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首批建立的經濟特區都是哪些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省 經濟特區,是國家根據經濟開放性的需要,選定一些具有對外經濟往來條件優越的地方,配套以特殊的政策,以利於對外開放和帶動國內經濟進步的特別經濟區。在世界經濟越來越頻繁的交往中,我國順應歷史潮流,於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1988年海南建省,開始以更優惠的政策,更大步伐,走著一條更為艱辛,也更為輝煌的特區之路。 十幾年的努力與實踐,經濟特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經濟特區從小到大,由出口特區、出口加工區到綜合型多功能形態形成的發展過程,體現了中國人不倦的探索精神和無窮的創造度。
② 中國13個經濟特區分別是哪些地方
中國有6大經濟特區,包括:深圳、.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省 那幾個是經濟特區 我國的經濟特區 深圳(面積327.5平方公里) 珠海(121平方公里) 廈門(131平方公里) 汕頭(52.6平方公里) 海南島(33920平方公里) 實際上現在各個省、各個市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5個經濟特區; 確定了上海、天津、北海、湛江、廣州、福州、寧波、南通、連雲港、青島、威海、煙台。
1979年4月鄧小平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後於1980年3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並在深圳加以實施。按其實質,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
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
中來國冄經頭條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
③ 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有哪幾個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深圳最早的前身為廣州寶安縣,深圳之名始見史籍於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1979年成立深圳市,1980年成為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新興移民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被譽為「中國矽谷」。
2019年12月,位列2019中國城市創意指數榜第三名。2019年12月,榮登年度中國城市品牌前10強。
自然資源
截至2017年底,深圳耕地總資源2446.7公頃,水果種植面積9946.7公頃,林業用地7.97萬公頃。盛產龍崗雞、南頭荔枝、南山桃、石岩沙梨、金龜桔和龍華方柿等農副產品。
沙井蚝是深圳的另一大特產。棲息、繁衍的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有虎紋蛙、蟒蛇、獼猴、大靈貓、金錢豹和穿山甲等;經濟價值較大的兩棲類動物5種、爬行類動物23種、鳥類30種、獸類33種。
④ 中國13個經濟特區是哪些
中國只有8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上中央正式批准霍爾果斯、喀什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春天,鄧小平這位不平凡的老人以一個不平凡的設想,使得中國南方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小漁村成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並在之後的20年中作為中國改革的試驗區和先遣隊,帶動著中國改革的前進步伐。
1980年5月正式成立的深圳經濟特區,東起人鵬灣邊的梅沙,西至深圳灣的蛇口工業區,總面積327.5平方千米。毗鄰香港,交通便利,氣候溫和,風景優美,在利用外資發展經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深圳原來只是一個三三萬人的簡陋、狹窄的小鎮,但到1984年,人口已增長到30萬,工業企業由224家發展到609家,工業總產值從6000萬元發展到18億元;
完成基建投資36億元,竣工面積608萬平方米,基本上完成了30平方公里新城區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人均國民牧人達到1000美元,在全國城市中率先步人了「小康」。
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經濟特區」這種特殊的改革產物在我國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1981年底,我國最小的經濟特區、面積僅52.6平方千米的汕頭經濟特區成立。
1988年,全國人大批准建立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至1999年7月,我國共建成6個經濟特區,對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大量資金,對帶動和促進內地經濟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⑤ 中國有哪些經濟特區
中國截止目前已經設立共計7個經濟特區,分別是廣東省的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特區、汕頭經濟特區,福建的廈門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喀什經濟特區、霍爾果斯經濟特區。
(5)首批十三個經濟特區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是建立在中哈兩國霍爾果斯口岸的跨境經濟貿易區和 區域合
作項目,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的首個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也是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區域合作
