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該如何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傳統的計劃經濟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根本的區別,前者起基礎性作用,即主要調節者作用;後者則不起作用或只起很小的作用。而在傳統計劃經濟中,價值規律不起調節作用,調節社會生產和流通的,是國家的指令性計劃.我國之所以實行改革開放,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就是因為原來實行的計劃經濟在20世紀50年代發揮了一段積極作用以後,其弊端日顯突出,效率低,缺乏活力,貨不對路,致使我們與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差距拉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很慢。與此不同,從1979年改革開放到現在,在市場化改革的有力推動下,我國經濟發展加速,25年間年均增速達9.4%,處於世界前列,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均GDP到去年超過1000美元,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這表明,用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能進一步解放社會生產力,能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資源,取得更為豐碩的發展成果。
Ⅱ 中國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的過程
1979年11月,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會見美國《不列顛網路全書》副總編吉布尼時就說過:說市場經濟只限於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
1980年9月,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商品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現實和客觀的必然。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必須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同時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
1982年春節期間,陳雲和經濟學家談話時提出「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重要論斷。同年3月,國務院領導人在一次公開的講話中援引了陳雲的觀點:「我們的國家必須堅持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對如何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作了更加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其中提出:「社會主義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社會主義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努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在當時,這個論斷對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時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從黨的十四大起,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取向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成為自覺、主動的歷史進程。
(2)市場經濟如何變幻擴展閱讀:
計劃經濟相對於市場經濟,是指一種不同於市場經濟的,高度集中的,實踐中低效率的社會經濟體系。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
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
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
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這種觀點的邏輯推理是:社會化大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客觀上要求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Ⅲ 市場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原因
市場經濟是生產社會化和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定高度的產物。
市場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原因:
1.大規模的生產社會化導致了國際分工。
2.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出現了剩餘物資可供交換,出現商品。由此,需要市場、資金、勞動力三個因素推動其發展商品經濟。國際分工適應這三個因素。
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
市場經濟的支持者通常主張,人們所追求的私利其實是一個社會最好的利益。
理論上,市場經濟是自由的經濟、公平的經濟、產權明晰的文明經濟。
Ⅳ 中國是如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
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在一夜間完成。
改革開放,前十年是漸進式的,後來的步伐加快了,有三個重要的關節點。第一個是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在此之前,對於處理計劃和市場關系認識不一,爭論很多。小平同志指出,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是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理論基礎,是重大的突破。這以後,實際工作就順了。第二個關節點是黨的十四大,十四大正式確立了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黨、全國上下統一了思想認識,明確了前進方向。第三個關節點,就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在談判、現在即將加入的世界貿易組織的行動。加入WTO,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既是現實的,又是長遠的。加入WTO,按WTO規則辦事,就是按市場經濟的規則辦事,從而推動我們更好地參與經濟全球化,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Ⅳ 中國是如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
改革開放後,中國真正大跨步進入市場經濟應該是在92年小平南巡考察之後。中國對沿海城市實行更寬松的政策,引進外資興辦工廠企業,同時也放鬆戶籍管理制度,廉價勞動力得到有效利用。使得政府增加了稅收,促進了就業,同時利用外資或合資企業里獲得的相關經驗和技術,帶動了本土企業以及關聯企業發展。可以說這就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歸根到底就是讓資源(人口資源、物質資源、土地資源等)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充分地迎合了國際市場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就是解放了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力。
對於糧票我還比較陌生,但我肯定它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之一。當時國家實行「大鍋飯」的平均主義,由政府公社統一供給糧票。直到後來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給農民土地讓其自負盈虧,而非之前的「多勞不多得,少勞不少得」,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發展了生產力。
Ⅵ 市場經濟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論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
