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縣域經濟指標怎麼算

縣域經濟指標怎麼算

發布時間:2022-12-11 06:32:33

A. 2010陝西縣域經濟排名

陝西省政府辦公廳昨日召開表彰大會,對2010年度陝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先進縣進行表彰,府谷縣、神木縣、靖邊縣等10個縣成為陝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10強縣,其中我市高陵縣排名第5。

十強縣陝北佔了7個

經對83個縣(市)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等31項指標進行綜合監測和排位,去年名列前10位的縣(市)依次是:府谷縣、神木縣、靖邊縣、吳起縣、高陵縣、志丹縣、黃陵縣、鳳縣、彬縣、安塞縣。

2010年度「陝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獲獎縣分別是吳堡縣、合陽縣、延長縣、富平縣、白水縣、洛南縣、鎮安縣、柞水縣、永壽縣、丹鳳縣。

同時,經過對2010年107個縣(市、區)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進行排位對比,昨日的表彰大會還對陝西省工業增長速度前10名的縣(市、區)予以表彰。依次為富縣、佳縣、吳堡縣、麟游縣、寧陝縣、長武縣、旬邑縣、平利縣、永壽縣、橫山縣。

府穀神木靖邊名列前三

在10強縣中,依靠能源產業支撐,府谷縣、神木縣、靖邊縣名列前3,資源優勢明顯的陝北佔了7席。其中,府谷縣仍然連續兩年穩居第一,而彬縣以其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由上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9位,躋身全省10強縣行列。

在2008年的10強縣排名中,府谷排名第3,2009年首次由第三躍居第一,取代了神木縣連續5年名列全省之首的地位。相關人士分析,府谷居首,靠的是較快的經濟增長和良好的社會指標,特別是很多增長速度指標位次前移。

根據2010年監測指標,府谷縣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及增長速度、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財政總收入增長速度等都明顯超過位居第二的神木。但與此同時,神木縣的部分總量指標仍然穩居第一,如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居民人均收入等。

十強縣6%人口創造18.1%GDP

2010年,10強縣人口佔全省的6%,創造了18.1%的GDP。

據統計,去年全省83個縣(市)實現GDP5244

.6億元,佔全省的52.3%。其中,10強縣GDP為1809.81億元,分別佔全省和83個縣(市)的18.1%和34.5%。同時,10強縣縣均GDP180.98億元,是83個縣(市)平均水平的2.9倍;實現工業增加值1381.8億元,佔全省縣域工業增加值的49.1%,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76.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3個百分點。

鏈接

西安連續兩年包攬五強區

陝西五強區榜單昨揭曉

昨日,2010年度陝西十強縣、五強區等備受關注的榜單新鮮出爐。

其中,西安市雁塔區、未央區、蓮湖區、碑林區、新城區榮獲2010年度「陝西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五強區」,西安市連續兩年包攬陝西五強區。

經對24個區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等30項指標進行綜合監測和排位,2010年度名列前5位的區依次是:雁塔區、未央區、蓮湖區、碑林區、新城區,即2010年度「陝西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五強區」。

據了解,在2009年,西安繼2008年占據五強區其中四席後再進一步,新城區進入前五強,因此西安市已經連續兩年包攬了城區發展五強。

去年,陝西五強區人口佔全省的10.4%,創造了20.6%的GDP。五強區GDP為2066.81億元,分別佔全省和24個區的20.6 %和43.1%。區均GDP413.36億元,是24個區平均GDP的2.1倍。

背景

十強縣五強區如何脫穎而出

「十強縣」、「五強區」如何從陝西眾多區、縣中脫穎而出?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要參考四大類指標,多達30餘項,最後對指標加權計算出綜合分值進行排名。

什麼是縣域經濟社會?

據悉,縣域經濟社會是指在縣域范圍內,以城鎮為中心、農村為基礎,由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社會。根據我省實際,縣域經濟社會監測考評范圍為全省107個縣(市、區),重點監測考評83個縣(市)。

監測考評有哪些指標?

