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大經濟學家怎麼樣

大經濟學家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2-09 20:23:48

1. 經濟學家家是干什麼的

經濟學家大多是各級政府的參謀、顧問,有些能夠上達天聽。上到國家,下到省份、城市的發展規劃和政策建議,基本都是他們在參與制定。從事宏觀經濟和產業經濟、區域經濟的研究。也指從事經濟學理論研究及其應用工作的專家,其通常在經濟領域做出過巨大貢獻。

有時,針對不同的研究領域或者學派,通過添加定語而有不同的稱呼。譬如,主要研究西方經濟學的經濟學家被稱為「西方經濟學家」,而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濟學家則被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

(1)大經濟學家怎麼樣擴展閱讀

作為經濟學家應該因勢利導,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地建立與這種轉型與轉軌相對稱的新的經濟學範式,並建構相應的哲學範式。而不是既有與時俱進的原創基礎理論、其原創基礎理論又能指點迷津經世致用的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這樣的「經濟學家」只不過是紙上談兵的「經濟學家」,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家。

2. 世界十大經濟學家是哪十位,不限年限,不論生死,他們分別作出的貢獻是什麼

米爾頓·佛利民
米爾頓·弗里德曼(1912—2006)是美國經濟學家,以研究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史、統計學、及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而聞名。1976年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消費分析、貨幣供應理論及歷史、和穩定政策復雜性等范疇的貢獻,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 他提倡自由市場經濟,在大部分情況下反對政府幹預,其理論成了自由意志主義的主要經濟根據之一,並且對1980年代開始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經濟及貨幣政策有極大影響。

艾倫·格林斯潘
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出生於1926年,美國經濟學博士,美聯儲前主席。2002年8月,英國女王授予格林斯潘「爵士」榮譽稱號,以表彰他對「全球經濟穩定所做出的傑出貢獻」。金融界評論:「格林斯潘一開口,全球投資人都要豎起耳朵」,「格林斯潘打個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笨蛋!誰當總統都無所謂,只要讓艾倫當美聯儲主席就成」---這是一九九六年美國大選前夕《財富》雜志放在封面的一句口號。

米爾頓·弗里德曼
米爾頓·弗里德曼(1912—2006)美國經濟學家,以研究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史,統計學,及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而聞名。1976年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消費分析,貨幣供應理論及歷史和穩定政策復雜性等范疇的貢獻。《資本主義與自由》提倡將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讓自由市場運作,以此維持政治和社會自由。他的理論成了自由意志主義的主要經濟根據之一,並且對1980年代開始美國的里根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有極大影響。

羅伯特·蒙代爾
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奠基人,被譽為「歐元之父」。他改寫了通貨膨脹和利息理論;蒙代爾教授與其他經濟學家一起,共同倡導利用貨幣方法來解決支付平衡;此外,他還是供應學派的倡導者之一。蒙代爾教授撰寫了大量關於國際貨幣制度史的文章,對於歐元的創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撰寫了大量關於"轉型"經濟學的文章。

大衛·李嘉圖
大衛·李嘉圖(1772~1823年)英國產業革命高潮時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他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經濟理論中的精華,使古典政治經濟學達到了最高峰。是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出代表和完成者。1817年他發表了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他也因此成為當時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他主張進行議會改革,還提出一系列經濟主張,反對穀物法,宣傳自由貿易,批評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建議進行幣制改革等。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是劍橋大學教授,也是英國正統經濟學界無可爭辯的領袖。他於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被看作是與斯密《國富論》、李嘉圖《賦稅原理》齊名的劃時代的著作,在盎格魯——撒克遜世界(英語國家)替換了古典經濟學體系.其供給與需求的概念,以及對個人效用觀念的強調,構成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

亞當·斯密
斯密(1723~1790)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建立者。1767年回家鄉從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和寫作,1776年出版《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一譯《原富》)他的經濟學說形成於18世紀50—70年代。 斯密是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經濟學家。斯密的勞動商品觀點反映了工場手工業時期社會生產關系的本質,馬克思的勞動力商品觀點則反映了機器大工業時期社會生產關系的本質。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現代西方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英國經濟學家,因開創了所謂經濟學的"凱恩斯革命"而稱著於世。凱恩斯以前的主導經濟理論是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自由放任經濟學說,又稱傳統經濟學。這種學說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代表作《貨幣改革論》《貨幣論》《通論》等。

保羅·薩繆爾森
保羅·薩繆爾森當代凱恩斯主義的集大成者,經濟學的最後一個通才。他是當今世界經濟學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經濟學的各個領域,是世界上罕見的多能學者。薩繆爾森的巨著《經濟學》流傳頗廣,現在,許多國家的高等學校將《經濟學》作為專業教科書。他於1947年成為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的首位獲得者,並於197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些都是早期的!! 當代的也有很多!其巴菲特最為顯著!