摘要:市場經濟是一種作為基本調節方式的社會經濟制度形式,不能簡單地把它化約為經濟所有制形式,也不能把它誇大為社會的基本制度,因此,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於生產資料私有制或公有制,也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制度..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市場經濟平等交換中產生的不平等的產物,
關鍵詞溫家園論文: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產物
以往我們總是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物,以為是在資本主義打破了封建專制,建立了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基礎上,蘊生了以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為調節和配置手段的市場經濟,並進而激發了生產力的積極性和潛能,但實際並非如此。市場、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呈現為前因後果和在時間上前後相序的關系。市場經濟產生於市場的發展,而資本主義則發端於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和結果。
市場是一定地區內的各種商品或某一種商品的供給和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關系,因此,市場不僅僅是商品買賣的場所,而主要是勞動者之間通過彼此交換勞動產品而交換人的勞動本質的關系。市場與商品交換同時出現,據考證至少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不僅在原始社會和奴隸制社會就已經有了市場關系,而且經過逐步發展,市場的形式不斷更新,范圍不斷拓展,在封建制社會可以說市場已相當繁榮,在我們通常稱之為自給自足的封閉的封建制自然經濟結構中,市場遍及各處,它們就像這個自然經濟軀體中的無數的毛細血管一樣,推動著整個軀體的經濟循環。市場是勞動者們在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恰當的交換形式和手段,市場調節、促進著生產和消費的發展,可以說,經濟史概括地說也是一部市場史。
在市場交換關系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一種以市場調節為基本方式來發展國民經濟的經濟體制,其根本特徵是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來調節和分配生產要素,通過市場調節機制配置各種社會資源。市場經濟採取的是:信息及調節機制的橫向化,主要以市場對信息(最重要的是價格)進行橫向傳遞和接收,經濟主體自由取捨;決策機制的分權化,經濟主體在獲取市場信息的基礎上,自由決策,自擔風險,自享成果;財產機制的私有化,財產及利益邊界清晰;激勵機制的物質化,利益驅動,金錢刺激。市場經濟是一種作為基本調節方式的社會經濟制度形式,顯然。不能簡單地把它化約為經濟所有制形式。也不能把它誇大為社會的基本制度,因此,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於生產資料私有制或公有制,也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制度。
我們以往之所以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是因為,在歷史上,西歐的市場經濟發展產生出了資本主義。15世紀,在西歐城市市場中,不僅建立了密集的銷售網路,而且逐漸產生了國際商品交易會和證券交易所。例如,1579年至1621年,由熱那亞商人組織的貝桑松(Besanson)交易會,專司錢款和信貸交易,運作精細周密,貨幣已經開始跨國流動。擁有證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會是在歐洲誕生以市場調節為基本方式發展經濟的經濟體制即市場經濟的最重要基礎。商品交易會和證券交易所不僅擴大了市場的地域,而且使市場超越了低層次的直接交換,這樣,市場已經不只是經濟軀體中的毛細血管,而且成為動脈和靜脈了,市場從此日益發揮在經濟中生產與消費的調節和配置作用即市場經濟。從距今6000多年前至500多年前,不論是在奴隸制經濟,還是在封建制經濟中,雖然在某些市場交易活動中存在某一些平等交換的成分,但基本上都是以武力或特權佔有、配置資源的經濟體制,還不是以平等交換為一般的、普遍的資源配置方式的市場經濟體制。在距今大約500多年前的西歐,雖然仍是處於封建制度統治下,但在熱那亞、威尼斯、佛羅倫薩、巴黎、倫敦等城市中,卻在經濟領域中首先產生了市場經濟體制的萌芽,繼而誕生了市場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真正突顯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個人的利益和勞動受到肯定甚至張揚,極大地調動廣大社會勞動者為個人利益而奮斗的積極性,刺激和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同時,由於勞動者個人之間彼此先天能力和後天機遇的不同,又必然導致勞動者個人收益的差距,市場經濟等價交換的結果會是能力強者越來越富,能力弱者越來越窮,貧富兩極分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馬太效應,即效率越高的人,在競爭中就越居優勢地位,高效率者的效率也就會越來越高;相反,效率越低的人,在競爭中就越居劣勢地位,低效率者的效率也就會越來越低,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二者效率高低的差別會越來越大。因而,正是在市場經濟繁榮的基礎上,私有財產和資本不斷積聚和融合,產生了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產生於18世紀的產業革命之前。資本主義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和以剩餘價值最大化為目的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進而又經過產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以政治制度的形式加以確定下來。可見,資本主義並不是市場經濟,而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市場經濟平等交換中產生的不平等的產物。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作為調節方式應該是在生產與消費之間扮演一個自然的聯系和顯示供求關系的角色,即亞當斯密(Adam Smith)稱之為的無形的手,但資本主義產生後,在利潤最大化的驅動下,能帶來剩餘價值的資本成為主宰,市場事實上逐漸被資本操縱,被擁有資本特權的資產階級(資本家集團)操縱。建立在平等關系之上的市場交換導致了不平等的資本主義的建立,資本主義製造和利用壟斷,又不斷產生和加深著不平等的市場交換。
Ⅶ 中國是如何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開放以後開始走市場經濟的路,可是公有制還是佔主體地位。計劃經濟體制不符合中國國情,其實現在也有計劃經濟,五年計劃計劃就是這樣啊,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不協調,計劃經濟體制存在嚴重弊端,特別是市場經濟佔主流的情況下,在大環境下市場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的計劃經濟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而且由於國人的素質尚低走計劃經濟行不通。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其基本特徵是通過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實現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經濟運動形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機場經濟體制緊緊結合在一起。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Ⅷ 20年世界悄然巨變,未來經濟市場將會如何變化
20年社會經濟後有哪些結果,一切皆有可能。最先,依照如今的亞洲地區形勢發展趨勢下來,我國的GDP會翻一番之上,我國對全球經濟的領導幹部影響力將日趨顯著。而中東國家會由於煤炭資源的匱乏而日趨衰落,最後會出現當今一些我國貧苦的現況。北朝鮮很有可能會在和平談判朝核問題後經濟發展有一定的發展趨勢,但市場前景並不開朗。除開亞洲地區之外的地域,一樣也是有巨大變化的很有可能。
因此 ,經濟發展的發展趨勢和歷史人文的發展趨勢,大國關系的發展趨勢這些全是有密切相關的。將來社會經濟,仍是經濟全球化,這也是必須幾百年友誼自然環境下不斷發展趨勢才可以非常好磨合期的物品,因此 ,將來應該是經濟發展無疆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