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朝鮮的經濟發展到底怎麼樣有具體的參考數據更好,謝謝。
一、朝鮮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脈絡
本文把朝鮮六十多年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歷程分為五個時期來考察,每個時期主要整理了朝鮮勞動黨和政府制定的經濟發展計劃、各計劃期間確定的基本任務、採取的具體措施、取得的發展成果等內容,試圖較為明確地說明朝鮮經濟的發展脈絡。
(一)解放後及戰後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時期(1945~1956年)
這一時期,朝鮮經濟發展的主要目的在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及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奠定,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考察,即1945~1950年的解放後經濟恢復期和1954~1956年的戰後國民經濟恢復三年計劃。
1945年朝鮮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下,獲得了解放。解放後,針對日本殖民統治留下的工業畸形發展、農業凋零落後、封建和殖民地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發展等現實情況,1945年10月成立的北朝鮮共產黨中央組織委員會[1]著手進行了各項民主改革,以圖復興和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其中,土地改革消除了封建土地佔有關系,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愛國熱情、政治熱情和生產積極性,並為正在迅速恢復的工業提供原料和保障居民的口糧創造了條件;民主的勞動法令的實施,保障了工人勞動和生活的基本權利;產業國有化,即工廠、礦山、煤礦、鐵路、郵電、銀行等的國有化,奠定了建設自主獨立國家的經濟基礎,為保證國營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有計劃地發展國家的經濟創造了條件;男女平等權法令解放了北朝鮮婦女,使她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和男子同等的權利,積極參加勞動。
從1947年開始,朝鮮有計劃地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提出自力更生建立自立的民族經濟的路線。勞動黨和政府領導人民恢復和改造現有的重工業工廠,生產和供給發展國民經濟所需的機器設備、原料和材料,新建還沒有任何基礎的輕工業,發展農業,以安定和改善人民生活,另外,著重加強國營部門在整個經濟中的領導作用。為此,朝鮮制訂了1947年和1948年的兩個一年計劃和1949年~1950年的兩年計劃。
在1947年的工業總產值中,國營工業所佔的比重達到80.2%,民辦工業的比重佔19.8%,其中礦業部門,國營佔百分之百。這說明在國民經濟的領導部門——工業中,國營經濟佔了壓倒性優勢。此外,鐵路運輸、郵電、對外貿易和銀行等也已經掌握在國家手中。這一切條件,成為朝著依靠國營經濟的領導作用,控制和調節個體經濟,有計劃地經營國民經濟和不斷增進廣大人民群眾福利的方向,發展國家經濟的可靠保證。[2]這一時期,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計劃部門,要求企業在對設備、材料、資金、勞力等進行詳細了解的基礎上,制訂並嚴格執行計劃,以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同時採取了整頓生產組織、加強勞動紀律、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學習技術、開展勞動競賽等多項措施。
1947~1949年的3年期間,朝鮮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達到49.9%,其中國營及合作社工業年平均增長率高達61.6%,到1950年6月朝鮮戰爭前夕,朝鮮北半部的工業生產規模(除煤炭和冶金部門外)和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了1944年的水平。在這一期間,農業也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1948年糧食產量達到266.8萬噸,比日本統治時期產糧最多的1939年還多0.4%。1949年同1946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增長51%。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50年3月,工人基本工資比1947年提高38%,同時幾次降低物價,從而使工人實際收入有了較大提高。農民生活也有了顯著改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生活水平達到中農水平。[3]
