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一政治如何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從市場經濟的性質、特徵,市場的參與主體,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來回答。
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市場的這種性質就要求政府不能過多干預市場行為,約束政府權力在資源配置領域的過度擴張。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等一般特徵。這就要求完善法律制度,保護市場參與主體的平等地位,營造開放的、公平的市場環境。
從市場參與主體來看,講清楚企業和消費者參與市場經濟中的角色和行為規范,政府如何發揮作用。
政府幹預市場的手段,行政、法律、經濟手段如何靈活暈喲個干預市場?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什麼?政府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以上問題說清楚即可
Ⅱ 怎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首先必須讓市場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2)但市場調節又存在局限性,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等固有的弊端。所以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既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又需要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其中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以行政手段為輔。 |
Ⅲ 市場經濟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論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
摘要:市場經濟是一種作為基本調節方式的社會經濟制度形式,不能簡單地把它化約為經濟所有制形式,也不能把它誇大為社會的基本制度,因此,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於生產資料私有制或公有制,也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制度..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市場經濟平等交換中產生的不平等的產物,
關鍵詞溫家園論文: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產物
以往我們總是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物,以為是在資本主義打破了封建專制,建立了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基礎上,蘊生了以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為調節和配置手段的市場經濟,並進而激發了生產力的積極性和潛能,但實際並非如此。市場、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呈現為前因後果和在時間上前後相序的關系。市場經濟產生於市場的發展,而資本主義則發端於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和結果。
市場是一定地區內的各種商品或某一種商品的供給和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關系,因此,市場不僅僅是商品買賣的場所,而主要是勞動者之間通過彼此交換勞動產品而交換人的勞動本質的關系。市場與商品交換同時出現,據考證至少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不僅在原始社會和奴隸制社會就已經有了市場關系,而且經過逐步發展,市場的形式不斷更新,范圍不斷拓展,在封建制社會可以說市場已相當繁榮,在我們通常稱之為自給自足的封閉的封建制自然經濟結構中,市場遍及各處,它們就像這個自然經濟軀體中的無數的毛細血管一樣,推動著整個軀體的經濟循環。市場是勞動者們在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恰當的交換形式和手段,市場調節、促進著生產和消費的發展,可以說,經濟史概括地說也是一部市場史。
在市場交換關系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一種以市場調節為基本方式來發展國民經濟的經濟體制,其根本特徵是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來調節和分配生產要素,通過市場調節機制配置各種社會資源。市場經濟採取的是:信息及調節機制的橫向化,主要以市場對信息(最重要的是價格)進行橫向傳遞和接收,經濟主體自由取捨;決策機制的分權化,經濟主體在獲取市場信息的基礎上,自由決策,自擔風險,自享成果;財產機制的私有化,財產及利益邊界清晰;激勵機制的物質化,利益驅動,金錢刺激。市場經濟是一種作為基本調節方式的社會經濟制度形式,顯然。不能簡單地把它化約為經濟所有制形式。也不能把它誇大為社會的基本制度,因此,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於生產資料私有制或公有制,也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制度。
我們以往之所以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是因為,在歷史上,西歐的市場經濟發展產生出了資本主義。15世紀,在西歐城市市場中,不僅建立了密集的銷售網路,而且逐漸產生了國際商品交易會和證券交易所。例如,1579年至1621年,由熱那亞商人組織的貝桑松(Besanson)交易會,專司錢款和信貸交易,運作精細周密,貨幣已經開始跨國流動。擁有證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會是在歐洲誕生以市場調節為基本方式發展經濟的經濟體制即市場經濟的最重要基礎。商品交易會和證券交易所不僅擴大了市場的地域,而且使市場超越了低層次的直接交換,這樣,市場已經不只是經濟軀體中的毛細血管,而且成為動脈和靜脈了,市場從此日益發揮在經濟中生產與消費的調節和配置作用即市場經濟。從距今6000多年前至500多年前,不論是在奴隸制經濟,還是在封建制經濟中,雖然在某些市場交易活動中存在某一些平等交換的成分,但基本上都是以武力或特權佔有、配置資源的經濟體制,還不是以平等交換為一般的、普遍的資源配置方式的市場經濟體制。