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什麼叫經濟史繞不開

什麼叫經濟史繞不開

發布時間:2022-12-09 05:13:20

A. 中國建國以來的經濟史

一、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

二、1953年~1958年,這段時期主要是一五計劃。

三、嚴重失誤時期(1958~1976)。

四、改革開放時期(改革+開放)。

(1)什麼叫經濟史繞不開擴展閱讀:

1949年10月,新中國從國民黨政府手裡接收過來的,是一個經濟瀕臨崩潰的爛攤子。1950年年初,在經過穩定物價、統一財經之後,市場發生很大變化,全國貿易系統的統一管理得以恢復。但與此同時,又出現了一種窘境,那就是市場陷入停頓,商業資本不足,各地工商業者都叫喊貨賣不出去,許多工廠不得不縮工或停產。

此外,由於多年戰爭使得舊的商業網被打亂,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再加上我們有的幹部「重任務輕政策」,對市場情況缺乏調查研究,致使農副土特產大都積壓在農民手中,出現谷賤傷農的困境,農民無力購買必需的工業品。

就連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以下簡稱中財委,作者注)主任陳雲也坦言:「我個人在這一件事情上沒有經驗。」

B. 高中中國古代經濟史包括哪些內容

1.農業生產力的進步(農具、耕作技術、發展原因及發展表現等): (1)商和西周時期,奴隸和庶民集體耕作,絕大部分的農具用木、石、骨、蚌製成,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人們已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等。 (2)西周晚期,鐵器開始使用;春秋時候,鐵農具開始出現;戰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牛耕並逐漸推廣。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3)戰國時期秦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是鐵農具、牛耕的推廣;二是商鞅變法相關措施的作用(如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織等);三是都江堰和鄭國渠等水利工程的促進。 (4)六朝時期,江南農業的開發從江東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波及嶺南和閩江流域。三吳地區(吳郡、吳興和會稽三郡,即蘇南和浙東一帶)最發達,洞庭湖、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產糧區。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充實了江南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發展;一些統治者推行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南北朝時期,中原農耕規模縮小,畜牧業有所擴展,兩漢時過度開墾導致的環境破壞狀況有所緩解。北方農業總體上恢復和發展的主要表現是:研製新農具,推廣新技術(如水碓、水磨等廣泛用於穀物加工,西北地區採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興修了水利(如曹魏興復了許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處都要通渠灌溉);開發了邊疆地區(北朝時河西走廊和遼東地區的開發,都取得了可喜成就)。 (5)隋唐時期,農業較快發展,其特點表現在:一是江南地區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水稻產量大面積提高(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對自然生態平衡有所影響);二是農業灌溉的發展和農具的改進(如便於水田耕作的曲轅犁);三是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徵收茶稅)。南詔大部分地區以農業為主,稻穀收割後,又種大麥,是我國農業史上最早實行復種制的地區。 (6)明清時期,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了,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如棉花、煙草、花卉等)。 2.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和推廣 (1)商周:後來習稱的「五穀」(稻、黍、稷、麥、豆),在商周時期都已種植。 (2)兩漢:農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麥得到推廣種植,也成為主要糧食作物。東漢時已有雙季稻;漢水流域稻麥輪作,一年兩熟。西域的葡萄、核桃、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胡蘿卜等陸續移植內地。棉花原產地不在我國,大約在西漢時傳入新疆地區,後在南方種植。 (3)隋唐:江淮地區大面積種植水稻,江南地區成為糧食重要產地,茶葉成為生活必需品。中亞、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棗等輸入中國。有一些國外蔬菜品種傳入我國,如來自地中海地萵苣,來自印度的刀豆,來自波棱國(今尼泊爾)的菠菜等。 (4)兩宋:北方的粟、麥江南大量種植:江北廣種水稻,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也傳播到江淮地區;棉花的種植由福建、廣東推廣到長江流域,南宋時棉布逐漸代替麻布成為人們主要衣被原料。 (5)明清: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廣泛種植。江南大力發展雙季稻,嶺南出現三季稻。作物新品種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引入我國。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 3.水利技術與水利工程 (1)灌溉技術與工具:春秋戰國時,中原地區已普遍用桔槔來灌溉農田;曹魏時,馬鈞改進了翻車,用於農業灌溉;唐朝時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2)灌溉工程:春秋時楚相孫叔敖在淮河流域修築芍陂,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鄭國在咸陽附近開鑿鄭國渠;漢武帝時,在關中地區開鑿了六輔渠和白渠;唐朝時,在黃河、長江流域開鑿一系列灌溉渠,並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王安石變法期間,各地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灌溉農田。 (3)運河工程:春秋時,吳王夫差開鑿連結江淮的運河——邗溝;秦朝政府為解決運輸軍糧的困難,派史祿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灕水,連接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隋煬帝於605年下令開鑿大運河,加強南北交通,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也有利於農業灌溉;元世祖時,為解決運糧困難,開鑿會通河、通惠河。 (4)歷代治黃工程:禹用疏導的辦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西漢武帝時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唐朝在黃河、長江流域修築舊渠和堤塘;元世祖征發軍民治理黃河。 (5)海塘工程:為防止潮汐災害,五代十國時,吳越在錢塘江邊修築海塘,使萬畝水田免於水患。 (二)新課標版:發達的古代農業 1.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中國農業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為了尋找肥沃的土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隨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農業生產力得到提高。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人們已經懂得開溝排水、除草培土、用雜草漚制肥料、治蟲滅害。西周時期,農作物有粟、稻、黍、稷、麥、桑、麻等,後世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人們的生活已從頻繁遷徙開始走向定居。中國農業獨立發展,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 2.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並將其逐漸推廣。西漢趙過推廣「兩牛三人」的耦犁。後來出現的犁壁,使鐵犁可以向同一方向翻土。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了曲轅犁,這種犁安裝了犁評,可以調節犁耕的深淺。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使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耕作方法壟作法,西漢時趙過總結推行代田法,比當時普遍採用的撒播方法先進。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採用耕耙技術,這種耕作技術沿用至今。兩漢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宋朝以後,江南地區逐漸形成了穩定的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有的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中國古代的著名水利工程有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渠和龍首渠等,人們創制和改進的農業灌溉工具有曹魏時的翻車、唐朝的筒車、宋朝的高轉筒車和明清時的風力水車等。 3.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經歷了從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的變化。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所有,勞動者在田間集體耕作。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出現和牛耕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農民生產主要是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小農經濟下的農民,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或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但由於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剝削,小農經濟十分脆弱,多數農民容易失去土地或破產流亡。

