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是怎樣貫徹群眾路線
基本前提:緊緊依靠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黨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黨誕生之時就認識到「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裡面去」,「中國革命運動的將來命運,全看中國共產黨會不會組織群眾」。依靠人民群眾,是共產黨人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安身立命之本。
井岡山的斗爭是一場革命與反革命的生死較量,註定艱難而又困苦。在一片白色恐怖的嚴峻形勢下,黨從踏上井岡山那一刻起,就認識到工農武裝割據應當是「群眾的割據」,因為,「群眾的割據出於群眾自身的需求,群眾武裝起來驅逐他的敵人,自行管理區域的大小事件,這樣的割據,敵人是不能消滅的」。「紅軍宗旨,民權革命」,「革命成功,盡在民眾」,這是《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布告》中的四言體宣言,無疑成為黨必須深深地紮根於人民群眾沃土裡的生動宣示。
為了發動人民群眾,毛澤東率領部隊挨村逐戶訪貧問苦,深入群眾開展社會調查,完成了《永新調查》和《寧岡調查》兩個系統的調查報告,對當地群眾的革命斗爭、經濟生活、土地分配等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思考。為了做好群眾工作,黨制定了「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的政策,強調紅軍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並幫助群眾建設革命政權才去打仗的」,否則「也就是失去了紅軍存在的意義」。
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在井岡山斗爭的崢嶸歲月里,人民群眾養育了革命,黨與人民一道譜寫了「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的不朽篇章。
根本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就是說,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是無產階級政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
井岡山斗爭時期,農民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在調查摸底和發動群眾的基礎上,以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名義頒布《井岡山土地法》,第一次從法律上肯定了農民擁有分配土地的權利,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並以農民個別耕種、農民共同耕種、蘇維埃政府組織模範農場耕種這三種方式進行分配。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使廣大農民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土地,農村社會生產力得以解放,群眾的革命熱情進一步激發。
除了從根本利益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外,黨還將人民群眾的一切冷暖放在心上,採取各種有力措施,切實解決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疾苦和困難。為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邊界政府設立公賣處、公賣店,開辟紅色圩場,促進根據地內的物資交流,滿足群眾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為保護中小商人的合法經營,取消全部苛捐雜稅,活躍根據地的經濟;為解決邊界「鹽」的特別緊缺問題,發起群眾性的熬硝鹽運動;為解決群眾勞動力缺乏的困難,組織政府工作人員和廣大官兵在農忙時幫助農民播種收割,等等。正是一件件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的解決,群眾才「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
有效路徑:注重對群眾的引導和教育
與無產階級先鋒隊相比,群眾有自發性和落後性的一面。無產階級政黨必須走在群眾前面,引導和教育群眾。黨率領工農革命軍初上井岡山時,廣大群眾對突如其來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感到陌生,對黨的方針政策缺乏了解,加上敵人極盡歪曲污衊報道之能事,因而對黨和工農革命軍存在著一種畏懼心理。為了激發群眾的革命熱情,黨提出「左手拿宣傳單,右手拿槍彈」 ,讓群眾明白共產黨是為勞苦大眾謀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蘇維埃政府是工農群眾自己的政府。在宣傳方式上,善於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動員,比如,印發張貼各類布告、宣言、傳單、標語等闡釋革命理論,利用姓氏宗族集會、廟會、趕集場所等開展宣傳鼓動,運用戲劇、歌謠、圖畫等手段生動形象地傳播黨和蘇維埃政府的主張,等等。
為了提升群眾的政治覺悟,根據地黨的領導同志帶頭深入開展群眾工作,幫助群眾解疑釋惑。比如,針對井岡山軍民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觀情緒,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揭示了「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勢」的客觀規律,堅定了根據地民眾的革命信仰。
引導和教育的效果是明顯的。廣大群眾「經過宣傳之後」,「慢慢地起來」,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跟隨著黨的步伐,成為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正如毛澤東在給中央的信中寫道:「在將來形勢之下,什麼黨都不能和共產黨爭群眾的。」
重要保證:共產黨員率先垂範、發揮好先鋒模範作用
井岡山斗爭時期,黨始終注重自身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這是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的重要保證。
在向井岡山進軍途中,毛澤東在永新縣三灣村主持部隊改編,建立黨的各級組織,班、排設黨小組,連設黨支部,營、團建立黨委,由黨代表擔任各級黨組織的書記,整個部隊歸轄於前委。「支部建在連上」是三灣改編的核心,各連通過組建黨支部,積極培養發展新黨員,使黨在部隊里迅速紮根。「支部建在連上」真正密切了黨員與士兵群眾之間的聯系,使黨的政治靈魂在部隊中無處不在,黨員在士兵群眾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凸顯,部隊由此面貌煥然一新,凝聚力、戰鬥力空前提高。
黨率領人民軍隊在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後,國民黨反動派施行了殘酷的經濟封鎖,根據地軍民的斗爭與生活處於極度困難之中。在物質匱乏、戰斗頻繁的惡劣環境里,共產黨人處處率先垂範、以身作則,與廣大軍民同舟共濟、同甘共苦。當時廣泛流傳著「紅米飯,南瓜湯」的紅色歌謠,這既是當時井岡山軍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藝術地展現了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躬身踐行、上下一致的優良作風。正是這種優良作風使我們黨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從而擁有了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力量源泉。
井岡山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努力踐行群眾路線,使革命事業的發展具備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認真組織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勢不可當的磅礴力量。
❷ 建國初,對促進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的標志性事件是
萬隆會議
❸ 標志著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事件是什麼
標志著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事件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當時的締結,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對反擊美國的「冷戰」攻勢起了積極作用,它有利於促進兩國人民的友好團結。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署,使得中蘇關系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在一定程度上為新生的中國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在當時為反對侵略、維護遠東及世界和平與安全提供了保證,有助於新中國的恢復和發展。
