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經濟危機有哪幾次
全球有九次經濟危機,分別是1637年鬱金香狂熱、1720年南海泡沫、1837年恐慌、1907年銀行危機、1929年大崩潰、1987年黑色星期一、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9月美國次貸風暴。
經濟危機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
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⑵ 19世紀歐洲 經濟危機
西方是資本主義的故鄉,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特有產物。所以從19世紀以來,經濟危機幾乎是歐美國家的家常便飯。通常認為,從1825年英國發生世界上第一場經濟危機開始,這種危機就經常造訪西方國家,大約每十年發生一次,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都有發生。
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危機更為頻繁,直到走向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均與經濟危機有關,或者說都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直接產物。在眾多的危機中,美國人特別把1837、1872、1893、1907和1929年這五次經濟危機稱為大蕭條。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照樣不能避免危機的襲擊。我國有學者指出,戰後西方經歷了四次普遍性的危機:1948-1949年、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79-1982年。
危機造成了生產力的倒退、大量工人失業、社會動盪等。但危機對資本主義的影響是雙重的,即一方面它們在某種意義上威脅著資本主義的生存,特別是1929-1933年的大蕭條,但另一方面,它們又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以現在的眼光看,以往的危機對資本主義生存的威脅都不太嚴重,危機後總是走向新一輪的發展。
實際上,通過危機,它消除了一些不利於自身發展的落後的東西,比如淘汰一些落後的生產力,然後通過競爭進入新一輪的繁榮。進一步的觀察還能發現,緊隨著危機而來的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動力,往往來自新生產力的投入使用及國家或企業的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至少在19世紀里,可以說經濟危機也是資本主義實現發展的方式之一,舍此它就無法達到淘汰舊的、落後的生產力的目的。
當然,這些都是事後的分析,就當時的西方各國來說,它們走出危機的方式頗值得我們注意。大體上講,有這么幾種:
1、政府為穩定社會而在一定程度上照顧窮苦百姓的基本生活,啟動內需,增加就業。這是西方國家發展史上常用的抗危機的辦法。早在1848年革命中,法國的臨時政府就曾成立國立工廠,當時巴黎加入國立工廠的失業或無業的勞動群眾曾多達12萬人。不管他們原來的職業如何,他們都參加修橋鋪路、掃街種樹等工作。
法國臨時政府還通過一些規定,如不超過10法郎的典當物品均歸還主人(這種物品一般都是貧苦群眾的生活必需品),廢除中間包工,勞動時間減少一小時(巴黎減至11小時)等。此外,還規定取消零售酒稅,廢除舊日因無力付清債務而產生的民事拘禁。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盡可能使普通勞動人民和小有產者能夠生活下去。此類措施在以後的危機中日趨成熟,最典型的舉措可從羅斯福新政中看到。但從源頭上看,這些做法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上半葉。
2、通過改善管理和提高科技水平,促使產業升級來渡過危機。同時,在保證資本對勞動的統治的前提下,適當調整生產關系,緩和社會矛盾。19世紀下半葉,危機頻繁襲擊西方各國,但這並不妨礙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全面展開。汽車工業、石油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等一大批新興產業,及托拉斯、康采恩等許多新的企業組織和管理方法都是這個時候興起的。
某種程度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可以看成是對危機作出的積極反應。股份公司的大規模擴張和普及也在這個時候,現代企業制度在這時開始全面形成。可以說,這是一個大發展和大動盪的時代。
3、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上面的一些措施也可歸結為尋找新的增長點。這種新的增長點有時通過政府幹預來實現,有時通過企業或發明家有意無意的創造來實現,但也有的時候是偶然發生的。1848年,整個歐洲都似乎陷入了革命的漩渦當中,馬克思曾分析最先進國家的工人有可能通過革命取得政權。
但不久後,他們就發現,資本主義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浪潮。其主要原因,竟然是1848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的金礦和1850年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發現的金礦,分別稱之為舊金山和新金山。正是這兩個金礦的發現,使1848年的革命高潮迅速衰退,因為大批失業工人和謀求發財的人湧向這兩座金山,歐洲變得「安全」起來了。同時受到黃金的推動,資本主義進入了長達10來年的新一輪的繁榮。馬克思曾就此說道,184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現,使「世界貿易第二次獲得了新的方向」。他還認為其意義比法國二月革命還要大,其帶來的成果比發現美洲大陸還要多。