C. 論述:學習經濟史有什麼收獲

學習經濟史可以使我們獲得很多的收獲,首先可以要麼了解經濟的宏觀發展史,了解了經濟的發展軌跡。

D. 宋朝的經濟史

如果什麼都挑最極端的說,哪個朝代都可以給描繪成人間地獄,可惜有人就在做這個工作。

翻翻各種史料和經濟史,我來還宋朝一個本來面目。

首先,宋的主要經濟收入是兩稅收入嗎?翻任何一本經濟史都可以明白的告訴你——不是。宋的賦稅收入主要有公田之賦、兩稅、丁口之賦、雜變之賦。而宋的賦稅收入的大頭,不在兩稅,而在雜變。
再說客戶,把「客戶」規定成「佃農」,樓主這個手段可不高明。「客戶」分鄉村客戶和坊郭客戶,所謂「佃農」,不過是前者,事實上「客戶不僅是農業生產上的直接生產者,也是手工業勞動者的主要來源」(對不起,小抄了一下書)。大量「客戶」確實是流向手工業的。
而「客戶」,和我們印象中的「佃農」是一回事嗎?恐怕也不是。宋的客戶有自己的獨立戶籍,並且法律允許並鼓勵客戶購置田產從而轉為主戶。終宋一代,客戶的數量始終保持在30%——40%,而北宋半自耕農的五等下戶始終在25%,南宋在35%。就是因為一部分下戶變為客戶,而一部分客戶變為下戶甚至中戶。兩者的流向是交互的而非單向的。而這些客戶的生活也如樓主說的那樣嗎?也未必!首先客戶是不需要直接負擔國家的各種稅收的,因為這些稅收徵收的對象是主戶。客戶所需要的只是向地主交納地租,地租分兩部分,首先最基本的是定額地租,這部分是固定的,不分豐歉年,歉收客戶自己吃虧,豐收增產的也歸客戶自己,地主一般不幹預生產。第二部分是增租劃佃、添租請佃,隨著土地產量的增高,地主也想多撈點,於是就在這部分增加地租,這也是客戶和地主矛盾最激烈的部分。但宋的客戶有遷徙的自由,也就是說,如果不滿地主,可以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自主離去。這意味著什麼大家也可以清楚了。哪裡像樓主說的那樣聳人聽聞。而樓主要認為宋的資本注意萌芽是傳奇,那也只好由得樓主了。至於拿清的圈地來比,只能說樓主的有色眼睛度數頗深。以至於睜著眼睛胡說了!
「宋朝稅賦的繁重眾多史家早有議論,「積貧積弱」的說法也非無因」——凡是在網上攻擊宋的人都要說這句話,好象還真有道理,宋的賦稅那麼重啊!可是,事實上他們都漂亮的玩了一手「支解大法」,把自己最需要的部分挑出來說,而對對自己不利的部分視而不見,連史家的論斷都要切一半,挑需要的東西而把另一部分丟掉了。究竟是什麼部分呢?下面怎麼在說到的地方點出來。而這部分也是宋「稅賦的繁重」的根本原因。
咱們也跟著樓主的步子,一點一點來看看樓主是怎麼妖魔化宋的。
(一)兩稅
樓主先講唐兩稅就出了個大漏子,首先,唐兩稅外就沒有力役了?這就是笑話了,唐兩稅實施後,力役並沒有隨著「庸」的並省而取消。唐兩稅規定「余征賦悉罷,而丁額不廢。」這已經是為力役的繼續存在留好了路。唐兩稅法實施後,庸並入兩稅,力役仍然據丁征調。「發丁夫」、「驅役」、「征調」的記載不絕於史冊。而且在力役之外,還有與兩稅無關的雜徭、色役和最重最大的兵役。說唐在兩稅後就「不得再行征發百姓為政府做無償勞動」實在是笑話。而樓主偏要這么說是為什麼呢?——只有一個目的,妖魔化宋。僅此而已。
唐的創新是出現並推廣了和雇(到了宋改叫差雇,宋也有和雇,但概念不同),而宋繼承並發揚了這個創新。
扯到唐已經太遠了,我們繼續回到宋上。
首先,樓主再次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法——偷梁換柱。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一點,那就是宋兩稅和唐兩稅在名稱上雖然都叫兩稅,在內容上卻是不同的。宋兩稅是單純以土地為徵收對象的土地稅,標準是按各戶所佔有田地的數量和質量收取。而唐兩稅卻是要綜合每戶的人丁和資產包括土地、桑、居宅、牲畜和錢財等定戶等再以戶等計算本戶之兩稅。可知唐兩稅的范圍遠較宋兩稅為廣,唐兩稅包括田畝稅,戶稅,力役,而宋兩稅只是純田畝稅而不包括戶稅,力役。在宋,戶稅,力役是另算的,按各戶人丁收的稅稱丁稅,也就是戶稅,按戶等財產分級別收的稅稱役錢,也就是力役的內容。也就是說,宋的兩稅加丁稅再加役錢才約等於唐的兩稅。樓主卻用唐兩稅偷換宋兩稅,把唐兩稅的內容硬加到宋兩稅上去,這招可真不光彩!

