易。
總結
正是這樣興盛的海上貿易,才使得兩宋、尤其是南宋能夠在外敵襲擾不斷、疆土步步南縮、貨幣連年上供的外部環境下,依然保持著興旺與繁榮。
據《宋史·食貨志》記載,1049年,「入一億二千六百二十五萬一千九百六十四」,其中30%來自農業稅收,另外70%來自商業稅,而在這70%之中,海上貿易的稅收又佔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這表明海上貿易其實就是宋朝經濟沒有崩潰的重要原因。
宋代海上貿易的繁榮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都處於巔峰時期,這與其商品經濟的發達有著密切的聯系。雖說兩宋國力遠不如漢唐那樣雄厚,但這也是僅指陸地而言。宋代統治者重視海洋的程度,已經達到封建社會的定點,氣候的元明清都未能企及這個高度。
❻ 宋朝最主要的財源是什麼
了不得,大宋王朝太能掙錢了
孝文孝武
2019年01月10日 · 高校教職工 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
一直以來,宋朝都有一個「積貧積弱」的帽子。可從歷史數據看,宋朝的財政收入都是非常可觀的,掙錢能力絕對一流,所以又有「強唐富宋」一說。
關於宋代的財政收入統計,既有以宋朝官方貨幣銅錢的「貫」為單位的,也有以折算成白銀的「兩」為單位的,比較混亂。而受到宋朝商品經濟發展、政府財政危機濫發銅錢等因素的影響,銀錢之間的兌換關系是一直在變化的。據考證,北宋初期銀錢兌換比為一比一,而到宋徽宗時,銅錢已經貶值到一兩銀可以兌兩貫錢。隨著後來朝廷不斷「超發貨幣」,到了南宋中期一兩銀可兌換三貫錢。
那麼,回到正題,宋朝的財政收入到底有多少?
史料統計,宋太宗至道3年(公元977年),宋朝的財政總收入是3559萬貫,而100年後,到了宋神宗熙寧10年(公元1077年)則多達7070 萬貫, 增長了將近1倍。而到了南宋中期,雖然丟掉了北方的大片土地,朝廷每年的財政收入仍有5723萬貫。
更有人推算,宋朝的財政收入曾經達到過驚人的16000萬兩白銀,佔全世界財政收入的60%。宋朝的官方貨幣是銅錢,財政收入除了銅錢外,還有布匹、草料、糧食等等,若是通通折算成白銀,有可能有誇大之嫌。但不管怎麼講,宋朝的財政收入那是非常的可觀。
所以,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表1 宋朝部分年份財政收入情況
宋朝豐厚財源的構成
封建王朝的財源主要來自農業稅和工商業稅。據上表列示,在宋朝初期,農業稅還是主要的稅源,工商業稅僅佔35%。可到了宋熙寧10年,朝廷7070 萬貫的賦稅中,農業稅收2162萬貫, 跟北宋初期的2321萬貫相比並沒有太大變化,但佔比卻降到了30%,工商稅收則達到了4911萬貫,佔比已達驚人的70%。
由此可見,宋朝財政收入主體的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這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王朝是非常罕見的。而數額驚人的工商業稅中,來自民間商業的稅款並不太多,宋初只有400-500萬貫,北宋中期以後保持在1000萬貫上下,最高時也僅僅接近2000萬貫。大頭來自朝廷經營的鹽、茶、酒等專賣的「官商」,尤其是鹽的專賣,北宋末年達到4000萬貫;鹽以外茶葉和酒的專賣同樣獲利甚豐,南宋時期都在1000萬貫上下。
朝廷有了錢,就不願意打仗,能花點錢買來和平就不想用兵。宋朝在戰勝遼國的情況下,簽訂了「澶淵之盟」,每年要送給遼國歲幣30萬兩(銀10萬兩、絹20萬匹)。打勝仗了還要賠款,簡直滑稽,但宋朝是有自己的算盤的。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宋遼「澶淵之盟」簽署後,宋朝得到了和平發展的良機,國力大漲,僅僅休養生息了兩年,朝廷的收入就達到了國家賦入總數就已經達到了白銀6300萬兩(此時的一兩白銀,應該大致兌一貫銅錢)。
要知道,清朝所謂的 「康乾盛世」,領土面積是北宋的4.7倍,人口數量是北宋的3倍,國家最高的財政收入也不過4800萬兩。所以,區區30萬兩對於宋朝來說,根本都不算什麼。這比陳兵邊境、日日練兵的花費不要劃算太多。
與其他朝代的一個小小對比
宋太祖時期,宋朝耕地面積為295 萬頃,最高峰為宋真宗天禧五年的525 萬頃,而到了宋仁宗後期降到228 萬頃,直到宋神宗元豐時期才恢復到462 萬頃。明朝的國土面積大於宋朝,耕地數高於宋朝將近1 倍,但明朝自始自終以農業田賦稅為主,約佔全部財政收入的5 /6。明代田賦稅之外的稅入只約相當於北宋前期1 920 萬貫,北宋中後期至南宋初期的3 000 萬貫,南宋時期的3 960 萬貫。千萬不要忘了,到了南宋時期,其國土面積只有明朝萬曆時期的1 /4 ,人口不足1 /3。
由於商品市場的發展,貨幣需求量大大增加,所以宋朝的貨幣鑄造量同樣是驚人。北宋時期全國發現金屬礦藏270 多處,比唐朝增加100 多處。金、銀、銅、鐵、鉛、錫、煤等是北宋主要的礦產。宋仁宗時期,國家每年金產量1萬5千多兩、銀產量21.9萬多兩、鐵產量724 萬斤,鉛產量9 萬多斤、錫產量33 萬斤。
唐代每年鑄錢三十多萬貫,北宋每年鑄錢五百五十多萬貫,要比唐代要多出近二十倍。跟發展出「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朝相比,晚明時期明朝整個「鑄錢當不出千萬貫」,僅相當於北宋兩年的鑄錢量,表明晚明在商業化方面仍遠不及宋代。
同樣驚人的公務員工資和軍費
宋朝公務員的工資是有名的多,能多到什麼程度呢?北宋中期全年給官員開的工資不少於五百萬貫,加上像宋江宋押司這樣的吏,每年都得一千萬貫石上下。著名的包拯,一年的各項收入為20856 貫銅錢、2180 石大米、180 石小麥、10 匹綾、34 匹絹、2 匹羅、100 兩綿、15 秤木炭、240 捆柴禾、480 捆乾草。如果折價到現在,光這21878 貫銅錢就就達1367 萬元,還有這么多糧食,要知道宋朝的一石約相當於今天的 67 公斤。
