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大經濟學原理有哪些
經濟學十大原理: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⑵ 慢讀《經濟學原理》:十大經濟學原理
選擇慢讀是因為這段時間以來其實讀了不少書,但是記下的並沒有多少,也就是說明讀了沒用。
後來也嘗試了記重點筆記,但是讀書其實和看電影差不多,同樣一句話只有在場景里才能有更深的體會,另外有些讀書時覺得看了就懂的淺顯道理,等到生活中再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還是會忘了。
因此我選擇慢讀,一點點架構整個知識體系,雖然在快節奏社會效率才是很重要,但是看得快了等於沒看,不如慢慢來吧。
劃線是原文,未劃線是自己的理解,劃線加塗色代表自認為很重要,盡量跳過描述性的話語,盡量吸取精華。
第一章經濟學十大原理
由於資源稀缺,社會資源的管理就是重要的。資源天生具有稀缺性,即社會提供的東西少於人們想擁有的。經濟學也就是研究人們如何對自己擁有的資源進行分配決策,從而探索出規律和趨勢。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獲得一樣東西,通常要放棄另一樣東西,而著就是一種交替關系。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交替關系。比如學生有時間,那麼是用時間來學習還是用時間來玩,選任何一樣都會失去時間,其實就是一種資源配置。
社會面臨的另一種交替關系是效率與平等之間的交替。效率是指怎麼樣拿的快,拿得多,平等是平均分配。以政策為例,有利於成功人士的政策固然可以更快創造財富,但也拉大了貧富差距,就減少了窮人的獲取,換句話說犧牲了平等。但如果過於側重平等有利於窮人,從成功人士身上拿走太多,又會挫傷成功人士創造財富的積極性。
良好的政策一定是頭部玩家有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底層又不至於掉的太遠,甚至被拋棄。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句話:兼顧效率與公平。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這也就是傳說中的機會成本,由於面臨取捨,人們就會考慮成本和收益,換句話說哪個更有利選哪個,而被放棄的就是機會成本。
在現實生活中,機會成本通常不直觀,很難直接看出來,比如上大學和進社會工作,看起來上大學花的學費和生活費是機會成本,但是大學里吃住要遠比進社會花的少,吃住的節省也可以算是一種上大學的收益。
由此延申還有短期收益、長期收益的問題,比如學習當然是有長期收益的事情,但是玩樂的短期收益又更加直觀,道理就這么簡單。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這種調整就是邊際變動,由此也產生邊際效應。舉例:同樣是讀書,上三年學跟上兩年學之間的差別就是一種邊際效應,比較兩者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就能夠做出考慮,是否值得多上一年學。
再比如飛機有空位時,多一名乘客的收益大,成本增加卻很少,這也是邊際效益。
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作出更好的決策。只有一個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會考慮成本和收益作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決策也會受影響。蘋果貴了,人們就會少吃,但生產商就會僱傭更多人去採摘,也就是擴產能,供需雙方都因為成本收益變動而做出了決策。
所以制定政策就要多考慮隨之而來導致的行為變化。比如安全帶普及,原本是希望保護人的安全,但是人們因為有了安全帶,感覺安全了,反而更加放肆的開車,最後,安全帶的普及導致的結果時:司機死亡率下降,車禍數量上升,行人死亡人數增加。
所以,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所以,分析任何政策,不僅要考慮直接影響,也要考慮間接影響。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並不是零和博弈,也就是說你贏我輸。比如一個家庭如果完全與其他家庭隔絕,沒有貿易沒有競爭,那麼這個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做衣服、蓋房,而貿易可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事,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來以較低的價格買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和勞務。
國家貿易也可以使本國專門從事自己擅長的獲得,並享有更多豐富的物品和勞務。當然,這是理想原理,在實際操作里,各國還是會設置貿易壁壘保護自己的本國產業,否則問題就來了。
比如,如果中國做衣服比種糧食掙錢,那大家都去做衣服,糧食全靠進口,萬一哪天人家不賣糧食,那你也就失去自主權要麼高價買要麼等餓死,所以國家說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的觀點就是價格指引家庭和企業在市場進行交易。價格反映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
由於在不知不覺中權衡利弊,價格指引大家趨向於更有利的活動,從而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社會福利社會財富最大化。
而這也被西方學者用來闡釋為什麼共產主義蘇聯走向失敗,蘇聯的價格由政府指定而不是市場決定,導致價格指引家庭和企業實現效率的作用失靈,簡單來說就是經濟發展之後。
但這個看法也比較片面,如果只做經濟考量,只考慮價格,那毒品是不是應該放開?因為管控所以取得毒品的成本巨高,導致毒品價格高,按照這個市場邏輯,那就應該放開毒品管控,大量資本湧入毒品市場,導致的結果就是社會失控。
所以市場經濟有它的優點,但也需要管控,所以我們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該放就放,該管就管。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幹預經濟就是促進效率或者促進平等,但市場有時並不能有效配置資源,也就是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兩個原因:一是外部性,一個行動對其他人福利的影響,如果化工廠不承擔排污的成本,它絕對會大量排放。二是市場勢力,也可以理解為壟斷,獨家佔有資源那麼就獨家享有議價權。