作者: 219.144.206.* 2006-5-3 23:19 回復此發言

--------------------------------------------------------------------------------

2 翻翻各種史料和經濟史,我來還宋朝一個本來面目。
所以,什麼「百姓雖然早已經交過免役錢了,但還是得為官府服役,這還不算,還得因為「差役法」一家一家的破產,最後王安石再出來搞改革,廢除「差役法」,搞免役錢,就是最大的德政了。」純粹是胡說八道。宋兩稅中什麼時候包含過免役錢!樓主倒還真是別有居心!妖魔化的手段也太惡劣了點!而在這段里,樓主還有一個地方很險惡的又用了「偷梁換柱」的一招。那就是,刻意混淆「夫役」和「職役」。「夫役」就是「力役」,役錢是對應「夫役」的,而無論是「差役法」還是王安石熙寧免役錢,對應的都是「職役」。「職役」本和「夫役」無關,對應的也是唐兩稅之外的雜徭、色役。也就是說,無論唐兩稅還是宋役錢,都是和「差役法」、後來的王安石熙寧免役錢無關的東西,他們從來沒有管得到過。樓主這里卻刻意混淆兩者,而這混淆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妖魔化宋。
讓我們把被樓主混淆和偷換的東西理清楚,那就是——唐兩稅和雜徭、色役、兵役是唐時的主要負擔,在宋,宋兩稅加役錢加丁稅相當於唐兩稅,「差役法」和後來取代「差役法」的王安石熙寧免役錢相當於唐雜徭、色役。可見宋兩稅很清楚根本不存在什麼收了免稅錢再收一次的話!到底是宋朝「百姓是個冤大頭,想怎麼糊弄就可以怎麼糊弄」,還是樓主把廣大網友當「個冤大頭,想怎麼糊弄就可以怎麼糊弄」啊!!
有明眼的朋友可能回發現了,唐還有個兵役呢?!呵呵!這個是下面重要的內容,我們這里先放放。
再說「支移」和「折變」。
先看「支移」,歷來規定民戶輸糧多就近送納,多數兩稅戶有能力承擔。但北宋時官員開始巧立名目增稅,農民負擔加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到徽宗時,就不再支移而改為徵收腳錢,令民戶貼納腳錢。成為附加稅徵收。可見「支移」的問題只在一段時間內存在並已經被解決。樓主這些都不談,只抓住一時的負擔無限擴大延伸,還是出於妖魔化宋的目的。我們看見,樓主的這種抓住一時的負擔無限擴大延伸的手法,還將在下面一再出現,目的是給大家造成「宋的所有時間內所有地點上都是這些嚴重的負擔的最大化疊加」的印象!手段不可謂不毒辣!
再來看「折變」。
「折變」本來是一種為了方便稅戶交納兩稅的措施。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有不法官員借「折變」為名增稅。但是,宋的法律對於「折變」是有具體規定的,未經允許,以折增稅是違法行為、是要以貪贓之罪懲處的。比較著名的,是包拯查陳州「折變」,當時陳州以「折變」為名增稅180%,還不到兩倍,就已經被包拯上疏參劾。而樓主又視而不見,把違法行為當作合法行為再偷換為宋的政策。這又是為了什麼?——對!就是為了妖魔化宋。從樓主那一串煽情而又誇張的「敘述」中,可給出可查的實例了?沒有,只有樓主在「控訴」。
再看「預借」。
樓主的「控訴」好摸稜兩可,什麼叫「有時官府犯窮了」?一句話就把兩宋都包進來了。事實是什麼呢?首先,北宋一朝沒有「預借」這個項目。而「預借」。真正開始是在南宋開朝的建炎、紹興年間,國家存亡須臾,因軍興所需,再加上遷都臨安,制度草創,沉重的戰爭花費和建設花費使政府入不敷出,「預借」才應運而生,同時產生的還有後面提到的「經總制錢」、「月樁錢」、「板帳錢」。可以說是非常條件下的非常措施。南宋一朝,始終面對著巨大的邊防壓力,大規模的戰爭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軍事上的花費非常大,這些名目的稅收才一直存在。而在北宋,這些名目的稅收更本不存在。樓主倒好!一個「有時官府犯窮了」就把北宋也包了進來,那這些非常條件就都掩蓋住,只為了給大家一個印象——宋是那麼貪財啊!妖魔化做得還真不錯呢!
(二)鹽
這個得放到明天再說,因宋的禁榷制度是值得單獨拿出來好好研究的,哪有樓主吹的那樣!
(三)雜稅
「經總制錢」、「月樁錢」、「板帳錢」。我們上面也說得清楚。非常時期的非常處理。也只是南宋在面對高額軍費和戰爭開支時所收。北宋根本沒有。樓主拋開具體環境進行擴大化。又是什麼居心?!

