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時代背景
「十四五」時期,我國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度調整期、百年未遇之大疫情持續影響期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 歷史 交匯期,這三個百年大局相互疊加、交互作用,塑造了新時期我國經濟 社會 發展錯綜復雜的時代背景。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當前,全球政治經濟秩序加速變革,大國關系發生轉折性變化,新一輪 科技 革命和產業變革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 社會 結構和生活方式,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一是全球秩序加速變革。隨著經濟實力的變化,國際體系與世界力量對比的「東升西降」「新升老降」的趨勢明顯。1648年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確立的以主權國家為中心並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已維持將近四百年,在當今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國際格局多極化加速發展的趨勢下將面臨更多的挑戰。自近代以來,世界權力首次開始向非西方世界轉移擴散,一大批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世界經濟中心向亞太轉移。百年來西方國家主導國際政治的情況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美國與盟國關系跌入二戰之後低點,國家利益至上取代意識形態的趨勢上升,越來越多的美國盟國正試圖走上戰略自主道路。新型全球政治經濟秩序正在加速形成。
二是大國關系尤其是中美關系出現轉折性變化。美國對中國遏制逐漸升級,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國經濟總量同美國日趨接近。2019年,中國GDP接近美國的67%,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美國。從 歷史 上看,GDP超過美國60%是一道紅線,蘇聯和日本GDP超過美國60%後,美國都加大了遏制力度,這與追趕者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或是否「韜光養晦」並無直接關系。同時,2008年以來,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受金融危機影響,經濟減速、政治動盪、 社會 撕裂更趨明顯,民族宗教問題頻發,美國還可能選擇向外轉移矛盾,中國將面臨政治、經濟、外交、輿論以至於軍事等多方面前所未有的壓力。
三是科學技術推動生產方式、 社會 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生產力變革,推動生產關系、 社會 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信息傳輸技術的進步、范圍的擴大,讓 社會 分工更為靈活。非國家行為體尤其是巨型高 科技 跨國公司異軍突起,在全球生產組織中發揮重要作用。人工智慧等突飛猛進,深刻重塑人類 社會 的生產生活方式。我國作為後發國家和人口大國,在信息技術發展上具有獨特技術代際跨越和市場規模優勢,尤其是在部分新興領域已經站在了前沿。信息技術的發展,使許多我們過去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成為現實,使體制機制有了更多的創新空間。
百年未遇之大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 社會 運行造成巨大沖擊,並將加劇全球變局,疫情防控效果也成為檢驗各國治理成效的重要標尺,對全球治理帶來重要影響。
從 歷史 上看,世界上曾經數次發生席捲全球的傳染病疫情,對經濟 社會 的沖擊類似於重大自然災害、戰爭和金融危機,經濟 社會 發展格局都因之發生了重大的調整。公元1348年至1440年前後,黑死病(鼠疫)席捲歐洲,對歐洲產生了巨大沖擊。歐洲人口下降近50%,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生產力水平急劇下滑,經濟遭受重大損失。同時,由於勞動力短缺,勞動力價值上升,耕地使用范圍大大增加,進而促進了歐洲市場化進程,推動了新興 科技 的普及,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引發了包括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醫學革命等一系列深遠變化。1918年的大流感是20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疫情,全球約有5億人(占當時全球人口的1/3)感染,據不同口徑統計,死亡人數約2500萬人至1億人,其中美國死亡約68萬人。由於大流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時結束,因此疫情後的恢復措施同戰後經濟恢復措施相互疊加,進而推動全球經濟重回新一輪繁榮。
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看,目前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控制,除中國外其他主要經濟體防控疫情壓力仍然很大,全球存在發生新一輪疫情的可能。有專家表示,在疫苗和有效治療方案出現之前,人類將與病毒共存,而疫苗的研製至少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因此,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在今明兩年難以消除,甚至將持續至202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多個機構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出現大幅下降,全球貿易投資等將遭受巨大沖擊。同時,疫情也推動全球產業組織形式、產業鏈布局、全球治理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全球化進程、全球政治經濟秩序、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將因疫情影響而加速。
百年發展目標「轉段」