1950年6月~1953年7月的戰爭使朝鮮的國民經濟遭受到嚴重破壞,與1949年相比,1953年的工業生產總值下降了36%,農業生產總值下降了24%,國民收入減少了30%。
停戰後,1953年8月5日召開的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會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同時發展輕工業和農業」的戰後經濟建設基本路線。優先發展重工業是為了消除日本殖民統治造成的殖民地畸形狀態,打下建設自立的民族經濟、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同時發展輕工業和農業是為了安定和提高遭到摧殘的人民生活。1954年4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第七次會議通過了「1954~1956年恢復發展國民經濟三年計劃」,其基本任務是:恢復和重建北戰爭破壞的國名經濟,使工農業生產達到並超過戰前水平,為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力支援下,朝鮮提前完成了1954年~1956年的「戰後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三年計劃」,工農業生產全面恢復並超過戰前水平。
工業部門提前四個月達到目標,1956年末工業生產增加到1953年的2.8倍(其中生產資料生產增加到4倍,消費資料生產增加到2.1倍),增加到1949年的1.8倍。1954~1956年工業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41.7%。
工業布局和工業結構有了改善。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品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1953年分別為37.7%和62.3%,1955年則分別為51.7%和48.3%,生產資料生產比重已經佔了優勢。機器製造工業和金屬加工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1944年為1.6%,1949年提高到8.1%,1955年則提高到17.9%,同一時期紡織工業比重從6%提高到11.4%和17.2%。這說明,朝鮮工業已經顯著地消除了日本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片面性和畸形狀態,並繼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在農業方面,1956年糧食產量達到287萬噸,比1953年增加24%,超過戰前1949年的產量。農業發展主要由於戰後三年計劃期間國家投資74億元,大力興修水利,增加農業機械和化肥生產,並在農村推進農業合作化運動。1953年7月,朝鮮北半部各地開始試辦農業合作社,國家從法律上和財政上予以大力支持。到1956年底,入社農戶在總農戶中的比重達到80.9%,在總耕地面積中的比重達到77.9%。
戰後工農業的迅速恢復和發展,為改善人民生活創造了條件。1956年國民收入為1953年2.1倍,為戰前1949年的1.5倍。1956年工人、技術人員、國家職員每人平均工資同1953年相比增加58%,同1949年相比增加65%。在提高職工工資收入的同時,朝鮮政府採取低房租、降低商品零售價格等政策,使國家職工的實際收入有較大提高。此外,國家為職工修建了610萬平方米的住宅,並大力發展社會保險、醫療、休養等人民福利事業。在農村,1954國家廢除肉類義務繳納制度。1956年全面降低農業稅,實行固定稅制,並將農民拖欠的9萬噸農業稅和貸糧及14億元貸款全部給予核銷。這期間,國家還降低了工產品零售價格及灌溉費和機耕費。[4]
2. 朝鮮王朝的經濟
18世紀,朝鮮的國內和國際商業活動量迅速增加,通過經由行會組織擴大的壟斷和批發銷售,出現了資本積累。許多從事貿易的商人集中在漢城。政府核準的商店即領有執照的貢物供應商與街巷小店主之間的傳統分野,被融合到一種壟斷和批發體制的結構之中。臨時商店的設立原來是為了滿足人民在特殊場合(如科舉考試、國王出巡和其它全國性大事等)的需求,但是這些店鋪在這種場合過去後,仍繼續向普通百姓供應食品和雜貨。這些店鋪是由小店主在臨時搭起的棚屋裡經營的,他們不管怎樣都依賴批發商。手工匠往往成為個體生產者。有些人甚至發展成工廠廠主,取得了銷售自己產品的壟斷特許權。在一些情況下,僅僅做經營某些商品的批發商比從事物品生產更有得可圖。