沃倫·巴菲特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 ,全球著名的投資商,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財富超過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巴菲特再捐市值19.3億美元股票。在第十一屆慈善募捐中,巴菲特的午餐拍賣達到創記錄的263萬美元。2010年7月,沃倫·巴菲特再次向5家慈善機構捐贈股票,依當前市值計算相當於19.3億美元。這是巴菲特2006年開始捐出99%資產以來,金額第三高的捐款。

中文名: 沃倫·巴菲特
外文名: Warren E. Buffett
國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
出生日期: 1930年8月30日
職業: 波克夏·哈薩威公司行政總裁
畢業院校: 沃頓商學院本科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凈值: 620億美元(2007年)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 ,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全球著名的投資商,富豪。在其傳奇性的全球投資生涯中,著書或公開演講他的投資與理財理念,為《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等。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財富超過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

能否對你有幫助!

3. 馬光遠:為什麼「懂經濟」的經濟學家大多沒有發財

這個世界上最有意思的現象是,大多數專業研究經濟的經濟學家並不富有。

自經濟學誕生以來, 歷史 上最富有的經濟學家應該是 李嘉圖

在他1823年去世的時候,他的財產價值仍然高達70多萬英鎊,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

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但他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他炒股非常成功,而且是自己直接炒。

同時,他也投資當時的國債。1815年6月14日,李嘉圖賭對了滑鐵盧戰役的最後結果,果斷買入國債,這筆投資據說讓李嘉圖一次賺了100萬英鎊。


經濟學 歷史 上第二位富有的經濟學家是 凱恩斯 ,他也投資股票。

但他本人也沒有預料到1929年大崩潰,導致他在股市上損失慘重,他之前在股市的投資收益在大蕭條年代全部喪失,他失去了差不多四分之三的財產。

但後來,他仍然通過投資股票和藝術品賺了不少錢,在他1946年去世的時候,他仍然擁有40多萬英鎊的遺產。

除了這兩個人,中外經濟學家中,通過投資賺到錢的真不多。

歷史 上流傳更多的則是關於經濟學家很少預測對的種種案例。

比如,著名的費雪在1928年宣稱, 「股市到了永不下跌,永遠上漲的時代」 ,眾所周知,1929年大崩盤就來了。

在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的前一年,幾乎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認為,日本的樓市還有上漲空間,因為日本人多需求巨大。

2007年,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認為,美國的次貸危機不會釀成大危機,美國房價不會持續下跌。以至於危機爆發之後,英國女王都質問 「為什麼沒有人預測到危機」?

中國人最熟悉的距離諾獎最近的經濟學家楊小凱,曾經因為炒股虧了不少錢。

有一個關於經濟學家的笑話是:為什麼上帝創造了經濟學家?答案是, 為了讓氣象預報專家的日子好過一點

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曾經講過:「經濟學家分為兩類:一類是不懂預測的;另一類是不知道自己不懂預測的。」

關於經濟學家能預測趨勢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經濟學本質上是關於經濟的解釋的科學,是關於選擇的科學。

現代經濟學的基本邏輯就是 「求最優」 ,求最優的方法則是 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在設置各種和現實相去甚遠的假設的情況下,得出一個理想化的結論,對現實經濟進行解釋。

比如,經濟學關於 「理性經濟人」 的假設,就完全和現實不符合。

經濟學從斯密開始,其實就慢慢地在背離經濟學的初心。

斯密想探尋國家財富的原因,發現了看不見的手,發現了分工的好處,後來的經濟學的各種流派要麼是維護斯密,要麼是反對斯密,但反對也好,維護也好,大多通過各種高難度的模型和數學對現實進行解釋。