去年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檢測指標包括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四大類。其中83個縣(市)監測考評指標為31項,24個區監測考評指標為30項。資料分別來源於統計、教育、公安、民政等部門。

其中,經濟發展指標包括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財政總收入等,前三項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綜合性指標,是監測考評縣域經濟的基礎性指標。

經濟結構指標包括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比重、城鎮化率等。主要反映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等重點工作任務的實績。

社會發展指標包括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有線電視入戶率等。主要反映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推動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的情況。

生態環境指標包括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總量減排、常用耕地面積指數等,主要反映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等。

最後,監測考評以功效系數法對監測指標進行無量綱化標准處理,加權計算出各縣(市、區)監測指標的綜合分值。

十強縣、五強區如何獎勵?

按照省政府有關獎勵辦法,對年度通報表彰的「十強縣」、「五強區」和爭先進位前10名縣、前5名區及工業化發展單項獎前10名縣(市、區)進行獎勵。

首次進入「十強縣」和「五強區」的縣(市、區)將各獲得100萬元的獎金,其他「十強縣」、「五強區」以獎勵50萬元為基數,對照上年位次,每進1位增加獎勵10萬元,每退1位減少獎勵10萬元,減完為止。

亮點

神木縣和雁塔區居民最富

去年陝西縣域經濟比重佔全省半壁江山。記者了解到,去年陝西縣域、城區經濟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呈現出許多新特點。

神木縣GDP位居全省縣域之首

據統計,去年我省83個縣(市)GDP為5244.67億元,比上年增長16.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佔全省的比重為52.3 %,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縣均GDP 63.19億元,較上年增加13.2億元。其中,神木縣GDP達到604.94億元,位居全省縣域之首。

神木縣和雁塔區居民最有錢

2010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05元,83個縣(市)中,有58個超過全省水平。神木縣在上年7223元的基礎上,再次突破8000元大關,達到8672元,分別高出全省和全國水平4567元和2753元。

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5元,較上年增加1566元。其中41個縣(市)和20個區超過全省水平,神木縣和雁塔區分別達到22301元和23517元。

神木縣財政收入最高

去年,全省縣均財政總收入7.56億元,較上年增加1.75億元,增長30.1%;區均財政總收入28.21億元,增加6.65億元,增長30.8%。有13個縣(市)和17個區財政總收入超過10億元,最高的神木縣達129.32億元。

在財政支出中,全省教、科、文、社、衛、農和住房保障支出比重為57.6%。其中,83個縣(市)比重為63.7%,高出全省水平6.1個百分點;24個區比重為65.4%,高出全省水平7.8個百分點。

府谷縣城鎮投資最高

去年,我省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保持高速增長。83個縣(市)平均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9.43億元,較上年增長30%,22個縣(市)超過50億元,最高的府谷縣達到182.72億元;24個區平均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82.6億元,較上年增長29.1%。雁塔區固定資產投資最高,達到808.17億元。

同時,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9.5%,較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有26個縣(市)和6個區超過全省平均水平,25個縣(市)和 6個區達到或超過50%,比上年增加4個和2個,最高的眉縣達到70%。

B. 通過哪些指標能分析一個縣域經濟的發展

目前,官方採用的衡量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有gdp、人均gdp、工業農業服務業各增加值、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出口、三產產業結構、招商引資、每萬度用電稅收等。
但社科院每年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採用指標GDP、地方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C. 「縣域經濟的平均規模」,包括縣域人口和縣域生產總值的平均規模,這里「平均」的核算標準是什麼啊

我對你的愛直截了當,不復雜也不傲慢
沒有幸福的人能想起
奉送海上日出的第一幕詩篇巨演
飛過池塘,飛過峽谷,飛過高山,
我不再認識黑夜,死亡的可怕匿名
彷彿被一么橙黃色的桌面圍困是哈哈

D. 縣級商務局承擔的gdp指標有哪些

根據縣委、縣政府相關文件規定,縣級商務局承擔四項縣域經濟考核指標:
1、社消總額及增速。
2、出口創匯。
3、利用外資。
4、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E.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中郡所縣域經濟評價體系

