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五大戲劇劇種是哪些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分別是指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而在其中,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依次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
② 中國有幾個劇種所有戲劇的行當都是一樣嗎
據統計我國一共有273個劇種,但只有幾個劇種是從眾多劇種中脫穎而出的。這幾個突出的劇種分別是京劇、越劇、評劇,豫劇,黃梅戲,河北梆子,崑曲,秦腔,粵劇等等。其中京劇,越劇,評劇,豫劇,黃梅戲被並稱為中國五大戲曲。
京劇大家都比較了解了,現在是我國的國粹劇種。經濟最開始起源於清朝,是在清初期間流行於江南安徽一帶,京劇唱腔以二黃、唱吹、高拔子為主,最開始也被稱為徽班。
戲劇行當只要指人物類別,任何劇種都可以用,據記載在昆戲中行當已經分的很細了,只是京劇的行當更為簡化標准而已。
③ 我國主要的戲曲劇種有哪些
中國五大戲劇劇種有:京劇 、評劇、越劇、黃梅戲、豫劇。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近半個世紀以來,流布最廣泛,觀眾群最多的有五個劇種,即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稱為「五大劇種」。
(3)我國有哪些經濟劇種擴展閱讀
京劇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又稱「京戲」、「國劇」、「皮黃」,為中國戲曲劇種之首。如果從四大徽班進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發展史。
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演變成為京劇。
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畫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威猛的男人,別稱「大花臉」)、丑(男、女人皆有別稱「小花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評劇
評劇是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曾經被稱為第二大劇種,鼎盛時期除個別省份外幾 乎都有評劇院團(京津冀東三省河南廣西新疆青海內蒙雲南貴州重慶武漢江西山西山東陝西徽等)
評劇是中國戲曲劇種,俗稱蹦蹦戲、平腔梆子,落子戲 ,唐山落子,奉天落子,評劇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
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
豫劇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
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
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一說:是在當地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後與傳入河南的崑曲和秦腔等劇種相結合而成,二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三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
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豫劇流行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寧夏、青海、新疆等十幾個省區,是中國最有影響的戲曲之一。
越劇
越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形式,又稱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陝西、湖北等地,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據初步統計,約有280多個,業余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黃梅戲
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黃梅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
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安慶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黃梅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在民國10年
(1921年)出版的《宿松縣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參考資料
網路—戲曲劇種
④ 我國都有哪些劇種
1、桂劇
桂劇是廣西的主要劇種之一,廣西地方戲曲之一 。俗稱桂戲或桂班戲,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劇種,做工細膩貼切、生動活潑,藉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態傳情,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戲,也多是文做。
流行於廣西當地說北方話(官話)的地區,如桂林、柳州、河池、南寧等市說「官話」的城鄉,深受桂林人民的喜愛。桂劇是在清代嘉慶年間,湖南祁劇傳入桂林後,經過一段時期的語言變化,才漸演變為桂劇。
其存在歷史大概有二百年左右。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因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創作、改編、新編桂劇《梁紅玉》、《打金枝》、《斷橋》等,而成為中國十大戲曲劇種之一。
2、豫劇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在浙江各地也廣為流傳。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3、昆劇
昆劇是只採用崑腔這一單一聲腔演故事的劇種。一般而言,著重表達戲曲聲腔時用崑山腔,表達樂曲、尤其是脫離舞台的清唱時用崑曲,而將指表演藝術的戲曲劇種,則稱作昆劇。
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昆劇曾經有"崑山腔"(簡稱"崑腔")、"昆調"、"崑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種不同的名稱。昆劇的產生,不僅是崑腔自身發展的成熟標志,還是中國戲曲發展的成熟標志。
4、潮劇
潮劇,因形成於廣東潮汕地區而得名,俗稱「潮調」、「潮音戲」、「白字仔戲」,明末已在閩南的詔安、雲霄、平和、東山、漳浦、南靖等地廣為流傳,與梨園戲關系密切。
潮劇,中國十大劇種之一,廣東三大劇種之一種,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和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而享譽海內外。潮劇是上千年潮州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也是聯絡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間情誼的重要紐帶。
5、京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從全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脫穎而出,被稱為國劇。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之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基本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
(4)我國有哪些經濟劇種擴展閱讀:
劇種,即戲劇的種類。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尚有據可考的有275個劇種,如崑曲、京劇、豫劇、評劇、越劇、黃梅戲、粵劇等。其中「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依次為五大戲曲劇種。
越劇,是中國五大戲曲種類之一,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
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江南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據初步統計,約有280多個,業余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當為流傳最廣之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⑤ 除京劇外,我國還有什麼劇種(五種以上)
中國戲曲三鼎甲:京劇、豫劇、越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豫劇、越劇、評劇、黃梅戲。中國戲曲三鼎甲之首(京劇)《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鎖麟囊》、《玉堂春》、《四郎探母》等。中國戲曲三鼎甲之榜眼(豫劇)《宇宙鋒》、《梵王宮》、《穆桂英掛帥》、《花木蘭》、《朝陽溝》等。中國戲曲三鼎甲之探花(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祝福》、《孟麗君》、《紅樓夢》等。中國五大戲曲劇種(評劇)《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中國五大戲曲劇種(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