在距今大約500多年前的西歐,雖然仍是處於封建制度統治下,但在熱那亞、威尼斯、佛羅倫薩、巴黎、倫敦等城市中,卻在經濟領域中首先產生了市場經濟體制的萌芽,繼而誕生了市場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真正突顯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個人的利益和勞動受到肯定甚至張揚,極大地調動廣大社會勞動者為個人利益而奮斗的積極性,刺激和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同時,由於勞動者個人之間彼此先天能力和後天機遇的不同,又必然導致勞動者個人收益的差距,市場經濟等價交換的結果會是能力強者越來越富,能力弱者越來越窮,貧富兩極分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馬太效應,即效率越高的人,在競爭中就越居優勢地位,高效率者的效率也就會越來越高;相反,效率越低的人,在競爭中就越居劣勢地位,低效率者的效率也就會越來越低,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二者效率高低的差別會越來越大。因而,正是在市場經濟繁榮的基礎上,私有財產和資本不斷積聚和融合,產生了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產生於18世紀的產業革命之前。資本主義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和以剩餘價值最大化為目的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進而又經過產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以政治制度的形式加以確定下來。可見,資本主義並不是市場經濟,而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市場經濟平等交換中產生的不平等的產物。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作為調節方式應該是在生產與消費之間扮演一個自然的聯系和顯示供求關系的角色,即亞當斯密(Adam Smith)稱之為的無形的手,但資本主義產生後,在利潤最大化的驅動下,能帶來剩餘價值的資本成為主宰,市場事實上逐漸被資本操縱,被擁有資本特權的資產階級(資本家集團)操縱。建立在平等關系之上的市場交換導致了不平等的資本主義的建立,資本主義製造和利用壟斷,又不斷產生和加深著不平等的市場交換。
Ⅳ 怎樣發展市場經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經過30年的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國成功地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轉變,推動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道路」受到日益廣泛的關注。那麼,什麼是中國的經濟改
革模式?它的根本特徵和基本經驗是什麼?答案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中國經濟改革的模式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和主線
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核心
中國的經濟體制模式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徵和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和目標決定了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具體方式
Ⅳ 現在市場經濟發展趨勢如何
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09年我國政府有針對性地出台了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穩定出口等多項政策,一攬子計劃遏制了經濟快速下滑,穩定了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穩定回升。2010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經濟與自然和諧發展,工業化、現代化的逐步實現,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提供了堅定的基礎。 2010年,我國內需強勁恢復、貨幣信貸高增長,以及資源、能源價格體制進一步改革,都將形成重新推高物價的動能,但也存在一些抑制通脹的因素;當前,對房地產「泡沫化」的擔憂與日俱增。房價上漲較快,投資、投機往往大於消費,虛擬資產的特徵就會明顯突出;全面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存在較大困難,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場機制,加快提升技術進步貢獻率。 市場預測的內容十分廣泛豐富,從宏觀到微觀,二者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具體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預測市場容量及變化。市場商品容量是指有一定貨幣支付能力的需求總量。市場容量及其變化預測可分為生產資料市場預測和消費資料市場預測。生產資料市場容量預測是通過對國民經濟發展方向、發展重點的研究,綜合分析預測期內行業生產技術、產品結構的調整,預測工業品的需求結構、數量及其變化趨勢。消費資料市場容量預測重點有以下三個方面: (1)消費者購買力預測。預測消費者購買力要做好兩個預測:第一,人口數量及變化預測。人口的數量及其發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消費者的消費水平。第二,消費者貨幣收入和支出的預測。 (2)預測購買力投向。消費者收入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消費結構,即消費者的生活消費支出中商品性消費支出與非商品性消費支出的比例。消費結構規律是收入水平越高,非商品性消費支出會增大,如娛樂、消遣、勞務費用支出增加,在商品性支出中,用於飲食費用支出的比重大大降低。另外還必須充分考慮消費心理對購買力投向的影響。 (3)預測商品需求的變化及其發展趨勢。根據消費者購買力總量和購買力的投向,預測各種商品需求的數量、花色、品種、規格、質量等等。 2.預測市場價格的變化。企業生產中投入品的價格和產品的銷售價格直接關繫到企業盈利水平。在商品價格的預測中,要充分研究勞動生產率、生產成本、利潤的變化,市場供求關系的發展趨勢,貨幣價值和貨幣流通量變化以及國家經濟政策對商品價格的影響。 3.