也許,金礦的發現是必然的,但金礦在什麼時候發現,卻具有偶然性。所以假如這兩個金礦晚十年發現,那麼19世紀中期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可能達不到那樣的繁榮,可能要更多地經受危機的折磨。不過,像這樣的帶有戲劇性的世界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在今天大概不太會出現了。
以上幾種途徑,或多或少都能見到政府幹預的影子。所以西方國家歷史上渡過經濟危機的最基本的辦法,就是國家越來越大規模地干預社會經濟生活。我們通常都知道上世紀30年代初的羅斯福新政,而這種干預其實是從19世紀慢慢發展起來的。
從上面的分析還可以看到,19世紀以來西方國家渡過了眾多的危機,他們克服危機的手法多種多樣,往往是多種並用。隨著資本主義的成熟,他們使用這些方法也日趨完善。但總是有危機發生。不管控制和應付危機的手段多麼完善,危機的發生與危機的治理一樣,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看來,危機是市場經濟的伴生物,不能希望沒有危機的市場經濟。但有遠見的政府,可以適當把危機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所謂可以接受,就是在面臨危機時,政府擁有足夠的機智和敏捷,使普通百姓仍然能保證基本的生活水平,同時經濟結構能得到有效的調整,為下一輪的發展做好准備。在較好的情況下,危機期間一個國家還可能保持較低速度的發展。只有安全地渡過危機,才有可能較快地走向新的繁榮。 (王加豐/浙江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⑶ 不同時期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
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經濟危機以後,在整個19世紀,大約每隔10年周期地爆發一次經濟危機;進入20世紀以後,經濟危機縮短到大約每隔7~8年爆發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的周期時間已縮短到大約每隔5年左右爆發一次
自從1929-33年那場被稱之為「大蕭條」的危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再也沒有發生過如許大規模的危機。西方經濟學家們認為他們通過凱恩斯主義給經濟裝上了一套「穩定器」;但危機的幽靈依然在世界上游盪,它在非西方的半資本主義世界,如墨西哥、阿根廷、東南亞諸國,頻頻作祟。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認為,二戰以後資本主義在全球發展出「中心-依附」的格局,從而把中心地帶的危機通過貿易與貨幣關系轉移到外圍的依附地區。證之以近十年來發生於墨西哥、阿根廷、東南亞諸國的金融危機,似乎就是這樣的。是西方世界通過「中心-依附」格局把危機輸出給這些國家和地區了嗎?是或不是,且不管它,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反危機」已然成為全人類的一個主題了。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固然是面對更多的發展機遇,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走入可能的危機之中。 「反危機」也成為中國經濟與金融的一個重大主題。我們回顧一番這一百年來驚心動魄的那場危機和處置危機的「羅斯福新政」,對於中國經濟金融的「反危機」制策,末始沒有借鑒的意義。
二、「大蕭條」和對「大蕭條」的治理
1929年10月24日,發生了歷史上最著名的股災,史稱「黑色星期四」。此前,美國到處是一片歌舞昇平、經濟繁榮的景象,股市經歷10年之久的大牛市後,居民們熱衷於談論和參與股票交易活動。在夏季持續的三個月中,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點上升到258點,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更是由268點狂飆至391點。在一片樂觀的投資氛圍中,「人人都應該富裕,」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如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股東。」財政部長信誓旦旦地向人們保證:「這一繁榮的景象還將繼續下去。」胡佛總統更是豪言:「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勝利的前夜,貧民窟即將從美國消失。」 9月5日股市出現波動,一位毫不起眼的投資顧問巴布森曾大唱悲調;但直到10月22日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費希爾仍舊在《紐約時報》頭條表示:「我認為股票價格還很低。」 遺憾的是,兩天後股市一夜間從巔峰墜入谷底,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的刷新頻率都差點跟不上股價數字下落的速度!至10月29日,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跌幅達22%,創下了有史以來單日跌幅最大百分比;華爾街上令人心悸的股價持續下跌的勢頭直到11月才最終止住。到1932年,道-瓊斯指數較1929年的歷史最高點下降了89%。股市崩盤的危機直接導致5500多家銀行倒閉,美國金融體系瀕臨瓦解,千百萬美國人多年辛勤的積蓄付諸東流。
