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那些貢獻
最基本的:基礎作用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基礎地位,我國農業的發展為其他部門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
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國農業要保證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農業為工業提供原料,農產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農村是工業品的重要市場;農業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為發展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其次,現實生活中,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直接關繫到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繫到本世紀末能否達到小康水平和社會穩定.因為,生活水平達到小康,很重要的是這80%的人口能不能達到,中國穩定不穩定,也看這80%穩定不穩定.最後,我國農業生產相對落後,已成為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如果得不到加強,它將很難支撐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因而,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建設,社會穩定的基礎,並最終決定著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是能否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
2.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是什麼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如果將國民經濟比作一座高樓大廈,那麼農業就是這座大廈的基石。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農業問題主要是糧食問題。解決12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頭等大事,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一個國家如果吃飯問題要依靠別的國家來解決,那麼這個國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碼的基礎,在國際競爭中就會受制於人,聽人擺布。
(2)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一條普遍性的經濟規律。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這條規律都是普遍適用的。農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質所決定的,不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變。直到有一天,科技的進步使得人類能在工業生產中把石頭、泥沙、水加工成麵包、牛奶等食物,農業基礎地位才會動搖。
(3)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由我國的具體國情所決定的。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表現在: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均比較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害能力差(1998年發生在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澇災害以及華北的旱災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我國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始終處於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農業資源人均佔有量在世界上屬於低水平,這極大地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4)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總結。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呈現出這樣一個規律性現象:農業發展順利,增長速度快,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就快;反之,農業生產出現倒退,就會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損害。
(5)總之,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基礎地位。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繫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也是關繫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地位的大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
3. 農業的基本貢獻是什麼農業的多功能性有哪些
1.農業的基本貢獻
(1)產品貢獻:食品消費主要來源於農業部門。只有農業生產者生產的食品超過維持自身生存需要而有剩餘的時候,國民經濟中的其他部門才能得以發展。農業對國民經濟總量做出貢獻,農業部門的生產總值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國民生產總值的大小。農業對國民經濟增長做出貢獻,農業對國民經濟做出原料貢獻—一農業原料加工業為主。
2.農業的多功能性
①環境功能:農業的環境保護功能包括農業景觀和各種生態問題:水土保持、補充地下水、維持生物多樣性、緩解氣候變化、防治荒漠化、減少水污染、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控制洪水、提供農業景觀、避免城市擁擠等。
②社會功能。農業的社會功能包括:減少農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動、保持社會穩定、形成社會資本的功能。由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發展中國家農業的社會功能,比發達國家更具有重要性,具有更大的價值。
③糧食安全功能。糧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在經濟上有能力並且可以獲得足夠數量衛生安全和營養的食品,從而達到積極和健康生活對食品的需要及偏好.
④經濟功能。農業具有非商品產出功能,如保障勞動力就業、經濟緩沖作用、保持國土空間上的平衡發展、提供消遣場所、文化和歷史維承、形成農業景觀、促進社會公平、提高農村居民學習能力和維持特殊的生態系統等功能。
4. 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一、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下: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如果將國民經濟比作一座高樓大廈,那麼農業就是這座大廈的基石.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農業問題主要是糧食問題.解決12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頭等大事,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一個國家如果吃飯問題要依靠別的國家來解決,那麼這個國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碼的基礎,在國際競爭中就會受制於人,聽人擺布。
(2)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一條普遍性的經濟規律.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這條規律都是普遍適用的.農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質所決定的,不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變.直到有一天,科技的進步使得人類能在工業生產中把石頭、泥沙、水加工成麵包、牛奶等食物,農業基礎地位才會動搖.
(3)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由我國的具體國情所決定的.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表現在: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均比較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害能力差(1998年發生在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澇災害以及華北的旱災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我國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始終處於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農業資源人均佔有量在世界上屬於低水平,這極大地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4)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總結.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呈現出這樣一個規律性現象:農業發展順利,增長速度快,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就快;反之,農業生產出現倒退,就會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損害.
(5)總之,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基礎地位.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繫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也是關繫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地位的大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
二、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通過向非農業經濟部門提供食品和原材料,
(2)通過創造對非農業部門生產的商品的需求,農村人民利用購買力獲得的,通過出售可出售的剩餘而獲得的收入,
(3)通過以儲蓄和稅收形式提供可投資盈餘,用於投資非農業部門,
(4)通過農產品出口賺取寶貴的外匯,
(5)為大量未經教育,落後和非熟練勞動力提供就業。實際上,如果要啟動經濟發展進程並使其自給自足,就必須從農業部門開始。
5.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是什麼
1、為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糧食和農副產品等基本生活資料;
2、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大量豐富的原料;
3、農業的發展為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4、農業的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最廣闊的市場;
5、農業是經濟建設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
6、農業為對外貿易提供了大量出口產品.