但一個基本的常識是, 人性是很難用數學來解釋的

比如, 「理性預期學派」 認為政府的政策無用,但他的假設前提仍然是理性經濟人,後來為了彌補理性經濟人的缺陷,又提出 「有限理性假說」

用克魯格曼的話說,經濟學家這個行當之所以誤入歧途,原因在於經濟學家們總體來說錯誤地用漂亮的數據模型所裝飾的美替代了對真的追求。
毫無疑問,經濟學走到現在,雖然不能說是 社會 科學皇冠上的明珠,但經濟學的殿堂的確雕梁畫棟,大師雲集,經濟學也在人類 社會 進步的過程中不斷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凱恩斯就說過: 「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的思想,無論對錯,其力量都要比人們通常理解的大得多。實際上,世界就是由這些思想統治著的。」

在很多政府政策的推動方面,經濟學家功不可沒。經濟學對人類 社會 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經濟學可謂無處不在,甚至被稱為 「經濟學帝國主義」

甚至我看到一本經濟學專著是專門研究足球的《梅西是把球踢向球門左側還是右側?》(估計梅西也看不懂這本書在說什麼)。

但是,必須承認, 經濟學確實不是一個關於預測的科學 。在經濟學的工具箱中,本來就不存在對未來的預測,這也意味著,經濟學家經常預測錯就見怪不怪了。

但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經濟學家假裝自己能預測呢?為什麼普通老百姓老是向經濟學家問明年投資什麼,而很多經濟學家也勇敢地回答呢?這恰恰是經濟學家 「理性選擇」 的結果。

如果一個經濟學家勇敢地承認自己無法預測股市,不知道如何進行資產配置,這對他而言絕不是最優選擇,承認自己不懂投資對很多經濟學家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損失,這需要大多數經濟學家靈魂深處鬧一場大革命!
真正研究預測的並非經濟學家,而是投資家,經濟觀察家。

雖然我們也研究經濟理論,但我們更多的是研究現實經濟問題和行業趨勢,這是一套全新的思維和邏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職業,話語體系和思維邏輯完全不同。

比如說我們其實不研究 「經濟學」 ,我們研究的是經濟趨勢,或者某個領域,比如房價的走勢。

這需要經濟學的基礎和一些方法論,但經濟預測並非完全是「經濟」的,比如房價的走勢,涉及到的內容和考慮的因素非常復雜,這需要長期的觀察和對各種數據的分析。

而經濟學家做的就是,在房價崩盤前20年,就一直用各種模型證明房價早應該崩盤了,非理性了,喊了20年終於崩盤了,於是說,自己預測對了。

其實,在中國,經濟學家、經濟觀察家、投資家的劃分慢慢也在清晰,但因為很多人不明白這些人的職業其實是不一樣的,都稱他們為經濟學家。

我曾經就多次見到,一些從來不研究房地產的,在一些論壇上毫不違和地回答下面聽眾關於房地產的問題。

經濟學既然預測不了股票走勢,房價漲跌,無法幫你進行資產配置,那學經濟學究竟還有什麼用。

在這里,我用著名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的話來回答: 「學習經濟學不是為了獲得經濟問題的一系列現成答案,而是為了學會避免被經濟學家蒙騙!」

4. 經濟學家每天都是在幹嘛的呢怎麼才能成為學家

經濟學家關心每一條馬路上的每一平米瀝青,關心每棟樓房裡的每扇窗戶,關心每條江里的每條魚的孳息,關心海上的每條船和天上的每架飛機,關心海底的每條光纜和新技術的每個突破,關心每個人身上的每件衣服,關心每個器官市場上的每隻腎,關心證券市場上的每個動態,關心每個人手裡的每件奢侈品,關心每個明星的每個活動,關心麵包房賣的每杯咖啡和每塊蛋糕,關心每片美瞳和每個發型,關心每個人的每筆收入,關心每家飯店的每個賬單,關心每個銀行的每個產品……
經濟學家還關心政府的每個政策和政策傾向,關心每個水利工程,關心道路和石油,關心醫療和養老,關心反恐和地震,關心軍售,關心教育和就業,關心洗黑錢,關心海盜……

總之,每個人手裡的每一毛錢都讓經濟學家感到興趣,本國及外國的每個重要意向和重大災難都是經濟學家關注的對象。

但是經濟學家絕不是純粹貪婪的人,像馬克思這樣替窮人說話,為窮人爭權力的經濟學家亦大有人在。當然,其他大部分的經濟學家只懂得鼓勵競爭,認可僅令大眾收入徘徊在罷工邊際的做法。於是,經濟學家便成了大資本家的朋友。