隨之美國進入了持續四年的經濟衰退的泥沼:生產嚴重過剩,物價持續下跌,商鋪關門,86000多家企業破產,失業人數由過去150萬猛升到 1700多萬,佔全部勞動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生產者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眾焚毀的現象屢見不鮮。GNP由危機爆發時的1044億美元急降至1933 年的742億美元,國家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1913年,社會經濟一片蕭條(後來便產生了Great Depression 「大蕭條」這個專有名詞)。人們對未來充滿疑慮,甚至有人驚呼「資本主義已經走到盡頭了」。連前總統柯立芝在1933年初去世的前四天仍在哀嘆:「舉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一向處世樂觀的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目睹馬里蘭銀行頃刻倒閉,不禁驚呼:「不知這座用紙板搭的房子會不會倒塌?」。
這場持續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發生後,羅斯福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屆總統。臨危受命的羅斯福總統陷入了沉思,他說「如果我失敗了,我就是美國的末代總統了。」盡管在今天看來,政府幹預經濟活動已經是很平常的宏觀經濟調控行為,而在當時卻是對傳統政治體系和學術理論界冒大不韙的事件。
一直以來,美國政府推行的是一種「小政府大社會」 的古典經濟自由主義,主張政府不應干預經濟活動,充當經濟組織相互間競爭的「守夜人」角色。被認為美國精神代表之一的享利?梭羅曾極端地表述:「人們都說『最好的政府是管事最少的政府』,但其實還應當更徹底一點地說:最好的政府是根本不管事的政府!」在美國歷屆總統中,明確宣布將這句話作為執政理念且有據可查的,最早的是第23屆總統共和黨人哈里森。這種經濟上「無為而治」的執政理念和政治上不作為的方式一直延續至胡佛時期。那時,資本主義宏觀經濟學還沒有形成,制定政策方面缺乏理論支持。
但是,嚴重的社會現實迫使美國進行歷史轉變,其時美國也需要為即經捲入戰爭提供及時的經濟准備。羅斯福總統懷著巨大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責任感,在就職演說中對全美人民說:「我堅決相信,我們唯一引為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隨即大刀闊斧地投入到對這個龐大國家的政治與經濟改革之中。這段美國經濟改革史,被後世稱之為「羅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可用「3R」進行概括,即復興(Recove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
羅斯福新政的第一個階段,政府整頓金融體系,充分恢復貨幣調節經濟的潤滑作用;同時,幫助就業,增加消費,刺激生產,實現均衡發展。
羅斯福總統認為,整個商業生產鏈幾乎完全依賴股市來維系正常的運轉,趨利投機的共性使得人們熱衷於炒股,在監管者缺乏有效管制和反應遲緩的情況下,自由市場機制無法自動均衡股市的供求關系,才出現投機者、券商和融資者相互勾結控制股價,造成股價虛高的假象。既然大蕭條是由瘋狂的股市崩盤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新政就必須先從整頓金融體系入手,盡快恢復國民的信心。「非常時期當立非常之法」。他最初的措施是盡快讓行動迅速的聯邦政府取代美聯儲,擔負起金融監管職能,激活現金流,「讓錢轉起來」。接下來,從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羅斯福政府先後說服國會通過了70多項新政法案,其中制訂的15 項重要法律中,有關金融的立法佔 1/3。通過實施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經濟金融措施,維持銀行信用、實現美元貶值、維持農產品價格並規定協議價格以減少企業間的競爭等,致力於經濟復興,史稱「百日新政」。
一個方面,通過重建與改造金融體系保障國民經濟的全面復興。
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宣誓就職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還在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他立即下令全國銀行歇業三天,這相當於「中止支付」,使國內銀行系統免於坍塌,公眾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3月9日通過《銀行緊急救助法令》,採用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復業。從 3月13日至15日,領到執照重新開業的銀行有14771 家。
同時期,羅斯福政府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加強黃金儲備。3月10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4月5日,禁止私人儲存黃金與黃金證券, 美鈔停止兌換黃金;4月19日,宣布放棄金本位;6月5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等。
接著又通過《聯邦證券法》成立證交會,集准立法權、執法權和准司法權於一身,對全國的證券發行、證券交易所、證券商、投資公司等實施全面監督。其權威性在於該機構獨立於一般立法、司法、行政部門之外,總統一般也不能幹預其行使職權。