作者: 219.144.206.* 2006-5-3 23:19 回復此發言

--------------------------------------------------------------------------------

3 翻翻各種史料和經濟史,我來還宋朝一個本來面目。
「二稅鹽錢、蠶鹽錢、丁絹、丁鹽錢、僧道免丁錢、秤提錢、市例錢、折估錢、折布錢、布估錢、畸零絹估錢」——呵呵!樓主還列了這么多,就是讓大家看看——宋朝百姓是那麼苦啊!可惜啊!樓主為了湊這些名目,不惜把丁口賦的身丁錢包含的丁絹、丁鹽錢從身丁錢中拆出來,放到雜稅里。而身丁錢本身,也只有江南一帶徵收。為了湊這些,還不惜把秤提錢、市例錢從商稅里提出來加到雜稅里去。還真是用心良苦啊!至於什麼折估錢、折布錢、布估錢、畸零絹估錢這些在部分地區一個時期里徵收的這種根本排不上號是不是雜稅都難說的稅樓主都給列出來我不知道這是在干什麼!真正的雜稅,這里也只看到蠶鹽錢一個,而蠶鹽錢早在唐五代就有,在北宋只有河北諸州還徵收,南宋早就停了。樓主再次玩弄他的無限拉伸大法。而那些值得說說的重要雜稅如農具稅、斗耗、頭子錢和重要又重要的沿納樓主卻提都不提,就這水平還玩妖魔化?!
(四)商稅
為了妖魔化,樓主幹脆連宋商稅都不介紹了(他敢介紹嗎?一介紹就穿幫了啊!)少不得我還得來正正視聽。
宋商稅主要有住稅和過稅。住稅即買賣交易稅,稅率3%,過稅即商品流通稅,稅率2%。宋公布了商稅則例,把應納稅的商品名目頒布於稅務、官署、交通要道,使商人瞭然。稅務按照則例收稅,商旅按照則例納稅,非則例所載即假如稅務私增收稅條目,商旅可以拒納並越級上訴。至於什麼結婚途中趕考途中交商稅,一,樓主給出出處,栽贓誰都會,白話兩句就要人信?二,假如是真的,也只能說,你帶了則例上列了要征稅的商品,那活該你交稅。不會你沒帶什麼東西而硬要你交的。
什麼「「關」稅的范圍也擴大到一切過關有價值物品」簡直是放屁!則例上有的才交稅,則例上沒有的你想交人家還不要呢!
(五)「和買」和「和糴」
和買原由官庫以庫錢貸給民戶,至夏秋冬以絹入官抵沖。原是官民兩利的法子,但後來在執行的時候逐漸變成了純粹的科派,到南宋為折帛錢取代。但我們要注意的是,和買是四等戶以上才有的賦稅,也就是說,四等戶和五等戶這樣的「下戶」是沒有這個負擔的,而三等戶這樣的「中戶」以及一、二等的上戶,這和買對他們來說基本不構成影響。和糴要求就更高了,要三等戶以上才加收。對於上戶,不過是小毛毛了。這點都不說明,樓主又在無限擴大了!
(六)總論
上面一一點出了樓主的伎倆,下面我們回到我們前面說的東西,那就是為什麼說樓主是漂亮的玩了一手「支解大法」,把自己最需要的部分挑出來說,而對對自己不利的部分視而不見,連史家的論斷都要切一半,挑需要的東西而把另一部分丟掉了。這部分也就是宋「稅賦的繁重」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還要從史家的論斷說起。對於宋的賦役制度,史家的評論是「賦重役輕」,而賦重和役輕這兩部分,其實是互為因果,缺一不可的。樓主之流之把「賦重」的那部分單獨挑出來,給大家造成一個錯誤印象就是在宋百姓好苦啊!其實百姓得實惠的地方就是「役輕」樓主之流就藏起來不說了。而這恰好是關鍵。
還記得唐朝的兵役嗎?在宋,這根本不成問題,因為宋是募兵制,國家僱人當兵。百姓根本沒有「兵役」這一說。這就免除了百姓身上最大最重的負擔。而實際效果還不止如此,宋兵制中的「廂軍」,其實是受雇於國家以服雜役、分擔了農民和工匠的大部分夫役,最大程度上減輕了國家對於民間工匠和農民的勞役剝削。同時宋的「募兵」還起到社會「減壓閥」的作用,國家在發生災荒的地方大規模募兵,募兵大量吸收社會閑雜人員,大大降低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有宋一朝沒有大的農民起義也得拜其所賜。但付出的代價就是軍隊的臃腫。而為了養這只龐大的軍隊,國家財政也不得不多收稅。百姓因為役輕得到的實惠是要在賦重上還回去的。但這樣平均起來,宋的百姓並不比其他時代負擔更重。
最後,抄一段話來評價宋的役制,我們不能只片面看到賦重,評價要全面。
「宋代,除差役有反復外,力役已經不再是全體民戶的重負,兵役已被募兵制代替,一般徭役項目早在北宋前期就已經很少;差役負擔只是被差者的重負,其他民戶並無差役之苦,而且以後又基本上是募役取代了差役。」

