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如何達到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怎麼達到平衡
1、轉變觀念觀念,加強引導,樹立綠色低碳發展觀。
2、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3、政府部門要從政策層面支持和引導綠色低碳產業的蓬勃發展,引導和支持社會樹立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的理念。
4、從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實踐探索出發,尋求適合國情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
5、為遏制氣候變化惡化趨勢,積極採取自主行動,從多方面入手,節能減排,減少環境災害,切實履行量化減排義務。
B. 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經濟發展不能建立在破壞環境的前提下,保護環境,也要兼顧經濟發展,兩者不可偏廢。應該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充分利用當地到自然資源,因勢利導,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當地到環境。
C. 挖煤與經濟發展,談談應該如何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
不挖煤,沒經濟,沒經濟,沒錢治理。
也就是說現狀已經走在了先污染後治理的腳步,只是腳步快慢的問題。
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當今,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成為新世紀的標志。用環保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如何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堅持實現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的關鍵。
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調節:
1、實現經濟轉型,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減少對資源、能源的浪費,減少廢氣、水、有毒有害廢物的排放;
2、加強立法工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用法律約束政府、企業、組織和個人的行為,保護環境和資源;
3、調整產業結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西部等欠發達地區轉移,在東部沿海地區和其他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
4、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在引進外資和批准新建項目中嚴格把關,對破壞生態環境、危害居民安全、破壞性開發、高耗能高排放的項目不再批准;
5、強化輿論引導,利用媒體對危害較大、民憤較高的項目曝光一批,處理一批;
6、改革政府幹部審查標准,不再單純以GDP論政績,對環境、不可再生能源的保護,以及節能減排工作的貢獻也要作為考查內容。
D.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三者之間的協調關系
第一、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特別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必須堅決落實。
第二、是正確處理好三者的辯證統一關系:經濟建設是中心,環境建設和資源建設是前提和保障;三者相互統一,不可偏廢。
第三、是在技術上還要走循環經濟之路。
第四、在啟動新項目時必須堅持先行環保論證和合理利用資源。
E. 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
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彼此依託、相互推動的。所以環境可以作為經濟成本的一個部分,因而環境保護成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於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
F. 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類干涉自然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程度也在不斷地加深。人類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奪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並且日益嚴重。正是這種先污染後治理、先開發後保護的做法使人類飽受了自然界對於人類肆無忌憚的開發的報復,人與自然的關系日趨緊張:水源、空氣、土壤受到嚴重污染,大量的動物、植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土地荒漠化,資源短缺,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人類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惡果。因此,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重大的任務。首先,要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一方面,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自從有了人類就存在的。無論人類如何進化,都無法改變這樣的事實:人來源於自然界又依存於自然界,人永遠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以及人類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條件的,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本身。另一方面,人與其他的自然存在物又有所不同,人是有意識、有意志、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人並不是消極地依賴自然界生活,而是根據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人類本身也在對自然的改造活動中不斷發展自己。其次,要深入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質。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勞動生產為中介,而生產勞動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人類正是在與自然發生關系的過程中結成了社會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人與人的關系,是社會關系。因此,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最終取決於人與社會關系的協調,脫離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就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和解決當代世界以及中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出現的尖銳的環境和資源問題。再次,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即協調物質文明發展與生態文明的關系。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是矛盾統一的兩個方面。我們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在加快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加強對生態環境狀況的監控、環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就要求我們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努力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最後,要加大法律法規的監督力度。法律法規是規范人們行為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國雖然已經頒布和實施了《資源與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但是這些法律法規的監督力度、對人們的規范作用發揮得還不全面。一方面,我們要依據法律嚴厲懲治為了一己私利而破壞環境的行為。這不僅僅是為了讓違法者得到應有的制裁,更是為人們敲響警鍾,警示人們要尊重法律的威嚴和意識到環境問題關系我們自身的生存問題,是關系每個人利益的大問題。另一方面,我們還要依據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定更加細致的法律法規,用強制的方式來拯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此外,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要使環境保護的意識更加深入人心,使人們從內心中意識到這個嚴峻的問題。要加強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教育,要知道,環境保護是每一個人的職責。從而引導他們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共同為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而貢獻力量。生態環境的維護,是社會的整體利益,也是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平台。廣大青年學生要做生態保護的先鋒模範,用所學到的知識和實際行動來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奉獻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人生價值就得以實現並得到升華。
G. 如何協調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
也……不用這么簡潔吧?大約100字就可以了回答: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H.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如何達到平衡
I. 重大工程的實施應該如何處理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的關系
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基本途徑。
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這對我們協調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綠色發展把保護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從本質上講就是把資源消耗強度、生態系統狀態等環境要素作為評價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將二者看作互為關聯的一個整體。
一、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
二、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保護好環境就能增加投資吸引力和經濟競爭力。
三、加快經濟建設,絕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絕不能把環境保護同經濟建設對立起來或割裂開來,絕不能走先污染後處理的老路。
J. 如何處理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
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基本途徑。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這對我們協調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綠色發展把保護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從本質上講就是把資源消耗強度、生態系統狀態等環境要素作為評價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將二者看作互為關聯的一個整體。
(10)如何協調經濟和保護環境擴展閱讀: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的重要意義: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積極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在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方面獲得了新認識、走出了新路子。
綠色發展打破了環境保護末端治理的單一模式,實施前端保護、過程嚴控、污染嚴懲的治理模式,跳出了「先污染、後治理」的怪圈,能夠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
綠色發展立足經濟發展新常態,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生產綠色產品、推動綠色消費、營造綠色文化,能夠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