1.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和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兩個組成部分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和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兩個組成部分,兩者有所側重、有所區別、相對獨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縣域經濟與縣域相關聯,量與質相統一,物質與精神相結合,自然與人文相和諧,動力和目標相一致。
縣域是一個系統,包括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和縣域生態等子系統,縣域發展要「五位一體」。因此,縣域與縣域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域評價的指標和內容也不同。縣域經濟評價突出縣域經濟實力和活力,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強調效率;縣域評價更多突出縣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等,體現共同富裕的地區差異性,強調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平。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域評價各有側重點,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全面評價縣域的發展情況。
2.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宗旨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和「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指導思想是「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 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的內容是:「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綠色指數、提高居民滿意度。縣域發展要更強、更富、更綠、更幸福。
(1)強調壯大縣域經濟。縣域經濟在縣域科學發展中具有基礎地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①縣域經濟為縣域統籌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增強縣域科學統籌能力。應該將發展縣域經濟提高到一個基礎性、戰略性的高度來認識,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鎮化的工作抓手。沒有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2)突出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新常態下,縣域經濟要強調質量和效益,要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3)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發揮縣委縣政府在縣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設法治縣域、文明縣域、和諧縣域。
(4)促進「強縣富民」。發展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縣域經濟強縣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加快發展公共服務,加快縣域社會建設,提高富裕程度。
(5)加快綠色縣域建設,促進縣域經濟強縣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6)加快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居民滿意度,建設幸福縣域。
因此,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中,首先是縣域經濟評價,縣域經濟評價是整個評價的基礎。全面評價和考察縣域經濟與縣域科學發展情況,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縣域(包含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縣域生態)「五位一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採用公開的、基本的、綜合的、可比的縣域經濟數據來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反映客觀事實,基本上反映出縣域經濟競爭力。
1.完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
在第十五屆評價中,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進行了完善,突出了縣域經濟質量和效益,細化了縣域企業活力,增加了反映縣域經濟活力和內生動力的新增企業登記注冊數量指標。因此,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由總量、均量、速度、質量和活力五個方面指標組成,形似一個拳頭,大拇指是縣域經濟總量,另外四個手指分別是均量、速度、質量和活力,五個手指攥成拳頭,形成競爭力。②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見表1。
表1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總量 人口 常住人口 1 經濟總量 地區生產總值 2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3 均量 經濟均量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4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5 居民收入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 質量 縣財貢獻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地區生產總值 8 縣域民享 居民收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9 居民收入增長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 10 城鄉差距 城鄉居民收入比值 11 經濟綠色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 12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 13 科技進步 R&D經費支出/地區生產總值 14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15 城鎮化 城鎮化率 16 速度 經濟
增長速度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 17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速度 18 居民收入
增長速度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1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20 活力 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2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 22 消費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3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 24 企業 企業登記注冊數量增長率 25 2.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說明
評價體系簡潔明了。體現了「大道至簡」的思想和評價的基本原則——指標公開、客觀、可比,指標規律可以把握或大致可以把握,評價對象的范圍有針對性,評價結果有確切導向性,評價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連續性。全國 縣域經濟差異大、影響因素多,影響規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把握,因此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採用縣域經濟的基本的核心數據來進行是現實的需要。
經濟結構指標問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沒有經濟結構性指標,如非農產業比重、經濟密度、進出口額佔GDP的比例等。由於縣域經濟的差異性非常大,這些指標在全國范圍內可比性差。如進出口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反映的是外貿依存度,處在東部與處在中西部的縣表現不一樣,相當多的中西部縣外貿需求比較小,這些縣的資源配置可能在國內就可以完成;再如非農產業比也不能簡單統一比較,因為縣域經濟是特色經濟,「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還有些指標(比如經濟密度等)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影響是正相關性或是負相關性需要深入研究。因此,縣域經濟結構性指標只有在進行分類研究時使用,進行細化研究。
評價指標多少的問題。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多不是越多越好,指標多的評價結果不一定正確。原因有:一是競爭力本身就沒有唯一的標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二是在沒有把握每個指標對競爭力影響規律以及指標之間的規律的情況下,眾多的指標放在一起,得到的競爭力就不確切。
評價必須保持連續性。評價指標主要是「現在完成式」的,評價結果反映的是已經形成的競爭力強弱。通過連續幾屆的評價結果對比,關聯起來考察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現狀和變化趨勢。
縣域經濟將進行分類評價。全國縣域經濟的差異非常大。縣域經濟應該是特色經濟,縣域經濟發展路徑不應只有一個模式,應該百花齊放。縣域經濟要分類研究、分類評價、分類指導,共同發展。
現在已開展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研究、縣域地理標志產業研究等。 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是對縣域「五位一體」科學發展的評價。現階段,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可以從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縣域相對綠色指數和縣域居民滿意度三個方面來進行。