E. 經濟學知識有哪些

理論經濟學主要有: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
如果你立志從事經濟管理,投資等方面的,你當然選擇應用經濟學比較好些。應用經濟學總體會容易就業一些。應用經濟學主要有設二級學科: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含稅收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等。
各專業的情況如下:
西方經濟學:研究西方經濟學基本理論,大家學的課程就有。
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不說也知道吧:經濟的歷史。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研究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等。
國民經濟學:也是無所不包的,除開馬克思的外,幾乎包括宏觀經濟的很多方面,報考前應參照各學校的方向設置。
區域經濟學:很宏觀的,研究區域產業、區域發展、區域經濟政策等。
財政經濟學:現在也有叫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國家的財政收支、稅收調整等政策。念過經濟學的同學都清楚,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是稅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宏觀經濟的兩大政策。
金融學:很熱的專業。主要研究貨幣和資本市場、投資等。 外國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更偏向金融系學生。
產業經濟學:在我國由原來的工業經濟學和農業經濟學合並而來。原來主要研究宏觀的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產業政策、產業安全等。近年學習西方開始注重微觀(在西方叫產業組織),研究市場里的企業在面對競爭對手時的決策。在所有經濟學科中,該專業是和企業管理最接近的。但有比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經濟學功底深。該專業也可設置很多方向,如證券等。產業、產業,所有產業都可研究也。
國際經濟學:主要內容包括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但比二者更注重經濟學理論和模型。
也可以說用西方經濟學理論說明國際見金融和貿易的關系。
勞動經濟學:研究勞動工資政策、人力資本的開發、利用等等。
統計學:望文生義就知道了。按照方向不同,有研究統計理論的、有運用統計模型解決宏微觀經濟、管理問題的。
數量經濟學:簡單的說:是數學、統計學、經濟學3者的結合。對於想繼續從事經濟學研究的同學而言,很好。