的示範區。
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它橫跨中國和哈薩克,是一個面積達5.43平方公里封閉
區域,中方、哈方及第三國人員及貨物、車輛在區域內跨境可以自由流動,入區免簽證合法停留30天,從中方一側進入每人每天可攜帶8000元免稅商品。
哈方一側進入可以攜帶1500歐元免稅商品(現正研究提升到10000歐元);國
務院批復為陸路整車進口口岸,歐洲原產地車運輸距離成本驟降;境外貨物入區享受保稅扶持
政策;境內外貨物入區視同出口,辦理出口報關手續,實行退稅。
中哈國際邊境合作區有幾大亮點:退稅免費政策可以使商戶的進貨成本降低,可以以更低價格
來吸引顧客,免稅政策可以使到合作區購物的顧客或遊客買到低價免稅商品而不用交稅,將來
到合作區購買歐洲奢侈品的價格會比國內低很多;
免簽證政策很方便會使更多的商人匯聚合作區,比如中亞國家或者土耳其、俄羅斯商人他們原
來要到中國采購商品,進入中國會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因為要到中國駐所在國大使館辦理簽證,才能到中國商家所在地去采購。
如果到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區,時間上和金錢上的
花費會降至最低,因為中哈合作區里匯聚世界各地的商品,匯聚有世界各地的商人,進入合作區是不需要辦理簽證,各國商人在這里很容易找到自己的需要采購的商品,哈薩克與許多
國家之間是免簽證的。
他們憑借自己的護照,不需要到大使館辦理簽證,直接憑護照可以進入
中哈合作區,在合作區里中方及哈方、第三國人員可以自由流動,商人在這里可以住宿、采購
商品、簽定合同、結算。大大降低了自己采購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
⑥ 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的先後順序是什麼
特區設立時間:
1、1980.08.26 廣東省 深圳經濟特區
2、1980.08.26 廣東省珠海經濟特區
3、1980.10.07 福建省廈門經濟特區
4、1981.10.16 廣東省汕頭經濟特區
5、1988.04.13 海南省海南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特點:
①在國內劃出一定地區,一般選擇在港口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以有利於貨物流轉,節省費用,降低成本;
②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推行開放政策,並採用減免關稅辦法,吸引外資;
③為外商創造方便安全的投資環境(見國際投資法),訂立優惠條例和保障制度;
④產品以外銷為主;
⑤集中管理,特區行政管理機構有權制定因地因時制宜的特區管理條例;
⑥區內企業享有相當的自主權。
(6)首批十三個經濟特區有哪些擴展閱讀
1977年11月11-20日,鄧小平復出後首站到廣東視察。當廣東省委領導匯報一些邊境地區的農民外逃出港問題十分突出時,鄧小平說:「看來最大的問題是政策問題。政策對不對頭,是個關鍵。」「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此事不是部隊能夠管得了的」。
鄧小平指出:「你們的問題相當集中,比較明確,要寫個報告給中央,把問題分析一下,什麼是自己要解決的,什麼是需要外省和中央解決的,看來中心的問題還是政策問題。」這為此後提出創辦經濟特區埋下了伏筆。
1978年4月10日—5月6日,受國務院委派,國家計委和外經貿部組織考察組,對港澳實地調研。考察組回京後向中央提交《港澳經濟考察報告》。
提出:可借鑒港澳的經驗,把靠近港澳的廣東寶安、珠海劃為出口基地,力爭經過三五年努力,在內地建設具有相當水平的對外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同胞的游覽區。
1978年4月19日,鄧小平在出席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今後八年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的規劃要點》時指出:「廣東搞出口基地,要進口飼料,應該支持,試一試也好嘛。」
⑦ 我國改革開放後建立的第一批經濟特區是哪幾個
改革開放後,我國第一批成為經濟特區的城市分別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1、汕頭是廣東省轄市,佔地2064平方公里,在最早開放的四個經濟特區中是佔地面積最大的城市。汕頭是潮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港口城市,享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稱號,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美稱。
2、珠海是廣東省的地級市,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整體城市景觀入圍「全國旅遊勝地四十佳」的海濱城市。
3、廈門這個唯一不在廣東省內的經濟特區,是個風景優美的旅遊城市,著名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就在這里。由於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的因素影響,許多港澳台同胞和歸國的華僑都居住住在這里。
4、深圳僅僅用了20年的時間,從一個小漁村逆襲成為國家的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完成了質的飛躍,它的發達也是情理之中的。深圳與香港僅僅一水之隔,地處珠江三角洲的前沿,是連接中國內陸與香港的橋梁。
(7)首批十三個經濟特區有哪些擴展閱讀:
經濟特區的特點是:
1、在國內劃出一定地區,一般選擇在港口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以有利於貨物流轉,節省費用,降低成本。
2、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推行開放政策,並採用減免關稅辦法,吸引外資。
3、為外商創造方便安全的投資環境,訂立優惠條例和保障制度。
4、產品以外銷為主。
5、集中管理,特區行政管理機構有權制定因地因時制宜的特區管理條例。
6、區內企業享有相當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