1.縣域相對富裕程度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是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評價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務、經濟發展和財政調控能力等,體現了以人為本、統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特點:一是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利用相對核心的指標;二是以居民收入為主,兼顧基本公共服務;三是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以財政轉移支付為統籌的主要手段。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指標包括居民收入類指標、公共服務類指標、發展水平類指標、統籌能力類指標。在指標體系中,居民收入類和公共服務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發展水平類和統籌能力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統籌發展部分。指標體系強調:一是以人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數據,以全國平均數為基準;二是突出居民富裕,不僅統籌考慮與居民收入相關聯的工資、儲蓄、消費等因素,還統籌考慮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三是不僅強調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還強調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統籌能力;四是縣域經濟發展是提高縣域富裕程度的物質基礎,財政統籌能力是彌補因經濟發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差異。縣域經濟發展和財政統籌體現了市場和政府的兩種力量,發揮地方和中央兩個層級在提高富裕程度工作中的兩個積極性。
表2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 居民
收入類
指標 收入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儲蓄 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3 消費 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4 公共
服務類
指標 醫療 千人擁有醫生數 5 教育 百名普通中小學生擁有專任教師數 6 發展
水平類
指標 人均值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7 城鎮化 城鎮化率 8 地均值 經濟密度 9 統籌
能力類
指標 收入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10 支出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 11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等級分A+級、A級、A-級、B級等四級,全國相對富裕程度平均為100,各等級規范:A+級:125以上,全國相對富裕縣域;A級:125~100,全國中等偏上縣域;A-級:100~75,全國中等偏下縣域;B級:75以下,全國相對落後縣域;其中A級和A-級為全國中等水平縣域。
2.縣域相對綠色指數
中郡研究所已從第十屆(2010年)開展了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旨在推動縣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指標包括綠色經濟、綠色環境、綠色宜居等方面的指標,見表3。參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生態縣、綠化模範縣、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工作的理念和有關要求,規范出縣域相對綠色指數指標體系和各指標的參照數據,然後綜合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
表3 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指標體系 指標 參照數據 綠色
經濟 工業三廢處置利用率(%) 100 1 單位GDP能耗(噸標煤/萬元) 0.84 2 環保投入占當年GDP比例(%) 3.5 3 綠色
環境 縣域森林覆蓋率(%) 山區 75 4 丘陵 45 4 平原 25 4 縣域空氣質量好於或等於二級標准天數(天/年) 365 5 縣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 100 6 城鎮綠化覆蓋率(%) 45 7 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m) 12 8 綠色
宜居 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 100 9 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100 10 農村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 100 11 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置率(%) 100 12 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以100為基準,分A+、A、A-和B級等四個等級,具體規范為:A+級:95以上,相對綠色級縣域;A級:85~95,相對淺綠色級縣域;A-級:75~85,相對欠綠色級縣域;B級:75以下,相對綠色警示級縣域。
3.縣域居民滿意度
縣域居民滿意度是縣域發展的主觀指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幸福縣域建設指數的重要部分,可以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來完成。
縣域居民滿意度包含居民自我滿意度、縣域發展滿意度和政府服務滿意度。居民自我滿意度是居民自己和家庭的總體滿意度;縣域發展滿意度是居民對縣域發展的總體滿意度;政府服務滿意度是居民對政府服務的總體滿意度。
現階段,政府服務滿意度是具有綜合性質的滿意度,在中國特色的縣域發展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縣的發展,縣委、政府是關鍵。政府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加快縣域社會建設、提供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建設先進文化方面作用重大。政府能動性是縣域居民幸福的重要影響因素。政府無論是大政府,還是小政府;無論是無限政府,還是有限政府;都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都應該是居民滿意的政府。政府服務滿意度是現階段建設幸福縣域的內在要求。群眾滿意不滿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標准。
縣域居民滿意度需要通過社會調查來獲得:居民自我滿意度,通過對工作、收入、愛情、家庭、健康等滿意度調查獲得;縣域發展滿意度,通過對縣域發展滿意度調查獲得,縣域發展可以分為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先進文化、政治文明、環境保護等調查事項。政府服務滿意度,通過對政府服務態度、政府服務效率、政務公開、政府人員廉潔等滿意度調查獲得。調查時將滿意度劃分為很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等五個等級,然後賦值、統計,計算出縣域居民滿意度。
4.評價工作的簡化和細化
為了簡化工作,對百強縣的縣域相對富裕程度和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不進行逐屆評價,只對變化比較大的和新進的百強縣進行評價,劃分等級。
為了細化工作,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發展,將細化縣域經濟質量、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反貧困和特色產業等專題研究。
四、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歷程體現了科學探索精神,不斷完善,與時俱進。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工作開始於2000年,其探索歷程大致經歷了體系建設、體系改進和體系完善等階段。
1. 2000年到2006年,第一屆到第六屆,體系建設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
主要工作:進行縣域經濟基礎性研究,發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確認識和把握縣域經濟內涵」、「科學規范縣域經濟單位」、「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新思維」、「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等。
主要目的:引導全社會關注縣域經濟,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動態的、相
對的參照坐標,營造一個「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氛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2. 2007年到2009年,第七屆到第九屆,體系改進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居民收入水平比較(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的初級形式)+縣域發展(生態環境、生產安全、社會治安等)定性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的初級形式)。
主要工作:總結《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2008年6月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推出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鄉統籌為內涵的「雙流模式」、以區域統籌為內涵的「增城模式」和以提高民生幸福為內涵的「江陰模式」。
3. 2010年到2011年,第十屆到第十一屆,體系初步完善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縣域居民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幸福縣域建設指數評價。
主要工作:提出縣域經濟走內生性發展道路,編輯出版《建設幸福縣域》。
4. 2012年開始,第十二屆開始,進入體系完善新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突出縣域經濟質量,強化縣域科學發展約束。
評價指導思想:「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綠色指數、提高居民滿意度。縣域發展要更強、更富、更綠、更幸福。
評價指導思想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和「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
主要工作: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研究;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實證分析;企業活力和政府簡政放權分析;特色產業中地理標志專題調研等等。編輯出版《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推動縣域統籌發展和統籌縣域發展,統籌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
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無止境。
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F. 2019年百強縣排名是怎樣得