預測生產發展及其變化趨勢。對生產發展及其變化趨勢的預測,這是對市場中商品供給量及其變化趨勢的預測。 編輯本段市場預測方法 市場預測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時間序列預測法 在市場預測中,經常遇到一系列依時間變化的經濟指標值,如企業某產品按年(季)的銷售量、消費者歷年收入、購買力增長統計值等,這些按時間先後排列起來的一組數據稱為時間序列。依時間序列進行預測的方法稱為時間序列預測 二、回歸預測法 1.「回歸」的含義。回歸是指用於分析、研究一個變數(因變數)與一個或幾個其它變數(自變數)之間的依存關 系,其目的在於根據一組已知的自變數數據值,來估計或預測因變數的總體均值。在經濟預測中,人們把預測對象(經濟指標)作為因變數,把那些與預測對象密切相關的影響因素作為自變數。根據二者的歷史和現在的 統計資料,建立回歸模型,經過統計檢驗後用於預測。回歸預測有一個自變數的一元回歸預測和多個自變數的多元回歸預測,這里僅討論一元線性回歸預測法。 2.回歸分析的基本條件。應用一組已知的自變數數據去估計、預測一個因變數之值時,這兩種變數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第一,統計相關關系。統計相關關系是一種不確定的函數關系,即一種因變數(預測變數)的數值與一個或多個自變數的數值明顯相關但卻不能精確且不能唯一確定的函數關系,其中的變數都是隨機變數。經濟現象中這種相關關系是大量存在的。例如糧食畝產量y與施肥量x之間的關系,二者明顯相關但不存在嚴格的函數關系,畝產量不僅與施肥量有關,還與土壤、降雨量、氣溫等多種因素有關,這樣畝產量y存在著隨機性。 第二,因果關系。如果一個或幾個自變數x變化時,按照一定規律影響另一變數y,而y的變化不能影響x,即x的變化是y變化的原因,而不是相反,則稱x與y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反映因果關系的模型稱為回歸模型。 另一種分類市場預測的分類方法般可以分為定性預測和定量預測兩大類。對於企業營銷管理人員來說,應該了解和掌握的企業預測方法主要有: (1)定性預測法 定性預測法也稱為直觀判斷法,是市場預測中經常使用的方法。定性預測主要依靠預測人員所掌握的信息、經驗和綜合判斷能力,預測市場未來的狀況和發展趨勢。這類預測方法簡單易行,特別適用於那些難以獲取全面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問題。因此,定性預測方法在市場預測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定性預測方法又包括:專家會議法,德爾菲法,銷售人員意見匯集法,顧客需求意向調查法。 (2)定量預測法 定量預測是利用比較完備的歷史資料,運用數學模型和計量方法,來預測未來的市場需求。定量預測基本上分為兩類,一類是時間序列模式,另一類是因果關系模式。 http://..com/browse/?lm=6
Ⅵ 建設什麼樣的市場經濟,怎樣完善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簡單地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市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市場上從事各種交易活動的當事人,稱為市場主體。
市場主體以買者、賣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活動中不僅有買賣雙方的關系,還會有買方之間、賣方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考慮政府的作用,市場經濟體系中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公眾(消費者),一個是企業(廠商)。兩個部門的相互關系,可以說明市場供求的一般原理。[1]
中文名
市場經濟
外文名
Market Economy
別稱
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
應用學科
經濟學
適用領域范圍
社會科學
快速
導航
基本模式
模式分類
原因
問題
影響
局限性
理論
功過
危機
職能
特徵
法律漏洞
總結
背景
在世界歷史上,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變,是從西歐開始的。從14世紀到15世紀,歐洲遇到了空前嚴重的危機,接連不斷的飢荒、瘟疫和戰爭使整個歐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幾乎完全停滯,與當時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的繁榮形成強烈的反差與對照,使不少歐洲人冒險探索前往東方的航線。
1492年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到達美洲,歐洲列強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大規模的殖民侵略活動,世界市場急劇擴大,刺激英國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大量農田被強行改為牧場,大量農民被迫離土離鄉,進入手工業工場,充當雇傭工人,史稱「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又名「羊吃人運動」。
1640年英國爆發了革命,到1688年,經過長期斗爭,歷經三次反復,終於確立了君主立憲政權。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技術革命,實現了機器大生產。隨後,歐美等主要國家都相繼完成了工業技術革命。亞洲的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也迅速完成了工業化。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國家相繼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整個20世紀,西方各國經濟的壟斷程度越來越高,到了21世紀,幾乎各行各業都形成了一些規模巨大的壟斷公司,寡頭壟斷已經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市場結構。
20世紀上半期,列強為爭奪勢力范圍,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西方世界的頭號強國。