看不見的手也不能確保公平地分配經濟成果。市場有效率,但是不能保證公平。NBA球星比國際象棋手掙的多,是因為人們更願意看NBA,但你能保證球星一定比棋手更幸苦?這公平嗎?所以網上也總有一種聲音,憑什麼明星收入那麼高,還不是因為觀眾多,他們不見得比科學家付出多吧?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生產率決定生活水平,換句話說誰會掙錢,誰就有錢,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生產率增長的放緩也就導致了生活水平增加的緩慢,這是根本,也是幸福感降低的緣由。
美國日本這些年來生活水平沒有增加多少,並不是因為中國強大的競爭力,而是他們自身的生產率增長變慢,但是政客們都是看破不說破,轉移矛盾去甩鍋。
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關鍵問題是政策如何影響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決策者需要通過讓工人受良好教育,擁有生活物品與勞務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獲取最好技術的機會。
這才是根本,而不是像西方一些人叫囂著中國人搶了他們的飯碗,本質上還是他們的生產率低,不考慮提高生產率只想著不讓別人進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有財政赤字的政府需要為赤字籌資,也就是到金融市場去借錢,那麼就減少了其他借款人獲得的資金量,這也就減少了人力資本(學生的教育)和物質的資本(企業的工廠)。
現在的低投資意味著未來的低生產率,所以通常預算赤字抑制了生活水平的增長。錢都被國家耗著了,大家能用的也就少了,就這么簡單。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罪魁禍首是貨幣量的增長,大發貨幣導致貨幣貶值,錢不值錢。
按道理,各國都應該抑制通貨膨脹,但美國就是會濫發美元,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它多印錢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掠奪資源,而讓持有美元的其他國家承擔損失。短期來說這當然是美國佔便宜,但是也就影響了美元的信用,所以都在考慮慢慢棄用美元。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交替關系,而這種交替關系的產生是由於某些價格調整緩慢。
低通貨膨脹也就是通貨緊縮會引起失業增加。例如當政府減少了貨幣量,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遭遇居高不下的價格,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下滑又導致企業解僱工人,也就是失業問題,因此貨幣量減少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簡單來說就是人手上錢少了不值錢了不願意買東西,商家賣不出去就解僱人,導致人手上的錢進一步減少。雖然這是暫時的,但這個暫時也可能持續多年。
與通貨膨脹對應起來看更容易理解。所以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都不是好事。
再次梳理十大原理:
人們如何作出決策:1.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如何相互交易: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整個經濟如何運行: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關於個人作出決策的基本結論:人們面臨不同目標之間的交替關系,任何一種行動的成本可以用所放棄的機會來衡量,理性人通過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作出決策,以及人們根據他們所面臨的激勵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關於人們之間相互交易的基本結論:貿易可以是互利的,市場通常是協調人們之間貿易的一種好方法,如果存在某種市場失靈,或者如果市場結果不平等,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場結果。
關於整體經濟的基本結論: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終根源,貨幣增長是通貨膨脹的最終的根源,而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歡迎留言評論,如果你覺得有幫助,歡迎點贊收藏加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⑶ 經濟學道理有哪些
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二、人們獲得某個物品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五、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
六、市場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個好方法。
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九、政府發行的貨幣量過多時,物價上升。
十、社會面臨通脹與失業率的短期的權衡取捨。
關於經濟學的道理還有以下:
一、價格下降導致供給量的減少。
二、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升。
三、消費行為改變,導致需求曲線向上平移,導致均衡價格上升。
四、生產成本增加,導致供給曲線向下平移,導致均衡價格上升。
五、預期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人們對大蒜的預期是價格繼續上漲,所以增加了需求,導致需求曲線向上平移,均衡價格上漲。
六、價格上漲,導致需求量的減少7,政府的宏觀調控對經濟有影響作用。
⑷ 常用到的經濟學原理有哪些
1、社會主義本質和生產目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生產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2、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沒有價值.
