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調整的表現
在經濟政策上,力爭宏觀調控和市場經濟的最佳結合。戰後,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建立攻關經濟調節機制,紛紛採取了凱恩斯主義,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20世紀70年代後,西方國家轉而採取現代貨幣學派和供應學派理論。重視控制通貨膨脹,強調貨幣政策和以財政預算支持貨幣政策,考慮效率原則甚於公平原則,強調私人企業的利潤。但是,它急劇擴大了社會貧富差距。
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脹,通貨膨脹和經濟停滯、高失業率並存。
進入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在宏觀調控政策的運用上變得更加靈活,在理論上不拘一格,把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等結合起來。
『貳』 指出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措施
二戰前西方就已經進行了宏觀經濟調控的研究與改革,比如美國的羅斯福新政,英國的凱恩斯稅務改革,而二戰的勝利可以說是宏觀經濟調控,戰勝法西斯經濟體制的歷史轉折。,戰後宏觀經濟調控正式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但是各國歷史情況不同,英法等國家側重於財政稅收調控,而美日側重於金融調控和國家訂貨。宏觀經濟學不是共產黨發明的。當時社會主義國家採取計劃經濟。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措施有三種,一種譬如英國法國,主要以稅收調節產業結構平衡防止經濟危機,通過福利補貼制度增加有效需求,這在西方被看出負稅收。而美國則主要通過信貸利率,調整產業結構。稱為金融調控。而國家訂貨或者采購,就比如美國的軍火政策,以及通過國際投資基礎建設增加就業崗位等等,來增加國民財富值。
『叄』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措施
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政策先後進行過三次大的調整。第一次大的調整發生在二戰後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的二戰後經濟恢復時期;第二次大的調整發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經濟「滯脹」時期;第三次大的調整發生在90年代初。這三次調整的目的都是為了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建立有效的宏觀經濟調節機制。
一、經濟政策調整
1、第一次大的經濟政策調整
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大的社會經濟政策調整,其背景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從1929年至1933年,美國工業生產了卻46%,失業率高達25%。為了緩和危機,羅斯福政府實施了國家對經濟實行干預的「新政」。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凱思斯經濟學說,主張政府應當對經濟實行干預和調節,運用擴大預算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從而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這一思想在二戰後成為西方各國政府官方的經濟指導思想。在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中,各國政府職能急劇擴張,對經濟生活干預的范圍較廣、力度較大。主要措施有:加大國有化程度;盡量擴大就業;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參與並支配國民收入再分配等。
2、第二次大的經濟政策調整。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大的社會經濟政策調整,這次經濟政策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包括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在內的新保守主義的經濟理論。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國家發生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奇怪結合的「滯脹」困境,各國經濟增長遲緩甚至停滯,失業人數猛增,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飛漲,各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還不到60年代的一半。「滯脹」暴露出凱思斯主義經濟學說與政策的局限性,也暴露了政府角色膨脹後出現的「政府失靈」問題。1979年英國保守黨撒切爾夫人上台執政,1981年美國共和黨里根總統就職,他們以新保守主義的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經濟理論為指導,大刀闊斧地對社會經濟政策進行調整。這次社會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要措施有:緊縮貨幣,削減國家的直接社會福利支出,推行社會福利計劃多無化、私人化和市場化;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推行以及股權分散化為特徵的「人民資本主義」;實行有利於富人和企業的稅制改革,刺激投資等。
3、第三次經濟政策調整。
這次調整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這次調整的背景是西方國家經過70、80年代實行反通貨膨脹政策以後的。普遍陷入「雙高」狀態,即政府公共財政赤字居高不下,政府公共債務居高不下。比如,1990年,美國財政赤字2204億美元,1991年上升至2687億美元,僅1992年美國國債就超過3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次的社會經濟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貨幣主義經濟學、供應學派理論的混合物。經過前兩次社會經濟政策的調整,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理論上不再走極端化,而是採取歉收並蓄的態度,將各種理論糅合起來。柯林頓上台後,放棄「里根經濟學」發動「新政府運動」,決心「重振美國經濟」。柯林頓在談到他的綱領時說過,這一綱領「既不是保守派的綱領,也不是自由派的綱領,而是兩者兼有的一種綱領」柯林頓兩手齊下調控美國經濟:一手是削減財政赤字,減少政府開支另一手是調整稅收,降低利率,以此來刺激消費與投資。其實行的「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經濟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對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對過度的干預。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二、經濟發展的特點:經濟發展不平衡