到英祖時期,朝鮮和清朝、日本之間的貿易額迅速增長。其中除了中朝邊市貿易的牛、馬、鹽、鐵之外,最重要的是對清朝的人參貿易。人參貿易又稱為八包貿易,每包人參為10斤,朝鮮允許到中國的使團—所謂「燕行」人員—每人攜帶八包。後來因朝鮮邊民越境采參傷害中國地方官員,朝鮮政府停止人參出口,使團按每斤人參25兩白銀計算,可以攜帶2000兩白銀去中國購買商品。後來為了防止白銀過度外流,又摺合成價值2000兩白銀的朝鮮貨物,如皮毛、紙張、海產干貨等雜物。他們出售人參和朝鮮其他產品來換取日本的白銀、中國的織物、日用雜貨、金屬品、書籍、葯材、染料,還有朝鮮王室所用的葯材、珠寶、蘇杭綢緞等奢侈品,采購量相當大。
從朝鮮輸送到清朝的商品包括馬匹;貂、水獺、青鼠、豹等毛皮;海參、鮑魚、蝦、魚、海帶等海產干貨;金、銀、銅、豆錫、生鐵、鋼鐵等金屬;白紙、壯紙、桑皮紙等紙張;人參、胡椒、白礬、乾薑等葯材;丹木、槐花等染料;梨、蘋果、柿、栗等干鮮果品。從清朝輸入朝鮮的有牛、羊、騾、驢等牲畜;剪刀、鑷子、針、床爐、釜、皮箱、馬鞍、雨傘、木箸、算盤、梳子、紐扣、煙袋、眼鏡、瓷器、毛綿紙、斗方紙、火石、火鐮、筆、墨、硯、銅壺、錫壺、指南針等日用雜貨;各種金屬製品如鏟、犁、鏵、鋸等工具;金、銀、銅制錢等通貨;棉花、棉紗、生絲等紡織原料;各種棉布;各種錦緞綾綢;各種男女成衣、帽子、鞋襪;各種染料;各種食品;各種葯材;各種書籍;乃至於進口珠寶玉石、漆器牙雕、傢具古董、釵環首飾、自鳴鍾、自鳴琴等西洋玩好、貓狗鸚鵡等珍禽異獸。此外還有清朝嚴禁出口的天文、歷法、地理、歷史類書籍,以及牛角、火葯、硝石、硫磺等軍用品,米、豆、麥等穀物,以及生絲銅鐵等物,主要是由使團私帶和走私進口。
朝鮮商人的這種商業壟斷和批發活動造成了對銀和銅的更大需求,促進了采礦業的發展。倭亂之前在政府嚴格控制下的礦山交給了私人經營。在十七世紀,朝鮮全境有68個銀礦在開采,但是銅礦業不是很發達,因為朝鮮的銅主要是依靠日本供應的。然而在十八世紀,由於日本德川幕府停止出口銅,而與清朝的貿易也要求朝鮮大量供應銅,所以朝鮮的銅礦也發展起來了。英祖以通過增加錢幣的鑄造來鼓勵貨幣流通,所以物價不斷上漲,漢城市民如果不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與了商業活動的話,他們的生活會受到威脅。1801年以後,灣商中的姚舜沃聲名逐漸遠播,使當代朝鮮人對經商的看法轉為正面,許多兩班和平民不顧自己的身份,也起而從事各種商業活動。此外漢城在18世紀作為工商業城市已有了長足進展,19世紀後貿易更勝往年。老百姓對諸如刀、文具、煙竹、衣帽、餐具、農具等手工藝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對婦女戴裝飾性假發的限制實際上也消失了。
3. 被美國制裁多年的朝鮮,如今它的真實經濟現狀究竟如何
被美國制裁多年的朝鮮,如今經濟狀況並不樂觀。交通設施作為經濟發展的必要存在,從交通方面可以明顯的看出朝鮮的經歷情況。有幸去過一次朝鮮,見到的情況令人驚訝。朝鮮的鐵路設施明顯老化,而且鐵路干線的運行速度也特別慢。據了解,現在的朝鮮,在他們最高領導人的帶領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集中全部力量發展經濟。對我國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會有一定的影響。相信開放後的朝鮮,朝鮮人民的生活也會變的越來越好。
4. 在歷史上朝鮮的經濟有沒有超越中國的時候
1953年朝鮮半島實現停戰後不久,朝鮮就開始規劃經濟重建。當時,戰爭後的北方一片廢墟,基礎設施被摧毀,工業企業被破壞。由於軍人和平民遭受大量傷亡,勞動力也面臨短缺。1954年,朝鮮執行恢復國民經濟的三年計劃,1957年起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1961年執行第一個七年計劃,後來又延長三年。1970年11月,在朝鮮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上,金日成宣布朝鮮已成功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
