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有經濟又稱作什麼
國有經濟是指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一種經濟類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Ⅱ 國有經濟和國營經濟有什麼不同
國有經濟和國營經濟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實質不同:
1、國有經濟的實質:指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一種經濟類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成分。
2、國營經濟的實質:國營經濟是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經濟形式。如國營工廠、國營農場、國營商店、國家銀行等。
二、兩者的影響不同:
1、國有經濟的影響:充分發揮國有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關繫到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體現在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引導和帶動上。
黨的十六大強調,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中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性作用。
2、國營經濟的影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是徹底摧毀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新民主主義制度,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條件和根本保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營經濟即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為滿足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服務。
三、兩者的性質不同:
1、國有經濟的性質:國有經濟是又稱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指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一種經濟類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成分。
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使用國有資產投資舉辦的企業,也包括實行企業化經營,國家不再核撥經費或核撥部分經費的事業單位和從事經營性活動的社會團體,以及上述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使用國有資金投資舉辦的企業。
2、國營經濟的性質:指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並由國家直接經營的經濟。有資本主義國營經濟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中國,關系國計民生、影響經濟全局的企業和現代化大工業、交通運輸郵電業、金融保險業以及主要商業等均屬於國營經濟。改革開放後,國家一般不直接經營企業,因而改稱為國有經濟。
Ⅲ 國有企業與國營企業的區別何在
1993年3月29日 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修正案,將「國營經濟」改為「國有經濟」。同時,國營企業對應的更名為國有企業。
Ⅳ 什麼叫國有經濟
是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一種經濟類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成分。
國有經濟改革必須遵循作為唯物論基本原則的實事求是。改革以前,由於盲目地學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把整個國民經濟搞成了國有經濟的一統天下。盡管當時還存在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但這時的集體所有制實際上也是准國有制。
同時還將這種公有制的實現形式確定為計劃經濟體制。國有經濟改革必須依據作為歷史唯物論基本原則的生產力標准。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首次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的歷史性的發展。
(4)國營經濟什麼時候被改為國有經濟擴展閱讀
國有經濟改革必須依據作為辯證法核心的矛盾法則。國有經濟改革本身就是為了解決作為國有經濟實現形式的計劃經濟體制不適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矛盾。這本身就是矛盾法則的運用。
此外,這里需要提出兩點:一是國有經濟改革包括極其復雜的矛盾。它不僅涉及國家與國有企業關系,而且涉及中央和地方以及中央各部門之間的關系,還涉及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的關系。
只有妥善處理這些關系,國有經濟改革才能得到順利發展;否則是不可能的。二是國有經濟改革的全過程必須堅持對阻礙改革的各種錯誤思潮的批判。
Ⅳ 什麼時期國營企業變成國有企業的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國營經濟」修改為「國有經濟」
Ⅵ 為什麼將「國營企業」改為「國有企業」
前者是指經營權和所有權都屬於國家企業,後者指國家僅享有所有權而不具體經營的企業。實行國企改制後,現在的國企多半為國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