專業課復習指導
1、政治經濟學專業
(1)、研究內容
本專業研究人類社會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運動規律,著重研究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經濟運動,研究它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領域經濟關系的規律及其具體實現形式。本專業重視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其新現象、新特點和新問題,重視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特別是要重視研究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改革歷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及其規律性。
●研究方向:《資本論》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經濟學。
●主要課程除政治理論和外語等公共課程外,本專業主幹課程和方向主幹課程有:《資本論》專題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專題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著選讀,當代西方經濟學評析(包括原著選讀),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專題研究,發展經濟學研究,比較經濟學,計量經濟學。
(2)、相鄰學科
世界經濟,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城市經濟學,中國經濟史,外國經濟史,消費經濟學。
2、西方經濟學
(1)、研究內容
●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經濟計量學,發展經濟學,比較經濟制度,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主要課程除政治理論、外語等公共課程外,專業主幹課程和方向主幹課程有:《資本論》專題研究,微觀經濟學專題研究,宏觀經濟學專題研究,國際經濟學專題研究,數理經濟學專題研究,經濟計量學專題研究,發展經濟學專題研究,比較經濟制度專題研究,西方經濟學流派專題研究,西方經濟學名著選讀,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專題研究。
(2)、相鄰學科
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外國經濟思想史,外國經濟史,中國經濟思想史。
3、世界經濟
(1)、研究內容
世界經濟是研究在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上形成的現代世界生產、流通、交換和分配及其相互關系,以及各種類型國家的經濟發展特點和變化的基本規律的學科。研究主要范圍包括: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問題和趨勢;各種類型國家的經濟特徵及其發展規律;國民經濟的組織結構、運行機制和發展趨勢;國際經濟關系;此外還研究國際經濟各專門領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與企業等)的基本情況、問題與運行規律;以及中外經濟關系,特別是中國對外開放中有關對外貿易、金融、投資、企業經營、國際經濟合作等方面的問題。
●研究方向:世界經濟基本理論,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國家經濟,原蘇聯(獨立聯合體)和東歐國家經濟,現代國際經濟理論,當代國際經濟關系(組織、結構、政策與問題分析),當代中外經濟關系(中國開放經濟)。
●主要課程除政治理論和外語等共同課程外,專業主幹課程和方向主幹課程包括:世界經濟理論專題研究,不同類型國家或國別經濟專題研究,西方宏觀經濟學(中級),西方微觀經濟學(中級),發展經濟學專題,比較經濟制度專題,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專題,國際經濟關系與政策專題,國際企業經營專題,國際經濟法專題。
(2)、相鄰學科
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外國經濟史,國際貿易,國際金融
4、金融學
(1)、研究內容
本專業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基礎,研究貨幣流通的規律,貨幣供求的決定與調節,金融市場的組織和銀行的地位、作用,銀行的經營與金融創新,國家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傳導機制。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歷史任務,須著重研究和借鑒國外有益經驗,使作為國家宏觀調控手段的貨幣銀行及金融政策,能有效地發揮作用,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的貨幣、信用、銀行理論,中國貨幣供求及其調控,當代外國貨幣理論和金融政策,銀行經營的現代化,中國貨幣學說史和金融發展史,西方貨幣學說史,金融與發展。
●主要課程除政治理論和外語等研究生公共課以外,專業主幹課和研究方向主幹課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高級貨幣銀行學,西方宏觀經濟學(中級),國際金融研究,銀行業務與經營調查研究,財政學研究,中國貨幣學說史,國外貨幣學說史,中外金融史。
(2)、相鄰學科
國際金融,財政學,企業財務管理。
以上四個專業是比較熱門的經濟學專業,對於它們的復習指導同時涵蓋了對相鄰學科的指導,同學們應在了解學科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方向、主要課程的基礎上,按照專業課復習時間安排,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報考院校有的放矢進行復習。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1、明確專業課考察的范圍
對於明確的專業課考察范圍,僅僅掌握書本上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要把一些相關知識搞通、弄懂。對於基礎知識,更是不能疏忽大意,因為即使再偏再難的題目,最終也是要靠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來解決的。對專業課指定課本的讀法,可以以書前的目錄作為一個提綱,在把課本精讀兩遍之後,拋開課本,自己要能把這個提綱擴充形成體系,必要的時候,參閱其他的專業書籍以加深理解。
2、往年專業試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從往年的專業試卷來分析,你可以了解該專業命題的基本情況、老師的出題風格、已考點和未考點等等。從普遍的意義上來分析往年的專業試卷:
● 難易程度、題型、分值等等一望而知的信息。
● 各章節的出題比重。
● 重要的已考點。

考題中涉及的當年時事,它們是如何聯系起來命題的。經濟學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考試就必然涉及每年的時事熱點。對於這方面的准備,我在下面還會專門講。

一些可能演變成論述題的簡答題。有些同學可能認為這個考點已經作為簡答題考過了,就不會再考了;其實不然,有些老師認為出簡答題遠遠不能體現該考點的重要性,因此會把它變作論述題再拿出來考。這其實對每個考生都是公平的,如果你就想著投機取巧,恐怕會吃些苦頭了。

進行縱向比較,分析各年試題的難易程度,需要有近三年的試卷才好比較。一般來說,如果今年的某一科的題目又偏又怪,那明年的考生一定有福了,因為命題者也要接受監督與評判,如果他今年因了出難題而倍受非難的話,明年就一定會對輿論和考生有個交待,那就是……呵呵!反之,如果今年的題目簡單,明年的考生就要小心了。

各章節的命題風格,因為每年的同一章節往往是由同一位命題老師命的題,因此藉此可以洞察他的命題風格,是注重能力、還是注重基礎,課內知識還是課外知識。
3、命題教師的重要著述和研究方向
每一位命題者都有他在學術方面的專長,要看他的專長,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到圖書館查詢這個老師的專著。知其大略,然後有針對性地加強那個方面的復習。有條件的話,應該盡量跟命題老師接觸。
4、留意當年度的相關時事內容
經濟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你只把書本上的知識掌握了,那你只學會了一半。留意時事內容,並不是像准備時事政治那樣。你可以翻閱當年9、10、11和12月份的重要專業期刊,以金融學為例,必讀的專業期刊有《金融研究》和《金融參考》。