有統計稱,朝鮮戰爭結束後的10年,朝鮮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25%,可能是當時世界最高的。1960年,東德媒體贊揚朝鮮為「遠東經濟發展的一個奇跡」。而在亞洲國家的工業化發展上,60年代的朝鮮和被認為創造戰後經濟奇跡的日本並稱。60年代末,朝鮮農村全部通電;70年代末,朝鮮糧食實現自給自足;80年代初,全部耕地面積的70%實現灌溉,插秧的95%和收割的70%農活實現機械化。1984年,朝鮮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實現了糧食自給並部分出口。當年的朝鮮工業經濟同樣獲得飛速發展。朝鮮是蘇聯為首的經互會的觀察員國家,與蘇聯東歐集團基本採取記賬式的貿易。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朝鮮人均GDP、人口壽命、識字率大大提升。當時朝鮮的社會福利水平也比較高,1979年就已實行全面的免費教育和免費醫療制度,實現對小學到大學的全體學生和幼兒園兒童免費供應外衣、內衣和鞋子等生活必需品。而且朝鮮社會的財富分配也大大平均化,不似韓國那樣有巨大的貧富差距。一般認為,1979年的朝鮮已是一個准現代化國家。
同期,韓國的主要工農業產品指標終於與朝鮮相當,但由於韓國人口超過朝鮮一倍,加上韓國社會嚴重的貧富懸殊,實際上,在1979年,韓國在國家現代化方面遠遠趕不上朝鮮。
朝鮮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半島實現停戰後,朝鮮政府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確決策,確定了農、輕、重以及軍事工業發展的適當比例;相對和平穩定的世界及周邊局勢;來自國際社會的援助;自然災害較少以及健全的農田基建設施等。當然,來自蘇聯東歐集團以及中國的援助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根據中國解密的外交檔案,在1950年至1953年的朝鮮戰爭期間,中國向朝鮮無償提供了總值人民幣72952萬元的戰爭急需及人民生活必需物資。1958年至1963年,這個中國最困難的時段,中國以無息貸款方式為朝鮮承擔了紡織廠、軸承廠、糖廠、熱工儀表廠、繼電器廠、電子管廠、無線電零件廠等29個成套項目。
1960年10月5日,周恩來總理接見朝鮮副首相李周淵,周建議朝鮮先上既快又短的項目,並同意分4年貸款4.2億盧布。至於償還期限,能還就還,不能還可以延期,推遲10年甚至20年也未嘗不可,等後代還也可以。1962年,為滿足朝方急需,中國將自己建成尚未使用的邯鄲第三、第五紡織廠的設備全套拆往朝鮮。1972年中朝商定共同建設輸油管並於1976年1月竣工,年輸油能力400萬噸。其間,中國援建了20萬千瓦火電廠、平壤地鐵等項目,而當時中國城市中除北京外都沒有地鐵。
蘇聯對朝鮮的援助規模也很大。據蘇聯方面的統計,到1960年4月,蘇聯對朝鮮的無償援助為13億盧布,此外還有36億盧布的低息貸款。之後蘇聯還和朝鮮簽訂了技術援助協定以及蘇朝長期貿易協定,幫助朝鮮建設鋼廠、火電站、煉油廠等,輸入裝備、技術,提供貿易支持。
5. 朝鮮經濟曾經遠比韓國發達,為何如今兩者的經濟實力卻反轉了
朝鮮經濟曾經遠比韓國發達,但如今兩者的經濟實力卻反轉了,我覺得這主要是因為朝鮮太封閉了,基本上就可以說是閉關鎖國了,不管是什麼事情他們都想依靠自己獨立完成,不和其它國家產生貿易往來,經濟肯定是得不到發展的,甚至會越來越差,但是韓國卻正好相反,韓國非常注重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無論是什麼事情都是再往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和朝鮮正好相反,經濟自然也就發展得更好了。
當時導游還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和他們說話,也不要一直看他們,不然他們可能就會覺得你是不尊重他們,甚至還會攻擊我們,聽完我真是覺得有點震驚,正常語言和眼神上的交流他們會認為是一種鄙視,由此可見這個國家真的很封閉,而一個國家將自己封閉起來是註定得不到發展的。
6. 朝鮮經濟的歷史表現
朝鮮在1945年以前經濟是相對十分落後的殖民地農業經濟,盡管朝鮮擁有眾多資源但未有效開發。二戰結束後,1946年3月頒布土地改革法,8月實行產業國有化,1947-1948年實行了兩次國民經濟一年計劃,1950-1953年因朝鮮戰爭的關系,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戰後,朝鮮政府開始一系列有計劃的經濟發展政策,1954-1956年是經濟恢復時期。1957年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並於1958年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各地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千里馬運動;1961年開始改革管理體制,建立了大安工作體系、新的農業領導體系和計劃的一元化體系。第一個七年計劃始於1967年,中間過渡了一個六年計劃(1971-1976年),第二及第三個七年計劃分別始於1978年和1987年。