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又稱《1933年銀行法》)。成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5萬美元以下的銀行存款提供擔保,以避免公眾擠提的事件再次發生;同時該法案嚴格限制金融機構經營范圍,不得同時從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摩根銀行正是因這個法案不得不一拆為二。這一分業格局直到六十多年後的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才壽終正寢。
1934年1月10日,宣布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30億美元紙幣,促使美元貶值40.94%。通過美元貶值,強化了美國商品的對外競爭力。
以上措施,對於穩定局勢,疏導國民經濟運行的血液循環系統——金融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羅斯福政府還竭力促使國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盡快恢復國內生產。這兩部法律制定出商業主體遵守的「公平競爭」規則,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從而限制了壟斷;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勞資矛盾等。在取得大企業的勉強支持後,羅斯福隨之又盡力爭取中小企業主的支持,他認為大企業接受工業復興法固然重要,「而產生豐碩成果的領域還在於小僱主們,他們的貢獻表現為,每個小企業都將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小僱主實際上是國家骨幹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新政計劃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同時,羅斯福政府加強了對外政治經濟活動,改變美國過去在國際上「孤立的」自由主義國家形象。
另一個方面,通過政府的救濟工作和提供就業機會來增加國民收入,刺激消費與生產的均衡;在凝聚與穩定人心的同時,也加強了國內基礎建設。
羅斯福執政初期,全國1700多萬龐大的失業大軍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業的幫助和施捨維持生計,生活物資高度緊缺,財產與暴力犯罪加劇。他認為,只有聯邦政府才能解決這一復雜高危的社會問題。
1933年5月,羅斯福政府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專門規劃、籌集、經營與管理救濟物資,合理劃分聯邦政府和各州之間的使用比例,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用來直接賑濟貧民和失業者。
為了給失業者自力更生的機會和自尊心,第二年又將單純賑濟改為「以工代賑」,全國設有名目繁多的工賑機關,綜合起來大致分為兩大系統:公共工程署(政府先後撥款40多億美元,以建設長期工程為主)和民用工程署(投資近10億美元,以民用工程為主),給失業者提供從事社會工作的機會。到二戰前夕,總計雇傭人數達2300萬,佔全國勞動力人口總數的1/2以上。此舉不僅為技師、非熟練工人和建築工人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為成千上萬失業的工藝藝術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聯邦政府支出的種種工程費用及數目較小的直接救濟費用達180億美元,也藉此修築了近1000座飛機場、12000多個運動場、800多座校舍與醫院。
在新政的第二個階段,羅斯福政府在經濟全面復興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涉及各個層面的改革,為建立福利社會和民主政體打下堅實的基礎。
1935年伊始,羅斯福政府在新政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通過了《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與《公用事業法案》等專門法律;1938年6月14日又通過《公平勞動標准法》(又稱《工資工時法》),保護工人的權益。
為了解決社會保險制度的聯邦經費來源問題,羅斯福政府破天荒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少來計征的累進稅率:對自然人5萬美元以上的純收入和4萬美元以上遺產計征比例為31%,500萬美元以上的遺產可計征比例為75%;過去公司稅一律是按13.75%計征,而按1935年稅法,公司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的稅率降為12.5%,5萬美元以上者增至15%。
前述這些法律反映了廣大民眾的強烈願望,受到國內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贊許,也賦予了工會和企業主討價還價的權力。
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取得了巨大成功。從 1935 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1936年底,美國工業總產量超過危機前的年平均數,農業生產也有較大恢復。到1939年,GNP增至2049億美元,失業人口減至800萬,恢復了國民對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信心。
這是一場資本主義的體制改良運動。羅斯福在整治危機的過程中,摒棄了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原則,在宏觀層面上運用國家政權干預經濟,促使在微觀層面上較大地調整產權關系、生產方式和生產管理體制。