朝廷的另一項重要開銷是養兵。據蔡襄在1064 年前後上奏的《強兵篇》:「天下之入不過緡錢六千餘萬,而養兵之費約及五千(萬)。」也就是說,雖然北宋軍隊的戰鬥力不行,但是花錢卻很行,國家財政收入的5/6 都被拿去養兵了。
所以,宋朝雖然很能掙錢,也同樣很能花錢。
❼ 宋朝並不弱——之一:宋朝的經濟
宋朝俗稱「宋鼻涕」,給人感覺軟弱不堪,不僅「燕雲十六州」沒有收復,而且一再退讓於遼、西夏,先後滅亡於金、元。
從政治地緣學角度,宋朝先與遼、夏,後與金、夏成鼎立之勢,遼、金的實際控製版圖也比宋要大,在與它們的軍事角逐中,宋朝也從來沒有占過上風。在疆域的統一方面,宋朝確實前不能比漢、唐,後不能比明、清。
但是宋朝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弱,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為什麼。首先說說宋朝的經濟。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億貫,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即使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國庫收入竟也高達1億貫。南宋滅亡300多年後的明朝,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直到清朝末年,國家年財政收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但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接近4億,約為宋朝人口的4倍。
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以宋神宗熙寧十年為例,財政收入的7070萬貫中,農業稅約佔30%,而工商稅約佔70%,這個數字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明王朝在1570-1580年間,平均每年財政收入是3078萬兩,不過是宋朝的19%。更主要的是,農業稅占明朝政府總收入的81%,工商雜稅只佔總收入的12%。清朝的稅收也以農業稅為主,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孫基隆在《鳥瞰中國千年史》中說,宋朝鋼鐵工業高度發達,大型企業通常會僱傭數百名全職的產業工人,而政府的兩處軍工廠聘用工人數多達八千人。華北的鋼鐵業以1078年為例,達年產一百二十五萬噸的水平,而英國於1788年亦即工業革命之始才不過年產七萬六千噸。宋朝采礦業發達,信州鉛山的一個銅礦就有十餘萬礦工。煤已經成為首都的主要能源。「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孔道主要是西北陸路。到兩宋,因戰爭關系,西北陸路交通時斷時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主要依賴東南海路交通。宋朝首次開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宋代的「五大名瓷」譽滿全球。進出口商品達300多種,成為當時最發達的海洋國家,不僅推動世界貿易,也把宋代的印刷、火葯、指南針這三大發明,傳入歐洲。
宋朝造船業和航海業在世界上均居領先地位,長江兩岸,貨棧林立,廣州、泉州和福州的商船遠航阿拉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日本。在對外貿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國製造的船隻。而其商船的噸位之大,數量之多,皆為世界之首。當時,大海船達300噸,而幾百年後的哥倫布航船才120噸。採用指南針導航的300噸海船,穿過印度洋遠達阿拉伯與非洲東岸。
北宋時,海外貿易之盛,遠遠超過前代。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及收購進口物資來滿足皇室、官僚的生活需要,對海外貿易十分重視。早在971年(開寶四年),就設置市舶司於廣州。以後,北宋政府又陸續在杭州、明州、泉州以及密州的板橋鎮(山東膠縣境)、秀州的華亭縣(上海市松江一帶)設置市舶司或市舶務。
南宋的海外貿易更是超過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歲達200萬貫,超過北宋治平年間歲入63萬貫的兩倍多。由於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貨幣鑄造供不應求。在對外貿易中,銅錢又大量外流。紙幣代替銅錢,成為主要的交換手段。
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測算,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大概為500億美元,占當時世界GDP總值的80%,人均GDP約為500美元,宋朝頂峰時人均GDP約600美元。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大概是要強於我國50年代初期的水平。1950年,中國人均GDP僅為439美元,1952年達537美元。
大家試想一下,如果 歷史 老人能夠再給宋朝一些時間,會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嗎,會出現產業革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