6. 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中國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按照中國發展經濟學家張培剛先生的理論, 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主要表現為:要素、產品、市場和外匯等四大方面的貢獻。改革開放40年, 中國農業在這四個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現:
(一) 要素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要素貢獻主要體現在資本貢獻、勞動貢獻和土地貢獻等幾個方面。
1、資本貢獻。
第一, 新中國成立後, 中國工業化剛剛起步, 投資嚴重短缺。面對內憂外患, 中國亟需建立起國家工業化體系。在「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和「高積累、低消費」政策主導下, 我國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形式從農業中汲取資金用於發展工業。到1978年, 國家從農業中汲取的積累, 有專家測算大約為6000億元, 有的專家測算為8000億元以上。
農業為工業化的初步發展提供了巨大的資金支持, 農民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本原始積累。王海濤、盧翔宇用S-S模型對1992年-2010年的相關數據進行測算得出的結論認為:1992年以來, 中國剪刀差的絕對值是逐步擴大的, 但是價格剪刀差的幅度呈縮小的趨勢, 2010年比1992年縮小5.57%。可見, 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 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仍然存在。研究結果表明, 改革開放之後, 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存在繼續為工業現代化積累資金, 農業仍然在為工業做出資本貢獻。第二, 低價向農民徵收土地。1993年的分稅制改革後, 中央把土地出讓金全部劃歸地方政府, 這一時期, 政府以較低價格向農民征地, 這個價格與土地進入一級市場的價格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價。據統計, 通過其間的價格差, 農民收益減少20000億元以上。這部分資金間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部分資本原始積累。周振等 (2015) 分析了1978年至2012年, 通過財政、金融機構以及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的方式, 農村地區向城市地區大約凈流入資金26.66萬億元。
2、勞動力貢獻。
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逐步轉向非農業部門, 「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工業部門所需勞動力資源的重要來源。全國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在1978年為28318萬人, 到2000年增加至36043萬人, 到2016年又減少至21496萬人, 2016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數是1978年的75.9%, 是2000年的59.6%, 1979年-2016年平均每年減少0.7%, 2001年-2016年平均每年減少3.2%。與此同時, 全國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在1978年為6945萬人, 到2016年增加至22350萬人, 是1978年的3.2倍, 平均每年增長3.1%;全國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在1978年為4890萬人, 到2016年增加至33757萬人, 是1978年的6.9倍, 平均每年增長5.2%。1990年我國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規模為8673萬人3, 2009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2978萬人, 2016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171萬人, 且農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4。齊明珠 (2014) 經過研究得出在1991年-2011年間, 農村勞動力的非農轉移使勞動生產率每年平均提升23.9%, 累計使經濟規模提升85.5%, 使GDP增長率年均提升1.5%。5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我國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全國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中, 農民工佔57.6%, 農民工在加工製造業中佔68%, 建築業中佔80%。全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 農民工佔52%。2016年, 第二、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上升為91.4%6,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上升為41.2%。中國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6年底的58.52%;2016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1.2%。7不可否認兩者差額中, 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口占絕對比重, 至少有3億人。城鎮人口的增加中絕大部分來自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表現為農村的勞動力貢獻。
3、土地貢獻。
在工業化初期, 城鎮面積和規模都比較小。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 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轉移, 城市逐漸向周邊農村擴張。為此, 農村貢獻了大量的土地要素以滿足城市面積不斷向外擴張的需要。據國土資源部統計, 1987-2001年, 全國非農建設佔用耕地3394.6萬畝, 我國現有耕地從1996年的19.51億畝減少到2008年的18.26億畝 (12172萬公頃) 8, 1997年-2008年共減少耕地1.25億畝。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顯示, 2009年20.31億畝 (13538.5萬公頃) , 2016年耕地20.24億畝 (13492.1萬公頃) , 2010年-2016年共減少耕地696萬畝 (46.4萬公頃) 9。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 預計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間佔用耕地將超過5450萬畝。2004年-2016年, 全國徵用土地面積共計20552.2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在1990年為11608.3平方公里, 到2016年增加至52761.3平方公里。1987年耕地佔用稅收入1.4億元, 到2016年增長至2028.9億元。10在農村土地徵收的過程中, 既體現出土地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又體現出土地所包含的資本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二) 產品貢獻
1、農業具有提供糧食、農副產品以及工業加工原材料的基本功能。
自1978年改革開放起, 中國農業連續登上幾個台階, 一舉告別了中國農產品短缺的歷史, 並在幾個不同時期表現出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產品的結構性過剩。20世紀90年代中期, 我國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 從長期短缺轉向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 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糧食生產總量從1978年的6095億斤迅速發展, 相繼跨越幾個台階;近年來, 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 2013年糧食產量超過1萬2千億斤, 2015年糧食產量達到12429億斤, 是1978年的兩倍, 並實現了從2003年以來的「十二連增」。 (2016年糧食產量為12325億斤, 比上一年有所減少) 11同時, 不僅產量不斷增長, 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也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連續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 2017年上半年合格率達到97.6%。
2、農業為其他部門的發展提供原料。