2019年百強縣排名是:

崑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常熟市、宜興市、太倉市、海門市、丹陽市、如皋市、泰興市、啟東市、靖江市、海安市、如東縣、邳州市、溧陽市、東台市、興化市、揚中市。

儀征市、沛縣、沭陽縣、新沂市、射陽縣、句容市、高郵市、龍口市、膠州市、榮成市、廣饒縣、滕州。萊西市、壽光市、招遠市、諸城市、平度市、萊州市、鄒城市、新泰市、肥城市、青州乳山市、鄒平縣、蓬萊市、高密市、慈溪市、義烏市、樂清市、餘姚市、諸暨市。

海寧市、溫嶺市、瑞安市、桐鄉市、平湖市、玉環市、長興縣、嘉善縣、東陽市、寧海縣、蒼南縣、海鹽縣、永康市、新鄭市、鞏義市、滎陽市、新密市、永城市、濟源市。

登封市、汝州市、晉江市、福清市、石獅市、南安市、閩侯縣、大冶市、宜都市、仙桃市、潛江市、棗陽市、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醴陵市、瓦房店市、海城市、庄河市、遷安市、三河市;准格爾旗、伊金霍洛旗、仁懷市、盤州市、庫爾勒市、昌吉市;南昌縣、神木市、肥西縣、惠東縣。

(6)縣域經濟指標怎麼算擴展閱讀:

據《人民日報》今天公布的2019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顯示,江蘇共有24個縣市躋身2019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數量居全國第一。其中,崑山連續15年衛冕榜首,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和宜興位居前十。同時還有21個區入圍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該榜單是中小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等機構構建的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系統工程,已經持續15年發布成果。