新政內容促進了凱恩斯主義的成熟,新政實踐推動了凱恩斯關於政府幹預經濟思想的理論化和系統化。可以說,羅斯福新政實際上是凱恩斯收入與就業理論在世界史上頭一次大規模的創造性的成功預演。
當然,羅斯福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處,每每成為政敵們發難的理由,「新政」實施過程中利益受損的階層也曾予以抵制和誹謗,甚至作為新政初期重要內容的《工業復興法》及另外兩項法案,也在時隔兩年後被最高法院裁定為違憲。其他方面,比如對銀行業的利率限制,不能完全制止銀行間的惡性競爭,也無法避免利率外的非價格競爭手段等等。這也說明羅斯福總統當時對充分就業、貨幣政策、赤字預算和動態財政預算平衡的理解是比較表面的,尚不完全明白「只有實實在在地花錢,才能戰勝大蕭條」這一真諦。
凱恩斯主義認為,由於生產和就業是由有效需求決定,只要產品能被售出,則生產和就業就可以增加,當社會整體需求總量因國民收入下降不增反減,就可能發生危機,主張應通過國家直接干預經濟,調節生產,增加投資,刺激消費,保證充分就業等政策措施。而在這個理論之前,羅斯福新政事實上就是這個思路。不過因為沒有理論支撐,底氣不足,羅斯福做起來束手束腳。比如赤字財政問題,羅斯福只敢謹慎地突破古典經濟學的「財政預算年度平衡」的信條,尚不敢明確地說:赤字財政理所當然是一種經常性政策。
新政後,隨著競爭者的減少和社會總產量的降低,大壟斷集團在不斷壯大後,對資源配置的控制權擴大了,政府調節功能日益下降,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管制失靈」、「滯脹」、通貨膨脹、越南戰爭、石油危機以及伴隨而來的股市持續低迷,再度令美國人對經濟前景感到迷茫。一位作家寫道:「如果說貪婪與恐懼是華爾街上僅有的兩種心理的話,那麼,我想現在是為貪婪說句好話的時候了。」
羅斯福新政是人類在20世紀第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反危機案例,而且也應該說它是成功的。我們承認新政緩和了「大蕭條」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在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同時,也注意改善中下層民眾的經濟和社會地位;還打擊了美國的極端主義組織,穩定了資本主義民主政體,使危機中的美國避免出現激烈的社會動盪。其開創的「福利國家」至今仍不失為壟斷資本調節勞資矛盾、鞏固資本統治的重要手段。新政的很多政策與法律也為構築現代美國政治經濟體系夯實了堅實的制度框架基礎。新政為美國投入二戰及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騰飛奠定了物質基礎,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更大的空間。戰後,美國先後爆發了八次經濟危機,盡管從規模與破壞性上看都沒有達到當年「大蕭條」的程度,但歷屆美國政府運用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效仿羅斯福新政,採取了不同重點和形式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紛紛採取類似「新政」的措施,來避免或渡過經濟危機並發展經濟。
到目前為止,美國已有43任總統,但真正被美國人銘記在心的為數很少。富蘭克林?羅斯福是對美國有巨大功勛的總統,而其首功就是上述的新政,美國人認為他是亞伯拉罕?林肯以來最值得記憶的總統。
⑷ 歷史上的經濟危機出現過幾次都持續了多長時間
世界性的、大的、經濟金融危機主要有四次。
1: 最初的1857年和1920-1922的金融危機只發生在一兩個國家(英國和義大利)。
2: 1929-1933「大蕭條」 持續4年時間 , 1973年的資本主義「滯脹」 在資本主義國家持續了十年。
3: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1997-1998年 兩年,波及范圍擴展到整個亞洲。
4: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次貸危機」),規模是空前的, 直到現在還未停止。
⑸ 歷史上有哪些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產生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 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 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在戰後各國的歷次危機中,有的是屬於部分國家同期發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至於戰後究竟發生過幾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但嚴格說來,屬於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經濟危機,因為只有這三次危機表現了明顯的國際同期性。
⑹ 19世紀世界經濟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30,4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英國開始進行殖民統治,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860年後,美德藉助第二次科技革命發展迅速,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發展相對緩慢,俄日經過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得國力,生產力迅速提升.