⑸ 經濟學中的十大原理有哪些
經濟學十大原理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例如人們面臨權衡取捨的原理可以幫助我們在眾多方向上找到平衡。
在財政收入分配上,如果我們將更多的錢用於國防以保衛我們的國家免受敵國入侵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個人物品的消費就少了。在比如我們在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取捨。要求企業減少污染的法律將增加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成本。由於成本的提高,企業利潤減少,支付的工資降低。因此,盡管污染管制給予我們的好處是更清潔的環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價是企業所有者、工人和消費者的收人減少。所以我們需要在統籌各個目的以達到均衡發展。
拓展資料: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指的是系統和有目的盡可能實現其目標的人。理性人通常考慮的是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而進行決策!
自變數增加一單位邊際成本,因變數所增加的量就是邊際收益。當成本等於收益時利潤最大。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在五六十年代原本是國家管理一切的經濟運行,政府官員才能配置社會稀缺資源,俗稱吃大鍋飯年代,大家的勞動都是有目的性、規章性的,因此在這樣的制度下,容易產生各種問題,比如思考不全面,生產不足或過多等問題,所以曾經是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這樣的制度,代之以發展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服務市場上交易時,通常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⑹ 經濟學基本原理有哪些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學生面臨如何分配學習時間的交替,父母在購物,旅遊和儲蓄間面臨交替,社會面臨效率與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考慮上大學的決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為即使不上大學,也要租房和吃飯。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如果把上大學的時間用於工作,能賺到的工資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學年齡的職業運動員如果放棄運動而上大學,可能每年少賺幾百萬美元,因此他們上大學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職業運動員一定要退役後才去上大學的原因。
--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
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飛一次的成本是10萬美元,每個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會說:票價決不應低於500美元。但是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座,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應該賣給他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飲料而已。
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小的增量調整。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辦法
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勞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
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這個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廠不承擔排放煙塵的全部成本,它就會大量排放。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勢力。假設鎮里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
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外部性:一個人的行動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
市場勢力:一個經濟活動者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之簡單出人意料之外。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的差別: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的差別。同樣,一國的生產率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
生產率: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結果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通貨膨脹: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人們通常認為降低通貨膨脹會引起失業暫時增加。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這種交替關系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
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⑺ 經濟學十大原理對你的啟示
