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在哪一年正式提出
「混合所有制經濟」被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葯方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
㈡ 混合所有制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路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並強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新階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應從產權開放和產業開放兩個方面著手。
從產權開放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應實行「四線並進」。
第一條線,立足於國有企業,吸引民營資本、外資與國有資本融合。
第二條線,立足於民營企業,讓國資、外資與民營資本融合。
第三條線,立足於外資企業,讓國資、民資與外資融合。
第四條線,立足於企業員工,實行員工持股。
在這四條線中,前兩條線是重點,而第一條線是重中之重。兩條重點線實際是兩個思路:一個是瞄準國有企業的「國企改革式」;一個是立足於民營企業的「民企發展式」。二者並不是矛盾和排斥的,而是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
從產業開放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點是推進壟斷行業改革。
壟斷行業改革應明確「三不破」「三破」。「三不破」是指:真正的自然壟斷性環節不破,但要實行一定范圍的市場競爭;真正的法令性壟斷(比如煙草行業)不破;在競爭基礎上形成的產業集中不破。重點在「三破」:過時的、假冒的或本來就是壟斷性行業中的競爭環節,要堅決破;不合理的行政壟斷,要堅決破;阻礙和限制競爭的經濟性壟斷如價格操縱、廠商串謀、垂直約束、縱向一體化、掠奪性定價和搭配銷售等,要堅決破。
民營資本如何進入壟斷性行業。從戰略上看,首先需明確國有資本控制的幾條底線:第一,涉及國家安全的產業;第二,真正的自然壟斷性環節,指具有網路系統性特徵的環節,如電網、通訊網、民航網、鐵路網、郵政網等;第三,公共產品的生產和服務行業;第四,承擔政府特殊任務的企業。在底線之上,應積極推進壟斷性行業開放,逐步使民營資本進入壟斷性行業。
最後應強調,為了防止有人借發展混合所有制侵吞國資或民資,要嚴格把好資產評估關、價格確定關、交易透明關、資金到位關,做到規范運作、一視同仁。
㈢ 怎樣認識混合所有制經濟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一論斷充分說明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特徵、地位和作用。當前,我們要深刻認識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使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激發我國經濟發展活力。
混合所有制是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所有制形式,兼具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某些特點,能夠更好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按照生產力發展要求調整生產關系,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相互融合,混合所有制經濟逐步形成並不斷發展。黨的十五大報告在闡述基本經濟制度時充分肯定了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義,此後的中央文件多次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之所以堅持和發展十五大以來的有關論述,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因為當前我國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盡快發展先進的社會化大生產,這就要求快速積累大量資本並實現資本運營現代化,而單一所有制形式難以滿足這種要求。在資本市場充分發育條件下,各種屬於不同主體所有的資本形成的混合所有制可以更好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
為什麼說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從基本經濟制度涵蓋的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和行政事業性資產等的權屬關系來看,基本經濟制度主要有三種實現形式:一是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國家和集體分別擁有不同范圍內的資源性資產,同時擁有大部分行政事業性資產和部分經營性資產,個人和外商等市場主體也合法擁有部分經營性資產。這種實現形式構成這些資產的產權保護制度。二是公有經營性資產分布在國有獨資企業和集體獨資企業,非公有經營性資產分布在私人獨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它們在社會范圍內並存和共同發展。這種實現形式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大量存在,後來逐步減少。三是屬於不同所有者的經營性資產通過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形成混合所有制經濟。這種實現形式近些年迅速發展,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實踐證明,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提供了新思路。
在實踐中,股份制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要企業制度形式。股份制包容公有和非公有因素,股東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和國有投資機構,能夠成為多種所有制交叉混合的有效形式。隨著資本來源社會化,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法人治理結構日益完善,股份公司正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在一些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有必要保留一些國有獨資企業;更多的國有資本則應通過市場配置到社會需要的行業和領域,同其他資本結合起來運作。這樣能夠實現國有資本有效配置,吸引和推動更多的社會資本一起運作,從而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保值增值;同時,非國有資本同國有資本融合後,能夠進入以往難以進入的領域,降低風險,借力發展,提高回報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使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㈣ 混合經濟是在哪一屆人代會上提出來的
應該是 黨 的十 六 屆 三 中 全 會。
黨 的十 六 屆 三 中 全 會通過的《關於完善 社 會 主 義 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這一論斷不僅是對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充實和完善,而且為人們探索構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經濟體制,指明了方向。
㈤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在什麼時候正式提出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改革方案,目的是引入民資促進生產力發展。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允許國內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革,經濟改革的實踐證明,混合所有制能夠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