從更長期的坐標系看「十四五」,我們正處於從第一個百年目標向第二個百年目標「轉段」的交匯期,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抓住機遇,化危為機,將進一步提高發展的主動權,為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實現奠定更加扎實的基礎,為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有利條件。
從 社會 生產力來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全面升級。全面小康實現後,隨著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老齡化、城鎮化、信息化、國際化的發展,人民需求結構全面升級。二孩政策、老齡化導致居民對優質公共服務需求增加。物質生活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互聯網和全球信息流通、「改革開放一代」成為 社會 中堅,對 社會 公平正義和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提升。但同時,我國經濟的供給側還不適應人民的新需要。過去一度依賴勞動力、資本、資源和外部市場擴張支撐的增長方式面臨拐點,資源和環境約束觸及底線,對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的依賴導致房價過高,過度依賴模仿和技術引進導致自主創新缺乏後勁,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以及公平可及性仍然不高。在40餘年的高度壓縮式追趕以後,需要根據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的需要。
從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來看,改革開放後的高速發展積累了一些矛盾,如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擴大、生態環境破壞、公共服務不足、腐敗問題滋生等。這些矛盾和問題,有的是特定國情和發展階段下難以避免的,有的則是我們在 探索 過程中走的彎路。在新的 歷史 階段,需要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持續推進一系列重點領域改革, 探索 如何更好地彌補市場失靈、改善 社會 公平、優化公共服務,構建高效能、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總之,同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發展相比,今後一個階段我國發展的條件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條件、新問題、新任務決定了在新階段我國發展的目標、方法和戰略都需要進行深刻調整。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
作者:■陳昌盛許偉蘭宗敏江宇
② 當前的 宏觀經濟政策及其經濟背景是什麼
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已經發生實質性變化的背景下,立足於當前中國的基本國情,權衡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我們仍應將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首要任務。濟學理論為基礎,分析了我國近期物價不斷上漲的原因和宏觀經濟背景,在正確看待目前物價形勢的同時來對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有一個全面認識,
宏觀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國上半年各項經濟指標總體運行狀況較好,經過努力,全年經濟增長的目標也會如期實現。但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社會總供給結構性過剩的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經濟發展和需求增長的內在動力仍然不足。目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3個方面:
1、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政府行為,市場機制的內在推動力不足。
2、外貿進出口呈減速趨勢,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
3、通貨緊縮的狀況沒有大的改變,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4、加大對出口企業和產品的支持力度,促進出口快速增長。應進一步調動出口企業的積極性,採取有力的短期措施刺激出口的增長,尤其對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傳統勞動密集型大宗商品的出口應實行特殊的出口鼓勵政策,不僅要加大出口退稅的額度、加快出口退稅的進度,同時應加大對出口信貸的支持。
5、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目前農民收入增幅連年下降、農村消費增長緩慢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因此,採取有力措施穩定農產品價格是穩定農村收入的當務之急和權宜之計。
即便經濟下滑趨勢已經有所顯露,即便當前宏觀調控的著力點之一在於增加政策的刺激力度,其擴張性操作也必須著眼於「精細化」——在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尋求平衡。換言之,決不能出於穩增長的需要而重蹈犧牲調結構目標的覆轍。
③ 」十四五規劃」的經濟發展背景是什麼
在過去的十年中深度參與國內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不難發現國內發展面臨諸多待調整的板塊,經濟高速增長背後的隱患逐漸浮出水面,新千禧一代的從信息化的時代成長起來,其世界觀、價值觀都有了較大的變化,對於經濟、社會、發展也有新的認知,十四五期間的發展必須強化對國內新氣象的重視,充分重視積壓問題的解決,強調新動力的構建,轉變並適應政府的新角色,關注並做好新市場的引導,注重新媒體新渠道的應用。
十四五的五年,必將是國內經濟、格局、發展重塑的五年,必然會涌現出一批黑馬,有一批城市、地區發展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④ 新中國經濟建設展開的歷史背景
經濟上:中國當時一窮二白,農業落後,工業幾乎空白,更別說服務業了
政治上:綜合國力競爭是國家競爭的主要方面,當時西方列強對中國展開孤立經濟封鎖,讓中國面臨極其困難的政治局面
意識形態上:美國污衊新生政權
這就是當時社會的經濟建設的歷史背景。
⑤ 國際經濟的背景