原理一,權衡取捨,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做事要權衡要有取有舍,不要什麼都想要,有取有舍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原理二,機會成本,我們做事要考慮機會成本,就是說,我們做任何事都是有機會成本的,如果做這件事以失去的更大的機會為成本,那我們還是不要做為好。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說白了就是要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價值。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激勵會讓被激勵的人獲得自信和動力,進而會更努力的工作學習,所以,如果你想讓對方成長,給你帶來更好的回報,選擇激勵而不是責備。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變得更好,這不難理解,貿易就是滿足消費者的
⑻ 一看就懂的十大經濟學原理,能讓你的效率翻倍(上)
有句話叫人人都應該懂一點經濟學。
作為一名文科生,看待世界總是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理性。因為感性,所以對世界,對環境,對人的認識,感情色彩太濃,有時候便看不清楚事物原本的樣子。這時候,就需要理性來幫忙了。
經濟學是一門幫助你思考的學問,有助於你作出更好的個人決策。如果我們能掌握一點經濟學,對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會有很大幫助的。經濟學的品格就在於不逃避生活,無論你面臨怎樣的困境,都會給你指出一條明路,一條利益相對最大的路。
最近在讀一本有關經濟學的書,裡面講到了十大經濟學原理,對自己頗有些啟發,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1、選擇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隻非常有名的布利丹毛驢,它在面對兩捆乾草時不知該吃哪一捆才好,最後竟然餓死了。在現實中,布利丹毛驢面臨的問題,正是經濟學家所說的——選擇。
很多時候,所謂的兩全其美是不存在的,有得必有失。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權衡取捨、作出選擇。學習研究經濟學的意義也正是在於幫助人們在權衡取捨中選擇最優的方案。
在選擇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時,為了得到我們想要的一件東西,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自己所愛的東西。晚餐應該吃火鍋還是西餐?買這件衣服還是那件衣服?大學畢業了,是工作還是讀研……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選擇原理中,我們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時間。同樣的時間,用來看書,就不得不放棄本來可用於約會、運動、看電影、逛街、睡覺、上網的時間。你要清楚,你現在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會讓你失去做其他事的機會。時間的累積效應很明顯,完全可能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取捨,就看你的目標是什麼了。
明白經濟學中的選擇性,才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作出什麼樣的選擇。經濟學並不是直接教你怎樣賺錢,而是教會你如何運用博弈的思想去進行取捨、選擇,選擇對了,也就自然賺到錢了。
2、貿易
貿易,是自願的貨品或服務交換。
一個人從早到晚,衣食住行,都隱藏著由合作而產生的貿易經濟。通過貿易,我們可以更好地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可以使每個經濟個體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書中舉了個例子,養牛人和農夫都很喜歡吃土豆和牛肉。假設他們每周都是工作40小時,那麼就會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養牛人和農夫都是既生產土豆又生產牛肉。養牛人平均生產1斤牛肉的時間是1個小時,生產1斤土豆的時間是40分鍾;而農夫平均生產1斤牛肉的時間是2個小時,生產1斤土豆的時間是20分鍾。那麼,在40小時後,養牛人所得的牛肉為40斤,土豆為60斤;農夫所得牛肉為20斤,土豆為120斤。
第二種:農夫和養牛人都各自在擅長的領域生產,農夫生產土豆,養牛人生產牛肉。結果,他們各自的效率都上升了,養牛人生產1斤牛肉只需半個小時,農夫生產1斤土豆也只需10分鍾。這就是說40小時之後,養牛人可以獲得80斤牛肉,農夫可以獲得240斤土豆。
也許有人會認為第一種情況更好一些,每個人都能同時得到牛肉和土豆。其實不然,因為不要忘了「貿易」的存在。
如果說1斤牛肉可以換得4斤土豆,那麼,養牛人拿出20斤牛肉就可換得80斤土豆,而自己還剩60斤牛肉,從而最後得到了60斤牛肉、80斤土豆,而農夫也通過貿易得到了20斤牛肉、160斤土豆。
所以說,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僅可以獲得質量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而且重要的是,可以節省時間,讓我們從事自己擅長的專業,在專業方面精益求精。節省人力成本,資源成本,社會成本,這就是貿易的價值所在。
3、激勵
激勵通常指的是誘導個體從事或不從事某種行為或活動的因素。
激勵分為正向激勵和反向激勵。正向激勵有哪些呢?更高的薪水、更好的工作條件、更安全的工作環境、更有前途的晉升前景或者是更好的聲譽。反向激勵呢?更低的薪水、更差的工作條件、更糟糕的升職前景、降職或解僱或者喪失名譽,這些都是為了處罰不好的結果。
經濟利益是其他利益的基礎和先導。只有預期收益足夠誘人,才有可能創造出驚天動地的業績。無論是對個人來說還是對國家來說,只有所採取的行為符合「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的經濟法則之時,才有可能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而這樣的行為也才是最符合經濟原則的行為。
4、邊際效用
在經濟學中,效用是指商品滿足人的慾望的能力,或者說,效用是指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時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邊際效用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消費者增加一個單位商品或服務所帶來的新增效用,也就是總效用的增量。