(3)什麼標志人民打破國民黨經濟封鎖擴展閱讀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有關協定的簽訂,是新中國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4月11日,中蘇新約及有關協定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正式批准生效。
在批准這一條約時,毛澤東強調指出:"這次締結的中蘇條約和協定,使中蘇兩大國家的友誼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得我們有了一個可靠的同盟國,這樣就便利我們放手進行國內的建設工作和共同對付可能的帝國主義侵略,爭取世界的和平。"
❹ 為什麼要消滅地主階級土地革命的意義
之所以要消滅地主階級,是因為舊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占農村人口總數不到10%的地主、富農約佔有農村70~80%的耕地,他們以此殘酷地剝削農民,而占農村人口總數90%以上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則只佔有20~30%的耕地,他們終年辛勤勞動,卻不得溫飽。這是舊中國貧窮落後的主要根源之一
土地改革的意義:
一)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
二)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創造了條件。
四)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
五)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❺ 八年級歷史:國民黨政權垮台的時間和標志是什麼
國民黨政權垮台的時間是:1949年4月23日;標志是: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
1949年4月1日,國共雙方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談判。為爭取達成有利於人民的協定,人民解放軍數度推遲渡江時間。4月15日,國共雙方代表團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並商定4月20日簽字。但南京國民黨政府卻拒絕簽字,人民解放軍即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於20日夜發起渡江作戰。第35軍於23日晚進占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的解放,標志著國民黨蔣介石集團22年的反動統治被推翻。
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為爾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❻ 100年中使中國人名醒過來,站起來,富起來的標志性事件分別是什麼
中國人民的崛起意味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國人民的崛起意味著改革開放。
1949年以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完成了中華民族最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轉型,為所有在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上,對中國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的生活豐富,通過連續下降的中華民族命運的根本改變,連續的大步走向繁榮。
1978年改革開放的實施,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的創造活力,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增強了社會發展的活力。此後,中國人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綜合國力有了明顯增強,國際地位有了明顯提高。
特別是,自18世紀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以其專注於實現「兩個紀念目標」和中華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一直在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一系列新概念的指導下,治理國家的理念和策略。
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國在強國方面取得了大躍進。
(6)什麼標志人民打破國民黨經濟封鎖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創造了歷史悠久、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然而,近代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崩地裂,人山人海,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
五四運動後,中國共產黨誕生於1921年,是在中華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深刻社會危機的大背景下誕生的。此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到人民民主的大躍進。
這是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歷史過程。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❼ 解放戰爭的三條戰線
第一條戰線是國共軍事斗爭。這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的軍事斗爭。
第二條戰線是國統區人民的反蔣民主運動。當解放區軍民在自衛戰爭中取得重大勝利的同時,國民黨統治區的人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愛國民主運動。以抗議美軍暴行運動為標志,以學生群眾為先鋒的愛國民主運動同國民黨反動政府之間的斗爭,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條戰線。
第三條戰線是國民黨將領率部起義。國民黨愛國官兵在國民黨准備和發動內戰期間、國共兩黨戰略決戰中、渡江戰役後到新中國建立前後,出現了三次起義高潮。
(7)什麼標志人民打破國民黨經濟封鎖擴展閱讀
解放戰爭的意義
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❽ 革命根據地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打破國民黨的
革命根據地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
答:(1)根據地軍民積極進行經濟建設,以打破敵人的封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2)蘇維埃政府動員和組織獲得了土地的農民群眾開展互助合作運動,成立勞動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合理調節人力、物力,提高生產效率。組織農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增加農作物產量。(3)隨著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手工業也有長足的發展,公營的軍需工業和廠礦企業開始建立起來。(4)開展同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貿易往來,設置了對外貿易相關,獎勵私人商業輸出輸入各種必要的商品。(5)注重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工農群眾的文化水平。
❾ 建國初期 新中國是怎樣打破經濟封鎖的
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馬列主義理論指導下,帶領億萬軍民,堅持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在國際上不畏霸權,抗美援朝,打敗以美國為首的16國聯軍對朝鮮的侵略;國內清匪反霸.....開展三反五反運動;在農村土地改革,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組織農民興修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商戰線,公私合營,很快形成國營和集體性質即生產資料公有廠礦企業;科技戰線兩彈一星上天.....國家不欠內債外債!就是靠毛澤東的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路線打破世界資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經濟封鎖,改變了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
❿ 國民黨政權垮台的時間和標志是什麼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4月23日南京解放.這標志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