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現在重經濟,輕民生
好吧,有點敏感,不過確實有點這個意思。
⑵ 我國目前產生「民生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根本原因:中國目前尚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具體原因:
1、市場經濟促進了利益分化,使各種不同利益之間的矛盾顯現出來,並且變得比過去要尖銳得多。
2、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轉換,使得人們追求效率優先,由此造成了收入差距擴大和分配不公平問題。
3、城鄉二元結構制度問題
中國長期實行城鄉二元結構制度,在這種結構制度安排下,國家從政策、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優先支持城市發展,而對廣大農村的重視和投入卻相對較少,由此造成城市快速發展,而廣大農村地區發展卻相對滯後,由此也造成了城鄉之間從經濟到社會、從收入到消費等各方面的差距不斷擴大。
4、政府政績考核體系問題
在「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理念指導下,政府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幹部的政績考核往往過度關注招商引資和GDP增長,並給予很大的考核權重,這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將主要資源和精力用在了經濟發展方面,而對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關注不夠,投入不足,由此造成經濟發展腿長,社會事業發展腿短。
5、分稅制的財政問題
我國實行的是「分級財政吃飯」的財政體制,在此體制下,地方政府為了做大地方財政「蛋糕」,都把發展經濟放在第一位,把大部分公共資源用在能帶來財稅效益的經濟事業方面,而真正配置到公共事業方面的資源卻很有限。另外,發展社會公共事業,解決民生問題是需要財政支出的,這對於政府來說是負擔,在各地競相比較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也不願意把有限的公共資源過多地投向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社會事業發展方面。
6、社會公共事業發展責任不清
比如救災、扶貧、公共衛生、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公共事業的責任,在各級政府之間以及政府各部門之間如何進行合理劃分,並與財權進行合理匹配,現有的體制和制度存在責任不清、互相扯皮、推諉的情況。由於權利和責任的不清晰,往往出現社會公共事業誰都管誰都不管的現象。
7、社會焦慮
中國社會正處在急劇轉型期,社會的變化幅度很大,社會的整體利益結構在迅速的調整,這形成了種種反差很大的示範效應。一夜暴富和一夜之間下崗失業現象同時存在,這容易使人們產生一種急切的心理,惟恐生活水平與其他人或其他群體相比下降。普遍的焦慮狀態助長了人們對現實民生生活狀態的一種渴望。
⑶ 經濟越發達,民生問題就越突出,這是為什麼
民生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從不同領域學者的關注點到網路媒體的輿論;官方績效評估標準的變化和人們的個人經歷就說明了這一點。對此,社會各界沒有爭論,正在研究對策,為具體的民生問題開出葯方,這有點像胡適先生提出的多研究問題,少談教條。但事實上,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多,民生也越來越困難。
普惠時代已經過去,利益分化時代已經到來;單純依靠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共同貧困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推動全體公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時代已經到來;步行和觀看的時代已經過去,明確目標和明確道路的時代已經到來;矯枉過正的時代已經過去,理性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被動對外開放的時代已經過去,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積極爭取在世界上發揮重要作用的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