邊際效用遞減的具體概念為:一個人連續消費某種物品時,隨著所消費的該物品的數量增加,其總效用雖然相應增加,但物品的邊際效用有遞減的趨勢。
例如給某人一定量的貨幣會相應的引起一定量的快樂,在給他同等量貨幣,他的快樂量雖然會增加,但第二次增加的快樂量,並不能達到第一次的一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旅遊從我們自己待膩了的地方去別人待膩了的地方,正如著名詩人汪國真所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邊際效用遞增的現象也很多,例如數量30張單價20元的郵票在你集齊30張的時候總價並不是600元。等等。
邊際效用源自經濟領域,但是生活中也很多,且多是遞減的,幸福往往與效用成正比,與慾望成反比。
5、生產率
生產率是指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投入與產出數量之間的關系(總產出除以勞動投入是勞動生產率)。生產率的高低是由科學技術、管理水平和勞動者的自身素質以及平均熟練程度等因素決定的。
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我們追求的是效率,簡單來說,就是投入和產出的關系。投入越少,產出越多,意味著效率越高。這啟發我們,要時刻注意,不僅僅要埋頭苦幹,更要想想,用什麼方法能夠提高自己的產出。
比如看書,有人一上午看完一本書,且能把書中內容復述出來,還寫了書評。而有的人,看一本書花了一周,或者更長的時間。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警醒,多花的時間是否值得。記得《王者速讀法》裡面提到,用20%的時間掌握80%的內容,和用100%的時間掌握100%的內容,二者哪個更劃算呢?(當然,學習某些必須掌握的知識除外)
要時常提醒自己,反省自己,我可不可以做得更快更好一點?如果可以,該怎麼做?不斷提高效率,用更少的投入換取更多的產出,這才是經濟學思維。(未完待續)
⑼ 經濟學十大原理,提升你經濟思維的必備知識
非經濟學專業的人要培養經濟學思維必須要知道的經濟學十大原理。
原理一:人們總是面臨取捨
人們的慾望是無限的,但資源卻是稀缺的,每個人總是需要把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實現最優的配置,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取捨的過程。
比如你有100萬,如何支配這100萬,使它能給你帶來最大的收益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取捨的過程。
原理二:得到某種東西的成本就是為了得到它而失去的東西
這涉及機會成本的概念,舉個例子來理解這個概念,假如你投錢成立了一個公司,你本身具有管理公司的能力,所以你自己管理公司的運營而不找職業經理人,那麼你管理公司所獲得的個人的收益一定要大於你去別人的公司做職業經理人的收益,那麼你去別的公司做職業經理人的收益就是你自己開公司自己管理的機會成本。你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大於你的機會成本,這樣才是對自己來說的最好的選擇。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是經濟學對人的基本假設,經濟學認為人都是理性人,即在作出經濟決策時,僅考慮獲得利益的多少。邊際量可以理解為增量,在做決策時,理性人要考慮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大小。當邊際收益大於或等於邊際成本時,才會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人們在作出決策時,會考慮收益和成本的變化,收益增加會對人們產生正向激勵,從而更有可能採取行動。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的境遇便好
貿易可以充分發揮貿易雙方的比較優勢,比如這個國家造船業發達,那個國家造車比較厲害,那這兩個國家可以發生貿易,用汽車換船或用船換汽車。這樣兩個國家都可以因為專業化生產提高產出效率,都可以用更多的船或車換更多的車或船。
人們之間的交易所的實際上也會因社會實現分工和專業化生產而增加。
原理六:市場是組織經濟的一個好方法
市場會讓人們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自發形成合作和競爭關系,而合作和競爭會提高產出效率,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產出。但如果任由市場調節經濟又會產生很多問題,人們的逐利性會使生產不斷擴大,最終造成生產過剩,產生危機。所以市場是組織經濟的好方法,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萬能的。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剛說了市場不是萬能的,因為市場會產生市場失靈,比如:任由市場的競爭會產生壟斷,導致財富分配不均;市場中的很多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好的或壞的影響,而給別人產生影響的市場主體卻不用為此而獲得收益或承擔責任;而且也會有很多市場無法承擔並且必不可少的社會責任,比如軍隊國防等公共物品。所以這時候需要政府的干預來彌補市場的失靈,從而更好發揮市場對經濟運行的正向促進作用。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能力。
一個國家的財富不是這個國家擁有多少錢決定的,而是由這個國家所擁有的物品決定的,人們追逐錢實際上也是為了獲得更多能提升生活質量的物品,所以一個國家的生產物品能力越高,一個國家的財富也就會越多,人均財富也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會提高。
原理九: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會上漲
我們現在用的貨幣只是一種靠國家強制力保證的信用貨幣而已,發行的貨幣需要和國家擁有的財富相匹配,否則,如果只增發貨幣,而財富的數量沒有增加,那麼用相同數量的貨幣標的的財富數量就會減少,所以通貨膨脹會讓人們擁有的財富縮水。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的短期取捨
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在短期內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線來表示,造成這種關系的邏輯是:經濟刺激政策—需求旺盛、產出增加—失業率降低—需求進一步增加 但產出在短期內的增加無法滿足需求的增加—物價上漲 產生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