戰後至今60多年間,世界經濟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來說,歐洲和北美絕大多數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已經步入成熟的市場經濟階段。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依然處於傳統小農經濟階段向現代市場經濟過渡中,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歐美日發達國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大陸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小農經濟國家,只有微不足道的少量零星工業生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先從1949年到1952年在短短三年內,迅速恢復了戰爭創傷,然後從1953年開始到1970年代,排除重重阻力,克服種種困難,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走計劃經濟道路,初步完成了工業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改革開放,於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了21世紀,已經基本上建立了市場經濟體系,步入了市場經濟國家行列。但總體市場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該如何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傳統的計劃經濟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根本的區別,前者起基礎性作用,即主要調節者作用;後者則不起作用或只起很小的作用。而在傳統計劃經濟中,價值規律不起調節作用,調節社會生產和流通的,是國家的指令性計劃.我國之所以實行改革開放,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就是因為原來實行的計劃經濟在20世紀50年代發揮了一段積極作用以後,其弊端日顯突出,效率低,缺乏活力,貨不對路,致使我們與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差距拉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很慢。與此不同,從1979年改革開放到現在,在市場化改革的有力推動下,我國經濟發展加速,25年間年均增速達9.4%,處於世界前列,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均GDP到去年超過1000美元,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這表明,用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能進一步解放社會生產力,能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資源,取得更為豐碩的發展成果。
Ⅷ 如何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這一改革已經進入攻堅階段,我們必須堅定信心,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快改革步伐。 確定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是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獲得的科學結論,是改革開放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一個較長時期,我國實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起過重要作用。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經濟聯系的愈益復雜,這一體制統得過多過死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阻礙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種情況迫使我們進行改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從農村到城市的不斷深入,鄧小平深刻分析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總結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明確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特別是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對社會主義可不可以搞市場經濟的問題,作了透徹、精闢的總回答,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就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黨的十四大明確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實踐證明,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進入社會主義以後,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這也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我們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黨的十五大對這幾年探索的實踐和理論成果進行了全面總結,回答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鮮明地指出要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 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實踐,既有效地發揮了市場經濟的優勢,又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社會全面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不斷推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十四大以來,大力推進財政、稅收、金融、外貿、外匯、計劃、投資、價格、流通、住房和社會保障等體制改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宏觀調控體系的框架初步建立。在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下,我國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七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增長速度居世界第一位,並成功地抑制了一度出現的通貨膨脹;一九九七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772億元,是一九九二年26638億元的2.8倍;一九九七年國家外匯儲備達到1399億美元,是一九九二年194億美元的7.2倍,居世界第二位;外貿年進出口總額達到3251億美元,比一九九二年的1655億美元將近翻了一番。