經濟全球化是國際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極大的推進了國際間的經濟往來。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可從三方面理解: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⑥ 凱恩斯定律提出的社會經濟背景是什麼
凱恩斯定律提出的社會經濟背景是靠自由機制是無法保證經濟穩定增長,達到充分就業。
凱恩斯認為,僅靠自由機制是無法保證經濟穩定增長,達到充分就業的,必須加強國家干預。據此他提出,在需求出現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時,應當由政府採取措施來刺激需求,而總需求隨著投資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費也將增加,經濟就可以穩定地增長,以至達到充分就業,使生產增加。這一論點被凱恩斯的追隨者們奉為定律,因此叫凱恩斯定律。
(6)經濟的背景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有成語「南轅北轍」、「殊途同歸」。仔細品味,卻發現凱恩斯定律卻原來於薩伊定律同出一源,基於時間前後,更貼切的說法是,凱恩斯定律是以薩伊定律為基礎的。但是,構成經濟學的需求是有限的,交換中只承認有效的支付不承認空頭支票。
凱恩斯認為,造成人們在一定條件下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此即第一個心理規律,它是指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人們的消費是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而不斷增加的,但消費增加的速度卻總是追不上收入增加的速度。因而在經濟發展的某一時候就會出現嚴重的消費需求不足,成為造成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為此就要設法刺激消費,提高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
⑦ 二戰前的全球經濟背景是什麼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
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國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一戰後,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戰敗國的嚴懲和限制,暗中加緊恢復國力;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制也充滿怨恨,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新的角逐,准備向中國侵略擴張。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徵就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范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
在亞洲,日本經過精心策劃,於1931年用嫁禍於人的手法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緊接著佔領了中國的東北。 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成為亞洲反法西斯的主戰場。由於侵華戰爭曠日持久而未達到預期的結果,日本決定利用歐洲列強無暇東顧奪取其在遠東的利益。
在歐洲,德國從1933年希特勒獲得獨裁權力後瘋狂進行擴軍備戰。1936年德國進兵萊茵河軍事區,並夥同義大利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1938年至1939年德國先後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義大利吞並了衣索比亞,1939年又佔領阿爾巴尼亞。
1937年,德、意、日三個法西斯政權國家結成政治軍事同盟,即三國軸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企圖通過局部的讓步和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來維護和鞏固本國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圖把戰火引向蘇聯。1939年9月1日,德軍用閃電戰的方式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被迫倉促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⑧ 新中國經濟建設展開的歷史背景
1.政治上,新中國剛剛成立取得新民主主義的勝利;
2.經濟上,百廢待興、生產力落後(農業經濟仍為主導地位);
3.國內形式上,各種反動勢力危害新生政權,局勢動盪不安;
4.國際形式上,美蘇爭霸兩極格局形成,以及蘇聯的經濟援助;
5.外部條件,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獲得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⑨ 什麼是新經濟政策它的經濟背景是什麼
經濟的發展應該跟得上社會的發展,所以說經濟政策也要進行改革。所以蘇俄在發展的過程中就進行了很多次的經濟改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又被稱為蘇俄經濟政策是縮,在1921年3月開始實施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這個政策的經濟背景是比較復雜的,那個時候十月革命剛剛結束,蘇維埃俄國內憂外患,並且經濟非常的蕭條。那個時候是新的經濟政策是戰時共產主義,在戰爭結束之後,列寧充分考慮到現實的需求,在1921年3月開始實施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也就是新經濟政策。
總結
這個政策對於國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讓蘇維埃國煥發出了新的活力為,其他的國家的經濟發展奠定了經驗基礎,歷史價值非常突出。
⑩ 什麼是背景經濟
國內外的經濟背景,近些年來,由於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居民財富呈現爆炸性的增加,。
具體一點行不,目前背景也就是經濟全球化下的均富貴背景,裡面板塊很多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