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斯大林時期蘇聯經濟體制的主要特徵是
斯大林經濟體制模式的主要特點
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的蘇聯計劃經濟體制模式的特點,國內外曾有不少研究。特別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蘇聯、東歐各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後,國內外學者對這一問題更加關注。筆者認為斯大林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模式,其最大特點可以簡單地歸結為:管理許可權的高度集中化,管理方法的高度行政化。這一特點反映在蘇聯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
(一)管理許可權高度集中化,國家對整個經濟實行統制。
與整個高度集權的斯大林模式相適應,其經濟管理許可權也是高度集中的,具體來說,把管理經濟的權力高度集中在按專業劃分的中央經濟管理部門,由它們來統制全國的經濟。1936年全蘇工業總產值中,中央管理的工業佔90%,地方管理的工業只佔10%。這種部門管理體制,也是一種「條條專政」的體制,在此,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活動由中央各部門決定,甚至「每一千塊磚頭,每一雙皮鞋或每一件內衣,都要由中央調配」。[3]這種集中管理模式,必然要求建立大量的管理機關,到1950年,蘇聯部長會議直屬的國家委員會與主管局共有7個: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物資技術供應委員會、國家先進技術委員會、中央統計局、國家銀行與國家建設委員會;全聯盟工業部就有19個;聯盟兼共和國工業部共6個。
(二)實行無所不包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www.guayunfan.com)蘇聯實行的計劃經濟是一種包攬國民經濟整個生產過程和分配過程的國家計劃。這種計劃不僅決定宏觀經濟,也決定微觀經濟。也就是說,中央計劃定下來,基本上也等於企業計劃定下來。另外,對外經濟關系也嚴格實行計劃控制和國家壟斷。對企業經營活動成果,基本上實行由國家包下來的辦法,即獲得利潤大部分上繳國家財政,虧損由財政補貼,企業所需資金再由國家財政進行撥款。物資由國家統一分配,產品由國家商業部門統銷,價格由國家統一規定,等等。在這種經濟管理體制下,企業的許可權很小,它的任務只限於使國家計劃具體化和尋找完成計劃的方法。蘇聯的計劃管理制度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古比雪夫曾說過:「在我們的計劃制度中,我們已經走得這樣遠,這樣深,以致我們確實沒有任何經濟、文化和科學研究部門還在計劃之外和在計劃工作范圍之外。」[4]
為了實行無所不包的計劃經濟管理,一是必須建立龐大的計劃管理機構體系。在蘇聯,這個龐大的體系主要由兩大系統組成:各級政府的計委系統與部門計劃機構系統。各級政府的計委系統又分中央一級(蘇聯部長會議下設的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和地方一級[各加盟共和國、州(邊疆區)與市(區)三級政府所設的本地區計劃委員會]。二是設置計劃指標體系。國家規定的計劃任務具體體現在各種計劃指標上。計劃指標體系按其性質和表現形式可分為:數量指標與質量指標;實物指標與貨幣指標;指令性指標與核算指標。計劃指標的數量在各個歷史時期是不相同的。在斯大林逝世前,國家下達給企業的指標有九大類:生產計劃、生產技術發展計劃、基本建設投資計劃、物資技術供應計劃、勞動計劃、原材料消耗計劃、生產費用和成本計劃、財務計劃和其他(詳見下表)。
1953年前國家下達給企業的主要計劃指標
續表
資料來源:金輝、陸南泉、張康琴主編:《論蘇聯經濟:管理體制與主要政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頁。
(三)實行全面直接的指令性計劃管理。
賦予計劃經濟以指令性的特徵,是蘇聯傳統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央制定的十分詳細的計劃,是通過國家下達幾十項「指令性」指標的形式逐級下達的,而下級機關和企業必須執行。長期以來,在蘇聯一直把中央指令性與計劃經濟等同起來。指令性就是:計劃作為經濟政治指令,具有法律的效力。不完成指令性計劃,國家可以追究行政責任乃至法律責任。在斯大林時期,經濟計劃一般是以年度計劃為主,並按季度、月度和天數劃分,至於五年計劃或時間更長一點的遠景計劃,實際上只是反映國家經濟政策的綱領,主要起宣傳動員作用,對企業沒有約束力。由於實行嚴格的指令性計劃,又以年度計劃為主,因此,年度計劃完成情況成為衡量企業工作成績的主要標准。
(四)對經濟的管理主要靠行政方法。
既然計劃是通過指令性的方式下達的,決策權主要集中在中央,因此,管理經濟主要靠行政方法,即整個經濟的運轉主要靠各種行政指令和指示,而不重視經濟方法,忽視經濟規律和經濟刺激的作用,排斥市場機制經濟的調節作用。在管理經濟高度行政化的條件下,國家行政機關與企業的關系是行政上的隸屬關系,企業實際上成了國家機關的一個派出機構。國家機關對經濟的管理更多是考慮行政上的方便,並習慣通過強制性的各種指令來達到管理經濟的目的。因此,逐步使國家的行政管理職能與經濟管理職能日益密切地結合在一起,而這兩種職能又是通過各級行政首長來行使的。