5. 中國的大經濟學家有哪些啊

中國到底有沒有合格的經濟學家?一個合格的經濟學家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哪些經濟學家已經躋身世界主流經濟學家行列?由華爾街電訊(wswire.com)編制的2006年(第二屆)《中國10大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排行榜於2月24日正式揭曉,張五常教授繼續名列榜首,清華大學錢穎一教授名列第二,而倍受爭議的郎咸平教授位居第三。林毅夫、鄒恆甫、吳敬璉、張維迎、李稻葵、陳志武、田國強等七位教授也共同名列榜中。值得關注的是,除吳敬璉外,其餘9位經濟學家均畢業於歐美名校,受過正規而系統的西方經濟學訓練。
在中國,被稱為「經濟學家」(Economist)的約有6000人,然而,能在國際主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的經濟學者只有大約100人。目前而言,中國經濟學家在全球經濟學界和財經媒體界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非常有限,他們的觀點仍然處於邊緣狀態,全球主流媒體很少關注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根據華爾街電訊對全球著名學府279位經濟學教授(含4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的書面調查,有39位中國教授被點名說有學術水準,除了上榜的10位經濟學家外,劉大中(1914—1975)、蔣碩傑(1918—1996)、楊小凱(1948—2004)等3人已故,鄒至庄、黃有光、石壽永、李其、李龍飛、王江、白聚山等23位經濟學家工作或旅居在海外。

華爾街電訊董事會主席、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教授指出,「評判一名經濟學家是否合格主要有兩點:第一,他對經濟到底了解多少?第二,是否有創造力?有很多人有一流經濟學的教育背景,但他們沒有創新思維,這也是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經濟學家的。」蒙代爾表示,中國有很多名牌大學經濟系,但沒有一個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經濟系前列,無法與麻省理工、哈佛、耶魯、劍橋、牛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世界名校相提並論,這也是制約中國經濟學家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經濟學是一門非常專業、非常嚴肅的學科,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才可能出成果。」

華爾街電訊評選經濟學家的指標包括3個方面:學術影響力(70%)、經濟影響力(25%)和社會影響力(5%)。學術影響力主要考察候選人在國際國內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的數量和被引用的次數;經濟影響力主要考察候選人對經濟增長、經濟改革和產業政策的影響;社會影響力主要考察候選人的社會責任感、社會知名度以及話語可信度。華爾街電訊總編輯丁海森說,「和第一屆評選相比,學術影響力的權重已經從60%提高到70%,以後這個權重還會持續增加。在美國擁有終身教職的中國經濟學教授有數百人,他們中有的已經躋身主流經濟學家行列,比如白聚山、洪永淼在計量經濟學;錢穎一、許成鋼在轉軌經濟學;石壽永在貨幣經濟學;張春、陳志武、王江、周國富在金融學方面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學者。」

2005年底,著名學者丁學良質疑中國經濟學家的學術水準,說「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5個。國內有的著名經濟學家連在國際上最好的50個經濟系裡當研究生的資格都不夠」。華爾街電訊分析指出,中國經濟學的確有三多: 一是經濟學正教授很多,二是經濟學教授帶研究生太多,三是經濟學博士多如牛毛。有過在美攻讀研究生院的人都知道,在美國當正教授的很少,副教授往往是系裡的研究骨幹。如錢穎一,90年開始在斯坦福任教,90年代中期就是公認的目前世界上轉軌經濟學中最好的學者之一,但他直到99年離開斯坦福時還只是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華爾街電訊對經濟學家的評測,目的是斧正被妖魔化的經濟學家形象,肯定經濟學家對經濟改革的貢獻,倡議社會(包括經濟學界)停止對經濟學家的人身攻擊和謾罵,回歸理性科學的爭論和探討。華爾街電訊(wswire.com)是全球領先的數據分析、財經新聞和商業媒體機構,將讀者定位為金融專才、商界領袖、經濟學人和媒體精英,為他們提供獨有的綜合財經信息平台,集財經解讀、金融工具、商業資訊、信用評級等產品於一身。據悉,華爾街電訊近期還將推出2006年《中國500經濟學人排行榜》。