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跨國貿易和跨國公司迅速發展。
下面是表格:
8世紀到19世紀中葉 英國
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英、美、德、法 經濟上的多極化
(二)英國獨霸世界經濟
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英國獨霸世界經濟整整一個百年的時間.
英國單極的世界經濟格局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英國是世界工廠
2,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3,英國在國際貿易中占據獨家壟斷地位
4,英國是最早的資本輸出國和國際金融中心
(三)西方列強共同主宰世界
19世紀70年代以後,在世界上出現了一個群雄並起的局面.到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進入20世紀以後,美,德,法等國追趕英國的步伐在加快.
19世紀末20世紀初,沒有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而是處於英,美,德,法四極統治下的世界.
20世紀初期的第一次多極格局
1870-1913 美國 德國 英國 法國
工業年均
增長率 5% 4.4% 1.9% 2.7%
各國佔世界 23% 13% 32% 10%
工業的比重 38% 16% 14% 6%
各國佔世界 8% 11% 22% 10%
(1880)
貿易的比重 11% 13% 15% 8%
這種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的不平衡導致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加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實際上就是列強要求按經濟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
(四)世界經濟中心向美國轉移
一戰以後,世界經濟中心加速向美國轉移.
一戰到二戰爆發這一段時間之內,美國雖然遭受了30年代特大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但經濟仍有所發展,在資本主義世界占絕對優勢.其他國家經濟則呈現出不平衡發展的特徵,世界經濟重新向多極化格局過渡.
20世紀30年代的第二次多極化格局
美國 英國 法國 德國 日本 蘇聯
各國在世界工業中的比重 1930年 40% 9.5% 7.6% 10.5% 2.9% 5%
1937年 36.2% 9.5% 4.3% 10.4% 3.5% 13.7%
各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 1925年 14% 15% 7% 8% 1% 4%
1937年 13% 16% 5% 9% 4% 1%
這一時期,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是受到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而是開始受到蘇聯的挑戰.
蘇聯的高速發展確立了其世界一極的地位,顯現了世界經濟格局中兩種經濟體系並存的新特點.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不平衡的發展,又導致了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結束,只有美國極度擴張了自己的經濟,增強了國際經濟地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唯一的超級經濟大國,構建了戰後初期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單極格局.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全面取代了英國當年的地位,成為新的世界經濟中心.
