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 是經互會
經濟互助委員會(俄語: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簡稱:СЭВ,英語:The 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簡稱:Comecon),簡稱經互會,是由前蘇聯組織建立的一個由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政治經濟合作組織。
經互會是一個相當於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共同體,總部設在莫斯科。是繼承莫洛托夫計劃後的經濟合作計劃。1991年6月28日,該組織在布達佩斯正式宣布解散。
(1)什麼叫經濟互助委員會擴展閱讀:
發展
經互會和「馬歇爾計劃」在歐洲的分布
經互會和「馬歇爾計劃」在歐洲的分布
1949年2月,阿爾巴尼亞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
1949年4月,在莫斯科召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第1屆會議,規定經互會的宗旨是在東歐人民民主國家和蘇聯之間「建立密切的經濟聯系」。
1950年9月,民主德國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
1954年,經濟互助委員會召開第4屆會議,提出經互會的宗旨是「建立經濟合作和協調國民經濟計劃」,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會議上提出,經互會成員國實行生產專業化和協作以後,成員國對此採取了相應措施。
1959年5月,經濟互助委員會第15屆會議通過《經濟互助委員會章程》,把經互會的宗旨、原則和職能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章程規定,經互會的主要目的是在「國際分工」的原則基礎上發展「全面的經濟合作」。
1956~1961年,中國以觀察員的身份列席經濟互助委員會的例行會議。
Ⅱ 蘇聯1949年建立什麼經濟組織
蘇聯建立的經濟組織是 「經濟互助委員會」 (The 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Comecon)(簡稱「經互會」)
二戰結束後,蘇聯領導人的斯大林認為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會嚴重威脅到蘇聯對於東歐的控制,不久,蘇聯就出爐了著名的「莫洛托夫計劃」(Molotov Plan)。該計劃主要包括了蘇聯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援助以及發展東歐國家對蘇聯的貿易,並以當時蘇聯外長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的名字來命名。「莫洛托夫計劃」也就是後來經濟互助委員會的雛形。
1949年1月5日至8日,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6國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過會議磋商後,宣布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員國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創始國)
波蘭人民共和國(創始國)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創始國)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創始國)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創始國)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創始國)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1949年2月加入,1961年12月停止參與活動,1987年正式退出)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50年9月加入)
蒙古人民共和國(1962年加入)
古巴共和國(1972年加入)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78年加入)
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咨詢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64年9月加入)
經濟互助委員會的觀察員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6年加入,1961年停止列席會議)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1964年加入)
阿富汗共和國(1964年加入)
安哥拉人民共和國(1964年加入)
衣索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1964年加入)
莫三比克人民共和國(1964年加入)
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1964年加入)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64年加入,1979年停止列席會議)
尼加拉瓜共和國 (1973年加入)
Ⅲ 經濟互助委員會的主要職責
包括相互商討經濟政策和協調國民經濟計劃。從1956~1960年五年計劃開始,協調了6個五年計劃,1982年著手協調1986~1990年五年計劃。