6. 世界經濟學家排名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創立了偉大的經濟理論。就他個人而言,他的極其偉大的著作是《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這是「精髓」,後來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去研究。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Kirkcaldy)。1723~1740年間,亞當·斯密在家鄉蘇格蘭求學,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Glasgow)時期,亞當·斯密完成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1740~1746年間,赴牛津學院(The Oxford Academy)求學,但在牛津並未獲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獲是大量閱讀許多格拉斯哥大學缺乏的書籍。1750年後,亞當·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不僅擔任過邏輯學和道德哲學教授,還兼負責學校行政事務,一直到1764年離開為止;這時期,亞當·斯密於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獲得學術界極高評價。而後於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1773年,《國富論》已基本完成,但亞當·斯密多花三年時間潤色此書,1776年3月此書出版後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影響所及除了英國本地,連歐洲大陸和美洲也為之瘋狂,因此世人尊稱亞當·斯密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大衛李嘉圖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李嘉圖早期是交易所的證券經紀人,後受亞當斯密《國富論》一書的影響,激發了他對經濟學研究的興趣,其研究的領域主要包括貨幣和價格,對稅收問題也有一定的研究。李嘉圖的主要經濟學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書中闡述了他的稅收理論。1819年他曾被選為上院議員,極力主張議會改革,支持自由貿易。李嘉圖繼承並發展了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他認為限制政府的活動范圍、減輕稅收負擔是增長經濟的最好辦法。

弗里德曼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國當代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以研究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史、統計學、及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而聞名。1976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消費分析、貨幣供應理論及歷史、和穩定政策復雜性等范疇的貢獻。有趣的是,弗里德曼是另一位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法律經濟學奠基人亞倫·戴雷科特的妹夫。其著作《資本主義與自由》於1962年出版,提倡將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讓自由市場運作,以此維持政治和社會自由。他的政治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經濟的優點,並反對政府的干預。他的理論成了自由意志主義的主要經濟根據之一,並且對1980年代開始美國的里根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有極大影響。

凱恩斯

7. 當今中國十大經濟學家

厲以寧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經濟學界泰斗。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系,1955年畢業後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現為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民生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七,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七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八,九屆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林毅夫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原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聯合創始人 、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八、九、十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全國政協常委 、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8年2月,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

張維迎

原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長,同時兼任牛津大學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20多年來,他以一個獨立學者的立場,積極參與到中國改革實踐的洪流中。他是國內最早提出並系統論證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的學者。2000年,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2002年,他當選為「CCTV2002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6年3月他發表了《理性思考中國改革》的長文,將有關改革的爭論推向了一個高潮。

郎咸平

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畢業於美國賓西法利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獲博士學位。被中國國內媒體稱為「郎監管」,素有「郎旋風」、「最敢說真話的經濟學家」之稱。公司治理和金融專家,主要致力於公司監管、項目融資、直接投資、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破產等方面的研究。

陳志武

1986年去美國留學,放棄了攻讀7年的計算機專業,轉而學習經濟,並於199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學位,1990-1995年任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助理教授,1995-1997年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助理教授,1997-1999年任俄亥俄州立大學金融學副教授

1999年轉任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現任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於2010年11月18日,被中國交通銀行委任為非執行獨立董事。

吳敬璉

是中國經濟學界的泰斗,當代中國傑出經濟學家、著名市場經濟學者、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歷屆總理的座上賓,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顧問。

李季

中國主流經濟學專家,原天津市教委主任,中國著名經濟師,畢業於清華大學金融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國著名投資高級經濟分析師, 中央台著名股評專家, 中央電大市場營銷學教授,是諸多企業家的經濟戰略顧問,長期專注經濟發展戰略及商務合作研究,多次參加全國高層經濟論壇,對未來經濟趨勢的剖析極具影響力,其獨到的見解、精闢的分析讓眾多國內外企業家在多變的環境中找到了路標。

錢穎一

中國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出生於北京,祖籍浙江,1981年清華大學數學專業本科畢業。畢業後留學美國,先後獲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學位、耶魯大學運籌學/管理科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後任教於斯坦福大學、馬里蘭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2006年10月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8. 最偉大的經濟學家是誰請附理由

