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經濟
中華共和國的經濟以農副業、小手工業等為重要支柱,茶葉、造紙、糖業、煙草、陶瓷、水果種植等行業佔有重要地位,工業從業人口僅佔全國人口的3.5%左右。原來福建的罌粟產量很大,但因19路軍禁止罌粟種植,中華共和國內栽培罌粟的土地被用於田地,不過這也使政府財政收入大減。由於民國以來福建經濟大幅衰退、貿易量急劇下降,加之政局頻繁動盪、匪患嚴重,都使得福建大部分地區陷入貧困之中,因而中華共和國的經濟基礎也十分薄弱。中華共和國成立後,推行土地改革,試圖均分土地給農民,並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推行現代工業建設。
但因國家的軍費開支驟然膨脹,而原來軍餉的兩個重要來源—南京和廣東都因為閩變而切斷了對十九路軍的經濟支持,導致中華共和國政府不得不一方面給軍隊降薪、另一方面大幅提高稅率,這也影響到軍隊的軍心和國內民眾的情緒。由於增收多項進口稅,由軍方接管福建鹽運使、廈門運付、福州統稅局、福州海關和廈門海關,甚至由人民政府出面向地方借貸以暫時緩解財政危機,福建商人對此頗有不滿,有人還造謠中華共和國政府實行共產主義。加之1930年代中國的金融市場大幅動盪,這也重創了中華共和國的經濟,當時軍費開支每月約360萬元,而統稅收入和收回的海關關余每月還不足200萬元,財政部虧空嚴重[7]。
在閩變前夕的1933年11月18日,19路軍就接收了福州中央銀行和廈門中央銀行,並令其停業,以解決軍餉不足的問題。共和國政府成立後,禁止南京政府中央銀行的鈔票、航空獎券、公債票、庫券等有價證券在中華共和國境內流通,只允許使用中南銀行和中國銀行發行的鈔票。中華共和國財政部曾計劃成立自己的中央銀行並發行本國紙幣,但因為戰爭緊迫的關系,最終沒有付諸實施。
在土地問題上,中華共和國頒布了《人民綱領一最低綱領十八條》,規定一切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按照耕者有其田的原則,實行計口授田,以鄉為基本統計單位,按調查所得的人口來分配田地,不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佃農、雇農,一律都授予耕地。與共產黨不同,中華共和國政府極力反對盲目使用暴力的土改方式,認為均分土地就能達成土改效果。此外,政府還以豁免五年土地稅和終身使用權為獎賞來鼓勵開墾荒地。
B. 辛亥革命之所以爆發其政治經濟階級基礎分別是什麼
1、政治基礎: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骨幹是一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個知識分子群是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興學堂、派留學生而逐漸形成的。他們接觸到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深感到民族危難的加深,在群眾斗爭的推動下,走向了清政府的對立面,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新道路。
2、經濟基礎: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官僚買辦資本和封建勢力的多重壓迫與排擠,一直步履艱難。但在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卻出現了一個小的高潮。這主要是因為:第一,甲午戰爭後,迫於民族危亡的形勢,全國曾出現設廠自救的運動。同時隨著自然經濟的解體,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擴大,投資設廠有利可圖;第二,帝國主義列強之間尤其是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前後的激烈爭斗,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給了民族工業發展的空隙;第三,清政府「新政」採取的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第四,全國各地風起雲涌的收迴路礦權利、抵制美貨等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3、階級基礎: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壯大則是辛亥革命發生的階級基礎。
隨著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數量的增多和規模的擴大,民族資產階級及與它相聯系的社會力量也有了明顯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沖破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桎梏,發展資本主義,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經濟利益的維護者。這正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形成的階級基礎。
衍生知識點——其他原因
(一)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在20世紀初的中國發生,是與當時中國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密切相關的。
1.外國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擴大,民族危機加深。1904年至1905年,日、俄兩國為了爭奪在華利益竟然在中國東北進行戰爭,清政府卻宣布「局外中立」,結果日本戰勝俄國,俄國將所攫得的中國東北南部所有一切權益「轉讓」日本。與此同時,英國侵入西藏地區,德國則企圖將勢力延伸到原屬英國勢力范圍的長江流域,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深重。
2.社會矛盾激化,民變四起。從1902年至1911年,各地民變多達1300餘起。還發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貨等愛國運動,以及收回利權運動和保路運動等。在這些運動中,中國資產階級開始成了主要角色。全國性的民變和愛國運動,反映出廣大人民再也無法照舊生活下去了,社會急劇動盪,一場大的風暴就要來臨了。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產
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已經徹底放棄了抵抗外國侵略者的念頭,甘當「洋人的朝廷」;同時也使國人對清政府更為失望,國內要求變革的呼聲日漸高漲。這表明《辛丑條約》後,一方面是帝國主義列強加緊控制和爭奪中國,一方面是清政府甘心充當帝國主義的走狗,致使中國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這是辛亥革命發生的根本原因。