G. 全國百強縣的評選標準是怎樣的

進入候選庫的縣域通過賽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篩選,評比出2020年賽迪百強縣。這些指標包括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8個,三級指標22個,主要從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發展四個方面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評價。

首先,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可以從思想上更好地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有些人錯誤地把「縣域經濟」與「縣域」等同,容易引起誤導。

「縣域經濟」與「縣域社會」、「縣域政治」、「縣域生態」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應當正確把握。將「縣域經濟」概念泛化、萬能化,不利於科學指導縣域經濟工作,不利於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

其次,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為整個縣域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態等方面評價以及省市區對縣(市)領導的考核提供了新思路。縣域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科學評價才能促進科學發展。

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評價」不是「歸一評價」,在沒有把握指標規律的情況下,不能把所有指標簡單的累加歸一,否則得到的結果沒有可比性和現實意義。在對縣域經濟的基本指標進行評價排列的同時,要對縣域經濟關聯的指標進行分類、分等級單獨評價,體現「又好又快」思想。

實際工作中既能拋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簡單劃一」思想,又能使用多個評價尺子,更能說明問題,更具有針對性,更能發揮相關部門的積極性,更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最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相結合為縣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和政府轉變職能提供新思維和新機制。在「富裕縣域」、「綠色縣域」和「幸福縣域」的約束下壯大縣域經濟,建立起縣域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新機制。

縣域經濟要轉變發展方式,政府的管理方式也要轉變。國家的管理事務要以縣域(或工作區)為單元、進行分類別、等級化管理,再制定最基本的保障性等級,可以體現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法制規范化的要求,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又能體現國家管理更加科學化的進步。

(7)縣域經濟指標怎麼算擴展閱讀:


2020全國百強縣名單發布

7月28日,在「2020年全國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由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正式發布。

《百強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截至今年2月,全國(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轄區和林區以外的1879個縣級行政區劃(包含387個縣級市、1323個縣、117個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

結果如下:

報告數據顯示,百強縣以佔全國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約十分之一的GDP,以佔全部縣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創造了縣域約四分之一的GDP。

報告指出,2020年賽迪百強縣的區域分布格局極不平衡。百強縣東部地區佔68席,中部地區佔21席,西部地區佔8席,東北地區3席。

H. 基於局部空間自相關的經濟指標分類

8.3.2.1 糧食播面單產分類

計算結果顯示(表8-2、表8-4、圖8-1),播面單產局部正相關類型HH型19個,LL型13個,合計佔39個縣域的82%。強勢HH型共19個縣域,包括都市發達區8個縣域中的7個,渝西經濟走廊12個縣域中的10個,庫區生態區僅包括長壽、梁平2縣域。渝西經濟走廊HH型縣域從北、西、南環抱都市發達區,都市發達區向東北延伸為長壽、梁平2縣域。弱勢LL型共13個縣域,分布在庫區生態區的渝東南和渝東北及其相鄰地帶(萬州區、石柱縣),與耕地質量的LL型縣域完全一致。Ii<0共7個縣域,播面單產為HL型的縣域4個,包括耕地質量為HL型的南川、忠縣、秀山3縣域外,另外增加了墊江,其中南川和秀山達到了負相關水平,且秀山Ii(-1.027)為強負相關,與耕地質量一致,南川為弱負相關;LH型包括江北、萬盛、涪陵3縣域,其中涪陵與耕地質量類型一致,江北、萬盛達到了弱負相關水平,耕地質量為LH型的渝北區轉化為HH型。從空間分布來看,秀山縣分布於渝東南LL型縣域南端,呈典型的孤立高質量點;江北、萬盛相鄰縣域均高於平均值,並達到弱負相關水平,為高值中的相對低值中心;墊江縣、忠縣、涪陵、南川則具有介於HH型和LL型縣域間的過渡特徵,分布於HH型縣域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