(五)實物計劃佔主要地位。
蘇聯在編制計劃時,雖然一直是把產量計劃與產值計劃結合起來的,但由於國家下達大量的指令性指標,注重實物數量,因此,實際上在產品生產和分配中突出的是以實物單位計算的數量計劃。另外,在國營企業內部,貨幣的作用十分有限,企業所需的原材料不能自由選擇,價格對企業也不起作用,經濟核算往往徒具形式。在這種經濟管理體制下,貨幣流通基本上是消極和被動地反映按計劃調節的物資運動,貨幣、價格、財政等對經濟活動所起的杠桿作用很小,往往只是監督計劃執行的工具。由於貨幣計算、貨幣關系作用被忽視,因而導致了經濟上的浪費和低效率。
(六)帶有明顯的等級性和矛盾性。
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下,蘇聯的經濟過程由國家通過生產和分配計劃來控制,但蘇聯國家是按等級(或層次)劃分的各級國家機關組成的,國家的集中計劃,並不意味著中央一級能夠安排國民經濟發展的全部過程和各個方面。這是因為:第一,中央計劃機關不可能了解國民經濟各方面的情況,並從下面迅速得到經濟信息,對信息進行及時處理;第二,由於各級國家政治和經濟機關之間存在利益上的矛盾,而這種矛盾,在經濟管理許可權上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出來,這就會導致各級機關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用各種辦法來對付上一級的指令和控制,各級都這樣做,就形成管理體制上的等級性和矛盾性。這說明,傳統的經濟管理體制,在存在高度集中一面的同時,實際上又不可避免地存在擺脫國家集中控制的分散一面。也是我們常說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因此,國家要通過計劃來控制整個經濟生活,這只能是一種幻想。傳統體制的這一矛盾,也是導致在蘇聯經濟中出現種種問題的根由之一。
這種高度集中的斯大林經濟體制模式,西方學者往往稱之為「命令經濟」。這指的是資源無論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分配,都主要由中央發指示(命令),而不是通過一般的市場機制運轉的一種體制
『貳』 斯大林經濟模式到底是怎麼的一種經濟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蘇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採用的、並且延續約70餘年的一種經濟體制。
這種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即通過國家權力,全面干預和管理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通過指令性計劃集中配置資源,進行社會生產活動。具體表現為經濟運行排斥市場和價值規律;政府通過計劃確定全社會的"產、供、銷"和企業的"人、財、物"等。
由於前蘇聯是在斯大林取得領導權後開始全面執行"計劃經濟",由於斯大林還從理論上對計劃經濟進行了概括,並使其成為蘇聯乃至於其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工業化的指導思想,所以,通常人們把計劃經濟體制稱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特點:
在經濟建設中,排斥市場調節和價值規律,強調用行政手段來干預經濟,把一切經濟生活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結果造成經濟部門發展的嚴重失調和農業長期停滯不前等問題。
對斯大林模式的評價:1.(積極影響)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斯大林通過這種建設模式,使蘇聯躋身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後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斯大林模式」創立是與當時蘇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積極作用。
2.(消極影響)但是這種高度集權的模式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充分發揮,表明蘇聯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方面存在著巨大的誤區。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蘇聯出現了黨政不分、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與家長製作風盛行的現象,他們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正常展開。
『叄』 斯大林的經濟發展有何弱點和積極作用
斯大林式的經濟模式,就是後來純粹的計劃經濟那一套。其積極作用是快速推進了蘇聯的工業化,用了也就20年左右的時間,算起來比中國的時間短。
弱點是拋開了市場調劑,體制僵化,為了工業化,講究積累不講消費,造成生活品的短缺;純粹的計劃也讓社會的創新能力降低。生活在今天中國的我們,看到了很多新的東西,不是計劃中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