F. 為什麼歐洲近代圖書館又是政治史又是經濟史

為什麼歐洲近代圖書館又是政治史又是經濟史?
中國政治史地位的衰落,值得認真反思。面對新的學術要求,政治史研究不應局限於權力斗爭、利益爭奪及純粹的制度研究,而應以政府政策與政府行為作為研究主線,突出政府角色和地位問題,以此體現政治史在歷史學中的統帥作用。



政治史研究需要認真反思,這恐怕早已是學界的共識。反思不僅是歸納以往存在的問題,更需要為今後研究提供一種切實可行的思路。筆者不揣淺陋,以研究中的一些體會就教於大家。

一、重提中國政治史研究的努力:從社會史到政治史

本文先從政治史地位及政治史與社會史的關系問題談起。一個時期以來,中國學術界引進了西方「國家」與「社會」二元對立的詮釋框架,它將人們的研究領域從作為上層的國家,引向了以往被忽視的基層社會,從而讓中國學術界產生了「新鮮感」,各家研究紛紛轉向。這種形勢進一步發展,直接推動了基層社會史研究「從邊緣日漸走向中心」[1](52),逐步占據了「顯學」的交椅。然而,由於發展不平衡,隨著研究範式向「微觀敘事」(姑且以此稱謂區別於「宏大敘事」)轉型,人們過分偏重「社會」的同時,卻忽視了主導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國家」和政府,特別是國家政治的運作、政府政策等實政性問題的研究被淡化。繼以往「革命敘事」、「宏大敘事」所走極端之後,史學研究大有走向另一極端之勢。這種趨勢對政治史的沖擊幾乎是致命的,作為傳統研究重點的政治史不僅退居社會史之後,甚至走向被人遺忘的邊緣①。

不可否認,造成政治史研究衰落的關鍵在於自身原因。長期單一的研究套路使人感到枯燥乏味,無法給人們展示出更為鮮活的歷史畫面,特別是在人們試圖繞開「帝王將相」的歷史,日益關注大眾歷史之時,以往政治史研究內容及方法捉襟見肘。正如趙世瑜所批「事件史」(即重大政治事件)和「制度史」軟肋時指出的:處理其他相關問題,特別是其社會情境和實踐層面問題軟弱無力從而限制了在對深層次問題的解釋力[2]。而「微觀敘事」則有利於轉換思維方式,打破傳統「中央」與「地方」行政關系模式的束縛,將「帝王將相」的歷史變為「人民群眾」鮮活的歷史,其不同的方法與取向使人耳目一新。

盡管如此,有一條我們不能忘記,那就是在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國家與政府的作用是任何歷史實體所無法取代的,特別在中國這種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尤其如此。政府政策的出台直接或間接影響、改造著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方式,並對國家和社會未來的發展產生至深且遠的影響。正因此,在我國傳統社會,無論是平民百姓,抑或是皇帝、官僚,「大政府」的觀念歷來根深蒂固,人們始終懷著「由一個強有力的好的政府出麵包攬解決一切社會經濟問題的期望」[3]。可以說,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即是國家政治在不同維度的延伸或擴展。因此,政治史研究不僅不能被弱化,反而應該大力加強。這一點已經引起一些學者的關注。

面對政治史式微的局面,楊念群發表《為什麼要重提「政治史」研究》表示了「同情」。文章指出:「此文強調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事件史』研究,而是要在新的視野里說明,近代以來的復雜情況使得『政治史』要想真正得到復興,就必須在與其他研究取向、特別是與『社會史』研究的不斷對話中尋求靈感,同時也要不斷超越『地方性』的感覺重新建立起整體解釋的意識。因為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自近代以來,『政治』對於千千萬萬的中國人而言,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和許多血淚橫飛的苦痛記憶密不可分,它既是『地方的』,也是『整體的』,既是上層的實踐,也是下層的感受。尤其是在進入20世紀以後,『政治』由於現代國家建設的不斷介入,具有了遠較古代更加復雜的涵義,也非分析古代社會的研究手段所能勝任。」[4]顯然,楊文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反思政治史研究中「革命敘事」和「制度史」的弊端,而為政治史開出一劑葯方。然而,此方明顯存在缺陷,即其並非以政治史研究自身的升華為根本,更多強調了汲取政治史之外有關內容,主要是社會史的「營養」,使得政治史的主帥地位並未因此得到相應突出。

