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五計劃的解釋
1953~1957年。
內容: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的培養高新技術人才。
意義: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良好開端,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指定了方向。
2. 國民經濟恢復和一五計劃時期形成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在經濟上的特徵有:
社會經濟結構方面: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已經被消滅,逐步建立了再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國營經濟、個體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則本主義經濟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
經濟體制方面:形成了以計劃體制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實行直接計劃和間接計劃相結合的計劃管理體制,建立以中央集權為主的國家財政體制,以計劃流通為主,多渠道的商業流通體制以及高度集中的勞動工資體制。
農工商業方面:重點發展重工業,初步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
農業生產方面,實現合作化,使中國經濟走集體經濟道路。
3. 在一五計劃和人民公社化中經濟體制發生了什麼變化
一五計劃計劃是涉及新中國工業方面的,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基礎,是在三大改造之前的,也就是說在一五計劃時期我國還有部分資本主義工商業(資本主義經濟);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四項農村政策之一,說白了就是實行絕對的公有制,這項政策極大地降低了人們的生產勞動積極性,是在三大改造後的,也就是說在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我國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制度中的計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