不能籠統的說誰是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就像不能說誰是最偉大的文學家一樣。

在不同時期,出現的經濟學家有其知識背景,有不同的時代背景,他們產生的影響和所提出理論的作用也都不盡相同。

可以說,亞當斯密是經濟學鼻祖,他開創了經濟學的學科,讓大家認識到經濟學在生活和國家管理中的作用,以及經濟學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他主張政府應該給市場經濟最大的自由度,所以才有了早期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積極蓬勃發展的局面。
凱恩斯,跟亞當斯密不同的是,凱恩斯主張政府幹預經濟,因為當時美國和世界正處於經濟不景氣時期。他的政府幹預論一定程度上為經濟振興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後來出現的薩繆爾森和弗里德曼等都在不同的領域有獨到的研究和觀點,為世界金融和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我覺得,只有對當今時代有最敏銳洞察力的經濟學家,而沒有最偉大的經濟學家這一說。

9. 你如何看待「大經濟學家林采宜一個月僅消費11.4元」這說明了什麼

大經濟學家林采宜一個月僅消費11.4元,之所以消費這么少,是因為現在正在進行居家隔離。所以減少了網購的時間以及次數,同時這11.4元也是購買騰訊音樂會員的花費。通過這個數據可以看出疫情影響到了現在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保持了大家口袋中的金錢。

這只是一張信用卡,並不能夠反映所有的消費。因為大家在付款的時候很有可能會用銀行卡,而銀行卡和信用卡完全不是一回事兒,現在有很多人也不會使用信用卡去購物。因為自己不想還不起,而且需要按耐一下想要去買自己暫時不能承擔的物品。而根據相關的數據表明,國內消費已經呈現了一種下滑的趨勢,雖然大家在一些特定節日的時候,難免會有額外的支出,但是很多人連這筆錢都省下了。