1、不同時期經濟發展不平衡。西方發達國家二戰後經濟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經過大力調整與重建,一些國家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美國、加拿大等國則將戰時經濟轉為平時經濟。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為了5%。但是,在這段「黃金時期」過去以後,西方各主要國家都陷入了經濟「滯脹」狀態,1973—975年、1980—1982年連續爆發了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在整個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雖擺脫了經濟危機,其發展依然十分緩慢,各國平均增長率也只有3%。
2、不同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日本與歐盟經濟好於美國。進入9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發展,明顯好於日本、歐盟。日本經濟自1993年泡沫經濟崩潰以後,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這段時期被日本國民稱為「失去了的十年」。
3、經濟運行模式不平衡。
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在微觀的企業組織管理制度與宏觀的組織管理機制上存在差異,從而決定了這些國家的經濟運行模式是不同的。最具典型意義的是三種模式;一是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這種經濟結構的特點是政府對經濟只作智謀的干預,更多的是強調個人主義與市場自由競爭。二是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強調個人自由與社會義務的結合,社會對利潤的追求與向工人提供社會保障相結合,企業管理人員的決斷與工人參與相結合。三是日本的行政導向型市場經濟,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政府採取親市場戰略,即政府的干預遵循「充分的市場,必要的政府」原則,政府在財政、金融、貿易、產業、技術開發等方面的調控作用突出。另外還有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模式,法國的計劃指導型經濟
『肆』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調整有何特點 我們應如何評價這種調整
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
1、國家對經濟大力干預的背景
(1)凱恩斯主義為國家大力干預經濟奠定了理論基礎;
(2)羅斯福新政為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實踐經驗;
(3)30年代大危機的慘痛教訓迫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2、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
(1)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英法德)
(2)制定經濟計劃.(日本)
(3)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以及利用稅收等財政政策調整社會生產.(美國)
3、國家干預經濟的評價和影響
利:避免盲目生產,保證生產社會性.
弊:經營不善,效率低下.
二、企業的微觀調整
1、「人民資本主義」
背景:股份公司在二戰後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主體.
含義:股票分散化
一些大企業通常把股票劃分數百萬份上市銷售,同時鼓勵公司職工個人購買.
如20世紀末,美國約有70%的人直接或間接持有股票.1986年,日本持股人數為2210萬人左右,約占總人口的20%,日本東芝公司每個工人都擁有公司的股票.
德國的西門子公司,1996年營業額達118億馬克,但西門子家族只擁有公司股票的4%左右就控制了西門子公司.
美國的股票總值中,佔90%的居民只有11%的股票,而10%的最富有者佔了63%的股票.小股東雖有權參加股東大會,但不能對公司的重大決策施加影響.
實質:企業的決定權仍然掌握在少數大股東手中.
影響:(即:股票分散化的作用)緩和社會矛盾,大量吸收社會資金,有利企業的發展.反映了資本社會化的趨向.
2、「經營者革命」 —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
背景:企業生產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產過程的日益復雜,要求企業經營者具備很高的管理才能和專業技術知識.
含義:企業所有者退出了經營第一線,對企業的控制力下降,而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
提高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經營管理人員增加,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三、福利國家的出現
社會福利制度:是指私人企業生產物質產品,而政府則提供旨在提高文明和文化水準所必不可少的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包括社會保險、衛生保健、住房建築、教育、文化活動等內容的國家.一般認為,大多數發達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成了「福利國家」.
四、「黃金時代」的出現與結束
20世紀50—60年代,發達國家出現了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歷史上稱為「黃金時代」,1973年經濟危機出現後結束,開始進入了「滯脹」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