基本上就是這么些了,如果覺得不夠我再寫點
⑺ 經濟危機是哪一年
經濟危機是1825年、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1937~1938年。
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影響
1、經濟危機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的破壞。
2、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3、經濟危機進一步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
4、經濟危機加劇了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
⑻ 歷史上的經濟危機出現過幾次都持續了多長時間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危機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機與危機之間的間隔表現了一定的規律性。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發生普遍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來,隨後發生危機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以及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又發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發生一次危機。
從一次危機爆發到下次危機開始之間的這個期間,構成資本主義再生產的一個周期,或稱經濟周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每一個周期都包括危機、蕭條、復甦、高漲四個不同的階段。戰後的周期雖然發生了某些形態變化,但四個階段的交替仍然是周期的基礎。
關於經濟危機的周期性,有兩個問題需要研究。一個是周期性的原因,一個是周期長短的原因。
關於周期長短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沒有占統治地位的時候,主要是由固定資本更新的周期決定的。固定資本的更新是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物質基礎。固定資本的更新必然會引起對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的大量需求,從而促進生產資料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這反過來又會增加就業,提高勞動群眾的購買能力,擴大消費資料市場,從而促進消費資料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因此,固定資本的更新為資本主義經濟走出危機准備了物質條件。同時,它又會引起新的一輪生產過剩,為下一次經濟危機提供物質基礎。在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階段,把物質磨損和精神磨損合起來看,大工業中最有決定意義的部門的固定資本,平均大約10年左右就需要實行更新,固定資本的這個平均的生命周期,是決定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一個重要因素,為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間隔時間創造了物質基礎。
不但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中,沒有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就是在資本主義的早期,其經濟危機也是不規則的。當時,由於資本主義大工業還不夠發達,固定資本的再生產還沒有能夠成為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盡管當時的英國頻繁出現過1788年、 1793年、1797年、1803年、1810年、1815年和1819年的經濟危機,但它們的出現和交替是沒有規則的,而且從整個社會來看,危機還是一種局部性的或地方性的。只有當大機器工業發展到對整個社會生產產生決定性影響的程度時,地方性的、局部性的危機才逐漸轉變為波及一切主要工業部門、震撼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周期性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1825年首先在英國爆發的危機,就是最早一次這樣的危機。
固定資本的更新固然是經濟周期的物質基礎,對危機間隔時間的長短有重大影響,但也不能把這一點絕對化了。上述論斷,對於1825年以後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以及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是有效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時期,情況卻發生了變化。決定周期長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資本的更新以外,還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加強干預經濟的政策和措施。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延緩或加速經濟危機的爆發,情況是錯綜復雜的,在當代,不能只用固定資本更新這樣一個因素去解釋經濟周期的長短。
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2008年爆發的目前仍處於金融危機階段)
⑼ 4次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1825年經濟危機:1825年7月,在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在於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影響:沖擊了銀行業、工商業以及其他幾乎所有的行業,整個社會經濟處於極度的恐慌和混亂之中
2.1847年經濟危機:在英國爆發 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不穩定性;階級矛盾的激化 影響:工廠倒閉,銀行歇業,工人失業,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經濟危機很快波及到大陸,蔓延到全歐洲。在法國,工農業生產急劇下降,城鄉貧苦人民的生活惡化了,從而加速了法國革命的爆發。1847年的經濟危機,也促進了各國革命運動的爆發。
3.1857年經濟危機:由美國開始,爆發第一次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表明了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已經形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進展的速度和深度因各國具體歷史條件的不同而有差異.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工人運動高潮,促成第一國際成立.
4.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原因:生產和市場的矛盾進一步擴大;供需矛盾日益尖銳,金融市場不穩定 爆發:1929年10月下旬,紐約華爾街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危機正式爆發 影響:加深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迫使個資本主義國家走上改革的道路;法西斯主義上台
⑽ 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經濟危機
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
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發生普遍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來,隨後發生危機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以及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
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又發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發生一次危機。
危機周期性的原因,要從市場經濟的運動變化中去尋找。這一基本矛盾雖然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但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處於嚴重激化之中,而是有時尖銳,有時緩和,呈現出一種波浪式發展的狀態。
經濟危機是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又反過來通過對生產力的破壞暫時強制地緩解這一矛盾。但危機並不能消除矛盾,一次危機過去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其基本矛盾又會逐步重新激化起來,使另一次危機成為不可避免。
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生產產生了新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