10. THE ECONOMIST怎麼樣

注目人的價值,卻不被人遮蔽 危機帶來的好處之一是讓人追問和反思。在這場全球的經濟危機面前,那些能夠幫助人追問和反思的組織正在成為蕭條中的例外。 在英語世界的媒體中,《經濟學家》(The Economist)周刊——它自稱為報紙——是平日就在幫助人們辨清世界方向的少數新聞雜志,到了危機的時刻,它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 在《時代》周刊、《新聞周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這樣的傳統主流媒體繼續縮減發行量以及廣告額不斷下跌的時候,《經濟學家》卻截然相反。從2008年1月到10月,它的零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以上,到2008年8月中旬,它的北美版廣告頁數增加了7.2%,訪問其網站的人數在7月份達到350萬人,比去年同期多了45%,而評估世界媒體和廣告業的美國《廣告時代》(Advertising Age)機構評選這份總部位於英國倫敦的周刊為2008年度最佳雜志。 其實,早在一年前,距離華爾街危機的最終爆發還有10個多月的時候,《經濟學家》就曾預測自己的讀者很可能因為危機的加劇而變得越來越多。2007年12月,時任《經濟學家》集團總裁的海倫·亞歷山大(Helen Alexander)對《衛報》說:「還是回到我們如何理解世界這個基本點,這絕對是這個品牌的亮點:形成判斷和擁有觀點。是觀點紙(viewspaper),不是新聞紙(newspaper)。」 隨便拿來一期《經濟學家》跟同類的新聞和商業雜志比較,它們之間的差別是非常明顯的。其他的媒體在相當程度上跟娛樂業沒有太大的區別,差不多都以所謂名人的一舉一動為焦點,只是名人所在的領域不盡相同,多是就人論人、就事論事,封面和內容自然也就多是各種名人的照片和故事,即使涉及觀點,也多是這個名人說了什麼那個名人發表了什麼見解。 在《經濟學家》那裡,名人、不出名的人、公司、國家、非政府組織和新近發生的事件被置於廣闊的時代和歷史背景中,讀者從中看到的是比較清晰的事態分析,是鮮明的立場,以及解決問題的建議。 如果考慮到這本雜志的使命,有這樣的風格就不奇怪了,很難找到還有另外一本周刊在它每一期的首頁印上這樣的話:加入「一場嚴肅的競賽:讓奮力前行的智慧戰勝阻礙我們進步的卑劣而心虛的愚昧。」 不僅如此,自從1843年由一名蘇格蘭做帽子的商人詹姆斯·威爾遜(James Wilson)創立以來,《經濟學家》一直實行文章匿名制度,除了專題和約稿之外,所有的文章都沒有記者編輯的署名。在這里,人們會清楚地看到,這份在意識形態上以傳播古典自由主義聞名的刊物跟個人主義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像他的前任們一樣,《經濟學家》現任主編約翰·米克爾斯維特(John Micklethwait)認為,這是品牌比個人才華更重要的辦刊立場的體現,用他自己的話就是:「個人崇拜是危險的。」 而他的副手,執行主編丹尼爾·富蘭克林(Daniel Franklin)進一步解釋這樣的立場時說,他們注重的是有「好的人」,就是這些人要獨立,不受各種勢力的左右,對世界懷有好奇心,致力於尋求對世界的真正理解,而不是自己的名利,所以《經濟學家》從來不去打造「明星記者」、「明星主筆」之類的光環,因為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哪一個人的,而是反映了辯論的過程,不是哪一個記者個人的觀點,有整個《經濟學家》的力量在背後支撐。」 對大部分同行來說,這個《經濟學家》的力量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不是在短時間內由某些精英竭力拚搏而獲得的名聲,而是經過漫長的年月不斷長大的生命。 比自由更高的自由 在它的早期,如果有人認為這本雜志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甚至不會存活多久,估計會有很多人認同。在《經濟學家》紀念創刊30周年的時候,它的發行量才大約3000多本,而這本雜志自己對當時的記錄是:「1876年,發行量達到3690份,之後逐漸下降,直到1881年。」 早在1711年,當現代媒體的先驅約瑟夫·阿狄森(Joseph Addison)和理查德·斯蒂爾(Richard Steele)創辦《旁觀者》日報(The Spectator)的時候,那份讀物的發行量最高時已經達到一萬四千份,但《旁觀者》日報卻只維持了兩年。如今在英國政界和思想界還很著名的《旁觀者》周刊是在1828年創辦的,而它的創建者是一直都沒有多少名氣的英國記者羅伯特·潤特爾(Robert Stephen Rintoul)和他的那些更加不為公眾所知的朋友們,這份刊物已經成為英語世界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雜志,剛好度過180年。 與《旁觀者》這樣重點關注本國事務的媒體不同,《經濟學家》從一開始就是超越一時一地的視角。它的創立者威爾遜在最初介紹《經濟學家》的使命時就明確指出:「我們嚴肅地相信,自由貿易、自由交流會比任何其他可見的動因都更加促進文明和道德在全世界的擴展。」 這個全世界當然包括威爾遜所在的國家,「如果我們在國內舉目觀看,」威爾遜在他那篇發刊詞中繼續寫到,「我們看到的是愚昧、墮落、敗壞、不信神,這些現象充斥的范圍之廣已經足以讓任何一個文明國家喪失臉面了。」雖然身處被很多史書贊譽的工業革命的浪潮之中,《經濟學家》創立者筆下的英國卻可能更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在世界歷史上更糟糕的社會。事後的歷史表明,這份由英國人辦的雜志並沒有隨著英國在國際社會地位的變化而變化。 