從1966~1970年五年計劃起,把各國先訂計劃後協調改為先協調後由各國訂計劃。為適應科技革命新形勢,還加強對遠景規劃的協調。 促進經濟一體化的主要途徑,始於1955年。
1971年通過《綜合綱要》後顯著擴大。
截至1985年,成員國之間共簽訂1000多項雙邊和150多項多邊生產專業化與協作的協定和合同。 成員國間除簽訂雙邊年度貿易協定外還簽訂雙邊長期貿易協定。
1964年起,成員國之間使用轉賬盧布進行貿易結算,但不以貨幣形式出現,貿易順差只能取得相應數量的商品作為抵償。
成員國之間的相互貿易額1983年已達2853億盧布,比1950年增長32倍。各成員國對外貿易額的58%以上是在經互會范圍內進行的。對蘇貿易在經互會其他成員國外貿中佔有很大比重。 主要形式有協商科技政策、協調科技發展計劃、進行共同研究、交流情報和資料、相互提供技術援助等。
為此設立了眾多科技協調中心和專門委員會,各成員國參加合作的科研機構約3000多個,合作的科研課題涉及國民經濟所有重要部門。
Ⅳ 經濟互助委員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
經互會起初被確定為歐洲地區的組織,1962年對章程作了修改,規定非歐洲國家也可以加入。到80年代,經互會共有10個成員國:蘇、保、匈、波、羅、捷、民主德國、蒙古、古巴、越南。阿爾巴尼亞於1949年2月參加,1961年12月起停止參加經互會的一切活動。此外,還有一些國家的代表以觀察員身份出席經互會的一些會議。
經互會的主要機構有:經互會會議,為最高權力機構,執行委員會,為執行和管理機構,合作委員會,受執委會領導,現已設立計劃工作、科學技術和物資技術供應等合作委員會。
經互會的合作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初期主要是進行貿易,50年代中期以後,通過協調國民經濟計劃擴大到生產領域的合作,推動生產的「國際分工」;70年代以後,主要合作形式為實行「經濟一體化」。
國民經濟計劃的協調是經互會的重要活動方式。1954年經互會第四次會議決定,開始對各成員國的五年計劃進行協調。1971年經互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了《社會主義經濟一體化的綜合綱領》。它進一步規定:對經濟政策進行磋商;編制對經濟、科技的預測,協調長遠經濟規劃;改進對五年計劃的協調工作等。1984年6月舉行的經互會最高級會議上又規定,首先協調各國在社會主義國際分工中實行專業化的基本方向,增加最重要商品相互供應的措施等。
生產專業化與協作開始於1955年,到1985年已簽訂多邊生產專業化和協作的協定有150項,雙邊專業合作協定達1000多項。
科技合作是經互會活動的主要方面,形式是協調科技政策和科技研究工作。經互會科學技術合作委員會在70年代制訂了關於各成員國在1980~1990年的科技合作基本方針,共涉及182個科技問題。1985年12月,經互會第四十一次(非常)會議討論並通過了《2000年前經互會國家長期科技合作綜合綱要》,規定在2000年前,經互會國家要在國民經濟電子化、綜合自動化、原子能動力、新材料新工藝、生物工程五個最先進的科技領域有個突破性的發展,並確定92個科研課題。目前共有1500多個科研組參加完成《綱要》的工作,已聯合研製出近400種現代化的新產品。
在對外貿易方面,經互會成員國之間除簽訂雙邊年度貿易協定外,還簽訂長期貿易協定。各成員國的生產合作和其他經濟聯系是通過貿易渠道結算的。隨著相互合作的發展,相互貿易額有較大增長,1950年約45億盧布,到1983年達1660億盧布,比1950年增長36倍。貿易結算通過「集體外匯」即轉賬盧布進行。每個轉賬盧布的價值為0.987412克黃金,但不以貨幣形式出現。
Ⅳ 馬歇爾計劃蘇聯採取什麼措施
1、經濟方面:
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經濟互助委員會是一個相當於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社會主義陣營經濟共同體,是繼承「莫洛托夫計劃」後的經濟合作計劃。經濟互助委員會於1949年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官方出版物有《經濟互助委員會成員國經濟合作》(月刊),《經濟互助委員會成員國統計年鑒》。
2、軍事方面:
成立華約華沙條約組織是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1955年西德加入北約後,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簽署了《華沙公約》,全稱《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又稱蘇東條約)。
該條約由原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華約組織;在亞洲方面,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之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是華約組織觀察員國。
(5)什麼叫經濟互助委員會擴展閱讀:
馬歇爾計劃的主要內容
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國(後文將提到馬歇爾計劃理論上包括了整個德國,而並非僅是聯邦德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餘年時間里,整個西歐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這與馬歇爾計劃不無關系。
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於西歐各國之間的關稅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並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