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的工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以農副產品加工部門作為主導部門, 我國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料, 約有30%直接來自農業, 輕紡工業佔80%以上。21世紀以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 2016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1萬億元, 占製造業比例為19.6%13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重要民生產業。還有一些工業部門雖然不直接以農副產品為原料, 但它們依賴於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那些部門的增長而增長。所以農業品的生產規模及其增長決定了工業品的生產規模和增長。農業的產品貢獻, 支撐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國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6年底的58.52%;2016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1.2%。 (1)
(三) 市場貢獻
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 農村必然是國內工業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農業人口需要購買服裝、日用品等生活資料;而農業的擴大發展需要化肥、農葯、除草劑、農業機械、及房屋建築材料等生產資料的消費。1978年縣及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所佔比重高達全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65%。2016年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6503億元, 增長10.9%, 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14.0%, 增速自2013年以來保持快於城鎮態勢14。經濟發展, 農民生活水平提高, 為農村消費品市場增加了強大的需求拉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後, 在農業生產中物質投入不斷增加, 農業發展對工業產品需求的增長, 不斷刺激工業擴張, 對工業化和國民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水平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至2016年的10752元, 扣除價格因素, 是1978年的12.5倍。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 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129.8元。15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農業生產資料的消費大幅提升。全國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末的884.0萬噸增長至2016年末的5984.1萬噸。1978年末, 全國大中型拖拉機55.7萬台, 小型拖拉機137.3萬台, 共193.0萬台;2016年末, 全國大中型拖拉機645.4萬台, 小型拖拉機1671.6萬台, 共2316.0萬台16。農村消費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的不斷擴大, 進一步成為拉動相關工業品製造業的強勁動力。
(四) 外匯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 農業對於國民經濟的外匯貢獻主要以節約外匯支出和通過出口換匯增加外匯收入兩種方式實現。
1、節約外匯支出。
通過本國生產的糧食、農副產品及原料等農業產品滿足國內消費, 以此減少或者替代進口, 從而節約了大量外匯, 減少了外匯從本國流出。在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業對外匯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節約外匯支出方面。
2、增加外匯收入。
一方面, 在工業化初期, 國家工業基礎薄弱, 急需從國外進口先進的機器設備、國內短缺的原材料及高水平的生產技術, 因而需要大量外匯。在外部投資不足的情況下, 工業化發展所需要的外匯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初級農業產品的出口換匯。另一方面, 由於我國大部分工業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不高, 國際競爭力較弱, 農業的出口創匯是平衡我國外匯收支的重要手段。
新中國成立以後直至2003年之前, 我國農產品貿易持續順差, 2004年開始才出現逆差, 國家主要靠農產品出口獲取外匯來支持國
7. 農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農業是經濟基礎,沒有農業都不可能發展。以土地資源為生產對象的部門,它是通過培育動植物產品從而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
利用土地資源進行種植生產的部門是種植業,利用土地上水域空間進行水產養殖的是水產業,又叫漁業,利用土地資源培育採伐林木的部門,是林業,利用土地資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發展畜牧的是畜牧業。對這些產品進行小規模加工或者製作的是副業,它們都是農業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這些景觀或者所在地域資源進行開發並展示的是觀光農業,又稱休閑農業,這是新時期隨著人們的業余時間富餘而產生的新型農業形式。
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把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
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現階段的農業分為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兩大類。
土地是農業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產資料,勞動對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受自然條件影響大,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季節性。
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它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糧食、副食品、工業原料、資金和出口物資。農村又是工業品的最大市場和勞動力的來源。
8. 農業的基本貢獻是什麼農業的多功能性有哪些
農業的基本貢獻有經濟貢獻,食品貢獻,原料貢獻等等,農業的多功能性指的是農業具有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下面就講講這些概念是包括哪些方法。
9. 農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根據庫茲涅茨(1964)的分析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部門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有四個方面的貢獻。
1產品貢獻。非農業部門的擴大以農業發展為前提農業不僅要為非農業部門的就業人員提供食物而且還要為某些製造業如紡織提供原材料。前者可稱之為農業部門的食品貢獻後者可稱為原料貢獻合稱為農業的產品貢獻。
2市場貢獻。農民購買服裝、傢具、日用品及建築材料等消費品和化肥、農葯、農機及其他農業投入品擴大了對工業品的需求刺激了工業生產的擴張。這樣農民作為工業品的需求者對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做出了貢獻。另一方面農業的市場貢獻還應包括出售給非農業部門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庫茲涅茨稱前者為「生產過程的市場化」後者為「農業凈產品的市場化」。
3要素貢獻。農業的產品貢獻來源於農業生產農業的市場貢獻來源於農業和其他部門的交換農業的要素貢獻則來源於農業資源向其他部門的轉移。按資源的種類農業的要素貢獻又可細分為資本貢獻和勞動貢獻。4外匯貢獻。在工業化進程中外匯短缺是一個長期問題。在這方面農產品的出口可以為發展中國家獲得十分寶貴的外匯。特別是在發展的初期階段由於工業很不發達農產品和其他初級產品的出口可以說是許多國家獲得外匯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來源。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外匯貢獻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要下降但可以認為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農業的外匯貢獻仍是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