為了擺脫困境,清政府於1901年4月成立督辦政務處,宣布實行「新政」。陸續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設立商部、學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機構;裁撤綠營,建立新軍;頒布商法商律,獎勵工商;鼓勵留學,頒布新的學制,並下令從1906年起正式廢除科舉考試。迫於內外壓力,清政府又於1906年宣布「預備仿行憲政」,並於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制定了一個學習日本實現君主立憲的方案,規定了9年的預備立憲期限。
預備立憲並沒有能夠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重了危機。主要原因在於,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延續其反動統治。清政府又遲遲不答應資產階級立憲派提出的關於速開國會的要求,還鎮壓了立憲派的國會請願運動,並借立憲之名加強皇權。1911年5月,責任內閣成立,國務大臣13人,其中滿族9人,而滿族中皇族又達5人,被譏為「皇族內閣」。這不僅引起立憲派不滿,而且加劇了統治集團內部漢族官僚同滿族官僚的矛盾。清政府陷入了無法照舊統治下去的境地。
C.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的經濟結構由哪些經濟形成構成
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主導的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
D. 辛亥革命前中國的經濟狀況與之後的經濟狀況分別是什麼最好有具體數字證明
1革命前:在1860年左右開始興起洋務運動,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新建立了多洋務企業,
同時分為自立,自強兩個階段,分別發展民用和軍事工業。同一時期,資本主義工商業也在
悄然興起,並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但此時的
中國近代工業薄弱,如比較有名的江南製造局從1865年成立到甲午戰爭一共才生產槍5萬枝,300尊炮。相比於洋務企業,民營公司狀況更差。當時民營公司不過幾百家而已,且多為官僚和買辦所有,如1890 年至1910 年,中國共約建立棉紡織廠共計26家,對這些廠家創辦人或主要投資人的情況如下:官員創辦的共13 家,退休官員或紳士創辦的共7 人,由買辦創辦的共6 家,如徐潤、唐廷樞等,他們的力量有限。並且是依附於清政府和帝國主義的,許多對革命有抵制態度。雖然也得到民族資本家、華僑資本家的支持,但力量有限。
甲午戰爭後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三項新的進展。一是對舊有的電報線路進行擴展、整頓。在地方線路的基礎上擴展了支線,擴展總長度達四、五千里,加強了省間和地區間的聯系;新架設了北京至恰克圖、北京至漢口兩大陸路干線;收回了英國大東公司和荷蘭大北公司私設的上海經煙台至大沽(正線)、煙台至大沽(副線)的兩條海線。二是新設了無線電報。1905年清政府創設無線電報,由官專辦,限於軍隊和官方專用。三是統一電政管理。1908年,清政府撥款396萬元,將所有商辦電線和電報局股票買回,收歸部辦,從而除東北以外基本結束了中國電報由地方分官商兩途建設和管理的局面,到1910年清政府實行了由郵傳部對全國電政的統一管理。
第三、表現為軍用企業的民用化傾向。隨著甲午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一些軍用企業迫於形勢,或為追求利潤,開始部分地轉向民用品的生產,逐漸走向市場。如四川機器局,在1903年後,除了生產軍火外,開始鑄造銀元和銅元;1904年又添置發電機發送民用電,在成都街頭安裝照明電燈。特別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轉產的幅度和影響更大。1905年,該局所屬的江南船塢從總獨立出來,「仿照商塢辦法,掃除官場習氣,妥籌改良」。此後,它的經營效益出現了重大的轉機,產量迅速上升,1905~1911年間共造船艦136艘,相當於其自1865成立到獨立之前40年間總產量的9倍。在產品質量上也有很大提高,1911年為輪船招商局所造的「江華」輪的質量超過了同期英商祥生船廠所造的「江新」輪和「江順」輪,被譽為長江各輪之冠。船塢的營業額和利潤也因此而大增,1905年4月至1907年4月,營業額為169萬余元,盈利13萬元;1911年1月至10月,盈利更高達26萬余元,使生產進入了良性循環的狀態。 [⑥]
第四、表現為官辦企業的商辦(民營)化傾向。甲午戰爭以後,面對外國商品和外資企業的激烈競爭,加之清政府財政拮據和企業自身的經營不善,許多官辦和官督商辦企業的經營每況愈下,難以為繼,逐步經由承租而轉變為完全商辦的企業。在重工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合並改組為商辦的「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該二礦自開辦到1896年5月已耗費官款近568萬余兩,生產卻不見起色。甲午戰後,官款難以為繼,遂將廠礦改為官督商辦,由盛宣懷招股100萬兩接辦,1898年又招股100萬兩。在官督商辦的1896~1908年期間,廠礦的經營狀況雖說仍有種種弊病,負債累累,但是在生產和企業發展上取得了兩項重要成就:一是適當地改造了生產技術,到1907年生鐵的年產量比1894年投產之初提高了11倍多,達到6·2萬余噸,並年產鋼8538噸;二是投資500多萬兩開采江西萍鄉煤礦,到1908年時日產煤量達1300噸,煉焦600噸,滿足了煉鐵廠的燃料供應。1908年,從企圖改善經營虧損狀況出發,又將三個廠礦合並擴充,改組為商辦,名之為「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改為商辦後,企業雖仍未擺脫虧損狀況,但到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到1911年時,年產鋼達7萬噸、鐵砂50萬噸、煤60萬噸,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
2革命後:
由於中華民國成立,加上政府不反對甚至支持發展實業,以及實業救國思想的傳播,而此時又處於一戰時期,
資本主義工商業在民國初年有了很大發展,到達了一個頂峰。
但由於戰亂不斷,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並沒有得到巨大發展,很快夭折了。因此革命後的
經濟反而差了許多。
E.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什麼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產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紡織業和煤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產業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F.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經濟根源是什麼
封建主義制度無法適應新興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從而引發第一次工業革命。
補充:具體原因
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
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