正基於此,趙世瑜對其亦直接表示異議,他認為楊念群重提政治史,是在「試圖關注近代政治的強烈滲透性對中國民眾生活的意味何在。在我看來,這種問題意識與其說是政治史的,不如說是社會史的,至少,它體現了被社會史取向改造了的政治史。」他提出,問題關鍵在於社會史如何「介入政治」。趙世瑜借鑒了法國年鑒派第三代學者勒高夫對政治史地位評價的經典話語——「在從解剖學時代走到原子能時代以後,政治史不再是史學的支柱,而是史學的核心」,以此作為社會史「介入政治」的基本理論依據,指出「社會史並不因『政治』在近代以後使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它的力量而需要對它特別關注,它始終應該成為社會史力圖說明和解釋的對象,關鍵在於這說明和解釋如何超越傳統的政治史。」同時,他以孔飛力的《叫魂》為例,舉證了社會史「介入政治」的具體方法,就社會史與政治史的關系、地位進行了界定:「在社會史這里,或者說與傳統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個孤立的、脫離具體歷史情境和社會變遷的宏大敘事框架,而是立足於具體的時空坐標點上的一個個『叫魂案』」[1](62-65)。這一點如從「搞活」政治史研究角度加以審視,與前引鄧小南所述似乎有異曲同工之處。

G.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中國古代經濟史 》是山東大學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作者:齊濤 。
圖書信息

書 名:中國古代經濟史
作者:齊濤主編
出 版 社:山東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8-1
版次:2
頁數:373
字數:442000
印刷時間:2011-8-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8
I S B N:9787560720869
包裝:平裝
22497107

目錄
緒論
一、經濟發展的環境問題
二、經濟結構問題與傳統經濟的走向
三、經濟技術的發展道路
四、土地賦役制度問題
五、工商業政策問題
六、經濟區劃問題
第一章中國古代的自然與社會環境
第一節 中國古代自然環境的變遷
一、歷史氣候及其變遷
二、中國古代生態環境的變遷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人口與人口問題
一、中國人口發展概況
二、中國古代人口發展的特點
三、古代人口問題及其實質

H. 對外國經濟史的理解

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發展史就是貨幣體系之爭。從最開始的金本位到後來的銀本位,再從銀本位到金本位,最後就是紙幣。每一次貨幣體系的更替都是用戰爭解決了的。西方整個貨幣史也可以說是世界寡頭的歷史,因為每次貨幣體系的更替都有他們的身影。

金本位是以確立黃金為貨幣的交易體系,而黃金的開采是國家才有權利的。所以,這個氣候的國家貨幣體系以及國家經濟是掌握在國家或者貴族手裡。而金本位到銀本位的轉變,是因為黃金的稀少和開采有限制約了經濟發展,最後出現了銀本位體系。銀在世界儲備多,開采容易。這些原因導致國家或者貴族很難掌控國家經濟或者說貴族很難給自己掠奪財富,所以貴族們通過戰爭重回金本位體系。這些貴族也就是最早的寡頭。美國的獨立戰爭其實就是西方寡頭經濟爭奪的結果。寡頭們為了掌控財富控制貨幣體系,但是這並不能解決問題,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紙幣就被推出歷史舞台了。通過紙幣與黃金掛鉤,推出紙幣。

大量的戰爭已經讓國家背負了巨大的債務,這些債務主就是寡頭,那些超控國家的擁有巨額財富的人。他們為了很好的掠奪財富,控制國家,就與需要錢維持戰爭的國家達成協議,以國家未來的收入作用抵押借錢,寡頭為了能控制國家,就取的了國家的紙幣印刷權利。所以西方國家的貨幣發行不是國家,而是寡頭。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的貨幣發行權都沒在國家手裡。美聯儲其實就是世界寡頭的私人銀行。西方國家的貨幣泛濫也就是這個原因,他不是從經濟角度或者國家利益角度去考慮發行。看美國200年歷史,出現幾次總統被殺,而找出的殺人者有很搞笑,這只不過是給世人一個交代而已。

閱讀全文

與什麼叫經濟史繞不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這個男人厲害了第一次美女叫什麼 瀏覽:453
該怎麼選擇子孫的幸福 瀏覽:4
沿著幸福路往前走英語怎麼說 瀏覽:592
事業單位年薪制怎麼發工資退休了還有嗎1 瀏覽:289
愛情公寓是怎麼建成的 瀏覽:137
婚姻不是跳板什麼意思 瀏覽:947
婚姻不易且結且珍惜是什麼歌 瀏覽:497
抖音里有哪些美女寫真號 瀏覽:260
漂亮女人就該拼事業怎麼回懟 瀏覽:990
玩石頭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497
美女在上海是干什麼的 瀏覽:736
幸福小區保潔怎麼選 瀏覽:760
玄興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哪裡 瀏覽:250
成都婚姻服務公司哪裡好 瀏覽:845
事業編哪些單位冷門 瀏覽:594
中年夫妻怎麼相處最幸福 瀏覽:900
有酒無糟是個什麼故事 瀏覽:629
普通事業人員是什麼意思 瀏覽:67
株洲經濟形勢如何 瀏覽:447
未婚的婚姻是什麼意思 瀏覽:355