這樣的眼界和使命感是《經濟學家》不局限於就事論事就人論人的原因所在,威爾遜在1843年8月5日發表的聲明值得在今天繼續引述:「我們的眼光不僅僅在於議會中通過的各種法案的效力,甚至也不在於好善樂施者的努力,盡管值得稱頌,我們關注的是如何治癒這個國家的大麻風病,我們主要關心的是民眾狀況的改善。」 1938年,在創刊差不多100年之後,《經濟學家》的發行量終於達到一萬冊,其中,海外的讀者佔了一半。又過了32年,到了1970年,突破了10萬,1992年,達到50萬,同年收購專門報道美國國會動態的《點名》(Roll Call)日報,到2002年,《點名》取代《華盛頓郵報》成為國會山最受歡迎的出版物,而這顯然也為《經濟學家》進入更多美國政治人士的視線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今,無論是國會山還是白宮,官員的辦公桌上可以見到《點名》和《經濟學家》,而不一定有別的刊物。 2005年,僅僅在1992年的13年後,《經濟學家》的銷量超過100萬。第二年,專門觀察媒體產業動向的英國雜志《推廣》(Campaign)將年度世界最佳媒體的頭銜頒給了《經濟學家》,谷歌(Google)位列第二,評審團給出的理由是:「在數字媒體占統治地位的一年,《經濟學家》卻證明,富於洞見的時事評論加上敏銳的市場定位仍然能夠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的收益。」 這里所謂「敏銳的市場定位」就是指《經濟學家》對海外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的不斷拓展。目前,《經濟學家》大部分的讀者來自英國本土之外,它在美國最受歡迎,那裡的發行量占據這份周刊全球總發行量——2007年超過130萬,前面提及的《旁觀者》也在增長,但不足10萬——的一半以上。 在《經濟學家》的執行主編富蘭克林看來,是英語以及英語文化所重視的自由價值於1990年代以來在世界上更為廣泛的傳播,推動著《經濟學家》獲得了全球的知名度,它在美國的流行正是因為美國已經超過英國成為這種文化和價值最重要的承載者,《經濟學家》所要做的不過是利用包括互聯網這樣的新技術推廣它對這種文化和價值的闡釋。 而根據美國亞馬遜公司(Amazon)旗下的Alexa網路瀏覽系統在2008年12月上旬的統計,《經濟學家》網站的訪問者有將近40%來自美國,其次是雜志總部所在的英國(7.7%)、印度(6.8%)、法國(6.1%)、和中國(5.9%)。這顯示《經濟學家》正在亞洲的新興大國中找到一定數量的愛好者,雖然比例還小,但也許已經開始幫助這少部分印度和中國的公民在各自的國家進一步融入全球化的時候增進對國際社會的理解。 除了《經濟學家》的使命和立場,它對分析工具的運用也值得人們學習。經常閱讀《經濟學家》,你會發現,它十分重視跟蹤各種有關趨勢和民意的調查統計,而這常常能夠在相當程度上彌補記者編輯和其他撰稿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眼界缺陷,因為在這樣巨大和紛繁的世界中,個人所接觸的世界樣本都是很有限的,往往以偏概全,這方面的資源包括以反映政治和社會民情著名的蓋洛普調查(Gallup Poll)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以反映商業活動效果特別是公布電視節目收視率聞名的尼爾森市場調查(Nielsen Ratings),還有各種組織的統計報告。 當然,《經濟學家》畢竟也只是一家媒體,不足百人的采編團隊遠遠不足以給讀者解釋清楚這世上的一切,按照它自己的原則,既然個人崇拜是危險的,由個人組成的團體也不足以讓人去崇拜。如果《經濟學家》有些像給人提供坐標系幫助人反觀地球的衛星地圖(Google Earth),那這個地圖更加展示了地球只不過是宇宙的一角,人就更不是什麼中心了。 而盡管《經濟學家》在全球經濟危機下繼續成長,這並不等於它不受外界的任何影響,比如,這個強大的品牌在2008年11月也加入裁員的行列,該集團北美分部的大約15個工作崗位被取消。 雖然如此,《經濟學家》仍不失為那些試圖理解世界真相的組織和個人效法的榜樣,畢竟,這樣的組織和個人多了,個人崇拜就會不像現在那麼多,人們對經濟危機的到來會比現在更有準備,經濟危機本身也許就不會如此嚴重,人的眼界會開闊得多,人的追求也不會像經濟危機和歷史上的種種危機所表現的那麼低,在這世上,文明和道德很可能比如今擴展的要寬廣、深沉和真切的多了。

閱讀全文

與大經濟學家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單位年薪制怎麼發工資退休了還有嗎1 瀏覽:289
愛情公寓是怎麼建成的 瀏覽:137
婚姻不是跳板什麼意思 瀏覽:947
婚姻不易且結且珍惜是什麼歌 瀏覽:497
抖音里有哪些美女寫真號 瀏覽:258
漂亮女人就該拼事業怎麼回懟 瀏覽:990
玩石頭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495
美女在上海是干什麼的 瀏覽:736
幸福小區保潔怎麼選 瀏覽:760
玄興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哪裡 瀏覽:248
成都婚姻服務公司哪裡好 瀏覽:845
事業編哪些單位冷門 瀏覽:592
中年夫妻怎麼相處最幸福 瀏覽:900
有酒無糟是個什麼故事 瀏覽:627
普通事業人員是什麼意思 瀏覽:67
株洲經濟形勢如何 瀏覽:445
未婚的婚姻是什麼意思 瀏覽:354
農村愛情11有哪些人 瀏覽:724
幸福是一本怎麼樣的書比喻句 瀏覽:52
經過浙江去上海健康碼怎麼填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