8.3.2.2 單位耕地農業產值分類

計算結果顯示(表8-2、表8-4、圖8-1),單位耕地農業產值局部正相關類型HH型17個,LL型17個,合計佔39個縣域的87%。強勢HH型共17個縣域,包括都市發達區8個縣域全部,渝西經濟走廊12個縣域中的9個,庫區生態區無HH型縣域。弱勢LL型共17個縣域,全部分布於庫區生態區,與耕地質量的LL型縣域完全一致。Ii<0共5個縣域,耕地農業產值為HL型的縣域3個,包括渝西的南川和庫區的長壽、開縣;耕地農業產值為LH型的縣域2個,為渝西的銅梁和大足(大足達弱負相關)。銅梁和大足兩者相鄰,為高值中的弱低值中心。南川、長壽為HH和LL型中間的過渡縣域,開縣分布於渝東北西部,為低值中的孤立的弱高值點。

表8-2 播面單產(1)與單位耕地農業產值(2)局部自相關分析

說明:1.指標(1)為播面單產(kg/hm2);指標(2)為單位耕地農業產值(元/hm2);2.帶*縣域Ii <E(Ii),達負相關水平。

表8-3 農民人均純收入(1)與人均GDP(2)局部自相關分析

說明:1.指標(1)為農民人均純收入(元/人);指標(2)為人均GDP(元/人);2.帶*縣域Ii<E(Ii),達負相關水平。

圖8-1 重慶市縣域經濟發展指標自相關分類

8.3.2.3 農民人均純收入分類

計算結果顯示(表8-3、表8-4、圖8-1),農民人均純收入局部正相關類型HH型21個,LL型15個,合計佔39個縣域的92%。強勢HH型共21個縣域,包括都市發達區8個縣域全部,渝西經濟走廊12個縣域全部,庫區生態區與都市區相鄰的長壽。弱勢LL型共15個縣域,全部分布於庫區生態區,包括庫區耕地質量為LL型縣域的全部(13個)和HL型縣域2個(忠縣、秀山)。Ii<0僅3個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為HL型的縣域2個,包括庫區的梁平、墊江;農民人均純收入為LH型的縣域1個,為庫區的涪陵,農民人均純收入無局部負相關縣域。

8.3.2.4 人均GDP分類

計算結果顯示(表8-3、表8-4、圖8-1),人均GDP局部正相關類型HH型11個,LL型21個,合計佔39個縣域的82%。強勢HH型共11個縣域,包括都市發達區8個縣域全部,渝西經濟走廊與都市區相鄰的璧山和與璧山相鄰的永川兩縣域,庫區生態區僅包括與都市區相鄰的長壽。弱勢LL型共21個縣域,包括庫區生態區17個縣域,渝西經濟走廊的萬盛、綦江、潼南、榮昌4縣域,分布於渝西西北部、西部和南部邊界。Ii<0共7個縣域,人均GDP為HL型的縣域4個,包括渝西的雙橋、銅梁、南川和庫區的涪陵,其中雙橋為弱負相關,涪陵為強負相關;人均GDP為LH型的縣域3個,為大足、江津、合川,分布於渝西北部、西部和南部,均為弱負相關。

閱讀全文

與縣域經濟指標怎麼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你現在幸福嗎什麼意思 瀏覽:285
健康館的職位有哪些 瀏覽:978
事業遇到瓶頸怎麼破 瀏覽:271
通化事業單位每年什麼時候考試 瀏覽:840
美女特殊早餐吃什麼 瀏覽:244
林良爺爺的700字故事講的什麼事 瀏覽:973
美女穿裙子是什麼意思 瀏覽:161
經濟糾紛律師費要多少 瀏覽:299
幸福灣還建房二期什麼時候建好 瀏覽:5
什麼叫健康之禾 瀏覽:64
事業單位接續工齡有什麼影響 瀏覽:411
童話故事手抄報的板塊怎麼畫 瀏覽:692
什麼字的故事最有名 瀏覽:660
戲曲民間故事有哪些 瀏覽:330
環渤海經濟區規劃包括哪些城市 瀏覽:658
怎麼做才是愛情 瀏覽:457
愛情中極端是什麼 瀏覽:247
婚姻裡面的事情有哪些 瀏覽:648
大媽怎麼誇美女 瀏覽:917
第一針疫苗打了多久健康碼有顯示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