與此同時,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可喜成績,宣傳輿論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實踐已經證明並將進一步證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通往富裕和繁榮的必由之路。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必須充分認識這場根本性變革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結合在一起的,這就要解決如何把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公有制很好地結合起來、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很好地結合起來、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很好地結合起來等復雜課題。由於我國尚處在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體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各類經濟活動主體也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由於市場有其自身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處理不當,它的消極方面也會反映出來。因此,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經過一二百年的發展才逐步建立完善。我們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進行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才十多年,從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才幾年,在建立這一體制的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一些問題和困難,難以完全避免;完善這一體制,更加任重道遠。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到二OOO年,初步建立起這一新經濟體制;到二O一O年,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二O二O年,這一新經濟體制更加成熟、定型。我們堅信,在黨和政府堅強有力的領導下,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的許多問題和困難將會在深化改革中得到妥善處理和解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一定能在我們長期不懈的奮斗中實現。
Ⅸ 經濟到底如何發展
誰說的啊 經濟的增長是創造出來的物品的增長 是GDP的增長 二樓的說的經濟學研究的是配置稀缺資源這個沒錯 但你配置它幹嘛 當然是要更有效率地生產 你說經濟沒有增長那如何解釋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 不要說和唐宋時比了 就是在10年前 家有電腦的坐在這上網的也是少數呀
一國生活的水平取決於它所生產的物品和勞務 那兩個人並不是把貨幣換來換去 而是在生產交換物品和勞務 就是創造國內生產總值GDP GDP越高生活水平越好 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勞動創造了價值
貨幣只是一般等價物 國家印刷的 沒有國家的法律規定貨幣只是廢紙一張
所以你要理解經濟的增長是因為生產創造出來的東西多了
要區分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范疇。。。考察現金的流動是在家庭和企業之間循環的 家庭向企業提供勞動力 企業向家庭支付工資 共同生產了物品 然後這些物品又被企業賣給家庭 家庭向企業支付貨幣購買物品
要注意的一點是企業也是由家庭組成創立的 市場上無數個企業和家庭共同生產了物品構成了整體宏觀經濟 用來交換的錢的總量是不變的 但是家庭和企業生產的物品多了 這種情況下一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物品多了 也就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不足 通貨緊縮 所以國家有必要每年根據多生產的物品(GDP)增發相應的貨幣 (當然要准確衡量GDP是不可能的,一不小心發多了就通膨了^-^ 不過現實的經濟比我說的復雜多了,通膨的原因沒那麼簡單)
所以說我們的社會是個專業化分工的社會 在自然經濟的時代每個家庭都是自給自足一個家庭要生產供整個家庭要用的全部物品:食物,衣服。。。但形成企業分工合作後,有的人專門生產食物有的人專門生產衣服 這樣比所有的物品都由自己生產的效率要高 創造的GDP就更多 當然這些多生產出來的就以貨幣這種一般等價物的形式來交換 大家的生活也就更好了。。
至於一樓理解的那個分工合作的觀點沒錯 但是空出來的人並沒有去挖黃金 現在大部分國家都廢除金本位了 也就是說在以前你拿多少單位的貨幣到國庫去可以兌換多少單位貨幣 但是現在貨幣就是法定貨幣國家不讓你兌換了 為什麼呢 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進行宏觀調控 他想印多少貨幣就可以印多少了這樣可以實行貨幣政策控制通貨膨脹和緊縮 這在金本位的制度下是不可能的
本來國家大部分的人都是從事農業的但因為分工只要一小部分人就可以養活全國人口 那麼空出來的這些人到哪去了呢 就是到第三產業服務業去了 所以在發達國家的第一產業比重是很小的第三產業的比重是很大的 這就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呀~~~
你說的 人人都有很多存摺,但卻沒有足夠的黃金來提取 應該改成沒有足夠的物品來提取 這樣才是通貨膨脹的真正原因~^-^
Ⅹ 如何更好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不斷改革完善現有經濟體制,廣泛、深入地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充分借鑒世界上的發展經驗,吸取教訓,逐步建立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經濟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