近年來,史學家又開始注意對於馬歇爾計劃的深層動機及影響的研究。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馬歇爾計劃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實應歸功於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這一政策下市場對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而當下也有某種意見認為,美國施行該計劃的本意是為了通過援助使歐洲經濟恢復,並使之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時,也可使美國更方便地控制和佔領歐洲市場。
但事實上,歐洲經濟後來的發展趨勢,並未使其成為美國的附庸,反而通過一體化等途徑,成為了世界經濟舞台上可以和美國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在美國國內也有不少批評意見,認為馬歇爾計劃開了使用本國納稅人金錢援助他國的先例。
Ⅵ 關於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涵義,目的已經消極影響是什麼
積極影響:經互會成立以來,對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椎動作用,各成員國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對經互會成員國之間的經濟交流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消極影響:經互會的經濟體制實際上是蘇聯經濟模式的擴大,在蘇聯的控制之下,實行「全面的經濟合作」和「專業化與協作」,大力推行「經濟一體化,使其它各成員國的經濟不能獨立自主的發展,而同蘇聯的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因而在客觀上加強了蘇聯對其他成員國的經濟控制,削弱了其社會主義成員國的經濟獨立性。
Ⅶ 蘇聯幫助東歐國家克服戰後經濟困難的組織是什麼
蘇聯幫助東歐國家克服戰後經濟困難的組織是(經濟互助委員會)。
經濟互助委員會(俄語: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簡稱:СЭВ),簡稱經互會,是由前蘇聯組織建立的一個由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政治經濟合作組織。
經互會於1949年1月5日至8日,由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6國代表在莫斯科通過會議磋商後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1991年6月28日,該組織在布達佩斯正式宣布解散。
Ⅷ 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宗旨是什麼
經互會的宗旨是:通過聯合和協調委員會各成員國的力量,促使這些國家國民經濟的有計劃發展,加速其經濟和技術進步,並提高工業不發達的國家的工業化水平,促進各成員國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和人民生活福利的不斷增進。
Ⅸ 經濟互助委員會的主要活動
成立初期
經濟互助委員會成立時,宣布其任務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進行經濟互助、技術合作、交流經驗。初期活動主要在流通領域,
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50年代中期擴大到生產領域。
1954年3月,赫魯曉夫在經互會第4次會議上提出成員國實行生產專業化和協作以後,對此採取了相應措施。經濟互助委員會通過協調國民經濟計劃擴大到生產領域的合作,並由雙邊關系擴大到多邊經濟關系。
1959年5月第11次會議通過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章程》。
20世紀60年代
1962年6月,經互會成員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通過了《社會主義國際分工的基本原則(草案)》,開始確立經互會的現行體制。
章程確認經互會的宗旨是「通過聯合和協調各成員國的力量,促進這些國家國民經濟有計劃地發展。
1963年經互會成立「國際經濟合作銀行」,其目的是建立一種轉賬盧布,使經互會各國間的貿易可以用轉賬盧布進行多邊結算,以促進多邊貿易的發展,盡管蘇聯一直宣稱,「轉賬盧布能夠執行國際貨幣的一切職能」,「它是世界上最穩定最可靠的貨幣」。但這種轉賬盧布實際上並不是貨幣,不能在市場上流通,只是作為一種統一的計算單位,用來換算各國之間外貿的盈虧,記在銀行的賬面上。在蘇聯的大力推動下,1969年4月經互會第23次特別會議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一體化」方針。
20世紀70年代
1971年7月第25次會議通過了《經互會成員國進一步加深與完善合作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一體化綜合綱要》,規定在15~20年內分階段實現生產、科技、外貿和貨幣金融的「一體化」。經互會成立了「計劃合作委員會」,專門負責協調各國計劃。同年建立國際投資銀行。
20世紀80年代
1984年6月經互會最高級經濟會議通過《關於進一步發展和加強經互會成員國經濟合作與科技合作基本方針的聲明》等文件。同年6月和10月經互會第38次和第39次會議通過貫徹實施最高級經濟會議的措施。
1985年5月舉行成員國主管經濟的黨中央書記會議,指出集體制訂到2000年科技進步綜合綱要的重要性,強調進一步加強成員國技術、經濟的「獨立性」。同年6月舉行的經互會第40次會議,討論了經互會國家的經濟形勢,尤其是科技合作等問題。同年12月經互會第41次會議通過了《到2000年經互會成員國科技進步綜合綱要》。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經互會發展各成員國企業和科研組織之間的之間聯系並建立合營企業,直到其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