朝鮮食品嚴重短缺,工業資源管理不善,並缺乏投資。工業有機器製造、化學、采礦、冶金、紡織、食品加工等。礦產有煤、磷酸鹽、鐵、錳、鎢、銅、鉛、鋅。約有48%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大型集體農場為主。農產品有稻、玉米、蔬菜、小麥、大麥、油菜、甜菜、粟、高粱、大豆、煙草、畜牧、伐木和漁業。
7. 朝鮮經濟水平相當於我國什麼時期
按照現在朝鮮的經濟水平,就相當於我國七八十年代的發展水平,是比較貧窮的。除了經濟發展狀況,朝鮮與其他國家建交的狀況也是網友關注的焦點。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目前朝鮮已經和16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其中包括中國、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寮國等國家。
朝鮮經濟的水平
朝鮮經濟改革後,新義州及開城兩個接近邊境的城市發展起來,工業等也有一定起色,但是成效並不明顯,朝鮮的經濟也僅僅是從前幾年的飢荒中復甦而已。農業產出雖然較以前有所成長,總體實力依然很弱。由於嚴重的肥料短缺。
連續的自然災害以及較少的可耕種面積導致國家的糧食產出比國家所需要的糧食最低標准低了一百多萬噸。朝鮮農業實行承包制度,經濟改革後農民收入顯著增加。核試後美國的貿易制裁對朝鮮經濟更是雪上加霜。據2009年CIA報告,朝鮮嬰兒死亡率為千人中51點34人。
朝鮮在1991年開始有少量私人商業,有少量私人商業出現在羅津先鋒特區,2002年在開城設立工業區,2013年宣布在各道設立經濟開發區。
8. 朝鮮經濟水平相當於我國什麼時期
按照目前朝鮮的GDP來看,朝鮮GDP總量為174.87億美元,人均GDP大概為700美元,全球200多個國家中排名靠後,屬於貧窮國家,現在的朝鮮相當於中國70年代的水平。
一直以來朝鮮和中國關系非常好,朝鮮由於製造核武器被國際社會制裁,所以只能通過出口給中國農副產品以及旅遊業來獲取外匯,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國人去朝鮮旅遊,不僅讓朝鮮旅遊業得到發展,而且也帶動了很多行業。
現狀
很多人對朝鮮的印象是經濟不發達,收入水平低,姑娘漂亮。其實在七八十年代,朝鮮經濟發展水平不錯,人均GDP甚至超過韓國。只可惜,之後朝鮮「閉關鎖國」,對外開放程度非常低,也阻礙了國家經濟發展。
據相關數據表明,朝鮮近年來,每年GDP兩千多億人民幣。在我國,有不少地級市的GDP已經超過兩千多億。按照現在朝鮮的經濟水平,就相當於我國七八十年代的發展水平,是比較貧窮的。
除了經濟發展狀況,朝鮮與其他國家建交的狀況也是網友關注的焦點。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目前朝鮮已經和16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其中包括中國、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寮國等國家。
9. 歷史上韓國的經濟曾不足朝鮮一半,它是如何逆襲成為發達國家的
韓國是一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半島國家,由於韓國和北面的朝鮮處於一種完全隔絕的狀態。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韓國是一個很標準的島國,不能夠通過陸地的方式進行連接,與外界的溝通只能夠通過航空或者說水面。
不過創造了“漢江奇跡”,一度高歌猛進的韓國並沒有停滯下來,而是選擇繼續進步,它開始與時俱進的向新型產業(第三產業)轉型。當時的韓國看準了中國內地娛樂市場極度空缺,便開始推動娛樂業的發展——韓國通過娛樂這種低成本高回收的方式創造了一部分在中國內地極度火爆的明星,而以這些明星為核心形成連帶作用,誕生出了一條新的產業鏈。
從一窮二白到發達國家,巧妙的利用了國家有限的資源,還有國際關系,成功的將自己的一副爛牌打成一手好牌,韓國如今也成為了很多國家借鑒發展的楷模。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韓國如今仍舊受制於資源限制,生活條件並不豐富。我們拿它們的飲食來說,韓國人只在一些主食上面能實現自給,水果還有肉類很難達到自我需求,因此韓國的水蔬菜還有肉類主要靠進口。但由於不能夠通過陸地運輸,使用航空運輸太貴,海上運輸又太慢。所以對於韓國人來說,吃新鮮肉和新鮮蔬菜就是一種很奢侈的產品,因此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韓國人來中國旅遊的時候,會選擇報復性的拚命吃肉。
10. 朝鮮80年代為什麼發達
上個世紀80年代是朝鮮的高光時光!
一方面朝鮮通過經合組織與蘇聯,東歐國家加強經貿往來,進口原材料出口工業品!
一方面與中國爭取援助。兩邊獲利!
在60-70年代,朝鮮的人均GDP比韓國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